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名词解释

焊接名词解释
焊接名词解释

焊接名词解释

焊接名词解释

一.一般术语

1.焊接

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结合的一种方法。

2.焊接技能

手焊工或焊接操作工执行焊接工艺细则的能力。

3.焊接方法

指特定的焊接方法,如埋弧焊、气保护焊等,其含义包括该方法涉及的冶金、电、物理、化学及力学原则等内容。

4.焊接工艺

制造焊件所有的加工方法和实施要求,包括焊接准备、材料选用、焊接方法选定、焊接参数、操作要求等。

5.焊接工艺规范(规程)

制造焊件所有关的加工和实践要求的细则文件,可保证由熟练焊工或操作工操作时质量的再现性

6.焊接操作

按照给定的焊接工艺完成焊接过程的各种动作的统称。

7.焊接顺序

工件上各焊接接头和焊缝的焊接次序。

8.焊接方向

焊接热源沿焊缝长度增长的移动方向。

9.焊接回路

焊接电源输出的焊接电流流经工件的导电回路。

10.坡口

根据设计或工艺需要,在焊件的待焊部位加工并装配成的一定几何形状的沟槽。11.开坡口

用机械、火焰或电弧等加工坡口的过程。

12.单面坡口

只构成单面焊缝(包括封底焊)的坡口。

13.双面坡口

形成双面焊缝的坡口。

14.坡口面

待焊件上的坡口表面。

15.坡口角度

两坡口面之间的夹角。

16.坡口面角度

待加工坡口的端面与坡口面之间的夹角。

17.接头根部

组成接头两零件最接近的那一部位。

18.根部间隙

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

19.根部半径

在J形、U形坡口底部的圆角半径。

20.钝边

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接头坡口根部的端面直边部分。

21.接头

由二个或二个以上零件要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检验接头性能应考虑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甚至母材等不同部位的相互影响。

22.接头设计

根据工作条件所确定的接头形式、坡口形式和尺寸以及焊缝尺寸等。

23.对接接头

两件表面构成大于或等于135°,小于或等于180°夹角的接头。

24.角接接头

两件端部构成大于30°,小于135°夹角的接头。

25.T形接头

一件之端面与另一件表面构成直角或近似直角的接头。

26.搭接接头

两件部分重叠构成的接头。

27.十字接头

三个件装配成“十字”形的接头。

28.端接接头

两件重叠放置或两件表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构成的端部接头。

29.卷边接头

待焊件端部预先卷边,焊后卷边只部分熔化的接头。

30.套管接头

将一根直径稍大的短管套于需要被连接的两根管子的端部构成的接头。31.斜对接接头

接缝在焊件平面上倾斜布置的对接接头。

32.锁底接头

一个件的端部放在另一件预留底边上所构成的接头。

33.母材金属

被焊金属材料的统称。

34.热影响区

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生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

35.过热区

焊接热影响区中,具有过热组织或晶粒显著粗大的区域。

36.熔合区(熔化焊)

焊缝与母材交接的过渡区,即熔合线处微观显示的母材半熔化区。

37.熔合线(熔化焊)

焊接接头横截面上,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

38.焊缝

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39.焊缝区

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的总称。

在焊接接头横截面上测量的焊缝金属的区域。熔焊时,由焊缝表面和熔合线所包围的区域。电阻焊时,指焊后形成的熔核部分。

41.定位焊缝

焊前为装配和固定构件接缝的位置而焊接的短焊缝。

42.承载焊缝

焊件上用作承受载荷的焊缝。

43.连续焊缝

连续焊接的焊缝。

44.断续焊缝

焊接成具有一定间隔的焊缝。

45.纵向焊缝

沿焊件长度方向分布的焊缝。

46.横向焊缝

垂直于焊件长度方向的焊缝。

47.环缝

沿筒形焊件分布的头尾相接的封闭焊缝。

48.螺旋形焊缝

用成卷板材按螺旋形方式卷成管接头后焊接所得到的焊缝。

49.密封焊缝

主要用于防止流体渗漏的焊缝。

50.对接焊缝

在焊件的坡口面间或一零件的坡口面与另一零件表面间焊接的焊缝。

51.角焊缝

沿两直交或近直交零件的交线所焊接的焊缝。

52.正面角焊缝

焊缝轴线与焊件受力方向相垂直的角焊缝。

53.侧面角焊缝

焊缝轴线与焊件受力方向相平行的角焊缝。

54.并列断续角焊缝

T形接头两侧互相对称布置、长度基本相等的断续角焊缝。

55.交错断续角焊缝

T形接头两侧互相交错布置、长度基本相等的断续角焊缝。

56.凸形角焊缝

焊缝表面突起的角焊缝。

57.凹形角焊缝

焊缝表面下凹的角焊缝。

58.端接焊缝

构成端接接头所形成的焊缝。

59.塞焊缝

两零件相叠,其中一块开圆孔,在圆孔中焊接两板所形成的焊缝,只在孔内焊角焊缝者不称塞焊。

60.槽焊缝

板相叠,其中一块开长孔,在长孔中焊接两板的焊缝,只焊角焊缝者不称槽焊。

焊后从焊件的施焊面所见到的焊缝表面。

62.焊缝背面

焊后,从焊件施焊面的背面所见到的焊缝表面。

63.焊缝宽度

焊缝表面两焊趾之间的距离。

64.焊缝厚度

在焊缝横截面中,从焊缝正面到焊缝背面的距离。

65.焊缝计算厚度

设计焊缝时使用的焊缝厚度。对接焊缝焊透时它等于焊件的厚度;角焊缝时它等于在角焊缝横截面内画出的最大直角等腰三角形中,从直角的顶点到斜边的垂线长度,习惯上也称喉厚。

66.焊缝凸度

凸形角焊缝横截面中,焊趾连线与焊缝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67.焊缝凹度

凹形角焊缝横截面中,焊趾连线与焊缝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68.焊趾

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

69.焊脚

角焊缝的横截面中,从一个直角面上的焊趾到另一个直角面表面的最小距离。70.焊脚尺寸

在角焊缝横截面中画出的最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长度。

71.熔深

在焊接接头横截面上,母材或前道焊缝熔化的深度。

72.焊缝成形系数

熔焊时,在单道焊缝横截面上焊缝宽度(B)与焊缝计算厚度(H)的比值(φ=B /H)。

73.余高

超出母材表面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最大高度。

74.焊根

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

75.焊缝轴线

焊缝横断面几何中心沿焊缝长度方向的连线。

76.焊缝长度

焊缝沿轴线方向的长度。

77.焊缝金属

构成焊缝的金属。一般指熔化的母材和填充金属凝固后形成的那部分金属。78.焊缝符号

在图样上标注焊接方法、焊缝形式和焊缝尺寸等技术内容的符号。

79.手工焊

手持焊炬、焊枪或焊钳进行操作的焊接方法。

80.自动焊

用自动焊接装置完成全部焊接操作的焊接方法。

81.机械化焊接

焊矩、焊枪或焊钳由机械装备夹持并要求随着观察焊接过程而调整设备控制部分的焊接方法。

82.定位焊

为装配和固定焊件接头的位置而进行的焊接。

83.连续焊

为完成焊件上的连续焊缝而进行的焊接。

84.断续焊

沿接头全长获得有一定间隔的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85.对接焊

焊件装配成对接接头进行的焊接。

86.角焊

为完成角焊缝而进行的焊接。

87.搭接焊

焊件装配成搭接接头进行的焊接。

88.卷边焊

焊件装配成卷边接头进行的焊接。

89.车间焊接

在车间进行的焊接。

90.工地焊接

焊接结构在工地安装后就地进行的焊接,也称现场焊接。

91.补焊(返修焊)

