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及仪表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及仪表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及仪表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asurement Technology & Meter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学分学时:3学分,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说明: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在学完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能反映生产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非常适合今后从事生产过程管理和操作的、从事产品开发研究的技术人员需要的一种切实可行的专业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将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有机地整合而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构成系统的各环节的工作特性及原理;掌握对各仪表进行研究、分析、设计、校验、使用、处理及投运的方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及前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测量技术及误差理论基础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和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方法。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测量的方法,掌握自动检测系统构成原理及系统设计方法;掌握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及确定测量仪表性能计算方法。

本章教学要点:

理解测量仪表的基本性能指标,掌握误差的表现形式和误差的分类。

本章教学难点:

误差的表现形式和误差的分类;确定仪表的准确度。

第一节概述

(一)测量的概念

(二)测量方法

(三)测量仪表的基本功能

(四)测量仪表的基本性能指标

第二节测量误差

(一)误差存在的绝对性

(二)误差的表示形式

(三)误差的分类

(四)仪表的准确度

第二章温度的测量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热电阻引出线的接线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几种非接触测温方法及仪表。理解几种常用温标的定义,掌握传感器、显示器和变送器的结构特点,掌握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掌握几种接触式测温方法及仪表。

本章教学要点:

仪表系统构成原理和特点,能有效的对所用仪表及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

本章教学难点:

掌握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热电阻引出线的接线制。并能有效的对所用仪表及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温度和温标;

(二)测量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接触式测温方法及仪表

(一)膨胀式温度计;

(二压力式温度计;

(三)热电偶温度计;

(四)热电阻温度计;

(五)接触式测温实例。

第三节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仪表

(一)辐射测温的基础理论

(二)光学高温计

(三)光电高温计

(四)全辐射高温计

(五)比色高温计

(六)前置反射器辐射温度计

(七)非接触式测温实例

第四节新型温度传感器

(一)集成温度传感器;

(二)光纤温度传感器。

第五节新型温度传感器

(一)仪表系列温度变送器;

(二)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第三章压力和差压的测量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弹性式、电气式压力等传感器的结构原理、选用方法及安装使用方法。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压力和差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按要求选择并使用相应测量元件和仪表,构成自动检测系统。

本章教学要点:

按要求选用相应仪表,构成自动检测系统。

本章教学难点:

按要求选择并使用相应测量元件和仪表,构成自动检测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压力和差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压力的度量单位。

第二节液柱式压力计

(一)U形管压力计

(二)单管压力计;

(三)斜管压力计;

(四)液柱式压力计的使用。

第三节弹性式压力计

(一)弹性元件

(二)弹簧管压力计

第四节电气式压力传感器

(一)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二)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第五节压力变送器

(一)电容式压力变送器

(二)扩散硅差压变送器

第六节压力计的校验和使用

(一)活塞式压力计及压力计的校验

(二)压力计的使用

第四章流量的测量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体积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和流量标准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应用。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流量标准装置和质量流量计的特点和使用。

本章教学要点:

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完成教材要求部分作业。

本章教学难点:

根据生产要求选用所需要的仪表,并指出其安装地点和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流量的概念

(二)流量计的分类

第二节差压式流量计

(一)节流式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二)节流装置

(三)节流装置的其他辅件

(四)节流式流量计的安装使用;

(五)其他差压式流量计。

第三节转子流量计

(一)转子流量计的原理及结构

(二)转子流量计的刻度换算与量程调整

(三)转子流量计的安装使用

第四节靶式流量计

(一)靶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二)靶式流量计的结构及安装使用

(三)靶式流量计的标定

(四)靶式流量计的特点

第五节速度式流量计

(一)涡轮流量计

(二)电磁流量计

(三)涡街流量计

(四)超声流量计

第六节容积式流量计

(一)椭圆齿轮流量计

(二)腰轮流量计

第七节质量式流量计

(一)热式流量计

(二)冲量式流量计

(三)科里奥利式质量流量计

(四)间接式质量流量的测量方法

第八节流量校验系统

(一)流量校验装置

(二)标准表校验法

第五章:物位的测量

本章教学目标:

用图片、讲解,练习的方法掌握几种物位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物位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浮力式液位计、浮筒式液位计等物位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点:

浮筒式液位计的校验方法及计算。

本章教学难点:

浮力式液位计、电容式物位计等几种物位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一节概述

(一)物位测量的一般概念

(二)物位测量的工艺特点和主要问题

(三)物位测量仪表的分类

第二节直读式液位计

第三节浮力式液位计

(一)浮子式液位计

(二)浮筒式液位计

第四节静压式液位计

(一)压力计式液位计

(二)差压式液位计;

