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者:

苗爱冬

[摘要] 该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和发展动向,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即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

一、前言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为信息是分布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

(2) 并行处理方法,使得计算快速。

(3) 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使得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

(4) 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5) 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多信息融合和多媒体技术。

二、神经网络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2) 信号处理。能分别对通讯、语音、心电和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类;可用于海底声纳信号的检测与分类,在反潜、扫雷等方面得到应用。

(3) 模式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手写字符、汽车牌照、指纹和声音识别,还可用于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定位、机器人传感器的图像识别以及地震信号的鉴别

等。

(4) 机器人控制。对机器人眼手系统位置进行协调控制,用于机械手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智能自适应移动机器人的导航。

(5) 卫生保健、医疗。比如通过训练自主组合的多层感知器可以区分正常心跳和非正常心跳、基于BP网络的波形分类和特征提取在计算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 焊接领域。国内外在参数选择、质量检验、质量预测和实时控制方面都有研究,部分成果已得到应用。

(7) 经济。能对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和企业的可信度等进行短期预测。

(8) 另外,在数据挖掘、电力系统、交通、军事、矿业、农业和气象等方面亦有应用。

三、神经网络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1.神经网络研究动向

神经网络虽已在许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其发展还不十分成熟,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1) 神经计算的基础理论框架以及生理层面的研究仍需深入。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很困难,但为了神经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却是非做不可的。

(2) 除了传统的多层感知机、径向基函数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自适应谐振理论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之外,一些新的模型和结构很值得关注,例如最近兴起的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3) 神经计算技术与其他技术尤其是进化计算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混合方法和混合系统,正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4) 增强神经网络的可理解性是神经网络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在今后若干年中仍然会是神经计算和机器学习界的一个研究热

点。

(5) 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在未来的几年中有望在一些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医疗、金融、电力系统等领域。

2.研究热点

(1)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结合。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连接权重的进化训练;网络结构的进化计算;网络结构和连接权重的同时进化;训练算法的进化设计。基于进化计算的神经网络设计和实现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如模式识别、机器人控制、财政等,并取得了较传统神经网络更好的性能和结果。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方法有待于完善规范,应用研究有待于加强提高。神经网络与进化算法相结合的其他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2)神经网络与灰色系统的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是一门极有生命力的系统科学理论,自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的邓聚龙教授提出灰色系统后迅速发展,以初步形成以灰色关联空间为基础的分析体系,以灰色模型为主体的模型体系,以灰色过程及其生存空间为基础与内的方法体系,以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控制、评估为纲的技术体系。目前,国内外对灰色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已经广泛开展,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灰色系统理论在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并能以系统的离散时序建立连续的时间模型,适合于解决无法用传统数字精确描述的复杂系统问题。

神经网络与灰色系统的结合方式有:(1) 神经网络与灰色系统简单结合;

(2) 串联型结合;(3) 用神经网络增强灰色系统;(4) 用灰色网络辅助构造神经网络;(5) 神经网络与灰色系统的完全融合。

(3)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混合系统的基本出发点立足于将复杂系统分解成各种功能子系统模块,各功能子系统模块分别由神经网络或专家系统实现。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混合专家系统的结构框架和选择实现功能子系统方式的准则两方面。由于该混合系统从根本上抛开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技术限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把粗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用于医学诊断,表明其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优越性。

(4)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的结合

模糊逻辑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非线性问题的有力工具。它比较适合于表达那些模糊或定性的知识,其推理方式比较类似于人的思维方式,这都是模糊逻辑的优点。但它缺乏有效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而将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结合,则网络中的各个结点及所有参数均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因此这些参数的初值可以根据系统的模糊或定性的知识来加以确定,然后利用学习算法可以很快收敛到要求的输入输出关系,这是模糊神经网络比单纯的神经网络的优点所在。同时,由于它具有神经网络的结构,因而参数的学习和调整比较容易,这是它比单纯的模糊逻辑系统的优点所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已成为一种趋势,它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智能行为、学习能力、自适应特点、并行机制和高度灵活性,使其能够更成功地处理各种不确定的、复杂的、不精确的和近似的控制问题。

模糊神经控制的未来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对应关系,将对模糊

控制器的调整转化为等价的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用等价的模糊逻辑来初始化神经网络;

