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课题:《昆明的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设计者: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李宗刚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总目标

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②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③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阶段目标对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阅读的要求中提到: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初二上学期的孩子们经过初中一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章赏读能力。而且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前面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本阶段的学生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在文章的要害之处加以点拨,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3.教材分析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单元学习要求中提到“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昆明的雨》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得醇厚,“雨”被情感化了,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昆明的雨》学习是本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精美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精美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目标1评价设计

1.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出读书批注。

2.通过朗读、变读等多种形式,品味文章精美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目标2评价设计

1.联系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昆明四季的图片,激发学生投入本课学习的兴趣)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有一个美称“春城”。那么昆明的雨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

板块二:展示目标

1.品读文章精美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板块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汪老先生笔下昆明的雨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用原文回答)

②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汪老先生只写了雨吗?如果不是,那除了写雨景之外,他还主要回忆了哪些人事物?

读完后,学生依次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雨的特点和文中写到的景、物、人和事。(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缅桂花……)

【评价要点】

能认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依据提供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并抓住要点,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2.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本文对这些景物人事展开他的个性的描写,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接下来请大家自读课文,圈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在书上相应处做好圈点批注,写一写你的理解。师巡视并做相关指导。

【评价要点】

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良好习惯。

跳读课文,能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写出自己的读书理解。

板块四:语言品析

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

1.交流批注,选择最有味道的一处进行讨论并修改完善。

展示要求:(1)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语句

(2)小组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

(3)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师生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注意朗读的指导,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展示预设:

(1)滋味之美: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马蜂窝……可是下点功夫……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交流点拨】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干巴菌外形的难看,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

②一个“?”、“!”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看似随口而出,实则包含深深的感情,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

(2)人情之美: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富有生活气息、女孩坐在人家阶石一角就会不时吆喝,很有画面感,也写出当地人情之美。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提醒学生能够读出苗族女孩子的娇美情态。

【交流点拨】意境景色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爬”、“遮”、“密匝匝”、“细碎”、“半开”、“饱涨”等多个动词、形容词,简洁凝练地描绘出昆明雨后美丽、宁静的氛围。

(4)氛围之美: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交流点拨】酒店外面下着雨,店内有就着猪头肉喝酒的朋友,店外几只独脚立于檐下的鸡,院子里还有淋着雨水的大木香花,描写细腻,充满着生活的沉淀。指导学生能够品读出雨中美景令人陶醉的闲适、悠闲、恬淡之感。

……

【评价要点】

小组合作有成效,都能与其他人分享读书成果并倾听他人见解。

展示参与度高。

对展示的语句朗读到位,品析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2.探究思考,回复读者提问

读者提问:

汪老先生:《昆明的雨》读来语言平淡,的确很有味道,情感又深沉。但这般的有味与深沉却仅通过一些微小的载体如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是否不太合适?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名的景、物或事不是更好?

小组答复:选取微小的载体更好。这些平凡事物时我们生活中能经常接触的,是我们所能体会。感受到的。用微小的事物来抒发更能体现作者深刻的情感与回忆。

课件展示:“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儿,家常一点的。”——汪曾祺

总结: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由此可以体味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看似是十分平淡无奇的,却又是韵味十足。

作者的这种写作风格,在其他文章中也有体现——《端午的鸭蛋》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评价要点】

能总结并说出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淡而有味”。

能结合拓展的语言片段,进一步了解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板块五:体悟升华

1.师问:由此来看,作者是多么地思念昆明的雨啊。那么,他只是抒发思念昆明的雨这一个感情吗?他还有别的感情在里面吗?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明确:他思念的不仅仅是昆明的雨,他还想念那段生活和快乐的回忆,他是借昆明的雨来表现昆明独特的特点,抒发自己对昆明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评价要点】

能联系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出对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

2.回读文章最后一段,再次体味作者的情感。

我想念昆明的雨。

(在朗读中比较“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哪个更好?)

