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女性本质及其生存发展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女性学的产生:它是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学产生于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现象的感知。女性主义思潮启发了人们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觉悟;也为女性学解释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提供了思想武器。

女性:是人类社会整体中与男性相互区别有密不可分的独立完整的人。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一说是将女性学定为人学,即女性学是关于女性的学问,一说是将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女性问题,最后一说则认为女性学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

如何保证让性别意识纳入所有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之中呢?1.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意识观念2.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打入媒体主流,传播性别意识。

女性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妇女学说资产阶级人类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地位演变进行讨论,阐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女权主义理论:产生于人们对性别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感知,试图在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寻求消除这些现象的方法。

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性别差异;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倡导男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要求改革法律以实现平等。

激进女权主义观点:提出父权制理论;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主张通过生育技术改革实现女性解放;

女权主义与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冲突;女性主义似乎与所有传统文化为敌,现代的而非西方的价值;尊重他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重组。

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或社会期望上的特征和差异。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性别统计方法;访谈法;口述、实地观察、个案分析;

妇女运动:是女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解放而掀起的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妇女群众运动。

女性增权:基本权利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群体或个体,向现有的权力关系发起挑战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女性学的特点:多学科与跨学科;鲜明的批判方法;三位一体的方式。(三位一体首先是观

察、分析方式,即运用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发现社会性别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其次是存在方式,即它所注重的是启发人们体察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思考如何为女性增权;最后是行动的方式,即女性学注重在法律、政策和文化等多层面的社会行动。

男性气质: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以及对完成任务的关注和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

女性特质: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以及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

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包括学习基本生活技巧’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性别社会化: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及能力的过程。

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即与作为男性或女性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性别认同: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会逐渐了解性别,体会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并扮演社会价值体系的性别角色,以符合社会理想的性别期待。表现出符合性别的动机、价值行为的一致性。

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即与男性或女性相关联的社会角色。

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或群体在行为方式、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固定的要求期望和评价。

从社会学视角观察社会性别化的理论:机构功能论: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地位和角色构成的系统,认为传统的性别角色有利于社会的有效运行。冲突论:文化是由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形成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导致性别角色的改变,男性作为把持社会经济政治权利的优势性别,不愿看到女性进入这些领域与他们分享既得利益,这种阻力只有社会结构改变才会改变。符号互动论:强调人际互动对性别社会化的作用。

男性解放:即对男性气质的反思,传统要求男性要坚强勇猛,不能流露内心的脆弱、恐惧和不安,在事业上强于女性,男人的价值被简单化为其挣钱能力。

婚姻概念:是指在某种社会制度文化中被法律所承认的两性(或两个人)关系的结合。

家庭观念(转变):以往认为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的基本社会组织,如今家庭形态与模式多元化,家庭可认为是两个以上的人居住在一起,有共同的责任、承诺、功能等,两性婚姻和血缘关系不在是必要条件。具性别敏感的婚姻家庭工作:课本78页

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达到完全适应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已。

健康促进:增强人们控制和改善其健康因素的能力的过程。女性健康:指女性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扰,同时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完好状态。女性主义健康观:每一位妇女都应享有能够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标准的权利。妇女的健康涉及其身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妇女的健康不仅受气生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妇女生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制约。

性别暴力:是指公共生活或私人生活中发生的基于性别原因的任何暴力行为,特别是针对妇女的暴力,会使妇女受到身心或性方面的伤害。性别暴力包括家庭暴力、性骚扰、性侵害如何促进妇女健康:书本102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1.市场看重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2.用人单位注重劳动成本,女性由于有产假、各种女工劳动保障、比男性早5年退休,其成本高于男性。3.女大学生未来潜在能力地狱男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社会性别分工和社会性别价值观影响,使女性不自觉的备受压力。

如何认识女性参政:参政是女性的人权,是女性基本的权利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女性参政不仅是女性群体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民族兴旺和人类进步的需要;正确认识女性参政的作用,充分发挥女性在参政、议政中的优势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女性有参政的素质和能力,介意胜任而且必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平等尊重理解与和谐的社会。