(2) 完善模糊神经控制的学习算法,以提高控制算法的速度与性能,可引入遗传算法、BC算法中的模拟退火算法等,以提高控制性能;

(3) 模糊控制规则的在线优化,可提高控制器的实时性与动态性能;

(4) 需深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以及平衡吸引子、混沌现象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关于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相结合的研究已有很多,比如,用于氩弧焊、机器人控制等。

(5)神经网络与小波分析的结合

小波变换是对Fourier分析方法的突破。它不但在时域和频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而且对低频信号在频域和对高频信号在时域里都有很好的分辨率,从而可以聚集到对象的任意细节。

利用小波变换的思想初始化小波网络,并对学习参数加以有效约束,采用通常的随机梯度法分别对一维分段函数、二维分段函数和实际系统中汽轮机压缩机的数据做了仿真试验,并与神经网络、小波分解的建模做了比较,说明了

小波网络在非线性系统黑箱建模中的优越性。小波神经网络用于机器人的控制,表明其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

四、结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神经网络理论在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辅助决策、人工智能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其理论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其将在工程应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曾科.模糊数学在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1996.250-387.

[3]谢联峻.模糊控制在列车自动驾驶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9,

(4).

[4]Collier W C,Weiland,R J Smart Carts,Smart Highways[J].IEEE Spec-trum,1994,31(4):27-33.

[5]Hatwal H,Mikulcik E C.some Inverse Solutions to an Automobile Path Tracking Problem with Input Control of Steeringand Breaks,Ve-hicle system Dynamics,1986,(15):61-71.

[6]Kosuge K,Fukuda T,Asada H.Acquisition if Human Skills for Robotic System[C].In:Proc IEEE Int Symp On Intelligen Control,1991.469-489.

[7]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应用与软件实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Maniezzo V.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topologh and weight distribution

of neural network[J].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1994,5(1)35-67.

[9]Harrald P G,Kamstra M.Evolv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combine financial forecase[J].IEEE Trans on Evol Computer ,1997,1(1):39-54.

[10]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1]吕宏辉,钟珞,夏红霞.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融合技术探索.微机发展,2000,23(4):67-109.

[12]Zhong L,Yuan J L,Zou C M.Parameter whiten method for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for gray problem.SPIE,Vol.4739,Orlando,2002.

[13]钟珞,饶文碧,邹承明.人工神经网络及其融合应用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1):1-35.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摘要] 该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和发展动向,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即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 一、前言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 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为信息是分布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 (2) 并行处理方法,使得计算快速。 (3) 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使得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 (4) 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5) 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多信息融合和多媒体技术。 二、神经网络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实际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实际应用 摘要:本文就主要讲述一下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特别是BP神经网络原理,以及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网络、BP算法、鲁棒自适应控制、Smith-PID 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一直探究大脑构筑函数和思维运行机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对大脑有关的感觉器官的仿生做了不少工作,人脑含有数亿个神经元,并以特殊的复杂形式组成在一起,它能够在“计算"某些问题(如难以用数学描述或非确定性问题等)时,比目前最快的计算机还要快许多倍。大脑的信号传导速度要比电子元件的信号传导要慢百万倍,然而,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比电子元件的处理速度快许多倍,因此科学家推测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复杂并行信息处理系统。1943年Macullocu和Pitts融合了生物物理学和数学提出了第一个神经元模型。从这以后,人工神经网络经历了发展,停滞,再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发展正走向成熟,在广泛领域得到了令人鼓舞的应用成果。本文就主要讲述一下神经网络的原理,特别是BP神经网络原理,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1.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因为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和动物的神经网络的某种结构和功能的模拟,所以要了解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生物神经元。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生物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与细胞膜组成;

