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

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

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

目录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

?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

?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

?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

?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

?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

?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

?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

第一章绪论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

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任何学科都有

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

?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访谈法

?内涵: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

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

量化。

?3、教学经验总结法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3、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教学与心理学思想的早期结合

–中国: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荀子:―教学相长‖

–西方:

?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美):

?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 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

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三、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

?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三、成熟时期(60s—70s)

–60s:

?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70s: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

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

段的改进。

–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四、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

?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学习理论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学习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学习事例;

?2、了解学习的不同标准的分类;

?3、掌握与熟悉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了解元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重点学习理论

?难点元学习理论

?

第二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论

?第二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元学习理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学习概论

?一、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

?内涵: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

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

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

?内涵: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

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

?第三,学习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第四,是指向未来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加涅(R.Gagne,1916- )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1965年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把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

?(1)信号学习。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学会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概括性的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学习。

?(3)连锁学习。即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序列。

?(4)言语联想学习。也就是言语的连锁学习,即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

?(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识别反应。

?(6)概念学习。学会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刺激作出同一的反应,亦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六类分为两类,即: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率的方式

?(4)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三)我国的分类

?1、潘菽的分类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学习。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2、冯忠良分类

?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Gestalt 的完形理论;

?(二)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实质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

?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关于学习规律

主律一:效果律主律二:准备律

主律三:练习律副律一:多重反应律

副律二:心向与态度副律三:联结转移律

副律四:类化反应律副律五:选择反应律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观: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vs.操作性

?条件反射的分类:应答性(经典性)条件反射vs.反应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两者的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vs.自发产生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

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

行为经验。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一)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

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

?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

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学习结果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

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

—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学习规律

?能力律:涉及学习者特性、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决定其能掌握的任务与情境类型。

?刺激律:涉及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条件。

?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布和奖赏的运用等。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

–①发生较早;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③过程复杂

?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四)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五)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三节元学习理论

?一、元学习的概念

?(一)元学习的涵义:是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它涉及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其赖以进行学习的机能的问题,它较一般的学习更具本源性。

?(二)元学习与一般学习的关系

?二、元学习理论

?(一)元学习理论的涵义:主要探讨个体的学习机制的形成问题, 或者说是探讨个体的心理机能特别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问题。

?(二)个体心理机能(或学习机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外部活动包括外部实物活动(基本属于广义的实践范畴)与外部符号操作活动,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因此,从根本上说,实践是个体心理机能发生的本源。个体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传递,在外部对客体或符号化的客体进行新的操作活动,在解决主客矛盾的过程中,这种新的外部活动方式与主体原有的图式实现协调、整合,从而内化为新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就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即个体学习机制的习得过程。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学习?主要有哪几种学习分类?

?2、简述桑代克试误说的关于学习的实质与学习规律。

?3、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5、什么是元学习?个体的学习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学习迁移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各种学习迁移现象;?2、熟悉迁移的几种分类。

?3、掌握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掌握迂移理论提出促进迁移的策略。

?重点与难点迁移理论

?

第三章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迁移理论

?第三节有效促进迁移的策略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

–内涵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理解

?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二、迁移的种类

–从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vs.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

响。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从内容上看:一般性迁移vs.特殊性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

应性。

?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

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研究方法

–步骤:

?建立等组

?教学处理

?测量结果

?得出结论

–类型:

?以做对数来表示:

?以做错数来表示:

?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实践意义

?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理论意义

?了解学习规律

?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人物

?沃尔夫(德)

–观点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

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

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

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评价

?詹姆斯记忆实验的质疑:关于《森林女神》记忆的结果表明训练并不能促进迁移。?二、共同要素说

–人物

?桑代克、吴伟士

–观点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

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代克所谓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被试:大学生

?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

的测验一是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

过)。

?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绩没有提高。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

