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厚有四种因素 肥胖女人要当心(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子宫内膜增厚有四种因素 肥胖女人要当心(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子宫内膜增厚有四种因素肥胖女人要当心(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如今有很多陌生的疾病都出现在了我们的身上,尤其是一些妇科疾病更是复杂,这些疾病的发生让女性非常痛苦,子宫内膜增厚就是比较严重的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是什么?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

—、不排卵:生活中有些女性会有不排卵的情况,使子宫内膜较长期地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无孕激素对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长期处于增生的状态。

二、肥胖:肥胖是子宫内膜增厚的高发人群,由于这些女性的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

三、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占

7.5%。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四、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复杂增生的病因与单纯增生大致相似,但由于病灶呈局灶性,可能还与组织中激素受体的分布有关。少数复杂增生可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从而影响预后。病变子宫内膜可以增厚或很薄,也可以呈息肉状。与单纯增生不同的是,病变为腺体成分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间质。刮宫物量可多可少,常混有正常、萎缩或其他类型增生的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增厚的检查方法

1、宫腔镜检查:利用宫腔镜观察宫内膜的外观看到内膜情况,且可在直视下进行刮

引起子宫肌瘤的原因

引起子宫肌瘤的原因 据现在的统计,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也就是女性得的病比男性要多。这可能就是女性和男性的身体结构不一样所导致的吧。而女性的宫颈炎、妇科炎症、乳腺癌、子宫肌瘤等等这些病无疑都是对女性最大的打击。只要是女性都有可能会患上这样的一些病的,只是有的女性发作起来的时间比较晚了。 目前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范围是越来越广了,患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看似一个小小的子宫肌瘤,如果不彻底治愈的话,对女性的伤害和打击那将是非常的致命的。有的女性还会因为这样的疾病导致终生都不能够做母亲呢。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因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多。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长期的雌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同时激素代谢受高级神经中枢调控,故神经中枢活动对促进本病也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部分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所以建议采用可取得不

错的效果。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 (一)偶见于初潮后妇女,多见于中年妇女,绝经后部分肌瘤多停止生长并逐渐萎缩,但是不能自行消除; (二)肌瘤多并发子宫内膜增生; (三)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可分泌雌激素)患者常合并子宫肌瘤; (四)妊娠时雌激素水平增高,肌瘤多迅速增大; (五)外源性雌激素可加速肌瘤生长。

看了上面的介绍以后,感觉非常的可怕,稍微有一点儿不注意,就会为患子宫肌瘤留下隐患,好在现在的医学已经非常的发达了,子宫肌瘤已经不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了。所以,女性朋友们也不要太过于恐慌,相信自己是最健康的。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是什么? 真正的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却长期被人们注意。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称为“子宫内膜的三联征”或“子宫内膜癌综合征”。其他危险因素如下。 (1)初潮早与绝经迟。 (2)月经失调。 (3)孕产次,子宫内膜癌发生于未产、不孕症者较多。 (4)多囊卵巢综合征也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5)卵巢肿瘤,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可致内膜癌。 (6)外源性雌激素,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 子宫内膜癌有遗传性吗? 癌症是否具有遗传性,不能简单定论。但不可否认,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决定癌症的发生。子宫内膜癌并不具有直接遗传性,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有子宫内膜癌家族病史的人相对来说有更大的发病可能性而已。最好每年定期体检,行彩超协助观察子宫内膜有无病变。 子宫内膜癌早期有些什么表现?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绝经后,其高发年龄为50~64岁。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

