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文明、科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对人们的消费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绿色消费这一新的消费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了出来,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1世纪是一个绿色经济的世纪、绿色费的世纪。发展绿色消费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今后的长期间、艰巨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它综合考虑了消费的精神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相符合,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GREEN CONSUMPTION IN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roduced a new contradiction: on the one hand,people'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consumption levels continue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civilization, science needs more and more high; on the other h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egative impact on people's consumption life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Green consumption is a new consumption concept is put in the context of this out, and has become a human consensus. Twenty-first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green economy, green fees of the century.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um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human future long-term,arduous task. As a new kind of consumption concept, it is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effect, economic effect and ecological effect, 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economical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cial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nsistent,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KEYWORD Green consumption , green marketing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引言 (1)

1 绿色消费概述 (2)

1.1 绿色消费的定义 (2)

1.2 绿色消费的内涵 (2)

1.3 绿色消费的误区 (3)

1.3.1 “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3)

1.3.2 “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3)

1.3.3 “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3)

1.3.4 “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3)

1.3.5 “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4)

1.3.6 绿色消费的产生背景 (4)

1.4 绿色消费的特征 (4)

1.4.1 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化消费方式 (4)

1.4.2 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性消费方式 (5)

1.4.3 绿色消费是一种理性化消费方式 (5)

1.4.4 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型消费方式 (6)

1.5 绿色消费的意义 (6)

1.5.1 促进可持续发展 (6)

1.5.2 提高生命质量 (6)

1.5.3 实现社会文明 (6)

2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7)

2.1 绿色消费呼唤绿色营销 (7)

2.2 绿色营销促进绿色消费 (8)

3 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3.1 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 (8)

3.2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8)

3.2.1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9)

3.2.2 绿色产品的消费价格偏高 (9)

3.2.3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9)

3.2.4 绿色产品市场秩序不规范 (9)

4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4.1 资源、环境危机加剧了绿色产品危机 (10)

4.2 地域差异大,获得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10)

4.3 环保部门孤军作战,整体能力不足 (10)

4.4 社会文化影响环保意识 (11)

4.5 绿色教育理念尚未普及 (11)

4.6 消费者局限于自身消费行为 (11)

4.7 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不顺畅 (11)

5 中国绿色消费的实施对策 (11)

5.1 开展宣传教育 (11)

5.2 完善消费机制 (12)

5.3 规范市场秩序 (12)

5.4 健全法规制度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言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并就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绿色消费提出了对策建议,相信通过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更好的理解绿色消费、践行绿色消费,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美好,人民将更加幸福。

1 绿色消费概述

1.1 绿色消费的定义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得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1.2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是充满希望的颜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代表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有益于身体健康,环境优美。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可持续性等要点。所谓绿色消费,就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就2001年的主题而言,“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

1.3 绿色消费的误区

1.3.1 “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

1.3.2 “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1.3.3 “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1.3.4 “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

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1.3.5 “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工业化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消费。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有利于环境保护;如果人主动地放弃多余的物质消费,对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国外,节俭消费源远流长,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

1.3.6 绿色消费的产生背景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各种环境危机的不断出现,人类开始重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1968年3月,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W.S.高达在国际开发年会上发表了!绿色革命成就与担忧的演讲,首先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概念。从此,绿色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1971年,加拿大工程师戴维#麦克塔格特发起成立了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提醒世人重视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环境破坏问题。此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人类应该寻求一条生态、能源、人口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一个环境优美的!绿色文明。!绿色消费就是在这一!绿色运动?中提出来的。在这里,绿色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不仅仅指绿颜色及有生命的植物,其保护和改善。2001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为!绿色消费年,这标志着我国消费者也加入了!绿色消费的新潮流。

1.4 绿色消费的特征

1.4.1 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化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是一种更充分更高质量的新的消费方式,人们不再为消费而消费,为虚

荣而消费,在这种消费观的指导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绿色消费方式条件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环保产品广泛受到青睐。消费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而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都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正是满足人们生态需要极其重要的内容。生态需要得到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反映“人的复归”,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趋势。

