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李斯特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是一种遗传分型技术,用于将菌株群细分为不同的物种和种类,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中的多个具有突变风险的位点(或者称为位点序列标识符,MLSTs)进行分析。在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这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特定的细菌株的MLST结果。

MLST技术比其他类型的遗传分型技术更加保守,更加稳定,因为它检测的特定位点大多不能被突变。因此,MLST可以很好地用于无症状的致病菌,或者其可能是一种培养难度较大的重要和共同原菌株。因此,MLST可以在研究需要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菌株分类(而不是仅限于单个基因或其他单个位点)时得到应用。

1. 首先,为什么使用MLST技术?

▪ MLST比其他类型的遗传分型技术更加保守,更加稳定,因为它检测的特定位点大多不能被突变。因此,MLST可以很好地用于无症状的致病菌,或者其可能是一种培养难度较大的重要和共同原菌株。

2. 关于MLST技术,它有什么基本原理?

▪ MLST基本原理是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中的多个具有突变风险的位点(或者称为位点序列标识符,MLSTs)进行分析。

3. 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的核心步骤是什么?

▪在单核细胞增生的MLST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这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特定的细菌株的MLST结果。

4. MLST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 MLST可以在研究需要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菌株分类(而不是仅限于单个基因或其他单个位点)时得到应用。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九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淋巴造血系统包括 ①髓性组织主要由骨髓和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成分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②淋巴组织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以及人体内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扁桃体、腺样体、孤立淋巴小结等) ▲淋巴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类病原微生物感染、化学药物、外来的毒物、异物、机体自身的代谢产物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淋巴结内的细胞成分,主要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增生,致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良性增生分为三类:一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二是淋巴结的各种特殊感染;三是原因不明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如巨大淋巴结增殖症以及伴巨大淋巴结病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又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可分为急性~;慢性~ (一)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见于颈部,病原体可由发生感染的牙齿或扁桃体被引流如颈部淋巴结,或由四肢感染而引流到腋窝、腹股沟淋巴结 病理变化大体,肿胀,灰红色;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性扩大,有大量核分裂象。若是化脓菌感染,滤泡生发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炎细胞浸润、水肿→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被摸受到牵拉→疼痛;有脓肿形成时→产生波动感,其被覆的皮肤发红,有时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二)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1. 淋巴滤泡增生体液免疫引起;淋巴滤泡数量增加,大小不一,生发中心明显扩大,周围有小淋巴细胞围绕。类风湿关节炎、弓形虫病、HIV感染早期可见淋

巴滤泡增生。形态学上:①淋巴结结构保存,滤泡之间有正常的淋巴组织;②生发中心细胞成分的多样性;③核分裂象多;④滤泡主要分布于皮质,其大小形态不一,含有核碎片的组织细胞散在分布于滤泡中;⑤外套层清晰;⑥生发中心无Bcl-2蛋白和Ig轻链表达 2. 副皮质区淋巴增生特征:淋巴结T细胞区增生,可见活化的T免疫母细胞,其大小是静止T淋巴细胞的3~4倍。常见于活跃的病毒感染,特别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药物所致的免疫反应以及某些抗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3. 窦组织细胞增生窦腔明显扩张,窦组织细胞肥大,常见于肿瘤引流区的淋巴结,如乳腺癌 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常见于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 ▲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由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有特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肉芽肿);经特殊检测在病变组织、分泌物或体液中可能找到相关病原微生物(一)结核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特殊感染。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肺结核同时存在或作为全身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颈部淋巴结多见,肿大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也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常有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流出。基本病变是结核性肉芽肿性炎(肉芽肿性炎:结核、Crohn病、结核性淋巴结炎) (二)淋巴结真菌感染曲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质菌;淋巴结的真菌感染常作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 (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第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年轻女性多见;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轻微疼痛;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及被摸下有片状或灶性凝固性坏死,几乎不见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及周边可见巨噬细胞增生