轴突:是从细胞体向外伸出的细长部分,也就是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细胞的输出端,通过它向外传出神经冲动;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许多较短的树枝状分支。它们是细胞的输入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冲动;突触: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既是神经末梢与树突相接触的交界面。 对于从同一树突先后传入的神经冲动,以及同一时间从不同树突输入的神经冲动,神经细胞均可加以综合处理,处理的结果可使细胞膜电位升高;当膜电位升高到一阀值(约40mV),细胞进入兴奋状态,产生神经冲动,并由轴突输出神经冲动;当输入的冲动减小,综合处理的结果使膜电位下降,当下降到阀值时。细胞进入抑制状态,此时无神经冲动输出。“兴奋”和“抑制”,神经细胞必呈其一。 突触界面具有脉冲/电位信号转换功能,即类似于D/A转换功能。沿轴突和树突传递的是等幅、恒宽、编码的离散电脉冲信号。细胞中膜电位是连续的模拟量。 神经冲动信号的传导速度在1~150m/s之间,随纤维的粗细,髓鞘的有无而不同。 神经细胞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学习功能并有遗忘和疲劳效应。总之,随着对生物神经元的深入研究,揭示出神经元不是简单的双稳逻辑元件而是微型生物信息处理机制和控制机。 而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对生物神经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当然,以目前的理论水平,制造水平,和应用水平,还与人脑神经网络的有着很大的差别,它只是对人脑神经网络有选择的,单一的,简化的构造和性能模拟,从而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多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 2.BP神经网络 目前,再这一基本原理上已发展了几十种神经网络,例如Hopficld模型,Feldmann等的连接型网络模型,Hinton等的玻尔茨曼机模型,以及Rumelhart 等的多层感知机模型和Kohonen的自组织网络模型等等。在这众多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 这里我们重点的讲述一下BP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1985年,Rumelhart等人提出了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即BP算),实现了Minsky的多层网络设想,其网络模型如下图所示。它可以分为输入层,影层(也叫中间层),和输出层,其中中间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多层,看实际情况而定。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神经网络发展 启蒙时期 启蒙时期开始于198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James关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束于1969年Minsky和Pape~发表的《感知器》(Perceptron)一书。早在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即M—P模型),该模型把神经细胞的动作描述为:1神经元的活动表现为兴奋或抑制的二值变化;2任何兴奋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兴奋与神经元先前的动作状态无关;3任何抑制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抑制;4突触的值不随时间改变;5突触从感知输入到传送出一个输出脉冲的延迟时问是0.5ms。可见,M—P模型是用逻辑的数学工具研究客观世界的事件在形式神经网络中的表述。现在来看M—P 模型尽管过于简单,而且其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是其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因此,M—P模型被认为开创了神经科学理论研究的新时代。1949年,心理学家D.0.Hebb 提出了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假设,并据此提出神经元的学习规则——Hebb规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年,计算机学家FrankRosenblatt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网络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Perceptron),它是由阈值性神经元组成,试图模拟动物和人脑的感知学习能力,Rosenblatt认为信息被包含在相互连接或联合之中,而不是反映在拓扑结构的表示法中;另外,对于如何存储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信息问题,他认为,存储的信息在神经网络系统内开始形成新的连接或传递链路后,新 的刺激将会通过这些新建立的链路自动地激活适当的响应部分,而不是要求任何识别或坚定他们的过程。1962年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Ada—line),它是连续取值的线性网络,主要用于自适应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控制。 低潮期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Minkey和pape~经过数年研究,对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从数学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于1969年出版了很有影响的《Perceptron)一书,该书提出了感知器不可能实现复杂的逻辑函数,这对当时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神经网络研究处于低潮时期。引起低潮的更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冯·诺伊曼型计算机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因此暂时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寻求新的神经网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此时期,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教授和赫尔辛基大学的Koho—nen教授,仍致力于神经网络的研究,分别提出了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和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M)。以上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虽然未能引起当时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其科学价值却不可磨灭,它们为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理论和冯·诺伊曼型计算机在处理诸如视觉、听觉、联想记忆等智能信息处理问题上受到挫折,促使人们

研究生必备的人工神经网络电子书汇总(31本)

