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在发展比较热的农村旅游也出现这种情况。也出现了“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

(一)“公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农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传统性被削弱。

农村旅游中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性是其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在开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商业化的竞争必然会入侵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民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的狭隘性,很难形成一种高度警觉的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地文化传统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居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或者从事相关的旅游接待活动,制造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其它废弃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第二,乡村旅游的重要竞争资本———品牌特色受损。

农村旅游的品牌特色是一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旅游特色,它是通过相关集体推广及集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品牌特色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注重维护整体品牌,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损甚至贬值。比如农村特色的减弱易使游客对当地的整体印象产生负面的联想;有些村民拉客、宰客,农家土菜的卫生质量没有保障,菜品种类减少或重复等问题容易引起整体特色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下降;多数村民在特色品牌的经营和维护过程中会存在搭便车心里,加之农村旅游的进入门槛很低,容易被代替。因此,品牌受损极易导致该地区的农村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二)“反公共地悲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农村旅游资源的低效利用。

在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除了存在有形资产流失的问题之外,实际上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严重的低效利用的问题。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如当地政府虽然拥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但却没有使用权等,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产权主体,造成许多农村旅游资源的显性或是隐性的闲置,这也就是我们所了解的为什么“掉在地上的钞票没人捡”的最好例证。

第二,行政审批手续复杂。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有些地方还因此出现了地域封锁和部门壁垒,不利于农村旅游经济的一体化开发和规模化发展,很难通过市场调节来实行资源配置,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悲剧”理论的启示与对策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都是因产权不清所引致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农村旅游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

“公地悲剧”理论对农村旅游的启示与对策农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说明的是产权的界定不清晰,使得单个家庭或是村民使用农村本地的旅游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需付出的成本,从而使农村旅游资源以及相关资源被过度使用。由于农村旅游资源的产权高度模糊和抽象,村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没有产权意识,没有行使产权的内在动机。其结果是,产权流于“人人所有,又人人没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该负责,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因而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村民对当地的旅游资源不关心不爱护;另一方面,短期思想严重,急功近利,只想分光吃净,竭泽而渔,却不愿进行深度开发和规

模化发展。前者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后者导致资源滥用。应对之策:

1、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从业者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的产权理论证明,一旦产权界定明确,并且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谈判、协商、签约等等的成本又足够低的话,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是能达到该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实践证明,产权清晰了,权责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意识加强了,能有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旅游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同样,农村旅游开发中,只有做好相关的产权安排才可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晰同样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便产权很明晰,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这就需要法律或相关制度来保证产权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2.结合各地实际,寻找适合的开发模式。

目前对农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解决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政府经营、私人投资者经营和社区自主经营三种模式。各地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一是地方政府经营模式。采用地方政府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当地政府集中控制,比如罚款、征税、补贴、行政管制等,避免农村环境、农村文化和品牌的破坏性使用,制定规章条例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的行为实行经济制裁或行政惩罚,用补贴的方式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政府主导模式通常以约束机制见长,往往约束强而激励弱,两者不均衡。短期效果可能非常显著,长期来看,缺乏内生激励,其他主体缺乏维护农村特性、营造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最后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激励机制的设计及推广,如对村民自发的植树造林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通过制度的引导实现村民品牌意识、文化意识的内增长,逐渐取得约束激励机制的均衡。

二是私人投资者经营模式。私人投资者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承包经营手段,政府或者集体将一定期限的农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私人投资者。公共资源的私有化使私人承包经营者成为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创造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明确。在他的承包期限内,会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的关系,能更多的从游客的需求角度出发关注农村旅游整体文化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品牌的创造与维护,进而做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选择,更会注意和当地村民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这种模式的激励性较强而约束性较弱,很难保证私人投资者在其既定的经营期限内尤其是在经营期限快满的时候出现破坏

性的短期行为。对此,当地政府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中往往作为当地居民代表与私人投资者讨价还价,它需要对所采用的集体行动所必需的制度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真正代表当地居民的集体利益,对该地的村民给予可信承诺。因此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

