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完整word版)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完整word版)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在发展比较热的农村旅游也出现这种情况。也出现了“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

(一)“公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农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统性被削弱。

农村旅游中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性是其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在开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商业化的竞争必然会入侵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民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的狭隘性,很难形成一种高度警觉的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地文化传统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居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或者从事相关的旅游接待活动,制造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其它废弃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第二,乡村旅游的重要竞争资本———品牌特色受损。

农村旅游的品牌特色是一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旅游特色,它是通过相关集体推广及集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品牌特色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注重维护整体品牌,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损甚至贬值。比如农村特色的减弱易使游客对当地的整体印象产生负面的联想;有些村民拉客、宰客,农家土菜的卫生质量没有保障,菜品种类减少或重复等问题容易引起整体特色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下降;多数村民在特色品牌的经营和维护过程中会存在搭便车心里,加之农村旅游的进入门槛很低,容易被代替。因此,品牌受损极易导致该地区的农村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二)“反公共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农村旅游资源的低效利用。

在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除了存在有形资产流失的问题之外,实际上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严重的低效利用的问题。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如当地政府虽然拥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但却没有使用权等,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产权主体,造成许多农村旅游资源的显性或是隐性的闲置,这也就是我们所了解的为什么“掉在地上的钞票没人捡”的最好例证。

第二,行政审批手续复杂。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有些地方还因此出现了地域封锁和部门壁垒,不利于农村旅游经济的一体化开发和规模化发展,很难通过市场调节来实行资源配置,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悲剧”理论的启示与对策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都是因产权不清所引致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农村旅游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

“公地悲剧”理论对农村旅游的启示与对策农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说明的是产权的界定不清晰,使得单个家庭或是村民使用农村本地的旅游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需付出的成本,从而使农村旅游资源以及相关资源被过度使用。由于农村旅游资源的产权高度模糊和抽象,村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没有产权意识,没有行使产权的内在动机。其结果是,产权流于“人人所有,又人人没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该负责,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因而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村民对当地的旅游资源不关心不爱护;

另一方面,短期思想严重,急功近利,只想分光吃净,竭泽而渔,却不愿进行深度开发和规模化发展。前者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后者导致资源滥用。应对之策:

1、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从业者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的产权理论证明,一旦产权界定明确,并且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谈判、协商、签约等等的成本又足够低的话,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是能达到该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实践证明,产权清晰了,权责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意识加强了,能有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旅游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同样,农村旅游开发中,只有做好相关的产权安排才可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晰同样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便产权很明晰,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这就需要法律或相关制度来保证产权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2.结合各地实际,寻找适合的开发模式。

目前对农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解决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政府经营、私人投资者经营和社区自主经营三种模式。各地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一是地方政府经营模式。采用地方政府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当地政府集中控制,比如罚款、征税、补贴、行政管制等,避免农村环境、农村文化和品牌的破坏性使用,制定规章条例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的行为实行经济制裁或行政惩罚,用补贴的方式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政府主导模式通常以约束机制见长,往往约束强而激励弱,两者不均衡。短期效果可能非常显著,长期来看,缺乏内生激励,其他主体缺乏维护农村特性、营造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最后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激励机制的设计及推广,如对村民自发的植树造林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通过制度的引导实现村民品牌意识、文化意识的内增长,逐渐取得约束激励机制的均衡。

二是私人投资者经营模式。私人投资者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承包经营手段,政府或者集体将一定期限的农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私人投资者。公共资源的私有化使私人承包经营者成为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创造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明确。在他的承包期限内,会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的关系,能更多的从游客的需求角度出发关注农村旅游整体文化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品牌的创造与维护,进而做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选择,更会注意和当地村民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这种模式的激励性较强而约束性较弱,很难保证私人投资者在其既定的经营期限内尤其是在经营期限快满的时候出现破坏

