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DOC 10页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DOC 10页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DOC 10页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DOC 10页)

【文献号】1-513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04

【原刊页号】33~37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作者】陈文鸿

【作者简介】陈文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一、背景

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

要为:

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

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

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

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

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形式的资金外流),以及为了刺激97回归时的经济繁荣,由中央政府推

动的庞大资金投入(包括中资企业和内地政府机构在香港向本地及外国银行的举债),在缺乏工业或新科技产业

投资的机会下,总数投入了香港以内需为主的服务业(以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的金融业为代表),使之与转移往珠

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所需而扩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起,推动香港的服务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带

来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此消彼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洲的经济亦逐步

转型:

(1)与香港成替代性的本地服务业开始兴起,其成本较低(要素成本与交通时间成本),随着它们的深化发展

,对香港服务业产生出越来越大的替代作用。

(2)从传统劳动密集制造业转往信息产业,内销比例上升;出口付运数量减少,并从海运转往空运;所需的先

进生产性服务(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与香港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不同。

结果是,即使珠江三角洲持续高速增长,其对香港服务业的需求也停滞不前,且当地服务业对香港服务业的

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大。由此对香港经济结构产生的后果是:

(1)香港传统制造业依然快速萎缩。

(2)传统服务业的内部需求部分,随泡沫破裂、资产贬值而大幅收缩,外部需求部分则增长乏力,转口规模虽

然继续增加(但转口货运增长下降,越来越大的新增部分转移至成本较低的深圳港口),亦无法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文献号】1-513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04 【原刊页号】33~37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作者】陈文鸿 【作者简介】陈文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一、背景 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

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 要为: 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 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 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 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 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形式的资金外流),以及为了刺激97回归时的经济繁荣,由中央政府推 动的庞大资金投入(包括中资企业和内地政府机构在香港向本地及外国银行的举债),在缺乏工业或新科技产业 投资的机会下,总数投入了香港以内需为主的服务业(以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的金融业为代表),使之与转移往珠 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所需而扩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起,推动香港的服务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带

来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此消彼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是,在1997年回归之后,出现了新的因素: (1)回归后,政治考虑改变,中央政府无须以资金投入来支撑香港在回归时的繁荣; (2)中国开放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中介作用下跌,中国内地外流资金亦减少以香港为终点站; (3)经90年代两次调整后,中国法制趋于健全,内部供应改善,走私活动大幅减少(走私也不局限于广东与香 港之间,而扩散于全国其它边境地区); (4)香港转移往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开始面对当地本土企业及广东以外其它沿海地区的本土和外资企业的竞争 ,利润收益率相对回落。 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日本和欧洲在香港的信贷资金回撤,东南亚流入的资金亦全面收缩,加上 上述四个因素,香港经济体系内净资金流入大幅减少。金融危机对投资信心的破坏使社会资金从股市和房地产市 场流出,泡沫破裂,依附于投机和投资活动的内部消费服务行业需求突变。与此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产业理论,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诠释与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绘出香港电影产业的流变过程,并揭示出香 港电影的产业经验对内地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进行历史分期。依照香港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分为初创时期、成熟时期、第一次繁盛时期、转型时期、第二次繁盛时期和多元化时期六个时期。 以后各章分别依照四种产业理论,对不同时期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以四种不同的维度诠释出其流变过程。第一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产业链中三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结构的流变。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的初创和成熟时期,其产业组织遵循着传统的SCP范式:在结构的规范下,其行为也是最为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最终的绩效则完全受结构和行为的决定。历经50年代中后期的剧变后,香港电影产业组织突破了SCP范式,对绩效的追求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其行为特别是结构开始以绩效为出发点,包括制片业、发行业等在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章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经济化和战略化的平衡问题,论述香港电影在效率和创新的互动中其产业模式的流变过程。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模式的流变,即是效率与创新之间不断平衡、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中,香港电影产业模式经历了独立制片体制→大厂体制→卫星制→院线制营销模→多元化模式的流变过程。第三章以战略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的竞争资源优势流变。 其中第一节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主,分析香港电影中的产业资源流变轨迹。香港电影产业资源流变的过程,既为竞争资源和战略资源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一流变过程中,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打造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第二节以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如何 以战略性的项目实施来获得可持续性战略优势、促使电影经济的发展。 结语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从结构、模式、资源、项目4个层面对香港电影产业流变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香港电影产业流变总体上表现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香港经济

