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临床应用护理

PICC在临床应用护理
PICC在临床应用护理

PICC在临床的应用与护理

【摘要】目的: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特殊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痛苦。方法:对40例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入药物,其中应用化疗药物30人,静脉营养患者10人。结果:picc置管使用全过程顺利进行,未有静脉炎、感染及渗漏损伤的发生。结论:大剂量化疗和静脉营养施行picc 置管,能有效防止因化疗药物及高渗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坏死和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 picc;化疗;静脉营养;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69-02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picc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1]。在患者使用中,避免特殊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治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患者可带管活动,同时也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我科自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共行picc置管4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胃癌6例,乳癌11例,肺癌10例,肝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急性淋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导致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能够显着减少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结论在进行外中心静脉置管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勤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实施。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护理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技术[1]。不管男女老少,均可应用此技术,并且该技术不受疾病种类的限制,可用于病人输液、肿瘤化疗等多个方面[2]。现在该技术凭借着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等优势在临床实践得到普遍应用。但PICC做为一种临床穿刺技术,在穿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导管相关感染 (cathctcr-rclatcdinfcction,CRI)是一种因长期置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相关资料显示,PICC置管感染率最高,大约是其他并发症的40%。 [3],接下来,本人将对引发导管感染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逐一阐释,而后就如何降低导管感染率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导管感染的途径 一般来讲,皮肤穿刺点最容易遭受病原菌入侵[4],在PICC导管置于人体48H之后,疏松的纤维蛋白原会围聚于血管周缘,并产生蛋白纤维鞘,而该物质在细菌繁殖中扮演着培养基的角色,故病原微生物可于导管附近处进行繁殖,轻者往往会出现局部感染的现象,如引发静脉炎。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对于免疫力低下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而言,导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堵塞,这些都是造成导管感染的诱发因素,容易造成血行感染。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途径 PICC导管感染[5]通常是因皮肤受到细菌侵害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病原微生物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并于导管附近处汇聚、繁殖,以此引发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主要包括枸盐酸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同时患者平时接触的床头柜、输液架、板凳、桌椅等公共环境中的物体表面也存在各种病原菌,因此外源性感染源是导致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药物因素PICC置管的患者是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病情比较危重的病人,大多都是靠药物维持治疗,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以及各种油剂类药物在输液时并不能完全输入患者体内,导管内会有残留。而这些残留在导管内的药物就是病原菌的培养基,一旦输入其他有污染的药物时,病原菌就会在导管内生长繁殖,同时由于PICC是长期留置,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较长,加之这些病人在接受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就难以通过患者的自身免疫完全清除,又很难被抗菌药物杀死,因此就会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 在药物的配置过程中多次反复加药,消毒不彻底;输液过程中,环境中存在的

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7-05-04T16:41:11.3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作者:严辉 [导读]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430016 摘要:在临床治疗治疗中,静脉输液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静脉输液工具在临床的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由于其良好的适应性逐渐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鉴于重症新生儿的特点,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提出了特殊的护理要求。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理 目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1],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结合本科室最近1年的PICC的使用情况以及实际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 PICC临床应用 1.1适应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早产儿,家庭病床,已知或怀疑有全身感染或全身感染源的病人,穿刺部位有感染及损伤,缺乏外周静脉通道的患者,严重的出、凝血障碍。 1.2PICC应用的优点相对传统中心静脉穿刺(CVC)有更少的并发症,相对其他短时间外周静脉导管有更长的留置和使用时间,相对其他静脉导管更加节省医疗费用。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PICC置管不需要手术放置、可在床旁直接操作。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可以使患者更加舒适。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保护血管。 2 PICC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生儿的静脉血管十分纤细,加之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输液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要点。PICC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有:红肿,心律失常,导管脱出,堵管,静脉炎[2]。 2.1红肿感染须与正常局部形成的增生结节区别,局部使用抗生素液湿敷,无菌纱布覆盖。24h更换,遵医嘱静脉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拔管。禁止局部金黄散、百多邦涂抹。 2.2心律失常原因:与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神经丛有关;病人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准确,导管进入右心房。处理:退出导管少许,观察病人情况。预防:准确测量静脉长度,递管动作轻柔。 2.3导管破裂导管破裂或断裂应及时拔管,并检查导管长度,防止断裂导管滑入血管。 2.4堵管症状:给药时感觉有阻力、输注困难、无法冲管、无法抽到回血、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原因: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之间不相溶,未经盐水冲管就用肝素封管[3]。未正压封管至血液反流,采血后未彻底冲管。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阻塞。导管顶端贴到静脉壁,因病人体位导管打折。静脉血管内膜损伤。预防:尽量减少穿刺时静脉损伤,采用正确的封管技术,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输注脂肪乳剂应定时冲管。处理:检查导管是否打折,病人体位是否恰当。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用10ml注射器缓慢回抽,血凝块是否能抽出(不可用暴力推注清除凝块,可致导管破裂或栓塞)。冲管时间:持续输液者1次/8h;输注脂肪乳剂时1次/4h。冲洗量:导管及其附加装置容量的2倍。封管:以肝素稀释液正压匀速封管。有凝血功能障碍倾向:以生理盐水冲管、封管。输注血浆、白蛋白、静脉营养液等高渗性、高pH 值、高刺激性药物前后以生理盐水冲管。保证输液的连续性,用输液泵持续输液。严格遵守配伍要求配制静脉营养液等药物。 2.5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定义:机体对于外来物质的反应产生的静脉无菌性炎症。最初常见后于穿刺后第1周(3~7天)。原因: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导管尖端位置;病人状况;头静脉置入。处理:在局部给以隔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20min,连续2~3天。抬高患肢,促进静脉的回流,缓解症状。抗炎消肿药物:芬必得,扶他林软膏,如意金黄散,铁箍散,喜疗妥,静脉炎软膏等。化学性静脉炎原因:刺激性药物、pH或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不合理的稀释、快速输注、微粒、留置时间与导管尖端位置。预防: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充分血液稀释;合理药物稀释;滤器使用。处理:通知医生;拔管。 3小结 通过对PICC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发现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不足。在不断地总结与改善中,提高对新生儿的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方雪娟,黄静,王艳,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西南国防医药,2010,(1):73-74. [2]谭学蓉,周玲,周昀霞,等.PICC在早产儿中应用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188-189. [3]黄砚屏,林静.新生儿PICC安全封管液的临床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9,(5):440-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