性的短期行为。对此,当地政府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中往往作为当地居民代表与私人投资者讨价还价,它需要对所采用的集体行动所必需的制度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真正代表当地居民的集体利益,对该地的村民给予可信承诺。因此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

三是集体组织经营模式。农村集体组织经营模式是在一定规模的社区范围内实行社区自主自治,成立管理委员会,通过协商一致的原则形成管理的契约安排,并通过相关制度规章的制定,合理的使用农村整体文化环境和文化品牌。这种制度设计是出于村民本身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它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约束性。但是这种制度设计有很高的前提要求:首先当地居民要有很高的自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其次,必须排除某一个人取代所有村民的可能性;再次,管理委员会必须有足

够的权威且值得村民信赖。

从当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运用这一模式的条件还不太成熟,村民的素质和政府组织的现状表明该模式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

从上面的三种模式的分析来看,各地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模式。

3、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私人生产的积极性,让公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

(二)“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

1、整合产权,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所有权的统一。

建立一个农村旅游开发管理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所有权代表机构是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把分散在各家各户或者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之间的权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部门。因为在交易费用日益升高的现状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更有效。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一企业的所有权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行使,即“多龙治水”。例如,人事权和监督权掌握在企业工委和国企监事会手中,收益由财政部负责,薪酬则由劳动部审定。其结果是每个机构都可以从某个侧面向企业发号施令,但谁都不对企业经营的整体结果负责,也不可能负责。意识到产权支离破碎的弊端,党的十六大提出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确保国企所有者责、权、利的统一。“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的确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即把分散的权能集中到一个统一的部门。在交易费用日益高升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有效得多。】

2、加强制度建设,制止“寻租”行为的发生。

“寻租”行为研究,减少或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合理的处理好在产权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为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

轻易放弃既得的利益,产权的有偿转让更加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

我们在建立农村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对管理机构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企业的多头管理或产权分散,是滋生寻租行为的重要原因。由于寻租人追求的是大量的非生产性价值,因而在寻租过程中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或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但主管者往往在其间的权钱交易中获取大量租金(rent)。因此,就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而言,寻租就是“反公地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加强寻租理论研究,遏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并正确认识在整合产权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毕竟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而产权有偿转让方案则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委托———代理人”问题也将继续存在于独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中。所以,我们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本身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 生的原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摘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莎学研究者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和文化身份造成悲剧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求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加深刻了解悲剧《奥赛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奥赛罗性格缺陷悲剧原因 一、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 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奥赛罗也不例外。一方面,他的形象是光辉高尚的,他生性单纯、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征战沙场,为保卫威尼斯城鞠躬尽瘁。另一方面,由于身份原因,他身上也有嫉妒、轻信他人、自卑等缺陷。对于奥赛罗的个人悲剧性格,我们既不能极力去赞颂,也不能一昧去否定,而是应该结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好好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他的性格缺陷方面来探讨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轻信他人 奥赛罗太过轻信伊阿宋,当听伊阿宋说苔丝德蒙娜和自己的下属凯西奥有染时,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了。渐渐怀疑苔丝狄蒙娜对自己是否出于真心,这使奥赛罗变得敏感、多疑。轻信下属的话后,他就开始慢慢怀疑妻子,在嫉妒、猜疑的情感中挣扎,最后一怒之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 奥赛罗坦言:“对于这个广大的世界,我除了冲锋陷阵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1】这句话反映了他性格的单一性。剧中的奥赛罗从小就经历了战争,长年征战沙场, 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范围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他的视野并不那么开阔,也导致了他在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身上有的只是身为军人的坦率真诚,看不清社会的丑恶和生活中的奸诈小人。在第一幕第二场,当元老勃拉班修率领家丁来抓他时,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红楼梦悲剧形成原因

