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律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包括那几块内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五个方面)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7.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 最小因子定律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

称最小因子 。

– 耐受性定律

8. 生态幅的基本概念

? 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的概念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 它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9. 生物圈的概念

? 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 生物圈的组成: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与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 生物圈的形成:生物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10.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 (niche)

–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

能关系

–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的空间

–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11. 种群的基本特征、高斯假说、种群增长、中度干扰假说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种群的增长、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种群调节

? 内禀增长率 rm :

– 环境的好坏对种群增长率是有直接影响的,所以种群增长率的可比性也有问

题,内禀增长率即不受限制的增长率。当环境无限制 (空间、食物和其他有

机体在理想条件下) ,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 种群增长模型 最著名的是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 equation):

– 微分式为:

)()1(K

N K rN K N rN dt dN -=-= – 积分式为:rt a t e k N -+=1 从微分式看,在前有的指数曲线方程上增加了一个新项(1-N/K )

r-选择和K-选择

? 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的生物分类

– r-对策者生物和K-对策者生物

? r-选择和K-选择理论

– r-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K-选择:种群竞争能力最大

种群关系(:种间与种内)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类型

类型种1 种2特征

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直接干涉型

6、竞争:资源利用型

7、偏害作用

8、寄生作用

9、捕食作用+ ○

+ +

+ +

○○

——

——

—○

+ —

+ —

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

对两个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

对两物种必然有利

两物种彼此无影响

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

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种群1寄生,个体小于种群2

种群1为捕食者,通常个体大于2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要求相同资源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于一个空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长期共存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剧烈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12.生物群落的群落基本特征及种类组成

生物群落(biocoenosis)

–在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

生物集合体。

–也可简述为: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为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群落基本特征

(一)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均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种类成分及数量

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二)具有一定的外貌外形首先决定群落的类型

(三)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四)形成群落环境群落对环境必然有改造作用

(五)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竞争

(六)一定的动态特征生命本身是不断运动,演化和进化的

(七)一定的分布范围不同群落总是分布在特定的生境中

(八)边界特征明显的边界少见,大多情况下存在过渡带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最小面积

2)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3)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4)物种多样性

5)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6)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学说

7)种间关联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单元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

(四)群落的时间结构

(五)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

1 生物因素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 干扰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 岛屿与群落结构

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6 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13.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度干扰假说

–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干扰频繁(即强干扰),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多样性较低

?干扰间隔时间长,演替发展到顶极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

?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14.生物群落演替理论(演替方向)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

一种群落取代另一种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演替达到的最终相对稳定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顶级—格局假说

生物群落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15.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迁移(transport)是重要的物理过程,包括分散、混合、稀释和沉降等;

转化(transformation)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分解和组合等作用,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

16.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也保持稳定,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其主要特征包括:

(1)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的稳定;

(3)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4)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17.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物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

(二)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物质循环:生物←→环境

(四)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总的有机体物质称为生物量。

光合细菌和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地球上总的初级生产力是一定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分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

由于通过食物链后能量的逐级损失,食物链中的能量也由下向上呈现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型,称为能量金字塔。

1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氮、磷和水等许多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以多种形式—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形式,原子的、分子的或生物大分子的形式等在自然界中循环,这些物质的循环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生态系统服务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对人类有用)。(课本)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服务、功能和产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2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食品、能源与药品)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基因库、生态稳定性)

3.调节气候(固定CO2、释放氧气)

4.涵养水源、减缓灾害

5.保持水土、维持土壤功能

6.传粉播种

7.控制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8.净化环境(生态修复)

9.感官、心理与精神益处(生态旅游)

10.精神文化的源泉(诗歌散文、佛教文化)

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分类(了解)、评估方法(了解)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

(一)整体实用性

(二)空间固定性(地域性)

(三)政府效益性(两面性)

(四)用途多样性

(五)共享性

(六)持续有用性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系统:McNeely系统、Pearce系统、Peaece和Warford 系统、UNEP系统、OECD系统、中国价值分类体系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

直接价值:

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服务

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提供人类直接产品形式

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价值

选择价值: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的将来利用价值

遗产价值:后代利用价值

存在价值:(社会伦理价值)为确保某种资源的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

?市场价格法

?替代花费法

?生产成本法

环境偏好显示法:

旅行费用法(TCM)?享乐价格法(HPM)?规避行为和防护费用法?

