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腧穴谱

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腧穴谱

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腧穴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摘要】摘要:为探讨现代针灸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应用规律,检索1994 年 1 月 1 日至2016 年10 月30 日中国知识网医药卫生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有关文献。检索项: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检索词:吞咽功能障碍;二次检索检索项:针灸。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并记录纳入文献数量及各腧穴的应用频次,探讨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常用及少用腧穴。纳入43 篇有关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的穴位共有50 个,常用腧穴(文献>2 篇者)有风池、廉泉、内关、金津玉液、合谷等计26 个穴位;少用腧穴(文献1≤~≤篇2 者)有翳明、极泉、委中、劳宫等计24 个穴位。从而得出结论,推荐临床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有风池、完骨、廉泉、金津玉液、天突、通里、丰隆等。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7(035)005 【总页数】2【关键词】吞咽功能障碍期刊针灸腧穴综述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是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1] ,但目前临床应用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谱差异较大。本文即通过考察近20 余年来的期刊文献,探讨现代针灸防治吞咽功能障碍的腧穴谱。

相关文献考察情况

1.研究对象

吞咽障碍的治疗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病因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而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吞咽障碍,如:口咽腔、食管肿瘤等占位病变,化学性烧灼伤,咽部肌无力等。 吞咽时,食物被置于口腔的前中部,然后唇闭合,颌的闭合是成人吞咽动作的开始。 而吞咽阶段可分为:(1) 准备期,食物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分别嚼碎和操纵;(2) 口腔期,此期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舌将食物压入咽部;(3) 咽期,食物由咽部运送至食管。这是一种反射活动;(4) 食管期,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顺食管进入胃中。 二.治疗措施 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为主的康复治疗,包括: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以利吞咽。如:选择糊状食物等;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肉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刺激。包括冷、热、电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医治

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 (1)康复评估 1.洼田饮水试验:先让患者喝下30毫升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下病人是否会有一下情况: 饮水试验分级及判断标准 分级判断 I 可以一次喝完正常:I级,5秒钟内完成 II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可疑:I级,5秒钟以上完成,II级III 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异常:III/.IV V 级 IV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V 常常呛住,难以完全喝完 整体评估的内容还需要针对以下问题:是否对食物有认识障碍?是否有入口障碍?进食所需时间及吞咽时间?送入咽部是否存在障碍?经咽部至食道是否存在障碍?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功能是否异常? (2)行为治疗 1.改变吞咽姿势:改变吞咽时的姿势,其原理是在吞咽食团时,让患者改变身体或头部的某种姿势,即可解决吞咽障碍的症状。包括,侧方吞咽和转头吞咽、空吞咽与交互吞咽、低头吞咽、从仰头吞咽到点头吞咽。 2.感觉促进综合训练:患者开始吞咽之前给予早期感觉刺激,使其能够及时吞咽,称感觉促进法。感觉促进法包括: ⑴把食物送人口中时,增加茶匙下压舌部的力量。 ⑵给予感觉较强的食物,例如:冰冷的食团,有触感的食团,(例

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训练 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在进食的同时,通过调整体位及食物种类,应用辅助吞咽动作练习等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 1、间接训练 间接训练从预防废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动作入手,为经口腔摄取营养做必要的功能性准备。由于间接训练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适用于从轻度到重度的各类吞咽困难患者。间接训练一般先于直接训练进行,直接训练开始后仍可并用间接训练。常用的间接训练方法有: (1)口唇闭锁练习:口唇运动训练可以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漏出。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对无法主动闭锁口唇的患者,可予以辅助。当患者可以主动闭拢口唇后,可让患者口内衔以系线的大纽扣,治疗师牵拉系线,患者紧闭口唇进行对抗,尽量不使纽扣脱出。其他练习包括口唇突出与旁拉、嘴角上翘(作微笑状)、抗阻鼓腮等。 (2)下颌运动训练:可促进咀嚼功能,做尽量张口,然后松弛及下颌向两侧运动练习。对张口困难患者,可对痉挛肌肉进行冷刺激或轻柔按摩,使咬肌放松;通过主动、被动运动让患者体会开合下颌的感觉。为强化咬肌肌力,可让患者做以臼齿咬紧压舌板的练习。 (3)舌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对食丸的控制及向咽部输送的能力。可让患者向前及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轻牵拉,然后让患者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通过以舌尖舔吮口唇周围,练习舌的灵活性;用压舌板抵抗舌根部,练习舌根抬高等。