三是集体组织经营模式。农村集体组织经营模式是在一定规模的社区范围内实行社区自主自治,成立管理委员会,通过协商一致的原则形成管理的契约安排,并通过相关制度规章的制定,合理的使用农村整体文化环境和文化品牌。这种制度设计是出于村民本身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它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约束性。但是这种制度设计有很高的前提要求:首先当地居民要有很高的自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其次,必须排除某一个人取代所有村民的可能性;再次,管理委员会必须有足

够的权威且值得村民信赖。

从当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运用这一模式的条件还不太成熟,村民的素质和政府组织的现状表明该模式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

从上面的三种模式的分析来看,各地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模式。

3、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私人生产的积极性,让公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

(二)“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启示

1、整合产权,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所有权的统一。

建立一个农村旅游开发管理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所有权代表机构是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把分散在各家各户或者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之间的权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部门。因为在交易费用日益升高的现状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更有效。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一企业的所有权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行使,即“多龙治水”。例如,人事权和监督权掌握在企业工委和国企监事会手中,收益由财政部负责,薪酬则由劳动部审定。其结果是每个机构都可以从某个侧面向企业发号施令,但谁都不对企业经营的整体结果负责,也不可能负责。意识到产权支离破碎的弊端,党的十六大提出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确保国企所有者责、权、利的统一。“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的确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即把分散的权能集中到一个统一的部门。在交易费用日益高升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有效得多。】

2、加强制度建设,制止“寻租”行为的发生。

“寻租”行为研究,减少或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合理的处理好在产权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为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

轻易放弃既得的利益,产权的有偿转让更加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

我们在建立农村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对管理机构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企业的多头管理或产权分散,是滋生寻租行为的重要原因。由于寻租人追求的是大量的非生产性价值,因而在寻租过程中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或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但主管者往往在其间的权钱交易中获取大量租金(rent)。因此,就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而言,寻租就是“反公地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加强寻租理论研究,遏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并正确认识在整合产权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毕竟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而产权有偿转让方案则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委托———代理人”问题也将继续存在于独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中。所以,我们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本身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 生的原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摘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莎学研究者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和文化身份造成悲剧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求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加深刻了解悲剧《奥赛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奥赛罗性格缺陷悲剧原因 一、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 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奥赛罗也不例外。一方面,他的形象是光辉高尚的,他生性单纯、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征战沙场,为保卫威尼斯城鞠躬尽瘁。另一方面,由于身份原因,他身上也有嫉妒、轻信他人、自卑等缺陷。对于奥赛罗的个人悲剧性格,我们既不能极力去赞颂,也不能一昧去否定,而是应该结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好好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他的性格缺陷方面来探讨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轻信他人 奥赛罗太过轻信伊阿宋,当听伊阿宋说苔丝德蒙娜和自己的下属凯西奥有染时,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了。渐渐怀疑苔丝狄蒙娜对自己是否出于真心,这使奥赛罗变得敏感、多疑。轻信下属的话后,他就开始慢慢怀疑妻子,在嫉妒、猜疑的情感中挣扎,最后一怒之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 奥赛罗坦言:“对于这个广大的世界,我除了冲锋陷阵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1】这句话反映了他性格的单一性。剧中的奥赛罗从小就经历了战争,长年征战沙场, 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范围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他的视野并不那么开阔,也导致了他在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身上有的只是身为军人的坦率真诚,看不清社会的丑恶和生活中的奸诈小人。在第一幕第二场,当元老勃拉班修率领家丁来抓他时,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一、公地悲剧定义 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学》上提出,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二、案例导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大自然迷宫”和“天下第一奇山。”武陵源1998年被国务院省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在发展和经营中采取了“强化旅游设施建设,弱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导致了武陵源游客蜂拥而来,总收入呈阶梯状攀升,景区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与过度增长的游客人数之间的矛盾也突显出来。由于武陵源景区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居民转变过来,整体素质低下,“经济导向”十分明确:在景区内修建索道和电梯,强行炸毁小山头;在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强行乱占滥建,加修门面和修建猪舍;在天子山神堂湾砍伐林木10立方米。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对薄弱。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性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武陵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典型的“公地悲剧”。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治理模式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考虑到世界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性和受保护性,应该强调的是把公地悲剧理论的三种主要的治理方式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结合“政府强权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和“多中心自主管理”这三种方式。对世界遗产不仅要实行两权分离,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实行政府的强权管理。同时将世界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是世界遗产的主要精华和意义所在,要严格禁止一切外界的干扰。缓冲区一部分可对游客开放。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通过政府的强制管理,来约束景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规范旅游秩序,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 2、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为了更好的保护景区资源,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文件,依法保护遗产资源。对于景区而言,要划分好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这既避免了独断专行,同时也明确了各自的职能分工,为景区的旅游监督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推进遗产地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3、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在游览景区过程中,人们缺乏“公共意识”是导致“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人都认为既然这块地是公共的或公家的,就不是自己的,用不着自己负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能做到严于律己。对于景区而言,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用一些规范化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有意识去保护公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出面公布公地具体维护的成本,这是让每个公民成