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评价

?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

?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三、概括说

–人物

?贾德

–观点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

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

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

的作用。

–实验:水下打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

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评价

?对共同元素进行了扩充(增添了共同原理),给后来者以重要启示。

?概括的前提是学会原理和原则,这与材料和人的能力密切相关。

?四、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人物

?柯勒

–观点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

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

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

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实验:纸下觅食

?被试:小鸡、黑猩猩、幼儿

?程序:两张纸,浅灰与深灰,后者其下有食物。被试学会深灰下

觅食。用更深灰的纸代替浅灰。看被试到何种纸张去觅食。

?结果:更灰

?结论:被试的限责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

相对关系所规定的。

–评价

?强调个体的作用,发现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但关系转换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五、三维迁移模式

–人物

?奥斯古德

–观点

?对于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相似程度的关系而言,正负迁移

的数量是刺激条件和所需反应两者相似性之间变化的函数。

–实验:配对材料学习

?材料:①词汇如―书—汽车‖;②无意义音节如―bsd—avx‖;③结合如―ksu—悲哀‖

?程序:刺激材料呈现,写出反应项目。种类:①A-B→A-C;②A-B→C-B

?结果:三维曲面模型(p.273)

–评价

?全面、精确地研究了共同要素的相似程度与不同组合对迁移的影响。

?说明较为简单的迁移现象有说服力,但说明高级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则较困难。

第三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客体因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教师的指导

–主体因素

?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景

?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

理解水平

?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3、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5、说明有效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3、掌握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并能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4、能说明知识怎样向技能转化;

?5、能陈述同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的异同。重点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

难点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

?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

?第二节两类知识的学习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概述

–从哲学角度看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主体对事物感性知觉或

表象,属于感性知识;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则属于理性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

?狭义: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

公式、定理等。

?广义: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第二节两类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内涵

?概念: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

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态度等。

?理解: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学习机制

?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

?获得的环节:

?①联结

?②精加工

?③组织

? 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 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 2.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有效的提取

? 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 4.充分的精加工

? 5.必要的复习

?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复述(rehearsal)策略

?复述(rehearsal)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外

语单词,必须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要背诵一首古诗,也必须多次重复。复述要达

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宜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盖茨(A.T.

Gates)在1917年的实验表明,重复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比单纯重复的方法,在

即时记忆与延时记忆的效果上明显要好。

(二) 精加工(elaboration)策略

?精加工(elaboration)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

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三) 组织策略

?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

在中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组织策

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内涵

?定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

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表征方式: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的。产生式的一般形式是―如果(IF)……那么(THEN)……‖。

–类型:

?模式识别:指按照一定的条件,识别出客体所属的特定模式。

?行动序列: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一系列操作。

–获得过程:

?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生首先学习用陈述性知识表达的程序

性知识。

?第二阶段: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练习,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

序性知识,并进一步将小的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操作程序准

确性和速度上均得到不断提高,直到成为高度灵活、纯熟的技能。

?第三阶段:合成阶段,把若干个产生式合成一个产生式,把简单

的产生式合成为复杂的产生式。使之成为一个巩固的技能组块。

–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例证

?练习与反馈

–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思考:中小学各科的知识结构

?中小学生各学科所形成的知识结构:

?程序性知识型的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

?陈述性知识型的学科:历史、政治;

?混合型学科:语文、生物、地理;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内涵与联系。

?2、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 3 、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

?4、说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5、简述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问题解决的含义;

?2、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3、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培养。

重点创造性与其培养

难点问题解决的过程

?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问题(Problem)的含义: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

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二、问题分类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

(四)问题解决四阶段

?(华莱士,G.Wallance)

?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五)逐渐缩小问题范围模式

?(邓克尔,K.Denker)

?确定一般范围;

?进行功能性解决,缩小问题范围;

?进行特殊解决。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般因素(条件)

?知觉情境

?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问题表征

?原型启发

?酝酿效应

?知识经验

?情绪动机

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就是被直接感知到的问题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而言,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复杂、隐匿或容易引起误解的知觉情境都将妨碍问题解决。

定势作用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定势实验(Luchins,1942)

问题 A B C D 解法

1 21 127 3 100 D=B-A-2C

2 14 16

3 25 99

3 18 43 10 5

4 9 42 6 21

5 20 59 4 31

6 23 49 3 20

7 15 39 3 18 D=A+C

8 28 76 3 25 D=A-C

9 18 48 4 22 D=A+C

10 14 36 8 6 D=A-C

定势对大中学生问题解决影响的结果比较(任亮等,2001)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总体

