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_柳清瑞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_柳清瑞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_柳清瑞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柳清瑞 吴少凡

【内容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行列。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第一,社会连带主义的团结互助思想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第二,凯恩斯主义是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具有浓厚的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色彩;第三,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是日本福利国家再形成与发展的参照系。日本福利国家属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且正在发展途中,未来如何发展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福利国家 团结互助 贝弗里奇模式 凯恩斯主义 福利体制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章编号】1003-4048(2015)03-0023-28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6/https://www.360docs.net/doc/9a6994779.html,ki.rbyj.2015.03.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号:11&ZD014)【作者简介】柳清瑞,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110036)。

吴少凡,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沈阳 110036)。

一、引言

福利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国家形态,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发展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存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和全民社会福利。英国牛津政治学大辞典对福利国家的解释是:福利国家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并承担主要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有效经济和社会保障。英国社会学家阿?布里格斯对福利国家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些学者的赞同。阿?布里格斯(1961)认为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利用政治和行政权力调节市场作用来完成三大目标:一是保证个人和家庭最起码的收入;二是免除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社会风险(如失业、病残等);三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1]。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普遍认识福利国家的存在。巴尔就明确指出福利国家存在定义上的

困难,福利国家的边界也比较模糊,但是通过对OECD国家的考察可以证明福利国家的存在[2]。艾斯平?安德森根据福利体制的差异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及社会民主主义,并对不同福利体制对劳动力就业及分层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3],也证明了福利国家不仅存在而且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英国大主教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1941)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的概念[4],是针对二战前后社会失业和贫困问题提出的社会改良主张。福利国家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认可并在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施的。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首相克莱门特?理查?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这以后,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效仿英国,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建立福利国家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初建立“全民皆保

经济与社会研究

险?皆年金”体制后,1973年成为“福利元年”,标志着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行列。

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而且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与英国、美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似,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以18世纪以后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前提的。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财产私有制、市场竞争和劳动力商品化。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增加了人们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社会风险,加上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弱化,导致个人无法应对这些风险,需要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社会连带关系)来加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运而生。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应对社会个体面临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社会风险,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收入再分配和缓解收入差距。福利国家无论实行何种体制,社会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建成了福利国家。日本福利国家虽然效仿英国、美国、瑞典等国的福利体制,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福利体制不属于艾斯平-安德森划分的三种类型,而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日本缘何建立了福利体制混合模式,不仅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而且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连带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二、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日本福利国家建构的基本理念

社会连带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所有成员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连带)的有机整体,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劳资对立、贫困、疾病蔓延、灾害频发等社会问题,在关于如何救济与天主教派的对抗中兴起了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5]。莱昂?布尔热瓦在《论团结互助》(Solidarity,1896)一书中引入了准契约(quasi-contract)的概念,他将个体与社会连接起来,强调社会的准契约性质以及所有社会成员

的义务[6]。莱昂?布尔热瓦认为社会连带像构成生命体的器官一样是天然的事实,社会成员通过社会连带关系实现生存(人们与生俱来就是对社会负有债务的欠债者),因此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团结互助的义务以实现社会正义[7]。社会连带理论的团结互助思想对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30年法国根据该思想制定了以强制加入为特征的《社会保险法》。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思想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对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思想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著名学者武川正吾详细阐述了连带的概念,所谓连带,就是迄今为止真实存在的福利国家中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之间都是零散的,在主体与客体间转移的再分配过程缺乏关联性,因此,在福利国家中必须要强调制度之间的关联,因为提供者与接纳者都处在同一共同体之中,各成员之间有相互扶助的义务[8]。实际上,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暗含的政策含义是,倘若政府通过社会保障进行资源再分配(现金补贴或实物给付),社会成员就应该按照莱昂?布尔热瓦所说的“准契约”,理所当然地服从和接受,被看作是“连带”的义务和责任。1929年日本制定的《救护法》取代了向贫困者施与慈善性给付的救恤规则(1874年制定),从团结互助思想出发,明确规定了国家应承担公共扶助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都明确表达了团结互助的基本理念[9]。21世纪以后,针对少子高龄化、就业形式及家庭结构变化等社会环境变化,日本进行经济结构与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旨在实现“自助、共助和公助”的平衡,也体现了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的价值理念。