红楼梦悲剧形成原因

《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 “女娲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一 “天”的原型意义,首先应是一种法则、原则、终极意义上的神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据。其次,天又是物,有破碎残缺之可能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援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昭示了“天”在中国古典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两层含蕴;女娲补天揭示当下生存依据的天已破灭和依赖女性的重新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见自于《淮南子·览冥篇》,其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续写了这则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曹雪芹写这则神话故事有何用意?“天”在曹雪芹的精神世界里隐喻着什么?女娲补天又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显见,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来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是一块“爱”的石头,曹雪芹所说的“青埂峰”,不正是情根峰吗?因此,这是一块情根峰下的“爱”之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也是最无情的。于是,女娲补天缺失“情根”之石,又预指新构之天冰冷无情。在“无情”之天的当下,宝黛爱情最终必将走向破灭。 “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现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红楼梦》略作比较,均可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悲剧形成的相似之处。在《麦克白》的故事中,有三个女巫,她们在该剧中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该剧第一幕第三场,在拯救国家的英雄麦克白和班珂胜利班师回国途中,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等候着这两位将军,并向他们泄露天机:即麦克白和班珂的后代都将会做苏格兰国王。正是此预言,麦克白在其冷静而狠毒的夫人的教唆下,杀死了国王邓肯,对麦克白来说,这个内心善良,雄心勃勃,拯救国家的英雄到底没逃脱出女巫所传布的命运的掌心,此后,麦克白也杀死了内心的宁静,并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待到加冕称王后,他又不得不杀班珂,然而其子逃逸,至此,“人力”在“天命”面前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女巫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在山洞中,她们通过三个精灵,告诉了麦克白三条天机, 一是要他留心麦克德夫,一是告诉他凡是女人生的人都不能伤害他,一是除非柏南的森林移动,他也不会被人消灭的。麦克白当然参不透三个幽灵的象征意,自以为神灵是有助于自己的。其结果三条预言一一应验。麦克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四)合作的交易成本 ?若需要谈判才可达成合作,则须付出交易成本,且参与者人数越多,则交易成本 越大,达成合作解就越难。 ?谈判须付出的交易费用包括: 信息传递费用

