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

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
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

]]]]]]]]]]]]]]]]]]]]]]]]]]]]]]]]]]]]]]]]]]]]]]]]]]]]]]]]]]]]]]]]]]]]]]]]]]]]]]]]]]]]]]]]]]]]]]]]]]]]]]]]]]]]]]]]]]]]]]]]]]]]]]]]]]]]]]]]]]]]]]]]]]]]]]]]]]]]]]]]]]]]]

实验目的:

1.理解并掌握光焦度、屈光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理解并掌握薄透镜成像规律,计算薄透镜的屈光度;

3.模拟眼睛屈光不正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实验原理

从光学角度看,眼睛是一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光学系统。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当发光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若物距为S 、像距为'S 、透镜的焦距为f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

f

S S 1

'11=+ 光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表示着透镜的发散或会聚本领,单位为屈光度D (1D=1m -1),也可用度作单位,1D=100度。

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眼有:

1)近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加强,这种眼睛称为近视眼。

多数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即眼轴过长引起;少数近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强引起。前者为轴性近视,后者为屈光性近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近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近移,需要配带发散透镜进行物理矫正,这种发散透镜称为近视镜。

图 近视眼图 近视眼的物理矫正

2)远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减弱,这种眼睛称为远视眼。

多数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小,即眼轴过短引起;少数远视眼是由于

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弱引起。前者为轴性远视,后者为屈光性远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远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远移,需要配带会聚透镜进行物理矫正,这种会聚透镜称为远视镜。

图远视眼图远视眼的物理矫正本实验中利用透镜A作为眼睛,像屏作为视网膜来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通过前后移动像屏来模拟轴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利用透镜B (焦距小于透镜A)和透镜C(焦距大于透镜A)来模拟屈光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并用一块凹透镜D和一块凸透镜E分别模拟矫正眼睛屈光不正的近视镜和远视镜。最后通过高斯公式来求出矫正镜的焦距。

实验仪器

光具座及附件、光源、物屏、像屏,不同焦距的薄透镜。

薄透镜共5片

薄透镜A焦距为200mm (模拟眼睛)

薄透镜B焦距为150mm(模拟屈光性近视眼)

薄透镜C焦距为250mm(模拟屈光性远视眼)

薄透镜D焦距为-150mm(模拟近视眼矫正镜)

薄透镜E焦距为600mm(模拟远视眼矫正镜)

实验内容

1.共轴调节

透镜成像存在着像差,成像系统应尽量在近轴区域。为达到上述要求,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合,习惯上称同轴等高,即共轴。

此外,成像系统中的各量,如物距、像距及透镜移动的距离等都是沿着主光轴计算长度的。长度是按光具座的刻度来读取的。为测量准确,透镜主光轴应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共轴调节可分为粗调和细调两步来做。

首先粗调,将各光学元件置于光具座上,并靠拢排列。调节其高、低、左、右,使光源、物屏、透镜、像屏等的中心同高共线并平行于导轨。各元件所在的

平面要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导轨轴线。

然后再细调,依靠成像规律来判断:将像屏、物屏置于光具座上,使其距离 。插入透镜并左右移动其位置,在屏上分别得到放大像和缩小像,调节各l4

f

元件,使放大像与缩小像的中心重合。如果系统是由多个透镜等元件组成的,均用这种方法使所有像的中心重合在一个位置,则达到了共轴要求。以下所有实验都是在共轴条件下进行的。

2.模拟正常眼成像过程:

(1)将焦距为200mm的薄透镜A放在物屏和像屏之间,调节光源、物屏、像屏及薄透镜共轴等高。

(2)将物屏和像屏间的距离调整为850mm,调节薄透镜A的位置,使像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以模拟正常眼睛的成像过程。

3.模拟近视眼成像过程:

(1)将像屏向后移动50mm模拟轴性近视眼成像过程,此时成像会变模糊。将薄透镜D(焦距为-150mm)放在物屏与薄透镜A之间模拟近视眼矫正镜,调节薄透镜D的位置,使像屏上所成的像清晰,记录下物屏、薄透镜A及像屏(单次测量)的位置,用多次测量(至少5次)记录下薄透镜D的位置。

(2)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薄透镜D的焦距。

(3)还原正常眼睛的成像过程,将薄透镜A换成薄透镜B(焦距为150mm)模拟屈光性近视眼成像过程,此时成像会变模糊,将薄透镜D(焦距为-150mm)放在物屏与薄透镜B之间模拟近视眼矫正镜,调节薄透镜D的位置,使像屏上所成的像清晰,记录下物屏、薄透镜B及像屏(单次测量)的位置,用多次测量(至少5次)记录下薄透镜D的位置。

(4)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薄透镜D的焦距。

4.模拟远视眼成像过程:

(1)还原正常眼睛的成像过程,将像屏向前移动30mm模拟轴性远视眼成像过程,此时成像会变模糊。将薄透镜E(焦距为600mm)放在物屏与薄透镜A 之间模拟远视眼矫正镜,调节薄透镜E的位置,使像屏上所成的像清晰,记录下物屏、薄透镜A及像屏(单次测量)的位置,用多次测量(至少5次)记录下薄透镜E的位置。

