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一、目的要求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1.2-1 所示。

图1.2-2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1.2-2 所示。

1.2-2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3)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4) 实验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1.2-2),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1.2-3 所示。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图1.2-3

(2)模拟电路图:如图1.2-4 所示。

图1.2-4

(3)理论分析: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4)实验容:

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

五、实验步骤

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

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 左右。

2.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1) 按模拟电路图1.2-2 接线,将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 = 10K。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超调MP、峰值时间tp和调节时间tS。

(3) 分别按R = 50K;160K;2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

性能指标MP、tp和ts,及系统的稳定性。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表1.2-1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3.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1) 按图1.2-4 接线,将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 = 30K。

(2) 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

(3) 减小开环增益(R = 41.7K;100K),观察响应曲线,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表1.2-2 中已填

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表1.2-1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表1.2-2

六、实验数据处理

1.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模拟电路图:

①取R=10K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②取R=20K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③取R=50K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④取R=100K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2.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模拟电路图

①取R=41.7K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 教师签名: 批改时间:

② 取R=100K

R(ΩK )

开环增益K 稳定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1.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由曲线图可知,随着电阻R 的增大,超调量Mp 越来越小,到达峰值的时间tp 越来越短,其

调节时间与电阻R 无关。

2. 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当KΩ<7.41R 即12>K 时,系统不稳定发散;当KΩ=7.41R 即12=K 时,系统临界稳

定等幅振荡;当KΩ>7.41R 即120<

由曲线图可知,当K =7.41R 时,系统处于衰减收敛,理论应当处于系统临界稳定等幅振荡。

由于电阻有误差,使得测量值比理论值小。在误差允许的围,可视为等幅振荡。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班级: : 学 号: 组别:

自动控制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分数:实验题目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办法。 2、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四、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下 当R2=200K时,其输出波形如下图:

由上图可得,实际K=2449/1029=2.37 理论值K=2 误差:y=|k`- k|/ k *100% =|2.37-2|/2*100% =18.5% 当R2=400K时,其输出波形如下图: 由上图可得,实际K=4389/1029=4.27 理论值K=4 误差:y=|k`- k|/ k *100% =|4.27-4|/4*100% =6.75% 数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比例环节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响应快,一旦有输入信号,输出立即响应。且实际K存在一定误差,分析电路可知,误差是由R1、R2的实际值存在偏差而导致的,同时和放大器的结构参数也有关系。 2、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下 G(S)=-K/TS+1 K=R2/R1 T=R2C 当C=1uF 时,其输出波形如下图: 由上图可得,实际T=0.076s 理论值T=0.1s 误差:η1=|T`- T|/ T *100% =|0.076-0.1|/0.1*100% =24% 当C=2uF 时,其输出波形如下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 时间地点实验楼B 院系专业 实验一系统的数学模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实验一系统的数学模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学会使用MATLAB的命令; 2、掌握MATLAB有关传递函数求取及其零、极点计算的函数。 3、掌握用MATLAB 求取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1、计算机 2、MATLAB软件 三、实验原理 1、MATLAB软件的使用 2、使用MATLAB软件在计算机上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四、实验内容 1、特征多项式的建立与特征根的求取 在命令窗口依次运行下面命令,并记录各命令运行后结果 >>p=[1,3,0,4]; p = 1 3 0 4 >>r=roots(p) r = -3.3553 + 0.0000i 0.1777 + 1.0773i 0.1777 - 1.0773i >>p=poly(r) p = 1.0000 3.0000 -0.0000 4.0000 2、求单位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命令窗口依次运行下面命令,并记录各命令运行后结果 >>numg=[1];deng=[500,0,0]; >>numc=[1,1];denc=[1,2]; >>[num1,den1]=series(numg,deng,numc,denc); >>[num,den]=cloop(num1,den1,-1) num = 0 0 1 1