香港是世界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经济的发展:从转口贸易港变为工业城市;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当前香港延续了房地产、金融、商业、旅游等传统结构,特区政府带头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管治制度、教育和人才培训和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新经济已经出现雏形。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是香港经济的四个主要行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香港历年GDP和对外贸易状况 1、历年GDP及增长率:香港GDP自1998年以来,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16751亿港元,高于内地的所有城市。但香港09年的GDP较08年下跌2.8%,总值为16,323亿元(折算为人民币14,567亿元),而上海的GDP总值14,900亿元人民币。香港的GDP首度被上海超越。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其对外贸易包括进口、港制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香港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香港作为内地和国际的贸易窗户,其转口贸易和内地息息相关,转口贸易值62.5%来自中国内地,49%也是前往中国内地。内地是香港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如图所示:

3、离岸贸易上升:香港的服务出口统计数据显示的贸易相关的服务项大多数是指离岸贸易(离岸贸易即货物在香港转运但是不进出香港海关直接办理远洋运输,也称转运)已在10年前超越本地产品出口。从1995年开始,香港离岸贸易平均每年增一成,远高于同期出口增长率。 香港服务业:目前服务业形成独立的产业群,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随着香港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战略密集型的转变,香港从传统的货物运输的港口服务模式转变成基于离岸贸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贸服务的服务性贸易模式,使香港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采购中心。 香港总部经济:香港是亚太地区总部聚集地,香港岛中环是总部聚集的区域,是香港的“心脏”,截止目前已经有2 923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办事处。总部经济助推香港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总部经济使香港的国际商贸、运输中心地位得以加强,伴随金融优化和资讯发展,为香港成为世界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总部经济还促进了香港国际信息中心的建设,目前香港是全球第一个铺设数码网络的城市。

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梳理

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梳理 陈俊全 摘要: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等的关键保障,是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梳理分析相关的政策脉络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具体从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展开,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材料的基本概念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产业总体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其中,基础材料产业总体产能过剩、高端不能完全自给,重点是要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性材料是支撑各高端应用和实施重大战略需要的关键保障材料,重点是有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突破高端制造业战略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前沿新材料包括3D 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方向,重点是加快创新和布局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 二、国家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意义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发展等的关键保障,是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一代材料、一代产业”,从材料的应用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生产力的发展都伴随着材料的进步。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广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欧美韩日俄等全球20多个主要国家纷纷制定了与新材料有关的产业发展战略,启动了100多项专项计划,大力促进本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表1 全球主要国家新材料产业相关的发展规划

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

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种竞技状态的发展和变化的体现,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重要阶段,让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从旧的常态向着新常态进行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且正处于经济快速变化和转型的关键阶段,其中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尤为重要,促使我国市场竞争相关形式能够符合并尽快合适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而形成能够稳定发展的统一市场。 标签: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政策;功能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早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常態,在其新常态的转变发展中,促使投资、出口贸易导向,以及经济要素都发生创新性的转变,继而由于发展需要,其中产业政策的相关办法,经济发展目标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机制,都要进行转变和改革,让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能够顺利发展,而其中经济转型是否能够顺利且成功,其产业政策是必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我国发展新常态下,促进产业政策功能实现中性化转型 在传统的旧型经济发展常态中,我国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其中结构调整主要是依靠相关政策和规划进行落实的,其多数采用偏好性、指令性都较强的产业进行调整和规划,在管理企业中,也是在企业经营范围、规模管理和其企业所有性质上进行工作和管理。这种传统的调整方式,完全规避市场竞争,不通过市场竞争而去选择出优胜者,因此导致市场中就相机出现更多不同的相关产业政策,这些政策使得市场中其主体需求不同的产业政策,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状态倾斜,竞争体制不公平。因为在很多地方政府搭理鼓励过剩产业并提供相关政策,如新能源企业,还加速推进规划和热点企业的集中政策,其中新兴产业的扩张如钢铁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等。纵观国际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其中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原有的传统行业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例如在工业革命取得成效后,其中先进的机器设备从很大限度解放了人力工作,进而加速发展了我国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大大降低了生产劳动成本,以及提高了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新科技技术和设备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同时各地政府应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将产业新兴技术以及从业者创新技术进行大力支持,在国内外尽力招引高端复合型人才,将他我国产业经济推进发展,将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产业机构调整都朝着集约化发展推进。另外,各地政府或多或少的存在严格审核办法和相关制度,行政障碍屡见不鲜,而能够突破其壁垒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继而导致产能过剩等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各地政府应当调整市场竞争环境,将其引导至统一化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从而让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转型能够向中性化的性质方向发展和前进,与此同时能够实时转变市场相关管制力度和办法,进而改革政策歧视的导向。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文献号】1-511 【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12 【原刊页号】10~13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1 【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作者】郑凯捷 【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 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 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 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 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 牧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 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 (2)50-70年代本港工业 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在 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 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 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858.9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 业国家水平。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 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79.7%,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