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表达,简洁明了,我喜欢昆明的雨。符合汪曾祺的语言风格,自然平实,朴实无华。

【评价要点】

通过变读的形式,准确把握情感,品读这句话,并说出这样处理的好处。

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修心得体会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

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的雨》优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的雨。 汪曾祺(1920—1997),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īzōng jùn) 八卦(bāguà) 密匝匝(mìzā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的雨”有什么关系? 1.仙人掌、各种菌子、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题西林壁评课_教案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评课 本文是关于题西林壁评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评析】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教师简介】:李伟忠,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南通

师范学校大专班,2000年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该同志是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客座导师、南通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曾获南通市、启东市教学基本大赛一、二等奖,2003、2004年两次获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近三年来,在《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探索》等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汇报稿2019.3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设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匹配程度)。它包括目标指引下的三层含义:一是教-学一致性;二是教-评一致性;三是评-学一致性,这三个因素两两存在一致性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所有涵义。右边这个图形是教-学-评三因素理论模型。 “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期相关研究已经给课堂带来了相应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到走向核心引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所以,我们必须走到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中来,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简单的说,“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评价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即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价,也是对学习目标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设计评价任务: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3)如何根据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更安全到那里?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了,在边教、边学、边评价的过程中,对教与学的信息进行收集、判断并不断改进,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不论一课时,还是一单元,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课程标准是“目标确定”“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学生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的确定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再如

《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对雨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昆明的雨的特征,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 感。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 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事?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段,选出你印象最深的景、物、事的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先单独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2、仙人掌让汪曾祺感到惊奇,菌子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味,果子与缅桂花让他感受到人美,心灵更美。 所以离开昆明后,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十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是不是重复了?能不能删去一处? 3、出示作者、作品评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之后,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但有却说汪曾祺先生不会写作: 《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但这般的有味道却仅仅通过菌子、杨梅、缅桂花……这些微小的载体来表现是不是不太合适?如果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

评课该用怎样的标准教学设计

评课该用怎样的标准教学设计 What kind of standard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used in course evaluation

评课该用怎样的标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评课是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向其他教师说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本教案根据说课评课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时下,公开课诸如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而每次开课后一般都要进行评课。在评课时,教师们大都能畅所欲言。可我发现,评课时教师的意见,往往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些是截然相反的。争论时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而争议却常常没有结果。屡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对一堂课评价标准不一样,即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每个人的尺度都不相同。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评价一堂课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 20xx年12月xxx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 于20xx年12月16日《教育版》,)我觉得这对中学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

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 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 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 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 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 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 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 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 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 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 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 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 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 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 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新)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īzōng jùn) 八卦(bāguà) 密匝匝(mìzā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1.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

语文园地五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及解读 主备人:张福玉 一.目标确定 (一)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及语文园地。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 2.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五》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共8个词语,一组与房屋、处所有关,一组与洞穴有关,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其中带有厂字头、穴宝盖的“厨、厕”等9个生字,运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识字。 “字词句运用”编排了两项学习内容。第一项是9个有关“笑”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中认识不同情状的笑,理解并积累表示笑的词语。第二项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说话时的语气,读出人物的心情。 “我的发现”编排了6个词语,每个词语都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泡泡语直