(4)冷刺激(ice-massage):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将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即应终止刺激;如患者流涎过多,可对患侧颈部唾液腺行冷刺激,3次/日,10分钟/次,至皮肤稍发红。 (5)构音训练:吞咽困难患者常伴有构音障碍,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 (6)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以达到屏气时声带闭锁,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具体方法是,患者深吸气,两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对掌,用力推压,闭唇、憋气5秒钟。 (7)咳嗽训练:吞咽困难患者由于肌力和体力下降、声带麻痹,咳嗽会变得无力。强化咳嗽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 (8)声门上吞咽训练:声门上吞咽又称“屏气吞咽”,具体做法是由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气进行空吞咽,吞咽后立即咳嗽。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屏住呼吸使声门闭锁、声门气压加大、吞咽时食丸不易进入气管;吞咽后咳嗽可以清除滞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9)促进吞咽反射训练: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可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的前后运动,继而引发吞咽。此方法可用于口中含有食物却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患者。 2、直接训练 直接训练的适应证是: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全身状态稳定、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吸入或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 (1)体位:由于口腔期及咽期同时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较多,因此开始训练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 1001.9O94)中风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证: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鉴别诊断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 吞咽功能状态分级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 评定方法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 1级:能顺利的一次咽下。 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的咽下。 3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分两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 5级:全量咽下困难,频频呛咳。 二、治疗方案 (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醒脑开窍。 药用熟干地黄30g,巴戟天20g,山茱萸20g,石斛15g,肉苁蓉15g,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法的研究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法的研究 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在国内外取得了肯定的治疗效果。多种类的针灸方式在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37%~78%[ 1 ],其中,吞咽困难障碍使得患者无法摄入足量的营养物质,且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已经成为影响该病独立的危险因素[2]。西医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尚未有明确的治疗手段,并且脑卒中患者患有假性球麻痹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中风患者。我国传统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知病属“喉痹”、“噎膈”、“喑啡”等症状。《奇效良方》言: “喑扉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用。”《千金方》中也有提及“风者,身无痛,……,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息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病在脏腑。”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运用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相关临床研究文献50余篇,归纳如下。 1针灸疗法种类 1.1醒脑开窍针刺法 熊涛[3]选取其医院112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对照组实施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首先选取患者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风池、完骨、天柱7个穴位,人中向鼻中斜下刺入0. 5寸,内关直刺1~1. 5寸,使用雀啄泻法捻转 1min,三阴交穴位采用提插补法向后斜刺,进针1~1. 5寸,患者肢体抽动3次即可停止进针,风池、完骨和天柱三个穴位进行高频率小幅度的捻转补法针刺 1min,最后取患者极泉穴位进行抬臂针刺。治疗时间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 14%。栾晓康[4]选取6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双侧风池、翳风、完骨穴;对照组加用廉泉、双侧夹廉泉。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2组疗效均好于治疗前,实验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传统针法和醒脑开窍针法对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瘦均有疗效;醒脑开窍针法对吞咽困难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法。胡新耀[5]等将8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醒脑开窍针刺法)45例与对照组(传统针刺法)35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1.2舌咽针疗法 李俊[6]将 6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针对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和伴发病进行中西医常规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常规针刺治疗,其中常规针刺治疗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丘墟、三阴交、太冲。治疗组取穴:廉泉、金津和玉液,廉泉采用“合谷刺”刺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不留针。对照组取穴:廉泉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 4 周后两组吞咽功能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情况。张昆[7]将6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30 例和对

