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话剧

关于中国话剧
关于中国话剧

关于中国话剧

关于中国话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

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

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

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

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

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经典话剧剧本《哦,美好的日子!》

经典话剧剧本《哦,美好的日子!》(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登场人物 温妮——五十岁左右的老妪 威利——六十岁左右的老头 第一幕 [一片枯焦的草地,中间鼓起一个小土丘。土丘的左右两侧和靠舞台前部的这边都是缓坡。后边和舞台平面成陡坡。布景极其简单而对称。 [光线刺眼。 [背景逼真,很陈旧,呈现出光秃秃的原野和没有云彩的晴空在远处相交,逐渐消失。 [温妮埋在土丘正中,一直埋到腰上。她年纪五十岁左右,风韵犹存,好看的金黄色头发,胖胖的身段,裸露着肩膀和手臂,连衣裙的上身部分领子开得很低,胸脯丰满,戴着一串珍珠项链。她在睡觉,两只胳臂放在土丘上,头枕着胳臂。在她身旁,左边有只大黑口袋,类似手提包,右边有把女式小缩骨阳伞,伞柄收进去了,只露出钩形把手。 [她的右后方,威利躺在地上睡着了,身子被土丘遮住。 [长时间沉默。一阵刺耳的铃声响了,持续五秒钟,停止。温妮不动。铃声又响,更加刺耳,持续三秒钟,温妮苏醒。铃声停止。她抬起头,望着前方。长时间沉默。她挺直身子,双手平放在土丘上,头往后仰,凝视天顶。长时间沉默。 温妮:(凝视天顶)又是神圣的一天。(略停。把头收回,竖直,望着前方。略停。双手合十,举到胸前,闭上眼睛。嘴唇翕动,念念有词地祈祷五秒钟。嘴唇停止不动,双手仍然合十。轻声)看在耶稣基督面上,阿们。(睁开眼睛,分开双手,将手放回土丘上。略停。她又双手合十,举到胸前。嘴唇翕动,念念有词地补充祈祷三秒钟。轻声)天长地久,阿们。(睁开眼睛,分开双手,将手放回土丘上。略停)开始吧,温妮。(略停)开始你一天的生活吧,温妮。(略停。转身向着手提包,不挪动包的位置而在里面乱翻,掏出一把牙刷,再一次乱翻,掏出一管扁平的牙膏,身子转回正面,拧下牙膏盖,将盖子放在土丘上,不无困难地朝牙刷上挤点儿牙膏,一只手握着牙膏管,用另一只手刷牙齿。她羞答答地扭过头去,向右后方仰身,想往土丘后边吐漱口水,因此眼光就落到了威利身上。她吐出漱口水,向后再仰一点)嗬!嗬!(略停。声音更响)嗬!嗬!(略停。身子转回正面,嫣然一笑。放下牙刷)可怜的威利——(端详牙膏,笑容结束)——用不长久啦——(寻找牙膏盖)——算了——(捡起牙膏盖)——毫无办法——(旋紧牙膏盖)——小小的不幸——(放下牙膏)——又一个小小的不幸——(转向手提包)——无法补救——(在包里乱翻)——确实无法补救——(掏