李斯特氏菌

单增李斯特菌的调查报告 一、单增李斯特菌的概述 生活中李斯特菌到处存在,但其中只有一种为致病菌。李斯特菌可从各种食品样本中分离出来包括乳制品、肉类、蔬菜和海鲜,也可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中分离而来。 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 (2)绵羊李斯特菌 (Listeria 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Listeria welshimeri) (5)西尔李斯特菌 (Listeria 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isteria 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isteria murrayi)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在美国LM被列为7种主要的食源性致死病菌之一,已经被WHO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列为重点检测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LM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为1~45℃,对不利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4℃冰箱中也可生长繁殖,在pH 5.0~9.0的环境中, 1年后仍可检出,这使其危害性进一步增大。另外,LM病原体定居在细胞内,因此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LM引起的疾病及其食源性感染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对该病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是有效防治本病、诊断病原菌和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 (1)平板培养法(国标):用不同浓度的沙门菌菌悬液人工染菌二类食品各4o份,用增菌液两步增菌,两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对比检出率及分离效果。检出率62.5%,最低检出限为0.5cfu/25g一13cfu/25g。 (2)显色培养基:上海欢奥科贸有限公司 (3)PCR试剂盒:生物梅里埃的检测系统、杜邦:BAX?系统检测法,BAX?系统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率达到了98%,,并通过USDA-FSIS和AOAC国际的认证,成为官方检测法。 美国伯乐iQ-Check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iQ-Check系统采用了所有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的优点为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提供快速和可靠地检测解决方案。iQ-Check试剂盒为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定性检测试剂盒。 陆桥: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1680 48T 索奥: 单增李斯特菌(LM)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李斯特氏菌的检验

李斯特氏菌的检验 李斯特菌(也称李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败血病为主要症状,伴有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国南 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觉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 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 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命名为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 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 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 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平安具有危急,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逼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需加以重视。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明是李 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峻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 许多国家都已经实行措施来掌握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 的标准。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 试验步骤 1. 增菌培育 将未开封的测试片贮藏在8℃的环境下,并在包装上标示的有效

期内使用。在高湿度的地方,最好在使用前将测试片回复到室温。取回的样品应在4℃下处理、存放和运输,假如是冷冻样品,则在检验前要保持冷冻状态。 取25mL液体或25g半固体或固体样品放入含有225mL无选择性试剂增菌肉汤(EB)的均质杯中进行均质,然后转入三角瓶中,30℃培育4h,加入选择性试剂吖啶黄素、萘啶酮酸和放线菌酮,连续培育20h和44h.。 2. 分别 共培育24h和48h后,取EB培育物分别在OXA和LPM或加七叶苷/Fe3 LPM琼脂平板上划线。PALCAM琼脂可替代LPM琼脂。将OXA和PALCAM平板置于35℃培育24-48h,LPM平板在30℃培育24-48h。然后,把LPM平板放于解剖镜载物台上,以450角入射光从平板下面照耀平板,通过目镜垂直向下观看查找可疑菌落。李斯特氏菌在LPM平板上呈有光泽的兰色或灰色。用已知阳性菌和阴性菌划线的平板作对比。 已开封的测试片,将开口反折,用胶带封好。 加入七叶苷和Fe3 的LPM平板不用斜射光系统,选择可疑菌落的方法与在OXA上选择可疑菌落的方法相同。在OXA平板上李斯特氏菌菌落四周有一个黑色环,其它菌也可形成黑色环,但形成时间要在两天以上。李斯特氏菌在PALCAM和OXA平板上的菌落特征相像。在PALCAM和OXA或LPM平板上挑取5个或更多的典型菌落,分别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hly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hly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 建 陈凤霞;叶精精;姜莉;王航;吕洁婷;罗微微;冯振灿;程昌勇;宋厚辉 【摘要】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food-borne Gram-positive bacterium,which widely distributes outside the environment,and the pathogen can cause high mortality in some specific groups.Listeriolysin O (LLO, encoded by hly )of L .monocytogenes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bacterial infection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remains to be deep studied.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ed a recombinant shuttle plas-mid to delete the complete ORF of hly by using the molecular cloning techniques and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strategy with the temperature-sensitive shuttle vector pKSV7.The recombinant plasmid har-boring the up and down-stream homoarms of hly were electroporated into wild strain EGD-e competent cells and utilized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antibiotic to choose the correct transformants.To make the result more forceful,we here in this study tested the transformants by DNA sequencing.Based on this, w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 LLO complemented strain.The mutant and complemented strains were desig-nated as△hly and C△hly,respectively.Moreover,we found that expression level of LLO was almost abol-ished in the absence of hly,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strain EGD-e and the complemented strain C△hly, suggesting that these recombinant strain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in our study.As a result,this re-search provided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DBS22 DBS22/019—2012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 2013年发布 2013年实施 吉林省卫生厅发布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分为两种检测方法: 第一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平板计数法; 第二法:MPN计数法。 其中第一法适用于污染较严重的食品,第二法适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含量较低而杂菌含量较高的食品。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负责起草人:刘桂华、龚云伟、李月婷、赵薇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 1 范围 本操作程序规定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定量检验方法. 本操作程序适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量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无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冰箱:2℃~5℃和—18℃. 2.2 恒温培养箱:30℃±1℃、36℃±1℃. 2.3 均质器。 2.4 显微镜:10×~100×. 2。5 电子天平:感量0。1 g。 2.6 锥形瓶:100 mL、500 mL。 2。7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 2.8 无菌平皿:直径90 mm。 2。9 无菌试管:16 mm×160 mm.。 2。10 离心管:30 mm×100 mm. 2。11 无菌注射器:1 mL。 2。1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2.13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 2。14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TSB-YE):见附录A中A。1. 3。2 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见附录A中A.2。 3。3 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见附录A中A.3。 3。4 1%盐酸吖啶黄(acriflavine HCl)溶液:见附录A中A。3.2。1。 3.5 1%萘啶酮酸钠盐(naladixic acid)溶液:见附录A中A.3。2.1. 3。6 PALCAM琼脂:见附录A中A.4。 3.7 革兰氏染液:见附录A中A。5。 3。8 SIM动力培养基:见附录A中A。6. 3。9 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甲基红(MR)和V-P试验用]:见附录A中A。7。3.10 5%—8%羊血琼脂:见附录A中A.8。 3。11 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9。 3。12 过氧化氢酶试验:见附录A中A.10。 3。13 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 3。14 API listeria 10300生化鉴定试剂盒。

