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复调[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

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人语言[吉林大学2012年研]

答: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二、简答题

1.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受到限制。因此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英国女作家伍尔

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的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读者实际上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第一人称叙述了。

(2)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转变:客观地叙述,令读者对其产生信任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但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不过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叙述者“我”同主要故事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听者而已。

(3)第二人称向第三人称转变:拉大叙述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反常阅读经验

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也可以说,这种叙述方式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因为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但叙述的接受者却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

总之,在作品中,三种叙述视角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在有的故事中,先是由第三人称叙述开始,但其中的部分或主要内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的,这些内容就变成了第一人称叙述。或者相反,开始是第一人称,但故事的内容都不是叙述者参与或在场,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这实际上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叙述。总之,叙述角度的转换,能产

2.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述之。[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情节是故事的有效重组。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这方面的技巧包括:伏笔的设计,顺序、倒叙、插叙等灵活运用,背景的有效烘托,以及选择什么事件作开头、结尾,在什么地方借着什么事件制造高潮等等。

(3)隐身式的呈现。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

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

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篇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现。 首先,在选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不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而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无一人,无一事,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论大小。我们不能乞求每个人都有生死离别的生活阅历,毕竟我们的年龄决定了我们触摸沧桑的可能性,在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其次,在散文叙事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永远是真理。 再次,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里所说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比如这样一段文字:远远的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趱行着,走近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了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的有些凌乱,一绺绺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总之,要写好一篇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 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 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结构主义)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叙事不等于记事。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金圣叹: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 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第十一章 单乐章混合

第十一章单乐章混合、自由曲式 第一节概述 1、混合曲式的基本概念: 混合曲式有的学者又称为边缘曲式。是指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共同作用于同一首乐曲者。其实,回旋奏鸣曲式也属于这类组合,只是因为它长期地普遍被应用,所以已经被定位和划归为典型曲式了。所以,这里所说的混合曲式,实际只限于各种临时性的自由混合结构现象。 它们可以是不同曲式的同时穿插结合(如第四章、第五节,谱例3:肖邦《#c小调圆舞曲》即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同时穿插结合),也可以是不同曲式原则的先后结合(如第五章、第六节,谱例3:贝多芬的《为艾丽斯作》即复三部曲式在进行中变为回旋的结构样式)。可以是含奏鸣性的混合曲式(如第五章、第五节中提到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的一、三部分采用了无展开部奏鸣曲式;瓦格纳歌剧《汤豪色》序曲的结构也表现为首、尾部分别是单三部、五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而中部却由奏鸣曲式构成等不同阶段用不同范围的曲式混合结构形态);也可以是非奏鸣性的混合曲式(如第四章、第五节,谱例2的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第四首,即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固定旋律变奏曲式的混合)等。所以,实际上,许多混合曲式的问题,在以前各章节的讲述中,均已有所涉及。又考虑到本教程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其他有关混合(边缘)曲式的问题,也只能做些最粗浅的介绍。 2、自由曲式的基本概念: 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曲式,是专指那些无法归纳入任何典型曲式的音乐自由结构形式。当然,结构的自由,并不等于摒弃一切组织曲式原则或毫无结构力。它可以是在某一种结构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发挥,也可以自由运用不同结构原则。所以,自由曲式并不一定都采用混合性结构思维。 但是,由于有许多混合曲式也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即兴的、同时又是多种曲式混合结构的方式,所以这类曲式,也常被人们泛称为混合自由曲式。 3、混合、自由曲式产生的原因和使用范围: 自由曲式的产生可能与民间音乐的即兴表演或专业演奏家的炫技性自由发挥有关。从更广泛的视角看,浪漫主义音乐的个性化创作趋势以及它们与文学、戏剧性内容的广泛结合;民族乐派的兴起等,也都使混合、自由曲式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所谓曲式学,应属于一种历史范畴的音乐技术理论学科。传统的曲式学,也只反映一定范围和一定音乐历史阶段(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范围和历史阶段)的曲式结构经验,而并不代表一切。如,它无法概括东方古典音乐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都属于这个品类的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课文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因文而异,多种多样,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审识品类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品类繁多的文体样式。其中,古代散文不仅包括具有形象特征的艺术性作品,又包括各式各样的散行文章;现代散文也有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两者还存在“交叉现象”,互有渗透。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课本中较为常见的是记叙与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第七讲叙事性作品(上) 主要内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分析叙事性作品就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分析叙事性作品的三个层次A,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语后的形态特征.B,叙述话语(text),对叙述文本形式特叙述话语(text) (text), 征进行分析C, 叙述动作(narrative),叙事作为活叙述动作(narrative) (narrative), 动的特征进行分析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 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情节贺拉斯《诗艺》贺拉斯《诗艺》:人物类型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 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类型化人物狄德罗: 狄德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黑格尔: 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中心恩格斯: 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 特点: 作品的社会内容, 以人物, 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环境三要素为中心.毛宗岗评点《三国》毛宗岗评点《三国》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张竹坡评点《金瓶梅》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当代"叙事学" 当代"叙事学"理论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主义思潮.特征: 特征: 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注重文本及其结构, 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第一节叙事的界定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 汉语的本义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的"故事" "过去的事".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一词有历史" 史话"之义, "历史"或"史话"之义,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事等种种故事形式,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 ①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情感意义的意义价值的价值事件过程的意义过程的价值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②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符合生活逻辑感情逻辑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 场景;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插叙顺叙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按照历史先后逻辑,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叙事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 篇一:记叙性散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性散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