浅析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3501189.html, 浅析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 作者:杨帆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 【摘要】中国现代话剧自20世纪初期肇始以来经历了极为独特发展轨迹,而现实主义则是其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一种形态,本文对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特点探究。 【关键词】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48-01 中国现代话剧在兴起之初经历诸多波折,但最终选择了现实主义,这既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重要转折,同时也是当时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下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 话剧在我国近现代虽然有着非常蓬勃发展,但追本溯源,话剧实际上仍是来源西方的一种外来艺术形式,而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思潮也同样来源于西方。在西方戏剧史上,现实主义思潮下戏剧运动大体上兴起于十九世纪前叶,但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主要是对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戏剧反对与批判。这一时期的西方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了欧洲艺术主流,现实主义戏剧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并成为了西方现代话剧的重要流派。至20世纪初期,以春柳社在日本东京出演《黑奴吁天录》为标准,中国现代话剧才开始出现, 起初这一陌生艺术形式虽在报刊杂志上有着一定宣传,但在社会上影响却并不大。直到五四运动后,易卜生、契诃夫等人作品开始被搬上舞台,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话剧仍以翻译剧、改编剧为主,同时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酝酿时期,人们对于艺术形式欣赏比较偏向于感情抒发与英雄人物歌颂,因此当时的话剧大多为浪漫主义剧作,如《茶花女》《共和万岁》等[1]。但在此时,中国话剧应走哪种道路却已经引发话剧界广泛思考,为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人逐渐开始了中国本土话剧创作,而在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下,这些话剧作品主题多为反封建、文化运动、抗日救国、政治革命等,其中也不乏《名优之死》等优秀作品的尝试,而这也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后,中国现代话剧坚实踏上了现实主义发展道路。 二、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功利性 从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从20世纪初期话剧进入中国开始,整个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黑暗时期,文艺界普遍以文化运动、救亡图存为己任,而在这一时期发展的话剧也必然会此围绕这些思想进行创作与发展。例如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创作并推出话

北京人艺八大经典话剧

北京人艺八大经典话剧 话剧全家福北京人艺 经典话剧:雷雨(四幕话剧)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侍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 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 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 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 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 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

话剧剧本提纲案例

?剧本提纲: ?将剧情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交代基本的人物关系、人物特征、情节线索、主要事件、主题思想、舞台构思等。 《地下室》(人物设计与剧情略述) 人物设计: “胡子” 地下室管理员。地下室的统治者。大胡子,东北口音。有正义感但粗鲁——质胜文则野。40岁左右。 喜欢给房客们开会。因为没有会场,他就站在地下室入口的台阶上用自备的高音电喇叭讲话。房客们只消在自己的屋子里听就行。“胡子”以治安管理者自居,动辄吹胡子瞪眼。 经典台词: “都给我听好啦——你们无权保持沉默!” “不说北京话还治不了你啦?——非得让我说北京话吗?” “建立和谐社会,提前半小时关门!” “我都不好意思抓你了,你怎么还好意思整呢?“ “总之现在是非常时期:萨斯没了还有禽流感,禽流感没了有H1N1——都完了还有奥运会,奥运完了还有60年大庆——接下来就是61年、62年和63年大庆——总之不让你们消停就是了。“ 裴根儿 策划人。资深的“京飘一族”。30多岁。身带多种名片,喜欢说名人名言。编造名人轶事,传播明星绯闻的“八卦”高手。 经典台词: “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让一块煤球受孕你信不信?——你信就错了,实际上我不能,我又不是公煤球”。 “有了好的策划,你就是个驴粪蛋子也能卖出好价钱来!” “我为你们而聪明——这使我看上去像个傻逼。” “我曾经和他们有过情人般的争吵。” “谎言不可能覆盖整个生活——但可以覆盖一部分。” “你站在哪儿并不重要,问题在于你朝向哪儿——就是说:你是谁无所谓,关键是你想是谁。” “你是想法太山寨了!” 老袁 上访专业户。30来岁。总是打扮得像个乞丐,多年做委屈状而定型了。常年替别人来京上访告状以获得利润回报。正准备做一个网站当CEO:《中国上访网》。 经典台词: “每个人都有冤屈,要么你自己不知道,要么你认怂了。” “仅有冤屈是不够的,还要有冤屈状——趴下,别站直喽!”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感人话剧剧本