1.4.2 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性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主张人的生活形态由高消费、高刺激,重返简单朴素。这里重返“简单朴素”并非与过去“生存型”的农业社会的消费方式一样,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的一种表述。适度消费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人类个体角度上说,适度消费原则不脱离人的正常需要,除此之外的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即对人类健康生存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应该尽量避免;从人类总体角度上说,绿色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原则要求人类把消费需要的水平控制在自然资源和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人的健康生存”为下限,以“资源和地球的承载能力”为上限,两者共同构成适度消费的“度”。1.4.3 绿色消费是一种理性化消费方式

首先,绿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环保意识、绿色意识的绿色消费者。绿色消费者不仅对当今社会资源短缺、能源匾乏、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能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生态对人类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绿色消费者能够认识到绿色消费的客体是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绿色产品或劳务,绿色产品或劳务是渗入了生态文明新观念的产品或劳务,它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的、质量合格的产品。对于绿色消费者来说,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和劳务。

最后,绿色消费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绿色消费的结果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无害或少害,在绿色消费过程中从主体、观念、客体到结果都”把环境保护放到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时时处处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这最终也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4.4 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型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必须出于实际需要,并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消费过程中,要反对美味佳肴动则满盘满桌,暴饮暴食,吃不了就随意倒掉,既浪费资源又破坏营养平衡,导致各种富贵病流行等诸如此类的行为。绿色消费还主张人们尽可能地向大自然开放,改善和扩大亲近、接触自然的范围和机会。闲暇时间,要多出去散步、爬山、游泳、旅游,享受阳光、清风、秀水等,欣赏大自然幽雅、和谐与美妙的神韵。在这样一种自由、积极的状态下,人们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恢复精力和体能,忘却内心的忧愁和烦恼,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1.5 绿色消费的意义

1.5.1 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构绿色消费模式,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建构绿色消费,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的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不可再生资源和自然物种得以保存;随着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价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5.2 提高生命质量

绿色消费作为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保障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绿色消费倡导人们适度的物质消费,同时鼓励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它要求克服传统高消费只追求物质享受,丧失精神家园造成的人的价值和精神的扭曲,使人达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绿色消费不仅倡导消费对自己健康生存有利的绿色产品,而且同时也要求不对别人和后代造成不利的影响,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全面提升,因而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5.3 实现社会文明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类主要经历了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三种文明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的成就是以资源的牺牲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的。时代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新文明——生态文明的诞生。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健康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表现。

绿色消费所倡导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适应了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要求,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因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2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消费”必将成为新的消费主流模式,而“绿色营销”也必将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主流经营哲学。那么,作为未来世界的主流,而这之间又存在的怎样的关系呢?任何一个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息息相关;反之,营销观念又能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

2.1 绿色消费呼唤绿色营销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消费者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生活环境、高健康水准消费内涵的呼声越来越高,消费观念已经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再向健康型转变,需求开始转向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绿色消费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1)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意识增强。(2)对绿色生活用品的需求意识增强。(3)对环保家庭装饰材料的需求意识增强。(4)对绿色环保节能家电的需求意识增强。(5)环保意识增强。

进入21世纪,随着“绿色消费”的不断成长和扩大,绿色消费对绿色市场的需求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为绿色营销孕育着无限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绿色消费意识趋于更成熟的阶段,非绿色产品将被拒之门外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将是绿色产品,未来有前途的商业将是绿色商业。消费决定生产。作为企业,任何时候都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与筹划。面对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企业应实行迎合绿色消费的绿色营销,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长足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蒙牛为例。蒙牛在创业之初绿色品牌的宣传,一句“来自大草原的牛奶”的广告词迎合了消费者对于健康、自然、绿色消费的需求,叩响了消费者心扉,轻松地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接着“绿色,你的心情”、“自然好味道”等广告词乘胜

追击,树立了“绿色品牌”,使得蒙牛在销售量和销售额两项数据上全面领先中国乳业。

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细分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顺应这一要求,绿色营销首先在企业营销实践中逐渐传播开来。绿色营销是伴随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消费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者是推动绿色营销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细分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决定着绿色营销的发展2.2 绿色营销促进绿色消费

