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基础化学第八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

烹饪基础化学第八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
烹饪基础化学第八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

第8 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

学习目标

第一节概述

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

二、颜色的形成

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

四、食品色素的分类

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一、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

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

三、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食品的褐变作用

一、食品褐变概述

二、酶促褐变

三、抗坏血酸褐变的作用

第四节烹饪中的人工着色

一、人工着色的食用天然色素

二、食用合成色素

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

第8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

?掌握叶绿素及绿色蔬菜变色

?了解血红素及肉色变化

?熟悉酶促褐变

第一节概述

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观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通过视觉对食品

的一种感受。食品

的几何形状、大小、外观形态和质感都可以用视觉来认识,但颜色是最重要的视觉因素,因为食品几乎所有的理化变化都可能给食品带来颜色、光泽方面的变化。良好的色泽对食品营养价值、口感、风味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保障和体现。在烹饪加工中,操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凭颜色来判估加工中食品的性质的。可以说,烹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怎样能使菜肴的色泽更加诱人。

作为第一外观因素,人们往往对颜色有偏爱,因此食品颜色成了人们评价和选购食品的主要依据。例如,红色可以使人解馋,黄色可以止渴,绿色则使人清凉等。又如,人们会根据红烧肉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它的油腻程度,根据葡萄酒粉红色的程度来判断它的风味,根据咖啡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苦味的差异大小等。

二、颜色的形成

颜色是由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波长愈长,愈偏向红色;波长愈短,愈偏向紫色。例如,红光的波长在750~640nm 之间,橙光的波长在640~600nm 之间,而紫光的波长在400 nm 附近。

物体呈现一定的颜色的关键在于它能选择性的吸收可见光的一部分,而剩下的其他光则

按三原色原理综合起来形成该物体的颜色。因为不同的物质吸收光的波长和程度不同,所以

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如果吸收光的波长是在可见光区以外,那么这种物质是无色的。例

如,在全色光照射下,如果一个物体只吸收510mm波长(绿色)的那部分光,那么剩下的

其他光相加是紫色的。

物体吸收什么波长的光,吸收程度的大小都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当分子结构中含有

多个共轭双键或一N=N—等基团时,便在可见光中显色,这些基团叫发色团。

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

一种食品或菜肴的颜色是在一定照射光下,食品各成分对光的行为(吸收、反射、透射等)的总结果。但食品各成分所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起关键作用的、对食品颜色有决定作用的成分称为色素。菜肴颜色的形成和变化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是照射光的颜色及强度;另一个就是菜肴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和状态。因此,从化学方面来看,食品的变色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原有色素性质的改变;二是原有色素或新增色素在含量上的增减。色素增加可叫褐变,色素减少叫褪色或漂白。

四、食品色素的分类

食品中的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天然色素又可按来源、溶解解性和化学结构分成不同类别

一、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

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内的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色素,它使蔬菜和未成熟的果实呈现绿色。

(一)叶绿素的组成和结构

叶绿素是一种镁卟啉衍生物,其结构见图8 -1。它的化学组成或名称可以叫镁卟啉二羧

酸叶绿醇甲醇二脂。叶绿素是含镁的卟啉二羧酸(叶绿酸)与叶绿醇(含20个碳原子的一

种高级一元醇,或叫二十碳醇,它是一种二萜化合物)和甲醇(CH3-0H)形成的酯。

H3C

H:C

H

图8 -1 叶绿素的分子结构

不同的叶绿素分子只是在于卟咯环上R取代基不同。叶绿素a是最常见的一种,

其R为甲基;叶绿素b也常见,R为甲醛基。叶绿素a、b常一同存在,并以3:1的比例一起构成叶绿体中的复合体。

(二)叶绿素的性质

1 ?叶绿素的物理性质

叶绿素的绿色来源于其组成中的镁卟啉结构,所以只要这部分结构变化都会引起变

色。叶绿素中的叶绿醇是脂溶性的,所以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但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

叶绿素分子中与颜色和溶解性有关的结构可以发生如下反应,从而对绿色蔬菜的色

泽有重大影响。

(1)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发生镁取代反应

叶绿素镁卟啉结构中的镁可被H+和其他金属离子取代,从而产生变色。

叶绿素在稀酸环境中镁可被两个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从而使原有

的绿色消失。所以,在酸性中加热,蔬菜容易变为褐色。

叶绿素中的镁可被铜离子取代,形成绿色鲜亮且稳定的铜叶绿素。该色素可以用做

人工着色。

(2)叶绿素的水解反应

在酸、碱或叶绿素酶的作用下,叶绿素的二酯结构可水解,生成叶绿醇、甲醇及水溶性的叶绿酸或仍然是脂溶性的脱叶醇基叶绿素(甲基叶绿素)。水解对绿色没有影响,但

能改变叶绿素的溶解性能。

⑶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环上发生变化

当组织衰败时,叶绿体蛋白与其辅基叶绿素分离,在光辅射或酶的作用下,叶绿素分子的卟啉环上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或裂解等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巨大变化,生成无色或

紫色物质。

(三)绿色蔬菜组织变色及保护

1 .绿色蔬菜储藏中变色

绿色蔬菜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黄化”作用而变色,这是因为叶绿索受酶、酸、氧的作用,逐渐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色的脱镁产物,使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显露出来

的缘故。要防止这种变色,应尽量维持新鲜蔬菜的最低生命状念,做到临用时才加工。

2. 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

蔬菜在烹饪加热中会引起叶绿素不同程度的变化。短时间的快速加工,主要是发生蛋白

质变性、组织破坏而释出叶绿素,叶绿素本身没有变化,所以蔬菜的绿色更加明显,这个现

象是烹饪中加工蔬菜时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但长时间的加热,会使游离叶绿素在蔬菜

组织中的有机酸的作用下,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褐色脱镁叶绿素。这是蔬菜久煮变化的原因。同时,叶绿素加热还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水溶性成分。以上这些变化可概括为图8 -2。

(绿色脂溶性产物)(绿色水溶性产物)(绿色水溶性产物)

叶绿酸

叶绿体蛋白 -------- ?叶绿素 ----- -- ?- 脱叶醇基叶绿素

-- ?