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的观察

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5-04-09T16:59:01.1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车永生 [导读]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车永生 (黑龙江省虎林市中医院黑龙江虎林 158400) 【摘要】探讨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通过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与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优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脑卒中吞咽障碍针灸电刺激吞咽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368-02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约 45%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出现误吸,有些发展为肺炎、甚至死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国外多用现代吞咽康复训练方法,而国内更多地使用中医治疗。因为吞咽障碍的患者很难口服中药,故其中又以针灸治疗为主。但针灸疗法和现代吞咽训练技术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解决。 本实验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和评价针灸加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0例。年龄:40—80岁、病程2—8 周;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按照纳入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吞咽组、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组( 针灸组)、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组(电刺激组)3组。 1.2 方法:3组患者,吞咽组接受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同时接受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针灸组,同时接受针灸和吞咽训练。 1.2.1 吞咽训练方法:包括温度刺激易化,训练软腭的控制,手法机械刺激,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等基本吞咽功能训练,吞咽技巧训练和进食训练。每次30—45min,1次/d,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 1.2.2 针灸方法:按经验取穴,风府、风池(双)、廉泉、供血(双)、金津、玉液。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3—5次。同侧风池供血两穴接电针治疗仪通电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 1.2.3 电刺激方法:使用AM800肌电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参数:不对称双向方波,脉冲宽度250μs,频率50Hz,通断比6s:12s,Ramp up时间2s,电极置于咽喉部两侧并置,每次治疗20—25min,1次/d,每周6次。 1.3 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时或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临床评定。 1.3.1 临床疗效评定:①治愈: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消失;②好转:饮水、吃饭偶有呛咳,需时较正常延长;③无效:经治疗15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分各组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的临床疗效见表1,X=10.38,P=0.0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治疗效果比吞咽组好。 表1临床疗效各组对比 3 讨论 据我国台湾陈氏统计,脑卒中发病后8.4周误吸率为50%,临床判断误吸率为42%。而有人统计,根据临床判断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发病后14d之内有63.6%自愈。然而2周后很难自愈,发病1个月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仍然高达16%以上。国内外普遍使用吞咽训练方法治疗,有效率在73%以上。由于国内开展现代吞咽训练治疗的时间短、单位少,文献报道远少于中医治疗。现代研究认为,针灸刺激能增强细胞的新陈代谢;电针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使肌体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促进神经递质传导功能恢复,修复损伤脑组织。针灸与吞咽训练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报道甚少。刘孔江等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医学的治疗手段与现代康复医学的既有各自特点,也有极强的互补性,两者有机结合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通路的恢复,沟通了相关的突触链在运动强化、刺激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①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②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与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Chen SY,Chie WC,Lin YN,et al.Can the aspiration detected by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ies predict long-term survival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Disabil Rehabil,2004,26(23):1347-1353. [2]Caroline G,Richard L,Derick T.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87,295(15):411. [3]Hilker R,Poetter C,Findeisen N,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Stroke,2003,34(4):975-981. [4]周惠嫦,张盘德.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20(3):205-207.

吞咽障碍的治疗

吞咽障碍的治疗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病因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而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吞咽障碍,如:口咽腔、食管肿瘤等占位病变,化学性烧灼伤,咽部肌无力等。 吞咽时,食物被置于口腔的前中部,然后唇闭合,颌的闭合是成人吞咽动作的开始。 而吞咽阶段可分为:(1)准备期,食物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分别嚼碎和操纵;(2)口腔期,此期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舌将食物压入咽部;(3)咽期,食物由咽部运送至食管。这是一种反射活动;(4)食管期,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顺食管进入胃中。 二.治疗措施 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为主的康复治疗,包括: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以利吞咽。如:选择糊状食物等;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肉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刺激。包括冷、热、电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医治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

(1)康复评估 1.洼田饮水试验:先让患者喝下30毫升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下病人是否会有一下情况: 饮水试验分级及判断标准 分级判断 I 可以一次喝完正常:I级,5秒钟内完成 II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可疑:I级,5秒钟以上完成,II级III 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异常:III/.IV V 级 IV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V 常常呛住,难以完全喝完 整体评估的内容还需要针对以下问题:是否对食物有认识障碍是否有入口障碍进食所需时间及吞咽时间送入咽部是否存在障碍经咽部至食道是否存在障碍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功能是否异常 (2)行为治疗 1.改变吞咽姿势:改变吞咽时的姿势,其原理是在吞咽食团时,让患者改变身体或头部的某种姿势,即可解决吞咽障碍的症状。包括,侧方吞咽和转头吞咽、空吞咽与交互吞咽、低头吞咽、从仰头吞咽到点头吞咽。 2.感觉促进综合训练:患者开始吞咽之前给予早期感觉刺激,使其能够及时吞咽,称感觉促进法。感觉促进法包括:

针灸结合间歇口腔胃管法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资助项目(N o .Z 2013107 )收稿日期:????????????????? ? ? ? 2017-06-04 护理园地 针灸结合间歇口腔胃管法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廖明珍,兰柳华,李 鑫,李智敏,罗 丹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宁 530007 )摘要 目的:针灸结合间歇口腔胃管法在治疗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三方法:将2015年1-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上,配合间歇口腔胃管法和针灸治疗;评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痊愈率二总有效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三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治愈率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9%v s 11.8%,85.3%v s 44.1%,均P <0.01) ,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8%v s 38.2%,P <0.01)三结论:针灸结合间歇口腔胃管法在治疗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过程中有助于加快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减少脑卒中并发肺炎的发生三关键词 间歇口腔胃管法;脑卒中;吞咽障碍;针灸 中图分类号:R 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0X (2017)08-1256-03 D O I :10.16190/j .c n k i .45-1211/r .2017.08.042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 现[1] ,脑卒中患者51%~73%并发吞咽障碍[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三临床治疗及护理上多予以留置胃管喂食,易诱发肺部感染二食物返流二误吸等严重并发症,且舒适度不佳三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展针灸穴位刺激联合间歇口腔胃管法治疗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三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1~75岁,平均(60.1?15.3)岁;真性球麻痹10例,假性24例, 洼田饮水试验4~5级34例三对照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35~72岁,平均(62.1?14.6)岁;真性球麻痹6例,假性28例, 洼田饮水试验4~5级34例;观察期间无中途退出二死亡病例三两组间性别二年龄二吞咽困难分级等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具有可比性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3] ;(2) 颅脑C T 或M R 确诊首次梗死或出血;(3) 洼田饮水试验3级以上,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理解力及听力障碍二无严重痴呆二精神障碍,能主动配合及无口腔二咽喉病变三 1.2.2 排除标准 (1)昏迷;(2 )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严重者;(3)检查和治疗不能配合者;(4) 伴有心肌梗死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5) 对针刺有严重晕针者三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吞咽功能训练三 1.3.1 对照组 经鼻腔留置胃管, 并进行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1)辅助手法训练:①口腔器官运 动体操:唇二下颌二面颊部二舌;②M a s a k e 训练方法(舌制动吞咽法);③S h a k e r 训练法( 头抬升训练);④呼吸训练;(2)温度刺激训练;(3) 保护呼吸道法:门德尔松法二声门上吞咽法;(4 )吞咽姿势改变:身体姿势调整和头部姿势调整三1.3.2 观察组 经口腔间歇留置胃管结合针灸治疗,并进行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间歇口腔胃管法和针灸治疗三(1) 间歇口腔胃管法[4 ],每次进餐前经口腔将胃管插入胃内,注入食物和药物后,拔除胃管,每次更换新的胃管,插管次数 根据患者进食情况,一般3~6次/d ,量约为300~ 600m L /次三注食完毕后,嘱其保持原注食体位至少30m i n 或以上, 目的是防止食物返流,引起误吸,建议最好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三(2 )针灸穴位刺激:取风池,供血,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及吞咽后壁穴位,进针方向均向舌根部,依辨证理论对症状采取补 虚泄实进行针刺治疗,留针30m i n ,疗程:1~2次/d ,四6521四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7A u g ;34(8)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液反流所致。由于老年人的食管功能降低,因此患本病的机会更多。本组患者63例,经过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3例。年龄20~62岁,平均3 2.8岁。病程6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1.2临床表现 1.2.1反流性食管炎往往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管裂孔疝等,并常互为因果。 1.2.2.主要症状为胸骨后或胸窝部不适、灼热感、嗳酸或疼痛,在食物通过时诱发或加重。疼痛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 1.2.3.发病初期,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痉挛,可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和呕吐;后期由于纤维瘢痕所致的狭窄,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和呕吐。 1.3辅助检查 1.3.1吞钡检查:食管下段痉挛性收缩或狭窄,边缘光滑、规则或稍粗糙,二侧对称;针刺足三里穴时,可见狭窄处仍有相当程度的舒张功能。狭窄段以上的食管多有轻度扩张。有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的X线表现。 1.3.2食管镜检查:食管黏膜示充血、水肿,表面糜烂和浅小溃疡。 1.4治疗 1.4.1体针疗法 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謚禧、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上脘、建里、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1.4.2灸法 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太溪、公孙。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次。

