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十较理想的组

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理解别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

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水平和理解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

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 1:集

中而不单调;2:稳定而不呆板;3:饱满而不滞塞;4:活泼而不散乱;5:有主有次;6:有远有近;7:疏密相间;黑白有致;8:考虑动势;9:不分割画面。以上各点除“考虑动势’外,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静物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静

物也会产生某种动势,给人某种动的感觉,包括动势的方向感,力量

感等,从而影响构图的形式美。如将—把茶壶放在桌子上,那么,茶

壶嘴所指的方向就是茶壶的动势方向.将两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茶壶

嘴同朝一个方向,能够使这种动势感增强并产生形式美;如果壶嘴朝

着不同的方向,则会产生不同的动势和不同的形式美.将一把水果刀

放在桌子上或盘子里,其刀尖所指的方向构成它的动势方向;如果将

两把水果刀放在一起,不同的摆法会产生不同的动势。一个圆罐和一

个苹果.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个,都不会产生某种方向的动势;若把它

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某种动势.一般地说,较小物体所处的位置,

即是这组物体的动势指向,如果沿着这种指向在较小物体的前面再放

一个更小的物体,这种动势就会更增强烈,形成一边倒的动势形式;

如果在相反的方向放一个物体,则会使这种动势有所抵消,构成某种

动势的平衡。在静物组合,背景的衬布也会构成某种动势.衬布呈垂

直状,动势最为稳定;如果是呈倾斜状,或它的折纹呈倾斜状,就会

形成某种动势并带有方向性.如果这种方向性和静物的动势方向相—致,则会增强静物的动势感;如果相反,则会减弱具动势感,产生某

种视觉平衡.以上所述仅仅构图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应灵活使

用。能够说,组织和摆放静物的过程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应学会组织静物,从而画出较理想的作品。

儿童素描:静物的构图

儿童素描:静物的构图 构图,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空间所组成的画面结构,所 以又称为“画面结构”。 构图包含着很多因素,仅从画面视觉因素来讲,就包括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构图,就是通过上述诸多因素,在画面结构关系 的组织中表现出来的。 1、构图的基本原理 构图的基本原理是“变化与统一”。 变化,是相异的因素并置在一起所造成的对比效果。在素描造型中,各种造型因素如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等形成的差异、矛盾叫 做“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一种双比关系。 变化趋于动感、对比,给人以新鲜强烈、丰富多样的感觉。但是,过度对比易造成杂乱、松散而失去美感。 统一,是指构图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描造型中, 通过各种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将变化的局部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叫做“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一种谐调关系。 统一,趋于静感,给人以安定调和,有条不紊的感觉。但是,过 度的统一易造成单调,泛味而失去美感。 在构图中,变化与统一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都是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或在统 一中求变化,或在变化中求统一,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变化统一的原理,体现着“对立统一”这个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作为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它又可表现为构图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 调和、安定与比例等形式法则。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同形同量的组合,对称又能够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两种对 称形式。在素描造型构图中极少使用绝对的对称形式。 对称体现着统一的原理。对称的画面结构富于静感,表现庄重、 整齐的美感,但是处理不当会导致构图单调、呆板,严谨的绝对对称,多用于图案设计和装饰绘画的构图。 均衡是异形同量的组合。均衡体现着变化的原理,其画面结构富 于动感,具有生动而富于变化的表现特征。均衡式构图表现为以下形式。 安定同构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是常用的构图形式。“三角形”的对称水准愈大,安全感愈强,缺点是易陷于呆板。选择 恰当的重心是取得构图安全感的重要条件。重心过度偏上,偏下或旁移,都会产生不稳定感。为避免人的心理因素和视觉错视的消极影响,一般应将构图重心置于画面物理中心稍高的位置。 比例是指画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数比关系。在构图中 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黄金分割线”的古老比例,黄金分割比例至今 仍在绘画、设计、建筑中广泛应用。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 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和谐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