影响女性参政原因:公私领域的分野把女性限制在外,即认为在公共领域要有男性主导,女性只适合在私人领域工作;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现有的法律制度中的性别歧视规定影响着女性担任国家机关要职;促进女性参政的政策和措施本身缺乏社会性别意识,造成对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政治体制和权利结构中的一些因素对女性参政的阻碍。

第一次女权运动思潮:在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女性开始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经济与政治权利。它主要围绕争取两性平等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展开,经过不懈努力女性取得很多方面的权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女性运动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社会运动如火如荼,女权运动以美国为中心再次兴起,这次的运动以扩大女性参政为中心,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呈现特点如下:致力于事实上的平等,组织更加完善,女性主义理论也在运动中完善。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这时期女性主义运动既追求平等也承认差异的存在。实践形式也有所改变,注重文化批判与政治批判,同时注重向学术和文化教育融化借此改变人们的性别观念。

计划生育政策对女性婚姻家庭生活的影响:提高女性的地位,妇女减少了生育率;使妇女的身体和生育行为受到家庭和政府的双重控制;溺杀、弃养女婴;女性怀孕负担,强制流产和绝育对女性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预防家暴:重视第一次暴力事件,绝不示弱;说出自己的经历获得支持;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向社区妇女维权机构报告;受到严重伤害的要注意收集证据;实在无法忍受就离婚。农村女性健康不良的原因:文化素质偏低;不良的卫生习惯;公

共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因素;地理环境。

如何改善女性生殖健康:制定保护农村女性健康的公共政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农村女性健康意识;动员和要求男性参与健康教育;加强社区保健,强化生殖健康的宣传作用。

职业女性健康状况的社会性别分析:特点:晚婚晚育;高流产率;身体素质不佳。对策思考:落实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女性的卫生保健服务;社会关心和支持;家人的信任和支持;个人努力缓解心理冲突。

妇女就业的最佳状况:平等性(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工资福利);广泛性(有充分自由选择是否进入传统上男性从事的职业);安全性(适合女性生理特点的劳动安全保护与卫生保健);系统性(完善社会服务系统,提供保障);认识上的一致性(承认家庭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

影响女性就业率提高因素:女性收入或预期收入高;女性接受教育水平提高;孩子少或孩子品均年龄较大,能够自理;丈夫无工作或工资不高;女性岗位扩大;家庭拥有省力设备;半日制工作增多。女性就业比例下降原因:社会或丈夫对妻子工作持不支持态度;高失业率;丈夫收入较高;家庭服务成本上升。女大学生创业难原因:缺少经验;缺少社会资源;压力大。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传统社会文化歧视观念;性别歧视和偏见;用人成本高于男性;女大学生未来潜在能力低于男性;女性大学生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如何实现职业和职场性别平等: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上实施补偿政策;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和金融支持。为何会产生家暴:法律制度不完善;施暴者的自制力不够;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双方力量不平衡,弱者受强者欺负;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缺少交流。