数据挖掘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8-17T12:38:35.63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麻聪聪何雷吴秀亭赵晓倩马晓庆[导读] 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检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数据挖掘相关文献,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研究中对各种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不足。结果发现,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有效地处理海量的、非线性的研究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规律与特点有其独特且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使用的挖掘方法单一、使用范围不广泛。今后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处方信息与腧穴配伍规律的同时,应当综合使用多种挖掘技术,丰富研究内容,从多角度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 【关键词】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吞咽障碍 【Abstract】:Data mining is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TC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by retrieving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ata mining of dysphagia after apoplexy,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in the stud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after apoplexy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ata mining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massive,nonlinear research data,and the use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after stroke has its unique and obvious advantage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mainly because the mining methods used are single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s not extensive. In the future,us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prescription information and acupoint compatibility rule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after apoplexy,we should use a variety of mining technique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broaden the scope of research from multiple angles. 【Keywords】:Data min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dysphagia 1 引言 吞咽障碍是卒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到 25% ~ 51%。吞咽障碍影响患者进食、进水,导致患者情绪抑郁、营养不良,严重者引发肺部感染、呛咳、脱水、心理障碍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应用广泛,其疗效确切、技术成熟,具有独特的优势。2 数据挖掘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应用王义鹏等[]在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取穴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发现,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完骨、上廉泉、风府、三阴交、合谷;单个穴位的选取上,以廉泉穴选取频次最多;常用穴组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完骨等穴位进行组合;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任脉。王舒环等[]检索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出,使用频率及频数最高的穴位是廉泉,其次是风池;在针灸处方中,以经外奇穴使用频率和频数最高。穴位聚类以四类为主。在2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金津、玉液穴支持度排在第一;在 3 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金津、玉液、廉泉穴位组合排在第一位;在 4 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廉泉、玉液、金津、风池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在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穴中,取穴较为分散,应用相对广泛的穴位组合为金津、玉液。艾潇等[]通过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腧穴使用频次分析、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等,发现局部选穴治疗局部病症是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重要原则。施杨婉琳等[]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文献,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中医证候类型频数和聚类分析后得出,共出现25种证侯,均为单证,其中以肝阳上亢、风痰阻络、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阴虚风动较为多见;对吞咽困难治疗所用穴位频次分析得出排名前八的穴位分别是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内关、翳风、完骨、风府,可见选穴主要为十四经,结合经外奇穴。以上研究均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了文献学依据,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数据挖掘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应用 王义鹏等[]在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取穴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发现,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完骨、上廉泉、风府、三阴交、合谷;单个穴位的选取上,以廉泉穴选取频次最多;常用穴组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完骨等穴位进行组合;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任脉。王舒环等[]检索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出,使用频率及频数最高的穴位是廉泉,其次是风池;在针灸处方中,以经外奇穴使用频率和频数最高。穴位聚类以四类为主。在2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金津、玉液穴支持度排在第一;在 3 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金津、玉液、廉泉穴位组合排在第一位;在 4 个穴位的组合关联规则中,廉泉、玉液、金津、风池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在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穴中,取穴较为分散,应用相对广泛的穴位组合为金津、玉液。艾潇等[]通过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腧穴使用频次分析、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等,发现局部选穴治疗局部病症是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重要原则。施杨婉琳等[]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文献,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中医证候类型频数和聚类分析后得出,共出现25种证侯,均为单证,其中以肝阳上亢、风痰阻络、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阴虚风动较为多见;对吞咽困难治疗所用穴位频次分析得出排名前八的穴位分别是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内关、翳风、完骨、风府,可见选穴主要为十四经,结合经外奇穴。以上研究均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了文献学依据,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结论 目前,数据挖掘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研究的有关文献量较少,使用的挖掘方法单一,主要以关联规则及频次分析为主。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以期将针灸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为临床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义鹏,韩国伟.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穴规律的文献研究[J]. 光明中医,20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