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详尽表现。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是看它们的角是什么角。又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例外之处就在它们的角上,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大凡的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

可见,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角,获得一些关于角的初步知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大凡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本单元第一次认识角,只是初步认识。

所涉及的知识不是很多,也比较简单。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内容的详尽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角的图形,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例2直观认识直角例3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练习九

练习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直角很严重,它是区分锐角与钝角的标准。以后辨认多边形的特点,认识垂直,画垂线,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高,都离不开直角。本单元只是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还会继续教学关于这些角的知识。

1.从现实情镜里提取角,利用图形建立角的表象,通过操作感受角有大小。

初步认识角,只要求学生能形成角的初步表象,不给它下定义。教材只是呈现角的图形,让学生直观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例1及其“试一试”直观认识角,其教学过程大致分成四步:从物体表面提取角;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做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角”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一种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的所谓的角不是一回事。教学角,应该联系实例引出,让学生经历由详尽到抽象的过

程,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有丰盛的现实背景。但是,从现实情境中引出角必须十分严谨,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角”干扰数学上角的表象的形成。

例题在三角尺、纸工袋的两条相邻边上,以及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上套了红线,引导学生注意物体表现的两条边以及钟面上的两根针。然后隐去实物,只留下红线勾画的三个图形,指出“这些图形都是角”。教材还另外画出一个角,用它代表所有的角,并利用这个图形讲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了解角的结构。学生把代表所有角的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就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上述的活动是一项保留本质数学内容、排除非本质成分的活动,能使学生既感到数学的角与物体表现有联系,在物体表面上可以找到数学的角,又不局限于物体表面的角这个认识层面,因为留下在头脑里的是数学的角。

学生在例题里,得到对角的“静态”体验。他们很可能片面地认为角是指一个点和两条线。为此,“试一试”指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张开或者合拢活动角的两条边,感受角会变大或变小。这是对角的“动态”体验。像这

样一静一动,学生就能比较确凿而全面地体验到:角是从一点画出两条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角有大小,角的大小由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所决定。他们头脑里的角的表象就有了比较丰盛的内涵。

2.直观认识直角,体验所有直角是同样大的。

认识直角很严重。例2直观认识直角,教学分两步进行:从一些物体表面提取直角;比较几个直角,发现它们都是同样大的。

例题在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片的表面上提取直角。像例1那样,先用红线勾画出物体表面的一个角,然后隐去实物,只留下三个角的图形。教材指出“这三个角都是直角”,并做上表示直角的记号。这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三点:一是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尤其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上,很简易看到直角;二是呈现的三个直角虽然位置例外,但形状是相同的,从而把直角的“样子”记住,在头脑里产生直角的印象;三是表示直角的记号很简单,也很光鲜,看到有这样记号的角,就知道是直角。

例题安排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另外两个直角比一比,发现三个角同样大。

这项活动能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所有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即直角的大小是确定不变的;二是利用三角尺能很便当地判定别的角是不是直角,即与三角尺上的直角同样大的角就是直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不一样大的角不是直角。

3.辨认锐角和钝角,进一步体验直角。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有用方法。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一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抽象地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说法是不周密的,因为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并不是所有大于直角的角都是钝角。当然,这些都是以后需要再次教学的知识,现在不要涉及。

4.练习九里的内容覆盖全单元的主要知识,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1~4题是一个层次,包括在少先队队旗、红领巾、红旗小队奖旗等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在角的图形上指出顶点与边;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里数出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直观比较角的大小,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都是关于角的基础知识。

第5~7题是一个层次,在较繁复的情境里识别角。找出平行四边形里的锐角和钝角,蕴含着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是例外的;识别三角形里各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为三角形按角分类作些孕伏;在比较繁复的图形里找出直角,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强化对直角的认识,并为以后教学组合图形作些铺垫。繁复图形里有几个直角?严重的是看出直角,用三角尺验证直角。至于一个繁复图形里一共有几个直角,未必很严重。不论学生能够看出几个直角都是好的,不必过分求全,不必要求学生全部找出来,更不应要求他们说出“标准答案”。

“动手做”指导学生用三角尺拼角(四人一组,一共四副)。用两块(同样

的或例外的)三角尺可以拼出直角、锐角、钝角,用三块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稍难些。但只要学生有兴趣,还是能拼出来的。拼成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什么角,都应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检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角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学会画角,初步感知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学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尝试、探索等方式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感受生活中的角,理解和掌握角的特点及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三、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 五、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两根不同颜色的卡纸条(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校园情景图。 师:瞧!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在开心的做早操,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做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活动探究 1、自学例1 (1)找出图上的角并指给同桌看。 (2)告诉同桌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的实物图。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及判断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师:对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王国,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谁能告诉老师,哪里有角?(学生上台指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 (多媒体播放剪刀、钟面、三角板,并用红色线条描画出这三件物品上的角) (课件动画播放三件物品上抽象出的角) 师:这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个生活中的情景和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2、在生活中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辨认角 教学难点: 1、会用尺子画角的图形。 2、能在图中找出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加深对角的认知,让学生去感受角就在生活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师:出示三角板问:“知道这个叫什么吗”? 生:三角板 师:“那为什么我们叫三角板”?而不叫一角板、两角板、四角板呢?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能指出角在哪里?(学生来指) 生:······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角?比如我们的教室。 生:门(四个角)、黑板(四个角)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师:对于“角”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藏着很多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角”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补充完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现实中的角(直观感知现实中的角) 师:打开课件