《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 “女娲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一 “天”的原型意义,首先应是一种法则、原则、终极意义上的神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据。其次,天又是物,有破碎残缺之可能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援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昭示了“天”在中国古典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两层含蕴;女娲补天揭示当下生存依据的天已破灭和依赖女性的重新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见自于《淮南子·览冥篇》,其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续写了这则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曹雪芹写这则神话故事有何用意?“天”在曹雪芹的精神世界里隐喻着什么?女娲补天又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显见,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来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是一块“爱”的石头,曹雪芹所说的“青埂峰”,不正是情根峰吗?因此,这是一块情根峰下的“爱”之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也是最无情的。于是,女娲补天缺失“情根”之石,又预指新构之天冰冷无情。在“无情”之天的当下,宝黛爱情最终必将走向破灭。 “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现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红楼梦》略作比较,均可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悲剧形成的相似之处。在《麦克白》的故事中,有三个女巫,她们在该剧中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该剧第一幕第三场,在拯救国家的英雄麦克白和班珂胜利班师回国途中,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等候着这两位将军,并向他们泄露天机:即麦克白和班珂的后代都将会做苏格兰国王。正是此预言,麦克白在其冷静而狠毒的夫人的教唆下,杀死了国王邓肯,对麦克白来说,这个内心善良,雄心勃勃,拯救国家的英雄到底没逃脱出女巫所传布的命运的掌心,此后,麦克白也杀死了内心的宁静,并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待到加冕称王后,他又不得不杀班珂,然而其子逃逸,至此,“人力”在“天命”面前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女巫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在山洞中,她们通过三个精灵,告诉了麦克白三条天机, 一是要他留心麦克德夫,一是告诉他凡是女人生的人都不能伤害他,一是除非柏南的森林移动,他也不会被人消灭的。麦克白当然参不透三个幽灵的象征意,自以为神灵是有助于自己的。其结果三条预言一一应验。麦克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四)合作的交易成本 ?若需要谈判才可达成合作,则须付出交易成本,且参与者人数越多,则交易成本 越大,达成合作解就越难。 ?谈判须付出的交易费用包括: 信息传递费用