脱镁叶绿素脱镁脱叶醇基叶绿素脱镁叶绿酸(褐色脂溶性产物)(褐色水溶性产物)(褐色水溶性产物)

图8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的变色反应

3 ?绿色蔬菜烹饪中的护色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蔬菜加热中变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pH值和加热时间。pH

值越低,变色越容易,一般在pH<4.0时,很快变色,所以加醋烹调的蔬菜会很快变成黄绿

色。pH>8.6时,蔬菜呈青绿色,因为稀碱能中和有机酸,能防止叶绿素脱镁,从而保持叶绿素原有的鲜绿色,这就是在烹饪中经常谈到的稀碱定绿的原理。

开锅盖或加锅盖炒菜,其变色速度不一,前者慢,后者快,这种现象亦和pH值有关。开

盖煮时,菜中部分有机酸挥发,菜汤的pH值较大,所以变色速度慢。煮菜时间对变色程度

有影响,长则变色程度大,短则小。

传统烹饪工艺中常使用热水烫漂(即焯水)来保护绿色。其原理大致是:大量高温的热

水,能使叶绿素酶迅速失活,排除蔬菜组织内的氧气,对组织中的有机酸具有稀释和挥发作用,从而减少了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的机会。这种方法成功的保证是,一要水多、二要快速、三要高温。另外,目前较好的蔬菜护绿方法是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例如,在采用高温短时间处理的同时,并辅以加碱式盐、脱植醇,低温贮藏产品,添加铜叶绿酸钠等。

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

中,它是呼吸过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存在于肌肉与血液的红血球中,以复合蛋

中,它是呼吸过

程中02和CO 2的载体。

一)血红素的结构和存在方式

血红素是一原子铁和卟啉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其结构见图

8 -3。

图 8 -3 血红素结构

在动物中, 血红素都是以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方式存在的, 蛋白是由 1 分子血红素和 1 分子一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 素和 1 分子四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为

各种肉的颜色不同的原因就是其所含的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含

量及它们的状态、 分布 不同。 特别是正常屠宰的动物肉,其颜色与肌红蛋白的含量、 状态和分布极其相关,所以肉 色素常指肉中肌红蛋白(有时包括血红蛋白) 的各种存在方式和状态。 例如,生猪肉与熟猪 肉颜色的差异实质上是其肌红蛋白存在方式和状态上的差异。

(二)血红素的存在方式和理化性质

1.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物理性质 血红素及肌红蛋白都是水溶性的红色成分,存在于肌肉的肌浆中。 2.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化学性质 肌红蛋白及其所结合的血红素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变化,导致肉色改

变。这些反应有:

(1) 血红素卟啉铁的结合反应

正常情况下,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铁处于二价,它能够通过配位键与

02、CO 、NO 等结

合,分别形成氧合肌红蛋白(MbO 2)、羰合肌红蛋白(一氧化碳肌红蛋白 MbCO )、亚硝基肌红 蛋白

(MbNO )。它们都是红色物质。氧合肌红蛋白 (MbO 2)可以脱氧变回肌红蛋白状态。

(2) 血红素卟啉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血红素铁在低压氧时, 能够被氧化为三价, 形成褐色的高铁血红素肌红蛋白或称为变肌 红蛋白

(MMb ) ;在有还原物质存在时,变肌红蛋白还可能被还原为二价状态。

(3) 血红素铁卟啉环的破坏和脱铁反应 血红素铁卟啉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等反应,会破坏卟啉

环的稳定,出现脱铁、脱珠

蛋白、卟啉开环等严重后果,使肉色产生很大变化。

(三)肉类在贮存、加工中的色泽变化

1.新鲜肉的色泽变化

新鲜肉的颜色由氧合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变肌红蛋白三种色素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动 物屠宰放血后, 由于对肌肉组织供氧停止, 所以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为还原状态, 使肌 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红色

(Mb )。鲜肉存放在空气中,肉表面的肌红蛋白处于高氧分压下,容 易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肌红蛋白 (Mb 。?)。MbO 2是比较稳定的,因为肌红蛋白中的珠蛋

白部分具有防止血红素氧化的作用。

因此,MbO 2的鲜红色可以保持相当时间。

但肉的内部,

特别是次表层,因为存在低氧分压条件,亚铁

(Fe 2+)血红素被氧化成高铁(Fe 3+)血红素,形成

棕褐色的变肌红蛋白(MMb ),这时若鲜肉中还原性物质存在,

能不断使变肌红蛋白又还原为

肌红蛋白。只要有氧存在,这种循环过程即可以连续进行。这种循环过程可以表示为:

如果新鲜肉放置在空气中过久, 由于表面的干结防止了氧的渗透, 加上还原物耗尽和细 菌的繁殖生长, 降低了氧压,最终致使肉内外都变成棕褐色。 可见,肉的颜色与其存放时间 紧密相关,可作为判断肉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鲜肉用膜包装时, 低氧分压会加快血红素的氧化速度, 如果薄膜对氧穿透小而且肉组织 耗氯超过透人的氧, 则可造成低氧分压, 促使氧合肌红蛋白变成褐色变肌红蛋白。 如果薄膜 包装材料完全不透气, 肉类的血红素将全部还原成紫红色肌红蛋白, 当打开包装膜使肉品暴

很少有自由的血红素。 肌红 而血红蛋白是由 4 分子的血红

17 000,血红蛋白为 68 000。

露于空气中时,即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

当有金属离子存在时,会促进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并使肉的颜色改变,其中以铜离子的

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铁、锌、铝等离子。

2. 肉类在加热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未经腌制的肉加热时,肌红蛋白及肌浆其他蛋白变性、凝固,肌红蛋白失去水溶性,导

致颜色变浅。并且,血红素失去珠蛋白的保护,很快被氧化成珠蛋白变性高铁肌红蛋白,从而呈灰褐色。这是烹调加热肉类最常见的变色现象。

3. 腌制肉的色泽

肉类腌制过程中加入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起发色怍用。亚硝酸盐或硝酸盐可产生NO,肌

红蛋白与NO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MbNO较Mb和MbO?更稳定,加热时,球蛋白部分发生变性,生成变性珠蛋白一氧化氮肌红蛋白,或称亚硝基肌色原,此时NO —血

色原仍保持鲜红色,从而保证了腌制肉的鲜红色。这一原理也称为肉色固定原理。腌制肉加热时,颜色不再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此。

抗坯血酸存在时,可以防止MbNO进一步与空气中氧的氧化作用,使其形成的色泽更稳定。但MbNO对可见光的照射不稳定,因此经腌制后的肉类制品的切口暴露于光线下,MbNO会发生分解,由鲜红色变成褐色高铁血色原。

