黄帝内经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

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

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

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

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

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

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

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

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

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

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

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

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

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

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

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 季养生论 文章来源网络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

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

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GUOXUE 《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之道 致用·养生ZHIYONG ·YANGSHENG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 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 鸡鸭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 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 《黄帝内经》。中的 之道 YANGSHENGZHIDAO ZHONGDE 。。 HUANGDINEIJ ING (76)

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讲课讲稿

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春夏秋天顺其自然养生智慧 1,简介黄帝内经 2,古人如何顺其四季自然 3,现代人起居思考 4,春夏秋天养生智慧 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很少人会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中国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古籍)。当今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都认为西方文化是高雅的,难道只有不断的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才能生活的更美好?其实不然。今日契机走近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经典国学+养生结合,体验易经哲学思想和中医人体健康。 大家会觉得黄帝内经难懂,老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自己太年轻读不懂,只要懂生活,注重思考人生,有修为学识能读懂,内经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①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中国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人文初祖, 轩辕 ,5000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 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今年4月9、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黄帝内经》的“经”是指经验、终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著作“经”是经典的意思。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佛家经典如《心经》《金刚经》而“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真切的智慧,本次分享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 大论》讲述的就是顺其自然四季。下面让小秋来为大家一起解读下《黄帝内经》中古人四季智慧。 ②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围绕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进行。人是地球的孩子,饮食、起居也必然遵循这个节奏来变化。我们通常都知道一个“养”,即“养生”。其实,在内经里,应该是四个“养”,即:养生、养长(ZHANG )、养收、养藏。这四养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可不能单打一哟,要全面理解黄帝内经,四养都要重视啊, 了解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目的。3 4、5月份属于春天,6、7、8属于夏天,9、10、11属于秋天,12、1、2属于冬天。3月10日立春,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也要养生、养长(zhang 使生长壮盛)、养收、养藏 以二十四气中安装农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今年立春2.4农历腊月 春天树木发芽新生、生长,所以春天可以用木字来概括,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我们总是说,太阳真大呀,火球当头,所以夏属火。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也可用其它字来代替水,但是水字较符合我们的固有印象和思维习惯)。 ③ 现代人越来越能吃,越来越能睡? 没有节制吃自助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皆因欲望所至

黄帝内经与五行

黄帝内经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之官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腑之官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心包络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脏象肝心脾、胃、大肠、 小肠、三焦、 膀胱 肺肾 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五脏所主 五充(体) 筋脉肉皮骨、髓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脏化液泪汗涎涕唾

五脏所藏魂 肝藏血 血舍魂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关节分布两腋两肘两髀(髋)两肘两膕脏热分布左颊红颜面全部红鼻红右颊红两颧红舌分布舌两旁(肝胆)舌尖舌中心(肺胃)舌中心(肺胃)舌根 气血筋脉注入处诸筋者皆属于 节 (睡觉时,血归 于肝)诸脉者皆属于 目 诸血者皆属于 心 诸气者皆属于 肺 诸髓者皆属于脑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 忧精气并于心则 喜 精气并于脾则 畏 精气并于肺则 悲 精气并于肾则恐 精气注入(五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肝心脾肺肾 黑眼络约束白眼瞳子 风轮血轮肉轮气轮水轮 角膜、黑睛眼角的血络眼睑、眼皮巩膜、白睛瞳孔 黄帝内经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色之见死色见青如草兹 者死色见赤如衃血 者死 色见黄如枳实 者死 色见白如枯骨 者死 色见黑如 炲者死 五色之见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鷄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 者生 五藏所生之外生于肝,如以生于心,如以生于脾,如以生于肺,如以生于肾,如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独有的“气”文化。《黄帝内经》中采用巨幅篇章内容来阐述众天文地理、气候物候、历法节气等理论目的也恰在于此。 最后,因历史局限性原因,古人眼中的这些联系,在今日看来实属不智,理应舍弃。刘丰润老师《再读黄帝内经》中的这种中医理论认识方法,理性客观,值得称赞。同时,也希望广大中医人士可以客观的看待中医历史,切莫盲目以现代生理发现生搬硬套解读中医。西医不承认中医,中医良莠不齐的根,便在于此。

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人 体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指食指中指拇指小指无名指 五形筋脉肉皮毛骨 五情怒喜思悲恐 五声呼笑歌哭呻 自 然 界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1.向上对应五行 2.顺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3.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色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了解其中的养生语录将会使您受益匪浅。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

皇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卦的关系

皇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 卦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皇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卦的关系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火、金、水、土 东、南、西、北、中 春、夏、秋、冬、换季间 肝、心、肺、肾、脾 酸、苦、辛、咸、甘 风、暑、燥、寒、湿 温、热、凉、寒、平 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戊己