在日本福利国家建立过程中,与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相关联的合作主义(Corporatism)理论也具有一定影响。关于合作主义概念的讨论[10],施密特(P.Schmitter)与哥诺特(R.Grote)认为合作主义思想渊源于欧洲天主教义和民族主义两种哲学的综合,前者强调和谐与社会的统一,后者在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强调个体对民族利益的服从和牺牲,从而使社会结为一体。米什拉(R.Mishra)认为合作主义就是根据国家总的形势,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为谋求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之间达到平衡状态而在社会层面上实行的政府、劳工组织和雇主组织之间的三方伙伴主义,即“合作主义”就是“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制度化合作”。克劳奇(Colin Crouch)和多尔(Ronald Dore)认为合作主义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合作主义安排”是一种制度化的模式,它包括政府机构和个人利益群体(包括那些“理想利益”)之间或明确或含蓄的契约。在契约中,这些群体获得一定的传统利益或特别利益,同时它们要做的则是利益的代表者保证它们成员的行为不影响公众的利益”。关于福利国家的合作主义问题,高夫(Ian Gough)指出建立起福利国家基石的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本身就是“合作主义式的合作阶段”的产物,具体表现就是建立涵盖社会工资等一系列内容的社会契约。事实上,作为工人运动结果之一的合作主义是一种有用的政策工具,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年金和医疗保险,就体现了政府、劳工组织和雇主组织之间的合作主义,是一种三方利益集团的制度化合作博弈的结果。

三、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体制: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石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美国和欧洲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价暴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者大量增加,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在此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11],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自由放任理论相比,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和宏观调控。有效需求理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当民间投资不足时,政府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支出作为“注资”,不仅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乘数效应),而且还会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

根据凯恩斯理论,如果市场接近完全就业,失业给付就会大幅减少,这样剩余的少量失业者就会获得比较优厚的福利。反过来,如果通过社会保障政策能够确保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有效需求就会增加,从而进一步减少失业。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依据凯恩斯理论推行了新政,其中一项措施就是1935年出台了《社会保障法》。英国则在1934年制定了无论是否缴纳保险费都发放失业补助的《失业法》。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完成了《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提出了“从摇篮到坟墓”一揽子社会保障改革计划[12],被称为贝弗里奇模式,成为福利国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贝弗里奇也因此被誉为“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和凯恩斯理论具有某种一致性,被人们称为“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共识(协议)”等。根据《贝弗里奇报告》,英国政府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于1948年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像欧洲大陆各国一样效仿英国,拉开了以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及提高全民福利为目标的“福利国家”建设的序幕。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日本借鉴贝弗里奇模式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框架到基本原则都具有浓厚的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色彩。毫无疑问,日本建立了贝弗里奇式的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并遵循了贝弗里奇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普惠性;二是确保基本生活需要;三是统一性;四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日本缘何信奉凯恩斯主义,主要以日本实行政府主导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有关,这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迥然不同。在1961年建立“全民皆保险?皆年金”体制后,日本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设计上看,日本福利体制与保守主义相似,强调国家、企业和家庭(个人)责任的合理分担;从国家责任上看,日本福利体制又具有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特点,强化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例如,国民年金的1/2筹资由国家财政负担,老年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及家庭福利(基本生活保护)也由政府全额供款。日本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这一指标为31.09%,接近英国、德国等福利国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家的水平。

在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同时,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原理”根深蒂固的影响。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认为在进行自由经济交易时,由于市场机制(“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公共福利的增加。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避免(减少或控制)对市场的规制和介入。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的作用被限定为:国防、维护正义(特别是保护私人产权)、特定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机关(初等教育制度等)[13]。这个意义上的国家(政府)被称为“保安国家”或“廉价政府”。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原理被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所继承,拥护自由市场和保护私人财产,并坚信这样的制度可以使整体福利达到最大化。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与弗里德曼也是自由市场原理的拥护者,认为自由市场竞争可以实现效率,明确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张。刘迎秋(2009)认为哈耶克的限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主张和弗里德曼关于“自由选择”及其“去政府”倾向,是与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区别[14]。新自由主义在欧洲国家中也有一定的市场,德国、奥地利等国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①建立了保守主义类型的福利国家。但是,伴随产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机制”往往会出现失灵,无法解决经济发展及劳动人口向城市聚集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这就自然而言地转向要求政府介入。19世纪末,针对英国出现的劳资严重对立、劳动者报酬低及工作条件差、失业增加及贫困等社会问题,以韦伯为代表的费边社会主义(Fabian Socialism)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渐进式改良并旨在实现民主社会主义,这引起了一些国家对单纯市场机制的反思并开始认识到政府通过老年年金、儿童补贴等公共政策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也促进了福利国家的发展②。在福利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日本在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同时,也吸纳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实行市场与政府相配合与协调的混合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挖掘效率,在公共社会福利政策方面通过政府适度干预来实现公平。