《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1.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 2.单增李斯特菌存在现状 (2) 3.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 (3) 参考文献 (4) 1.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人类的饮食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加工和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和变革,随着我国开展全球性的食品贸易迅猛增长,食品的流通速度加快,然而安全性下降,食物中毒的现象屡屡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和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倾向[1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已经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冲击。所以,食源性疾病已逐渐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11]。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效益的驱使,食品企业在生产、销售中屡屡使用各种违规或其他非法的手段。比如,使用大量的剧毒性农药或者喷洒各种蔬菜、水果等方式进行除虫:或者使用瘦肉精等一些非违禁的激素进行饲养,从而增加瘦肉的产量;随意地使用一个吊白块的方式来添加新鲜的白面粉;把稻草水兑颜料+黄色的带绿勾盐作为酱油卖给企业获利的现象,不胜枚举。随着企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改革史的变迁,食品安全企业在批量生产和规模经营这个过程中产品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不断普及以至我国食品安全贸易逐渐逐步呈现走向国际化,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污染事件。例如,2006年比利时"二嗯英英事件"、英国"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0157:h7食物细菌中毒[12],以及被人在我国广泛媒体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生鲜乳制品("大头娃娃事件")、霉变菌中毒米、苏丹红鸭蛋污染事件、孔雀石虾等绿色海藻鱼虾的排放养殖和其他各类污染事件,都已经逐渐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众人广泛密切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再次向人敲响了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突出问题的重要警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已成为当今人类对食品质量最基本的诉求[13]。 对我国历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疾病和事故总数的近40%,导致患者人数最多,占所有患者的一半以上[14]。而且

李斯特菌检验应用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也称李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败血病为主要症状,伴有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国南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命名为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 李斯特菌快速检测试剂盒 1、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 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

长时间生长繁殖。 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 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反抗力,秋冬时期在土壤中能存活5个月以上,在冰块内也可存活3~5个月,许多冷冻肉类都是它的“温床”。这种细菌对高温的反抗力也比较强,能在100℃下挺15~30分钟,在70℃下可存活30分钟以上。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 1、形态与染色