为修补工件(铸件、锻件、机械加工件或焊接结构件)的缺陷而进行的焊接。92.焊接参数

焊接时,为保证焊接质量而选定的各项参数(例如,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线能量等)的总称。

93.焊接电流

焊接时,流经焊接回路的电流。

94.焊接速度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焊缝长度。

95.引弧电压

能使电弧引燃的最低电压。

96.电弧电压

电弧两端(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97.热输入

熔焊时,由焊接能源输入给单位长度焊缝上的热能。

98.熔化速度

熔焊过程中,熔化电极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长度或质量。

99.熔化系数

熔焊过程中,单位电流、单位时间内,焊芯(或焊丝)的熔化量(g/(A·h))。100.熔敷速度

熔焊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属量(kg/h)。

101.熔敷系数

熔焊过程中,单位电流、单位时间内,焊芯(或焊丝)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属量(g/(A·h))。

102.合金过渡系数

焊接材料中的合金元素过渡到焊缝金属中的数量与其原始含量的百分比。103.熔敷效率

熔敷金属量与熔化的填充金属(通常指焊芯、焊丝)量的百分比。

104.送丝速度

焊接时,单位时间内焊丝向焊接熔池送进的长度。

105.保护气体流量

气体保护焊时,通过气路系统送往焊接区的保护气体的流量。通常用流量计进行计量。

106.焊丝间距

使用两根或两根以上焊丝作电极的电渣焊或电弧焊时,相邻两根焊丝间的距离。107.稀释

填充金属受母材或先前焊道的熔入而引起的化学成分含量降低,通常可用母材金属或先前焊道的填充金属在焊道中所占质量比来确定。

108.预热

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109.后热

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它不等于焊后热处理。

110.预热温度

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预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11.后热温度

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后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12.道间温度(俗称层间温度)

多层多道焊时,在施焊后继焊道之前,其相邻焊道应保持的温度。

113.焊态

焊接过程结束后,焊件未经任何处理的状态。

114.焊接热循环

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115.焊接温度场

焊接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焊接接头上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通常用等温线或等温面来表示。

116.焊后热处理

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117.焊接性

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材料、焊接方法、构件类型及使用要求四个因素的影响。118.焊接性试验

评定母材焊接性的试验。例如:焊接裂纹试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接头腐蚀试验等。

119.焊接应力

焊接构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内应力。

120.焊接残余应力

焊后残留在焊件内的焊接应力。

121.焊接变形

焊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变形。

122.焊接残余变形

焊后,焊件残留的变形。

123.拘束度

衡量焊接接头刚性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拘束度有拉伸和弯曲两类:拉伸拘束度是焊接接头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弹性位移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受力的大小;弯曲拘束度是焊接接头产生单位弹性弯曲角变形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所受弯矩的大小。

124.碳当量

把钢中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换算成碳的相当含量。可作为评定钢材焊接性的一种参考指标。

125.扩散氢

焊缝区中能自由扩散运动的那一部分氢。

126.残余氢

焊件中扩散氢充分逸出后仍残存于焊缝区中的氢。

127.焊件

由焊接方法连接的组件。

128.焊接车间

以生产焊件为主的车间。

129.电极

熔化焊时用以传导电流,并使填充材料和母材熔化或本身也作为填充材料而熔化的金属丝(焊丝、焊条)、棒(石墨棒、钨棒)。

电阻焊时指用以传导电流和传递压力的金属极。

130.熔化电极

焊接时不断熔化并作为填充金属的电极。

131.焊接循环

完成一个焊点或一条焊缝所包括的全部程序。

二.熔焊术语

1.熔焊(熔化焊)

将待焊处的母材金属熔化以形成焊缝的焊接方法。

2.熔池

熔焊时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液态金属部分。3.弧坑

弧焊时,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未端形成的低洼部分。

4.熔敷金属

完全由填充金属熔化后所形成的焊缝金属。

5.熔敷顺序

堆焊或多层焊时,在焊缝横截面上各焊道的施焊次序。

6.焊道

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

7.根部焊道

多层焊时,在接头根部焊接的焊道。

8.打底焊道

单面坡口对接焊时,形成背垫(起背垫作用)的焊道。

9.封底焊道

单面对接坡口焊完后,又在焊缝背面侧施焊的最终焊道(是否清根可视需要确定)。

10.熔透焊道

只从一面焊接而使接头完全熔透的焊道,一般指单面焊双面成形焊道。

11.摆动焊道

焊接时,电极作横向摆动所完成的焊道。

12.线状焊道

焊接时,电极不摆动,呈线状前进所完成的窄焊道。

13.焊波

焊缝表面上的鱼鳞状波纹。

14.焊层

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一条焊道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所组成。15.焊接电弧

由焊接电源供给的,具有一定电压的两电极间或电极与母材间,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

16.引弧

弧焊时,引燃焊接电弧的过程。

17.电弧稳定性

电弧保持稳定燃烧(不产生断弧、飘移和磁偏吹等)的程度:

18.电弧挺度

在热收缩和磁收缩等效应的作用下,电弧沿电极轴向挺直的程度。

19.电弧力

等离子电弧在离子体所形成的轴向力,也可指电弧对熔滴和熔池的机械作用力。20.电弧动特性

对于一定弧长的电弧,当电弧电流发生连续的快速变化时,电弧电压与电流瞬时值之间的关系。

21.电弧静特性

在电极材料、气体介质和弧长一定的情况下,电弧稳定燃烧时,焊接电流与电弧电压变化的关系。一般也称伏-安特性。

22.脉冲电弧

以脉冲方式供给电流的电弧。

23.硬电弧

电弧电压(或弧长)稍微变化,引起电流明显变化的电弧。

24.软电弧

电弧电压变化时,电流值几乎不变的电弧。

25.电弧自身调节

熔化极电弧焊中,当焊丝等速送进时,电弧本身具有的自动调节并恢复其弧长的特性。

26.电弧偏吹(磁偏吹)

电弧受磁力作用而产生偏移的现象。

27.弧长

焊接电弧两端间(指电极端头和熔池表面间)的最短距离。

28.熔滴过渡

熔滴通过电弧空间向熔池转移的过程,分粗滴过渡、短路过渡和喷射过渡三种形式。

29.粗滴过渡(颗粒过渡)

熔滴呈粗大颗粒状向熔池自由过渡的形式。

30.短路过渡

焊条(或焊丝)端部的熔滴与熔池短路接触,由于强烈过热和磁收缩的作用使其爆断,直接向熔池过渡的形式。

31.喷射过渡

熔滴呈细小颗粒并以喷射状态快速通过电弧空间向熔池过渡的形式。

32.脉冲喷射过渡

利用脉冲电流控制的喷射过渡。

33.极性

直流电弧焊或电弧切割时,焊件的极性。焊件接电源正极称为正极性,接负极为反极性。

34.正接

焊件接电源正极,电极接电源负极的接线法。

35.反接

焊件接电源负极,电极接电源正极的接线法。

36.焊接位置

熔焊时,焊件接缝所处的空间位置,可用焊缝倾角和焊缝转角来表示。有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位置等。