研究生必备的人工神经网络电子书汇总(31本) 这些都是我从淘宝和百度文库里面搜集到的电子书,需要的可以联系我 QQ:415295747,或者登录我的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9916328156.html,/u/1723697742 1.神经网络在应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从基础原理到复杂的模式识别 5 译者序 6 前 9 致谢 10 作者简介 11 目录 19 第1章从数据到模型:理解生物学、生态学和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挑战 27 第2章神经网络基础和线性数据分析模型 72 第3章用于非线性模式识别的神经网络 105 第4章神经网对非线性模式的学习 166 第5章从数据中抽取可靠模式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 205 第6章数据探测、维数约简和特征提取 235 第7章使用贝叶斯统计的神经网络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估 276 第8章应用自组织映射的方法发现数据中的未知聚类 359 第9章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458 附录 2.MATLB 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 第1章BP神经网络的数据分类——语音特征信号分类 23 第2章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建模——非线性函数拟合 33 第3章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非线性函数拟合 48 第4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函数极值寻优——非线性函数极值寻优 57 第5章基于BP_Adsboost的强分类器设计——公司财务预警建模 66 第6章PID神经元网络解耦控制算法——多变量系统控制 77 第7章RBF网络的回归——非线性函数回归的实现 85 第8章GRNN的数据预测——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货运量预测 93 第9章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联想记忆——数字识别 102 第10章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分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 112 第11章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的优化——旅行商问题优化计算 124 第12章SVM的数据分类预测——意大利葡萄酒种类识别 134 第13章SVM的参数优化——如何更好的提升分类器的性能

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简介及应用概要

科技信息 2011年第 3期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而设计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大量的人工神经元以一定的规则连接成神经网络 ,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及各连接权值的分布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神经网络分布式存储信息 , 具有很高的容错性。每个神经元都可以独立的运算和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输出结果 , 网络具有并行运算能力 , 实时性非常强。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处理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 , 便于联想、综合和推广。神经网络以其优越的性能应用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控制工程、信号处理、联想记忆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1986年 D.Rumelhart 和 J.McCelland [1]等发展了多层网络的 BP 算法 , 使BP 网络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神经网络。 1BP 网络原理及学习方法 BP(BackPropagation 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基于 BP 算法的二层网络结构如图 1所示 , 包括输入层、一个隐层和输出层 , 三者都是由神经元组成的。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并传递外部信息 ; 中间层负责信息处理和变换 ; 输出层向 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工作时 , 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流向输出层 (信息正向传播 , 若现行输出与期望相同 , 则训练结束 ; 否则 , 误差反向进入网络 (误差反向传播。将输出与期望的误差信号按照原连接通路反向计算 , 修改各层权值和阈值 , 逐次向输入层传播。信息正向传播与误差反向传播反复交替 , 网络得到了记忆训练 , 当网络的全局误差小于给定的误差值后学习终止 , 即可得到收敛的网络和相应稳定的权值。网络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建立输入模式到输出模式的一个映射 , 也就是建立一个输入与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人工神经网络题库

人工神经网络 系别:计算机工程系 班级: 1120543 班 学号: 13 号 姓名: 日期:2014年10月23日

人工神经网络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在工程与学术界也常直接简称为神经网络或类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由大量处理单元互联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网络处理、记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关键词:神经元;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智能; 引言 人工神经网络的构筑理念是受到生物(人或其他动物)神经网络功能的运作启发而产生的。人工神经网络通常是通过一个基于数学统计学类型的学习方法(Learning Method )得以优化,所以人工神经网络也是数学统计学方法的一种实际应用,通过统计学的标准数学方法我们能够得到大量的可以用函数来表达的局部结构空间,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学的人工感知领域,我们通过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可以来做人工感知方面的决定问题(也就是说通过统计学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能够类似人一样具有简单的决定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比起正式的逻辑学推理演算更具有优势。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1神经细胞以及人工神经元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元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它和人体中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功能。每个神经元都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树突的作用是向四方收集由其他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轴突的功能是传出从细胞体送来的信息。每个神经细胞所产生和传递的基本信息是兴奋或抑制。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接触点称为突触。简单神经元网络及其简化结构如图2-2所示。 从信息的传递过程来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在突触处从其他神经细胞接受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所有树突接受到的信号都传到细胞体进行综合处理,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某一细胞接受到的兴奋性信号量足够大,以致于使该细胞被激活,而产生一个脉冲信号。这个信号将沿着该细胞的轴突传送出去,并通过突触传给其他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的联接形成神经网络。 图1-1简单神经元网络及其简化结构图 (1)细胞体 (2)树突 (3)轴突 (4)突触

神经网络简介abstract( 英文的)