感人话剧剧本《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第一场(王强家中,一张沙发,一个茶几,一台电话,母亲坐在沙发上,父亲在一旁抽烟)母:整天赌赌赌!赢了就算了,可你不止没赢,还把家里的积蓄输了个精光,就连小强的学费你也拿去赌,你还是人么?!父:说够了没?!母:家里被你输个精光不说,你还借钱去赌,现在家里欠了一屁股债你知道么你?!你。。(电话铃响,母接电话)话外音:大庄哥,今晚几点来啊?人家等不及了!你怎么不说话?大庄哥,我是小丽呀!喂,喂。。。。。母:他不在!(对方立马挂了电话)父:谁啊?母:女人!父:什么女人?母:好啊你!还给我装蒜,没钱你还去玩女人?!父:怎么说话呢你?!!母:吃喝嫖赌,你是样样都沾上了!父:你烦不烦!母:你有出息!你厉害!你。。。。(电话铃又响,母正要接,父抢,把母推倒)话外音:庄哥,孝庄茶楼,三缺一!父:好嘞!马上到!(放下电话正欲走,发现走不动,看下面)你干什么?!母:(抓住父的裤腿)不准走!父:放开!母:我不放!我知道,你又去赌,不准去!(父一脚蹬开母,王强上)强:妈!(对父吼)你干什么?!父:(甩开母)臭娘们儿!(拔腿就走)母:你站住!强子,快!把你爸追回来,他又去赌了!强:(抱住母)妈,让他走,我没有这样的爸爸!(两人抱头痛哭,灯光暗) 第二场(孝庄茶楼内,一张桌子,四张凳子,一盏昏暗的灯,四个人在打牌)甲:红桃K!乙: 靠!黑桃A!丙:妈的!过!父:哈哈!一尊正佛!甲:庄哥,手气挺好啊!过!父:

嘿嘿!那是!乙:怎么?庄哥,最近嫂子给你补啥了?父:那臭婆娘不让你哥哥我出门!丙:哟!嫂子来这手!庄哥您是谁呀?谁能拦得住您哪!父:那可不!(四人一起笑)哈哈(舞台另一边,一束白光下)强:这就是我的爸爸,不!我没有这样的爸爸!他的世界,是如此的黑暗,他的行为,是如此的邪恶和可耻,爸爸?呵呵!不,他是一个流氓,一个恶棍!他应该得到惩罚,得到报应!(说完拿出手机拨电话)甲:哟!我去上个厕所!父:这叫什么事儿啊!(甲走到门口,看到小强)甲:门口这谁啊?(自言自语)强:喂,叔叔,您好,我发现孝庄茶楼有人赌博。(说完,看了一眼父亲,下场)甲:呀!这小子!我还是赶紧逃吧!(说完匆匆下场)乙:甲虫这小子怎么还不回来?丙:该不会是掉进茅坑了吧,哈哈!父:哈哈!有意思!(警笛声响)父:什么声音?乙、丙:什么?父:不好!快跑!(两警察上)警察:站住,别跑!~~ (灯光暗)话外音:据悉,城南警方在城南中学附近的孝庄茶楼查获一起赌博案件,其中三人已被捕,还有一名赌徒正在搜捕中。第三场(王强家中,母正收拾行李,王强上)强:妈,你这是在干什么?母:强子,妈对不起你!强:妈,是他的错!妈,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他得到惩罚了,他得到报应了,他。。。(母甩了强一巴掌)妈!母:是你干的,对不对?强:妈!母:他是你爸爸!你的亲身爸爸!强:他不是我爸爸!我没有这样的爸爸!妈!你忘了他是怎么对我的么?他赌钱输了,拿我的学费去赌,我,每天等到半夜没人