(3)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薄透镜E 的焦距。

(4)还原正常眼睛的成像过程,将薄透镜A 换成薄透镜C (焦距为250mm )模拟屈光性近视眼成像过程,此时成像会变模糊,将薄透镜E (焦距为600mm )放在物屏与薄透镜C 之间模拟远视眼矫正镜,调节薄透镜E 的位置,使像屏上所成的像清晰,记录下物屏、薄透镜C 及像屏(单次测量)的位置,用多次测量(至少5次)记录下薄透镜E 的位置。

(5)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薄透镜E 的焦距。 注意事项

1.透镜要轻拿轻放,尽量避免用手触摸透镜表面,严禁用任何物体划透镜。

2.安装透镜时一定要小心,确保透镜被牢固的安装在透镜夹上,切勿将透镜掉在地上。

3.透镜使用完毕后,用透镜纸将其包好,并按照实际焦距放回贴有焦距标签的塑料袋中,切勿乱放。

附:实验数据记录表及数据处理公式

模拟近视眼成像过程数据记录表(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各画一个) 物屏位置P= 薄透镜A (B )位置= 像屏位置P '=

测量次数 1 2 3 4 5 薄透镜D 位置(mm )

模拟远视眼成像过程数据记录表(轴性远视和屈光性远视各画一个) 物屏位置P= 薄透镜A (C )位置= 像屏位置P '=

测量次数 1 2 3 4 5 薄透镜E 位置(mm )

数据处理所用公式

设物屏与薄透镜D (E )的间隔为1S ,薄透镜A (B )(C )与像屏的间隔为2S ,物屏与像屏的间隔为L ,薄透镜A (B )(C )的焦距为))((C B A f f f ,则

轴性近视眼模拟过程焦距公式:12

2

22

1

2)(S S L S L f S f S f A A D ++--=

屈光性近视眼模拟过程焦距公式:12

222

1

2)(S S L S L f S f S f B B D ++--= 轴性远视眼模拟过程焦距公式:12

222

1

2)(S S L S L f S f S f A A E ++--= 屈光性远视眼模拟过程焦距公式:12

2221

2)(S S L S L f S f S f C C E ++--= 误差分析所用公式

近视眼:P D S -=1 ?=3

1

P u )

1.()

(1

2

--=

∑=n n D D s n

i i

D 221D P S s u U +=

轴性近视眼焦距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1)(22

2212S A A f U S L S L f S f S U D ??????++--= 屈光性近视眼焦距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1)(22

2212S B B f U S L S L f S f S U D ??

?

???++--= 远视眼:P E S -=1 ?=3

1

P u )

1.()(1

2

--=

∑=n n E E

s n

i i

E 221E P S s u U +=

轴性远视眼焦距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1)(22

2212S A A f U S L S L f S f S U E ??????++--= 屈光性远视眼焦距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1)(22

2212S C C f U S L S L f S f S U E ??

?

???++--=

屈光不正教案

屈光不正 1.眼屈光系统组成: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2.眼的屈光: 光线进入眼的光学系统,在视网膜黄斑部成像称为眼的屈光。 5.屈光度的形成 人眼总屈折力的大小是由各屈光要素的代数和。 例如: 中+中+中+中=正视眼 高+高+低+低=正视眼 高+高+高+高=近视眼 低+低+低+低=远视眼 6.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 7.简化眼: 三对基点: 焦点、主点、结点。 前焦点(距第一主点) 后焦点(距第二主点)+ 第一主点; 第二主点; 第一结点; 第二结点; 二、眼的调节与集合 调节定义: 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体的 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 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 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晶状体的弹性和睫状肌的肌力。 机制: 平时睫状肌松弛使悬韧带保持一定紧张度,晶状体被牵拉而扁平,屈光力最小,有利于视远。视近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形成的环缩小,放松晶体悬韧带-->晶体凭本身的弹性和晶体囊的张力前凸-->在结点前移和屈率变大两种作用下增加了屈光力。 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 调节近点: 经过眼的调节所能看清楚的最近距离。 调节远点: 无调节作用下所能看清楚的最远距离。 调节范围: 远点与近点距离之差称为调节范围。 调节幅度、调节与年龄 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调节幅度。