女性参政:广义上指女性参与到政治活动和政治机构中,包括执政议政和知政;狭义指女性执政,即女性掌握政权,包括担任各级政府、政党、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女性参政存在的问题:女性在各级领导中比例偏低;高层领导代表中女性比例过低、增长过慢;女性参政层次较低,结构有待调整;女性及女性参政者的性别意识还比较薄弱;女性参政体系还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如今,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女性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女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本文试从影响女性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现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动力之源。 由于男女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统治下,广大女性过的是一种被奴役、被工具化和丧失自我的生活,她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她们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和男人的玩偶,更没有地位可言。 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社会整体也在为实现男女性别的真正平等做积极努力。那么,影响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女性社会文化:女性地位改变的有利理论保障 1.现代科学理论为女性改变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人类社会历史悠久,既有绚丽璀璨的文化,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体系中,父权统治文化决定了女性没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要男性根据专家的实际需求创造的。而这些内容不仅影响到女性自身的发展,限制了女性的整体素质,更严重的是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就是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在我们意识形态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两性生理特征的不同,女性生来就是有缺陷的、道德低劣的,而伊丽莎白·格罗茨总结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伊娃·菲格斯、凯特·米利特、舒拉米斯·费尔斯通、杰曼·格里尔等人共同观点:从根本上说,男女两性社会化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两性生来就有相似的潜能,是社会强加给他/她不平等的性别角色,使得这种潜能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A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及性别角色刻板化,动摇了传统理论的牢固地位。而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也充分肯定女性的领导能力,员工对女性领导的满意程度与之对男性领导的评价相比没有差别。女性领导在做决策之前更能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表现得比男性领导更佳,而且女性一般有更强的交际、合作和动员能力。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有效地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将会大大有利于女性形成更积极的性别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B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性别角色的形成理论为女性摆脱传统的弱者性别角色,重塑适应现代社会的女性角色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现代科学教育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中,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的培养,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使得女性在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和自己内在人格的多重压力下,人生策略、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能受到极大束缚。而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社会性别教育让所有女性都了解并获得自己的权利、发展机会与尊严,认识自我,包括自我的特征及社会的角色,认识社会,对社会性别规范与社会环境有一个理性而明晰的了解,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参与再社会化。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及实用技术,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从而占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如今,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女性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女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本文试从影响女性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现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动力之源。 由于男女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统治下,广大女性过的是一种被奴役、被工具化和丧失自我的生活,她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她们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和男人的玩偶,更没有地位可言。 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社会整体也在为实现男女性别的真正平等做积极努力。那么,影响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女性社会文化:女性地位改变的有利理论保障 1.现代科学理论为女性改变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人类社会历史悠久,既有绚丽璀璨的文化,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体系中,父权统治文化决定了女性没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要男性根据专家的实际需求创造的。而这些内容不仅影响到女性自身的发展,限制了女性的整体素质,更严重的是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就是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在我们意识形态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两性生理特征的不同,女性生来就是有缺陷的、道德低劣的,而伊丽莎白·格罗茨总结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伊娃·菲格斯、凯特·米利特、舒拉米斯·费尔斯通、杰曼·格里尔等人共同观点:从根本上说,男女两性社会化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两性生来就有相似的潜能,是社会强加给他/她不平等的性别角色,使得这种潜能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A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及性别角色刻板化,动摇了传统理论的牢固地位。而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也充分肯定女性的领导能力,员工对女性领导的满意程度与之对男性领导的评价相比没有差别。女性领导在做决策之前更能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表现得比男性领导更佳,而且女性一般有更强的交际、合作和动员能力。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有效

第一章 女性学概论

第一章女性学概论 教学目的:了解女性学的内涵、缘起与发展,以及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意义与目的,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妇女问题的重新思考,改变传统落后的性别观念,完善自身发展 教学重点:女性学的内涵、起源与发展 教学难点:西方女性学理论流派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一、女性学的内涵 女性学也称为妇女学(WOMEN‘S STUDIES)。它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女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研究进行了定义,但 一般而言,女性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援引自B.马多克-琼斯和J.科茨的《女性研 究入门》一书): 关于妇女”(about women)——工作于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妇女,她们作为女性主义者, 认识到有关妇女的知识一直受到冷淡,因此女性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妇女。 “为了妇女”(for women)——女性研究不仅仅是有关妇女的研究,它还是为了妇女的研究,参与女性研究本身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行为,寻找属于妇女的知识观 点提出挑战而推动了变革,它增强妇女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动力量。它赋权为全体妇 女,引导她们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 如何用女性的视角看世界是女性学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1.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女性(处在历史发展变化中动态的女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从事社会实践的女人;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实生活中的女人) 2.研究目的:促进妇女性别意识的自醒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研究方法: (1)一般方法论。一般而言,每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但多数女性研究的学者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观点、立场,而不是一种方法,因此女性研究经常借用其 他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 (2)具体研究方法。 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其中,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已经成为女性研究学者寻求获取她们的回答者在解释有关其生活数据方面积极参与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必须考虑到访谈持续的时间、问题的数量和提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新兴起的一套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络分析包括两个层面:①它是一种理论,是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②它也指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2.社会网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单元(可以是人、群体或者位置)、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答:(1)传统社会学对女性的研究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学家的传统研究课题忽视了对妇女经验的研究;

