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一、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6编辑:互联网 沈巷中学韦晓静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的名篇,讲的是战国时,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巧舌退秦师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那巧妙的语言艺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言句式--状语后置。(3)分析烛之武的艺术形象(义、智、勇)和他巧妙的语言艺术。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主人公是烛之武;第二,烛之武一个人退了 一个军队。我们还能产生一个疑问,他是怎么退的秦师?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标题的三个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交代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文化常识 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4.史书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第一部国别体《国语》。一般带“国”字的就是国别体。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二、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2. 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文言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现象

《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和形容词活用。 名词活用分为: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动词活用分为:动词作名词,动词做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分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 还有一个小类是数词活用为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晋军函陵中的“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中的“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③唯君图之中的“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 这是名词活用为一般的行为动词,是将名词所具有的形象赋予给了句子的行为和动作,使动作带有形象的特点,这里的“军”“盟”“图”就有这样的特点。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中的“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其特点是被活用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活用后带上了宾语,并且这个动词临时带上了致使意义,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词语的特征,这里的“利”就是这样的。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中“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这里的“鄙”就是这种用法。 四、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②夜缒而出中的“夜”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东”是方位名词用做状语,“夜”“朝”“夕”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或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9、烛之武退秦师

9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三传”,《左传》又名《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本文十倍)。《》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助读材料 1.关于《左传》的作者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 词,远方的国家)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8、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9、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 E.(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 《烛之武退秦师》 1、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 (1)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2)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报复。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她,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走向秦营。(3)思维议论型 思维,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汇总一、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 (名词→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2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既东封郑 (在东边) 3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4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共其乏困(供)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三、古今异义 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尊称/掌管某项工作)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军”“缒”“鄙”“肆”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焉”等文言虚词及省略句式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汜.南()夜缒.()而出阙.秦()逢.孙()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夫晋,何厌之有(通,)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5)失其所与,不知(通,) 3.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相传为末年国史官所做。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课堂导学】 一、梳理文言 1.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③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语并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 ⑥既东封郑 ⑦若不阙秦 ⑧阙秦以利晋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⑩共其乏困 3.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 译文: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句式: 译文: ③夫晋,何厌之有?句式: 译文: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式: 译文: 二、理解文意 1.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能用四字概括每段内容吗? 2.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3.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 3.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 4.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话艺术; 学习重点:目标2、4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故事背景(详见第四单元相关资料) 二、合作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4、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本文的其他人物呢?

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你还知道古人哪些善于劝谏和纳谏的例子? 三、拓展提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7、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 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 D. 虞不腊矣(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 是.寡人之过也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 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 C. ① 桓庄之.族何罪② 虢,虞之.表也 D. ① 师还,馆于.虞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9、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

高中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高中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 持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 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但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 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能够兴邦,一言能够误国”。今 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 章出自《左传》呢? 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 下相关《左传》的历史知识。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 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但是我国最早最完备 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占有极大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使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 生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用原文。 生3:“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生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何出此言?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中,一词多义,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1.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2.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2、赏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辩技巧。 3.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句读。 找同学注音。 4.下面找几个同学读一遍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点评。(声音大小,读音正误,句读停顿.)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同桌讨论) 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解决。 好,我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打出幻灯片) 好,我们来看课文。 课堂探究 5.首先,看题目,题目意思是烛之武击退了秦国的军队,注意退的用法。(使动) 6.烛之武用什么击退了秦国的军队?(是带领军队用武力?还是武功高强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刺杀了秦伯?还是用了什么别的方法?) 明确:用言辞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课文哪一段最能 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shui)艺术? 明确:文章第3段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7.齐读第3段(烛之武的说辞)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能抵过千军万马,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伯的?(烛之武劝说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有哪些?其高超之处在哪儿?) 8.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这段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 生: 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伯说了几个理由? 生; 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你来说。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特别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联盟秦晋的基础。板书:(亡郑危秦,动摇秦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烛之武以利益来引诱秦伯。板书:(舍郑利秦,以利相诱) D在说第三点理由之前,烛之武还提到了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了。大家说是哪一句?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说。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那么,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这段历史呢?你来说,你认为烛之武是要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板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如果郑国灭亡了,晋国强大后,势必接着攻打秦国以图进一步扩张。板书:(晋贪无厌,劝秦谨慎)

国家一等奖《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观点示例】 1、直接的观点 烛之武原先没有被重用,在关键时刻却能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显现了一个公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2、深化的观点 (1)可以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角做深入剖析。国家利益之中包含着个人利益。当国家不存在的时候,个体的公民就会沦为亡国奴,其个人利益也就无法保证。烛之武舍身前往秦营,既有其个人高贵品质的因素,也有个人利益的因素。这一点,郑伯已向烛之武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说,为国家、为集体作出牺牲是利国又利己的,是没有必然矛盾的。 (2)再进一步联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利益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但道德的影响是虚弱的,而利益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根本性的。正如名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牺牲个人利益是必须以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的,而绝不是无谓的匹夫之勇、无益的愚忠牺牲。 3、直接的观点 烛之武原本是为了保存郑国才去劝说秦伯退兵的,但他在劝说秦伯时却站在秦国利益的角度,最终说服秦国退了兵,这说明: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才会说服他人。国家之间的交往是这样,一个领导者对部属的动员也要这样,与竞争对手打交道更要学习这种方法。 4、深化的观点 (1)在很多时候,正面进攻没有迂回进攻效果好。正面进攻会明显地让对方看到自己意图,因而会受到对方的强烈抵抗。迂回进攻则可以避开敌人的防区而达到攻击的目的。 (2)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可有多种形式的选择,但必有一种是最佳的,也肯定有效果不好的。正确而适宜的形式对内容有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形式对内容的达成有消极甚至相反的影响。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的内敛与怀才不遇的无奈,但是,即使人微言轻,即使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5.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郑国——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郑伯的手中,成为了郑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6.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7.何为机智?何为勇敢?大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聪明一点,不要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有的人是天生就聪明,有的人是后天塑造的。聪明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还必然要有计谋计策。并不是只有当面抓住坏蛋才是勇敢,能够依靠智慧来抓住坏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就像烛之武一样,在说服秦伯时,并不是恐吓秦伯说:“小子,你要攻打我们郑国?不想活了吗?我现在就送你上西天。”而是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这就是烛之武的机智勇敢,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吗?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 ——在字词中夯实你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fàn)南 B.夜缒.(zhuì)而出 C.逢.(féng)孙、杨孙戍之 D.肆.(sì)其西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课内阅读演练 ——在阅读中训练你的思维 阅读《烛之武退秦君》,完成8-13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