4?腐败肉的颜色

当肉经过久存后,肉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消失,过氧化氢的积累使血红素氧化而变绿。

这是肉类偶尔会发生变绿现象的原因。另外,细菌活动产生的硫化氢与肌红蛋白作用也产生

硫代肌绿蛋白,使肉变成绿色。腐败变质的肉中还存在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如各种胆色素等,

从而出现非正常的黄色或绿色。

新鲜肉、熟肉、腌肉和腐败肉中的主要色素见表8 -2。

三、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厨师必须知道的烹饪小技巧与烹饪基础知识

厨师必须知道的烹饪小技巧与烹饪基础知识 很多厨师向我们反映。说他们制作出来的一些菜肴这里那里出了问题。依我看。问题不是出在你这里。而是因为你缺乏经验所致。对于一个厨师来说、经验就是他的最宝贵的财产。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经验。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烹饪中的经验之谈。都是非常实用。并且是一些厨师们日基月累。而累积的经验。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这些厨艺中最宝贵的经验 1.“炖”的方法和窍门 炖有两种方法: 一、不隔水的炖:不隔水炖法是将原料在开水烫去血污和腥膻气味,再放人制的器皿,加葱、、酒等调味品和水(加水量一般可掌握比原料的稍多一些,如一斤原料可加一斤半到二斤水),加盖,直接放在火上烹制。烹制时,先用旺火煮沸,撇去泡沫,再移微火上炖至酥烂。炖煮的时间,可根据原料的性质而定,一般约二、三小时左右。 二、隔水炖法:隔水炖法是将原料在沸水烫去腥污后,放入瓷制、制的钵,加葱、、酒等调味品与汤汁,用纸封口,将钵放人水锅(锅的水需低于钵口,以滚沸水不浸人为度),盖紧锅盖,不使漏气。以旺火烧。使锅的永不断滚沸,大约三小时左右即可炖好。这种炖法可使原料的鲜香味不易散失,制成的菜肴香鲜味足,汤汁清澄。也有的把装好的原料的密封钵放在沸滚的蒸笼上蒸炖的,其效果与不隔水炖基本相同,但因蒸炖的温度校高,必须掌握好蒸的时间。蒸的时间不足,会使原料不熟和少香鲜味道;蒸的时间过长,也会使原料过于熟烂和散失香鲜滋味。 2.炒菜保持鲜绿的心得 蔬菜在烹制时往往变成黄色,怎样让它保持鲜绿色呢? 1) 盖锅要适时,如果一开始把锅盖得严严的,就会褪色发黄,据说这是因为蔬菜的叶绿素中含有镁,这种物质在做菜时会被蔬菜的另一种物质——有机酸(含氢离子)替代出来,生成一种黄绿色的物质。如果先炒或煮一下,让这种物质受热先发挥出来,再盖好锅盖,就不会使叶绿素受酸的作用而变黄了。 2)若为了美观,可在烹调时稍加些小打或碱面,能使蔬菜的颜色更加鲜艳透明,切不影响菜的营养价值。 3."炒"的学问:生炒、熟炒、软炒、干炒的方法及要点 “炒”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烹调方法。适用于炒的原料,多系经刀工处理的小型丁、丝、条、球等。炒用小油锅,油量多少视原料而定。操作时,切记一定要先将锅烧热,再下油。一般用旺火热油,但火力的大小和油温的高低要根据原料而定。操作时,依次下料,用手勺和铲翻拌,动作要敏捷,关键的原则是断生即好。它的特点是脆、嫩、滑。具体方法可分生炒、

《中式烹调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

《中式烹调师》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 一、培训工种及培训时间:中式烹调师20天 二、培训课时及课时分配:共60课时,理论30课时、实操30课时。 三、培训对象 有培训就业愿望,年龄在16周岁至60周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技能。 四、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 五、培训级别:中级 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七、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开设:刀工、热菜配菜、热菜烹调知识与技能。同时开设食品卫生法、爱滋病防治、卫生与保健,就业与创业、法律与维权等课程。 本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达到中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5、熟悉食品安全法,掌握卫生与保健,爱滋病防治知识。 6、学习相关法律及维权常识,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八、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全新整理)1月浙江自考烹饪化学基础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烹饪化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52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溶液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 A.沸点上升 B.丁达尔现象 C.产生渗透压 D.蒸气压下降 2.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属于同系物的是( ) A.苯和萘 B.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 C.正丁烷和2-甲基丙烷 D.乙烯和1-十八烯 3.下列化学变化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甲烷→一氯甲烷 B.乙烯→乙烷 C.苯酚→三溴苯酚 D.丁醇→丁烯 4.下列化学式只代表一种物质分子的是( ) A.C3H8 B.C4H8 C.C8H10 D.C5H8 5.苯酚和甲醛起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发生的是( ) A.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聚合反应 D.缩聚反应 6.糊化后的淀粉又称( ) A.α-淀粉 B.β-淀粉 C.γ-淀粉 D.δ-淀粉 7.下列氨基酸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 ) A.甘氨酸 B.谷氨酸 C.苯丙氨酸 D.丙氨酸 8.支链淀粉结构中主链与支链衔接处的化学键是( ) A.1,2-糖苷键 B.1,4-糖苷键 C.1,3-糖苷键 D.1,6-糖苷键 1

9.食品蛋白质的含氮量大约是( ) A.16% B.6.25% C.4% D.1.6% 10.下列食品中,酸性食品是( ) A.菠菜 B.蛋类 C.豆类 D.苹果 11.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甾醇,统称为(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12.分散相的粒子直径在100nm以上的分散系是( ) A.粗分散系 B.真溶液 C.胶体分散系 D.分子分散系 13.反应方程式KOH+S→K2S+K2SO3+H2O经配平后的系数为( ) A.4、3、2、1、1 B.5、4、3、2、1 C.3、6、2、3、1 D.6、3、2、1、3 14.下列物质中,能水解产生糊精残基片断的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淀粉 D.纤维素 15.酶分子中与催化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为( ) A.酶的必需基团 B.辅酶 C.辅基 D.底物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6.化学反应中,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叫氧化。( ) 1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S≤Q/T。( ) 18.丙醛与丙酮的结构不同,但分子式相同,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 19.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可以为2价元素也可以为4价元素。( ) 20.油脂贮存时间过久易发生老化。( ) 21.水分活度就是含水量,代表着食物中含有水分的多少。( ) 22.油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可以与水混合成乳状液。( ) 23.含有羟基的有机物是醇类。( ) 24.氨基酸处于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 25.碳水化合物分子是若干个碳原子与一定比例的H2O分子组成的。( ) 2