10分钟多人舞台剧剧本《分头行动》

话剧剧本: 《分头行动》 导演: 演员:药学一班全体人员 主要演员:班长——张三副班长——李四(女)团支书——王二 剧情大意:药学一班全体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认真的练习着什么。突然从远方传来哨子声····班长突然得到多项紧急任务,需要今天下午药学一 班务必完成任务,面对多项紧急任务,药学一班同学经过商讨,最后 行动起来··· 人物性格分析:班长——掌握大权,提倡民主,果断理智,却不喜欢得罪人。 副班长——敢说敢讲,不怕得罪人。虽然是女生却有巾帼不让须 眉之豪气,有亲和力。 团支书——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很强。似乎没有他完成不了的事 情。 场景:中午学校操场一角,有一班全体人员身穿统一服装(军训服),整齐的站在阳光下。 剧情: 班长边吹口哨边沙哑着声音喊着什么,地上放着水杯,一打纸张(好像是什么材料)和几件外套。 班长:L,我说你怎么回事?站直了··· (L身体晃了一下,努力把身体站直了。) 团支书:我说,班长,我们都练一上午了,是不是让大家都休息一下啊? 众人附和:是啊,班长···好累啊···· 班长:好,再来一次。 众人:啊···班长···(队伍有些散了) 班长:最后一次。预备···稍息···立正···(随着班长一口令下,队伍又变得整整齐齐,班长向左右看了一下)向前,齐步走···忽然从远方(舞台下幕后配音)传来一声哨响:药学院各班班长集合。(众人停下,看着班长) 班长:你们接着练,王二,你来喊口号。(班长说完,向远方跑去(跑下舞台))(看着班长走远,众人欢呼着散成一片,有的去喝水,有的干脆坐到地上) 副班长:你们···快站起来··王二! (团支书做无能为力状。副班长只好一个人坐在一旁,翻着地上的什么材料和支书讨论着。) 忽然大家都站了起来,团支书抬头一看,班长从远处跑来。 班长:大家集合,有事要宣布一下。 副班长和团支书看班长凝重的表情,目不转睛的盯着他。 班长:同学们,我校团总部刚给咱药学一班团支部下达多项任务(班长在多项上加重了语气),这几项任务都很重要,需要动员我班全体同学,务必今天下午将它们全部完成。

中国话剧历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的发展历史。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概貌,掌握每一历史阶段话剧艺术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剧作家、艺术家的情况; 2、熟悉中国话剧的传统特色及其戏剧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今后从事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本课以教师授课为主,辅以适当的讨论。学生应预先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和剧本,并根据讨论题做好发言的准备。 2、本课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30%)和期末考试(70%)两部分,合计总成绩。 三、授课提纲、讨论题和必读剧本目录: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 1、晚清的戏曲改良 (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2、早期话剧的诞生 (1)上海的学生演剧 (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 (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 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 (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 (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 (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 (二)“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 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 (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 (2)西方戏剧的引进 (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 (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 (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 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 (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 (2)田汉、丁西林代表作分析 必读剧本: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 讨论题: 1、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 2、田汉早期剧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试以他的代表作加以分析。 3、丁西林的独幕戏剧有何主要风格特色?结合剧本加以分析。 (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 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 (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2、现代话剧的成熟

4人英语话剧剧本

Scene I (Green Garden St.) (During the rush hours, when the street is crowded , Mr. Green is driving past the red light , unexpectedly a car accident happens... Two people came out of their cars angrily...) Miss Blue:Oh! It's you, Mr. Green... Do you know how to drive your car? Mr. Green: You see that I was driving across the road! Wow! There is a dent on my beloved BENZ. Miss Blue: My BMW has got a dent too, you should compensate me. (While they are quarrelling, later on, the police comes.) Police: What's happened? Mr. Green: She has bumped into my car! Miss Blue:No! It is himself that drove past the red light...

(Quarrel again ...) Police: Has any one been injured? Mr. Green: I feel headache , foot ache , ache very much. Miss Blue: I ache all over too. (Both of them mourn painfully...) Police: Then I'll call an ambulance Scene II (Blue Sky Hospital-Emergency) (Ambulance sends them to the hospital) Nurse: Who is injured? (Both of them say it is themselves at the same time...) Nurse: What's your name, Mr.? Mr. Green: Call me DPP Green. Nurse: (Unhappy facial expression) Oh! Go to the corner and sit there. Mr. Green: But ... (nurse interrupts)