静物构图教案

静物构图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静物构图》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这一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呈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取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一节加以扩展——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进行描绘,然后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给与意见,结合教师所说的理论知识进行修改再创造。采用学生上台手绘、师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再创作。 2、教学目标: 美术绘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运用绘画的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创作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 (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师准备: 静物作品图片、知识 5、学生准备: 简单的静物:本子,书籍,笔,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学习用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体会生活——总结体会——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再创生活 互动 师引导体会——说出问题——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是回忆自己生活里的美丽图片,自己是怎么把这些情景拍摄下来的,自己有过什么样的想法没有,也可请学生上台来大概绘画一下自己有过的好的设想或作品,并阐述一下自己的构思,之后师生一起进行点评,说出优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请同学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之后教师结合构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构图的要素进而讲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物,并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结合我所画的静物构图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要同学们结合静物构图理论,自己用眼前书桌上的东西摆设一组静物并进行取舍描绘,之后再请同学上台绘一次,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怎样和静物构图理论知识结合,我们给与一定的意见,进行完善,并最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静物质感的表现技法

静物质感的表现技法 静物写生,对形体质感的表白现,主要靠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变化。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玻璃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 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线制品、棉花制品等,要用较松散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色调中要有较鲜明和较琐碎的笔触;画绸缎,笔触和色调要有跳跃感,以表现其闪光的特点,但在跳跃之中,笔触和色调的过渡要柔和,以表其光滑柔软的特点. 学习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可以丰富表现技巧,提高素描造型能力。 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质感的相对真实。比如画瓷罐要用HB左右的硬铅,画陶罐则要用相对较软的铅笔,并且排线最好是延着肌理走向画。多摸索,大关系始终还是最重要的,要注意虚实关系,做质感最好就做主体部分。用软铅构图,再用硬铅上明暗画出质感的话主要还是在明暗上面多下工夫。注意刻画物体的明暗交界线,仔细观察环境(灯光,自然光,周围物体的颜色)对物体本身的影响。画静物组合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每个物体的明度都画的一样,物体之间的反光颜色等等都互有影响,仔细观察最重要1:静物写生的意义静物写生,对形体质感的表白现,主要靠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变化。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玻璃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线制品、棉花制品等,要用较松散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色调中要有较鲜明和较琐碎的笔触;画绸缎,笔触和色调要有跳跃感,以表现其闪光的特点,但在跳跃之中,笔触和色调的过渡要柔和,以表其光滑柔软的特点.学习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可以丰富表现技巧,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质感的相对真实。2.静物组合的原则(1)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这是首要的一点,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情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有构思,不要盲口拼凑一堆静物。(2)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摆静物应先选一个主体静物,一般形体较大,也就是要大于从属的静物,占据构图的主要位置,在构思和色调上起决定作用。选择从属的,也就是配角静物,其形体要小于或低于主体静物。搭配的静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应该考虑它们在大小、高低、方圆、深浅及质感上的变化,不要过于单一或过于杂乱,这样才能获得既有中心秩序,又有对比变化的理想效果。3: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十较理想的组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认识别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能力和认识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1:集中而不单调;2:稳定而不呆板;3:饱满而不滞塞;4:活泼而不散乱;5:有主有次;6:有远有近;7:疏密相间;黑白有致;8:考虑动势;9:不分割画面。以上各点除“考虑动势’外,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静物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静物也会产生某种动势,给人某种动的感觉,包括动势的方向感,力量感等,从而影响构图的形式美。如将—把茶壶放在桌子上,那么,茶壶嘴所指的方向就是茶壶的动势方向.将两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茶壶嘴同朝一个方向,可以使这种动势感加强并产生形式美;如果壶嘴朝着不同的方向,则会产生不同的动势和不同的形式美.将一把水果刀放在桌子上或盘子里,其刀尖所指的方向构成它的动势方向;如果将两把水果刀放在一起,不同的摆法会产生不同的动势。一个圆罐和一个苹果.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个,都不会产生某种方向的动势;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某种动势.一般地说,较小物体所处的位置,即是这组物体的动势指向,如果沿着这种指向在较小物体的前面再放一个更小的物体,这种动势就会更加强烈,形成一边倒的动势形式;如果在相反的方向放一个物体,则会使这种动势有所抵消,构成某种动势的平衡。在静物组合,背景的衬布也会构成某种动势.衬布呈垂直状,动势最为稳定;如果是呈倾斜状,或它的折纹呈倾斜状,就会形成某种动势并带有方向性.如果这种方向性和静物的动势方向相—致,则会加强静物的动势感;如果相反,则会减弱具动势感,产生某种视觉平衡.以上所述只是构图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可以说,组织和摆放静物的过程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学会组织静物,从而画出较理想的作品4:静物质感的表现技法静物写生,对形体质感的表白现,主要靠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变化。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玻璃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线制品、棉花制品等,要用较松散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色调中要有较鲜明和较琐碎的笔触;