调节力与年龄有关: 青少年调节力强;老年人调节力弱,视近困难症状(老花眼)。 调节与屈光状态无关:无论正视、远、近视及散光人其绝对调节力基本相同,但是调节近点、远点与屈光不正有密切关系(详见各论)。 第二节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一、婴幼儿的屈光状态和发育 新生儿眼轴长度12—16mm,和发育成熟的眼球相比,需要增长8—11mm。从数据看,外界光线要聚焦在视网膜之后,造成20D左右的远视,实际并非如此。 新生儿眼轴短,角膜屈率小,晶体呈球形,眼的屈光系统,折光力强,使外界光线仍可聚焦在视网膜上。 成人眼球重约,前后径 24mm, 新生儿只有 2g 及 16mm, 婴幼儿多为远视,随着生长眼球前后轴越来越长,远视便逐渐减退。 婴幼儿的屈光状态和发育 婴幼儿由于受眼轴的影响,存在轻度远视可以视为生理现象,远视度数不应超过3—4D。随眼球发育,眼轴延长,年龄到青春期时,可以逐渐变为正视。远视便逐渐减退;近视逐渐增加。 正视眼 定义:在调节静止时,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称为正视眼。(屈光正) 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 屈光不正(非正视眼) 定义:在调节静止时,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称为屈光不正。 一、近视眼 定义: 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成为近视眼。 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 分类 按屈光成份轴性:眼轴长多见 屈光性:球形晶体、圆锥角膜 按近视程度轻度 < 中度— 重度 > 按屈光成份分 轴性近视──屈光力正常,但眼前后径(轴)过长。眼轴每长1mm,近视增加3D。某些青少年发展到成年期,眼轴逐渐增长,发展过快,视力不能矫正,度数较高,称为进行性近视或恶性近视。 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 角膜、晶体,曲率过大,弯曲度过高。

屈光不正的分类有哪些

一、近视眼 近视是指眼睛在放松的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状态。统计发现高中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可达75%。 近视发生的病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常见于一些病理性近视,而环境因素是引起学生近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与长时间近距离学习有关。 近视的诊断:近视眼的主要表现是看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近的东西清楚。 瞳心圆近视弱视防控中心提示:如果有以下的现象,则说明有近视的可能,看东西经常眯眼睛;看东西喜欢凑近看;经常揉眼睛;经常歪着头看物体;经常皱眉等。 近视的矫正:包括普通的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分硬性和软性两种)、人机一体带电理疗和准分子激光手术等。 眼镜:这是平常使用最普遍、最方便的一种矫正方法。比较适合一些度数不高,度数比较稳定又不喜欢戴隐形眼镜的人。但是有些人戴眼镜可能不合适,比如说两只眼睛度数相差大于250度的人,高度近视的人,平常喜欢运动的人,还有一些因为职业或者美观的原因。一些眼镜很多还具有防紫外线功能,比如说一些太阳镜,变色片等都有一定的防紫外线的作用。我国西部地区海拔较高,紫外线较强,户外活动建议多戴这类眼镜。 隐形眼镜:那些不适合戴眼镜的人都可以尝试使用隐形眼镜来矫正近视。戴隐形眼镜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因为它是直接与眼睛接触的,所以不干净的隐形眼镜会把细菌带到眼睛里;第二,眼睛发炎的时候不能戴,因为它会加重眼睛的炎症;第三,长年累月戴隐形眼镜的人建议戴硬性的隐形眼镜,即RGP,因为它比软性隐形眼镜更健康,更不容易出现并发症,但是如果你是偶尔戴一次隐形眼镜,建议戴短时间使用的软性隐形眼镜,如日戴型的,戴一天后就要丢掉。 人机一体带电理疗:带电手法理疗通过对眼部及身体相关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充盈,使萎缩视神经细胞恢复活力。 激光手术:对于一些不喜欢戴眼镜的成年近视患者,激光手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激光手术比较适合度数已经稳定2年以上的成年人,因为儿童的近视度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儿童一般不做激光手术。 提示 家长要每隔半年时间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眼部检查,如有近视,要按照医师的建议配戴眼镜。戴度数不足的眼镜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会使孩子的度数加深更快。 二、远视眼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神奇的眼睛

第七节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 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严重影响儿童视力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1216237.html,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严重影响儿童视力健康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37期 最新证据表明,近视的发生具有逐步低龄化的特点,在3~6岁的群体中,约有2.5%的儿童为近视眼。在中国,6~18岁的城市学生近视发生率已从低于10%激增至80%。统计显示,缺乏诊断和矫正的近视导致了全球20.9%的致盲和52.9%的中度至严重视力问题。有些病例虽然非常容易矫正,但却由于疏于及时的治疗造成了儿童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未矫正近视已成为儿童中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强生视力健视光学院田欣博士表示,早期发现儿童的近视、弱视、斜视等眼部问题,并进行及时矫治,有利于避免儿童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永久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屈光不正未矫正?对此,田欣指出,一是由于公众对于儿童视力健康不够重视,还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比如认为儿童近视没关系,长大了做了手术就好了;近视了不能轻易戴眼镜,戴眼镜会加速近视的发展等等。田欣介绍,近视手术能帮助摘掉眼镜,但不能“治愈近视”,视网膜并发症和致盲风险还是存在的。发生近视了却不戴眼镜,会使得眼肌调节紧张,可能加重视疲劳,甚至可能导致弱视。斜视和弱视都需要及早就医,这些眼疾都有合适的手术和治疗时机,如果错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甚至无法治愈的视功能障碍。 此外,田欣还指出,我国尚有大量儿童因为贫困而无法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视力矫正。据悉,为帮助贫困儿童更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眼病,强生自2002年起就与国际狮子会发起“爱瞳行动”。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亚太地区成功地为2300万贫困儿童进行了视力筛查,其中80 万儿童通过筛查发现问题,50万儿童获得了相应的治疗。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神奇的眼睛》教案