Abstrac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s a math model which is applied to process in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s similar to Brain synaptic connection in a 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wa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s a computing model, and it contains of many neuron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neurons. Every neuron represents a special output function which is called activation function. The connection of neurons represents a weighted value of the connection’s signal. Neuron is a basic and essential par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d it includes the sum of weighted value, 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 system and nonlinear function mapping. The element of neuron can represent different thing, such as feature, alphabet, conception and some meaningful abstract pattern. In the network, the style of neuron’s element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put element, output element and hidden element. The input element accepts the signal and data of outer world; the output element processes result output for system; the hidden element cannot find by outer world, it between input element and output element. The weighted value represents the strength of connection between neuron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dopted the mechanisms that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It conquers the flaw of tradi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ntuitive handling and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pect. It is adaptive, self-organized and learning timely, and widely used in schematic identif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这几种神经网络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并对它们在科研方面的具体应用做了一些介绍。 关键词:神经网络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Sever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with their concepts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 neural networks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2 引言 随着对神经网络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智能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滤波和信号处理,非线性优化,语音识别,传感技术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和反馈神经网络的概念及它们在科研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1. 径向基网络 1.1 径向基网络的概念 径向基的理论最早由Hardy,Harder和Desmarais 等人提出。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它的输出与连接权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可采用保证全局收敛的线性优化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是 3 层单元的神经网络,它是一种静态的神经网络,与函数逼近理论相吻合并且具有唯一的最佳逼近点。由于其结构简单且神经元的敏感区较小,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非线性函数的局部逼近中。主要影响其网络性能的参数有3 个:输出层权值向量,隐层神经元的中心以及隐层神经元的宽度(方差)。一般径向基网络的学习总是从网络的权值入手,然后逐步调整网络的其它参数,由于权值与神经元中心及宽度有着直接关系,一旦权值确定,其它两个参数的调整就相对困难。 其一般结构如下: 如图 1 所示,该网络由三层构成,各层含义如下: 第一层:输入层:输入层神经元只起连接作用。 第二层:隐含层:隐含层神经元的变换函数为高斯核. 第三层:输出层:它对输入模式的作用做出响应. 图 1. 径向基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其数学模型通常如下: 设网络的输入为x = ( x1 , x2 , ?, xH ) T,输入层神经元至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的中心矢 为vj = ( v1 j , v2 j , ?, vIj ) T (1 ≤j ≤H),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对应输入x的状态为:zj = φ= ‖x - vj ‖= exp Σx1 - vij ) 2 / (2σ2j ) ,其中σ(1≤j ≤H)为隐含层第j个神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西安邮电学院电信系樊宏西北电力设计院王勇日期:2005 1-21 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1.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1.1.1 神经生物学基础生物神经系统可以简略地认为是以神经元为信号的处理单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 。 (1)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人、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结构如图1 所示: (2)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 (3)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1.2 建模方法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 经计算模型方法,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冉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1.1.3 概

念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町实现系统采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义学科,其概念以T.Kohonen.Pr 的论述 最具代表性: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神经元,模型见图2)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 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40 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高潮与萧条、高潮及稳步发展的较为曲折的道路。1943 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提出了M—P 模型, 这是第一个用数理语言描述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虽然神经元的功能比较弱,但它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1949 年,心理学家D. O. Hebb提出突触联系可变的假设,根据这一假设提出的学习规律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 年,计算机科学家Rosenblatt 提出了著名的感知机模型,它的模型包含了现代计算机的一些原理,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1969 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Minsky 和S.Papert 编写了影响很大的Perceptron 一书,从理论上证明单层感知机的能力有限,诸如不能解决异或问题,而且他们推测多层网络的感知能也不过如此,在这之后近10 年,神经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萧条期。美国生物物理学家J.J.Hopfield 于1982年、1984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两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引起了研究神经网络的