监督费用 对策费用 (五)产权界定失当 ?产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确定人们在 相互关系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 ?经济学研究权利的买卖而非商品的买卖。 ?“完备的”产权“包括一组权利 ?应该在不减弱的意义上理解产权: —完全明确规定的; —专有的; —可转让的; —可实施的; ?结论: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产权对资源利用提供的激励要少很多。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政府控制与管理 ?私有化 ?自我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控制与管理 修改的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9) 牧羊人A 不合作(9,-1)(-2,-2) ?上述最优结果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 等假定基础上。 ?若无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政府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 的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对合作的牧羊人施加了惩罚,或对不合作的牧羊人没有施加惩罚。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_公地悲剧_与_反公地悲剧_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2005年第3期(总第115期)N o.3,2005(Serial N o.115) 收稿日期:2004-11-03 作者简介:陈新岗(1975-),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陈新岗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公地悲剧”是公共物品过 度使用的结果,“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公地悲剧”在于产权不清,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在于产权支离破碎,故要整合产权。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具有“公地”特性,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国有企业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产权; “公地悲剧”; “反公地悲剧”; 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5]03—0075—04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目前经济学界对“公地悲剧”理论的探讨较多,林毅夫、张维迎、张军、陈抗诸位教授对此都有精彩论断,①而对“反公地悲剧”则讨论甚少。笔者拟从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探寻当前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 一、“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产生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观点,社会产品大体可分为两类:公共物品(public g oods )和私人物品(pers onal g oods )。私人物品是由私人企业生产并通过市场交 易实现的产品,其消费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生产、由社会成员免费使用的产品,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 1968年英国哈丁教授(G arrett Hardin )在《T he tragedy of the comm ons 》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 理论模型。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 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②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 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 (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 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 ?A ?Heller )在 《T he tragedy of Anti -comm ons 》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 )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 )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 “反公地悲剧”。③在实践中,要避免悲剧,我们要花 费大量的交易费用、谈判成本以及说服潜在竞争者的成本。一旦发生了“反公地悲剧”,我们很难将各种产权整合成有效的产权。就像在大门上安装需要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终结者:广场舞大妈 ——两城环境卫生改进的建议人不臆想无少年,今日我臆想的题目是城中村环境、城乡结合部环境(简称两城环境)与城市社区的环境卫生差异原因。看着挺好的出发点,为什么是臆想的那?现在给出解释,两城环境卫生不一定糟糕,城市社区的环境不一定美观,简单说它们之间的差异极有可能是我自身的杜撰。 要论两城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差异原因,除了经济条件差、外来人口居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差异就是是否有广场,广场上是否有经常活动的大妈。要解释为什么大妈也会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更准确说是广场舞大妈,没了它们,广场极有可能成为垃圾的堆放场所。为了进一步解释,这里选用公地悲剧进行辅助。 1、什么是公地悲剧; 2、两城环境与城市社区环境差异存在的原因; 3、糟糕的两城环境卫生可以类比为公地悲剧的原因; 4、两城环境卫生的终结者——广场舞大妈的原因。 一、公地悲剧 据百度百科释义: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公地悲剧的解决原因有二:其一,公地变私地,即产权私有化,也是最受推崇的公地解决办法。产权私有化有利有弊,利处是它确实可以杜绝公地悲剧的发生,局限是该产权可以私有化和私有化对拥有人有静利润,另外还会造成财富向一端聚集;其二,加强管理,即通过规则的制定确定谁有优先使用权,在不阳光的情况下,该办法极易发生寻租行为。 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公地一定要悲剧吗?自然不是,比如沙漠、风等资源,储量太大、用途有限,让他们悲剧很难;又比如,假如某块公地属于一个20至30户人家的村子,互相熟识,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时候有人过度使用的话,道德制裁马上到——失去名誉,遭到村民排挤,整天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地悲剧也很难发生。所以公地不一定悲剧。 二、经济发展失衡、基础设施落后、外来人口增多等因素是两城环境与城市社区环境差异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失衡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两城卫生环境糟糕,大家应该一看便知其中原因,在这里不赘述。 把外来人口看作两城卫生环境糟糕的原因,想必部分人无法接受。现在就对外来人口定义加以限制:外来人口,短期在某地居住的外来务工居民,无常住意愿。短期,根据不同行业,定义不同。 假设外来人口注意环境卫生,个人获得的净效益为20单位(其中10单位为实物或货币),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收益为30单位;外来人口不注意环境卫生的净效益为10单位(其中15单位为实物或者货币,名誉损失为5单位),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收益为15。结合外来人口的定义限制,它们的最优选择是不注意公共环境卫生或者打擦边球,因为此时他们的货币利益最大化。放松假设,这部分选择在总体选择中的比例也会占用很大的比重。