中式烹调师中级教学计划大纲

中级中式烹调师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 1.1 总体目标 培养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了解餐饮服务与食品制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烹调原料加工技术、烹饪原料基础知识、普通原料的冷热菜肴及汤羹制作专业知识,能够正确熟练运用烹调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原料选择、加工、切配、加热、调理、盛装、冷热菜肴及汤羹制作等厨房常规工作 1.2 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依据《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中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饮食和食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能够应用并理解刀工美化技法、烹饪原料知识、前期热处理技术知识、厨房机械安全使用维护知识、食品安全卫生、食品营养、烹饪美术、冷菜制作拼摆、菜品的配置、腌腊和干货原料的加工、烹制加热过程的燃烧传热的基本原理、菜品盛装原则方法、基础汤汁制作、调味原则要求、以及火候、上浆、挂糊、着衣等知识。 1.3 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依据《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中级中式烹调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安全协调操作,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厨房机械用具,刀工操作姿态正确合理,技法娴熟,能够运用出骨加工技术,能够正确运用前期热处理技术,掌握调味技术,掌握火候,能够运用上浆、挂糊、着衣技术,能够合理盛装菜品,能够制作一般冷菜拼盘,能够使用果蔬原料雕刻成一盘花形。 2.教学要求: 2.1 理论知识要求 2.1.1 饮食卫生营养知识 2.1.2 饮食成本核算知识 2.1.3 安全生产知识 2.1.4 烹饪原料知识 2.1.5 烹饪原料基础(初)加工 2.1.6 烹饪原料切配加工 2.1.7 菜肴制作工艺基础 2.1.8 冷菜制作工艺 2.1.9热菜制作工艺 2.2 操作技能要求

烹饪基础知识大全 烹饪烘焙原料常识

烹饪基础知识大全烹饪烘焙原料常识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熟悉烹饪及烘焙,我特收藏这些基础贴——介绍各种材料、常识、小窍门等等:有一定的中英法文对照,有一些实例~~~常常看到有些朋友因为对原料不熟悉,而无从下手。 一、淀粉类 1、玉米淀粉Corn Starch Maizena 又叫玉米粉、粟米淀粉、粟粉、生粉, 还有的地方管它叫豆粉(这个的确少见),是从玉米粒中提炼出的淀粉。包括玉米淀粉在内的淀粉类(很多其他类谷物也可以提炼出淀粉)在烹饪中是作为稠化剂使用的,用来帮助材料质地软滑以及汤汁勾芡之用。而在糕点制作过程中,在调制糕点面糊时,有时需要在面粉中掺入一定量的玉米淀粉。玉米淀粉所具有的凝胶作用,在做派馅时也会用到,如克林姆酱。另外,玉米淀粉按比例与中筋粉相混合是蛋糕面粉的最佳替代品,用以降低面粉筋度,增加蛋糕松软口感

2、太白粉Potato Starch Fecule (de pomme de terre) 即生的马铃薯淀粉,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港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热水调匀或放入热食中,它会立即凝结成块而无法煮散。 3、番薯粉Sweet Potato Starch 番薯有红薯、红苕、山芋、地瓜、白薯等,它和马铃薯、木薯并称为世界三大薯类。 番薯粉也叫地瓜粉,它是由蕃薯淀粉等所制成的粉末,一般地瓜粉呈颗粒状,有粗粒和细粒两种,通常家中购买以粗粒地瓜粉为佳。地瓜粉与太白粉一样,融于水中后加热会呈现粘稠状,而地瓜粉的粘度较太白粉更高,因此,在中菜勾芡时较少使用地瓜粉,因为粘度较粘而难以控制。地瓜粉应用于中式点心制作较多。地瓜粉同样也可以用于油炸,在腌好的排骨上沾上粗粒地瓜粉油炸后,地瓜粉可呈现酥脆的口感,同时颗粒状的表皮也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效果。

烹饪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标准 三年中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经济贸易与社会服务系教研室编制 2015年9月6日

课程标准审核目录

《烹饪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烹饪基础化学 总学时数:36(讲授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2 适用专业:烹饪专业 适用班级:13级烹饪班 适用学期: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烹饪基础化学(第2版)》是中等职业教育烹饪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是在2006年版本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从化学角度来解释烹饪中的许多现象和变化,更好地发挥烹调技艺。其相关课程是《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工艺》是烹饪专业的基础课程。 2. 课程作用 烹饪基础化学课程,意欲从化学角度来解释烹饪中的许多现象和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发挥烹调技艺。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职业素养,它是以提高餐饮企业一线人员理论水平,适应现代旅游酒店及餐饮企业的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 3. 课程任务 烹饪基础化学是学生了解烹饪中原料及营养素变化必备知识,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所必修的课程。达到懂得烹饪变化规律的目的,为科学烹饪实践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为餐饮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奠定基础,为现代人的饮食生活服务。 二、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

针对性的原则。 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原料学》《烹饪工艺》《面点工艺》等到知识基础,并为继续高等职业教育做好准备。同时更新了教材中的一些观念。另外,将每章后的练习与思考重新拆分,放在每节后面,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每节后增加了“学习内容”栏目。 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烹饪基础化学相关理论。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同时又兼顾了专业技能考核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本教材贴近教学实际,被教师和学生所认可。 通过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模拟、角色表演、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操作技能,以便很快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 在案例教学中穿插介绍各种影响食品菜肴色、香、味、品质的烹饪化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做、学”相结合中,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还根据烹饪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设计了“想一想”栏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教材中提供的小资料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材每节后有练习与思考,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理论相关 知识,了解掌握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在烹饪中的变化,了解掌握食物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在烹饪中的变化、了解掌握食物色香味风味物质、食物组织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 系统掌握烹饪基础化学知识,合理科学烹调。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水平,