单增李斯特氏菌及其检测方式

单增李斯特氏菌及其检测方式 —、单增李斯特氏菌 单増李斯特氏菌,学名Usteria monocytogenes ,—种革兰氏阳性菌,是李斯特菌属。李斯特菌属(Listeria)共分为2个群,7个种:第一群包括单核细胞増生性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 , LM)(亦称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L ivanovii)(亦称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Linnocua)(亦称无害李斯特菌)、丰氏李斯特菌(L welshimei)、塞氏李斯特菌(L seeligeri),第二群包括格氏李斯特菌(L grayi)和莫氏李斯特菌(L mulTayi)0其中,单増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发疾病的人畜共患病的。它能引发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要紧表现为、和单核细胞増多。 二、单增李斯特氏菌检测方式 1.细菌培育法 该菌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最适在含有C02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生长温度范围°<:45。<:, 最适温度为30°C-37°C ,能在一般冰箱冷藏室生长,是一种典型的耐冷性细菌,同时还具有耐盐性。LM 在一般琼脂平板上呈细小直径约、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有P溶血环。在显色培育基上呈蓝绿色。 2.生化鉴定法 该菌要紧生化特性如下: ®触酶阳性; ②氧化酶阴性; ③发酵多种糖类; ④产酸不产宅;

⑤不发酵木糖、甘露醇、肌醇、阿拉伯糖、侧金盏花醇、棉子糖、卫矛醇和纤维二塘; ⑥不利用枸檢酸盐,40%胆汁不溶解; ⑦D引嗥、硫化氢、尿素、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赖氨酸、乌氨酸均阴性; ® VP、甲基红实验和精氨酸水解实验阳性; ®对碱和盐抗击力强,60・70°C经5-20分钟可杀死,70%酒精5min. %石碳酸、%氢氧化钠、% 福尔马林20min可杀死此菌。 ⑩该菌对青霉素、氨苯青霉素、四环素、磺胺均灵敏。 3.血清凝集法 依照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L M分为16个血清型:1/2比l/2b. l/2c. 3a. 3b、3c、4a、4ab. 4b. 4c、4d、4e、五、6a. 6b、7e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对人致病的要紧为血清型l/2a. l/2b. 4b,占全世界本病病例约90%。 关于血清凝隼法用的诊断血清方面推荐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生产的单増李斯特氏菌全套诊断血清产品,该菌最多见的0:3,0:5,0:8和0:9型的诊断血清被纳入这套产品,详情如下: 二十三、单增李瞬菌诊断 血清