神经网络应用实例

神经网络 在石灰窑炉的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应用广泛,尤其在系统建模与控制方面,都有很好应用。下面简要介绍神经网络在石灰窑炉的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以便更具体地了解神经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和应用效果。 1 石灰窑炉的生产过程和数学模型 石灰窑炉是造纸厂中一个回收设备,它可以使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化工原料循环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长长的金属圆柱体,其轴线和水平面稍稍倾斜,并能绕轴线旋转,所以又 CaCO(碳酸钙)泥桨由左端输入迴转窑,称为迴转窑。含有大约30%水分的 3 由于窑的坡度和旋转作用,泥桨在炉内从左向右慢慢下滑。而燃料油和空气由右端喷入燃烧,形成气流由右向左流动,以使泥桨干燥、加热并发生分解反应。迴转窑从左到右可分为干燥段、加热段、煅烧段和泠却段。最终生成的石灰由右端输出,而废气由左端排出。 图1石灰窑炉示意图 这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原料和燃料不断输入,而产品和废气不断输出。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包括CaO的含量、粒度和多孔性等指标,因此必须使炉内有合适的温度分布,温度太低碳酸钙不能完全分解,会残留在产品中,温度过高又会造成生灰的多孔性能不好,费燃料又易损坏窑壁。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分、含水量、进料速度、燃油成分和炉窑转速等生产条件经常会发生变化,而且有些量和变化是无法实时量测的。在这种条件下,要做到稳定生产、高质量、低消耗和低污染,对自动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前曾有人分析窑炉内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并根据传热和传质过程来建立窑炉的数学模型,认为窑炉是一个分布参数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可以用二组偏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实例_毕业论文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实例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抽 象数学模型,它以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的方式,反映了大脑功能的 若干基本特征,但并非其逼真的描写。 人工神经网络可概括定义为:由大量简单元件广泛互连而成的复 杂网络系统。所谓简单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是指它可用电子元件、 光学元件等模拟,仅起简单的输入输出变换y = σ (x)的作用。下图是 3 中常用的元件类型: 线性元件:y = 0.3x,可用线性代数法分析,但是功能有限,现在已不太常用。 2 1.5 1 0.5 -0.5 -1 -1.5 -2 -6 -4 -2 0 2 4 6 连续型非线性元件:y = tanh(x),便于解析性计算及器件模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元件之一。

离散型非线性元件: y = ? 2 1.5 1 0.5 0 -0.5 -1 -1.5 -2 -6 -4 -2 2 4 6 ?1, x ≥ 0 ?-1, x < 0 ,便于理论分析及阈值逻辑器件 实现,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元件之一。 2 1.5 1 0.5 0 -0.5 -1 -1.5 -2 -6 -4 -2 2 4 6

每一神经元有许多输入、输出键,各神经元之间以连接键(又称 突触)相连,它决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突触强度)和性质(兴 奋或抑制),即决定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和正负,共有三种类型: 兴奋型连接、抑制型连接、无连接。这样,N个神经元(一般N很大)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系统,通过调整网络参数,可使人工神 经网络具有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即学习、训练或自组织过程。一个简 单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图如下所示: 上图中,左侧为输入层(输入层的神经元个数由输入的维度决定),右侧为输出层(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由输出的维度决定),输入层与 输出层之间即为隐层。 输入层节点上的神经元接收外部环境的输入模式,并由它传递给 相连隐层上的各个神经元。隐层是神经元网络的内部处理层,这些神 经元在网络内部构成中间层,不直接与外部输入、输出打交道。人工 神经网络所具有的模式变换能力主要体现在隐层的神经元上。输出层 用于产生神经网络的输出模式。 多层神经网络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有前向网络(BP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分析应用

基于动态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5-05 15:35:00 ] 作者:朱海燕朱晓莲黄頔编辑:studa0714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新的数学建模方式,它具有通过学习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并以典型实例验证。 关键字神经网络,BP模型,预测 1 引言 在系统建模、辨识和预测中,对于线性系统,在频域,传递函数矩阵可以很好地表达系统的黑箱式输入输出模型;在时域,Box-Jenkins方法、回归分析方法、ARMA模型等,通过各种参数估计方法也可以给出描述。对于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系统,双线性模型、门限自回归模型、ARCH模型都需要在对数据的内在规律知道不多的情况下对序列间关系进行假定。可以说传统的非线性系统预测,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困难。相比之下,神经网络可以在不了解输入或输出变量间关系的前提下完成非线性建模[4,6]。神经元、神经网络都有非线性、非局域性、非定常性、非凸性和混沌等特性,与各种预测方法有机结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给预测系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突破。建模算法和预测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等研究成为当今热点问题。目前在系统建模与预测中,应用最多的是静态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网络具有通过学习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能力。利用静态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建立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本质上就是基于网络逼近能力,通过学习获知系统差分方程中的非线性函数。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建模和预测的多为非线性动态系统,利用静态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必须事先给定模型的阶次,即预先确定系统的模型,这一点非常难做到。近来,有关基于动态网络的建模和预测的研究,代表了神经网络建模和预测新的发展方向。 2 BP神经网络模型 BP网络是采用Widrow-Hoff学习算法和非线性可微转移函数的多层网络。典型的BP算法采用梯度下降法,也就是Widrow-Hoff算法。现在有许多基本的优化算法,例如变尺度算法和牛顿算法。如图1所示,BP神经网络包括以下单元:①处理单元(神经元)(图中用圆圈表示),即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输入层的处理单元只是将输入值转入相邻的联接权重,隐层和输出层的处理单元将它们的输入值求和并根据转移函数计算输出值。②联接权重(图中如V,W)。它将神经网络中的处理单元联系起来,其值随各处理单元的联接程度而变化。③层。神经网络一般具有输入层x、隐层y和输出层o。④阈值。其值可为恒值或可变值,它可使网络能更自由地获取所要描述的函数关系。⑤转移函数F。它是将输入的数据转化为输出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非线性函数。