条件价值评估(CVM)

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可持续收入与绿色GDP

?环境调整的经济账体系(SEEA)与环境发展指标(EDP)

23.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了解)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国生态服务的价值

中国与全球生态服务的比较

面积比值基本接近

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水平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

南方比北方提供更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

北方湿地具有极大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

边远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

24.干扰及其定义、特性、划分

干扰的定义: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干扰生态学=生物+干扰因子

干扰的特征

干扰范围:干扰体作用的空间范围的分布特点

频率和周期:单位时间干扰发生的次数

干扰强度:干扰因素所表达的能力值

干扰的尺度:干扰发生的具体时刻及其持续的时间跨度

干扰的划分

1.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2.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

3.按干扰性质划分为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25.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成因及特征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作用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自然干扰:大气干扰、地质干扰、生物干扰等。如火灾、冰雹、洪水、地震、泥石流、病虫害等。

人为干扰:如有毒化学物质的释放和污染、森林砍伐、植被过度利用、露天开采等。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种类组成变化

(二)结构变化

(三)生物生产力变化

(四)土壤和小环境的变化

(五)生物之间生态关系的变化

26.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术语、标准)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生态恢复相关术语

重建(rehabilitation):去除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利用方式

改良(reclamation):改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改进(enhancemen):对原有系统进行重新的修复,是系统某些结构和功能得以提高

修补(remedy):修复部分受损结构

更新(renewal):生态系统发育即向新的水平和层次演替

再植(revegetation):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土地先前里利用方式

判断生态恢复的五个标准

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不可入侵性(如自然群落抵制入侵)

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

营养保持力

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27.污染物与毒物概念

污染物与毒物的定义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物质。

毒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作用)的化学物质。

28.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1)物理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压

2)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化学毒物的理化性状

1)物理性状生物学效应?溶解度?挥发度?分散度

2)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

3.个体因素: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年龄和发育?性别与激素?遗传因素?健康状况与营养29.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化形式

污染在生物体内的转化:(生物活化和生物灭活)

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即:

一、降解作用(氧化,还原和水解)

二、结合作用:进入机体的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因的生物结合反应。

30.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放大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放大

生物富集: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重金属的食物链积累。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由于高级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31.环境污染物的毒学评价(指标与概念)

毒物(Toxicant):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

毒性(toxicity):毒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中毒(Toxication):有害物引起生物机体出现功能或器质性改变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性效应: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和

污染物毒性参数:致死剂量

危险性(Risk)与危害性(hazard):

?危险性(危险度):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对有害物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大小的定量估计。?危害性:化学物质对人群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剂量(Dose):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多种表示方法。

效应(Effect)与反应(Response)

?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常用毒理学剂量参数

致死剂量(LD):以死亡为观察指标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50%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浓度(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一般以mg/m3空气和mg/L 水来表示

半数耐受限量(TLm):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NOEL或称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效应剂量(ED)或效应浓度(EC):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剂量或浓度

32.生态监测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生态监测的概念

●利用生命系统个层次对自然或认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评定环境质量;研究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

●凡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都称为生态监测理论依据:

(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是生态监测的基础

(二)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决定生态监测的可能性

(三)生物富集是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

(四)生态结果的可比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一)选定评价的主要对象(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主要评价因子

(二)根据评价的影响对象和因子选择评价方法、模式、参数并进行计算

(三)研究确定评价标准、进行主要生态洗和主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

(四)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物理性作用,化学性作用和生物性作用)

生态环境影响对象的敏感行分析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33.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受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认为(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退(retrogressive succeesion)

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一) 突发性受损

(二) 跃变式受损

(三) 渐变式受损

(四) 间断式受损

(五)复合式受损

34.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二)系统结构简单化

(三)食物网破裂

(四)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五)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六)生产力下降

(七)其他服务功能减弱

(八)系统稳定性降低

35.生态工程的内涵(理论与依据)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综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的内涵

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设计的生态学理论依据

(一)物种共生原理;

(二)生态位原理;