八卦符号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为谓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阳入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带所伤:久视伤血,久卧蓖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带所伤。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春夏秋天顺其自然养生智慧 1,简介黄帝内经 2,古人如何顺其四季自然 3,现代人起居思考 4,春夏秋天养生智慧 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很少人会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中国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古籍)。当今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都认为西方文化是高雅的,难道只有不断的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才能生活的更美好?其实不然。今日契机走近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经典国学+养生结合,体验易经哲学思想和中医人体健康。 大家会觉得黄帝内经难懂,老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自己太年轻读不懂,只要懂生活,注重思考人生,有修为学识能读懂,内经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①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中国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人文初祖, 轩辕,5000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 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今年4月9、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内经》的“经”是指经验、终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著作“经”是经典的意思。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佛家经典如《心经》《金刚经》而“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真切的智慧,本次分享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讲述的就是顺其自然四季。下面让小秋来为大家一起解读下《黄帝内经》中古人四季智慧。 ②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围绕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进行。人是地球的孩子,饮食、起居也必然遵循这个节奏来变化。我们通常都知道一个“养”,即“养生”。其实,在内经里,应该是四个“养”,即:养生、养长(ZHANG)、养收、养藏。这四养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可不能单打一哟,要全面理解黄帝内经,四养都要重视啊, 了解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目的。3 4、5月份属于春天,6、7、8属于夏天,9、10、11属于秋天,12、1、2属于冬天。3月10日立春,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要养生、养长(zhang使生长壮盛)、养收、养藏 以二十四气中安装农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今年立春2.4农历腊月 春天树木发芽新生、生长,所以春天可以用木字来概括,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我们总是说,太阳真大呀,火球当头,所以夏属火。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也可用其它字来代替水,但是水字较符合我们的固有印象和思维习惯)。 ③现代人越来越能吃,越来越能睡? 没有节制吃自助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皆因欲望所至 吃:食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忤逆了它的本性做出的食品就叫垃圾食品。(现代生活中油炸、罐头类、腌制、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冷冻甜点等会刺激人的味蕾但是属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为垃圾食品) 1、脾气暴躁:当人们专注在做某件事情时,若因为意外的干扰而被打断,会产生负面情绪;若睡眠不足,这种负面情绪更会被放大。 2、头痛:科学家至今仍无法找出背后的原因,不过有36~58%睡眠不足的人,醒来时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3、学习能力降低:短期记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关键,睡眠不足的人,短期记忆能力会减弱,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4、体重增加:睡眠不足的人,体内荷尔蒙会失衡,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 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 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的五脏六腑 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的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上焦是指心和肺、中焦指肝和脾、下焦是肾,它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 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黄帝内经》五行之象表

《黄帝内经》五行之象表 (一)木行 木具有生发、伸展、易动、收涩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木的“象”是:味为酸,色为青、绿,气为风,方向为东方,季节为春季,五谷为麻,五果为李,五畜为犬,五菜为韭等。

在人体内,木的“象”是:五脏为肝,六腑为胆,五官为目,身体为筋,表情为怒,体液为泪,主人之魂。 (二)火行 火具有暑热、向上、辐射、坚泄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火的“象”是:味为苦,色为红、赤、气为暑、热,方向为南方,季节为夏季,五谷为麦,五果为杏,五畜为羊,五菜为薤等。 在人体内,火的“象”是:五脏为心,六腑为小肠,五官为舌,身体为脉,表情为喜,体液为汗,主人之神。 (三)土行 土具有长养,化育,静止,缓和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土的“象”是:味为甘、淡,色为黄,气为湿,方向为中央(中央是指人的出生地),季节为长夏,五谷为粳米,五果为枣,五畜为牛、五菜为葵等。 在人体内,土的“象”是:五脏为脾,六腑为胃,五官为口,身体为肉,表情为思,体液为涎,主人之意。 (四)金行 金具有清静、沉重、脆散、坚硬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金的“象”是:味为辛,色为白,气为燥,方向为西方,季节为秋季,五谷为黄黍,五果为桃,五畜为鸡,五菜为葱等。 在人体内,金的“象”是:五脏为肺,六腑为大肠,五官为鼻,身体为皮、毛,表情为悲,体液为涕,主人之魄。

(五)水行 水具有寒凉、向下、流动、柔软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水的“象”是:味为咸,色为黑、蓝,气为寒,方向为北方,季节为冬季,五谷为大豆,五果为栗,五畜为猪,五菜为藿等。 在人体内,水的“象”是: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三焦、心包、五官为耳,身体为血、骨,表情为恐,体液为唾,主人之精志。 五行相生是指事物之间的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五行相生关系对临床医学的应用:木不及则肝病,以水生木;火不及则心病,以木生火;土不及则脾病,以火生土;金不及则肺病,以土生金;水不及则肾病,以金生水。此谓以母生子治疗法。 五行相克,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克关系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木旺克土则脾病,以火泄木生土,佐以金克木;火旺克金则肺病,以土泄火生金,佐以水克火;土旺克水则肾病,以金泄土生水,佐以木克土;金旺克木则肝病,以水泄金生木,佐以火克金;水旺克火则心病,以木泄水生火,佐以土克水。此谓以母泄敌生我,以子制敌救我治疗法。 反生为克是指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主生者旺,被生者衰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母不生子”(即溺爱)的特殊情况。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全文可直接参考以下五行图: 五脏六腑五行图 释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心肝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脾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色黄,味甘,嗅香;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 肾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 方位为风水学上所代表住宅的方位。 第一节五脏六腑的五行 五行原理:什么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