37.焊缝倾角

焊缝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8.焊缝转角

焊缝中心线(焊根和盖面层中心连线)和水平参照面Y轴的夹角。

39.平焊位置

焊缝倾角0°,焊缝转角90°的焊接位置。

40.横焊位置

焊缝倾角0°,180°;焊缝转角0°,180°的对接位置。

41.立焊位置

焊缝倾角90°(立向上),270°(立向下)的焊接位置。

42.仰焊位置

对接焊缝倾角0°,180°;转角270°的焊接位置。

43.平角焊位置

角接焊缝倾角0°,180°;转角45°,135°的角焊位置。

44.仰角焊位置

倾角0°,180°;转角225°,315°的角焊位置。

45.平焊

在平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6.横焊

在横焊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7.立焊

在立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8.仰焊

在仰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9.船形焊

T形、十字形和角接接头处于平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0.向上立焊

立焊时,热源自下向上进行的焊接。

51.向下立焊

立焊时,热源自上向下进行的焊接。

52.平角焊

在平角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3.仰角焊

在仰角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4.倾斜焊

焊件接缝置于倾斜位置(除平、横、立、仰焊位置以外)时进行的焊接。55.左焊法

焊接热源从接头右端向左端移动,并指向待焊部分的操作法。

56.右焊法

焊接热源从接头左端向右端移动,并指向已焊部分的操作法。

57.分段退焊

将焊件接缝划分成若干段,分段焊接,每段施焊方向与整条焊缝增长方向相反的焊接法。

58.跳焊

将焊件接缝分成若干段,按预定次序和方向分段间隔施焊,完成整条焊缝的焊接法。

59.单面焊

只在接头的一面(侧)施焊的焊接。

60.双面焊

在接头的两面(侧)施焊的焊接。

61.单道焊

只熔敷一条焊道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2.多道焊

由两条以上焊道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3.多层焊

熔敷两个以上焊层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4.分段多层焊

将焊件接缝划分成若干段,按工艺规定的顺序对每段进行多层焊,最后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5.堆焊

为增大或恢复焊件尺寸,或使焊件表面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熔敷金属而进行的焊接。

66.带极堆焊

使用带状熔化电极进行堆焊的方法。

67.打底焊

打底焊道的焊接,见“打底焊道”。

68.封底焊

封底焊道的焊接,见“封底焊道”。

69.衬垫焊

在坡口背面放置焊接衬垫进行焊接的方法。

70.焊剂垫焊

用焊剂作衬垫的衬垫焊。

71.气焊

利用气体火焰作热源的焊接法,最常用的是氧乙炔焊,但近来液化气或丙烷燃气的焊接也已迅速发展。

72.氧乙炔焊

利用氧乙炔焰进行焊接的方法

73.氢氧焊

利用氢氧焰进行焊接的方法。

74.氧乙炔焰

乙炔与氧混和燃烧所形成的火焰。

75.氢氧焰

氢与氧混和燃烧所形成的火焰。

76.中性焰

在一次燃烧区内既无过量氧又无游离碳的火焰。

77.氧化焰

火焰中有过量的氧,在尖形焰芯外面形成一个有氧化性的富氧区。

78.碳化焰(还原焰)

火焰中含有游离碳,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有一定的渗碳作用的火焰。79.焰芯

火焰中靠近焊炬(或割炬)喷嘴孔的呈锥状而发亮的部分。

80.内焰

火焰中含碳气体过剩时,在焰芯周围明显可见的富碳区,只在碳化焰中有内焰。81.外焰

火焰中围绕焰芯或内焰燃烧的火焰。

82.一次燃烧

可燃性气体在预先混合好的空气或氧中的燃烧,一次燃烧形成的火焰叫一次火焰。

83.二次燃烧

一次燃烧的中间产物与外围空气再次反应而生成稳定的最终产物的燃烧,二次燃烧形成的火焰叫二次火焰。

84.火焰稳定性

火焰燃烧的稳定程度。以是否容易发生回火与脱火(火焰在离开喷嘴一定距离处燃烧)的程度来衡量。

85.混合比

气焊时,指氧气(或空气)与可燃性气体的混合比例,它决定了火焰的温度和化学性质。混合气体保护焊时,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保护气体的混合比例。86.气焊炬

气焊及软、硬钎焊时,用于控制火焰进行焊接的工具。

87.射吸式焊(割)炬

可燃气体靠喷射氧流的射吸作用与氧气混合的焊(割)炬。也可称为低压焊(割)炬。

88.等压式焊(割)炬

氧气与可燃气体压力相等,混合室出口压力低于氧气及燃气压力的焊(割)炬。89.焊割两用炬

在同一炬体上,装上气焊用附件可进行气焊,装上气割用附件可进行气割的两用器具。

90.乙炔发生器

能使水与电石进行化学反应产生一定压力乙炔气体的装置。

91.低压乙炔发生器

产生表压力低于0.0069MPa乙炔气体的乙炔发生器。

92.中压乙炔发生器

产生表压力为0.0069~0.0127MPa乙炔气体的乙炔发生器。

93.减压器

将高压气体降为低压气体的调节装置。

94.回火

火焰伴有爆鸣声进入焊(割)炬,并熄灭或在喷嘴重新点燃。

95.持续回火

火焰回进焊(割)炬并继续在管颈或混合室燃烧随着火焰进入焊(割)炬,可以由爆鸣声转为咝咝声。

96.回烧

火焰通过焊(割)炬再进入软管甚至到调压器。也可能达到乙炔气瓶,可造成气瓶内含物的加热分解。

97.回流

气体由高压区通过软管流向低压区,这种现象可由喷嘴出口堵塞而成。

98.回火保险器

装在燃料气体系统上的防止向燃气管路或气源回烧的保险装置,一般有水封式与干式两种。

99.电弧焊

利用电弧作为热源的熔焊方法,简称弧焊。

100.焊条电弧焊

用手工操纵焊条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101.重力焊

将重力焊条的引弧端对准焊件接缝,另一端夹持在可滑动夹具上,引燃电弧后,随着电弧的燃烧,焊条靠重力下降进行焊接的一种高效率焊接法。

102.碳弧焊

利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103.槽焊

为获得槽焊缝而进行的电弧焊。

104.塞焊

为获得塞焊缝而进行的电弧焊。

105.深熔焊

采用一定的焊接工艺或专用焊条以获得大熔深焊道的焊接法。

106.螺柱焊

将螺柱一端与板件(或管件)表面接触,通电引弧,待接触面熔化后,给螺柱一定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

107.电弧点焊

以电弧为热源将两块相叠工件熔化形成点状焊缝的焊接法,得到的焊缝称电弧点焊缝。

108.埋弧焊

电弧在焊剂层下燃烧进行焊接的方法。

109.多丝埋弧焊

使用二根以上焊丝完成同一条焊缝的埋弧焊。

110.气体保护电弧焊

用外加气体作为电弧介质并保护电弧和焊接区的电弧焊,简称气体保护焊。111.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利用CO2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简称CO2焊。

112.气电立焊

厚板立焊时,在接头两侧使用成形器具(固定式或移动式冷却块)保持熔池形状,强制焊缝成形的一种电弧焊,通常加CO2气保护熔池,在用自保护焊丝时可不加保护气。

113.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14.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纯钨或活化钨(钍钨、铈钨等)电极的惰性气体保护焊。

115.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熔化电极的惰性气体保护焊。

116.氩弧焊

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17.脉冲氩弧焊

利用基值电流保持主电弧的电离通道,并周期性地加一同极性高峰值脉冲电流产生脉冲电弧,以熔化金属并控制熔滴过渡的氩弧焊。

118.钨极脉冲氩弧焊

使用钨极的脉冲氩弧焊。

119.熔化极脉冲氩弧焊

使用熔化电极的脉冲氩弧焊。

120.氦弧焊

使用氦气作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21.混合气体保护焊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22.药芯焊丝电弧焊

