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戒原文及解释

君子三戒原文及解释

【简拼】:jzsj

【解释】: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原文】:《论语?季氏》:“君子存有三戒:太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青也,血气方刚,灌顶这在斗;及其旧也,血气既何如,戒之在得。”

【顺接】:戒备森严戒奢以俭戒奢宁俭戒舟慈棹戒骄戒躁

【顺接】:垂堂之戒丁宁劝戒丰屋之戒覆舟之戒覆车之戒后车之戒君子三戒累诫不戒

【逆接】:归遗细君国无二君琴挑文君如意郎君食子徇君万乘之君悮国欺君无父无君

【逆接】:君临万国君主专制君主政体君主立宪君举必书君仁臣直君侧之恶人君前臣名

论语《君子有三戒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君子有三戒章》原文及解读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 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三戒

君子三戒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注释】①这句的“得”’字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相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

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德,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这样。所谓仁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能够就近用自身做比喻,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途径了。”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符合礼制,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认为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都要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都认真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民。”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努力学习做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时,我已通达事理,不再受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路程不也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柳宗元三戒原文翻译

柳宗元三戒原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词语“三戒”,在佛教、中医和古代文献中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原文】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

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1)推己之本,审察自己的实际能力。推,推求。 (2)乘物以逞:依靠别的东西来逞强。 (3)干:触犯。 (4)怒:激怒。 (5)窃时:趁机。肆暴:放肆地做坏事。 (6)迨(dài)及,遭到。 (7)麋(mí):形体较大的一种鹿类动物。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及解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 【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了。” 季氏篇第十六 【原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自然规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明:看得清为明。聪:听得清为聪。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

学生用论语、孟子 荀子 译文

【原文】 (1句)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原文】 (3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句)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 (5句)11·16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6句)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7句) 【原文】13·17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原文及解释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原文及解释 名句: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摘自:《论语·季氏篇》 解释:年少时,血气不定,要戒除女色。 季氏篇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论语》季氏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 子晋见东吴孙权,曰:“晋家世为文学之家,胸藏千卷之书,今独不见所废乎?”权曰:“世主好武,吾安敢以文学干扰其志。”子晋曰:“文学者,世之宝也。往者魏武帝以明理之故,舍世之宝而专思武功智谋之事,使数世之后,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后世人以为愚闇,则以亡国。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吾甚病焉。君若能使当世之人,皆以文学称贤,使人与日俱进,则吾世受其福也。”权曰:“夫学者,人之本也,而教化之资也。古之君子,以文学为事,未有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今诸葛亮、周瑜等文学者多为世所称,表面南面而不厌其繁,其志不在众人所在,可谓学者矣。而此等之人,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夫学者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非学者之本意也。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此则差矣。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勿玩好;及其长也,血气已定,而未有功业者,勿与之业;及其贵也,未有功业者,勿与之国。”此乃人欲得为贵者之心也。夫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则饰品也,非学者之本也。夫学者之本,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也。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夫孔子曰:“君子不慮也,不慮而后知者也。”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此则学者之本也。今汝学者,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已,此则差矣。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注:《孙权劝学》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取自孙权劝说魏国的学者子晋。孙权以此劝学之意,表达了他对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的看法和对时代学风的批评。劝学者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本,实践于事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译文: 子晋见到东吴的孙权,说:“晋家世代以文学为家业,怎么现在却没有见到您废弃文学?”权回答说:“世主喜好武功,我怎么敢以文学干扰他的志向呢?”子晋说:“文学是世间的宝藏。古时魏武帝因为明智而舍弃了这一宝藏,专注于武功智谋之事,结果使得数世之后,在千里之内找不到一个文学者。后代人以为是愚昧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在千里之内找不到一个文学者,我非常痛心。如果您能让当世之人都以文学为贤者的标准,并与日俱进,那么我们子孙后代将受益无穷。”权说:“学习者是人们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石。古代的君子们以文学为事业,未有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现在像诸葛亮、周瑜等文学者多受世人称道,表面上向南而不厌其繁,他们的志向并不在众人所在,可谓是学者。而这些人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学者应该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学者的本意。以学者的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业,这是偏差的。孔子曾说:“君

《论语》中关于君子有三戒的真实含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有三戒的真实含义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万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论语》:季氏篇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解读】 在这里,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这三个方面以血气盈虚为依据进行划分,分别是戒色、戒斗、戒得。这三戒针对的是人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诠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生,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可以说,这是对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年轻的时候要戒色,是因为“血气未定',意思是说身心的发展都不儺全。身体上,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心理上,识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够强大,往往会经不住诱惑,进而沉湎女色,伤害身体。“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女色。少年时期,气血还不够充盈,好色纵欲,必然会严重损害身体儺康。历史上,不少少年皇帝都是因为沉湎女色而早早驾崩的。像明朝正德皇帝、清朝的咸丰皇帝,都是因年轻时纵欲过度,只活了30来岁。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色扩大理解,将一切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东西都视为色,比如华丽的衣服、装饰、建筑、花鸟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看的东西谁都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好色要有节有制,不能沉迷其中。 人到中年要戒斗。这里的斗也要作宽泛的理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打架斗殴,还应包括心理上的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胜人一筹。到了壮年,体魄强健,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经验也相当丰富了,也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渐渐傲慢起来,喜欢处处争胜。如果在官场,则喜欢排挤异己,争夺权势:如果在商场,则喜欢竞争于商战,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潘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人的力量去担任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盲人还用得着辅助的人吗?而且你说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与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必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驯服,就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现在由与求二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驯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内部)呀!”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制礼作乐,军事征伐,由天子作决定;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军事征伐,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由卿、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运,传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议论朝政了。”

23个带有君子的成语及解释

23个带有君子的成语及解释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君子之交]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君子协定] 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 [君子三戒]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君子好逑] 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君子固穷]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正人君子]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淑人君子] 淑:温和善良。君子:古代指地位高,品格高尚的人。指贤惠善良,正直公正、品格高尚的人。 [仁义君子]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谦谦君子]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岂弟君子] 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 [梁上君子] 窃贼的代称。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鞠躬君子] 指谨敬尽职的人。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大雅君子] 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

[博物君子] 指博学多识的人。 [事急无君子] 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先小人,后君子] 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食子徇君] 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季氏篇 先秦-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那么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因为平均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就不怕稀少,社会安定政权就不会倾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要整顿礼乐,凭借仁德招引他们归附。他们来了就安排他们。如今仲由和你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愿归附,却又不能招抚他们来;国家要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却要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忧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内。〞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有!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鲁国王室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家子孙都衰微了。”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阅读答案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阅读答案 :读书文化儒家国学孔子道德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斗”指争斗,战斗。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第二,”正名”,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第三,提倡君子之争。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礼来化解恶性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