②社会学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单一性别(男性)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学家很少把社会性别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研究; ④社会学家解释权力与地位现象倾向于维护现状; ⑤某些方法论和研究情景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获取,而这些信息对于解释现象是不可或缺的。 (2)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学结合的优势: ①社会学为研究社会中的妇女以及妇女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提供了极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②由于把性别主义纳入社会等级化的理论以及认识到性别是不平等的根源之一,社会学也得到了丰富; a.性别跟阶级一样,是一种主要的分层系统;任何社会中的这种分层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组织或制度。 b.社会生产可广义地看做是一种多方面的、等级性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再生产和维持着社会生活。 c.对这一过程的有效分析应改变传统的研究思维。 d.意识形态掩盖着社会生产的真实性,同时又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造成了分层结构。 (3)女性主义社会学侧重研究的问题是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或差异性,故被称为性别社会学或“女性社会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新理论,它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理论思维提出了挑战。这一理论广泛涉及了两性关系、妇女地位与发展、性别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等诸多问题。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是多学科或多视角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与一般社会学理论结合的因素: ①作为职业的社会学组织;

传播学总论

传播效果的早起认识:枪弹论(潘恩基金会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有限效果论(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反对成见的漫画、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适度效果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其他研究) 枪弹论: 也叫子弹论(施拉姆)和“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年)以及“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年),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主要观点: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击子弹的射击。主要观点就是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环境而夸大。“效果强大的刺激得到大众个体成员一致的注意力,这些刺激激发了内心欲望、冲动或个人很难自我控制的其他过程。”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映。“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这个理论框架支撑者大量有关受众与媒介效果的早起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1、潘恩基金会研究: 20世纪20年代新媒介的电影的出现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职责,认为电影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于是,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恩基金会的下展开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该研究运用了当时所有可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13个不同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内容及其对不同组成的受众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态度,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该研究扭转了早起宣传策略的研究,并预见了意义理论和模仿理论在今天的地位,引导出态度变迁、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模仿的影响和媒介构建社会事实等理论。 2、火星人入侵地球: 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了大恐慌和社会混乱。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立即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特定受众有很强大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是某一效果极为突出和明显。这个结果也强化了人们对媒介强大效果的恐惧感。但同时,该研究证明受传者自身与社会条件等因素与传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它开启了日后研究选择性影响的方向。 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也可以叫做“最小效果定律”,纽约大学教授瑟夫克拉伯和霍普克拉伯在其所著的《大众传播的效果》(1969年)一书中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限效果论是对早起枪弹论的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而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包括选择过程、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有限度的。 对有限效果论观点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研究有: 1、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 1942年至1935年间,卡尔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我们为什么打仗》对士兵劝服效果进行研究,以研究每一部影片对观众态度或动机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宣传片在传递事实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对某些较为直观的看法和解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增加对事实的了解,以及改变一些意见或对事务的看法,但对于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却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并不如枪弹论所言是