1.4.3.6中式烹饪基础知识-配菜基本知识

配菜基本知识 配菜基本知识 配菜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色、香、味、营养价值以及整个菜肴的质量,对厨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配菜的五大原则 想要做好配菜工作,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数量的配合 所谓的菜肴数量配合,就是按照合理的比例配制所需要的食材。在配菜时,首先要准备一个量定各种菜肴食材的盛器,然后按照菜肴所需食材的不同分量,按照一定的数量分别放置于盛器中。 根据主料与辅料的不同搭配,主要有三种原则: (1)单一原则 就是菜肴的材料构成比较单一,只需要按照一定的量来配置就可以。 (2)以一种材料为主料 配菜时要以主料为重点,主料不仅要在数量上多于辅料,也要在菜肴中起主导作用,辅料只是整个菜肴的辅助部分,具有衬托的作用。 (3)主、辅料不分的菜肴 主要是由多种材料配合组成的菜肴,每一种原料的数量基本一致,如“地三鲜”“什锦素丝”等菜肴。 2.性质的配合 大部分由主辅料组成的菜肴,原料基本上属于同一种性质,一般遵循“硬配硬”、“脆配脆”、“软配软”、“嫩配嫩”的原则。例如“爆双脆”这道菜,就是配以了同样属于脆性原料的猪肚底部和鸡肫。 但是,对于一些菜肴来说,主料和辅料属于不同的质地,如在“青椒肉丝”这道菜中,青椒质地脆嫩,肉丝质地松软,但是二者的相互配合,却有了独到的风味。 3.颜色的配合 色泽是评价菜肴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一个原料本身就带有色泽,有些在烹制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颜色的变化,所以,为了达到色彩美观而协调的效果,就需要将具有各种颜色的食材进行合理的搭配。 颜色的搭配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顺色搭配和异色搭配。

顺色搭配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主料与辅料的颜色保持一致,如以鸡片、鱼片、笋片为原料,烹制之后就会形成色泽洁白素雅的“糟溜三白”。 异色搭配就是把颜色各异的不同材料,互相搭配成色彩艳丽的菜肴,这样做出来的菜肴色彩艳丽,美观大方。例如“碧绿鱼米”做成之后,色彩白绿相间,朴素淡雅,让人食欲大增。 4.形的配合 形的配合一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辅料要最大程度上配合、衬托主料的形状,并且保持形状的一致,如“片配片”、“丁配丁”、“丝配丝”、“块配块”等。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形状,辅料都应该小于主料。 5.香与味的配合 原料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香和味,尤其是经过加热和烹调后,原料本身的香味就会更加浓郁。在配菜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原料“香和味”的配合与协调,以免出现影响菜肴口味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主料的香味为主,辅料起配合和衬托的作用,增强主料的香味。 (2)主料的香味不足,可以选用合适的辅料来进行补充。如鱼翅、海参等原料,本身就没有任何味道,在配菜时,就需要加入老母鸡、高汤、猪肉等辅助提味。 (3)主料的味过于浓郁或过于油腻的,辅料则应该以清淡为主,以中和口味。 二、中餐配菜的基本方法 在中餐中,配菜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配制一般菜,另一种是配制花色菜。 1.一般菜的配制方法 所谓一般菜是指制作简单,常见的菜肴,按照所需材料的量,可以分为配单一原料、配主辅料、配不分主辅料三种。 (1)配单一材料的菜 常见的很多菜肴,都是由一种材料组成的,这样的菜肴配菜比较简单,但是在配菜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突出材料的优点。单一材料制成的菜肴,一般都是为了重点突出这种食材的独特风味。如在制作“清蒸鲫鱼”时,通常都不会刮鳞,因为在鲫鱼的鳞中富含脂肪,可以突出鲫鱼的鲜美。 除此之外,这类型的菜肴,在制定菜单时,通常都会在菜名前加上一个“清”字,如“清炒虾仁”等。 ②少数材料具有特殊的浓厚滋味,无法配置成单一的菜肴。如葱、辣椒、姜、蒜等,由于辛辣气味较重,不适合搭配在一起。

烹饪化学期末试卷

烹饪化学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矿物元素的是( D ) A.铁 B.铜 C.钙 D.碳 2、风味是指( B ) A.闻起来香 B.尝起来好吃 C.看起来好看 D.切起来好切 3、天然油脂具有的色泽,是因为油脂中含有少量的( C ) A.叶绿素 B.类胡萝卜素 C.血红素 D.花青素 4、人体缺铁会引起( C ) A.脚气病 B.佝偻病 C.贫血 D.甲状腺机能亢进 5、蛋白质的水解过程正确的是( D ) A.蛋白质→氨基酸→肽→胨 B.蛋白质→肽→氨基酸→胨 C.蛋白质→胨→氨基酸→肽 D.蛋白质→胨→肽→氨基酸 6、在咖啡乳中加入大豆蛋白是利用了它的(B ) A.发泡性 B.乳化性 C.保水性 D.凝胶性 7、淀粉最容易老化的温度是( B ) A.0℃以下 B.2~4℃ C.60℃ D.185℃ 8、焦糖化反应的温度是( D ) A.4℃以下 B.60℃左右 C.80℃左右 D.185℃以上

9、馒头、烙饼冷却后变硬的原因是淀粉发生了(B ) A.糊化 B.老化 C.水解 D.氧化 10、最容易促进油脂自动氧化的金属是(B ) A.铁 B.铜 C.铝 D.锌 11、在烹制奶汤时,是利用了油脂的( B ) A.保温作用 B.乳化作用 C.润滑作用 D.起酥作用 12、下列不属于有毒元素的是(C ) A.铅 B.汞 C.铜 D.砷 13、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14、鲜藕片最易褐变的条件是( C ) A.焯水 B.盐水中浸泡 C.空气中久置 D.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5、虾类加热后变红,发生变化的色素是(A ) A.虾青素 B.花黄素 C.类胡萝卜素 D.红曲色素 16、在同一PH值时,若将柠檬酸作为酸味标准,酸感最强的是( C ) A.甲酸 B.草酸 C.醋酸 D.乳酸 17、蛋白质分子中大概含有( D )种氨基酸 A.2 B.10 C.15 D.22 18、具有防治坏血病生理功能的是(D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 D.维生素C