den = 500 1000 1 1 >>printsys(num,den) num/den = s + 1 --------------------------- 500 s^3 + 1000 s^2 + s + 1 3、传递函数零、极点的求取 在命令窗口依次运行下面命令,并记录各命令运行后结果>>num1=[6,0,1];den1=[1,3,3,1]; >>z=roots(num1) ; >>p=roots(den1) ; >>n1=[1,1];n2=[1,2];d1=[1,2*i];d2=[1,-2*i];d3=[1,3]; >>num2=conv(n1,n2) num2 = 1 3 2 >>den2=conv(d1,conv(d2,d3)) den2 = 1 3 4 12 >>printsys(num2,den2) s^2 + 3 s + 2 ---------------------- s^3 + 3 s^2 + 4 s + 12 >>num=conv(num1,den2);den=conv(den1,num2); >>printsys(num,den) 6 s^5 + 18 s^4 + 25 s^3 + 75 s^2 + 4 s + 12 ------------------------------------------- s^5 + 6 s^4 + 14 s^3 + 16 s^2 + 9 s + 2 >>pzmap(num,den),title(‘极点-零点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一、目的要求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图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所示。 图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3)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 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 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相应 .1 实验目的 1. 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 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 学习用Multisim 、MATLAB 仿真软件对实验内容中的电路进行仿真。 .2 实验原理 典型环节的概念对系统建模、分析和研究很有用,但应强调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是对各种物理系统元、部件的机理和特性高度理想化以后的结果,重要的是,在一定条件下, 典型模型的确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忠实地描述那些元、部件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 1.模拟典型环节是将运算放大器视为满足以下条件的理想放大器: (1) 输入阻抗为∞。流入运算放大器的电流为零,同时输出阻抗为零; (2) 电压增益为∞: (3) 通频带为∞: (4) 输入与输出之间呈线性特性: 2.实际模拟典型环节: (1) 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其电源限制是非线性的,实际运算放大器是有惯性的。 (2) 对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只要控制了输入量的大小或是输入量施加的时间的长短(对于积分或比例积分环节),不使其输出工作在工作期间内达到饱和值,则非线性因素对上述环节特性的影响可以避免.但对模拟比例微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影响则无法避免,其模拟输出只能达到有限的最高饱和值。 (3) 实际运放有惯性,它对所有模拟惯性环节的暂态响应都有影响,但情况又有较大的不同。 3.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所示,及传递函数为: 1 2)(R R S G -=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 2.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2所示,及传递函数为: 其中1 2R R K = T=R 2 C 图.2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 3. 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3所示,其传递函数为: 1 11R /1/)(21212212+-=+-=+-=-=TS K CS R R R CS R CS R Z Z S G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输入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扰动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 G s,则G(s) 为G1(s)+G2(s)(用G1(s)与G2(s)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 ω, 则无阻尼自然频率= n 7 其相应的传递函数为,由于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1、在水箱水温控制系统中,受控对象为水箱,被控量为水温。 2、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3、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稳定。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劳斯判据;在频域分析中采用奈奎斯特判据。 4、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5、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1) K s s Ts τ++ arctan 180arctan T τωω--。 6、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有着对应关系,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幅值穿越频率c ω对应时域性能指标调整时间s t ,它们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的。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是指闭环传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稳定性。 2、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G s ,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 3、能表达控制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表示方法,叫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古典控制理 论中系统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 4、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可采用劳思判据、根轨迹、奈奎斯特判据等方法。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系信息院专业班 姓名学号授课老师预定时间实验时间实验台号 一、目的要求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原理简述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2)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2)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三、仪器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四、线路示图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五、内容步骤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阻尼比: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内容 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 实验步骤: 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 左右。 2.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1) 按模拟电路图1.2-2 接线,将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 = 10K。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超调MP、峰值时间tp 和调节时间tS。 (3) 分别按R = 50K;160K;2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MP、tp 和tS,及系统的稳定性。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1 中。表1.2-2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3.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1) 按图1.2-4 接线,将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 = 30K。 (2) 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 (3) 减小开环增益(R = 41.7K;100K),观察响应曲线,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3 中。表1.2-4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六、数据处理 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波形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相应 .1 实验目的 1. 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 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 学习用Multisim、MATLAB仿真软件对实验容中的电路进行仿真。 .2 实验原理 典型环节的概念对系统建模、分析和研究很有用,但应强调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是对各种物理系统元、部件的机理和特性高度理想化以后的结果,重要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典型模型的确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忠实地描述那些元、部件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 1.模拟典型环节是将运算放大器视为满足以下条件的理想放大器: (1) 输入阻抗为∞。流入运算放大器的电流为零,同时输出阻抗为零; (2) 电压增益为∞: (3) 通频带为∞: (4) 输入与输出之间呈线性特性: 2.实际模拟典型环节: (1) 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其电源限制是非线性的,实际运算放大器是有惯性的。 (2) 对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只要控制了输入量的大小或是输入量施加的时间的长短(对于积分或比例积分环节),不使其输出工作在工作期间达到饱和值,则非线性因素对上述环节特性的影响可以避免.但对模拟比例微分环节和微