(三)法兰式压力变送器的应用

(四)静压式液位计的零点迁移

(五)静压式液位计的特点及选型

第五节电容式物位计

(一)导电介质的电容式物位计

(二)非导电介质用电容式物位计

(三)固体物料用电容式物位计

(四)油箱油量检测系统

第六节导电式液位计

第七节超声波式物位计

(一)超声波的特性

(二)超声波物位计的特点及其分类

(三)声速校正的方法

第八节核辐射式物位计

(一)核辐射式物位计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二)利用核辐射式物位计测量物位的方法

(三)辐射式物位计的使用与防护

第六章机械量的测量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能够检测位移、转速、加速度等机械量的传感器的结构特点。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力学量的测量,掌握位移的测量,掌握转速的测量,掌握厚度和直径的测量。

本章教学要点:

位移的测量,转速的测量,厚度和直径的测量。

本章教学难点:

转速的测量和位移的测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位移的测量

(一)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二)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三)光纤式位移传感器

(四)计量光栅

第三节转速的测量

(一)模拟式测速法

(二)计数式测速法

(三)激光式测速法

第四节力学量的测量

(一)荷重传感器与电子秤

(二)加速度与振动的测量

第五节厚度、直径的测量

(一)超声波的特性

(二)厚度的测量

(三)直径的测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及课外作业。

2、考核成绩以课程结束考试为主,辅之以平时考核(包括实验、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及课堂出勤率等),总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考查30%。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检测技术及仪表》(第一版,2008年)林锦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①《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樊尚春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梁森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③《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杨丽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五、其他说明

1、课内实验(8学时)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全桥)性能实验

实验三、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

实验四、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

2、学时分配

编制人:

审核人:

系主任:

教学院长: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 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状态: 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 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本课程的任务: 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 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教学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要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和选型。教学内容: 第1节传感和检测技术概述(1)检测技术基础(2)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VIP专享】《检测技术及仪表》习题集

<检测技术及仪表>题库 一、填空与选择 1、差压式流量计,流量Q与成正比,转子流量计,流量Q与成 正比。 2、转子流量计在出厂时必须用介质标定,测量液体用标定,测量气体用标定。 3、铂铑一铂材料所组成的热电偶,其分度号为;镍铬一镍硅材料组成的热电偶,其分度号为。 4、铂电阻温度计,其分度号为P t100,是指在温度为时,其电阻值为。 5、差压式液位计因安装位置及介质情况不同,在液位H=0时会出现差压△P 、△P 和△P 三种情况,我们分别称差压式液位计、、。 6、电子自动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工作的,是根据已知来读 取。 7、动圈显示仪表与温度传感器配接使用时应相互,XCZ-101型是与配接 使用,XCZ-102型是与配接使用。 8、差压式流量计是一种截面、压降流量计。 转子式流量计是一种截面、压降流量计。 9、热电偶温度计是以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分度号为K是指电极材料 为、热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导体的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测温、分度号为Pt100是指温度为时,电阻值为。 10、使用热电偶温度计测温需考虑冷端温度补偿问题,常用的四种补偿方法为、、和。 11、电位差计是根据原理工作的,是将被测电势与相比较,当平衡后由读取。 12、自动电子电位差计与热电偶配套测温冷端温度补偿是利用桥路电阻实现的,它是一个随温度变化的。 13、绝对误差在理论上是指仪表和被测量的之间的差值。工业 上经常将绝对误差折合到仪表测量范围的表示,称为。 14、测量物位仪表的种类按其工作原理主要有下列几类、、 、、、、和。 15、热电偶测量元件是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焊接而成,感受到被测温度一端 称。 16、检测仪表的组成基本上是由、、三部分组成。 17、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为,记作,称为符 号以表示,简称为。 18、在压力测量中,常有、、之分。 19、工业上所用的压力仪表指示值多数为,即和

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介绍传感器技术,以模块+项目+任务的模式,将同一被测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块中,每个项目介绍一种传感器的应用,解决传感器选型和接口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每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给你、特性、技术参数、选用原则和转换接口电路的组成原理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任务一传感器基本知识项目二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和准确度项目三检测电路基本知识 模块二为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热敏电阻在冰箱温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二PN节温度传感器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项目三热电偶在输油管道温度测量中的应用项目四集成温度传感器在数字显示温度表中的应用模块三为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光敏电阻在报警器中的应用项目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公共照明中的应用 模块四为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阻应变片在电子秤中的应用项目二压电式传感器在警戒区报警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高分析压电薄膜振动感应片在玻