BP神经网络模型简介及相关优化案例

华东理工大学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研究生《石油化工单元数学模型》课程论文2017年6月 开课学院:化工学院任课教师:欧阳福生 考生姓名:丁桂宾学号:Y45160205 成绩:

BP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及相关优化案例 一、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脑是极其复杂的,由约1010个神经元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它能完成诸如智能、思维、情绪等高级精神活动,被认为是最复杂、最完美、最有效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以下简写为 NN )是指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大量的处理部件,通过数学方法,由人工方式构造的网络系统[1] 。 图1表示作为 NN 基本单元的神经元模型,它有三个基本要素[2]: (1) 一组连接权(对应于生物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强度由各连接上的权值表示,权值为正表示激励,为负表示抑制。 (2) 一个求和单元,用于求取各输入信息的加权和(线性组合)。 (3) 一个非线性激励函数,起非线性映射作用并限制神经元输出幅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限制在[0,1]或[?1,+1]之间)。 图1 神经元模型 此外还有一个阈值k θ(或偏置 k k b θ-=)。以上作用可以用数学式表达为: ∑= =P j kj k j x w u ;

k k k u θν-=; ) (k k v y ?= 式中 P x x x x ,...,,,321为输入信号, kP k k k w w w w ,...,,,321为神经元k 的权值, k u 为 线性组合结果, k θ为阈值。(.)?为激励函数,k y 为神经元k 的输出。 神经网络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串行处理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局限,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并以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为特色,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极其简单有限,但是大量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者:苗爱冬 [摘要] 该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和发展动向,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即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 一、前言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 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为信息是分布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 (2) 并行处理方法,使得计算快速。 (3) 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使得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 (4) 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5) 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多信息融合和多媒体技术。 二、神经网络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2) 信号处理。能分别对通讯、语音、心电和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类;可用于海底声纳信号的检测与分类,在反潜、扫雷等方面得到应用。 (3) 模式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手写字符、汽车牌照、指纹和声音识别,还可用于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定位、机器人传感器的图像识别以及地震信号的鉴别等。 (4) 机器人控制。对机器人眼手系统位置进行协调控制,用于机械手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智能自适应移动机器人的导航。 (5) 卫生保健、医疗。比如通过训练自主组合的多层感知器可以区分正常心跳和非正常心跳、基于BP网络的波形分类和特征提取在计算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 焊接领域。国内外在参数选择、质量检验、质量预测和实时控制方面都