分环节的影响则无法避免,其模拟输出只能达到有限的最高饱和值。 (3) 实际运放有惯性,它对所有模拟惯性环节的暂态响应都有影响,但情况又有较大的不同。 3.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所示,及传递函数为: 1 2)(R R S G -=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 2.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2所示,及传递函数为: 其中1 2R R K = T=R 2C 1 11R /1/)(21212212+-=+-=+-=-=TS K CS R R R CS R CS R Z Z S G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 题目:2.1.1(2.1.6课外)、2.1.4(2.1.5课内)班级:gagagagg 姓名:lalalal 学号:hahahahah 时间:zzzzzzzzzzz

实验内容一: 一、问题描述: 已知系统结构图,(1)用matlab编程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用matlab转换函数表示系统状态空间模型;(3)计算其特征根。 二、理论方法分析 (1)根据系统结构图的串并联关系以及反馈关系,分别利用tf ()函数series()函数,parallel函数以及feedback函数构建系统传递函数;(2)已求出系统传递函数G,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利用函数ss(G)课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3)利用线性定常系统模型数据还原函数[num,den]=tfdata(G,‘v’)可得到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num与分母多项式den,利用roots(den)函数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根。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 新建M文件,编程程序如下文所示: G1=tf([0.2],[1,1,1]); G2=tf([0.3],[1,1]); G3=tf([0.14],[2,1]); G4=series(G2,G3);%G2与G3串联 G5=0.7*feedback(G4,-1,1); G6=0.4*feedback(G1,G5,1); G7=feedback(G6,0.6)

ss(G7)%将系统传递函数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num den]=tfdata(G7,'v');%还原系统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系数矩阵 roots(den)%求系统传递函数特征根 点击Run运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M文件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一、目的要求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 1.2-1 所示。 图1.2-2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 1.2-2 所示。 图1.2-2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3)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 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 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 1.2-2),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 1.2-3 所示。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 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 图 1.2-3 (2)模拟电路图:如图1.2-4 所示。 图 1.2-4 (3)理论分析: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4)实验内容: 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

典型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与性能分析

实验二 典型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与性能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ζ, 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S 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 典型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1()(101101 += += s T s T K s T s T K s G ;其中,开环放大系数01K K = 。系统方块图与模拟电路如图2-1与图2-2所示。 图2-1典型二阶系统方块图 图2-2模拟电路图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

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 设R T K K s T T s T 200,2.0,10 1 10== ===,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22 221)()(n n n s s T K s T s T K K s Ts K s R s C ωζωω++=+ +=++= 其中,自然振荡频率:R T K n 10 10 == ω 阻尼比:4 102521R T K T n = = = ωζ 典型二阶系统的瞬态性能指标: 超调量:2 1%ζζπ δ--=e 峰值时间:2 1ζ ωπ-= n p t 峰值时间的输出值:2 11)(ζζπ -=+=e t C p 调节时间: 1)欠阻尼10<<ζ,???????=?=?≈5324 ,,t n n s ζωζω 2)临界阻尼1=ζ,???????=?=?≈575.4284 .5,,t n n s ωω 3)过阻尼1>ζ,? ??=?=?≈532 411,p ,p t s ,1p -与2p -为二阶系统两个互异的 负实根12 2,1-±-=-ζ ωζωn n p ,21p p ->>-,过阻尼系统可由距离虚轴较近的极点 1p -的一阶系统来近似表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实验中心 2013 年 11 月4日 学 院 机电 年级、专业、班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指导 教师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实验相关基础知识、理论) 三、实验过程原始记录(程序界面、代码、设计调试过程描述等) 四、实验结果及总结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及电路图 (一) 用实验箱构成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1。 图2-1 G(S)= -R 2 /R 1 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2。