武大社会学系介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一、基本情况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自20世纪开设社会学专业以来,社会学系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1979年,武汉大学是率先恢复社会学教学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全国10所高校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先后恢复、重建和新建了社会学本科专业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硕士点。四校合并后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现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三个硕士授予点,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现任领导:党总支书记:殷晓红系主任:朱炳祥党总支副书记:王红 系副主任:周长城系副主任:桂胜社会学理论教研室主任:闭伟宁副教授 社会学方法教研室主任:殷燕敏副教授 人类学教研室主任:朱炳祥教授 民俗学教研室主任:徐少舟副教授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92年经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处批准建立,所长周运清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科研的主要方向有:1、新经济与社会转型;2、社会环境与儿童教育;3、住房制度与住房市场;4、社会转型与生活质量;5、流域开发与环境创新。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国家教委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大中城市房改模式研究 (2)汉港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市场研究 (3)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人生活质量。 (4)委托项目:青少年成长环境研究 []2、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ISDS) ISDS(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是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英文缩写,音译为"爱思得思",意即"爱思想的人才能得到思想"。ISDS以"关注政治,弘扬文化,研究经济,回报社会"为己任,要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中建功立业。 ISDS宗旨: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走向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这种趋势下,ISDS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正在以全新的思维开拓一条科研走向市场的康庄大道。经过几年的努力,ISDS凭借自己雄厚的知识和技术实力,已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省部级以上政府社科基金项目:1.华中地区农村社区发展与变迁模式研究(1993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湖北省大别山老区文化对大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99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武汉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大家可以有所选择 三校社会学论坛·中国网社会论坛 必读书: 书名作者出版社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西方女性主义精选》 《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 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 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 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 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 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 《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 《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 《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简析女性学课程建设样本的本土经验与解读.doc

简析女性学课程建设样本的本土经验与解 读- “ [摘要]本文以上海政法学院女性课程为样本,对女性学课程建设进行解读,其中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发展脉络、师资队伍建设、知识传授与价值认同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女性学课程建设社会性别女性 随着女性(妇女)问题研究、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高校新开设的课程中,女性学类课程(包括社会性别学类课程)开始得到关注。近二十年来,开设女性社会学相关课程的高校日益增多,以其“女性内容、女性视角、社会性别视角”等三大特征,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成长之中。“到2003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开设与女性社会学相关的本科生课程和设立硕士生专业方向的大专院校已达十六所左右”(王金玲)。现在的统计,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女性学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由课程的开设期发展到建设期。那么,如何进行女性学课程建设,使女性学课程主流化、具有生命力,是每个开设女性学课程者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以女性学课程一个样本的本土经验,即笔者所开设的女性学课程为例,对女性学课程建设予以解读和思考。 一、从女性到社会性别

(一)开设一门讲女性的课程 每一个从事社会性别研究的人都知道行动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开设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传播知识理念。那么,女性学课程讲什么,在女性研究边缘化的背景下,既是一个内容框架问题,也是一个方法策略问题,更是一个课程自身发展的过程。同许多高校一样,我们的女性学课程也是以讲“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样,女性如何发展”为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的“女性学概论”为起点。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敏感,主要是一种女性的性别敏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人的生存与发展、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从法律、政策和制度等多层面解决现实中的女性问题。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女性”为指向,力求“使学生知道女性由于共同的生理特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社会演进中又面临着共同的议题;了解女性社会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意义;认识女性的本质与特征,掌握研究女性社会学的方法,并探寻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展望女性的未来与发展”。这样的课程内容给大学讲坛带来了“新鲜”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初期,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带着疑惑和好奇来听课的。授课中,虽然也涉及社会性别,但仅仅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现在回头看,当时讲得还很肤浅,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是开创性的一步。 (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与方法

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论文

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内容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学并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社会学的复兴中应运而生的,相反,它是20世纪80 年代中期“妇女问题”研究的产物。在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在研究的理念上,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在研究的方法上,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参与式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质;在研究内容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问题研究”为主,90年代上半叶以对“女人”研究为主,而从90年代下半叶开始,“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女性社会学由对社会学、妇女研究的依附走向相对独立,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学;发展道路;学科建设 中国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在研究的理念上,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在研究的方法上,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研究内容方面,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女性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1 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发展 如果从有关对女性的论述算起,中国的女性社会学的缘起大约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是,如果从严格的学科角度讲,由于中国的妇女理论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一理论研究涵盖面的广泛也可以说女性社会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现在的中国女性社会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女性社会学发展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仍是在传统的社会学框架中的运作。第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女性社会学研究,挑战固有的社会学传统和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第三,今天的女性社会学出现了两大倾向:在传统的主流社会学框架中进行的研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的研究。 1.1 立场:价值中立与女性主义 从演进看,对于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立场基本上可划分为价值中立和女性主义这两种立场。所谓价值中立,指的是研究者认为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不偏向任