6.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2.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及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教学难点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眼与大脑的配合,我们才能看清物体,判断距离, 欣赏五彩缤纷的景色。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视力正常的人是不戴近视、远视眼镜的, 而患有近视或远视的人需要戴眼镜,你知道为什么吗?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赶 快进入正面的学习,去一控究竟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眼睛;(2)保护你的眼睛。 一、眼睛 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 展示:多媒体播放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 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说明:学生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能力、学习知识。 体验:教师指导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点评: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亮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问题: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说明:播放课件演示眼球的自动调焦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总结: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 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 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第七章 第一节 近视的处方原则精编资料

第七章第一节近视的处方原则

第七章第一节近视的处方原则 验光的主要目的是给患者提供一个配镜处方,该处方为戴镜者提供良好的矫正视力,使之拥有舒适的视觉,并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而不会对眼睛造成任何损害。任何配镜的处方原则,都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配镜目标展开。 经过规范的验光获得了患者准确的验光度数后,跟着就是开具配镜处方。由于个体对视力的需求和感觉差异很大,准确的验光度数并不一定是患者最合适的配镜处方。验光师在给予配镜处方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公式可以遵循:有了准确验光度数,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视力需求、职业特点、戴镜情况等因素,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眼部健康情况、双眼视觉情况。以患者准确的主客观验光结果为基础,结合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平衡,按照其配镜目的和要求,给每一个患者一个个体化、个性化的配镜处方。 换言之,验光度数(屈光不正度数)完全相同的患者,综合各个因素以后,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给出能够满足配镜目的、合乎个体需求,不尽相同度数的眼镜处方。合格的验光师应当熟悉各个年龄阶段屈光不正的特点,掌握不同屈光状态矫正的侧重点,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配镜的影响。只有充分掌握上述的知识点,才能够为患者提供理想的配镜处方。 在开具配镜处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和要求?本章将按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的大类,讨论各类的配镜处方原则,最后讨论一些特殊情况的配镜处方原则。 近视的处方原则 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的攀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亚洲。很多青少年由于近视眼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所以掌握好如何为近视眼患者开出正确、合理、科学的配镜处方甚为重要。近视眼的配镜处方的基本原则是选用最低度数的负透镜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矫正视力。 矫正近视眼的常用方法是配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选择适当度数的负透镜(凹透镜),使镜片的后焦点位置与眼的远点位置一致,这样当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后,会正好聚焦在视网膜黄斑区,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不同年龄阶段的近视患者,配镜处方的原则有所不同: 1.婴幼儿时期(0~2岁) 如果发现2岁以前的婴幼儿近视,一般建议先使用强力的睫状肌麻痹剂进行详细的屈光检查。由于婴幼儿的眼球正视化发育还处在较强的活动期,确诊近视以后,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观察一段时间,特别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文献报道其屈光度会发生很大的正视化趋势,即婴儿自身可能有一定能力降低其近视的度数(多数认为是通过角膜曲率的改变);另外,由于近视的患儿其看近视力较好,通常不影响其视觉系统发育,因此,如果不存在斜视,无高度近视,一般不建议在这一阶段为中、低度近视患儿开具配镜处方;如果是高度近视的患儿,则可采取部分矫正的配镜处方。 2.学龄前儿童(3~6岁) 一般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病率较低,眼球正视化过程也趋向结束,如发现患儿近视则很可能是由婴幼儿时期延续过来,在这一阶段,由于儿童对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处方的原则是在应用睫状肌麻痹剂验光后给予适当的矫正,对于<-1.50 D的低度近视,仍可以观察为主。这一阶段患儿配镜处方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弱视。 3.学龄期、青春期(6~18岁) 这一年龄段是近视最高发、屈光变化最快速的时期。大多数患者的近视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而且其度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地加深。文献报道一般近视度数加深的过程要延续到青春期结束后才终止。不少基础研究提示过矫或欠矫,均会导致近视进展,但尚无确凿的临床研究依据证实。公认的处方的标准最低度数的负镜片,达到正常或(最好)的视力,不过矫。特别注意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调节力相当强,所以验光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调节的影响,防止近视过矫。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配镜处方原则是完全矫正、避免过矫,定期(一般半年一次)复诊、排除眼病(如青光眼)的可能。通常患者的近视度数会有0.50 D~0.75 D/年的增加,如果加深的幅度或速度过快,则可以考虑配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 )镜片或OK镜,以控制近视的加深。有些验光师认为近视的发展规律必然是从假性近视过渡到真性近视,但最近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实际上近视度数低的患者并不都是假性近视,验光师一定要通过规范的验光和/或使用睫状

