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暮江吟

古诗诵读:暮江吟
古诗诵读:暮江吟

《暮江吟》_评课

娴熟的技能轻松的课堂希望的田野

10月30日我组全体语文老师一起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了徐幼娟老师执教的《暮江吟》一课。《暮江吟》是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肤浅的观摩之感:

徐老师这节课的亮点:

1.这节课从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紧扣单元主题明月,或诵诗或创景,或以学诗之方法,自然流畅的将学生带入文本,真是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 这节课,重在“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

3. 这节课,徐老师突出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例如老师的泛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诵读等等形式,

在朗读中孩子们掌握了诗句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走近,在朗读中文字变成了画面,孩子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将读落到了实处。

4.精巧的板书,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俗话说:“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徐老师的板书勾勒出了本单元明月的主题。

5.注重多元整合。徐教师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首先通过理解古诗的关键字词“铺、瑟瑟、可怜、珍珠”对古诗进行品析,层层递进的去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诗与画的结合也为学生理解古诗增添了一种方法,徐老师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孩子们画出诗句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板书时老师也运用了画诗境画面这一直观的方法。徐老师在孩子们理解诗意后,又出示如诗如画的图片,让学生读诗赏景,达到了异曲同工的目的。

6. 总之,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徐老师的课堂随意灵活,课堂检测问题设计有趣,教师的语言干练,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多样。徐老师的课堂沉稳,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扎实有效。

但是,教学永远不会是完美的。下面是这节课的瑕疵,首先从磨课说起。俗话说:“一堂好课是磨出来的。”上周星期四我们同组的老师对徐老师的课进行第一次的磨课,听课后我们觉得徐老师导入部分过渡不自然,在初读解题知作者这个环节中,应该让学生先说自己对作者的认识,而不应该由老师直接说出有关作者的知识。另外在预设探究问题环节中,设计的问题太小太碎,使学生讨论毫无价值。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学生作答”。另外教师的简笔画板书太乱,对古诗的朗读指导太少。课结束后我们对赵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出谋策划。我们建议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要多读诗、品诗、让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才能层层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我们建议预设探究问题环节中,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自悟诗意。徐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修改。我们同组的在本周星期一下午进行了第二次的磨课。这次课堂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学生的汇报展示和评价环节中,星期二展

现出的小组汇报和老师的评价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徐老师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老师指导朗读时应有层次、有梯度、有节奏。徐老师只是一遍两遍的让学生读,但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读好古诗分三步走;一是熟读成诵法。就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二是联系扩充法。就是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三是想象入境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意。

3.课堂中缺少识字、写字训练环节,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不够扎实。

总之,在活动中我们寻找差距,在活动中我们互相学习,活动使我们的教研一步步前进,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我们共同期待“古树”开“新花”让我们在活动中成长,将有效课堂努力向高效课堂推行吧。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赏析 读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让人切齿,在怒目中让你有一种愤美;读《琵琶行》、《长恨歌》让人感伤,在感伤中透出浓浓的凄美;而读像《暮江吟》一样的杂律诗,则让你舒坦,在舒坦中显露出优美。《暮江吟》虽不能和《长恨歌》、《琵琶行》媲美,但它仍是白诗中不可多得的一枚珍品,诗体虽小却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笔者在品读白居易《暮江吟》时发现,诗人给我们以“三美”的享受:自然美、心境美与语言美。 一、自然美 诗人用他那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给我们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秋日江月夜”的自然美景图。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构成第一副“秋日江水”图。一轮秋阳在一天的照射后薄于西山。恰巧这时几缕晚云飘逸而至,迫近太阳,诗人忽觉眼前光线一亮,于是抬头仰望,只见太阳光被云遮住一部分,一束阳光直射傍晚时澄清、悠缓的江面,顿时江水幻化出一片壮丽奇妙的景象,清静无色的江水霎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绚丽色彩。诗人驻足了,这一短暂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他心旷神怡,自然界竟有如此迷人的画面,真乃天公弄巧。日照江,江映日,好一副“秋日江水”图。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依照时间的变化,“秋日江水”图又变成了“深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傍晚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同样九月初三的夜晚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日落月升,一弯新月如同一张坚实的神弓。清幽的月色下,草木上的露水玲珑剔透,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真像珍珠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露似珠、月如弓,在深秋夜里形成的这副“深秋月夜”图与前面“秋日江水”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诗人巧妙的以时间转移为线,将它们贯穿在一起,用“串”字结构形成“秋日江月夜”的动态画面,这样的诗境彰显出此诗的自然美,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愉悦。 二、心境美 在自然美的映照下,诗人的心境起了悄然的变化,所谓神与物游,物境改变了心境。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因作讽谕诗遭到朝廷的嫉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坐思自己的处世哲学,“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在自己人生处世哲学的引领下,决定退出昏暗的朝廷,为远祸全身,干脆去做地方官,闲散官。《暮江吟》就是白居易退出朝廷出任地方官杭州刺史的路上做的。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离开乌烟瘴气的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独善时逍遥自由的心境与大自然如画的美景不期而遇,这样的心境在物境的美中得到了释放、展示。优美的物境使诗人暂时忘却美政失败后的烦恼,在自然美景中他的心境得到了超脱,顿感自由无束,这种超脱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最高境界——禅趣,这样的心境让人神往。这足见诗人当