璃破碎报警装置中的应用项目四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数字压力计中的应用 模块五为位移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在机械行程控制位置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光栅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位移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接近传感器在防触电警告电路中的应用项目四电传感器在电动测微仪中的应用项目五超声波车载雷达在测距电路中的应用模块六为流量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涡轮流量计在天然气计量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厂水量监控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七为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霍尔式传感器在汽车防抱死装置中的应用项目二磁电式传感器在发动机转速检测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八为气体与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气敏电阻在酒精测试仪中的应用项目二湿敏传感器在自动加湿器装置中的应用 在每个项目的内容组织上,用任务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装配、电路的调试和电流的运行中,突出传感器的选用、识别、检测转换电路的装配和调试时的原理分析,是学生真正掌握传感器。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总课时96课时(其中实训42课时)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6课时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光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光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302057020 课程性质: 选修 课程名称: 光电检测技术 学时/学分:32/2 英文名称: Optic Detecting Technology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选用教材: 周秀云等编著,《光电检测技术及应 大纲执笔人: 尹伯彪 用》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先修课程: 工程光学、传感器、测控电路等 大纲审核人: 专业教学指导组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一、 课程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为: 1.能根据光电检测系统组成,理解光电检测技术相关的参数; 2.能针对具体待检测量,选择合理的测量原理,设计光电检测系统,并能 选择合适的光源及光电检测器件; 3.能根据光电检测技术的特点,分析光电检测系统优缺点。 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作为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光电检测技术的特点,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提出相应的光电检测方案,对该方案中的各环节选择相应的光电检测器件,并理解该系统的局限性。 1.光电检测技术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 光电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形式。 要求学生:理解光电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形式。 理解光电检测技术相关的参数。 2.光电检测光源(支撑课程目标2) 光源的基本特性参数和常用的光源。 要求学生:能针对待检定量,选择光电检测系统的合适光源。 3.光电探测器件(支撑课程目标2) 光电导器件、光生伏特器件和光电发射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各自的应用场合。 要求学生:能针对待检定量,选择光电检测系统的光电探测器件。 4.光电成像器件(支撑课程目标2) 光电成像器件的主要特性参数和应用场合。 要求学生:能针对待检定量,选择光电检测系统的光电成像器件。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报告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报告 1、1 课程设计目的针对“应用技术主导型”普通工科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工程创新的理念出发,以工程思维模式为主,旨在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特色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在模拟的实战环境中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都得到综合提高。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 1、2课题介绍本课设题目以多功能动态实验装置为对象,要求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完成此实验装置所需参数的检测。设计检测方案,包括检测方法,仪表种类选用以及需要注意事项,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等等。 1、3 实验背景知识换热设备污垢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能量、质量和动量传递的物理化学过程,污垢的存在给广泛应用于各工业企业的换热设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污垢问题成为传热学界和工业界分关注而又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1、4 实验原理 1、4、1 检测方法按对沉积物的监测手段分有:热学法和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热学法中又可分为热阻表示法和温差表示法两种;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又有直接称重法、厚度测量法、压降测量法、放射技术、时间推移电影法、显微照相法、电解法

和化学法。这些监测方法中,对换热设备而言,最直接而且与换热设备性能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热学法。这里选择热学法中的污垢热阻法。 1、4、2 热阻法原理简介表示换热面上污垢沉积量的特征参数有:单位面积上的污垢沉积质量mf,污垢层平均厚度δf和污垢热阻Rf。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式表示: (1-1)图1-1 清洁和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及热阻通常测量污垢热阻的原理如下:设传热过程是在热流密度q为常数情况下进行的,图1a为换热面两侧处于清洁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其总的传热热阻为: (1-2)图1b为两侧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其总传热热阻为: (1-3)忽略换热面上污垢的积聚对壁面与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影响,则可认为(1-4)于是两式相减得: (1-5)该式表明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清洁状态和受污染状态下总传热系数的测量而间接测量出来。实验研究或实际生产则常常要求测量局部污垢热阻,这可通过测量所要求部位的壁温表示。为明晰起见,假定换热面只有一侧有污垢存在,则有:(1-6)(1-7)若在结垢过程中,q、Tb均得持不变,且同样假定(1-8)则两式相减有: (1-9)这样,换热面有垢一侧的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测量清洁状态和污染状态下的壁温和热流而被间接测量出来。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A》-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aterials Analysis Techniques (A) 课程编号:113990090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 学时:64(其中: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16 上机学时: ) 适用专业:材料物理 开课部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A)是为材料物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是关于材料成分、结构、微观形貌、缺陷等方面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其有关理论基础的科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在材料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检测、产品质量监控以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材料分析测试的手段,也是材料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是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材料现代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掌握常见分析测试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或与专业分析测试人员一起)拟定材料分析测试方案,进行材料分析和研究工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材料生产、检测、研发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掌握电磁辐射、电子束和离子束等探针信号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息及根据这些信息建立的分析测试方法; 2.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热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主要功能、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3.熟悉俄歇电子能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主要功能和应用; 4.了解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扫描探针显微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电子自旋共振谱分析、场离子显微分析、原子力显微分析、质谱和二次离子质谱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和应用。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东北电力大学)