监督费用 对策费用 (五)产权界定失当 ?产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确定人们在 相互关系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 ?经济学研究权利的买卖而非商品的买卖。 ?“完备的”产权“包括一组权利 ?应该在不减弱的意义上理解产权: —完全明确规定的; —专有的; —可转让的; —可实施的; ?结论: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产权对资源利用提供的激励要少很多。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政府控制与管理 ?私有化 ?自我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控制与管理 修改的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9) 牧羊人A 不合作(9,-1)(-2,-2) ?上述最优结果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 等假定基础上。 ?若无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政府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 的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对合作的牧羊人施加了惩罚,或对不合作的牧羊人没有施加惩罚。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试析苔丝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借鉴与比较 彭雪梅张美兰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苔丝是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苔丝自身性格的原因,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关键词:苔丝悲剧原因家庭社会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试析苔丝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多反映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下层劳苦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哈代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因此,对市场经济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的批判的立场。作为人道主义作家,哈代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他对人民的命运表示同情,而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人民命运的缩影。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了个性的毁灭,《德伯家的苔丝》就是这样一部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的悲剧小说典范,它奠定了哈代杰出悲剧作家的地位。 苔丝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在一次事故中,家里的马意外死去,家庭失去唯一生存依靠。苔丝的父亲得知自己是名门望族之后,强迫苔丝去认亲。由于年幼无知,苔丝被恶少亚力克诱骗失身。她怀孕并生下一个婴儿,可惜婴儿很快就死了。不久后,苔丝在一个农场做工时遇见了安吉尔,两人相爱并结婚。在新婚之夜两人互诉过去。安吉尔过去的堕落得到了善良的苔丝的原谅,然而苔丝的过去却得不到他的谅解,安吉尔独自离家去了巴西。苔丝被迫回到娘家,生活也越来越艰难。父亲死后,由于付不起房租,母亲和四个弟妹流浪街头,为让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有个安身之所,苔丝被迫再次回到亚力克身边做他的情妇。一年后,后悔万分的安吉尔回来寻找苔丝,而苔丝又受缚于亚力克。在绝望和愤怒中,满怀仇恨的苔丝杀死了亚力克,弱者做出了最后的反抗。在与安吉尔过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苔丝在黎明时分被逮捕。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美丽、善良、纯朴的农家女孩子的悲惨遭遇。他把她完美的道德品质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堕落作风对比,对封建宗法制家长统治的英国农民所受的痛苦深表同情,从苔丝的生活和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待弱势社会中纯洁少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悲观态度和某些悲剧色彩,《德伯家的苔丝》包含了哈代对社会的无情控诉。苔丝的悲剧,即是社会的悲剧,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其悲剧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本文试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以及苔丝自身性格的原因,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二家庭原因分析 苔丝的家庭决定了她的苦难并把她推向了悲剧。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洗衣妇。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已决定了苔丝的命运。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苔丝只是一个农村姑娘,并非是什么女性的懿范。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 苔丝的父亲,虚荣的老约翰,偶然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就执意要女儿去亚力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了一户好人家,全家人跟着享福,苔丝的母亲也劝女儿去拜访德伯维尔家。纯洁的苔丝本不愿去,但因内心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她在那里工作并受到亚力克的诱骗,从此就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之路。在老约翰死后,家中所有的一切都得依靠苔丝,“在村里没有了权利和独立,无家可归的绝望把苔丝一家赶进了入侵者的强权中。”亚力克提供了抚养,苔丝屈服了亚力克。她的家庭能以这种方式过得不错,而苔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跟安吉尔一起生活。家庭的贫困成为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原因分析 这是苔丝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当时的英格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最为低下的阶层,苔丝的家人们过着最苦最累最没有尊严的生活。在成为上层阶级的欲望驱使之下,苔丝的父亲竟会送他的漂亮女儿去所谓的望族德伯维尔家攀亲戚关系。社会是残酷的。劳动者成天劳作却没有一片田地,穷苦的农民被资产阶级社会所控制,成为上层社会贵族的想法让糊涂的农民没了头脑,没了判断力。苔丝的悲剧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阶层所决定。 《苔丝》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矩、逆来顺受、信神奉神为美德。在那个时代,在婚姻问题上以遵循基督教道 050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编者按】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Hardin(1968)在Science上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剧》,该论文是环境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块基石。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思想例证,“公地悲剧”理论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公共资源管理工作中,甚至用到非公共资源领域,如教育、医药及信息网络领域。 2003年,为了进一步强调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及Hardin的《公地的悲剧》一文的重要性,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特刊来纪念《公地的悲剧》一文发表35周年,并且高度评价了该篇论文在科学文献方面的突出贡献。 公地管理的最终办法:彼此制约、相互妥协。 ----------------------------------------- 附:原作中译全文 公地的悲剧 Garrett Hardin Science,1968 中译:自学书院(2008年5月) 译文以《香港共享创意》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3.0 香港授权条款发表。 J.B. Wiesner和H.F. York在一篇关于核子战争前景的发人深省文章结尾时说:「武器竞赛的双方都是…面对持续增强的军事力量和持续减弱的国家安全。深思之下,我们的专业意见认为这困局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如果大国只是在科学和科技这方面找寻解决办法,结果只会令情况恶化。」 希望各位不要集中注意文章的主题(核武世界的国家安全),而是要留意作者的结论,即是问题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专业和半通俗科学期刊的评论,差不多都隐喻评论的问题是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技术性解决办法可以定义为只要改变自然科学的技术,无需或只是稍为改变人的道德价值或概念。 我们现在一般都欢迎有技术性解决办法(以前并非如此)。因为以前的预言往往失准,要有莫大勇气才会断言没有预期的技术性解决办法。Wiesner和York表