(完整word版)初级中式烹调师培训大纲

肥西金桥高级职业中学 中式烹调师教学大纲 中式烹调基础理论知识 一、培训要求 : 通过初级中式烹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学生应了解常用烹调原料的营养常识和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掌握菜肴成本核算的常用方法,懂得如何指导徒工工作。 二、培训内容: 第一章饮食营养与卫生 1、几类烹饪原料的营养卫生 (1)谷类的营养卫生 (2)豆类的营养卫生 (3)畜肉类的营养卫生 (4)禽肉和蛋类的营养卫生 (5)鱼及其水产品的营养卫生 (6)食用油脂的营养卫生 (7)蔬菜的营养卫生 2、几类烹饪原料的主要卫生问题 (1)几类烹饪原料的主要卫生问题 (2)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和处理 3、饮食卫生 (1)食具卫生 (2)环境与设施的卫生 (3)个人卫生 (4)关于食品卫生法 第二章饮食业成本核算 1.饮食业成本核算的意义和作用 (1)成本核算的概念 (2)饮食业的成本核算 (3)饮食业成本核算的意义 (4)学习和搞好成本核算工作 2.饮食产品成本核算 (1)饮食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特点 (2)主食、点心的成本核算 (3)菜肴制品的成本核算 (4)宴席的成本核算 第三章指导徒工工作的意义和方法 1.指导徒工工作的意义

2.指导徒工工作的方法常用烹调原料知识 一、培训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员应掌握常用烹调原料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烹饪原料的分类,品质鉴定和保管方法。 二、培训内容: 第一章概论 1.烹饪原料的分类及品质鉴定 2.烹饪原料的保管 第二章初级烹饪原料知识 1.粮食 2.肉品类 3.蔬菜 4.水产品及其制品 5.干货制品 6.调味品初级烹饪原料加工技术 一、培训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了解刀工的一般知识,掌握基本刀法的适用范围和一般技术操作知识,懂得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方法,熟悉常用烹调原料的出骨、分档取料和干料涨发的做法。 二、培训内容: 第一章刀工刀法 1.刀工 2.刀和菜墩的使用和保养 3.刀法 4.原料形状及其刀法 5.肉类(禽类)、鱼肉类、豆制品、常用蔬菜及其它原料形状的标准. 第二章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 1.新鲜蔬菜的初步加工 2.水产品的初步加工 3.家禽、家畜的初步加工 4.常见野味的初步加工 第三章出肉和取料 1.出肉加工 2.分档取料 第四章干制原料涨发 1.干料涨发的意义 2.干料涨发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配菜 1.配菜的重要性 2.配菜的基本要求 3.配菜的原则和方法 初级烹调技术

1.4.3.2中式烹饪基础知识-刀工基本知识

刀工基本知识 刀工基本知识 练好刀工技巧,是一名厨师的必备功课。高超的刀工技巧,对菜肴成品的呈现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刀工的重要性、基本要求与要领 1.刀工的重要性 刀工,是厨师根据烹调的需要,把各种不同的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成品的技巧。刀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美观、制菜速度,因此刀工是烹调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刀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改变原料的形状,还要求对原料达到美化的效果,使烹调出的菜肴变得绚丽多彩,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中式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的美感性,而菜肴的形色与刀工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式菜肴的烹调就非常重视刀工。几千年以来,在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下,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刀工技术,也丰富了刀工经验,使我国的刀工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2.刀工的基本要求 (1)刀工要与烹饪相结合 刀工是为菜肴的烹调制作做好准备,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与菜肴品种对原料施以细致加工,才能满足烹饪的需求。比如,炖、焖烹饪法,在操作的过程中所用的火力较小,所用的时间较长,菜品要酥烂,这就要求原料的形状较厚大,如是过于薄小,就易碎烂,或是成糊状。氽、爆烹饪法,在操作的过程中所用的火力较大,所用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菜肴成品脆嫩鲜美。如果原料的形状过分厚大,就不容易熟透,因此切制的菜品应以薄小为最佳。总之,刀工只有满足了菜肴的烹调要求,才有能烹调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品。 (2)原料改刀后要整齐、均匀 每一种原料在经过刀工的处理后,不管是块、条、丁、片、丝、粒,或是其他任何形状,都必须呈现整齐、均匀的质感。换句话说,原料的改刀既要长短相等,粗细合理、厚薄均匀,也要块与块、条与条、片与片之间,能够利落地分开。若出现粗细不均,厚薄不匀,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或是前面切断了、后面还连着,上面切断了、下面还连着的现象,既会影响菜肴的美观,又会因原料有厚有薄、有粗有细,造成烹饪的过程中薄的、细的先入味,粗的、厚的后入味;薄的、细的熟透了,粗的、厚的却还没有熟,等到粗的、厚的入味,或是熟透的时候,薄的、细的就过了火候。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原料形状的整齐度、均匀度,是烹调好菜肴的前提。

中式烹调技艺大纲

中式烹调技艺教学大纲 (144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了解常用水产品的宰杀、刮鳞、去鳃、剖腹等加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家禽宰杀、洗涤、开膛的加工步骤,以及家畜内脏、四肢的初步加工方法。

烹饪基础知识 烹饪24法口诀

烹饪基础知识烹饪24法口诀 一、烹饪基本概念 1. 什么是烹饪? “烹”就是煮的意思,“饪”是指熟的意思,狭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广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2. 什么是烹调?它与烹饪有什么区别? 烹调是指将可食性的动植物、菌类等原料进行粗细加工、热处理及科学地投放调味品等烹制菜肴的过程。 烹调与烹饪的区别在于:烹调是单指制作菜肴而言,烹饪则是包含菜肴和主食的整个饭菜制作。 3. 烹调的基本功包括哪些? 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包括:1.刀工技术;2.投料技术;3.上浆、挂糊技术;4.掌握火候技术;5.勾芡泼汁技术;6.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7.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 4. 什么是热菜? 食用原料经加工改刀后,通过各种传热方式或方法,经合理调味与恰当的火候烹制出的菜肴,食用时具备符合就餐者生理要求的热度,这样的菜肴,就是热菜。 5. 菜肴的属性是什么? 菜肴的属性一般表现在三方面,即:“色、香、味”,也有称其属性为:“色、香、味、皿”的,更全面地说,菜肴的属性应该是“质、色、香、味、形、皿”六方面。所谓“质”包括菜肴的营养价值,利于消化的熟、嫩、脆、烂的火候程度,合乎杀菌消毒的卫生要求等;所谓“色”包括主料与辅料色泽配合、料与汁色泽的配合、以及装饰料色泽的配合;所谓“香”包括能嗅到的合乎标准的肉香、鱼香、菜香、果香等香气;所谓“味”是菜肴特有的能尝到的咸、甜、酸等滋味;所谓“形”包括菜肴中的主料、辅料成熟的形状,以及菜肴盛装在容器中的形象;所谓“皿”包括器皿的形状和大小与菜肴的质量相称,器皿的质地和色彩与菜肴和质色相称,整桌菜肴与多种器皿之间的形状、大小、质地色彩配置相称等。 6. 构成菜肴属性的条件是什么? 构成菜肴属性的条件,是切配技术和烹调技术。其中,烹调技术是构成菜肴属性的主要条件。道理很简单,概括地说:一般菜肴的制作。都要经过原料整理、分档选科、切制成形、配料、熟处理、加热烹制、调味、盛装等八个过程。前四个过程中是切配技术的范围,对构成菜肴的属性虽然也很重要,如原料整理细腻,分档选科恰当,切制形状适当和大小均匀,主料和辅料搭配合理等,但它仅是构成菜肴的各种属性的先决条件。切配技术只能使菜肴原料发生“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原料发生“质”的变化,最后构成菜肴的完美属性。 7. 菜肴烹制一般可氛围哪两大类? 一是凉菜类,二是热菜类。热菜是菜肴中的主要部分,凉菜是“开路先锋”,所以两类都不可忽视。 8. 烹调的作用是什么? 烹调作用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杀菌消毒。生的食物原料,尤其是蔬菜的叶壁,不论怎样新鲜干净,也都会常有一些细菌和各种寄生虫,如不杀死,人食后易致病。菌虫多怕高温,一般在80度左右,就可以杀死,因此,烹调是杀菌消毒的有效措施。