接提示这些词语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弟子规》节选,第一段话选自《谨》篇,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穿戴和放置衣物的规范;第二段话选自《信》篇,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在衣服饮食方面不要攀比。 “我爱阅读”选编了故事《好天气和坏天气》,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法也会不一样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喜欢阅读,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有认识,第一次用这个特点来帮助识字。有关不同情状“笑”的词语和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是有所积累的。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简单看法,故事《好天气和坏天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看法就会不一样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厨、厕”9个生字,了解厂字旁、穴宝盖所代表的意义。能理解并积累含“笑”字的词语,并选词演一演。 2.根据书中给出的提示语,读出句子恰当的语气。 3.主动调动以往词语学习的经验,发现“教诲、寻找”这类词语的特点,了解这类词语的意思。 4.背诵从《弟子规》中节选的内容,理解文本意思。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读读《好天气和坏天气》,理解老人说的话。 (五)重点难点 1.借助词语学习累积的经验,积累“识字加油站”和“我的发现”中的词语。 2.自主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内涵。 二.评价设计 评价内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容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物、事、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平淡质朴、生动风趣、诗意雅致的语言风格。(重点) 3.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理解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1.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其与“雨”的联系,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针对目标二: 1.品读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汪曾祺语言特点。 2.拓展散文名句,进一步把握汪曾祺语言特点。 针对目标三: 1.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每年的5-9月份,是昆明的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季。 PPT: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质朴平淡、生动风趣、诗意雅致的语言风格。(重点) 3.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理解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难点) (二)整体感知初感情味: 通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人、事?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交流点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交流点拨】各种各样的菌子在蒙蒙细雨中潜滋暗长,那是盛开在人们舌尖的美味;杨梅在雨的滋润下,又黑又红,甜到人们的心坎里;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缅桂花、木香花在雨的滋润下,沉甸甸的饱满,让人们的心也不自觉的柔软……所有的一切都和雨有关…… 【提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怎样有效的评课

怎样有效的评课 有课堂就有艺术,有艺术就有评论,于是评课也就孕育而生。看过许多关于评课的文章,虽然条条框框很多,我们可以一一对照,但细细读来,觉得好像都很空洞,理论性很强,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我们可以把评课进行简化,从最基本的——老师、学生、课堂着手,简简单单评课堂。 一、看老师是否心中有目标 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要心中有目标,环环有目标,要非常明确自己的每一个环节要给学生什么,要得到怎样的效果,自己要进行充分的预设,这样教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心中有目标,教学时会更加自信,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评课前可以先问问执教老师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感觉到目标定位清楚的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收放自如;反之,执教老师目标定位模糊,课堂杂乱无章,犹如一盘散沙。老师心中有目标是一堂课的基础,是一堂课的核心。 二、看学生是否有所得 我们经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一切为了学生。确实,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那我们看一堂课最关键的是否也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学生发展了什么,语言上的,情感上的,不必要去进行测试,我们听课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很容易就会觉察到。现在,我们好多的课故弄玄虚,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早已一览无疑在心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他们知道如何迎合老师,替老师把戏唱完,其实这些内容学生早已心中有数,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陪着你浪费了40分钟时间。所以,对于不讲就懂的内容也不用再涉及,而要讲一些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有所得的内容。一堂课,学生有所得,是我们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看课堂是否是真实的课堂 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交流,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真正的交流场所,老师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哪怕你的教案不是那么精彩,哪怕你偏离了教案,但只要你与学生真心交流,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会让人感觉舒服,就会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学会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作秀课堂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那样的课堂,只会给学生埋下虚伪的种子,真实的课堂才是教育的常青藤。所以,我们评课者一定要抓住这棵常青藤,因为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让我们简简单单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简简单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一种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新课程评课应从传统的以教评教向以学评教转变。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看课堂上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把“教”与“学”的双方纳入到评价的视野之中,既要评课堂上教师教的情况,又要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情况。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教师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提倡主体性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舞和激励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一堂课的整个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设计模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昆明的雨 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一、诗词导入 雨是最寻常的。然而,雨的特点却给予了诗人们不同的体验。 杜甫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张志和这样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陆游这样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雨激发了豪情壮志,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让我们随着汪曾祺,一起去听一场昆明的雨。 二、整体把握 1.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态度,你找到了是那一句吗?有没有敏锐地的同学已经找到了? 我想念昆明的雨。(请同学们用横线勾出这句话,齐读) 2.读完这句话,我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到底是怎样的雨,让作者40年后,还念念不忘?请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昆明雨的段落,用波浪线勾画描述昆明雨的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 3.在大家的积极分享之下,我们迅速地探明了汪曾祺笔下,雨季的特点。让我们用诗歌小结我所思念的昆明的雨季吧。(配乐朗诵) 我想念昆明的雨。 你是悠长、浓绿, 你是吸饱了水的旺盛草木, 昆明的雨季啊,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4.“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作者除了想念昆明的之外,还想念昆明雨中的什么呢?请用波浪线勾画描述相关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我想念昆明雨中。(特点与对象) 让我们也用小诗来总结。(配乐朗诵) 雨中物: 生机勃勃的、肥大的、浓绿的仙人掌 多种多样的、味美、色美、形美的菌子 味美、色美、形美的果子 繁密、馨香的缅桂花 常见、繁密、馨香的木香花 雨中人与事: 倒挂仙人掌辟邪、种仙人掌替代篱笆的古朴的民族风情

