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jìnɡ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tínɡ

镜未磨遥银盘庭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

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

(4)全班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课件出示23、24)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设计意图】

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26)镜未磨遥银盘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4)开火车读、齐读。

(5)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磨”半包围结构,“广”写大,写长,里面“林、石”注意穿插避让,写得扁一些。

“盘”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注意“舟”不要写太长,横基本压住横中线。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设计意图】

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3.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

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人教部编版《望洞庭》优秀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新部编版)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2018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含板书及反思)

2018年秋新人教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 《望洞庭》

《望洞庭》基础练习 1.看拼音,写生字。 dòngtíngshuǐtánqīngluówúfēngbáiyín ()()()()() 2.读一读,xx一xx。 春风又绿xx岸xxxx 离离原上草霜叶红于二月花 xx浮绿水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红掌拨清波 一年好景君须记明月何时照我还 3.选字补充诗句。 A、xx B、xx C、绿 D、xx E、xx F、xx (1)春草明年____,xx归不归。 (2)孤帆远影____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银盘里一青螺。 (4)江碧鸟逾____,山青花欲燃。(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____丝几万条。 (6)儿童急走追____蝶,飞人菜花无处寻。 4.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1)飞流直下三千尺。()

(2)xx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5.《望洞庭》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所作。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A、唐、刘禹锡、比喻 B、宋、刘禹锡、比喻 C、唐、白居易、拟人 6.洞庭湖位于我国_______省境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还知道其他的四大淡水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xx、xx、xx、xx、xx B、xx、xx、xx、xx、xx C、xx、xx、xx、xx、xx 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 A、相安、调和的意思;一面铜镜 B、连词,跟‘同“相同;xx的湖面 C、相安、调和的意思;xx的湖面 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指的是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 () A、xx水;青色的xx B、xx面;xx中的xx C、xx水;xx中的xx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人教版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

望洞庭 教学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封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

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部编版《望洞庭》教案设计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山水 人景观察想象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 《望洞庭》 教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月两相和 湖光、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