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对消费者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企业通过展示和宣传资源的有效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与价值等来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消费方式,支持绿色营销,使消费者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企业通过营造绿色消费,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是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3 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绿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各地区积极推行绿色消费的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注意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来发展绿色经济,以求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抢先一步。虽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消费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3.2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3.2.1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约中国绿色消费是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开始的,至今已有十年历史了我国的绿色产品贸易额达40亿人民币,绿色消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绿色消费发展相比较,我国的绿色消费仍然没有平民化,与普通人的消费还有较大的距离。我国现行主导的消费模式依然是“线性”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迫切要求消费无污染、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这使得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成为必然。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绿色消费能否成为人们的主导型消费,能否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取决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行为所产生的推动力。

3.2.2 绿色产品的消费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2.3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3.2.4 绿色产品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4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资源、环境危机加剧了绿色产品危机

据环保总局2005年统计显示,目前的中国1/3国土已被酸雨覆盖,主要水系的30%成劣五类水,60%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其后果是大量的农产品及其工业原材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企业清洁生产观念不强,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又将有大量的污染因子引入。此外,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频发,更加剧了市场产品污染的不确定性。

4.2 地域差异大,获得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我国地区多样性丰富,东西部、城乡间、教育水平等差距平均在五年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年。有些地区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节约消费观”的时代。在这样地区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爱生命的观点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此外,我国的民间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影响力还很小,这也决定了目前社会公众参与不足,获得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4.3 环保部门孤军作战,整体能力不足

在环境污染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保部门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2005年的“环评风暴”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力度。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再加上本身队伍不强,环保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尤其在涉及跨部门、跨地区案件,以及在地方保护主义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导致有限的权力与无限的责任并存。更甚的是,有些地区的环保部门违背自己职责,竟然纵容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依靠企业罚款来丰富自己的腰包,导致环境纠纷不断增加,环境维权艰难

4.4 社会文化影响环保意识

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尤以消费者本身所处的文化、次文化及社会阶层最为重要。文化是人类欲望与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机构"学习而来的一套基本价值观。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绿色程度,会直接影响该文化群体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思想,进而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模式。

4.5 绿色教育理念尚未普及

绿色教育是指对公众进行的生态环境意识普及和教育,也包括通过公共关系,广告、产品包装说明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观念的灌输。

绿色产品大多采用高薪的技术和材料制成,成本高,价位也高。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初接触感到陌生很难接受。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消费者理解接受,绿色教育有利于积极引导了绿色消费,为绿色营销打下基础。

4.6 消费者局限于自身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最主要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包括年龄、家庭、生命周期、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以及自我感念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由于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价格相对较高,收入水平对绿色消费也是一种制约。另外通过全社会的绿色教育,对绿色消费会有很大的促进。

4.7 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不顺畅

由于政策和认知的局限性,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通常受到不必要的关卡,运输时间强行延长,使绿色产品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

5 中国绿色消费的实施对策

5.1 开展宣传教育

为使消费者全面理解绿色消费概念,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大规模的宣传活

动,向广大居民普及绿色消费的内涵及意义。同时,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绿色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知识,提高其对绿色产品的辨识能力。只有向消费者提供了全面的绿色消费知识和有效的产品信息,才能增强其绿色消费意识,提高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结合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环境现状和保护环境的有关法规以及发展绿色消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要把环境教育逐渐普及到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将绿色消费的有关内容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同时要招募一些文化水平高、热爱社会事业、关注环境和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名人和专家学者担任绿色消费代言人和志愿者,以增加绿色教育的影响力。

5.2 完善消费机制

首先,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了有利影响,但是这种有利影响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的个人收益。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部分个人收益外溢为社会收益,对消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消费者外溢的收益内化,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强的购买动力。例如政府可以对支持绿色消费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在扩大绿色消费影响力的同时,为大众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面临着特殊原材料的采购、环保技术的应用即防污设备的安装、绿色广告宣传等一系列附加费用,造成产品成本的升高,这不利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企业往往更容易被眼前利益吸引,推广销售非绿色产品。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持,鼓励该种企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在金融上提供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在税收上给予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 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的当务之急就在于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绿色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任务指标,在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同时,严格检测监督市场上的绿色产品,通过完善绿色标志制度进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体系。例如建立专门的绿色专卖店,大型超市的绿色专区等特殊营销渠道,为绿色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进入市场的