烹饪化学教案

引入新课: 绪论 一、烹饪化学的概念 烹饪是利用传统手工操作对食品进行加工的方法。 烹饪化学是食品化学在烹饪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用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烹饪产品(各种菜肴、面点)本质的科学,它构成了烹饪学科的基础。 烹饪化学研究烹饪原料及其在烹制加工中的化学现象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二、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1、食品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及与菜肴质量的关系 水分、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 2、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的物质成分的变化、利用及作用规律 烹饪原料从采摘、清洗、初加工到烹制成菜,成分的变化是复杂多样的,其色、香、味在加工前后有明显的不同,而成分的损失程度也不相同。 (1)蛋白质的变化 (2)糖类的变化 (3)脂肪的变化

(4)无机盐的变化 (5)维生素的变化 (6)色、香、味的变化 三、学习烹饪化学的目的 找到菜肴在加工过程中变化的原因及本质。 对烹饪工作者来说,菜肴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操作者的烹饪技艺和经验有关,还与食品的加工、储藏等技术密切相关。 四、学习烹饪化学的方法 (1)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开动脑筋,能够通过观察来分析发现菜肴在烹饪过程中色、香、味的变化规律,力求提高烹饪工作者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烹饪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摆脱传统的完全依靠师傅教徒弟的教学模式,激发烹饪工作者的好奇心,为传统菜肴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科学依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习题册

复习旧课 1、烹饪化学的概念 2、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引入新课 第一章水 §1—1水的基础知识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物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一、水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1、维持体温的恒定 2、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3、体内物质的运输载体 4、体内摩擦的润滑剂 二、水的重要性质 1、密度 水在4度时密度最大,但水结冰的时候,其体积却膨胀了约9%。因此,植物性食物不适宜冷冻保藏。 2、沸点

2010烹饪基础化学期末试卷[试题]

2010烹饪基础化学期末试卷[试题]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2010级烹饪专业 烹饪基础化学期末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 1、松花蛋是一种( ) A 溶胶 B 粗分散系 C 胶体分散系 D 淀粉凝胶 2、下列( )属于微生物色素。 A 胭脂红 B 红曲米 C 紫草茸色素 D 姜黄色素 3、蛋白质分子在二、三、四 级结构上的变化称为( ) A 变性 B 构象适应性 C 变质 D 水 4、蛋白质分子的( )决定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生物性质和功能。 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 C 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 5、下列酸味剂中( )具有口感浓醇,不单调的特点。 A 食醋 B 柠檬酸 C 苹果酸 D 泡菜汁 6、( )不宜用于酥点,否子会很快吸湿而失酥。 A 蔗糖 B 葡萄糖 C 麦芽糖 D 蜂蜜 7、( )是构成淀粉、纤维素的基本单位。 A 氨基酸 B 脂肪酸 C 葡萄糖 D 麦芽糖、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氨基酸通过( )连接而成的。 8 A 氢键 B 二硫键 C 范得华力 D 肽键 9、下面( )是味的相乘作用。 A 人口渴喝水时会感到白开水甘甜 B 加入一定量的味精的鸡汤鲜味增强 C 食物过咸加点醋以降低咸味。 D 吃第二块糖感觉不如第一块糖甜 10、油脂氢化属于( )反应。 A 聚合 B 水解 C 皂化 D 加成 11、下列( )不会发生酶促褐变。 A 苹果 B 茄子 C 土豆 D 橘子 12、烹饪中( )被称为“百位之首”。 A 酸味 B 咸味 C 甜味 D 辣味 13、下列食品中( )属于酸性食品

A 大米、牛肉 B 山楂、南瓜 C 蔬菜、水果 D 牛奶、茶 14、下列对油脂发烟点的描述( )是错误的。 A 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脂发烟点较低 B 精炼油比粗制油发烟点高 C 新鲜油比用过多次的油发烟点低 D 含有杂质的油比纯净油发烟点低 15、对于糖精,描述错误的是( ) A 糖精比蔗糖甜 B 属于化学合成物质 C 规定在主食、婴幼儿和患者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D 具有营养价值 二. 填空题 (13、14题每空2分,其余1分,共29分) 1、面团的发酵主要是并拌有乳酸发酵。 2、酒在烹饪中的作用为、、、 3、褐变作用可以分为和两类。 4、菜肴制作中用味精做鲜味剂时最好在加入。 5、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酸是、、 6、人体缺乏维生素C 会得的缺乏症。 7、衡量甜味剂的甜度通常用为标准物。 8、矿物质多以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9、烹饪中为了保持原料的本色的菜肴需要用烹制。 10、馒头变硬、面包陈化都是常见的淀粉现象。 11、牛乳蛋白分为和。 12、食物合成色素有、、、 13、煮熟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是因为 14、酶促褐变必须满足、、。 15、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三.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氢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化学键。 ( )