公地悲剧的案例

掉在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有人捡? 美国经济学界多年前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学富五车的经济学者教授和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助理教授一起外出吃午饭。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眼尖的年轻教授发现地上有张100美元的大面额钞票,便弯下腰准备把它捡起来。不料,那位老教授立刻出手拦住他说:“别捡了,这钞票是假的。”年轻教授不服气、问道:“你如何断定这钞票是假的?”老教授随口回答:“如果这100元的钞票是真的,早该被人拾走了。” 老教授的答案虽然书呆得可笑,但却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答案。市场的高效率保证它时时出清,谈判桌上没有剩下的钱,人行道上也不可能有还未被捡走的钞票。在老教授看来,年轻教授是经济学修养不够才会伸手去捡那掉在地上的钞票。 掉在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没人捡,当然还有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等其他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种种浪费现象.其实就和钞票掉地上没人捡一样。我们的无奈等待,其实还是和“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分不开。 奥尔森1996年在美国《经济学展望》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大面额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的文章。他认为,能够在国家这一层次上解释贫富差别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资源的禀赋不同。二是公共政策和体制不同。奥尔森的结论是、决定国家贫富的主要因素不是包括技术、知识、土地、资金和市场交易型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票赋,而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公共政策以及影响体制与政策质量的公共物品型人力资源。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有亿万元钞票掉在地上没人捡!要捡起这巨额钞票,必须靠千万人的分工、合作,必须有对私人产权的绝对保护以及对合同的公正实施。好的体制和政策能够保证对产权长期有效的保护,杜绝任何形式的掠夺,激励人们从事分工、合作的创新生产活动,特别是“产权密集型”的生产活动。“掉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捡不来”、“不让捡”或者“捡了也白捡”,关键是体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的事确实也不少见.莫斯科街道上前些年就出现过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沿街的店铺大量空置;另一方面,街道夯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箱形销售摊。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万只这样的金属箱子,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金属森林之中。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沿街叫卖的商贩不搬到温暖的店铺里去?为什么沿街店铺的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为什么掉在街边的钞票多年没人捡?密执根大学一位叫黑勒的年轻教授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于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反公地悲剧”的概念。 大家也许对“公地悲剧”的概念较为熟悉。 “悲剧”的产生是由“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们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黑勒的反公地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试析苔丝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借鉴与比较 彭雪梅张美兰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苔丝是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苔丝自身性格的原因,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关键词:苔丝悲剧原因家庭社会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试析苔丝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多反映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下层劳苦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哈代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因此,对市场经济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的批判的立场。作为人道主义作家,哈代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他对人民的命运表示同情,而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人民命运的缩影。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了个性的毁灭,《德伯家的苔丝》就是这样一部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的悲剧小说典范,它奠定了哈代杰出悲剧作家的地位。 苔丝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在一次事故中,家里的马意外死去,家庭失去唯一生存依靠。苔丝的父亲得知自己是名门望族之后,强迫苔丝去认亲。由于年幼无知,苔丝被恶少亚力克诱骗失身。她怀孕并生下一个婴儿,可惜婴儿很快就死了。不久后,苔丝在一个农场做工时遇见了安吉尔,两人相爱并结婚。在新婚之夜两人互诉过去。安吉尔过去的堕落得到了善良的苔丝的原谅,然而苔丝的过去却得不到他的谅解,安吉尔独自离家去了巴西。苔丝被迫回到娘家,生活也越来越艰难。父亲死后,由于付不起房租,母亲和四个弟妹流浪街头,为让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有个安身之所,苔丝被迫再次回到亚力克身边做他的情妇。一年后,后悔万分的安吉尔回来寻找苔丝,而苔丝又受缚于亚力克。在绝望和愤怒中,满怀仇恨的苔丝杀死了亚力克,弱者做出了最后的反抗。在与安吉尔过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苔丝在黎明时分被逮捕。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美丽、善良、纯朴的农家女孩子的悲惨遭遇。他把她完美的道德品质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堕落作风对比,对封建宗法制家长统治的英国农民所受的痛苦深表同情,从苔丝的生活和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待弱势社会中纯洁少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悲观态度和某些悲剧色彩,《德伯家的苔丝》包含了哈代对社会的无情控诉。苔丝的悲剧,即是社会的悲剧,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其悲剧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本文试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以及苔丝自身性格的原因,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二家庭原因分析 苔丝的家庭决定了她的苦难并把她推向了悲剧。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洗衣妇。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已决定了苔丝的命运。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苔丝只是一个农村姑娘,并非是什么女性的懿范。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 苔丝的父亲,虚荣的老约翰,偶然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就执意要女儿去亚力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了一户好人家,全家人跟着享福,苔丝的母亲也劝女儿去拜访德伯维尔家。纯洁的苔丝本不愿去,但因内心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她在那里工作并受到亚力克的诱骗,从此就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之路。在老约翰死后,家中所有的一切都得依靠苔丝,“在村里没有了权利和独立,无家可归的绝望把苔丝一家赶进了入侵者的强权中。”亚力克提供了抚养,苔丝屈服了亚力克。她的家庭能以这种方式过得不错,而苔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跟安吉尔一起生活。家庭的贫困成为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原因分析 这是苔丝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当时的英格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最为低下的阶层,苔丝的家人们过着最苦最累最没有尊严的生活。在成为上层阶级的欲望驱使之下,苔丝的父亲竟会送他的漂亮女儿去所谓的望族德伯维尔家攀亲戚关系。社会是残酷的。劳动者成天劳作却没有一片田地,穷苦的农民被资产阶级社会所控制,成为上层社会贵族的想法让糊涂的农民没了头脑,没了判断力。苔丝的悲剧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阶层所决定。 《苔丝》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矩、逆来顺受、信神奉神为美德。在那个时代,在婚姻问题上以遵循基督教道 050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编者按】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Hardin(1968)在Science上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剧》,该论文是环境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块基石。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思想例证,“公地悲剧”理论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公共资源管理工作中,甚至用到非公共资源领域,如教育、医药及信息网络领域。 2003年,为了进一步强调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及Hardin的《公地的悲剧》一文的重要性,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特刊来纪念《公地的悲剧》一文发表35周年,并且高度评价了该篇论文在科学文献方面的突出贡献。 公地管理的最终办法:彼此制约、相互妥协。 ----------------------------------------- 附:原作中译全文 公地的悲剧 Garrett Hardin Science,1968 中译:自学书院(2008年5月) 译文以《香港共享创意》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3.0 香港授权条款发表。 J.B. Wiesner和H.F. York在一篇关于核子战争前景的发人深省文章结尾时说:「武器竞赛的双方都是…面对持续增强的军事力量和持续减弱的国家安全。深思之下,我们的专业意见认为这困局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如果大国只是在科学和科技这方面找寻解决办法,结果只会令情况恶化。」 希望各位不要集中注意文章的主题(核武世界的国家安全),而是要留意作者的结论,即是问题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专业和半通俗科学期刊的评论,差不多都隐喻评论的问题是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技术性解决办法可以定义为只要改变自然科学的技术,无需或只是稍为改变人的道德价值或概念。 我们现在一般都欢迎有技术性解决办法(以前并非如此)。因为以前的预言往往失准,要有莫大勇气才会断言没有预期的技术性解决办法。Wiesner和York表