途径。以上这些,都是在进行绿色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弥补的不足之处。5.4 健全法规制度

迄今为止,我国在立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我国在2006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的消费税,已明显具有绿色消费的特征,其中对资源消耗大的实木地板,一次性木筷及大排放量轿车提高税赋,目的就在于减少这些产品的消费,鼓励人们使用较为节约资源的产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税法约束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生产消费行为。对许多环境问题没有给出硬性指标,实施过程中缺乏刚性。而国外早已有了生态税,绿色消费税以及约束消费者行为的垃圾分类、回收等相关法律。因此,政府应该加紧建立完整的环境税法,完善绿色标志制度、环境审核管理制度及环境标示制度,规范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施行的企业高层承担环境责任的制度,进一步将环境保护落实到位。

结束语

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问题。绿色产品的推广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在短期内,绿色消费的外部收益不明显,绿色产品的生产也面临困难和需求的不稳定性,须要在政策激励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尽快调整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以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企业市场营销的主流。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王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王涛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最后谨以此致谢,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消费行为学 论文题目: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陈旭峰 学号: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注:请将该封面与论文装订成册。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层次、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少消费者习惯于传统的消费方式,缺乏环保意识,在消费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大量使用对环境构成污染及高耗资源的产品,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未意识到过度消费对他人、对子孙后代健康和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如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随意使用和丢弃塑料袋,使用含磷洗衣粉,随意丢弃电池等。这些行为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化,同时,社会也将负担过度消费或不合理消费引起的负效应。这种消费造成并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基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压力和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就应运而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种以“绿色”为核心的消费浪潮在全球迅速掀起,这就是“绿色消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符合人的健康和保护环境为标准的绿色消费浪潮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 一、绿色消费的涵义、特征及意义 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一)绿色消费的涵义 绿色在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中,给人一种清晰、自然、脱俗的感觉。人们读书学习劳累时,抬头凝视远方的绿地、树叶也可消除疲劳。人们外出旅游度假都喜欢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甚至原始森林,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安逸、宁静与和谐,使全身心放松,达到消除疲劳、有益健康的目的。可见绿色对人类身心健康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功能,人们从内心都喜好并接纳。因此社会学家将这种绿色引申到经济领域就有了绿色消费的概念。 国际上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况成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再循环(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绿色消费的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三是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以上定义都从一定角度和方面分析和概括了绿色消费的内容和实质,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兼顾人类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指人们在选购和使用物质产品和劳务时,既要求对自身健康有利,又要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二)绿色消费的特征 1

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历史

陈光甫与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2009-08-28 16:52:12 来源:档案春秋记者:童然星进行评论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旅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旅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旅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1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上,都能看到中旅的身影。 1926年暮春,中旅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学者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现在,我就以下的三方面来谈我国的经济。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总量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并不多,我们的经济实力即经济总量就基本等于我国的GDP。有些人说,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大都还是很贫穷。那是因为大部份流向了少数人。而他们的财富大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 再者,中国GDP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财富榨取。中国经济在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同时,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页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可谁知,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 二、中国的外贸实力 从很多数字来看,中国外贸额度很大,位于世界“三甲”之列。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位次也要后移。 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结构却相对落后。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有人或许会说,我们中国最多就的就是人。可是,现如今我国正在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的数据报告,我国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下降。且许多的学者认为,如果我国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国就会“未富先老”。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而不是一个贸易强国。中国的外贸质量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外汇储备 一定程度上外汇储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一个国家的外汇财富储量不仅包括官方的,还包括民

中国信息消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信息消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编者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日前,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谈到2014年的消费热点其中一个就是信息消费,他认为信息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本文就专家对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归纳。 一、赛迪顾问陈文基:信息消费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一)基础网络、数字内容、“数字鸿沟”等成为目前限制信息消费进一步扩张的核心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信息消费需求扩张潜能 进一步刺激信息消费,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但中国宽带网络在普及率、网速、价格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信息消费需求的关键瓶颈。目前中国宽带普及率为11.7%,远低于发达国家25.1%;中国宽带平均速度仅0.81M/秒,不仅远低于美国的5M/秒,而且大幅低于全球平均的1.84M/秒的水平;中国宽带的资费却数倍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根据国际电联(ITU)测算的固定宽带价格指数,中国为3.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仅为0.6和1.1。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信息消费的需求扩张和潜能释放。