1.4.3.5中式烹饪基础知识-火候基本知识

火候基本知识 火候基本知识 一道美味的菜肴,需要恰当的火候给予支持,只有让火候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烹调出美味十足的菜肴。可见,火候是烹调出一道美味菜肴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操作,才能准确把握火候的操作呢?其实,在实际的烹调过程中,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烹调方法,至于如何烹调,应该根据不同原料与不同菜肴的有关要求,以对症下火候的方法,采用合理的火力与时间,这样,才能把美味的、优质的菜肴完美地呈现给顾客朋友。 一、火候的操作方法 火候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法。通常,在烹调一道菜肴时,其火力是大、是小,应该依据菜肴的基本情况来定。在烹调菜肴的过程中,火候又有大小与强弱之分,人们较为常见的有武火、文火、文武火、微火。 1.武火 武火,又称“大火”,是烹调菜肴中常用的一种火候。这种类型的火,适用的范围较广,可用于炒菜、炸菜、爆菜、熘菜、氽菜、烹菜等菜肴的烹调。烹调出的菜肴,具有爽口、脆感、软松、酥感、鲜味等特点。 2.文火 文火,又称“小火”。这种类型的火,其运用范围也很广泛,是一种较慢速的烹调菜肴的方式。适用于熬菜、煎菜、贴菜等不同类型的菜。制作出来的成品菜肴,具备软熟入味的特点。 3.文武火 文武火,又称“中火”。这种类型的火候,其使用范围也不可低估。据实践证明,该种火候在烧菜、煮菜、烩菜、扒菜等诸多菜肴的烹调中较为常用。 4.微火 微火,又称“弱火”。这种类型的火,也有其独特的表现领域,尤其适用于长时间来烹调菜肴。在煨菜、焖菜、炖菜等诸多菜肴中,深受欢迎,能使烹调出的菜肴,具有酥烂浓香的特质,往往给人以可口美味的享受。 二、油温的热度 食物的烹制离不开油,所以要求在日常烹调操作中,既要懂得适当掌握火力与加热时间,又要学会去看油的热度,这是作为厨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把握好油温,才能烹调出可口的菜肴。 1.识别油温的方法 一般来说,油温分为三类,即温油、热油和旺油。 (1)温油

烹饪与化学的神奇联系

烹饪与化学的神奇联系 1.食品中的一般化学成分包括哪些? 【水分、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酶类】 2.简述食品一般化学成分在烹调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失程度也不相同。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3.根据自己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在烹调加工中的色、香、味的变化。 【】 4.烹饪的含义、作用?、 【含义:烹:烧煮加热。任:成熟。狭义:指饭菜的制作。广义:指将主食、副食的原料,由生到熟加工生产的过程。烹饪:是就所吃饭菜制作的全过程而言。它包括原料的选择、初步加工、切配、烹调、美化装盘等。/作用:1、烹的作用:(1)杀菌消毒。(2)促进大分子的营养素分解,有利于消化吸收。(3)形成芳香物质,使食物变得芳香可口。(4)促进复合味的形成。(5)使原料色泽鲜艳,形状美观。2、调的作用:(1)除去异味。(2)增进美味。】 5.中国风味菜系--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 【四大风味:川,鲁,苏,粤/八大菜系:鲁川浙湘皖苏闽粤】 6.合理膳食概念、要求? 【概念:合理膳食系由多种食物构成,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多种食物组成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利适宜、合理均衡、美味可口、全面达到营养素推荐量标准的膳食,而膳食的质和量均符合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劳动条件及生活环境对营养的需求以及符合卫生的要求,这种膳食称为合理膳食。/要求:1、摄取的食物应供给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保证机体活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能量;保证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维持和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适应和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2、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3、食物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物质,食之无害。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一日总量的30%、40%、30%为宜。】 7.常用烹饪助剂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1.添加剂:发酵粉(疏松剂)、 嫩化剂、稳定剂、增稠剂和防结块剂;2.佐料:包括烹调时的调料和食用时的辅料两大类。调料特点:它们不仅呈味、赋香,而且有杀菌功能,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辅料特点:辅料一般不直接单独食用,但可用于就餐提味的固体或液体成品,通常已熟制。】 8.天然产物色素主要有哪些?常用的合成食用色素有哪些?了解它们各自 的特性。

烹饪基础化学第八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精品文档13页

第8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 学习目标 第一节概述 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 二、颜色的形成 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 四、食品色素的分类 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一、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 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 三、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食品的褐变作用 一、食品褐变概述 二、酶促褐变 三、抗坏血酸褐变的作用 第四节烹饪中的人工着色 一、人工着色的食用天然色素 二、食用合成色素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 ◇掌握叶绿素及绿色蔬菜变色 ◇了解血红素及肉色变化 ◇熟悉酶促褐变 第一节概述 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 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观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通过视觉对食品的一种感受。食品的几何形状、大小、外观形态和质感都可以用视觉来认识,但颜色是最重要的视觉因素,因为食品几乎所有的理化变化都可能给食品带来颜色、光泽方面的变化。良好的色泽对食品营养价值、口感、风味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保障和体现。在烹饪加工中,操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凭颜色来判估加工中食品的性质的。可以说,烹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怎样能使菜肴的色泽更加诱人。 作为第一外观因素,人们往往对颜色有偏爱,因此食品颜色成了人们评价和选购食品的主要依据。例如,红色可以使人解馋,黄色可以止渴,绿色则使人清凉等。又如,人们会根据红烧肉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它的油腻程度,根据葡萄酒粉红色的程度来判断它的风味,根据咖啡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苦味的差异大小等。 二、颜色的形成 颜色是由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波长愈长,愈偏向红色;波长愈短,愈偏向紫色。例如,红光的波长在750~640nm之间,橙光的波长在640~600nm之间,而紫光的波长在400 nm附近。

中式烹调师(初级)教学计划及大纲

中式烹调师(初级)教学计划及大纲 一、培训工种及培训时间:中式烹调师 38天 二、培训课时及课时分配:共310课时,理论120课时、实操190课时。 三、培训对象 有培训就业愿望,年龄在16周岁至50周岁之间的农村劳动者以及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等符合国家规定的享受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 四、培训方式:集中 五、培训级别:初级 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七、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初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了解常用水产品的宰杀、刮鳞、去鳃、剖腹等加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家禽宰杀、洗涤、开膛的加工步骤,以及家畜内脏、四肢的初步加工方法。 (三) 刀工刀法的勺工技艺 1. 了解刀工、勺工在烹调中的作用。 2. 掌握刀工、勺工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四) 出肉、整料去骨 1. 熟悉出肉、整料去骨的基本要求。 2. 掌握常见水产品、家禽、家畜的出肉、整料去骨的加工步骤。 (五) 干货原料的涨发 1. 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方法和要求。 2. 熟悉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