最新医学验光的处方原则

医学验光的处方原则 近视眼配镜处方原则(一) 1、假性近视眼:解除调节痉挛,不需要配镜 2、真性近视眼:应及时想镜纠正视网膜离焦 3、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镜度进行矫正(MPMVA) 4、高度近视眼初次配镜常不能接受全部矫正,可分期分批矫正原则(二) 1、对于-3.00D以上近视合并老视的患者,应对远近视力进行矫正 2、近视矫正为远视力矫正,若用于长期看近,会造成看近时眼睛调节负荷的增加,因此,超过3D的近视矫正应考虑适当降低近视时的负担。可以使用双光镜、渐进多焦点镜或棱镜组合式透镜 二、远视眼配镜处方原则 1、考虑年龄因素,生理性远视不应配镜,为眼球正视化发育留下空间 2、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正度数(MPMVA) 3、有视觉疲劳症状的轻度远视也要矫正 4、内斜视者足矫配镜 5、弱视者足矫配镜 6、注意假性近视,调节明显者应充分麻痹睫状肌 7、远视眼镜应常戴

三、散光眼的配镜原则(一) 1、轻度顺规模散光,如不影响视力、无视觉疲劳或视觉干扰症状可不矫正:伴有其中一种情况原则上应全矫正 2、-1.00~-3.0D散光,尽量全矫正,以患者能接受的多少来确定 3、高度散光,可根据球柱等值规则减低散光度数:将原柱镜度数的1/4加在球镜上作为新的球镜,原柱镜度数的1/2作为新的柱镜轴向不变 原则(二) 1、逆规或斜轴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均需全矫正 2、不规则散光最好采用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矫正 3、更换眼镜时,注意原有眼镜的散光轴位和度数:患者已习惯原有的错误的轴位和度数;新的正确的度数可带来明显的不适;采用折中的办法分期逐步改正 四、屈光参数的配镜原则 1、应兼顾视力、双眼视和双眼物像不等所带来的不适三方面的因素 2、有双眼视的,应尽量全矫正;无双眼视的,只需平衡以扩大视野 3、屈光参差较高时,高度数眼的全矫正,可能引起视觉干拢,应先降低度数,分明增加,并昼保证双眼视 4、屈光参差较高,单眼视力差: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案2新版沪科版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2.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光屏、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屈光不正教学说课

屈光不正教学说课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屈光不正 1.眼屈光系统组成: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2.眼的屈光: 光线进入眼的光学系统,在视网膜黄斑部成像称为眼的屈光。 5.屈光度的形成 人眼总屈折力的大小是由各屈光要素的代数和。 例如: 中+中+中+中=正视眼 高+高+低+低=正视眼 高+高+高+高=近视眼 低+低+低+低=远视眼 6.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 7.简化眼: 三对基点: 焦点、主点、结点。 前焦点(距第一主点)-17.05mm 后焦点(距第二主点)+22.78mm 第一主点;1.348mm 第二主点;1.602mm 第一结点;7.078mm 第二结点;7.332mm 二、眼的调节与集合 调节定义: 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体的 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 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 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晶状体的弹性和睫状肌的肌力。 机制: 平时睫状肌松弛使悬韧带保持一定紧张度,晶状体被牵拉而扁平,屈光力最小,有利于视远。视近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形成的环缩小,放松晶体悬韧带-->晶体凭本身的弹性和晶体囊的张力前凸-->在结点前移和屈率变大两种作用下增加了屈光力。 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 调节近点:经过眼的调节所能看清楚的最近距离。 调节远点:无调节作用下所能看清楚的最远距离。 调节范围:远点与近点距离之差称为调节范围。 调节幅度、调节与年龄 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调节幅度。 调节力与年龄有关: 青少年调节力强;老年人调节力弱,视近困难症状(老花眼)。 调节与屈光状态无关:无论正视、远、近视及散光人其绝对调节力基本相同,但是调节近点、远点与屈光不正有密切关系(详见各论)。 第二节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册4.6神奇的眼睛课时同步检测含解析教科版

第6节神奇的眼睛 一、选择题 1.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点睛】 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2.图是陈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于成像图示显示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故陈大爷的眼睛是远视眼;其矫正的方法是佩戴凸透镜,

3.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模型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B、C、D错误.故选A。 4.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答案】C 【解析】

验光处方原则

验光处方原则 近视眼配镜处方 原则(一) 1、假性近视眼:解除调节痉挛,不需要配镜 2、真性近视眼:应及时想镜纠正视网膜离焦 3、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镜度进行矫正(MPMVA) 4、高度近视眼初次配镜常不能接受全部矫正,可分期分批矫正 原则(二) 1、对于-3.00D以上近视合并老视的患者,应对远近视力进行矫正 2、近视矫正为远视力矫正,若用于长期看近,会造成看近时眼睛调节负荷的增加,因此,超过3D的近视矫正应考虑适当降低近视时的负担。可以使用双光镜、渐进多焦点镜或棱镜组合式透镜 二、远视眼配镜处方原则 1、考虑年龄因素,生理性远视不应配镜,为眼球正视化发育留下空间 2、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正度数(MPMVA) 3、有视觉疲劳症状的轻度远视也要矫正 4、内斜视者足矫配镜 5、弱视者足矫配镜 6、注意假性近视,调节明显者应充分麻痹睫状肌 7、远视眼镜应常戴 三、散光眼的配镜