四、艾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理论”:日本福利国家再定位与发展

福利国家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是如何决定的,具有何种特征,国外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丹麦著名社会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提出了“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理论。所谓福利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总称。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福利国家中,国家(政府)、市场和家庭是福利生产与供给的主体,福利总生产在三者之间的不同分配决定了福利体制,而福利体制的差异决定了福利国家的类型。一般来说,福利体制被认为是由三个元素组成,即政府、家庭和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组合或者说相互连接可以导致防范社会风险与保障生活水平的福利结果以及社会分层效应。不同的福利供给体制必将导致各个社会经济部门尤其是政府、市场和家庭之间各种不同组合的责任分配方案[15]。根据以下三个指标: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与就业和资格条件无关的收入替代水平)、社会分层(Hierarchy,基于职业及社会阶层的给付及服务的差别化程度)、去家庭化(De-familialization,家庭福利负担减轻的程度),艾斯平-安德森将福利体制划分为

①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由以瓦尔特?欧根、弗兰茨?伯姆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创立的,主张实行以全民福利为目标的社会市场经济,建立自由市场机制为主、国家有限干预为辅的经济秩序。详细参见左大培(1988):《弗莱堡经济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 是近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萧伯纳、韦伯等,发起于1884年在伦敦创立的“费边社”(取自于古罗马名将Q.费边的名字,以善用回避决战、待机缓进策略而著称),主张对资本主义采取温和政策,进行渐进改革。参见小峯敦(2010):《福祉の経済思想家たち(増補改訂版)》,ナカニシヤ出版,第165页。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三种类型①:一是自由主义(美国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二是社会民主主义(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三是保守主义(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从福利体制中的三要素政府、市场与家庭的供给责任分配来看,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强化个人责任,市场作用较大,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不扮演主要角色,制度模式主要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的贫困救济及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为主。因此,去商品化与去家庭化指标较低,分层化指标较高。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贝弗里奇的普惠性原则为主导,个人普遍平等受益,市场作用较小,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扮演主要角色,制度模式主要以普惠制的社会保险及各种免费的社会福利为主。因此,去商品化与去家庭化指标较高,分层化指标较低。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工作业绩及职业领域基础上的福利模式,家庭(个人)需承担主要责任,市场作用较大,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扮演次要角色,制度模式主要以与缴费相关联放任社会保险及有资格限制的社会福利为主。因此,去商品化与去家庭化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分层化指标较高。

关于日本属于何种类型的福利国家,艾斯平-安德森(2008)认为日本目前是一种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主要要素均等组合的混合模式,未来是否会形成独立的模式难下定论[16]。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1961年建立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对国民健康保险和老年人医疗制度等制度进行了财政投入,而且还建立了不受医疗机构限制的“自由就医”机制,充分体现了贝弗里奇的普惠性原则[17]。日本福利体制与自由主义或者保守主义模式相类似,但是从总体上看,去商品化、分层化和去家庭化三个指标均为中等水平。

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的主要贡献不在于福利国家的划分,而是利用“福利体制”考察了福利国家中作为福利生产和供给主体的政府、市场与家庭(个人)之间的不同责任分配所产生的政策效应及其规律。这一理论可能不局限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也适应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以此为参照系,一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或者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必要调整,或者对福利国家的发展方向做出明智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福利体制创新建立个性化和充满生命力的福利国家也是日本福利国家未来发展将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小结及展望