教导处听评课活动总结

听评课活动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听评课活动。本次活动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引领,35名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次听评课总结如下: 一、考勤情况: 刘惠玲缺1次,王汉涛缺1次,武静缺1次,周淑红缺1次。 二、各教研组经过集体听课、量化打分,按20%比例评选出优质课的老师有: 语文组:嵇丽琼刘静妮 数学组:张凡杨彩丽 英语组:韩晓菲赵晓琼 政史地组:梁莹李巧梅 理化生组:侯小红 综合组:温宏伟 以上每人责任制积分奖励0.5分。 三、活动取得成绩: 1.上课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环节齐全,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过渡自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破有力,展示出了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

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2.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能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融合,注重重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课堂知识容量大。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能普遍运用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能够较好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文科教学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以阅读促理解。理科教学重视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4. 课堂教学教态自然大方,语调亲切,有的还十分诙谐、风趣,能并不断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师生互动,注重讲练结合,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受到了学生欢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九年级老师能将新课内容与中考考点链接,进行答题技巧指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皇帝的新装》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4)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6课。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 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 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 3.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确地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 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 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 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领会主旨的 深刻内涵,复述课文,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根据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夸张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评价任务】 (1)针对评价目标一 设计三个问题一个活动,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全文的情节其实就围绕一个“骗”字展开,我们来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人物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 (2)针对评价目标二 设计一个问题,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宫中会发生什么事呢?试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给本文写一个续篇,大胆想象,合理夸张。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动画片段, 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来到童话屋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谈一谈对童话的认识, 说一说对安徒生的了解,在学生回答补充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作者,作品 及文体知识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了解童话,积累文学知识而设计的,同时训练 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宜春七中易小媛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 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

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因此本册的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以片断教学为主,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适度,以便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走近习作的初始阶段。 三年级孩子刚刚进入习作的门槛,教学目标要求本年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孩子习作的自信心。因此我上课伊始就以孩子最喜欢的动画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给这节课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课堂上我结合范文“找饿”引路,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内容的要求。通过让学生摆玩具,创设玩具情境,来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且做充分地口头表述,为下节课的写作奠定基础。然后我又拿出一节课让孩子当堂习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把自己的构思写下来,在习作过程中对于孩子出现的共性问题我进行分类集中引导,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进行自改,而对个别习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习作,去除畏难心理。 在正式进行赏评之前,我先衔接习作指导课中的玩具情境,把学生很快地拉回到他们所创设的童话世界中,然后我就引领学生赏评一篇优秀习作,在赏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评表和回忆习作内容的要求要帮助学生抓住赏评要点,掌握习作评价的方法,

在赏评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紧接着我出示了学生习作中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通过这些新颍的题目,又抽拽出一些孩子的习作,不但可以给孩子作文命题方面找到范本,打开思路,还可以继续对习作进行全面的赏评,可谓一举两得。在学生交流佳作的过程中,我对孩子渗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有意浮现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即大胆想象,完整叙事,描写生动有趣。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选入的四篇小说,都是从明清时期的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讲述英雄传奇,《范进中举》描绘儒林世相,《三顾茅庐》演绎历史故事,《林黛玉进贾府》展现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精彩片断之一。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生动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的很丑陋,也很可怜。范进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3.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朗读水平有很大提高,整体感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篇小说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对比,认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世风。 2、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动作的细节把握范进、胡屠夫的性格特点。(重点) 3、通过赏析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片段,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