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孔德在下列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2、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 3、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消极的控制B.积极的控制C.非正式控制D.外在控制 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D)。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客观存在的实体C.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个体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属于下列哪种需要(C)。 A.归属与爱的需要B.自尊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6、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这是(B)。 A.个性B.本能C.劳动D.需要 8、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位教师,既是商场里的顾客,又是公车上的乘客,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叫做(A)。 A.复式角色B.理想角色C.角色丛D.角色网 9、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0、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社会化(B)。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 11、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学与心理学 (一)社会学及其分支 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音乐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女性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产业社会学等等 (二)心理学及其分支 1. 普通心理学 2. 教学心理学 3. 试验心理学 4.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 5.发展心理学 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7.艺术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9.咨询心理学10.工业组织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12.学校心理学13.公共服务心理学14.军事心理学 15.成人发展心理学16.护理心理学17.消费心理学 18.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心理学19.区心理学20.人本主义心理学 21.人口和环境心理学22.女性心理学23.宗教心理学 24.健康心理学25.家庭心理学26.性心理学27.少数民族心理学 28.媒体心理学29.体育心理学30.成瘾心理学31.男性心理学 32.国际心理学33.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34.儿科心理学 35.创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 1.认识自己 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 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 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 人格特质的代表性理论: 1)Costa,McCrae,Goldberg,John的“大五”人格理论:生活环境和人 格结构的相似性是一致的。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2)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的“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有关。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3.认识社会(人与社会)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 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 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 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 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 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女性本质及其生存发展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女性学的产生:它是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学产生于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现象的感知。女性主义思潮启发了人们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觉悟;也为女性学解释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提供了思想武器。 女性:是人类社会整体中与男性相互区别有密不可分的独立完整的人。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一说是将女性学定为人学,即女性学是关于女性的学问,一说是将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女性问题,最后一说则认为女性学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 如何保证让性别意识纳入所有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之中呢?1.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意识观念2.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打入媒体主流,传播性别意识。 女性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妇女学说资产阶级人类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地位演变进行讨论,阐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女权主义理论:产生于人们对性别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感知,试图在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寻求消除这些现象的方法。 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性别差异;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倡导男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要求改革法律以实现平等。 激进女权主义观点:提出父权制理论;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主张通过生育技术改革实现女性解放; 女权主义与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冲突;女性主义似乎与所有传统文化为敌,现代的而非西方的价值;尊重他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重组。 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或社会期望上的特征和差异。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性别统计方法;访谈法;口述、实地观察、个案分析; 妇女运动:是女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解放而掀起的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妇女群众运动。 女性增权:基本权利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群体或个体,向现有的权力关系发起挑战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女性学的特点:多学科与跨学科;鲜明的批判方法;三位一体的方式。(三位一体首先是观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书目

必读书: 书名作者出版社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西方女性主义精选》 《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 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 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 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 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 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 《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 《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 《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 《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 《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 《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 《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

社会学概论报告

《社会学概论报告》 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来,为城市的带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依然处于边缘的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在城市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的空余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权益子女教育社会压力调查方式;走访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这只是一个城市,可见全国有多少农民工。我认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

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镇安县部分村镇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广东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①镇安县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②子女上学费用昂贵;③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④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⑤现在“退耕还林”政策,八成土地已经变成树林,年轻人在家无事可做,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7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一般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400元左右,而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00元左右,可见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28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20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性别社会学1