分析基础图案中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基础图案中的形式美法则 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标签:图案形式美法则 1 图案的分类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图案的分类也不同。现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区分: 1.1 从外形分,即从占有空间位置的形式划分,图案可分为平面图案与立体图案两大类。平面图案,如花布设计稿、书籍封面设计稿、广告设计稿等。立体图案,如建筑模型等。 1.2 从用途分,可分为实用的与玩赏的两大类。实用图案指衣的设施、器材设计,如衣服、炊具、建筑物、车辆、电视机、家具称之为综合图案。食、住、行、用等方面文具等的设计。玩赏的图案,主要指用眼观赏、用手玩的器物、装饰物,如玉器、壁挂、玩具等的设计。 1.3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角度分,可分为基础图案与工艺图案。基础图案以研究图案的形式美、造型、构成、施色、制作技法的一般规律为主旨,它不受生产条件的严格制约。工艺图案指染织、编结、陶瓷、装饰图案等,它受到生产条件的严格制约。二者的关系是:基础图案是工艺图案的基础;工艺图案则是基础图案的应用。 平面图案与立体图案也各具要素,现分述如下; 平面图案:由纹样、构成、色彩、肌理所组成。任何平面图案都超不出此范围。但某些平面图案并不一定包括全部要素,如一块有色的地毯可以没有纹样。 立体图案:由形态、装饰、色彩和肌理所组成。 探讨形式美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知识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十较理想的组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认识别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能力和认识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 1:集中而不单调;2:稳定而不呆板;3:饱满而不滞塞;4:活泼而不散乱;5:有主有次;6:有远有近;7:疏密相间;黑白有致;8:考虑动势;9:不分割画面。以上各点除“考虑动势’外,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静物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静物也会产生某种动势,给人某种动的感觉,包括动势的方向感,力量感等,从而影响构图的形式美。如将—把茶壶放在桌子上,那么,茶壶嘴所指的方向就是茶壶的动势方向.将两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茶壶嘴同朝一个方向,可以使这种动势感加强并产生形式美;如果壶嘴朝着不同的方向,则会产生不同的动势和不同的形式美.将一把水果刀放在桌子上或盘子里,其刀尖所指的方向构成它的动势方向;如果将两把水果刀放在一起,不同的摆法会产生不同的动势。一个圆罐和一个苹果.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个,都不会产生某种方向的动势;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某种动势.一般地说,较小物体所处的位置,即是这组物体的动势指向,如果沿着这种指向在较小物体的前面再放一个更小的物体,这种动势就会更加强烈,形成一边倒的动势形式;如果在相反的方向放一个物体,则会使这种动势有所抵消,构成某种动势的平衡。在静物组合,背景的衬布也会构成某种动势.衬布呈垂直状,动势最为稳定;如果是呈倾斜状,或它的折纹呈倾斜状,就会形成某种动势并带有方向性.如果这种方向性和静物的动势方向相—致,则会加强静物的动势感;如果相反,则会减弱具动势感,产生某种视觉平衡.以上所述只是构图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可以说,组织和摆放静物的过程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学会组织静物,从而画出较理想的作品 --------------------------------------------------------------------- 构图,就像我们写文章离不开章法一样,是绘画创作的基础。首先是“立意”,考虑画面中,主要表现什么,被画主体安排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光线、线条、形态等造型手段,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动手绘画之前首先解决横构图和竖构图的问题,这个比较简单易懂,由于我们双眼看到的自然景像是横的,所以横向构图看起来特别自然,舒服,能表达出张力、博大和宽广的感觉。竖构图可以表现高大,垂直的感觉。 静物写生学习中,最广泛使用的是三角式构图,其特点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这种三角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是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给人的感觉稳定、均衡、持久但又不失灵活性。 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如X形构图(场面开阔、舒展)、对称式构图(平稳,稳定)、均衡式构图(对应而均衡)、对角线构图(运动不稳定)、S形构图(深远、流动感)、V形构图(外景中常用)等,而且构图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遵守基本原则和规律之后,可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后再结合作品给大家展示