依靠药芯焊丝在高温时反应形成的熔渣和气体保护焊接区进行焊接的方法,也有另加保护气体的。

123.等离子弧焊

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弧进行焊接的方法。

124.微束等离子弧焊

利用小电流(通常小于30A)进行焊接的等离子弧焊。

125.脉冲等离子弧焊

利用脉冲电流进行焊接的等离子弧焊。

126.等离子弧堆焊

利用等离子弧作热源的堆焊法。

127.转移弧

等离子弧焊时,在电极与焊件之间建立的等离子弧。

128.非转移弧

等离子弧焊接、切割和热喷涂时,在电极与喷嘴之间建立的等离子弧。也称等离子焰。

129.穿透型焊接法

电弧在熔池前穿透工件形成小孔,随着热源移动在小孔后形成焊道的焊接方法。130.熔透型焊接法

焊接过程中熔透焊件的焊接法。简称熔透法。

131.压缩喷嘴

等离子焊枪中产生等离子弧的关键零件之一。它对电弧直径起着机械压缩的作用,它是一个铜质的水冷喷嘴。

132.压缩喷嘴孔径

压缩喷嘴中心孔的直径。它直接影响等离子弧柱的直径。

133.孔道长度

压缩喷嘴中心孔孔道的长度。当喷嘴孔径一定时,孔道愈长,压缩作用愈强。134.孔道比

压缩喷嘴孔道长度与孔道直径之比。它表示该喷嘴的压缩特征。

135.等离子气

等离子焊接、切割和喷涂时,作为产生等离子弧的气体。

焊接和喷涂时常用的有纯氩或以氩为主的混合气;切割时常用压缩空气或富氮混合气也有采用氧气。

136.窄间隙焊

厚板对接接头,焊前不开坡口或只开小角度坡口,并留有窄而深的间隙,采用气体保护焊或埋弧焊的多层焊完成整条焊缝的高效率焊接法。

137.原子氢焊

分子氢通过两个钨极之间的电弧热分解成原子氢,当其在焊件表面重新结合为分子氢时放出热量,以此为主要热源进行焊接的方法。

138.电渣焊

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所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的方法。根据使用的电极形状,可分为丝极电渣焊、板极电渣焊、熔嘴电渣焊等。

139.渣池

电渣焊过程中,由焊剂熔化并覆盖在金属熔池上面的有一定深度的液态熔渣。140.电子束焊

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非真空中的焊件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焊接的方法。

141.电子枪

电子束焊机中发射电子,并使其加速和聚焦的装置。主要由阴极、阳极、栅极、

聚焦透镜等组成。

142.加速电压

电子枪中,用以加速电子运动的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

143.束流

由电子枪阴极发射流向阳极的电子束电流。

144.电子束功率

电子束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能量,用加速电压与束流的乘积表示。

145.激光焊

以聚焦的激光束作为能源轰击焊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的方法。

146.水下焊

在水中进行的焊接方法。按排水方式可分为干式、湿式和局部干式三种。147.热剂反应

热剂(如铝粉与氧化铁)之间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它的主要产物为高温液态金属和熔渣。

148.热剂焊

将留有适当间隙的焊件接头装配在特制的铸型内,当接头预热到一定温度后,采用经热剂反应形成的高温液态金属注入铸型内,使接头金属熔化实现焊接的方法。因常用铝粉作为热剂,故也常称铝热焊。主要用于钢轨的焊接。149.热喷涂

将熔融状态的喷涂材料,通过高速气流使其雾化喷射在零件表面上,形成喷涂层的一种金属表面加工方法。

150.火焰喷涂

以气体火焰为热源的热喷涂。

151.电弧喷涂

以电弧为热源的热喷涂。

152.等离子弧喷涂

以等离子弧为热源的热喷涂。

153.焊钳

用以夹持焊条(或碳棒)并传导电流以进行焊接的工具。

154.焊枪

具有导送焊丝、馈送电流、给送保护气体或贮送焊剂等功能的装置(器具)。155.焊接机头

焊接机器中包含有焊枪或焊炬的部件,一般带有焊丝校直机构,有时也可有摆动机构。

156.喷嘴

焊炬或焊枪的嘴头部分,保护气体或可燃气体由此喷出。

157.气体喷嘴

送输保护气体的焊枪或焊炬的出口装置。

158.电弧喷涂喷嘴

电弧喷涂用导送气体的喷枪出口装置。

159.火焰喷涂喷嘴

火焰喷涂时用于导送气流并形成雾化颗粒的喷枪出口装置。

160.导电嘴

熔焊时,焊枪和焊接机头上用以将焊丝导向熔池并向焊丝馈送电流的零件。

161.送丝机构

焊接设备中,用以输送焊丝的专用装置。

162.铜滑块

电渣焊或气电立焊时,为保持熔池形状,强制焊缝成形,在接头一侧或两侧使用的成形器具。

163.清根

从焊缝背面清理焊根,为背面焊接作准备的操作。

164.飞溅

熔焊过程中向周围飞散的金属颗粒。

165.飞溅率

飞溅损失的金属量与熔化的焊丝(或焊条)金属质量的百分比。

166.焊接烟尘

焊接时由焊接材料和母材蒸发、氧化产生的烟雾状微粒。

167.焊接有害气体

焊接时由焊接材料、母材及其冶金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如CO,NO,HF和O3等。

168.焊接发尘量

焊接时,单位质量的焊接材料(如焊条、焊丝等)所产生的烟尘量,单位为mg/g 或g/kg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紫外吸收光谱 1. 紫外吸收光谱系分子吸收紫外光能、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亦称电子光谱。 2. 曲折或肩峰:当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长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有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常由主峰内藏有其它吸收峰造成。 3. 末端吸收:是指紫外吸收曲线的短波末端处吸收增强,但未成峰形。 4. 电子跃迁选律:P9 5. 紫外吸收光谱的有关术语:P12-13 6. Woodward-fieser规则: P21 7. Fieser-kuhns规则:P23 红外吸收光谱 1. 振动偶合:分子内有近似相同振动频率且位于相邻部位(两个振动共用一个原子,或振动基团间有一个公用键)的振动基团,常常彼此相互作用,产生二种以上基团参加的混合振动,称之为振动偶合。 2. 基频峰:本征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本征吸收带,又称基频峰。 3. 倍频峰:由于真实分子的振动公是近似的简谐振动,不严格遵守⊿V=±1的选律,也可产生⊿V=±2或±3等跃迁,在红外光谱中产生波数为基频峰二倍或三倍处的吸收峰(不严格等于基频峰的整数倍,略小)称为倍频峰。 4. 结合频峰:基频峰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峰之和或之差的峰,叫结合频峰。 5. 泛频峰:倍频峰和结合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6. 热峰:跃迁发生在激发态之间,这种跃迁产生的吸收峰称为热峰。 7.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红外非活性振动。 核磁共振光谱 1. 磁偶极子:任何带电物体的旋转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因此可把自旋核看作一个小磁棒,称为磁偶极子。 2. 核磁距:核磁偶极的大小用核磁矩表示。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P)和e/2M的乘积成正比。 3. 进动: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一方面自旋一方面以一定角度(θ)绕磁场做回旋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进动。 4. 核磁共振:当射频磁场的能量()等于核自旋跃迁能时(),即旋转磁场角频率()与核磁矩进动角频率()相等时,自旋核将吸收射频场能量,由α自旋态(低能态)跃迁至β自旋态(高能态)。即,核磁矩对的取向发生倒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核磁共振。 5. 饱和:在外加磁场中,低能级核吸收射频能量被激发至高能级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结果使低能级核起来越少,结果是低高能级的核数目相等,体系净能量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6.弛豫:高能态的核须通过其它适当的途径将其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其回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 7. 纵向弛豫:是高能态核释放能量(平动能、转动能)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中的其它核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气体和低黏度的液体中) 8. 横向弛豫:高能级核与低能级核相互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每种自旋状态的总数并未改变,但使某些高能级核的寿命减短。(固体和高黏度液中) 9.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组成:磁铁磁场扫描发生器---平行安放的线圈,用于有一个小范围内