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初三记叙性散文阅读训练 (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2007年佛山中考)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竞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竞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吧” 我使劲地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1.请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 12.小说描述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第一件事的启示: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内容 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不同于表意性作品 (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 话,史诗,英雄传奇 (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 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 塑造生动形象 举例: 西厢记 (二)情节 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 (三)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 角色(形象的基础) (四)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 叙述句 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行动

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 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 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 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 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 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 二,视角 (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 (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和人称的变换.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叙事学 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 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 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 角色——形象的基础 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 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 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 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 [思考问题]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现。 首先,在选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不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而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无一人,无一事,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论大小。我们不能乞求每个人都有生死离别的生活阅历,毕竟我们的年龄决定了我们触摸沧桑的可能性,在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其次,在散文叙事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永远是真理。 再次,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里所说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比如这样一段文字:远远的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趱行着,走近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了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的有些凌乱,一绺绺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总之,要写好一篇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 一般的叙事散文考试题型: (1)人物类:《伴侣》、《出租汽车司机》; (2)环境地点类:《那个多雨的夏天》、《候车室》; (3)物件类:《窗》、《老井》; (4)学校题材类:《同桌》、《我的老师》; (5)事件类:《广告风波》、《冤家路宽》; (6)特殊题型:《不敢看你的眼睛》、《高处不胜寒》,诸如此类。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

叙事性散文自备稿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自备稿件 篇一:播音主持自备稿件全 你喜欢的是一份挥洒还是一份挥霍 【益考传媒】 总是喜欢一份随意,不论年轻的时候还是不再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份自如,是内心深处的驱动来指挥着自己,左摆右摆,象风中的铃铛,自由的是一份心境。 总以为自己很富有,在没有金钱财富的时候,也许还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在没有了能力去虚度光阴的时候,也许你还收获了一份爱情;在爱情失去的时候,也许你还残留着一份历事的经验与挫折过后的平静;在没有了平静的时候,也许你已得到一份让人快乐的激荡情缘;在一切都过去之后,你发现空白的人生也是一个许多人无法到达的彼岸。没有金钱不重要,我们还有一份平淡的安谧生活,没有安谧的生活不重要,我们还有一个健康可以为之奋斗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也不重要,我们还有毅然不倒、支撑我们战胜磨难、顺利的走下去的力量。失去了爱人也并不重要,至少我们还

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再次去寻找曾有的梦想;没有了梦想也不重要,至少我们已经得到一份看透世事的心境?? 我们是富有的,我们总有一些别人无法拥有的财富,我们有着可以随意挥洒的自由与肆意挥霍的权力,怎么对待一份你固有的生活,是最终收获期望的最直接因素。别怨上天对我们任何一个有何不公,别去嫉恨别人比你拥有的太多,重要的是你有一份随意自如的从容心境,无论你挥洒的是一份虽贫穷却轻松的快乐还是虽富有却感觉负累的荣耀,请你都要保持一份随意的从容。不管你有多少,都请你勿必珍惜,莫挥霍一空,无处觅迹。挥洒是一份轻快的自由,挥霍却只能是无度令你遗憾的肆意。 随意挥洒,生活是一份从容的自由,肆意的挥霍,生活留给你的终究是悔恨的遗憾与不堪回首。拥有了从容的挥洒,人生将是一幅炫丽的永恒之光,记忆的铭刻将增添期待轮回的渴望,选择了无止境的挥霍将是黯然的黑暗与失落,再次来过也不想去走那条曾有的路?? 中国文字寓意丰富,只差一字,却千错万别,你喜欢的是一份挥洒的自由还是挥霍的肆意,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 五月祭 我知道,五月除了石榴还有其他的花开,比如满园的异国花卉郁金香或者河边漫野的连翘,但是独自灿烂的,还是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英加登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字音层面,意义层面(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点: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阻拒性 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 的生活图景。 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 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又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1、“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分两个层次: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的深度,要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有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所谓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2)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第三节意境 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出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举例 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