形式美的六大法则

形式美的六大法则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与均衡、齐一与参差、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 对称与均衡 视觉形态的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以静感和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形式两种。对称是以形象和色彩在不同位置上的相同来求得统一。均衡是图案在不同位置上量与力在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求得内在的统一。对称(绝对的统一)主要是指在形状,重量,面积上,位置上的统一平衡。均衡(变化的统一)是指量等形不等,是视觉心理上的平衡,稳定力学上的不平衡。均奇与平衡是图案形象的外貌状态,一般以固定的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的等形等量或者等量不等形的表现。所谓固定的中心就是依据中轴线出现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视觉上保持平衡,产生安定的效果。均奇与对称是同义词,均奇是等量等形,对称有时等量不等形。 齐一与参差

人类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创造、运用,是逐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的。参差与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参差齐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结构构成的形式规律。“参差”是指在形式中有较明显的异和对立的因素,如差异色调等。“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组成一个单元,按照一个统一规律反复重复组成的。按照“参差齐一”法则构成的形式能够给人以次序感受、条理感。 调和与对比 对比是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造型因素才能显示出来,是求得变化的最好方法,须依整体需要,可轻微,可显著,可简可繁。调和是构成美的对象在内部关系中无论质和量都相辅相成,互为需要,其矛盾形成秩序的动态,是一种变化的美。在图案中是指形与形之间和色与色之间的关系趋于一致,和谐,形成有秩序,有条理,相互联系着,密切结合的统一体。称为调和。调和出现趋于一致的关系,呈现出平静,稳当,单纯的感觉,其缺乏灵巧活泼感,故对比应运用变化的原理,用形象的差异性加以处理,使调和的形象有变化,形成对比调和,但对比不能过分脱离统一调和的原则,否则会使画面过于刺激,而失去统一。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美的比例与尺度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一、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以对比方式各自展示其面貌和特点,以“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使原有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同时也增强了形体对人的感官的刺激.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对比是形式美感重要的生动语言,它可改变形怂的呆板,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在对比中原有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地保持要素间的差异性。可以说,形态构成缺乏对比就没有活力,失去运动感。对比在立体构成中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表现形式,既有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对比,也有实体与空间的对比等。 调和是与对比相反的概念,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及差异性的减弱,以求获得统一。形态构成一味强调对比,势必走向认识上的绝对化,不可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控制造型表现,构成的作品从整体上看是杂乱无章、矛盾重重、支离破碎、毫无整体性的,不可能把人的视觉和触觉带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表现不仅需要量,也需要质才能实现形态构成的价值,需要设计师协调统一形态构成的各个要素。 事实上,方体形态的构成往往包含着不同的要素。根据一个立体形态的实际有目的性地去创造,其多元化的要素必须体现形式上的统一,既要设计新颖的外观,又要将形态的外观与内部结构、空间、形状、体积统一。如同建筑一样,要体现平面与立面的统一。 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是矛盾的统一、辩证的统一,

立体构成从许多方面体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1.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形态构成使形体呈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使人最容易认识和理解对比与调和。几何原理的形式美感不仅从它本身得到体现,还在其他艺术中、建筑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因为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原理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万神庙,还有古罗马大角斗场。无不折射出这种最主要和简单的对比与调和。设计师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将各种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这一特征得到强调。 万神庙(罗马) 大角斗场(罗马)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要突出主体,强调其他部位对主体的从属关系,同时通过控制主从关系,尽量用形体中细部的形状来取得对比与调和的效果(如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细小的形体都从属于椭圆形状)。强调高度,加强高低对比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形体高低反差大,且有―定的体量结合时,就会产生力量感。另一种突出主体的方法是次要部位的形状与主体相同而体量较小,尺寸也较小。如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一方面,在视觉

静物的构图教案

《静物的构图》课题实验课教案 依兰县职业高级中学初艳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静物的构图,是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艺美术专业《素描》第三章《静物写生》的部分内容。这一章包括静物的配置与构图、写生方法与步骤、写生要点共三部分,我从中选取静物配置与构图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将静物的构图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静物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静物的构图、结构有所接触,掌握分析、比较的观察和描绘方法,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静物画。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2、教学目标: 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多媒体欣赏及互动,学生自己动手摆放静物练习,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对静物构图法则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平时的绘画练习中。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构图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构图的实际运用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构图的基本法则 2、常见构图弊病的改正 教学难点:构图基本法则在实际中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创造体验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动手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动手一次,都会思考完成的结果,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构图的魅力,然后在体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体验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教师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自已动手摆静物时要注意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一位同学将台上一组零乱的静物按自己的意愿摆放组合构图,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观察,不置可否。 欣赏一组优美的静物组合图片,导入课题。(多媒体演示)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构图? 构图即“画面的结构”。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空间位置所组成的画面结构形式。 二、构图的基本原理一一变化与统一 1、变化:即静物间的高低、前后、主次、虚实、聚散等关系。