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全民皆保险?皆年金”体制后,1973年成为福利元年,标志着日本进入了福利国家的行列。日本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是以经济快速发展为基础的,但也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首先,社会连带主义的团结互助思想是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在每个时期的社会政策中都有体现,即使现在建立21世纪全球化福利国家,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的概念也仍然没有过时。其次,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是日本福利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日本福利国家模式基本上是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及贝弗里奇模式建立的,日本的福利体制及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已经深深打上了贝弗里奇-凯恩斯主义的烙印。最后,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是日本福利国家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进行比较的参照系,它不仅可以观察福利国家的模式、水平及发展状况,而且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对福利国家模式及发展方向做出恰当调整。

日本福利国家属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合模式,现在正处于发展途中,仍然要面临经济不确定性、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关于日本福利国家未来是否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福利模式以及将进入到何种发展阶段等问题,现在还难下结论,需要我们冷静观察和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阿?布里格斯.福利国家历史观(英文版)[M].1961: 228.

① 福利国家的划分只是一般的标准,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例如,英国归类于自由主义体制,但是其全民医疗却具有社会民主主义的特点。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2] 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 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 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William Temple(1941):The Citizen and Churchman, London:Al and Spotswood Press。

[5] 田中拓道.貧困と共和国—社会的連帯の誕生[M].京都:人文書院,2006:78—83.

[6] 莱昂?布尔热瓦(Léon Victor Auguste Bourgeois,1851—1925)法国著名政治家、国际活动家、律师,国际联盟创始人,192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7] 伊奈川秀和.フランス社会保障法の権利構造[M].東京:信山社,2010: 77—78.

[8] 武川正吾.连带与承认:全球化与个体化背景下的福利国家[M].东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国民年金法》(1959)、《介护保险法》(1997)、《残障人员自立支援法》(2005)等社会保障相关法律都体现了社会连带与团结互助的共识。

[10]郑秉文.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6.

[1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 威廉?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13]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4] 刘迎秋.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J].经济研究,2009,(11).

[15] 郑秉文.“福利模式”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J].学术界,2005,(3).

[16] G?エスピン-アンデルセン.アンデルセン、福祉を語る[M].東京: NTT,2008.

[17] 福田素生.医療保障の現状と改革 载于齋藤純一、宮本太郎、近藤康史.社会保障と福祉国家のゆくえ》[M].京都:ナカニシヤ,2011.

(责任编辑 崔 岩)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Japan’s Welfare State

Liu Qingrui Wu Shaofan

Abstract: Since the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Japan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capitalist welfare state. The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not only has the profound background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has abundant origin of theory. Firstly, the solidarity of social solidarism is the basic idea of the social security of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second, the Keynesianism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ocial security h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Beveridge and Keynes theory; third, the welfare regime theory of Esping-Anderson is the reference system which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maybe reconstruct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belongs to the mixed model with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and maybe on the way of development. How the Japan's welfare state will develop and change in the future need be further observed.

Key words: Welfare state, Solidarity,Beveridge model,Keynesianism,Welfare regime

论日本福利国家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各国社会福利制度

各国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余慧慧 11哲学 H11114034 1.西欧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容有: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基本收入维持、负所得税、住房补助、社会基金 社会津贴——疾病津贴、疾病照顾津贴、工伤津贴、法定产妇津贴、法定疾病津贴、住房补贴、儿童津贴、无劳动能力者生活津贴等 特点: 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 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 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以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2.德国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特点: 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 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障。 3.美国市场化模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令,美国社会保障仅限定在以下三个项目范围内: (1)向那些临时或永久失去收入的人和家庭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2)向在上述条件或在某种情况下接受保险金的人和家庭,向在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人提供医疗照顾的项目; (3)向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儿童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特点: 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制,是兴办和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化,公私兼顾,联邦和地方政府兼顾,其侧重点时有调整。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多层次,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据笔者综合有就业和失业福利保障、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 關鍵字: 學習時報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丹麦社会福利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丹麦社会福利制度 篇一: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摘要:通过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欧洲一些福利国家,借鉴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来对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发展性福利 正文: 国外老年社会福利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 角度来观察,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明显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重点来比较福利国家的老年人福利制度,以下是几个主要欧洲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 丹麦(丹麦社会福利制度)老年人社会福利 老年人津贴 主要内容老年人住房和院舍服务 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家庭服务