什么是公地悲剧

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 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本质就是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悲剧”的产生是由“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们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说到哈丁的“公地悲剧”或日“公有资源的灾难”,那是对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的确证。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所以,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

2018年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篇一:朝花夕拾阅读问答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问答 《狗?猫?鼠》 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狗?猫?鼠》 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答:(1)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捕食定要尽情玩弄,待玩腻了在吃,与人们的坏脾气相同。(2)天生一副媚态。(3)在交配时嗷叫,令人心烦;(4)吃了“我”心爱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非猫所害,但“我”是不会对猫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 答:“暴虐者”。充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答: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 答:“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表现“我”的惊讶。“我”只是随口跟她提起,并不会料到长妈妈会把它买了回来,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妈 妈的“敬意”。 3.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阿长是个朴素的乡村妇女,她虽然有些迷信有些喜欢说别人闲话,但是她 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憧憬。 《二十四孝图》 1.《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即高兴又扫兴? 答:“高兴”是因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是因为“我”知道了“孝”有如 此之难,对之前想做孝子的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答:对书中那些孝子的做法感到可疑甚至反生反感。 3.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不是反对孝道的文章? 答:不是。作者并不反对孝道,只是对中国古代孝道深表怀疑。文章揭露了封 建孝道的虚伪和残暴,对中国古代儿童的怜悯和同情。孝顺是优秀的品质,但 不能过分虚假,不然就变的愚不可及了。 《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 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对子女要求严厉的人 2.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 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 答:反映了古代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摧残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解与埋怨 《无常》 1.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答: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 2.鲁迅写《无常》有何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