静物构图

《静物构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静物写生的构图要求,掌握构图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整体构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整体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构图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教学难点:构图过程中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绘画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要表现的形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中?这就是所谓的构图。那么到底构图在具体的绘画中如何运用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绘画的构图。 三、讲授新课 1、定义。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构图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 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几种物象的组合关系叫构图。 2、三角形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1)三角形构图 (2)S 形构图 (3)方形构图 (4)圆形构图 (5)C行构图 (过渡语:绘画构图形式多样,那我们来看几幅作品,分别属于什么构图形式。)考考你:连线题 (过渡语:那么多的构图形式里,其中三角形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素描静物写生学习中,最广泛使用的是三角式构图,其特点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这种三角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是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给人的感觉稳定、均衡、持久但又不失灵活性。 小结三角形构图的特点:稳定、均衡、持久但又不失灵活性。 (三)活动设置:(采用情境教学法) 1、活动器材:数码相机、电脑、投影仪、2组静物 2、活动内容:邀请4位专业层次不同的学生上台逐个给2组静物拍照,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相片,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构图的几种形式学生分析照片存在的构图瑕疵。 3、活动总结:教师总结并归纳照片构图的优劣。 形体搭配的变化统一,是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决不可只见方不见圆,或只见长不见短。要做到形体有变化,大小有呼应,高低有错落。 动手绘画之前首先解决横构图和竖构图的问题,由于我们双眼看到的自然景像是横的,所以横向构图看起来特别自然,舒服,能表达出张力、博大和宽广的感觉。扁宽或摆放形状接近变宽的形体,要用横幅构图。竖高或纵向摆放的物体,一般要用立幅构图。竖构图可以表现高大,垂直的感觉。要会使用取景框。

《静物摄影》教案

静物摄影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静物摄影审美要求及摄影方法 教学重点:光的运用 教学难点:静物的陈设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每一位同学每人拍摄出一张静物摄影照片 教学准备:相机、三脚架、灯具、衬布、静物......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二. 导入 三. 授新课静物摄影 所谓的静物摄影拍摄的大部分是一些蔬菜、瓜果瓶瓶罐罐一类的东西,要想把这一些东西拍摄出艺术效果,具有艺术生命力,需要拍摄者具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和艺术修养。要拍摄一张好的静物摄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静物的选择 静物的题材很多,日常生活用品、蔬菜、瓜果、花卉、文具、陶瓷器皿......等等,都可以用来做摄影对象。对于摄影题材的选择,要体现出静物内容的合理性、协调性。若内容组合得当,同时在画面构图处理表现技巧上十分贴切,其作品就会体现出画面特定的情调与美感。反之,如果静物内容毫不相干,东拼西凑,其效果必然显得杂乱无章而缺乏美感。 (二)静物形体的组合

静物的形体组合,要注意在大小、高低、方圆、深浅等方面的关系。主体与陪村物之间主次要分明,既要体现出变化,又要搭配适度。倘若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脱节太大,则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如果形体之间过于统一,缺少变化,而又显得呆板,就会造成毫无生动感的局面。 (三)质感与色彩的搭配 质感与色彩的配合也要进行一番周密的思考和设计,质感要考虑对比,如粗与细、坚硬与松软的不同质地的搭配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色彩上深浅的区别及构成画面整体色调的和谐关系。若物体之间的色彩变化过于复杂,没有相对统一的调子,就会使画面显得凌乱。若物体间色彩、质感缺乏对比就会显得单调。所以,质感与色彩要在统一中求变化,也是体现静物摄影美感的一个方面。(四)构图 在静物选择中,我们已经讲过静物形体在大小、高低、方圆等方面的变化,这还不够,还要在画面上对不同的位置安排进行一番设计,这就是构图。 构图的原理是以“对立统一”为原则的。画面既要突出主体物,又要考虑陪衬物与主体物之间的均衡关系。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构图包含着许多因素,仅从画面视觉因素来讲,就包括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构图的基本原理是“变化统一”。变化和统一的原理,体现着“对立统一”这一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作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它又可表现为构图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安定与比例等形式法则。 在构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主题物不可以太居中,这样会使画面缺乏动感,显得呆板。 2. 主体物不可太偏,这样会使物体偏向一面或过高过低,造成画面不稳定。 3. 主体物在画面占据的位置不可太满,太满显得画面闭塞、不透气。