DsDNA使用TBK1-IRF3信号通路

DsDNA使用TBK1-IRF3信号通路 在我们对DNA免疫刺激效应理解上的下一步飞跃始于意识到当被直接导入细胞质时非病原菌来源的DNA也是有免疫刺激性的。在我们实验室的调查中揭示dsDNA,当用胞质转染法转染时是一个IFN-Ⅰ和趋化因子基因如Cxd10,Cd5和Cd2潜在的诱导物在小鼠和人的树突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关于免疫原性的条件在添加的CpGDNA和转染的dsDNA之间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序列,胞质dsDNA仍然是有刺激性的并且可以诱导IFN-Ⅰ即使当它是甲基化的。这不只限于病原来源的DNA,因为当转染时那些缺乏CpG岛的小牛胸腺和人造DNA和E.coli以及HSV-1有相同的刺激性。此外,之前被证明由于缺乏TLR9表达而对CpG无反应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当用DNA转染时表现出IFN-Ⅰ的诱导效应。这种dsDNA的IFN-Ⅰ刺激效应依赖于它的长度。长的dsDNA诱导更强的IFN-Ⅰ反应。只有dsDNA是有刺激性的;ssDNA如互补DNA(cDNA)被发现是免疫惰性的。这种刺激效应也只限于B型(B-DNA)的dsDNA 而非Z型(Z-DNA)构象。B-DNA是一种dsDNA结构普遍出现的低能状态采用右手螺旋构象。相反,Z-DNA采用高能的左手螺旋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出现较少。人造由AT重复聚(dA–dT).聚(dT–dA)(聚(dA.dT)将来)dsDNA倾向于采用B型构象并且当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时可以诱导潜在的IFN-Ⅰ反应。另一方面,由GC重复组成的人造dsDNA,聚(dG-dC)聚(dC-dG)聚(dG-dC)将来),采用Z型构象,当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时没有刺激性。这些DNA的第二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即使和基于脂质体的转染试剂混合时。 我们也通过研究在那时已知的其他的核酸感受器和信号分子是否参与B-DNA诱导IFN-Ⅰ的反应来探究机制。在胞质内感受dsRNA的TLR通路和RIG-Ⅰ通路没有参与,基于在缺乏MyD88/TRIF和RIG-Ⅰ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的试验研究。尽管胞浆DNA诱导IFN-Ⅰ反应不依赖于RIG-Ⅰ信号,我们表明在HEK293细胞中IPS-1对产生IFNβ的最优反应是必需的。这些数据在出版那时是令人不解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RNA酶Ⅲ可以从poly(dA:dT)到刺激RIG-Ⅰ充当RNA中介。这个通路存在于人的细胞中,但在小鼠的细胞中是多余的(在之后的章节中讨论)。随后,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TBK1,之前发现对于在感染期间通过病毒的dsRNA诱导IFN-Ⅰ是必需的。TBK1是非经典的IκB激酶和IKKα以及IKKβ相关,是NF-κB 活化的调节者。它在NF-κB活动和IFN-Ⅰ反应中起中介作用由TLR依赖和非依赖途径触发。TBK1也已证明对于当用CpGDNA刺激时类胞浆树突状细胞产生IFN-α是非必需的。和那个观察形成对比,我们表明IFNβ和其他的由B-DNA转染诱导的趋化因子反应在TBK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是完全没有的。TBK1对于IRF3的二聚化是必须的,由B-DNA所诱导,但B-DNA 诱导NF-κB激活是多余的。因此TBK1-IRF3信号轴对于由胞浆B-DNA刺激诱导IFN-Ⅰ是至关重要的。 B-DNA的刺激效应也被发现是功能性的通过执行基因系列WT,TBK1-/-,IKKi-/-和TBK1-/-IKKi-/-基因双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由聚(dA:dT)所刺激。结果表明大多数的上调基因是干扰素诱导基因也是抗病毒相关基因如MX1和QASL2。因为这个原因,当用dsDNA预培养时,WT MEFs,而非TBK1-/- MEFs,能更好地免受水疱口炎病毒的威胁。除了越来越多的抗病毒反应外,TBK1依赖的通过DNA诱导IFN-Ⅰ的反应也被发现对DNA疫苗的功效至关重要。缺乏TBK1的小鼠不能诱导抗原特异性的CD4和CD8T细胞以及产生IFNγ脾细胞的增加频率,当用流行性感冒病毒DNA免疫时。 和我们的研究相似,Stetson et al.表明非微生物来源的dsDNA如果转入胞浆可以有刺激效应且由胞浆dsDNA引起的免疫激活特点不同于CpGDNA。作者们始于通过证明直接转入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嗜肺军团菌以及凋亡的哺乳动物细胞的DNA到巨噬细胞的胞液可以诱导潜在的IFNβ以及IL-6反应。这个反应不依赖于MyD88,TRIF和RIP2,因此不涉及TLR以及NOD1/2信号。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个新的感受DNA的信号途径,他们合成了一个没有CpG岛的45bp的寡核苷酸并把它命名为干扰素刺激DNA(ISD)。ISD在细胞中不

MICM分型

MICM分型 1. M 即FAB分型。 2. I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 3. C 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 4. M 染色体改变伴有基因特异变化。 FAB分型 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m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据此标准,可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则可依此标准分成L1-L3三型,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分成M0-M7共八个亚型。这种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1. ALL分为三个亚型 〔1〕L1型;以小细胞为主,大小一致。 〔2〕L2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 〔3〕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均一,胞质内有许多空泡。 2.ANLL分为八个亚型 (1)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核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小,嗜碱性,无颗粒,无Auer小体。 (2)M1(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可见小原粒细胞(胞体小 ,与淋巴细胞相似,胞似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较正常原粒细胞密集,核仁1-2个,有伪足)。 (3)M2(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原粒I型II型大于30%-90%,单核细胞小于20%,早幼以下各阶段大于10%,约50%病例的 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分两个亚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单核细胞1%。 M2b:骨髓中粒系统明显增生,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常>30%,这类中幼粒细胞有核仁1-2个,核浆发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 见有核仁。有核凹陷处常有淡染区,胞浆可见空泡。(亚急粒) (4)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或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胞体呈椭圆形,核可偏向一边,大小不一,另一端为大小不等的异常颗粒, 胞浆可见束状Auer小体,也可逸出胞体之外。 (5)M4(急性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据原始粒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以及嗜酸细 胞的数量,分为下例四个亚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幼单核细胞>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细胞具有粒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共同的形态特征者>30%。 4EO:除上述特征外,骨髓中嗜酸细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细胞不一定增高。