香港高级文凭内地中学生入学招生计划考生答疑

香港高级文凭内地中学生入学招生计划考生答疑 (一)关于香港职业训练局(VTC)及辖下院校成员 1、香港职业训练局(VTC)是什么性质的院校? 香港职业训练局,英文全名为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简称VTC。VTC于1982年根据香港法例成立,是常设法定公营机构(性质类似于内地的“事业单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VTC已经成为香港地区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培训及发展机构,每年为约24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 2、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和才晋高等教育学院(SHAPE)是什么性质的院校?它们跟VTC是什么关系?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英文简称IVE)、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英文简称HKDI)和才晋高等教育学院(英文简称SHAPE)是VTC的机构成员。其中,IVE和HKDI主要为学生提供包括高级文凭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SHAPE与多间著名海外及本地大学合作,为VTC高级文凭毕业生提供学士学位衔接课程(本科程度)。 3、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和才晋高等教育学院(SHAPE)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资料统计,于2009/10学年IVE和HKDI共有7万多名学生,当中超过4万名为全日制学生,而SHAPE全日制学生则有2千名左右。2010/11学年入学学生人数仍在统计中,具体资料有待公布。 (二)非本地(国际与中国内地)申请人的定义 按照香港法律规定,凡没有香港特区居留权或入境权而拟来港求学的人士,都必须在来港前取得由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签发有效的学生签证/进入许可。凡持有有效的香港特区学生签证/进入许可者,均定义为“非本地学生”。 (三)课程资料 1、IVE及HKDI有多少个学科及课程可供非本地申请者报读? 接受内地学生申请报读的IVE及HKDI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共5个学期,每学年一般修读2至3个学期)中,共有下列6个学科的课程可供选择: ?应用科学 ?工商管理 ?设计 ?工程 ?酒店、服务及旅游学 ?资讯科技 有关各项课程资料请参阅《课程一览及申请须知》。 2、IVE及HKDI的高级文凭课程修读期为多少? 高级文凭课程(五个学期)每学年一般修读2至3个学期。学生一般都可在2年内完成课程。 3、IVE及HKDI的授课语言是什么?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一)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阐述经济结构一般概念入手,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质量、周期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性因素,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准、科技创新、政府政策、城外需求及经济变化等。针对香港属高度开放、自由经济等特点,从香港经济结构的缺项性对香港经济增长点分布的影响,从经济结构快速转换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影响,从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对经济增长阶段性的影响,从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对经济增长波幅的影响,从经济结构吸纳资源的偏好性对经济增长的导向性影响,从经济结构的趋软性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等六方面探讨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对香港经济增长的不同方面作用;文章最后则分析了影响香港经济结构变化的八方面因素:社会票赋资源、地理位置、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模、营商环境。关键词经济结构香港经济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之中,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近些年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香港属具有较高对外依存度的都会经济体系,因其经济结构与一般社会不同,影响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异于其它社会,因而其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反应亦同其它类型的经济体系不尽相同。一、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分析经济结构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一方面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份、要素互相联结、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各类经济行为体在各个不同的经济领域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构造具不同效能的经济侧面,进而介入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都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就经济结构的组成而言,它会涉及到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等。无论社会生产力处何等发展水平,也不论社会在何种制度下存在,只要是社会性的经济行为,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中活动的,并同经济结构形成互动的关系。经济发展或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经济结构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经济活动内容不断增添的过程。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两方不同的侧面。如果把经济增长视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而一定时期的经济总量实际上又等于所有结构的总量的话,那么,经济增长也就等于结构总量的增长。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分析经济增长总是不能离开经济结构这一前提的,任何增长都是在一定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增长,经济结构会从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比如,能否形成与市场要求相吻合的社会经济结构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经济结构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各类要素在各个经济领域的聚集起向及聚集程度,而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应是指可满足社会需求、能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包括商品和服务内容在内的社会总产品在量上的增长,因此,各类要素在不同经济空间的集聚如果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符合外部各项需求的,那么,这种经济结构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有利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自然就会快一些,各类资源就会高效得到利用;反之,经济结构就会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经济增长就会放慢或者停顿,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另外,经济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的方式方法,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在不同的经济结构形态之下,对要素的占有要求是各有不同的,各种要素间的相互替代水平亦不同,经济增长的源泉构成也势必会有所不同。美国学者彼特就按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属性,把经济增长分为了“要素(劳动力、土地及其它初级资源)推动”的增长、“投资推动”的增长、“创新推动”的增长和“财富推动”的增长。不言而喻,这四种不同的增长形式都是要在一定的经济结构条件才会出现的。比如,当经济结构处初级形态之时,社会的经济增长只能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其它初始资源的大量投入,经济成份间的聚合要求较弱,社会生产力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水平。而当经济增长进入“创新阶段”之时,创新技术成份将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要素将大量地被技术创新所替代,创新将成为增长的主导部门。再则,经济结构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即效率与微观的各投入和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文献号】1-513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04 【原刊页号】33~37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作者】陈文鸿 【作者简介】陈文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一、背景 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 要为: 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 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 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 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 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形式的资金外流),以及为了刺激97回归时的经济繁荣,由中央政府推 动的庞大资金投入(包括中资企业和内地政府机构在香港向本地及外国银行的举债),在缺乏工业或新科技产业 投资的机会下,总数投入了香港以内需为主的服务业(以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的金融业为代表),使之与转移往珠 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所需而扩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起,推动香港的服务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带 来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此消彼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是,在1997年回归之后,出现了新的因素: (1)回归后,政治考虑改变,中央政府无须以资金投入来支撑香港在回归时的繁荣; (2)中国开放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中介作用下跌,中国内地外流资金亦减少以香港为终点站; (3)经90年代两次调整后,中国法制趋于健全,内部供应改善,走私活动大幅减少(走私也不局限于广东与香 港之间,而扩散于全国其它边境地区); (4)香港转移往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开始面对当地本土企业及广东以外其它沿海地区的本土和外资企业的竞争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 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 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 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此外,企业经营坚持信奉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但在管理和税收方面一视同仁。在香港私人办企业,办理注册手续十分简便。总之,通过推行自由港的各项政策,使香港对内贸易额大幅上升,1949年增长66%,1950年增长74%,1951年比1947年增长三倍多,香港的转口贸易结构带动了战后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对内地的出口及内地对外出口突然停滞,实践证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结构。面对危机,在苦难中挣扎拼搏过的香港人,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出台经济策略,迅速转入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华禁运”是促使香港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其一。其二,香港 自身的经济条件,促使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向工业化道路上迈进。如香港土地资源不足,农业发展没有后劲,金融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同时从国内上海等地迁入的有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的实业界为香港工业化的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香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转变,不失时机地占据了西方国家逐步放弃的轻纺、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的“空档”,抓住国际环境提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采取从纺织、印染业开始,逐步扩展到成衣、金属制品,塑料玩具,化工、电子行业。香港经济逐步走上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实践证明,香港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产业结构的变革,意义十分重要:其一,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6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二,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工业化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从1960~1969年,香港平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3.6%,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三,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47.7%。其四,有效地弥补了贸易逆差,维持了收支平衡,香港产品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增加至八成左右。香港逐步成为亚洲地区轻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到多元化经济 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金额及数量都居世界之首;相反,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迹象,市场需求萎缩,香港由此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是香港在新的挑战面 7 2 实践中课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报批稿)》