原则(一) 1、轻度顺规模散光,如不影响视力、无视觉疲劳或视觉干扰症状可不矫正:伴有其中一种情况原则上应全矫正 2、-1.00~-3.0D散光,尽量全矫正,以患者能接受的多少来确定 3、高度散光,可根据球柱等值规则减低散光度数:将原柱镜度数的1/4加在球镜上作为新的球镜,原柱镜度数的1/2作为新的柱镜轴向不变 原则(二) 1、逆规或斜轴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均需全矫正 2、不规则散光最好采用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矫正 3、更换眼镜时,注意原有眼镜的散光轴位和度数:患者已习惯原有的错误的轴位和度数;新的正确的度数可带来明显的不适;采用折中的办法分期逐步改正 四、屈光参数的配镜原则 1、应兼顾视力、双眼视和双眼物像不等所带来的不适三方面的因素 2、有双眼视的,应尽量全矫正;无双眼视的,只需平衡以扩大视野 3、屈光参差较高时,高度数眼的全矫正,可能引起视觉干拢,应先降低度数,分次增加,并昼保证双眼视 4、屈光参差较高,单眼视力差: ---年龄小于10岁,应全矫正,并遮盖好眼(每天4小时):也可考虑激光手术后再配镜矫正 ---年龄大于10岁,可完全矫正好眼,差眼只作平衡 5、特殊情况可进行单眼视觉(monovision)验配 五、斜视(隐视)的配镜

104初级屈光复习资料(医大)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屈光检查(初级)复习要点 一、眼屈光学知识 1.眼屈光系统的基本组成 2.静止时眼总屈光力的正常值 3.模型眼的定义 4.眼轴的定义 5.视轴的定义 6.眼调节的定义 7.眼静止状态的定义 8.调节远点的定义 9.正视眼远点的位置 10.屈光不正的定义 11.调节范围的定义 12.正视眼的定义 13.远视眼的定义 14.近视眼的定义 15.全远视的基本组成 16.近视眼依屈光成分的分类 17.散光眼的定义 18.规则散光眼依强主子午线方向的分类19.屈光参差的定义 20.眼屈光系统三对基点的名称 21.眼屈光系统前焦距的正常值 22.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23.简化眼的定义 24.视角的定义 25.眼调节状态 26.调节力的定义 27.调节幅度的定义 28.集合的定义 29.近反射三联动的定义 30.眼的屈光与调节的关系 31.显性远视的定义 32.近视眼依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的分类33.规则散光眼依各经线屈光状态的分类34.交替视症候的定义 35.角膜前面曲率半径的正常值 36.晶状体曲率半径的正常值 37.角膜折射率的正常值38.房水折射率的正常值 39.在简化眼中折射球面的正常位置40.视网膜成像大小的计算 41.视角与物体距离的关系 42.能动性远视的定义 43.远视眼主要临床表现 44.计算近视眼的远点 二、问诊与咨询 1.询问顾客的主要内容 2.顾客验光的目的要求 3.了解儿童戴镜史 4.了解中、青年戴镜史 5.了解老年戴镜史 6.问诊的注意事项 7.常见问题的了解 8.答问的注意事项 9.常见商品知识咨询问题 10.回答咨询前的准备 11.介绍商品的方法 12.介绍商品的注意事项 三、屈光检查 1.远视力表的检查距离 2.近视力表的检查距离 3.视力表检查结果记录法 4.视力表的照明标准 5.角度计的调整方法 6.目前可采用的视力表种类 7.裸眼视力的检查标准 8.客观验光的基本方法 9.近视眼成像的特点 10.远视眼成像的特点 11.散光眼成像的特点 12.放松睫状肌的最佳方法 13.客观检影使用的基本工具14.客观检影的环境要求 15.检影时被检者的视标要求16.试镜架的选择 17.映光四要素名称