冻干质控菌种的复苏、培养和保存

冻干质控菌种的复苏、培养和保存 微生物检测冻干质控菌种使用说明书 1 复苏菌种前应准备适于该菌种生长的固体、液体培养基和培养设备,所有操作均应在符合生物安全保护及无菌条件下进行。 2 启开菌种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在无菌条件下,按铝盖上的箭头方向打开塑盖,撕开铝盖,打开西林瓶胶塞,加入0.3mL左右的配套液体培养基,用无菌滴管反复吹吸,将冻干菌种溶解成为悬液,然后用无菌滴管或接种环移至斜面、平板或液体培养基,并连同剩余菌悬液的西林瓶一起放置于36℃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菌种与培养和保存方法对应表见附表1,培养基、培养方法和传代保存方法见附表2)。 3 次日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如未生长,应继续培养24h,或吸取培养之后的菌悬液中再次接种培养基,培养24h观察。 4 菌株为一次性使用品,开启之后不能反复使用或保存,暂不开启的菌种应在4℃保藏。 5 复苏后的菌种在传1-2代后使用,建议菌种使用5代后弃用。 注):购买后请尽量及时使用冻干菌种,如发现菌种不活或污染等情况,请在购买之日起1个月内与我们联系。冻干菌种复苏示意图: 附表1 菌种与培养和保存方法对应表 菌种编号其它中心编 号 菌种名称方法菌种编号 其它中心编 号 菌种名称方法 FSCC1140 01 ATCC 16404 黑曲霉方法 8 FSCC 219005 CMCC(B) 51572 福氏志贺氏菌 方法1 FSCC1140 02 CMCC(F)98 003 黑曲霉方法 8 FSCC 219006 CMCC(B) 51592 宋氏志贺氏菌 方法1 FSCC1970 01 As 3.2788 桔青霉 方法 8 FSCC 145010 ATCC 29544 阪崎肠杆菌 方法1 FSCC1970 02 MIG3.104 绳状青霉 方法 8 FSCC 167001 广临检-57 肺炎克雷伯氏菌 方法1 FSCC1290 01 ATCC 10231 白色念珠菌 方法 8 FSCC 167002 CMCC(B) 46117 肺炎克雷伯氏菌方法1 FSCC1290 02 CMCC(F) 98001 白色念珠菌 方法 8 FSCC 145003 CMCC(B) 45301 阴沟肠杆菌 方法1 FSCC2140 02 ATCC 9763 酿酒酵母 方法 8 FSCC 145001 ATCC13048 产气肠杆菌 方法1 FSCC2230 04 ATCC 6538 金黄色葡萄球菌 方法 1 FSCC 204002 CMCC(B) 49027 普通变形杆菌 方法1 FSCC2230 01 ATCC 25923 金黄色葡萄球菌 方法 1 FSCC 204001 CMCC(B) 49005 奇异变形杆菌 方法1 FSCC2230CMCC(B) 26003 金黄色葡萄球菌 方法 1 FSCC CMCC(B) 41002 粘质沙雷伯氏菌方法1 用 无 菌 滴 管 吸 取 液 体 培 养 基 加 入 冻 干 菌 种 中 , 混 合 均 匀 按箭头方向打开西林瓶盖 将菌悬液吸出接种于肉汤、斜 面、平板上于适宜的温度培养液体培养基

2022年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

2022年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 一、判断题 1、急性炎症时局部疼痛,主要是炎症介质导致。() 2、免疫耐受的丧失和隐蔽抗原的暴露可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3、间叶组织的化生在原因清除后往往可以逆转。() 4、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易患乳癌和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 5、脑桥出血以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改变为特征。() 6、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的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减低。() 7、十二指肠溃疡因肠壁较薄更易发生穿孔。() 8、嗜酸性肉芽肿是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起源的肿瘤。() 9、ER、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更适合内分泌治疗。() 10、肺泡性肺气肿又称阻塞性肺气肿。() 11、室壁瘤是指心室壁发生的肿瘤。() 12、甲状腺腺痛的组织学分类和预后无关,甲状腺癌的组织学分类和预后有关。() 13、流式细胞仪采用的光源系统是激光。() 1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电镜检查显示电子密度较高的沉积物,通常呈驼峰状。() 15、骨结核病变主要累及骨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一般不破坏骨组织。() 二、选择题 16、易出现气体栓塞的情况是()