红色经典话剧剧本

—战火中的大学生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新兴力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在昆明成立。 第一幕:联大成立大会 第二幕:伪军劝降 第三幕:毕业典礼(落幕) 人物: 校长 女学生A 学生B 学生C 伪军军官 第一幕:西南联大成立大会 校长: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日本鬼子的侵略,我们的家园惨遭蹂躏,我们的同胞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但是,国家为了保存新兴力量,千里迢迢的将我们护送到这里。(顿了一下)我不想多说什么,我相信你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下面我宣布西南联大正式成立。(鼓掌)同学们(鼓掌):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保卫家园。 校长(神情激动):好样的,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都是祖国的希望!! 同学A:校长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努力的,日本鬼子侵略我们的家园,杀害我们的亲人,此仇不共戴天。 同学B(满脸愤怒):我父母是惨死在日本鬼子手里的,我要去参军,跟日本鬼子拼了!! 同学C:对,我们去参军,去和他们拼了!!! (众人响应:拼了,拼了〃〃〃〃) 校长:你们〃〃〃〃你们糊涂啊!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把你们送到这里吗?你们说和小鬼子拼了,你们说你们会什么!!(停顿)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们的使命不是跟他们拼命,祖国有很多需要你们的地方!!!(停顿)同学们,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国心,在哪都可以为国效力啊!!!! 同学们冷静下来思考着〃〃〃〃(片刻安静)

同学B:校长说的有道理,我们不能白白送死,我们要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发出自己最大的光和热。 同学A:我文笔好,我要给报社投稿,坚定同胞们的抗日决心,讨伐侵略者的罪行。 同学C:我会日语和密码编译,我要参与破解敌方密码,支援前线。 第二幕:伪军劝降 (一日,伪军情报人员偷偷来到校园,劝降大学生为日本人服务) 伪军军官(衣着鲜艳):同学们好(一脸假笑),嘿嘿,我知道你们都是有才能的人,国难当头,也该为自己想个出路吧! 同学A:你好,请问你是〃〃〃〃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伪军:额〃〃〃没事,我是附近的商人,来看看你们的生活状况。爱,你看看你们脚上还穿着草鞋,一天只能稀饭加咸菜的生活,再看看你们的衣服,裤子〃〃〃〃惨不忍睹啊!! 同学B :国家正值危难关头,我们岂能独善其身!现在苦点没什么,总有一天抗战会胜利,祖国会强大,为祖国的强大而吃的这点苦,我们不算什么。

校园话剧剧本

坚持,她们成功了 剧情简介:一个普通寝室里四个女生(小悦、远远、果子、豆豆),她们相信缘分让四人聚在一起。她们充满活力,在一起学习,一起去打饭,一起打打闹闹,各有各的“特色”……俗话说,人无完人,那她们肯定也不类外。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太热衷于零食。她们刚住在一起时,就发现彼此的爱好一样,都爱吃不爱动。一般不上课时,四个人从来都是窝在寝室,对了,除了出去买零食!半年悄悄的溜走了,四个人集体发现自己都变胖了许多,开始为自己的体重烦恼。最后四个人在不懈坚持运动下,终于变回了自己原来的身材,也懂得了许多…… 演出目的: 1.许多大学生都不能坚持的完成一件事情,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错过了许多成功之花的绽放。本剧通过一件事情让同学们学会坚持,相信自己,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2. 让大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并学会这种品质——坚持。 第一幕 人物:小悦(寝室长),远远,果子,豆豆。 地点:寝室 剧情:放学后,四人去食堂吃饭后,像往常一样直奔到寝室,只听到从里面飘出一片欢声笑语……