定势率62.2 75.8 78.5 72.1

男生64 75.4 76.9 72.5

定势率

女生60.4 76.7 80.5 71.4

定势率

功能固着实验:

安装蜡烛问题(Duncker ,1945)

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知觉情境、定势作用都会影响到问题表征。

不适当的表征

一个长方块可盖住

两个方格

想象把长方块放在

棋盘中的各个位置

正确的表征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部分。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习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的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想

象处在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关键期,并能根据要求和需要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且创造性的成分日益增多。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等,从而产生了许多新需要,伴随着这些新需要的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他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较强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他们对需要的认识和评价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力还不强,会出现时而情绪高涨,时而自暴自弃,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其次,进入高校后,他们在逐渐产生更广泛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求知识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爱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使得他们出现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虽然自觉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虽然理智成分增加但还缺乏自制力;虽然勇敢但缺乏毅力;虽然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依赖性;虽然果断性增强但仍带有冲动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薄弱的一面。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观初步确立、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喜欢更多地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来衡量和评价所从事的活动和接触的事件,并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基本上是从感性体验中得来的,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时,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讲课讲稿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 本答案非标准答案,只是配合教学整理简易要点,如果参加考试答题应在此基础上再做概念和理论的详细解释为好,另答题知识也非标准答案,只是本人一家之言,有些参考了张奇老师的教学内容,在此表示感谢!;综合练习题源于历年真题,由于目前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为此部分论述题没有收录,有些只是回顾而非完全原始题的模板,特说明 2-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你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 知识点:教学监控能力的问题 分析:讲的太快,内容设计不好,提高监控能力、自我监控。 2-2一位教师只顾讲课,不与学生接触,对不对?错在哪? 知识点:涉及师生交往 分析:不与学生交往的危害,改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主动权在老师。 2-3一位教师经常当面讽刺学生,对否?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知识点:教师威信、教师期待 分析:对学生的期待是消极期待,不利于建立教师威信,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交往,正确的期待。 2-4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 知识点:教师期待P33 分析:教师说学生不好是负面期待,有两个结果,一是发奋努力,二不学了。首先不要对学生嘲笑,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使其变得自信和自强, 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2-5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机智处理,将不良的危害减到最小,与学生心平气和谈判,发现原因,改正,承诺,先分析原因,再解决问题。 2-6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妥善处理人为的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态激化,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 3-1某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熟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半小时后逐一进行检查,问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 B )。 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 C )。 A.角色认知阶段 B.角色成熟阶段 C.角色认同阶段 D.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 C )。 A.认知特征 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意志特征 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 D )。P45 A.防御性应对 B.反抗性应对 C.间接应对 D.直接应对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D )。 A.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B. 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C. 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 A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多元智力 D.成功智力 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D )。 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 B.培养专业兴趣 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D.A、B、C都是 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 B )。 A.刺激—反应学习 B. 信号学习 C. 概念和规则学习 D. 解决问题学习 9. 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B )。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C.士兵的士气高 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 C )。 A.发现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 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 B.同化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 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 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 目录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 ?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 ?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 ?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 ?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 ?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 ?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 ?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 第一章绪论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 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任何学科都有

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 ?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访谈法 ?内涵: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 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 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 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 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6.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17.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 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18.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19.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 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20.★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 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1.★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2.★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 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3.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26.★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3、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4、简述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二、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 2、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速度上存在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如何? 2、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遗忘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干扰,分前摄 干扰和倒摄抑制;另一种观点是与提取失败有关。

2、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1)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4)给学生会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5)给学生适当奖励;(6)给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3、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答: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这一实验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和改变。 4、简述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布鲁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是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 (1)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 原理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3应用。讲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讲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 (5)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 欢迎来到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这里为您提供最新的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内蒙古特岗教师考试、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等相关资讯,并且提供内蒙教师考试真题、模拟题、面试指导等备考资料及内蒙教师考编培训等,内蒙古中公教师预祝众考生考试成功!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4、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冯特,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心理元素,研究构成要素。 7、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格式塔式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9、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提出了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0、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二 1、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