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换位思考

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多换位思考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彼此的理解可以使人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怎么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但不管怎样只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就有可能化解矛盾,相互理解,和谐共事,愉快相处。

什么是换位思考呢?说简单一点谁都知道,那就是凡事都要站到对方立场上想一想,对方如果要是自己其感觉又是如何?而把这句话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凡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之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更进一步地说,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转变工作作风、接地气、机关服务基层”这些话需要铭记于心并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但有的管理人员高高在上,高人一等,不愿意、不乐于与基层打交道,不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不把员工群众放心上;有的下基层走马观花,隔着玻璃看,呆在办公室聊,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角落后院;有的趾高气扬,办事慢慢吞吞,说话不冷不热推三阻四,等等这些,表现出脸难看、事难办。要当基层贴心人就要彻底解决这种群众意识不强、群众基础不牢的问

题,从思想上放下架子,放下面子,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从发号施令向沟通引导转变,从习惯被拥戴向接受监督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这充分说明在管理工作中要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对管理人员而言,多“换位思考”是我们工作的一大法宝。能不能做到换位思考,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日常开展工作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把自己跟员工群众对换位置来思考问题,站在员工群众的角度多问几个“如果我是来办事的员工群众,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结果?”多从群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以群众的心为心,把换位思考真正落实到为群众办事上,那么就不会出现对群众的思想缺位、情感缺位、工作缺位的现象。学会“换位思考”,管理人员就能真正感受和掌握群众的所想所盼,就能在工作中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工作上深入群众,推动工作依靠群众。“换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务实担当,只要做到了,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克服不了的困难。

鞋子合不合脚、舒不舒服,脚最清楚;服务好不好、对不对路子,群众最有发言权。当一些管理人员抱怨自己又累又忙、群众却不买账时,往往是忘了从自身找原因。员工群众是服务的对象和主体,在工作中只有牢牢把握员工群众是否满意这个标准,撇弃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转变家长式的“我说了就算”的作风,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往往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群众认同,才不会陷于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站在群众的角度,以群众的思想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就是要积极解决员工群众困难,拒绝空许承诺,不见行动,推诿扯皮。要大力弘扬习总书记“马上就办”的作风,能及时解决的,马上就办;解决有困难的、需要多方协调的,告知办理时限;经过努力、客观条件不成熟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群众的解释

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优先解决群众急需、反映强烈的问题,优先解决影响大局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同时也要避免抓大放小,同样应该认真解决,避免小矛盾集聚成大问题。

下基层,察民情,听民意,纳民谏,做群众工作方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服务员工群众不能靠“想当然”,更要多站在员工群众角度。只有坚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员工群众着想,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讲透彻、解决好,做到思想上、行动上和员工群众“合拍”,才会赢得员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推动企业发展。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