小悦自述:我是寝室长,我们寝室还有三活宝,这三人都是活泼开朗、爱吃懒动的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一下)我也是这样的。不知道上天是怎么安排的,我们四人就组成了现在这番热闹场面(手指向寝室其他正在打闹的三人)。 “啊!别挠我,哈哈,痒,臭果子!”(果子在和远远闹着玩呢) 转向另一边,小悦和豆豆在电脑旁玩着《植物大战僵尸》,一个操作,一个指挥,玩的是不亦乐乎!“快!快!射啊,怎么还不吐太阳,急死了!”只听豆豆大声吆喝着,小悦一脸紧张的盯着屏幕。 半小时过去了…… 远远:我饿了……呜呜,好饿啊 果子:我也是,都怪你,谁让你和我闹的,消耗能量! 豆豆把视野从游戏中移开,望向她们俩。 豆豆:我也有点饿了。(接着望向小悦) 豆豆:小悦,你呢?我想吃东西…… 小悦:对了,我还有好多零食呢,你们吃吗? 果子首先高喊着“我吃,我吃!” 另外两人同样反应。(小悦拿出许多零食,四人开始开心的吃起来。) 零食吃完了。 (有人开始写作业,有人去洗衣服,有人在看书……)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活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上海教会学校的活动。这可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2、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人是。 3、1904年,陈独秀在《》中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 4、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等创办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提倡改良戏曲,鼓吹民主革命。 5、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欧阳予倩和陆镜若不久也参加活动。该社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1907年,他们首先公演《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为新剧开端。 6、中国话剧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演出,是1907年春在日本东京由春柳社演出的《》选场。 7、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话剧演出是春柳社成员于在日本东京演出的《黑奴吁天录》(由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 8、190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轰动上海剧坛,可以说是中国职业新剧的肇始。

9、1908年,王钟声在的帮助下,演出了从英译小说《迦因小传》(《迦茵小传》)改编的同名新剧,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公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10、新剧被称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形态。 11、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建剧场,开始了在国内的演剧活动。陆镜若在上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1912),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以及全国的学生演剧,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演剧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演出景观。 12、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原创剧本,是春柳社同仁于1912年在上海演出的《》(剧本未保留下来)。 13、目前可见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剧本,是 1915年为清华大学筹款创立成府贫民小学义演而创作的《贫民惨剧》。14、中国第一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话剧创作,是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6卷3期上的《终身大事》。 15、1919年5月,天津创作的《新村正》发表于《春柳》第6期,是早期公开发表的剧本之一。 16、1907年,王钟声和任天知在上海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剧学校,广泛收罗新剧人才。

英语五人话剧剧本

英语五人话剧剧本 < 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修改版 Play characters: 旁白(旁白):A Beauty father(美女的父亲):B Beauty sister(美女的姐妹):C Beauty(美女):D Beast (野兽):E ----------------------------- 剧本: ------------------------------ 旁白:Hello, everybody. I am aside. (每个人依次介绍自己的角色:I am ……) 旁白: Today I will tell you an incredible story~ 旁白:Action 1 (出场人物:美女的父亲、美女的姐姐、美女) 旁白:One day,beauty’s fatherlearned that all his ships had been lost i n a storm. He was penniless and would have to move to a tiny cottage on the edge of the woods. 美女父亲(依依不舍的):I’m sorry,but all my ships had been lost in a st orm, we have to move to a tiny cottage on the edge of the woods.My dear daughters,I must go to find another job. 美女: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daddy. 美女的姐姐:Where will you go,father?Don't leave us! We don't have any servants and the house is so small.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校园话剧剧本