波谱分析练习题

波谱分析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 4、氮律; 5、分子离子;6助色团;7、特征峰; 8、质荷比;9、磁等同氢核 10、发色团;11、磁等同H核;12、质谱;13、i-裂解;14、α-裂解; 15. 红移 16. 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A、紫外光能量大 B、波长短 C、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D、电子能级差大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A、σ→σ* B、π→π* C、 n→σ* D、 n→π* 5、n→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A、水 B、甲醇 C、乙醇 D、正已烷 6、CH3-CH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 A、νC-C B、νC-H C、δas CH D、δs CH 7、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8、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结体 9、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10、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吉大2017《波谱分析》离线作业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化学位移:由原于核与周围电子静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Y发射与吸收能级间的相对移动。 2、屏蔽效应:由于其她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相对丰度又称同位素丰度比(isotopic abundance ratio),指气体中轻组分的丰度C与其余组分丰度之与的比值。 4、氮律: 分子中含偶数个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则它的分子量就一定就是偶数。如分子中含奇数个氮原子,则分子量就一定就是奇数。 5、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自由基为分子离子。 6、助色团: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与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与生色团相连时,可使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色散型光谱仪主要有几部分组成及其作用; 答: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3部分组成。光源产生的光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样品,另一路通过参比溶液。切光器控制使参比光束与样品光束交替进入单色器。检测器在样品吸收后破坏两束光的平衡下产生信号,该信号被放大后被记录。2、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贡献; 答: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紫外光谱在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共轭体系、生色团与芳香性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3、在质谱中亚稳离子就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碎片离子解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什么 答:离子m1在离子源主缝至分离器电场边界之间发生裂解,丢失中性碎片,得到新的离子m2。这个m2与在电离室中产生的m2具有相同的质量,但受到同m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名词解释: 1结构的极限状态: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结构的可靠度: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徐变: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4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5 剪跨比 m : 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 0Vh M m = 来表示,此处M 和V 分别为剪压 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 0为截面有效高度。 6抵抗弯矩图: 抵抗弯矩图又称材料图,就是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总受拉钢筋面积能产生的抵抗弯矩图,即表示个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力。 7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的分布图。 9预应力度 λ: 《公路桥规》将预应力度 定义为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0M 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s M 的比值。 10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零时的弯矩。 11钢筋的锚固长度:受力钢筋通过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将所受的力传递给混凝土所需的长度。 12超筋梁:是指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破坏始自混凝土受压区先压碎,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尚小于屈服强度,在钢筋没有达到屈服前,压区混凝土就会压坏,表现为没有明显预兆的混凝土受压脆性破坏的特征。 13纵向弯曲系数: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把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压力与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压力的比值称为纵向弯曲系数。 14直接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和分布力。 15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的原因。 16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与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之比。 17换算截面:是指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明显不同的钢筋按力学等效的原则通过弹性模量比值的折换,将钢筋换算为同一混凝土材料而得到的截面。 18正常裂缝: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能。 19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以150mm ×150mm ×300mm 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 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 c f 表示。 2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每边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 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cu f 表示。 21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500mm 混凝土棱柱体轴心受拉试验,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 2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150mm 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进行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则混凝土劈 裂抗拉强度ts f 按下式计算:20.637 ts F F f A ==πA 23张拉控制应力:张拉设备(千斤顶油压表)所控制的总张拉力Np,con 除以预应力筋面积Ap 得到的钢筋应力值。 2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混凝土硬结后通过建立预加应力的构件。 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预应力筋回缩量与初始预应力的函数。 25配筋率: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26斜拉破坏: m >3 时发生。斜裂缝一出现就很快发展到梁顶,将梁劈拉成两半,最后由于混凝土拉裂而破坏 27剪压破坏:1≤m≤3时发生。斜裂缝出现以后荷载仍可有一定的增长,最后,斜裂缝上端集中荷载附近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8斜压破坏: m <1时发生。在集中荷载与支座之间的梁腹混凝土犹如一斜向的受压短柱,由于梁腹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9适筋梁破坏:当纵向配筋率适中时,纵向钢筋的屈服先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是因钢筋受拉屈服而逐渐破坏的,破坏过程较长,有一定的延性,称之为适筋破坏 30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混凝土构件表面仅有部分面积承受压力的受力状态。 31束界:按照最小外荷载和最不利荷载绘制的两条ep 的限值线E1和E2即为预应力筋的束界。 32预应力损失:钢筋的预应力随着张拉、锚固过程和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现象。 33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当钢筋混凝土梁界限破坏时,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开始屈服时,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此时受压区混凝土高度1b=2b*h0,2b 即称为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34控制截面:在等截面构件中是指计算弯矩(荷载效应)最大的截面;在变截面构件中则是指截面尺寸相对较小,而计算弯矩相对较大的截面。 35最大配筋率 m ax ρ: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筋 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 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36最小配筋率 min ρ:当配筋率减少,混凝 土的开裂弯矩等于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37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应力值下,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应力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反应钢筋在高应力长期作用下具有随时间增长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38预应力混凝土:就是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3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40T 梁翼缘的有效宽度:为便于计算,根据等效受力原则,把与梁肋共同工作的翼缘宽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翼缘的有效宽度。 41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不受力情况下的自由变形) 42单向板: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的板,荷载主要沿单向传递。 42双向板:当板为四边支承,但其长边2l 与 短边1l 的比值2/12 ≤l l 时,称双向 板。板沿两个方向传递弯矩,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43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再弯矩作用平面内挠度影响的系数称为轴心力偏心距增大系数。 44抗弯效率指标: u b K K h ρ+= , u K 为上核心距,b K 为下核心距, h 为梁得全截面高度。 45第一类T 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 < /f h 的T 型截面。 46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47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 0=h -a s 。h 为截面的高度,a s 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48材料强度标准值:是由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经数理统计以概率分布的0.05分位值确定强度值,即取值原则是在符合规定质量的材料强度实测值的总体中,材料的强度的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49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50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 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51预拱度:钢筋混凝土产生受弯构件考虑消除结构自重引起的变形,预先设置的反拱。

工程图纸名词解释

土建部分名词 1、抗震设防烈度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具 体网上查询)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地震加速度(earthquake acceleration)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地震烈度表征房屋的破坏程度,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多少来衡量。 2、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 3、设计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下降阶段起始点所对应的周期 值,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 4、场地土,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刚度等因素来分类。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 对岩石地震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场地土分为4类:Ⅰ、Ⅱ、Ⅲ、Ⅳ。场地土分为坚硬土或岩层、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5、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 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青岛49cm、保定54cm等。 冻胀是指土中水变成冰时的体积膨胀(9%)引起土颗粒间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土的体积膨胀。冻胀率是指岩土冻结前后体积之差与冻结前体积之比。融沉是指冻土融化时的下沉现象。 确定基础埋深要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地基宜浅埋。 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做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辅筑垫层。 垫层指的是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7、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重要的建筑物;二级:大量的一般建筑 物;三级:次要的建筑物)。至于重要建筑物与次要建筑物的划分,则应根据建筑结构的破坏后果,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程度确定。一级是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二级是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三级是次要建筑物。 8、砌体结构:用砖砌体、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由于砌 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