神经网络研究的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神经网络研究的现状 刊名: 甘肃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年,卷(期):2006,35(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卢海林.王鑫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单桩竖向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 2.张国栋.彭刚.王钊.朱暾BP神经网络在单桩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5(1) 3.张永央.陈新朝复合载体夯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研究[期刊论文]-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z1) 4.王昆明.蒋洪胜.姜千君.WANG Kun-ming.JIANG Hong-sheng.JIANG Qian-jun嵌岩桩竖向承载力预测的遗传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6) 5.刘世奇.潘冬子.陈静曦.LIU Shi-qi.PAN Dong-zi.Chen Jing-xi小波分析在基桩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无损检测2005,27(4) 6.刘曦文.LIU Xi-wen BP神经网络在地基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6(30) 7.蒋洪胜.戚靖骅.万立华.JIANG Hong-sheng.QI Jing-hua.WAN Li-hua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预测单桩竖向承载力[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3) 8.牟粼琳.李卓球.林佳木.MOU Linlin.LI Zhuoqiu.LIN Jiamu低应变桩基检测模拟信号的小波分析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30(3) 9.潘冬子.程升明.唐颖栋.Pan Dongzi.Cheng Shengming.Tang Yingdong小波神经网络在基桩缺陷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26(3) 10.熊水金基于小波分析的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信号处理中的小波基选取[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7)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916328156.html,/Periodical_gskjzh200604024.aspx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二.神经网络控制 §2.1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一. 生物神经元模型:<1>P7 生物神经元,也称作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虽然神经元的形态有极大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本目从信息处理和生物控制的角度,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1) 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组成。 2) 树突:胞体上短而多分支的突起,相当于神经元的输入端,接收传入的神经冲 动。 3) 轴突:胞体上最长枝的突起,也称神经纤维。端部有很多神经末梢,传出神经 冲动。 4)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接口,每一个神经元约有104~106 个突触,前一个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称为突触的前膜,而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称为突触的后膜。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的神经末梢经突触,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连接,以实现信息传递。由于突触的信息传递是特性可变的,随着神经冲动传递方式的变化,传递作用强弱不同,形成了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柔性,称为结构的可塑性。 5) 细胞膜电位:神经细胞在受到电的、化学的、机械的刺激后能产生兴奋,此时细胞膜内外由电位差,称为膜电位。其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2. 神经元功能 1) 兴奋与抑制:传入神经元的冲动经整和后使细胞膜电位提高,超过动作电 位的阈值时即为兴奋状态,产生神经冲动,由轴突经神经末梢传出。传入神经元的冲动经整和后使细胞膜电位降低,低于阈值时即为抑制状态,不产生神经冲动。 2) 学习与遗忘:由于神经元结构的可塑性,突触的传递作用可增强与减弱, 因此神经元具有学习与遗忘的功能。 二.人工神经元模型 ,<2>P96 人工神经元是对生物神经元的一种模拟与简化。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图2-2显示了一种简化的人工神经元结构。它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形元件。 图2-2 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可描述为 =-= n j i j ji i Q X W I 1 2-1 )I (f y i i = 其中i X (j=1、2、……、n)是从其他神经元传来的输入信号;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实例

人工神经网络在蕨类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目前国际上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交叉学科。为了模拟大脑的基本特性,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提出来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根据此特点结合蕨类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了蕨类植物生长的模拟。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结果是完全符合蕨类植物的生长的,可有效的应用于蕨类植物的生长预测。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蕨类植物;MATLAB应用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 1、并行分布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能力。这特别适于实时控制和动态控制。各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运算,单个神经元的运算速度不高,但总体的处理速度极快。 2、非线性映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固有的非线性特性,这源于其近似任意非线性映射(变换)能力。只有当神经元对所有输入信号的综合处理结果超过某一门限值后才输出一个信号。因此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高度非线性的超大规模连续时间动力学系统。 3、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合的集成:在神经网络中,知识与信息都等势分布贮存于网络内的各神经元,他分散地表示和存储于整个网络内的各神经元及其连线上,表现为神经元之间分布式的物理联系。作为神经元间连接键的突触,既是信号转换站,又是信息存储器。每个神经元及其连线只表示一部分信息,而不是一个完整具体概念。信息处理的结果反映在突触连接强度的变化上,神经网络只要求部分条件,甚至有节点断裂也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具有鲁棒性和容错性。 4、具有联想存储功能:人的大脑是具有联想功能的。比如有人和你提起内蒙古,你就会联想起蓝天、白云和大草原。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神经网络能接受和处理模拟的、混沌的、模糊的和随机的信息。在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图像模式识别、景物理解、不完整信息的处理、智能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 5、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外界环境输入信息,改变突触连接强度,重新安排神经元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自适应于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数学模型 神经元是神经网络操作的基本信息处理单位(图1)。神经元模型的三要素为: (1) 突触或联接,一般用,表尔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常称之为权值。 (2) 反映生物神经元时空整合功能的输入信号累加器。 图1 一个人工神经元(感知器)和一个生物神经元示意图 (3) 一个激活函数用于限制神经元输出(图2),可以是阶梯函数、线性或者是指数形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