详解摄影中的构图与平面构成

详解摄影中的构图与平面构成 一、传统绘画构图与摄影构图 构图是画面形式的处理和安排,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传统绘画的构图讲究饱满、完整,特别是古典 主义绘画,非常讲究构图的平衡性。 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虽都采用“平面构图法”,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但在构图方法和程序上则相差甚远。绘画是先设计构图——以主观为主;摄影是先选择构图——以客观为主。绘画构图可以主观地任意取舍,按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而摄影构图需直接用照相机取景器和镜头进行现场构图,以客观为主,适当取舍。因此可以说“绘画是加法构图,摄影是减法构图”。这表明了摄影在构图取舍上与绘画构图的取舍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对摄影师来说,构图是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中。

一般传统风景绘画构图基本围绕黄金分割和单点透视来进行。 摄影构图就是要研究在摄影画面上形成美的表现形式结构。经典的表现形式结构,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审美实践的结晶。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在摄影中也称摄影构图,而摄影构图无非就是取舍光影的构成,色彩的构成,点、线、面构成的一种选取方式。

大自然是没有边框的。把大自然的景物拍下来,不是景物的再现。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行为。照片的边缘决定了照片的内容,断章取义是摄影者的工具。画框也为两件事物建立起一个关系,带来了原来不存在的对比。画框的重要性是因为有了画框才有构图的需要。以人文社会为题材的作品可以用故事来吸引观众。而风光摄影里的构图不单为画面带来吸引力,它也是用来表达内涵的视觉语言。 1、构图的目的 记得一位法国摄影家说过:我们不能像画家一样创造形状,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简化,以使它清晰易见。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烦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

构图的基本原理与形式

构图的基本原理与形式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一切设计法则 也要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构图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对立统一也是构图的基本法则。构图的对立统一体现为对 比均衡和多样统一。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 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和谐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强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 2/.对比与统一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3.对称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直线,将图形划分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静物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十较理想的组 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理解别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 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水平和理解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 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 1:集 中而不单调;2:稳定而不呆板;3:饱满而不滞塞;4:活泼而不散乱;5:有主有次;6:有远有近;7:疏密相间;黑白有致;8:考虑动势;9:不分割画面。以上各点除“考虑动势’外,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静物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静 物也会产生某种动势,给人某种动的感觉,包括动势的方向感,力量 感等,从而影响构图的形式美。如将—把茶壶放在桌子上,那么,茶 壶嘴所指的方向就是茶壶的动势方向.将两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茶壶 嘴同朝一个方向,能够使这种动势感增强并产生形式美;如果壶嘴朝 着不同的方向,则会产生不同的动势和不同的形式美.将一把水果刀 放在桌子上或盘子里,其刀尖所指的方向构成它的动势方向;如果将 两把水果刀放在一起,不同的摆法会产生不同的动势。一个圆罐和一 个苹果.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个,都不会产生某种方向的动势;若把它 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某种动势.一般地说,较小物体所处的位置, 即是这组物体的动势指向,如果沿着这种指向在较小物体的前面再放 一个更小的物体,这种动势就会更增强烈,形成一边倒的动势形式; 如果在相反的方向放一个物体,则会使这种动势有所抵消,构成某种 动势的平衡。在静物组合,背景的衬布也会构成某种动势.衬布呈垂 直状,动势最为稳定;如果是呈倾斜状,或它的折纹呈倾斜状,就会 形成某种动势并带有方向性.如果这种方向性和静物的动势方向相—致,则会增强静物的动势感;如果相反,则会减弱具动势感,产生某 种视觉平衡.以上所述仅仅构图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应灵活使