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

小学四年级语文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 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白居易《暮江吟》高考诗歌精读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古诗鉴赏 1224 1040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

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暮江吟》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诗人构思巧妙,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图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4、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 五、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学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自读古诗,了解作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部编版《暮江吟》优秀教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暮江吟

《暮江吟》教学设计 雷埠中心学校刘春红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如何分工、如何有序的表达、如何在讨论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等。所以,在本堂课我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4个生字“暮”“残”“铺”“怜”,读准多音字“似”;理解2个新词“瑟瑟”“可怜”和“暮、吟、铺、怜”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等。假如在唐朝举行一场唐诗签售会,你们猜哪位诗人的粉丝团会最疯狂?请问你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指生回答)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暮江吟》人教(部编 版) 9.古诗三首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三)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二)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

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

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是经典的考察题目,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醉和喜悦。

本诗哪个字用的好? 答:铺字好。一是切景:铺字形象而又准确的表现了此时残阳斜照的角度和强度。二是切情:照字力度太强,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温柔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三: ①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红日西沉、新月初升。 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②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欣赏: 答:“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无限喜悦之情,“初三夜”,正是上弦月,一个比喻“月如弓”,信手拈来一般,却是何等传神!大江之滨,草地之上,露水如凝,又是一个比喻“露似真珠”,寻常喻体,却也传达出无限生机,无限情意。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

古诗诵读暮江吟

古诗诵读暮江吟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部编版教材 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三)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二)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

古诗《暮江吟》赏析

古诗《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注释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 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

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暮江吟白居易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下面是白居易的《暮江吟》原文及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通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 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

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

四年级语文: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

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暮江吟赏析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 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 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 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 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 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 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 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 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暮江吟》拼音版

暮m ù江ji ān ɡ吟y ín 【唐t án ɡ】白b ái 居j ū易y ì 一y í道d ào 残c án 阳y án ɡ铺p ū水shu ǐ中zh ōn ɡ,半b àn 江ji ān ɡ瑟s è瑟s è半b àn 江ji ān ɡ红h ón ɡ。可k ě怜li án 九 ji ǔ月yu è初ch ū三s ān 夜y è,露l ù似s ì真zh ēn 珠zh ū月yu è 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注 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白话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三)暮江吟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暮江吟》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 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深秋的时 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题 目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咏,作诗。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 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②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这里指碧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 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 一半是红色的。)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指农历 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句意:九月初三,这深秋 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农历初三晚上, 是月牙开始出现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张弯弯的弓。寒露降临,附着在树叶和草丛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闪闪发 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牙弯弯像弓一样。)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铺"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 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铺"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读"可怜九月初三夜",体会"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可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