什么是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 眼的屈光refraction of eye :又称眼的折射、眼折射、眼的屈折、眼的屈光作用。眼球能使从外界远近物体发出的或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屈光系统的屈折和调节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缩小倒立的物像,眼的这种生理功能,称眼的屈光。 ·眼的屈光系统: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经折射有聚焦的机能系统,称屈光系统。以适应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 ·眼三屈光中间质:又称眼屈光间质、眼介质(ocular medla)。指角膜(与前房水成一凸镜片)、晶状体、玻璃体透明质。具有屈光作用,使外界光线经该屈光系统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上,完成视觉器官的作用。其前间质是空气,后间质是玻璃体。 ·眼的屈光指数:空气光学密度与眼的屈光间质密度的比值。如角膜屈光指数为l.3771,房水屈光指数 1.3374,晶状体屈光指数 1.4371,玻璃体屈光指数l.3360,空气屈光指数1.0000。 ·不胜数眼的三屈光面:又称眼屈光表面。即具有屈折作用的屈光间质弯曲面,角膜前面、晶状体前面和晶状体后面为三屈光面。因角膜后面和晶状体前面曲率半径相近,可以把两者认为是一个屈光面。 ·屈光面弯曲度:又称屈光面曲率半径。自屈光面上任意一点至该屈光面圆心的距离,称屈光面弯度。曲率半径的倒数称为曲率。曲率愈大,表示曲线的弯曲程度愈大。眼球不同部位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按Gullstrand氏测量的结果为:角膜前面7.7,角膜后面6.8,晶状体前面10.0,晶状体后面6.0。其测量方法可根据purkinje氏现象间接测量角膜和晶状体的表面弯曲度。在Purkinje氏现象中,第一像是直立的像,比较亮,是由角膜前面所形成的;第二像是直立像,较第一像大,是由晶状体前面所形成的;第三像是小的倒像,是由晶状体后面所形成的。由于这三个像,可以看出角膜前面和晶状体前面在性质上如同凸面镜,晶状体后面如同凹面镜;借各面成像的大小,可间接测量角膜和晶状体的表面弯曲度。 ·眼的屈光组:即参与屈光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屈光质,又称眼的屈光单元。屈光系统分为三个屈光单元,即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 ·动态屈光dynamic refraction:又称动态折射、活动折射、眼活动状态。即与调节力同时存在的屈光状态。 ·静态屈光static refraction :又称静态折射、固有屈光状态、正常屈光状态、眼安静状态。平行光线入眼后,在不用任何调节的情况下,能准确地集合在视网膜上成像,此种屈光状态,称静态屈光。

八年级物理《神奇的眼睛》教案

第6节神奇的眼睛 学习目标: 学讲过程: 一.眼睛(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 若把眼睛看成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____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射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_____、_____、____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一般 照相机成像时,镜头可以前后移动改变_____,以便使像能清晰的成在底片上;眼睛中有一个变焦系统,当你远眺时,睫状肌_____,晶状体_____,焦距变___,远处的景物就清晰的映在你的视网膜上,当你看书时,睫状肌_____,晶状体变____,焦距变____,使文字恰好能成在你的视网膜上。P 78图4-6-4 二.保护你的眼睛 1.近视眼 试验探究,模拟近视眼 (1)把凸透镜看做是近视眼的晶状体,烛焰是眼睛要看的物体,光屏看 做视网膜,戴上近视镜,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标出 光屏的位置。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位置。 (2)拿开眼镜,像变模糊,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________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为什么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会模糊?近视眼镜有什么作用? 近视眼晶状体____,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所以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会感到模糊。佩戴的近视镜是_______,它使光线_____后再经晶状体折射,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我们看书时间长了,睫状肌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容易疲劳,导致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退,发展成假性近视。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坚持做眼睛保健操。 2.远视眼 远视眼晶状体____,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因而要戴_______,先对光线______,再经晶状体折射,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约为______cm 。 4.立体视觉是由两眼观物时,_____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练习检测:(100分) 1.照相机成像时,镜头可以前后移动改变_____,使像清晰的成在底片上;当你远眺时,眼球中睫状肌舒张,晶状体_____,焦距变___,远处的景物就清晰的映在你的视网膜上,当你看书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____,焦距变____,文字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2.人眼看物体和________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_______,视网 缩小、倒立、实像

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

]]]]]]]]]]]]]]]]]]]]]]]]]]]]]]]]]]]]]]]]]]]]]]]]]]]]]]]]]]]]]]]]]]]]]]]]]]]]]]]]]]]]]]]]]]]]]]]]]]]]]]]]]]]]]]]]]]]]]]]]]]]]]]]]]]]]]]]]]]]]]]]]]]]]]]]]]]]]]]]]]]]]] 实验目的: 1.理解并掌握光焦度、屈光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理解并掌握薄透镜成像规律,计算薄透镜的屈光度; 3.模拟眼睛屈光不正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实验原理 从光学角度看,眼睛是一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光学系统。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当发光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若物距为S 、像距为'S 、透镜的焦距为f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 f S S 1 '11=+ 光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表示着透镜的发散或会聚本领,单位为屈光度D (1D=1m -1),也可用度作单位,1D=100度。 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眼有: 1)近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加强,这种眼睛称为近视眼。 多数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即眼轴过长引起;少数近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强引起。前者为轴性近视,后者为屈光性近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近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近移,需要配带发散透镜进行物理矫正,这种发散透镜称为近视镜。 图 近视眼图 近视眼的物理矫正 2)远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减弱,这种眼睛称为远视眼。 多数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小,即眼轴过短引起;少数远视眼是由于