图2-2 G(S)=-K/(TS+1) K=R 2 /R 1 , T=R 2 C 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3。 图2-3 G(S)=-1/TS T=RC 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4。

图2-4 G(S)=-RCS 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5。 图2-5 G(S)=-K(TS+1) K=R 2 /R 1 ,T=R 2 C 6.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2-6。 图2-6 G(S)=K(1+1/TS) K=R 2 /R 1 , T=R 2 C

实验截图 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积分环节 4.微分环节 5.比例+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实验仿真报告答案

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实验仿真报告答案

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 1. 实验目的 1) 通过用MATLAB 及SIMULINK 对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有感性认识。 2) 明确对于一阶系统,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以及单位脉冲信号的响应曲线图。 3) 对于二阶系统阶跃信号的响应曲线图以及不同阻尼比、不同自然角频率取值范围的二阶系统曲线比较图。 4) 利用MATLAB 软件来绘制高阶控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判断此系统是否有主导极点,能否用低阶系统来近似,并将高阶系统与低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进行比较 5)编制简单的M文件程序。 2. 实验仪器 PC计算机一台,MATLAB软件1套 3. 实验内容 1)一阶系统的响应 (1)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在SIMULINK 环境下搭建图1的模型,进行仿

真,得出仿真曲线图。 理论分析:C(s)=1/[s(0.8s+1)]由拉氏反变换得h(t)=1-e^(-t/0.8) (t>=0) 由此得知,图形是一条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与理论分析相符。 (2)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图2的模型,将示波器横轴终值修改为12进行仿真,得出仿真曲线图。

理论分析:C(s)=1/[s^2(4s+1)]可求的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为c(t)=(t-4)+4e^(-t/4) e(t)=r(t)-c(t)=4-4e^(-t/4) 当t=0时,e(t)=0,当趋于无穷时,误差趋于常值4. 3)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在medit 环境下,编译一个.m 文件,利用impulse()函数可以得出仿真曲线图。此处注意分析在SIMULINK 环境中可否得到该曲线图。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控制系统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 加深典型环节的概念在系统建模、分析、研究中作用的认识。 4. 加深对模拟电路——传递函数——响应曲线的联系和理解。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根据数学模型的相似原理,我们应用电子元件模拟工程系统中的典型环节,然后加入典型测试信号,测试环节的输出响应。反之,从实测的输出响应也可以求得未知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各个参数。 模拟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利用模拟装置中的运算部件,采用逐项积分法,进行适当的组合,构成典型环节传递函数模拟结构图;第二种方法将运算放大器与不同的输入网络、反馈网络组合,构成传递函数模拟线路图,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复合网络法。本节介绍第二种方法。 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构成相应的模拟系统。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1-1 模拟实验基本测量原理 模拟系统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不同的R-C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 典型环节,如图1-2所示。图中Z1和Z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C构成。 基于图中A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1-2得:

1 21 0)(Z Z u u s G - =-= 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路组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2.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s r d t t t ,,的测量方法: 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值,带入公式算出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 d t :响应曲线第一次到达其终值∞ y 一半所需的时间。 r t :响应曲线从终值∞y %10上升到终值∞ y % 90所需的时间。 s t :响应曲线从0到达终值∞y 95%所需的时间。 3.实验线路与原理(注:输入加在反相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相反) 1.比例环节 K R R Z Z s G -=- =- =1 21 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响应曲线如图1-3。 K ——放大系数。K 是比例环节的特征量,它表示阶跃输入后,输出与输 入的比例关系,可以从响应曲线上求出。改变1R 或2R 的电阻值便可以改变比例 图1-2 运放的反馈连接 t K -1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验3(系统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系统根轨迹分析 专业班级 *********** ********* 学 号 姓名** 指导教师李离 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2012 年 12 月 15 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 精确绘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了解系统参数或零极点位置变化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硬件:个人计算机 2、软件:MATLAB 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Matlab 绘制跟轨迹的步骤如下: 1) 将系统特征方程改成为如下形式:1 + KG ( s ) = 1 + K ) () (s q s p =0, 其中,K 为我们所关心的参数。 2) 调用函数 r locus 生成根轨迹。 关于函数 rlocus 的说明见图 3.1。 不使用左边的选项也能画出根轨迹,使用左边的选项时,能 返回分别以矩阵和向量形式表征的特征根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增益值。 图3.1 函数rlocus 的调用 例如,图 3.2 所示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见图 3.3。