普遍性:面向全体公民 制度化:社会立法制度化;制度化的全方位保障; 基本特征公共积累方式:福利资金来源于税收 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享有广泛权利 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服务面广 宗旨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荷兰老年人社会福利 宗旨参与公共生活、自力更生、需要时适当帮助 医疗保健福利和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公寓、老年照料院、护理 主要内容院 住房福利:65岁以上课申请“高级住房” 较高的福利水平 特点规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运作机制:成熟的政策法规、政府与非政 府结合、严格的教育培训、良好的评估机制 英国老年人社会福利 收入补助 医疗健康福利 主要内容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院舍服务和社区服务(居家服务、家庭照 顾、医护、心理服务)

发展性福利:建立社交场所、举办联谊会等 法国老年人社会福利 老年人收入福利 老年人医疗保健福利 主要内容老年人院舍福利 家庭保健服务 发展性福利 可以总结出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老年津贴、长期健康保健、住房补贴和居家生活服务。 老年津贴是指老年人除退休金以外获得的由政府部门 发放的陷阱津贴,有些国家的老年津贴是按年龄发放的。如英国退职年金和丹麦的老年年金;而另一些国家的老年津贴则是根据老年个人的收入情况发放的,如美国的补充保障收入。 另一个主要的内容是长期保健服务,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即包括医疗、康复、适当居住环境、家庭保健、日常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机构服务等一系列健康和社会服务交互作用项目和支持环境。 福利国家的政府往往通过修缮老人公寓和向老年人提 供住房补贴来改善老年人的住房条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只有一小部分老人在住房问题上需要政府的帮助,老年人公寓则是老年人居住的一个选择。有些国家

英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老年人公寓,是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老年人公寓由二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老年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老年人公寓收费低廉,但数量有限。 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入老年人院,即分散在各个社区中的小型院舍。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为帮助老年人能在家独立生活,地方政府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政府对超过65岁以上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纳税补贴,住房税也相应减少。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还有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护理、换药、洗澡等。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 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 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 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

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病人就医首先到家庭医生的办公室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推荐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家庭医生再为其提供护理和调养服务。私人医疗机构也提供部分服务,但所占份量很小,仅通过特需和优质服务发挥补充性作用。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都采取现收现付方式,就业人员单位及其本人缴纳失业、工伤和生育(后两种保险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发生失业、工伤和生育事件,生活生命健康出现风险时,领取相应待遇。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各国福利比较

现在,世界多数国家都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看看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是怎样的。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在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笔者在法国留学时,照样享受他们的住房补贴和育儿补贴。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在法国,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 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法国一些城市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有的城市则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或提供免费自行车。 二、美国:穷人医疗政府买单,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日子照样过得很体面。 研究数据显示,1995年夏威夷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领取的福利相当于年薪36000美元的工人。 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一小部分。社区大学的学费低于每年1500美元,约是美国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的1/30。为确保条件具备并且愿意读书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美国有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Medicaid)系统,为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医疗救助预算占州GDP的22%,其中联邦政府补贴57%。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支出结构越来越不合理。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 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经济状况调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为收入和储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补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缴费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经济状况调查也不需要缴费就可申请的福利金,主要是残疾福利金和儿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福利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这显然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支出结构还在客观上打击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那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公民的储蓄动机产生了负激励,其长期结果将是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状况。 2.“福利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而没有起到鼓励公民通过工作和储蓄来实现自立的积极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福利水平较高,领取的资格条件要求较松以及工作时的收入过低所引起的一种对福利的过度依赖现象。由于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领取福利状态转变到工作状态时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为负值,因此,这些福利享受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摆脱对福利的依赖。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激励也是导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福利项目基本上都没有要求适龄福利申请者积极地接触劳动力市场,接受培训或者从事志愿性工作。另外,英国伤残鉴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于伤残鉴定的结果只有全部残疾和无残疾两种,所以只要是通过了全残鉴定,那些即使还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劳动者也不用再去寻找任何工作,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在英国福利制度中,英国移民福利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 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 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 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 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 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 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 他福利。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英镑。 2)寡妇母亲津贴:要照顾至少一个小孩的寡妇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或者丈夫去时已怀有身孕的寡妇。津贴是要交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