目录 第1章绪论........................................................................................................................ - 1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 - 1.2 总实验装置以及监测原理........................................................................................... - 1 - 1.3 检测和控制参数........................................................................................................... - 4 - 第2章温度的测量............................................................................................................ - 5 - 2.1 实验管流体进出口温度测量和控制.......................................................................... - 5 - 2.1.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5 - 2.1.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5 - 2.1.3 测量注意事项................................................................................................ - 7 - 2.1.4 误差分析........................................................................................................ - 7 - 2.2 水浴温度的测量........................................................................................................ - 7 - 2.2.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7 - 2.2.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8 - 2.2.3 测量注意事项................................................................................................ - 9 - 2.2.4 误差分析........................................................................................................ - 9 - 2.3 管壁温度测量............................................................................................................ - 9 - 2.3.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9 - 2.3.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9 - 2.3.3 测量注意事项.............................................................................................. - 10 - 2.3.4 误差分析...................................................................................................... - 11 -第2章水位的测量.................................................................................................................. - 12 - 3.1 补水箱水位测量...................................................................................................... - 12 - 3.1.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12 - 3.1.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12 - 3.1.3 测量注意事项.............................................................................................. - 13 - 3.1.4 误差分析...................................................................................................... - 14 -第4章流量的测量.................................................................................................................. - 15 - 4.1 试验管内流体的流量测量...................................................................................... - 15 - 4.1.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15 - 4.1.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15 - 4.1.3 测量注意事项.............................................................................................. - 17 - 4.1.4 误差分析...................................................................................................... - 18 -第5章差压的测量................................................................................................................ - 19 - 5.1 实验管出入口差压.................................................................................................. - 19 - 5.1.1 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 - 19 - 5.1.2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 - 19 - 5.1.3 测量注意事项.............................................................................................. - 21 - 5.1.4 误差分析...................................................................................................... - 21 -设计心得体会............................................................................................................................ - 22 -参考文献.............................................................................................................................. - 23 -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31116 总学时数:51(理论45,实验6) 总学分数:2.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阐述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传感器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并对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作介绍,同时也适当的介绍误差处理、弹性元件、抗干扰技术、信号的处理与变换及仪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转换电路、主要性能和特点以及自动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使用相应仪器。 课程涉及光、机、电等多方面知识,应用到统计、数值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内容,因而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把握全书的重点和各章的重点,有助于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对待试验环节,才能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本内容包括: 1.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检测仪表控制系统及基本概念 (2)误差分析基础及测量不确定度 (3)检测技术及相关方法介绍 2. 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温度检测 (2)压力检测 (3)流量监测 (4)物位检测 (5)机械量检测 3. 仪表系统分析 (1)仪表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2)变送单元 (3)显示单元 (4)调节控制单元 (5)执行单元 4. 系统控制技术 (1)计算机仪表控制系统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 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1)虚拟仪器介绍及LabVIEW软件 (2)软测量方法及技术

(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4)传感器网络 基本要求: (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2)熟悉误差分析过程及方法 (3)了解检测技术及方法 (4)熟悉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熟悉仪表控制系统 (6)了解系统控制技术 (7)了解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实验1:电参数型传感器实验,学习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信号检测。 实验2:仪表的调试与校验,学习测温仪表的调试与校验。 实验3:热电偶的校验,学习常用热电偶的校验。 要求: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由平时(60%)、考试(40%)两部分综合评定。 2、习题: 每次上完课后,布置2-3道习题。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安排习题课。 3、能力培养要求: 理论课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习题