波谱分析习题库答案

波谱分析复习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称之为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在与外加磁场垂直的平面上绕核旋转同时将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第二磁场,对于氢核来讲,等于增加了一个免受外磁场影响的防御措施,这种作用叫做电子的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首先选择一个强度最大的离子峰,把它的强度作为100%,并把这个峰作为基峰。将其它离子峰的强度与基峰作比较,求出它们的相对强度,称为相对丰度。 4、氮律:分子中含偶数个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则它的分子量就一定是偶数。如分子中含奇数个氮原子,则分子量就一定是奇数。 5、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自由基为分子离子。 6、助色团: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与生色团相连时,可使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7、特征峰:红外光谱中4000-1333cm-1区域为特征谱带区,该区的吸收峰为特征峰。 8、质荷比:质量与电荷的比值为质荷比。 9、磁等同氢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对组外氢核表现相同偶合作用强度的氢核。 10、发色团: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 11、磁等同H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且对组外氢核表现出相同耦合作用强度,想互之间虽有自旋耦合却不裂分的氢核。 12、质谱:就是把化合物分子用一定方式裂解后生成的各种离子,按其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i-裂解:正电荷引发的裂解过程,涉及两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正电荷位置的迁移。 14、α-裂解:自由基引发的裂解过程,由自由基重新组成新键而在α位断裂,正电荷保持在原位。 15、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16. 能级跃迁分子由较低的能级状态(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激发态)称为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光度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A)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C)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C )

波谱解析试题及答案

波普解析试题 一、名词解释(5*4分=20分) 1.波谱学 2.屏蔽效应 3.电池辐射区域 4.重排反应 5.驰骋过程 二、选择题。( 10*2分=20分) 1.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4.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A、α-裂解 B、I-裂解 C、重排裂解 D、γ-H迁移 7.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和核磁 B、质谱和红外 C、红外和核磁 D、质谱和核磁 8.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 a.CH2=CH2 b.CH CH c.HCHO d. A、a、b、c、d B、a、c、b、d C、c、d、a、b D、d、c、b、a 9.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 A.红移 B. 蓝移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0.芳烃(M=134), 质谱图上于m/e91处显一强峰,试问其可能的结构是:( ) A. B. C. D. 三、问答题(5*5分=25分) 1.红外光谱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2.影响物质红外光谱中峰位的因素有哪些? 3. 色散型光谱仪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4. 核磁共振谱是物质内部什么运动在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5.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计算和推断题(9+9+17=35分) 1.某化合物(不含N元素)分子离子区质谱数据为M(72),相对丰度100%; M+1(73),相对丰度3.5%;M+2(74),相对丰度0.5%。 (1)分子中是否含有Br Cl? 。 (2) 分子中是否含有S? 。 (3)试确定其分子式为。 2. 分子式为C8H8O的化合物,IR(cm-1):3050,2950,1695,1600,1590,1460,1370,1260,760,690等处有吸收, (1)分子中有没有羟基(—O H)?。 (2)有没有苯环。 (3)其结构为。 3. 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质谱数据和核磁共振谱如图1、2所示,试推断其结构。 图1 、C3H6O的质谱

(完整word版)《结构设计原理》复习资料.docx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一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三、复 (一)填空 1、在筋混凝土构件中筋的作用是替混凝土受拉或助混凝土受。 2、混凝土的度指有混凝土的立方体度、混凝土心抗度和混凝土抗拉度。 3、混凝土的形可分两:受力形和体形。 4、筋混凝土构使用的筋,不要度高,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塑性、可性,同要求与混凝土有好的粘性能。 5、影响筋与混凝土之粘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混凝土度、筑位置、保厚度及筋距。 6、筋和混凝土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能有效地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其主要原 因是:筋和混凝土之具有良好的粘力、筋和混凝土的温度膨系数接近和混凝土筋起保作用。 7、混凝土的形可分混凝土的受力形和混凝土的体形。其中混凝土的徐 属于混凝土的受力形,混凝土的收和膨属于混凝土的体形。 (二)判断 1、素混凝土的承能力是由混凝土的抗度控制的。????????????【×】 2、混凝土度愈高,力曲下降愈烈,延性就愈好。?????????【×】 3、性徐在加荷初期增很快,一般在两年左右以定,三年左右徐即告基本 止。????????????????????????????????????【√】 4、水泥的用量愈多,水灰比大,收就越小。???????????????【×】 5、筋中含碳量愈高,筋的度愈高,但筋的塑性和可性就愈差。????【√】 (三)名解 1、混凝土的立方体度────我国《公路》定以每150mm的立方体件,在 20℃± 2℃的温度和相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28 天,依照准制作方法 和方法得的抗极限度(以MPa)作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度,用符号f cu表示。 2、混凝土的徐────在荷的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形将随而增加,亦即在力不的情况 下,混凝土的随增,种象被称混凝土的徐。 3、混凝土的收────混凝土在空气中硬体减小的象称混凝土的收。 第二章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

土建工程制图考试题1开卷

《工程制图》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心投影法 2、剖面图 3、建筑施工图 4、GB/T50001—2001 5、投影法 6、建筑平面图 7、平面内最大斜度线 8、素线法 二、问答题 1、何谓正投影法?正投影主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3、简述建筑结构图包含的主要内容。 4、直线上的点的投影特性是什么?在投影中如何判别点是否在直线上? 5、如何标注组合体尺寸? 6、简要说明下列图样中编号为①②③钢筋的直径、数量及作用。 7、何谓截交线?简述如何绘制平面体的截交线? 8、简述阅读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思维。 9、简述建筑立面图的主要标记内容及作用。

10、说明组合体尺寸标注的主要步骤。 11、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12、简述建筑平面图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3、请标注详图索引符号圆圈内编号的含义。 三、绘图题 1、根据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面正投影 2、根据下列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3、已知组合体两个投影,绘制第三面投影图。

(1) (2) 4、补画剖面图中所缺的线条。(1) (2)

5、把基础的正立面图改为适当的剖面图,并补绘左立面图(材料:钢筋混凝土) (要求:结果要加深,不要的图线须打“ⅹ”) 6、根据下列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答: (注:数字仅供参考) 已知组合体正面、左侧面投影两个投影,绘制水平投影图。 答:

《工程制图》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心投影法:投射中心距投影面有限远,投射线汇交于投射中心的投影法。 2、剖面图:假想用剖切面在形体的适当位置将形体剖开,移去剖切面与观察者之间的部分形体,把原来不可见的内部结构变为可见,将剩余的部分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的投影图。 3、建筑施工图:建筑施工图主要反映房屋的整体情况和各构件间的材料联结及构造关系的图样。 4、GB/T50001—2001:GB/T表示推荐性国标;标准号50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2001标准颁布时间。 5、投影法:我们使投射线通过点或形体,向选定的投影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投影的方法。 6、建筑平面图:用假想的水平剖切面经建筑物的门、窗洞口处将房屋剖开,将剖切面以下的部分向下投射而得到的水平剖面图。 7、平面内最大斜度线:属于平面并垂直于该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的直线。 8、素线法:以圆锥等表面上的素线为辅助线来求解其表面上点的其他投影面投影的方法。 9、比例:是指图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10、截交线:立体与截平面相交时产生的交线。 二、问答题 1、何谓正投影法?正投影主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 正投影法:投射线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法。正投影主要特性:实性性、积聚性、类似性。 2、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答:两者相同点:都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内部结构形状。 不同点:(1)剖面图为体投影;而断面图为面投影;(2)剖切符号的标注不同;(3)剖面图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剖切平面进行剖切,而断面图通常只能是单一的。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1.助学团:某些饱和的原子团本身在近紫外区无吸收的,并不“发色”,但其与发色团相连或共轭时,能使发色团的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常用的助色团有—OH,—OR,—NR2,—SR,—Cl,—Br,—I等。 2.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有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基团,此类基团称为发色团。 3红移:由于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红移。 4蓝移:导致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蓝移。 5.增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6.减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降低的作用。第二章红外光谱 1费米(Fermi)共振:由频率相近的倍频峰和基频峰相互作用产生,结果使倍频峰的强度增大或发生裂分。 2伸缩振动: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 3弯曲振动:沿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弯曲振动。 4基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将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即基频峰。 5倍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时将产生相应弱的吸收峰,即倍频峰。6振动自由度:将多原子分子的复杂振动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振动,这些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7指纹区:在红外光谱中,波数在1330~667cm-1范围内称为指纹区 8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分子中靠得很近时,其相应的特征峰常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这种现象叫作振动偶合。 9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10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第三章 1化学位移:是指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质氢核所在的位置进行比较,

结构设计原理第十二章作业

结构设计原理第十二章作业 1、何谓预应力混凝土?为什么要对构件施加预应力? 答:在工程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对受拉模块中的钢筋,施加预应力,提高构件的强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构件的耐久性。对于机械结构看,其含义为预先使其产生应力,其好处是可以提高构造本身刚性,减少震动和弹性变形,这样做可以明显改善受拉模块的弹性强度,使其原本的抗性更强。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对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改善结构使用的性能的结构型式称之为预应力结构。 2、什么是预应力度?《公路桥规》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如何分类? 答: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的比值。 《公路桥规》分三类:○1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不得消压)○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出现拉应力或出现不超过规定宽度的裂缝○3钢筋混凝土构件—不预加应力的混凝土构件 3、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加力施工方法有哪些? 答;机械法(先张法、后张法)、电热法、自张法 4、什么是先张法?先张法构件是如如何实现预应力筋的锚固? 答:(1)先张法是在浇筑混凝土前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张拉的预应力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达到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值的75%,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放松预应力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的施工工艺。 (2)采用握裹锚固 5、什么是后张法?后张法构件是如何实现预应力筋的锚固的? 答:(1)后张法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再张拉预应力钢筋并锚固的方法。 (2)利用锚具锚固 6.公路桥梁中常用的制孔器有哪些? 答:橡胶管制孔器、金属伸缩管制孔器、钢管制孔器 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对所使用的混凝土有何要求? 答:(1)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必须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才能建立起较高的预压应力,并可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节约材料。对于先张法构件,高强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 (2)收缩徐变小。这样可减小预应力损失。

工程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_大全

工程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简 答题_大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流体:实际的流体都是有粘性的,没有粘性的假想流体称为理想流体。2.水力光滑与水力粗糙管:流体在管内作紊流流动时(1分),用符号△表示管壁绝对粗糙度,δ0表示粘性底层的厚度,则当δ0>△时,叫此时的管路为水力光滑管;(2分)当δ0<△时,叫此时的管路为水力粗糙管。(2分)3.边界层厚度:物体壁面附近存在大的速度梯度的薄层称为边界层;(2分)通常,取壁面到沿壁面外法线上速度达到势流区速度的99%处的距离作为边界层的厚度,以δ表示。(3分) 1、雷诺数:是反应流体流动状态的数,雷诺数的大小反应了流体流动时,流体质点惯性力和粘性力的对比关系。 2、流线:流场中,在某一时刻,给点的切线方向与通过该点的流体质点的刘速方向重合的空间曲线称为流线。 3、压力体:压力体是指三个面所封闭的流体体积,即底面是受压曲面,顶面是受压曲面边界线封闭的面积在自由面或者其延长面上的投影面,中间是通过受压曲面边界线所作的铅直投影面。 4、牛顿流体:把在作剪切运动时满足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5、欧拉法:研究流体力学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描述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来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 6、拉格朗日法:通过描述每一质点的运动达到了解流体运动的方法称为拉格朗日法。 7、湿周:过流断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界称为湿周。 8、恒定流动:流场中,流体流速及由流速决定的压强、粘性力、惯性力等也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10、卡门涡街:当流体经绕流物体时,在绕流物后面发生附面层分离,形成旋涡,并交替释放出来,这种交替排列、有规则的旋涡组合称为卡门涡街。 1、自由紊流射流:当气体自孔口、管嘴或条缝以紊流的形式向自由空间喷射时,形成的流动即为自由紊流射流。 12、流场:充满流体的空间。 3、无旋流动:流动微团的旋转角速度为零的流动。 15、有旋流动:运动流体微团的旋转角速度不全为零的流动。 6、自由射流:气体自孔口或条缝向无限空间喷射所形成的流动。 17、浓差或温差射流:射流介质本身浓度或温度与周围气体浓度或温度有差异所引起的射流。 19、稳定流动:流体流动过程与时间无关的流动。 20、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不随温度与流动过程而变化的液体。 23连续介质模型

波谱分析复习题

《波普分析》复习题集 一、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A、4.47×108 B、4.47×107 C、 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A、吸收峰的强度B、 吸收峰的数目C、吸收峰的位置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A、紫外光能量大B、波长短C、电子能级跃迁的 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D、电子能级差大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A、σ→σ﹡B、π→π﹡ C、 n→σ﹡ D、n→π﹡ 5.n→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A、水 B、甲 醇 C、乙醇 D、正已烷 6.CH3-CH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A、νC-C B、νC-H C、δasCH D、δsCH 7.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A、玻璃B、石英C、红宝石 D、 卤化物晶体 8.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 变化的?()A、不变 B、逐渐变大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9.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A、12C B、15N C、19F D、31P 10.苯环上哪种取代基存在时,其芳环质子化学位值最大()A、–CH2CH3 B、–OCH3 C、 –CH=CH2 D、-CHO 11.质子的化学位移有如下顺序:苯(7.27)>乙烯(5.25) >乙炔(1.80) >乙烷(0.80),其原因为:()A、 诱导效应所致B、杂化效应所致C、各向异性效应所致D、杂化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 12.含奇数个氮原子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离子的质荷比值为:()A、偶数B、奇数C、 不一定D、决定于电子数

道路施工图名词解释

1.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在现代高速公路上,有时缓和曲线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直线和圆曲线,成为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上,缓和曲线也被广泛地使用。 2.路床:【roadbed】路面结构层以下0.8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0~0.30m)和下路床(0.30m~0.80m)。土质路床又称土基。 路床是路面的基础,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 路床分上、下两层:路面底面以下深度0~30cm范围内的路基称为上路床;路面底面以下深度30~80cm范围内的路基称为下路床。 路床将承受从路面传递下来的、较大的荷载应力,因而要求它均匀、密实,达到规定的强度。 路床所用填料的最大粒径为100mm,填料最小强度(CBR)