1.(实际)男生和女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谈恋爱时尤其明显。比如说男生喜欢讲道理,而女生则不在乎道理;男生希望自己能够保护别人,而女生则希望自己能够受到保护等等。即使到了结婚,男女双方的分工的也是不一样的,男的大多主外,而女的大多主内。从这些不同中我产生了一些疑问:除去社会的偏见之外,产生这么多男女不同的原因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性别社会化的不同还是人类长期的进化使得男女先天就存在不同,以致其适合扮演的角色不同?如果是两者皆有,那么那种占的比例大些? 2.(理论)女性角色似乎一直都比较尴尬,这是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舆论和风气?要改变女性角色的尴尬局面是否应该从引导舆论开始?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不平等的性别体系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在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中,也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公共决策领域,《性别与社会》这门课程试图通过对存在于各个领域中的性别关系的解读,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存在、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并尝试在批判性的解释的基础之上,探寻平等的性别关系与性别制度,以期有助于性别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英文简介: The unequal gender system is not only existing in the normal produce and life practice, but also in ethics and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Gender and society, the course , trys to interpret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of every kind of field as we can see, reveals real existence, history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 analysis, It trys to discover the equal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gender system. So the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gender and society will come true in the future. 二、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性别研究领域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范畴来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性别环境,揭示和挖掘出以显性或隐形方式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社会文化根源,对跨时空的存在着的不平等的性别体制进行批判性的解释。我们的观点是,导致女性群体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制度的而非个人的因素。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一定时间的课外阅读与课堂讨论。 授课方式采取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主要以事实呈现、原因分析、主流观点和性别视角层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自备PPT讲义以外,辅之以经典案例或影音资料,以及课外阅读资料,选取相关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平时成绩占30% 期末作业占70%。 四、教学安排 第一讲:性别与社会导论(上) 一,概念辨析:性、性别、性别体制、父权制、差异与平等、隐性性别歧视 二,性别与社会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讲:性别与社会导论(下) 一,概念辨析:性、性别、性别体制、父权制、差异与平等、隐性性别歧视 二,性别与社会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思考与讨论: 1,那些令人愉悦的两性差异都是生物性因素决定的吗?这些差异和两性不平等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父权制?父权制对女性有什么影响?父权制对男性的影响又如何?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姓名:邓彦倩 学号:2011070121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从古至今女性地位入手,探究女性地位如何逐步发生变化并得到认可同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系列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涌入了大批优秀的娘子军,她们不管是经商、从政亦或者是科研、教授都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就,中国女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越加的提升,那么到底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至今是如何变化?又是如何起到其特殊的作用的呢?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二)相关文献综述 前人有关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社会地位这一概念的科学界定和测量,以及影响妇女社会地位水平的因素分析。在概念界定方面,西方学者把社会地位看成是社会分层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 (其余两个构成是财富与权力) ,认为它是指他人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尊从与敬重 (Renzetti and Curran , 2000) ,是社会分层中反映社会名望的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学者不同程度地都把社会地位等同于社会分层,分解出三个关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定义:一是指妇女拥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和程度 (熊郁,1995);二是指妇女所拥有的包括财产,权力在内的社会资源和来自社会的认可程度,或在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张敏杰,1995 ;蒋永萍,1993 ;沙吉才,1998);三是指妇女的比较社会地位,即相对男性而言,或以男性群体的社会地位为参照系,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颜士梅,1997;冯立天,陈再华,1997)。而国内学者也都表明,妇女社会地位主要涵盖妇女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与家庭等领域中的地位。 从以上简单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很多学者的研究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1)对妇女社会地位的界定,特别是对其内涵的理解过于扩大化,几乎是无所不包,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进而影响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对策研究的深化;(2)测量时所使用的指标及其数量差别都很大,影响了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3)过于侧重社会地位的统计测量,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比较薄弱,且较少考虑宏观层面因素和个人背景因素的影响作用; (4)较少在个体或微观层面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和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