静物构图 说课稿

1静物构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静物构图》是选择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这个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表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择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个节加以扩展——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实行描绘,然后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给与意见,结合教师所说的理论知识实行修改再创造。采用学生上台手绘、师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既增强了课堂的交互水平,又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对他们实行艺术再创作。 2、教学目标:美术绘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使用绘画的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创作的水平。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水平目标:A.提升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水平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水平 (3)发展目标: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C.培养学生开拓新思维的水平 (4)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师准备:静物作品图片、知识 5、学生准备:简单的静物:本子,书籍,笔,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学习用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水平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体会生活——总结体会——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再创生活 互动 师引导体会——说出问题——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高中美术:静物的配置与构图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静物的配置与构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till life configuration and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静物的配置与构图教案 静物配置,是指赋予静物以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所进行的静物搭配与布置。构图,则是指画面的结构。 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的静物配置,通过构图能动地表现于画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技能训练。 一、静物配置的原则: 静物的配置,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充分适应学习的渐进性要求的前提下,一要讲究构图立意;二要讲究形式美感。具体地讲,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渐进性原则 静物的配置要遵循由易而难、由简而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 2、情感性原则 就是说静物配置要适应人们的学习习惯和心理要求。概括而言,即一要合理;二要合理。 3、审美性原则

静物的配置要讲究形式美感,要善于发现静物自身的美感特征,依据变化统一的原理进行配置。 形体 静物的门类丰富,形体多样,要求有主次,以主求统一,以次求变化,同时注意大小、高低、长短的配置。 色调 素描是通过明度的变化来组织色调、塑造形体的。在静物配置中,要注意准确把握静物固有色的明度基调,所选择的物体要有黑、白、灰的对比。 质地 静物的质地多样,如陶罐的粗糙、瓷器的光洁、丝绸的柔软、毛呢的厚重在静物的配置中,通过恰 如其分的质地对比,在比较中呈现不同的质感的视觉特征,有利于增添画面的美感,也有利于素描造型的技能训练。 布局 如果说静物的形体、色质地等是趋于客观性的因素,布局则是体现能动性的因素。前者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能否体现静物配置的渐进性、情感性审美性,主要取决于布局。 光与衬布 以灯光作为光源,能在同一而稳定的光线下,使静物的体积关系和质感特征得到鲜明的体现,写生中也易于比较和把握。衬布的色调一般应避免黑白两极的颜色,应多选用明度介

第三课构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自由引导人民》(油画德拉克洛瓦法国) 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她在干什么? 画面中的人物还有谁? 他们在千什么? 讲解: 此画是三角形构图的典范谁能发现画面中这个重要的三角形,并把它画在黑板上的方框内。《自由引导人民》是三角形构图的典范。画中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引导人民的自由女神处在横向黄金分割线处,巷战人群的头部位于纵向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如果人物众多、宏伟而动荡的战斗场面,被画家组织在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画面构图之中。 2.放映《蒙娜丽莎》,问这幅画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怎么看出来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讲解: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二) 新课讲授 1、构图的感念: 构图: 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之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2、构图的形式 分析作品: 看看艺术家们在绘画中是如何进行布局的。小组分析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怎么通过构图表现的,用了哪些方法? 你能不能试着归纳出来? 教师归纳总结: 《露气》(中国画现代潘天寿)中国画中画家都非常注重虚实疏密的对比布局,如果我们用横、竖黄金分割线来分割画面,就会发现,其左下部是密,右上部是疏; 这两部分如果是实,右下和左上两部分则是虚。完美的分割法则令作品具有清爽舒适的形式美感。 中国画中的“起承转合”来分析,其左下部的荷叶为起、连接疏密两部分的茎为承,稀疏的部分则为承,一般来说承就是画面的精彩之处,最后题字出则为合,国画中题字也是有讲究的,大小、形状、位置都需要斟酌 3.赏析莫奈的《干草垛》问:这幅画用的什么构图? 讲解:井字形构图,前面大的干草垛位于左边竖线与下面横线的交点,让画面看起来整齐有秩序注:讲解下莫奈的干草垛有不同的色调,花了非常多的干草垛,一年四季,阴天晴天,为了练习光与影的色彩变化 4、赏析《初踏黄金路》(版画现代李焕民) 问:你们看画面的人物连起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画面中由远及近的人、动物形成了视觉上连续的一个点,s形构图会使画面架构丰满,并且充满韵律感,节奏感,有种特别的形式美感,并且s形构图的空间感会比别的构图更强烈。 《舞蹈》(油画马蒂斯法国) 以圆形构图来安排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画面看上去更加活泼和富有动感。 《阳关三叠》(油画现代王宏剑) 画家基本上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安排众多人物形象,这种形式的构图最适合表现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