师:观察课本38页图,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引导一个如老伯伯剪树 师:还有······· 生:老师、踢球的同学、做操的同学 师:那我们找一找这里面的角。 生:球场的边角线、老师的手里三角板上的角、老伯伯手里的剪刀······如果说出很多角来,还是主要引出几个关键的角。 如果没有足球门的话,老师进行引导:还有足球门。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很认真,准确的将叫找到。 老师将找到的角标记出来。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角的存在。那我们在观察一下,这几个图都是什么? 生:剪刀、吸管、水管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角?试一试 生:剪刀口、吸管弯弯的那里、水管玩玩的那里(只要合理就可以,不要过于要求) 2、折一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太棒了。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角找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折一个角,老师先示范给大家看,先折一下,在折一下。看看这个是不是角了? 生:是 师:老师已经折出来自己喜欢的角了,大家动手试一试。老师会找同学们展示。 师:大家都折好了吗? 通过老师的示范折角,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纸片,折出角。展示两名同学折的角。 师:他们折的是角吗?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杨佳英 教学设计说明: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指一指、画一画、折一折、玩一玩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2、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 3、理解角有大有小及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实践突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活动角、各种形状的纸片、直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角”。小朋友认识这个字吗? 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角呢?那你能指指身边的角吗?

学生一般指的都是“点”,噢,原来角是这样的,教师就在黑板上画“· ”。 师:那角应该是怎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想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讨论并互相指角。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一)找角,感知角的特征。 师;(课件出示闪动的角提示)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 请你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用刚才的方法指一指藏在这些物体表面的角。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许多物体上找到了角,可以说角处处可见。为了更好的认识角,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会变成怎样的呢。 (出示各种角) [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 (二)折角,了解角的组成。 师;拿出你手中的纸片,看看它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没角的同学能不能让它变出角来。 生:折角。(用水彩笔标出,然后师选出大小不同的各一个贴在黑板上) 师:用手摸一摸你折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头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教师归纳:(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一个角)介绍弧线。 唱一唱。 师:同学们刚才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学唱《角的歌》: 我的名字叫做角;我有边儿是两条;一个顶点两条边;所以我叫角角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中心小学:郑丽萍 【案例背景】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教材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后,再认识角各部分之间的名称.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自己学着用尺子画角。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从观察实物切入,逐步抽象出几何的角,紧接着是直叙角的各部分名称,进而指导学生画角。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改教材正面直叙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变演示为操作,变直叙为研讨,以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为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一种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初步认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及各种数学素质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和亲历操作活动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4、让学生知道画一个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5、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难点】 画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片断】 片断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了老师手中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三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北京市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大兴区兴海学校 曹月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如红领巾、张开的剪刀和三角尺等,抽象出角,初步感知认识角的样子,认识角,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能够自己画角。 2、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大部分的同学在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学生在理解上面会遇到一定的难度。

3、教学方式 本节课我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通过感知角,摸角,做角,画角,辨认角等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4、技术准备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子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在动手操作、观察和相互交流中提升对角概念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教学难点: 学生会自己制作角,并把生活中的角抽象成平面图形角,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角的特征。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38~39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提示】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所以本节课宜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有研究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 剪刀、钟表、三角板、角的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 将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指导学生观察,相互说一说。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通过“图中的正在做操和踢球的学生,拿三角板的老师、修剪花草的老爷爷……”引出角。进一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儿有角,并随着学生的汇报(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用红线标出图中的角,进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那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1:有正在做操的学生。 生2:有踢球的学生。 生3:有拿三角板的老师。 生4:有修剪花草的老爷爷。 师:再仔细观察,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 生:角。 师:你能看到哪儿有角? 生1:老师三角板上的角。 生2:老爷爷剪刀上的角。 生3: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案例及分析 【教案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案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案重点】认识角。 【教案难点】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案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在平面图形中正确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纸、小棒、两根制作活动角的硬条. 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 1、“摸一摸,猜一猜” (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谁最聪明,能不能不用眼睛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2)每组派一位同学摸一次,说出摸得是什么图形.并运用已学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摸感知物体有几条边,几个尖尖的角就知道是手摸图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旧知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通过百度搜索各种带角的物体)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多媒体演示)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在角上画弧线) 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在从这点画两条直的线,(板书画两条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现在你脑子里有角的图形了吗?请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优秀教案《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剪刀,活动角,圆纸片,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圆纸片,带孔木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有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生:指角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

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5、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