2018年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篇一:朝花夕拾阅读问答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问答 《狗?猫?鼠》 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狗?猫?鼠》 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答:(1)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捕食定要尽情玩弄,待玩腻了在吃,与人们的坏脾气相同。(2)天生一副媚态。(3)在交配时嗷叫,令人心烦;(4)吃了“我”心爱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非猫所害,但“我”是不会对猫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 答:“暴虐者”。充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答: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 答:“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表现“我”的惊讶。“我”只是随口跟她提起,并不会料到长妈妈会把它买了回来,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妈 妈的“敬意”。 3.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阿长是个朴素的乡村妇女,她虽然有些迷信有些喜欢说别人闲话,但是她 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憧憬。 《二十四孝图》 1.《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即高兴又扫兴? 答:“高兴”是因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是因为“我”知道了“孝”有如 此之难,对之前想做孝子的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答:对书中那些孝子的做法感到可疑甚至反生反感。 3.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不是反对孝道的文章? 答:不是。作者并不反对孝道,只是对中国古代孝道深表怀疑。文章揭露了封 建孝道的虚伪和残暴,对中国古代儿童的怜悯和同情。孝顺是优秀的品质,但 不能过分虚假,不然就变的愚不可及了。 《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 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对子女要求严厉的人 2.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 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 答:反映了古代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摧残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解与埋怨 《无常》 1.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答: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 2.鲁迅写《无常》有何用意?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其实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公共设施的破坏,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光天化日下的违法行为等都属于这个内容,这些现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由于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我们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动时,整个集体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无论个人怎么努力,集体的无序状态也会最终破坏你的劳动成果,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我觉得公地的产生式市场机制下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市场自身无法解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公地的悲剧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的制度,同时还需要辅之以必要的道德约束。早在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就有过类似的事情:将土地圈起来,变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为使其租金收入最大化,农场主将减少土地的使用,改善土地的使用效力,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整体的经济效益。与之类似地,在社会生活中要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明晰产权。如果自己的后果自己承担,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达到真正的帕累托最优。 但正如老师所讲,产权明晰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政府很难准确划分社会上的公共财产,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呢?我觉得可以引入商业化模式,将由政府公共提供的物品承包给个人,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的激励下势必会提高这些物品的使用效率。例如街道上的垃圾桶一般是政府统一配置的,这样做的结果会是大家不爱惜这些垃圾桶,而且这个城市投入都少个垃圾桶是最优的并没有得到有效统计,相反,如果这些垃圾桶改由私人提供,双方就使用效益进行了合理分配,那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垃圾桶无疑会得到合理使用,从而避免了公地的悲剧的发生。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窃贼在偷东西,车上的人看见了却不吭声,这种情形其实与公地的悲剧很相似,但上述方法是难以解决的这类问题,因为理性的看领头与罪犯作斗争的人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是很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解决这类问题其实就需要社会上的人有效协调,只有大家联起手来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才更有可能制服罪犯,同时保护大家的安全。当然这也需要有强大的道德约束作保障。 因而在我看来,要有效防止公地悲剧,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也须社会的道德体系去约束,各方面的合理配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那些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浅析高觉新的悲剧原因

一.《伤逝》中的爱情意蕴 (1)起于轰轰烈烈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而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涓生是。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论诗集。他同样爱得热烈,爱得纯真。 (2)归于平平淡淡 在得到涓生的爱情后,子君就以为找到了幸福。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了油鸡与房东太太明争暗斗,性格也变得怯弱。 子君昔日的勇敢无畏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待到失业来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的认识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3)毁于心如死灰 涓生感到子君“捶着自己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寻找新生路。一个止步不前,一个不断前进,导致涓生对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的话,导致了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最后子君抑郁而终。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爱情意蕴