校园话剧剧本(一) 人物:学生小妞妞、来福、旺才、甲老师 旺才:别人叫我旺才,我叫自己张狗屁。你看我从小学习不好,大学没有考到,如今下了岗,工作实在难找。去打工,怕受罪。去干活,我嫌累。还是自己当老板开个公司最好。我发现现在最好赚的钱是学生钱,瞧!"减负公司",想方设法为广大学生服务,为他们减轻负担,我公司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咨询热线:减负减负(959595)。 (小妞妞、来福上) 小妞妞:听说学校旁边开了一家为学生减轻负担的公司,还代学生做作业,开这个公司不是害我们吗? 来福:对!咱们现在学习负担很轻,还要减什么负?我们去跟老师说,让老师给我们想个法子。 小妞妞:好,咱们现在就去。 (二人来到教师办公室,跟老师言语一番) 小妞妞:咱们现在就去,这样这样这样! 来福:走! 小妞妞:等一下,我先来打个电话。 (掏出电话,作拨打电话状) 旺才:(铃声响起,大喜)你瞧,开公司多好,生意来了!(接听电话)你好,这里是减负公司,本公司竭诚为广大学生朋友服务。(插入:呸!还学生朋友)业务介绍请按1号键,人工服务请按2号键。(插入:选人工服务)你好,120号为你服务。 小妞妞:你好,我是学校的学生,听说你们公司专门为学生减轻负担,我们同学都不清楚,叫我来问问,你有哪些服务项目。 旺才:好!我给你介绍介绍! 小妞妞:我怕电话里听不清楚,我到你公司来。 旺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你们过来考察考察!(忙着整理) (二人推门进) 旺才:你好,欢迎光临! 来福:我们是学校的学生,想来问问。 旺才:请坐,请坐。秘书倒杯水来。(片刻)怎么还没来。哦!秘书还没请。我公司的服务你放240个心。 来福:(疑惑不解状)240个心,没听说过? 旺才:放120个心听说过吗? 小妞妞:听说过。 旺才:两个人呢? 来福:两人240个心。 小妞妞:还好,还不是250.你怎么想起来办这个公司? 旺才:你知道吗?在这方面我是有经验的人,相当有经验。 来福:你以前就办过? 旺才:没有,没有,我上小学就享受过这样的服务。我每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就要…… 小妞妞:多少钱? 旺才:那时不要钱,半块橡皮。每请同学做一次作业,我就得损失半支冰棒。 小妞妞:半支冰棒? 旺才:我吃一半,人家吃一半。代价最大就是请人冒充我哥哥去学校。有一次,老师要我家人去,我请隔壁大哥哥,你猜怎么着?他非要我弄西瓜给他吃。

历史话剧剧本

《武曌》剧本 武则天(小时候):武则天(长大后): 知聪:淑莲:贺兰:薛怀义: 【第一幕】 (灯光亮,武则天跪坐在知聪旁,知聪嘴边有血迹,旁边有块石头,有血) 武则天:(哭)知聪!知聪!知聪你别死啊...... (停顿)知聪,我知道你想要娶我,可是我爹两年前走了后,家里的两个异母哥哥,对我们母女四人更是冷嘲热讽。虽说我可以嫁给你,离开那个囚笼,可是我的母亲怎么办?我只能进宫碰碰运气...... 旁白:这个小姑娘一意孤行地想要进宫完成自己的梦想。小姑娘早年还有父亲宠爱,会有几件华美的衣服穿,但江南名贵的胭脂水粉现今却买不起了,只有学着普通人家的女子,刀刮铜镜背后的铜黛随便描描。 知聪:(手颤颤巍巍地抬了起来)武儿…武儿… 旁白:知聪在山中约这个小姑娘见面,想要打消她进宫服侍皇上的念头。可两人却起了争执,也不知道是小姑娘失手把他推下悬崖,还是他失足掉落而下。

武则天:(哭)见天子庸知非福......(慢慢地盖上了这位名叫知聪的男孩的双眼) (灯光暗下,搬道具) 旁白: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十四岁时便被封为才人,赐名?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第二幕】 (灯光亮,淑莲靠着柱子,嘴边有血) 旁白:武则天还是唐太宗的才人。自幼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擅长书法,一直在御书房伺候文墨,职位相当于唐太宗的机要秘书。 淑莲:(微微挣扎)嗬……嗬…… 旁白:她被人用药毒哑了,发不出声音,也无法站起身逃跑。 武则天:(一步步朝淑莲走去,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淑莲的脸颊,微笑)这宫中想要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死去,实在是太容易了。我不想莫名其妙的消失,也不想这样毫无未来地等下去,所以,只好委屈淑莲你了......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

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

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