图3.2 闭环系统一 图3.3 闭环系统一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

图 3.4 函数 rlocfind 的使用方法 注意:在这里,构成系统 s ys 时,K 不包括在其中,且要使分子和分母中 s 最高次幂项的系数为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为零、极点形式时,可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 = zpk([zero],[pole],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无零点时,[zero]写成空集[]。 对于图 3.2 所示系统, G(s)H(s)= )2()1(++s s s K *11+s =) 3)(2() 1(+++s s s s K . 可如下式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zpk([-1],[0 -2 -3],1) 若想得到根轨迹上某个特征根及其对应的 K 的值,一种方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 轨迹后调用函数 rlocfind 。然后,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上会出现一个可移动的大十字。将该十字的 中心移至根轨迹上某点,再点击鼠标左键,就可在命令窗口看到该点对应的根值和 K 值了。另外一种 较为方便的做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轨迹后直接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中根轨迹上某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1 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2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实验系统一套。 3 基本原理、内容、结果及分析: 3.1 基本原理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1.2-1 所示。 (2) 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如图1.2-3 所示。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3.2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3.3步骤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 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 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 1.2-2),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阻尼比: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内容 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 实验步骤 1. 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 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 “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2.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1) 按模拟电路图1.2-2 接线,将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 = 10K 。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超调MP 、峰值时间tp 和调节时间tS 。 (3) 分别按R = 50K ;160K ;200K ;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MP 、 tp 和tS ,及系统的稳定性。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将实验结果 填入表1.2-1 中。表1.2-2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3.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阶跃响应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超调量ó %: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检查USB线是否连接好,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任实验,点击按 钮,出 现参数设置对话框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 示通信 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 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 5)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在参数设置对话框 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 果。 6)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代入下式算出超调 量:

%100%max ?-=∞ ∞Y Y Y σ T P 与T S :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 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G (S )= -R2/R1 2.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 (S )= - K/TS+1 K=R2/R1,T=R2C 3. 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 (S )=1/TS T=RC 4. 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 G (S )= - RCS 5.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 G (S )= -K (TS+1) K=R2/R1,T=R2C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17-2018-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王娜编写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 2017年11月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Matlab 操作环境和基本方法,如数据表示、绘图等命令; 2、掌握控制信号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laplace 和ilaplace ,控制系统生成模型的常用函数命令sys=tf(num,den),会绘制单位阶跃、脉冲响应曲线; 3、会构造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会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系统闭环特征根; 4、会分析控制系统中n ζω, 对系统阶跃、脉冲响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矩阵运算 a) 构建矩阵:A=[1 2;3 4]; B=[5 5;7 8]; 解: >> A=[1 2;3 4] A = 1 2 3 4 >>B=[5 5;7 8] B = 5 5 7 8 b) 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求矩阵A 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向量. 解:>>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V ,D]=eig(A) V = 0.4181 -0.4579 - 0.3096i -0.4579 + 0.3096i -0.6044 0.6211 -0.1757 + 0.2740i -0.1757 - 0.2740i 0.0504 0.5524 0.7474 0.7474 -0.2826 0.3665 -0.1592 - 0.0675i -0.1592 + 0.0675i 0.7432 D = 13.0527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2.1815 >> p=poly(A) p = -6.9000 -77.2600 -86.1300 604.5500 2. 基本绘图命令 a) 绘制余弦曲线y=cos(x),x ∈[0,2π] 解:>> x=linspace(0,2*pi); >> y=cos(x); >> plot(x,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