莎菲在北京生活时不小心陷入于三人的感情漩涡之中,苇弟深深的爱着她,莎菲却不喜欢苇弟的性格,对苇弟也仅仅是则姐姐对弟弟的感情。她与凌吉士倒是彼此相爱,当然这是在她没发现凌吉士丑恶嘴脸之前。 但她的这份厌恶有一种言行不一,当她看到凌吉士时还是愿意和他有身体接触,甚至几天不见凌吉士还感觉少了什么。所以她想要逃避这种生活。 对异性的失望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这个社会也把她当成“另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因为要面对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 大家都说从文章中读出在“爱我和我爱的人”之间的两难抉择。我更多的感受是从凌吉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品行中警醒自己,在爱情的选择上,不要耽于片刻的欢乐和外表的迷惑,而应该着眼于这个人的真实心灵与思想。真正能够长久的爱情,必然是志同道合的人间的惺惺相惜、互相欣赏而形成的爱慕,唯有这样,爱情才能历久弥新。 三.《倾城之恋》的爱情意蕴 1.起于反叛的爱情。 天性孤傲具有反抗精神的白流苏不但主动提出离婚,恢复自由之身,还在众人流言蜚语中我行我素地追求另一段爱情。甚至义无反顾只身一人前往香港与他赴约,足见白流苏不顾封建束缚、超时代的前卫意识。 范柳原不顾世俗的眼光,与一个三十出头离过婚的女人纠缠不清,无法自拔。这些都足以说明,范柳原同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本就是一种超越封建世俗,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 2.续于利害的打算 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

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一,公地悲剧概述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 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 --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 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 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 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 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 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综上所述,工地悲剧的概念应当解释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二,工地悲剧的成因 以模型化来解释,哈丁对于公地悲剧的成因研究巧妙的回答了如下: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 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 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 要条件。所以,“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

探究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究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想必文坛大师老舍的《骆驼祥子》谁都看过,如此一部著作让人看过之后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骆驼祥子》,就人物而言,是非常成功的,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同时,祥子正直善良,有骆驼一般的坚韧的精神。 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最终祥子的结局也是一场悲剧。其实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奋斗的理想是行不通的,这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困境遭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在屡受打击后,个人奋斗就变为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我们可怜的祥子未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困苦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幅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如同骆驼般的一个人,再怎么积极,再怎么坚韧,恐怕也逃脱不了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从客观上来说,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买自己的一辆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造物主”赋予了我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尊严!我同情祥子,祥子,本身没有错,他,拥有一身幸福的各种条件,却生在了错误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哼!但是这个丑恶的社会,硬是不让好人有出路,生在这个时代,生活偏偏又捉弄他,是的,他经受不住,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游戏生活,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唉,没想到祥子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悲惨。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只怕,我们也会向祥子一样堕落下去,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坚持不懈,我们应该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反公地悲剧

反公地悲剧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在实践中,要避免悲剧,我们要花费大量的交易费用、谈判成本以及说服潜在竞争者的成本。一旦发生了“反公地悲剧”,我们很难将各种产权整合成有效的产权。就像在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非常低。繁琐的知识产权保护、国企的多头管理等都是“反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也叫悲剧,原因在于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或财产的使用安排能给每个人带来收益,但由于相互阻挠而眼睁睁地看着收益减少或资源浪费。 反公地悲剧与公地悲剧的异同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相同之处 1、二者都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 关于外部性的经典定义:一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着其他人的行为。它是这样一种情形,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附带地”产生一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由其制造者自己来承担,并不影

浅谈祥子悲剧原因

浅谈祥子悲剧原因 ——致结对同伴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胡同学: 你好! 今天,我想和你谈谈祥子悲剧原因这一话题。人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的制约,他的人生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是社会中的人,而且所面对的那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才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初到北平的祥子,如同乡野泥土中生长的“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年轻力壮,坚韧顽强,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节省,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想拥有土地一样,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突然发生,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数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时运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所以说祥子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二、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原因。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蝇不能逃出蛛网”,虎妞是网,祥子是蝇,他没有和任何人这样亲密接触过,虽然是突如其来,虽然是个骗诱,但他从中找到了快乐:生活竟然也可以如此!当他感觉到自己的堕落时,想挣扎已经来不及了,仿佛是碰在蛛网上的小虫。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她变成了捉住祥子的精灵和毒物。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打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