(三)食物链原理

(四)物种多样性原理

(五)物种耐性原理

(六)景观生态学原理

(七)耗散结构原理

(八)限制因子原理

(九)生态因子综合性原理

36.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及基本原则

生态系统管理定义:

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

(二)动态性

(三)再生性

(四)循环利用性

(五)平衡性

(六)多样性

37.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数、主要途径与技术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一)根据管理的对象确定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该定义必须把人类及其价值取向整合进生态

系统

(二)确定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首要目标

(三)确定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四)收集适量数据,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

(五)监测并识别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特征,确定生态学限定因子。

(六)确定影响生态系统管理活动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七)选择和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工具和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以及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

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

(一)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

(二)大力开发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

(三)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四)推广3S技术——RS、GIS、GPS

(五)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

(六)生态风险评估

(七)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

(八)清洁生产

(九)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方法

(十)生态工业园区(EIP)

38.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生态规划与设计概念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二)人地系统协调共生原则

(三)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四)高效和谐原则

(五)相互制约原则

(六)最小风险原则

(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39.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作用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

环境规划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40.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定义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型、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41.如何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定义

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

(一)人类行为方式的重要转变

(二)工业生态学

(三)ISO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四)自然保护

(五)积极推进绿色文明

42.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 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 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 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 7.贝格曼规律: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 8.阿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张润杰中大)生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群落生态学”单元复习提纲 问答题 ■试述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一)群落的概念: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community)。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有时也指某一分类单元物种数目的总和,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和昆虫群落等。(二)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一个群落总是包含着很多种生物,其中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结构。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 的生长型,由不同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决定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 3、群落中的优势现象。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不是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存在有其特 有的优势种。 4、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计算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 得到的就是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5、群落的营养结构。群落营养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即谁是捕食者,谁是被食者。 这种取食关系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试述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答:(一)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1、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2、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3、生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生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二)3种假说对物种分布的预测及其图解 1、梯度假说预测:物种的分布曲线是一典型的钟形曲线,群落相似性沿着环境梯度是均匀发生变化的 2、竞争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被平截,在平截处,一个物种会取代另一个物种,而相邻群落的相似性将均匀发生变化 3、生态交错区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在生态交错区处被平截,而且在生态交错区物种成分的变化将会引起群落相似性的不连续。 ■试述群落的主要类型。 答:1、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主要是由常绿的针叶树种组成,大部分位于北纬45—57℃之间,气候寒冷,但雨量比较丰富,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植物主要种类有红松、白松、云杉、冷杉和铁杉;哺乳动物则有驼鹿、熊、鹿、熊貂、貂、猞猁、狼、雪兔、金花鼠、松鼠、鼩鼱和蝙蝠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半球气候温和的温带地区,主要树种是落叶阔叶乔木,最常见的有槭、山毛榉、栎、山核桃、椴、栗、悬铃木、榆和柳等。动物类型多样:大型有食草动物(如鹿)、食肉动物(如熊)、和其他哺乳动物;鸟类种类繁多;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种类也很多。 3、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赤道附近。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讲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 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 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 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 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 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 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 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 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 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 的暗期长度。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分为:长日照、短日照、长短日照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二,填空题 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 (1)现场比较评比法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适用于动、植物; (3)人工熏气法动、植物均适用; (4)浸蘸法。 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 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三,简答题 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 (3)综合分析。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探索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3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导致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是指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9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赤道地区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变化反应敏感,并且已经适应,在这样的变温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这一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这一概念被称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12耐性定律:是指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限值,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13光补偿点:植物能够在微弱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并从外界吸收CO2。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14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曲线趋于平缓,最后曲线达到峰值,尽管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在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都适合于一定的环境,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 16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17出生率:是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19年龄结构:各个年龄及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的总体比例。 20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 2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 22环境容纳量:为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值。 23环境阻力:潜在的最大增长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这种抑制效应影响定量之大小与拥挤程度成正比,故称为环境阻力。24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久的共存在一处。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25生物群落:一个生物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可定义为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26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主起用 27演替: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演替是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发展为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克里门茨(Clements)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有序地分布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28水体自净: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离或分解,降低污染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29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各要素之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循环,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