宽带网络建设的根本初衷是为了推动上层的应用服务,最终拉动整体的信息消费的扩张。为夯实信息消费的基础,促进信息消费,目前中国已启动”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实施“城市宽带提速计划”、“农村宽带普及计划”、“农村校通宽带计划”、“应用创新推广计划”、“宽带体验提升计划”和“宽带产品研发计划”6大专项计划,但是总体建设步伐趋缓,集中表现在Ipv6商用化进程、宽带建设“最后一公里”、三网融合、产业部门体制协调等问题上还亟需进一步的突破。 2、数字内容发展缓慢,阻碍了信息消费市场的多边繁荣 目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普遍偏小,产品开发能力弱。数字内容的发展存在多头管理、沟通协调不畅,缺乏总体规划,有关方面的信息、资金、政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并形成合力。其二,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产业链上内容创意和制作、内容运营以及消费体验等环节出现错位和脱节,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链的集成创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统筹营销能力。其三,数字内容产权制度不健全,信息消费制度建设落后。数字内容也存在着大量的盗版和侵权问题,严重损害了数字内容产业生产秩序和积极性;同时,中国信息消费制度建设也相对落后,企业经营不诚信、不规范问题突出,如“消费陷阱”、恶意软件捆绑、“钓鱼”网站、“假宽带”等现象,均极大影响了消费意愿。数字内容发展滞后,对信息消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均产生制约,阻碍了信息消费市场的多边繁荣。 3、“数字鸿沟”延续,信息消费市场难以开启经济“长尾” 当前信息消费结构中,因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城乡差异、年龄差异形成的“数字鸿沟”仍未完全消除,在信息技术及产品拥有方面、信息技术及产品使用效果方面、以及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数字鸿沟”的延续,使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年第三季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形式直接冲击。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是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从表层上说是由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度原因是主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球失衡在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史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色能源和

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在线旅游格局鲜明,巨头之下无完卵 2018年是中国在线旅游二十年的收局之年,风云变幻,群雄割据,在2018年末迎来了同程艺龙的上市,但是已经无关大局了,在这个格局鼎定的一年中,携程依然是在线旅游的龙头老大,但是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在互联网的国度中,“消灭你、但与你无关”的跨界威胁从未停止,即使是携程这样的老大,也面临着跨界巨头来势汹汹的威胁,在在线旅游的格局中,携程去哪儿、美团点评、阿里飞猪将会在2019年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市场格局,场景迁移成为重要手段,在巨头之下,资本寒冬带来的是在线旅游企业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真正艰难时刻。之所以说场景迁移非常关键就在于随着手机里app越来越多,很多非常用场景的app就会被弃置甚至删除,常用场景的app才得以保留。携程因为是是行业龙头,且在酒店、航空、景区、游记攻略等方面都有联动效应,且它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折扣力度大,才得以在手机中保留。携程2017年年度销售总额(GMV)达到6000亿,是行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其他的在线旅游企业,诸如马蜂窝、同程艺龙、途牛、驴妈妈、众信