(%)因公路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详细解释:路面结构(如果设计总厚度57cm)4cm中粒式沥青砼+5cm粗粒式沥青砼+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30cm石灰稳定土,那么0点就是石灰稳定土的底面下边缘,也就是路床的顶面上边缘。(沥青砼称为路面上面层和下面层;石灰粉煤灰碎石、石灰稳定土分别称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路基结构:如果为土方路基,那么路床就是指从-80cm~0cm 的部分。如果土方路基的强度不能保证,需要换填土或者加8%戗灰(石灰粉或水泥粉)处理。清单中通常会有一项就是0-30cm戗灰处理,其实指的就是-30cm~0cm的土层的处理。 3.路拱(crown)即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路面表面做成直线或抛物线型,其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是扩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一般路段的路拱横坡和路拱曲线设计。 4.压实度(degree of compaction) (原:指的是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压实度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度状况,压实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体性能越好。对于路基本、路面半刚性基层及粒料类柔性基层而言,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

有机波谱分析名词解释

红外“活性”振动:在振动过程中?μ≠0,其吸收带在红外光谱中可见。 红外“非活性”振动:偶极矩不发生改变(?μ=0)的振动,这种振动不吸收红外光,在IR谱中观测不到。 3.自由度: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 4.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基团连接在分子中同一个原子上时,其振动吸收带常发生裂分,形成双蜂,这种现象称振动偶合 5.特征频率或特征吸收谱带:某些官能团有比较固定的吸收频率,可以作为鉴定官能团的依据。 6.相关峰:每个官能团都有几种振动方式,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每种振动一般产生一个相应的吸收峰。习惯上把这些相互依存又可相互佐证的吸收峰。

7.指纹区:<1333cm-1的频率区域,主要是各种单键(如C-C,C-N,C-O等)的伸缩振动与各 种弯曲振动吸收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 简答题: ?1.红外光谱的原理: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信号。 (记忆:振、转光谱——红外光谱) ?2.红外光谱的产生条件: 当红外光的频率恰好等于基团的振动频率时,分子能吸收该频率的红外光,即形成IR。 ①振动分为:伸缩振动(键长)、弯曲振动(键角) ②频率:化学键力常数k ③红外光被吸收条件:νIR = ν振动;Δμ振动≠0Δμ越大,吸收越强。 3.红外光谱表示方法: 用仪器按照波数(或波长)记录透射光强度(或吸收光强度)→红外光谱图 横坐标:波数(cm-1)或波长(μ m) 纵坐标:透光率(T/%)或吸光度(A) 7.理论上,每个振动自由度在红外光谱区均产生一个吸收峰,但实际的红外谱图中峰的数目比自由度少? 因为:(1)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无瞬间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则不出现红外吸收。 (2)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导致峰重叠彼此发生简并。 (3)强宽峰往往要覆盖与它频率相近的弱而窄的吸收峰。 (4)某些振动的吸收强度太弱,以至无法清晰地予以记录。 (5)某些振动的吸收频率超出了记录范围(4000~650cm-1)。 ?8.决定峰强的因素 ①强度与分子振动的对称性:对称性↑→偶极矩变化↓→强度↓ ②强度与基团极性:极性↑→偶极矩变化↑→强度↑ ③强度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几率:跃迁几率↑→强度↑ ④强度与样品浓度:样品浓度↑→强度↑ 9.影响红外峰位、峰强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I 效应)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 b.共轭效应:(+C效应)吸收峰向低波数区移动 (2)空间效应: a.空间位阻:阻碍杂化或共轭 向高波数位移。 b.环张力:环张力的增大,ν C=C (3)场效应:原子或原子团的静电场通过空间相互作用 (4)氢键效应:氢键形成,低波数位移 (5)互变异构 (6)振动偶合效应。 2.外部因素:溶剂、浓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演示教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名词解释: 1结构的极限状态: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结构的可靠度: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徐变: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4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5剪跨比 m : 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 0Vh M m = 来表示,此处M 和V 分别为剪压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 0为截面有效高度。 6抵抗弯矩图: 抵抗弯矩图又称材料图,就是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总受拉钢筋面积能产生的抵抗弯矩图,即表示个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力。 7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的分布图。 9预应力度λ: 《公路桥规》将预应力度定义为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 0M 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s M 的比值。 10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零时的弯矩。 11钢筋的锚固长度:受力钢筋通过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将所受的力传递给混凝土所需的长度。 12超筋梁:是指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破坏始自混凝土受压区先压碎,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尚小于屈服强度,在钢筋没有达到屈服前,压区混凝土就会压坏,表现为没有明显预兆的混凝土受压脆性破坏的特征。 13纵向弯曲系数: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把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压力与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压力的比值称为纵向弯曲系数。 14直接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和分布力。 15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的原因。 16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与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之比。 17换算截面:是指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明显不同的钢筋按力学等效的原则通过弹性模量比值的折换,将钢筋换算为同一混凝土材料而得到的截面。 18正常裂缝: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能。 19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以150mm ×150mm ×300mm 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 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c f 表 示。 2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每边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cu f 表示。 21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500mm 混凝土棱柱体轴心受拉试验,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 2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150mm 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进行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则混凝土劈 裂抗拉强度ts f 按下式计算:20.637 ts F F f A ==πA 23张拉控制应力:张拉设备(千斤顶油压表)所控制的总张拉力Np,con 除以预应力筋面积Ap 得到的钢筋应力值。 2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混凝土硬结后通过建立预加应力的构件。 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预应力筋回缩量与初始预应力的函数。 25配筋率: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26斜拉破坏: m >3 时发生。斜裂缝一出现就很快发展到梁顶,将梁劈拉成两半,最后由于混凝土拉裂而破坏 27剪压破坏:1≤m≤3时发生。斜裂缝出现以后荷载仍可有一定的增长,最后,斜裂缝上端集中荷载附近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8斜压破坏: m <1时发生。在集中荷载与支座之间的梁腹混凝土犹如一斜向的受压短柱,由于梁腹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9适筋梁破坏:当纵向配筋率适中时,纵向钢筋的屈服先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是因钢筋受拉屈服而逐渐破坏的,破坏过程较长,有一定的延性,称之为适筋破坏 30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混凝土构件表面仅有部分面积承受压力的受力状态。 31束界:按照最小外荷载和最不利荷载绘制的两条ep 的限值线E1和E2即为预应力筋的束界。 32预应力损失:钢筋的预应力随着张拉、锚固过程和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现象。 33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当钢筋混凝土梁界限破坏时,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开始屈服时,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此时受压区混凝土高度1b=2b*h0,2b 即称为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34控制截面:在等截面构件中是指计算弯矩(荷载效应)最大的截面;在变截面构件中则是指截面尺寸相对较小,而计算弯矩相对较大的截面。 35最大配筋率 m ax ρ: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 筋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36最小配筋率 min ρ:当配筋率减少,混凝 土的开裂弯矩等于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37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应力值下,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应力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反应钢筋在高应力长期作用下具有随时间增长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38预应力混凝土:就是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3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40T 梁翼缘的有效宽度:为便于计算,根据等效受力原则,把与梁肋共同工作的翼缘宽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翼缘的有效宽度。 41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不受力情况下的自由变形) 42单向板: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的板,荷载主要沿单向传递。 42双向板:当板为四边支承,但其长边2 l 与短边1l 的比值2/12 ≤l l 时,称双 向板。板沿两个方向传递弯矩,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43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再弯矩作用平面内挠度影响的系数称为轴心力偏心距增大系数。 44抗弯效率指标: u b K K h ρ+= , u K 为上核心距,b K 为下核心距, h 为梁得全截面高度。 45第一类T 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 < /f h 的T 型截面。 46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47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 0=h -a s 。h 为截面的高度,a s 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48材料强度标准值:是由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经数理统计以概率分布的0.05分位值确定强度值,即取值原则是在符合规定质量的材料强度实测值的总体中,材料的强度的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49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50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 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