《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报批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6年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立项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6〕664号)进行制定。项目名称为“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为广东开放大学等。 (二)工作过程 本标准由教育领域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而成。按照本标准计划进度的要求,2016年6月广东开放大学组织成立了起草工作组。 在起草工作组成立之前,科研项目组已开展大量研究工作,收集了有关资料,对国内外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进行了调查,同时,调查、收集、分析了国内外此类标准情况。 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起草工作组开展了标准研制工作。根据研究成果,2016年6月完成标准草案稿。2016年9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并发送征求意见。共向有关省属单位、市教育局、小学、中学、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行业协会、企业等45个单位发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同时对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验证。 —1—

2016年11月,起草工作组对征求意见返回的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处理。按照征求意见汇总处理的结果和标准验证结果,修改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2016年12月19日,广东省质监局组织专家召开了标准审定会。起草工作组在会上汇报了标准研制的意义、研制原则、研制过程、依据和水平以及标准内容。专家组经过质询和认真审查,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审定。会后起草工作组根据标准审定会专家审定意见,修改形成了标准报批稿。 (三)标准起草工作组 根据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的要求,广东开放大学牵头组织标准的起草工作,组建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起草工作组。本标准起草工作组单位与成员如下: 广东开放大学李江张伟远李雪婵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汤贞敏李海东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漆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刘越琪 华南理工大学刘芳 中山大学郭清顺 华南师范大学许晓艺 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陈俊传 香港珠海学院段承贵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在编写格式上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2—

文体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解读

文体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解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行业与世界的深入接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体育产业事业政策法规的建设。 关键字: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规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体育市场的兴起,体育产业事业成为热门话题,关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及其发展,全面关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对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新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方针,不断拓宽体育投资渠道;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7年党的十四大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去体育运作方式所依附的经济基础正在被逐步削弱。在这个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体育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立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在“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国体育产业事业步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体育产业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体育产业事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体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已与国际全面接轨,与世界经济大舞台、体育大舞台融合在一起,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体育产业事业能否进人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抓住具有影响力的优势项目,创造优质品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二是将引进资金、引进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