等无论是在资讯还是在SKU方面远远不及携程,跨界巨头进入旅游业后,首先承压的就是这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成员,面临app被删除的可能性巨大。 如果把餐饮娱乐等泛休闲旅游进行合并的话,美团点评这一巨头就进入了视野,从2015年开始,美团点评在酒店、景区等领域陆续发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美团点评在餐饮端的良好应用场景,成功的绑架了一大批都市人群,使之成为都市人群的必备app,在场景迁移中,由餐饮向泛旅游的酒店、景区的迁移较为平滑,而且积分通用、激励券互动等都能够带来良好的转化效果,这种场景的迁移极易被使用,配合专业化团队,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带来客户,这也是华南区美团点评在长隆门票销售代理逆袭携程的重要原因。 因此,美团点评虽然在目前的在线旅游中份额并不太高,但是未来的发力不可小视,2019年这种资本寒冬中,这样润物无声的巨头介入,更添行业压力。 阿里飞猪的成长则是依托于阿里集团,能够充分享受阿里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融、阿里白条、借呗、花呗……等整个阿里系的资源,2016年阿里飞猪的年销售总额达到1000亿,2018年双11,购买旅行商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30%;机票公务舱产品销售同比增长300%,据阿里飞猪负责人介绍,阿里飞猪预计到2020年GMV将达到万亿。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消费信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消费信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信用释义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消费,亦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我国当前的主要消费信用形式: 1. 商业企业直接以赊销方式,特别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2. 银行和其他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以购买住房、耐用消费品;3.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凭借信用卡,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场所进行消费。 二.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 我国消费信用类型主要有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信用卡消费及其他消费类型,其中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占消费信用的90%以上,是消费信用的主体部分。 三. 发展消费信用的原因 根本原因:鼓励消费,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直接原因:满足居民对高档耐用品消费的需要;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开始于1998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但是结果却不甚乐观,不尽如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具体表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消费信用存在风险隐患 风险规避是市场上每一个信贷消费者以及信贷机构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风险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消费者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二、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三、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五、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六、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

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2008-5-16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新趋势较为显著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会蓬勃发展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们的旅游需求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因而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工业旅游的兴起所谓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20世纪工业旅游起源于法国,当时雪铁龙公司让游客参观其生产流水线,欣赏其汽车生产工艺。后来,世界各地著名现代化工业企业纷纷仿效,汽车、钢铁、飞机、酿酒、饮料、陶瓷等行业先后开放生产制作过程,让游客一饱眼福。甚至,在美国,生产美元的印钞厂也向游人开放。对游客来说,游览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最初是出于好奇心理,后来在参观过程中增长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尤其是专业爱好者,还侍机加深了对生产企业的了解。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门粟收入,而且通过旅游等宣传,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不花钱发布广告的作用。所以,工业旅游发展将势不可挡。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很少对公众开放,90年代后工业旅游悄然兴起。例如,神龙轿车,可口可乐等著名公司均把生产车间对游客开放;青岛海尔集团和青岛啤酒厂,南京熊猫集团,柳州两面针集团,浙江农夫山泉公司均让公众参观;南京还推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条工业旅游线路,让旅游者了解到南钢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我国工业旅游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页空白,为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通过工业旅游,宣传了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及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于1954年再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再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均衡状态由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所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经济就达到了其相应的均衡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消费需求是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在产品和劳务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

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环境及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的竞争和放开程度、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是消费过程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 1、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亟待缩小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 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 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 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则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企业首先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科学发展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开始。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战略性调整必须抓紧推进 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结构调整。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上全面调整供需、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结构。 四、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中国正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及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压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所以,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要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花大气力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要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要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 年,实现“覆盖城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旅行社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旅行社行业是一个近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行业,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分析中国和重庆旅行社业发展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旅行社质量数量呈反比: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数量上国内社占绝大多数,质量上国际社绝对领先 1.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2005年度全国16846家旅行社,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亿9 元。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有旅行社220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1.545亿3 元。与全国旅行社相比,数量和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的%和%,差距相当明显。虽然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并不少,然而旅行社规模经济弱,集中程度低,单位经营规模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可谓是大者不强,小者差、散。特别是在在旅行社拥有的零售网点少和旅行社的营业额低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规模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规模的1%,1万多家旅行社营业收入总和不及美国运通一年销售收入的1/4,也不及日本交通公社的1/2。 2.国内旅行社占压倒优势。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总计1684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90家,国内旅行社15256家。截止2005年,国内旅行社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0.56%。重庆也大同小异。截至2006年底,我市有旅行社22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5家。 3.国际社和国内社数量和收益呈强反比,国际社与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差异明显。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44%,但资产占全国总量的65.79%,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62.44%,旅游业务毛利润占全国总量的63.06%,实缴税金占67.09%。国内社仅凭数量优势在国内旅游上超越国际社,其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4.23%,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