A.飞行员按正常速度从地表升人低空 B.静脉输液误伤动脉 C.深海潜水者迅速升至水面 D.腹部严重冲击伤 E.短时间内自口腔吸入大量空气 17、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最常见于() A.右心室下1/3室间隔和右心室乳头肌 B.右心室近心尖部 C.右心室前壁及乳头肌 D.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E.左心室下1/3室间隔和左心室乳头肌 18、下述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仅是由肥大引起的() A.哺乳期的乳腺 B.妊娠期的子宫小 C.高血压时的心肌 D.功能亢进的甲状腺 E.一侧肾脏切除后的对侧肾脏 19、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完全再生() A.骨折愈合: B.动脉吻合口愈合 C.肠管吻合 D.胃溃疡愈合 E.皮肤开放性创伤愈合 20、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是() A.髓样猫 B.乳头状密 C.滤泡癌 D.未分化癌 E.嗜酸细胞腺癌 21、易发生腹腔和盆腔种植性转移的是() A.绒毛膜癌 B.子宫颈鳞癌 C.子宫内膜样腺癌 D.卵黄囊瘤 E.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 22、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多见于儿童 B.上皮下驼峰样沉积物 C.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有链球菌菌栓 D.明显血尿 E.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

ISO李斯特菌

国标标准ISO11290-1 1996 (E) 食品和动物饮料微生物学----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 ------第一部分检测方法 1. 范围 2. 参考标准 3. 定义 4. 原理 5. 培养基和试剂 6. 设备和玻璃器皿 7. 取样 8. 待检样品前处理 9. 程序 10. 结果表达 11. 检测报告 附录: A.检测程序图 B.培养基和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C.亨氏斜射光镜检

食品和动物饮料微生物学----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 ------第一部分检测方法 警告: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强烈推荐在适当装备、由有经验的微生物专家控制以及检测中的所有培养物得以谨慎处理 的实验室进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尤其是强烈建议孕妇不要从事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培养工作。 1 . 范围 本ISO11290详细说明了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和计数方法。 在绪论中受讲座白^局限性,本ISO11290适用于供给人类消费或作为动物饲料的产品。 2 . 参考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 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EC和ISO成员保留目前有效的国际标准的注册。 ISO6887: 1983微生物学一微生物检测中稀释液制备的一般导则 150: 1996,食品及动物饲料微生物学一微生物检测通则 3 . 定义 本部分ISO11290提供以下定义: 3.1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在因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典型菌落,并且当进行鉴定和确认其形态的、生理的和生化特征与本部分ISO11290的描述一致的微生物。 3.2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依据本部分ISO11290实施细则确定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在给定单位质量或 体积的样品中存在与否。 4 .原理 在本部分ISO11290的限定范围内,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需要四个连续的阶段(见附录A检测程序图)。 注意:1: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可能存在量少,并与大量的其它细菌混杂,因此需要选择性增菌。同时必须检测受到损伤的李斯特氏菌,降低添加于初级选择性增菌培养基的抑制剂浓度可以至少部分达到此目的。 4.1 在选择性试剂浓度有所降低的选择性液体增菌培养基(半Fraser肉汤)中进行初级增菌 接种于含有1体积氯化锂、1/2体积的口丫咤黄素和1/2体积的蔡咤酸的半Fraser肉汤培养液,其一可用作检测部分(9.1)的稀释液,30c培养24h。 4.2 应用含全浓度选择性试剂的液体增菌培养基(Fraser培养液)进行二级增菌 把4.1得到的初级培养物接种于高选择性二级液体增菌培养基,35c或37c培养48h。 4.3 筛选、分离和鉴定 把4.1和4.2步的培养物接种到两种因体选择性培养基上a) Oxford (b) PALCAMT 30C、35或37c培养24h后检查,如有必要,继续培养24h后再次检查典型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可疑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