医学验光的处方原则

. 医学验光的处方原则 近视眼配镜处方原则(一) 1、假性近视眼:解除调节痉挛,不需要配镜 2、真性近视眼:应及时想镜纠正视网膜离焦 3、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镜度进行矫正(MPMVA) 4、高度近视眼初次配镜常不能接受全部矫正,可分期分批矫正 原则(二) 1、对于-3.00D以上近视合并老视的患者,应对远近视力进行矫正 2、近视矫正为远视力矫正,若用于长期看近,会造成看近时眼睛调节负荷的增加,因此,超过3D的近视矫正应考虑适当降低近视时的负担。可以使用双光镜、渐进多焦点镜或棱镜组合式透镜 二、远视眼配镜处方原则 1、考虑年龄因素,生理性远视不应配镜,为眼球正视化发育留下空间 2、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正度数(MPMVA) 3、有视觉疲劳症状的轻度远视也要矫正 4、内斜视者足矫配镜 5、弱视者足矫配镜 6、注意假性近视,调节明显者应充分麻痹睫状肌 7、远视眼镜应常戴 三、散光眼的配镜原则(一) 1、轻度顺规模散光,如不影响视力、无视觉疲劳或视觉干扰症状可不矫正:伴有其中一种情况原则上应全矫正 2、-1.00~-3.0D散光,尽量全矫正,以患者能接受的多少来确定 3、高度散光,可根据球柱等值规则减低散光度数:将原柱镜度数的1/4加在球镜上作为新的球镜,原柱镜度数的1/2作为新的柱镜轴向不变 原则(二) 1、逆规或斜轴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均需全矫正 2、不规则散光最好采用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矫正 3、更换眼镜时,注意原有眼镜的散光轴位和度数:患者已习惯原有的错误的轴位和度数;新的正确的度数可带来明显的不适;采用折中的办法分期逐步改正 四、屈光参数的配镜原则 1、应兼顾视力、双眼视和双眼物像不等所带来的不适三方面的因素 2、有双眼视的,应尽量全矫正;无双眼视的,只需平衡以扩大视野 3、屈光参差较高时,高度数眼的全矫正,可能引起视觉干拢,应先降低度数,分明增加,并昼保证双眼视 4、屈光参差较高,单眼视力差: ---年龄小于10岁,应全矫正,并遮盖好眼(每天4小时):也可考虑激光手术后再配镜矫正---年龄大于10岁,可完全矫正好眼,差眼只作平衡 5、特殊情况可进行单眼视觉(monovision)验配 五、斜视(隐视)的配镜 1、远视内斜或内隐斜:正镜足矫 2、近视外斜或外隐斜:负镜足矫 整理范本

屈光不正与屈光手术

屈光不正与屈光手术 应用解剖 1、眼的屈光系统Flash1 眼屈光系统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的一组复合透镜组成。 眼的屈光是指外界物体经过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黄斑中心凹聚焦形成清晰的像。眼屈光状态 = 屈光力大小+ 眼轴长度;单位用屈光度(D)表示,角膜屈光系统(角膜及房水)为43.05D,晶状体屈光系统(晶状体和玻璃体)为19.11D。 简化眼(reduced eye)眼的复杂光学系统简化成一简单的光学系统,即由一个结点(N)、一个主点和两个焦点所构成。 简化眼结点可以作为眼屈光系统的光学中心,经过光学中心的光线不发生屈折。外界物体经过结点,在视网膜形成倒像,再经过视神经传达到大脑视中枢,经过生理性回转,使人主觉上又成为直立的正像。图Flash 1 2、眼调节的重要解剖功能:晶状体弹性和睫状肌功能。图1 调节机制: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所形成的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曲率增加,眼的屈光力增强。 定义 1、正视眼(Emmetropia)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图2

2、眼的调节(accommodation) 改变眼的屈光力将来自近处散开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眼球的调节。 3、眼的集合(convergence) 双眼注视远处目标时,两眼视轴平行,调节呈松弛状态,当注视近处目标时眼需要动用调节,为保持双眼单视,两只眼的视轴需要内转即集合。 正视眼的集合与调节是相互协调的,而非正视眼的这种集合与调节是不协调的如视力疲劳、斜视。4、非正视眼即屈光不正(Error of refraction)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没有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非正视。图3 5、老视(Presbyopia) 是指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从40~45岁开始晶状体硬化,弹性下降,睫状肌的功能减弱,调节功能减弱,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发生困难,称为老视。随年龄增长渐加重,可产生眼疲劳症状,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原有屈光状态决定老视症状出现的迟旱。治疗上用.凸镜片补偿调节,一般规律:正视眼45岁时需 +1.50D,50岁需+2.00D,60岁需+3.00D, >60岁不再增加。Flash2 各论 一、近视眼Myopia 近视眼患病率 近视眼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部异常之一。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平均患病率达33.6%,13-15岁达30%,16-18岁达40%,>18岁50%。在美国验光检查费1亿美元/年,配镜费>1.5亿美元/年。目前特别关注学龄前儿童时期近视眼的发生率<2%,其特点是有家族史、发展较快,可进行性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属于病理性改变过程。 近视眼定义:当眼在调节静止状态,平行光线进入眼的屈光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调节松弛状态下,所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看远处目标模糊不清。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