绪言 练习与思考 1.简述过程检测技术发展的起源? 2.过程检测技术当前的主流技术和主要应用场合? 3.请谈谈过程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4.谈谈你所知道的检测仪表? 5.你认为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与传感技术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第一章 练习与思考 1.什么叫过程检测,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检测仪表的技术指标有哪些?如何确定检测仪表的基本技术指标? 3.过程检测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区别何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4.开环结构仪表和闭环结构仪表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 5.开环结构设表的灵敏度1 n i i S S ==∏,相对误差1 n i i δ δ==∑。请考虑图1—4所示闭环 结构仪表的灵敏度1 f S S (f S 为反馈通道的灵敏度),而相对误差f δδ- (f δ为反馈通道的相对误差),对吗?请证明之。 提示:闭环结构仪表的灵敏度S y x =;闭环结构仪表的相对误差dS S δ=。 6.由孔板节流件、差压变送器、开方器和显示仪表组成的流量检测系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1)各环节精度相差不多; (2)其中某一环节精度较低,而其他环节精度都较高。 问该检测系统总误差如何计算? 7.理论上如何确定仪表精度等级?但是实际应用中如何检验仪表精度等级? 8.用300kPa 标准压力表来校验200kPa 1.5级压力表,问标准压力表应选何级精度? 9.对某参数进行了精度测量,其数据列表如下:

试求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 10.求用下列手动平衡电桥测量热电阻x R 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设电源E 和检流计D 引起的误差可忽略不计。已知:10x R =Ω,2100R =Ω,100N R =Ω, 31000R =Ω,各桥臂电阻可能误差为20.1R ?=Ω,0.01N R ?=Ω,31R ?=Ω(如图 1— 23所示)。 11.某测量仪表中的分压器有五挡。总电阻R 要求能精确地保持11111Ω,且其相对误差小于0.01%,问各电阻的误差如何分配?图中各电阻值如下: 110000R =Ω,21000R =Ω,3100R =Ω,410R =Ω,51R =Ω(如图 1—24所示)。 12.贮罐内液体质量的检测,常采用测量贮罐内液面高度h ,然后乘以贮罐截面积A ,再乘以液体密度ρ,就可求得贮罐内液体质量储量,即M hA ρ=。但采用该法测量M 时,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液体密度ρ也将随着变化,这就需要不断校正,否则将产生系统误差。试设计一种检测方法,可自动消除(补偿)该系统误差。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教材

理论(含课内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电子技术:全称(英文)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2、课程代码:B1309064 3、课程管理:数理学院应用物理教研室 4、教学对象:应用物理 5、教学时数:总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实训16 学时。 6、课程学分:3 7、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 8、课程衔接: (1)先修课程: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模拟电子技术 (2)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介 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的光电信息技术是当前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之一。该课程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介绍光电子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技术和新的发展。该课程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同时,突出应用技术,使学生能够把握光电子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兴趣、有信心投入实践和创新活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光电系统的常用光源 (一)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光源及光度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发光二级管的新进展。 (二)教学节次及要求 第一节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1、掌握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辐射度学和光度学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二节热辐射光源 1、掌握热辐射光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黑体辐射器、白炽灯和卤钨灯的原理。 第三节气体放电光源 1、掌握气体放电光源; 2、了解气体放电光源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气体放电光源。 第四节激光器 1、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2、了解各种不同的激光器的发光机理。

自动检测技术培训资料

自动检测技术 一,填空 1,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原件,测量电路,三大部分组成。2,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1% 。 3,传感器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 4,误差按出现的规律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5,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精度,稳定性,线性度等。6,测量方法按测量手段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联立测量。7,测量方法按测量方式分为:偏差测量,零位测量,微差测量。8,热电式传感器的类型分为:热电敏式,电敏式和电偶式。9,热电效应是在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如果它们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则回路中产生一个:电动势。 10,热电偶产生的电动势有:接触电式,和温差电式两部分组成。11,电动势的大小除了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决定于结点处的温差,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12,温度越高,接触电动势:越大;两种导体电子密度的比值越大,接触电动势:越大。 13,在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热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式。

14,热电偶必须采用:两种不同材料作为电极。 15,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法有:补偿导线法,计算法,补偿电桥法,冰浴法。 16,物质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热电阻效应。17,热电阻内部引线方式有:二线制,三线制,和四线制三种。18,热敏电阻是用:半导体制成的热敏器件。 19,随着温度的升高,半导体中参加导体的载流子数目就会增多,故半导体导电率就:增大,它的电阻率也就:减小了。 20,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电容量的一种传感器。21,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类型为: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变介电常数。 22,为了提高变极距型(变间距型)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改善其非线性,一般采用:差动结构。 23,改变极板覆盖面积的电容式传感器,常用的有成:矩形线位移型和成:扇形角位移型两种。 24,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是:线性。25,电容式传感器常用的转换电路是:调频电路,运放放大电路。26,运算放大电路的最大特点是:输入阻抗及放大倍数足够大。27,电容式传感器的主要缺点是:寄生电容大,变极距非线性。28,应变式传感器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结构尺寸发生变化,压阻式传感器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电阻率发生变化两者都引起:电阻发生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