出血。如有不育、未孕、绝经晚、多囊卵巢、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史的,应视为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对象。而且年龄越大,绝经间隔越长,则癌变越趋于恶性。同时,下腹部、盆腔部位的疼痛也有可能是病变的信号。 大约20%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绝经后妇女会有子宫内膜癌。那也就是说80%的有不规则流血的妇女不会有这种癌症。 怎样预防子宫内膜癌? (1)注意饮食,加强营养,少食高脂肪、高糖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豆腐、大豆等豆类食物、多饮绿茶。 (2)年轻妇女月经过多、长期的子宫不规则出血者,应取子宫内膜行细胞学检查。 (3)对功血及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应慎用雌激素。 (4)步入更年期妇女加强体育运动,注意饮食、控制肥胖。 (5)严格掌握雌激素的应用的适应证、合理使用、应用时间不宜过长,量不宜过大,一定要用雌激素治疗时,要补充孕激素加以对抗。(6)对肥胖的妇女常测血压、血糖、尿糖等。 患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有哪些症状? (1)阴道流血: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也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在绝经后患者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出血。 (2)阴道排液:少数患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早期呈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白带,晚期合并感染时出现脓性或脓血性排液,并有恶臭。

2020 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NCCN(第1版) 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解读
安徽省立医院 杨光
1

2020.3.6 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 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 版)》。子宫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 肉瘤。
2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u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 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 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 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 道近距离放疗。 u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的流程及推荐原 则。 u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3

新版指南仍采用“FIGO 2009 分期”
4

主要内容
1.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和方法; 2.子宫内膜样腺癌初始及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原则; 4.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5.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的治疗; 6.高危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7.病理学评估原则; 8.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9.分子分型检测及推荐流程; 10.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11.热点及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的指征和方法
(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和肉瘤不能生育功能)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有哪些 妇科病对于女性来说并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很多女性患了妇科病以后,却往往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那么引起妇科病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一、女性的生殖器、腹腔与外界是相通的,这是女性生殖器的独特之处,阴道口与尿道口、肛门临近,受到尿液、粪便的污染,容易滋生病菌。病菌可由阴道进入子宫。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二、由于月经、妊娠等原因,子宫颈长期浸泡于刺激性的分泌物中,上皮脱落,容易导致宫颈内膜褶皱以及腺体内多种病原体潜藏其中。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三、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放置子宫内节育器的操作不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时,病菌可经血行传播,盆腔或输卵管邻近器官发生炎症时,也可以通过直接蔓延达到输卵管卵巢而引起炎症。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四、对于长期久坐的女性来说,久坐不仅使女性渐渐有了“小肚腩”,长时间久坐没有活动,也会引发妇科病,久坐会造成血液运行不通,致使盆腔静脉回流受阻、瘀血过多导致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还会因久坐导致女性下身闷热,透气性差,给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从而导致妇科炎症的发生。 引起妇科病的原因五、与男性有关的妇科疾病也不少,如果他不注意,就非常有可能携带致病菌,在性生活的时候,将致病菌传给对方,让你患上妇科病。这也是很多女性妇科病反反复复纠缠的原因所在。 —1—

子宫肌瘤是癌症吗? 妇科门诊有时可见到这样一些病人,她们因在防癌普查中发现有子宫肌瘤来就诊。有的妇女认为子宫肌瘤是癌症,所以,一听说子宫上长了瘤就显得非常紧张,精神压力很大。 那么子宫肌瘤是癌症吗?其实,子宫肌瘤并不可怕,它是女性盆腔中最多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仅少数病例会发生恶变,正因为这个“少数”,才有很多女性一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就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子宫肌瘤是癌症。专家指出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于35~50岁。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由于它是一种性肿瘤,并不是癌症,因此患者千万不要失去了治愈的信心。 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虽然排除了子宫肌瘤是癌症的顾虑,但子宫肌瘤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子宫肌瘤同样可以给身体带来月经不调、腹部肿块和压迫感等一系列症状出现。因此还是要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立即进行手术切除: 1、出现明显的月经过多甚至导致贫血,或肌瘤压迫引起疼痛,令附近的膀胱或直肠造成大小便异常。肌瘤附着在子宮的“蒂”上发生扭转,出现强烈的腹痛、恶心等。 2、肌瘤很大,使得子宫超过怀孕3个月大小;或者肌瘤长到宫腔里面了。生长太快,怀疑有恶变的可能。肌瘤引起不孕。 那么,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有哪些呢?同仁妇科医院采用BBT自凝术摘除肌瘤,准确定点地介入到人体的局部病变部位,自动精确控制其治疗功 —1—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子宫肌瘤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子宫肌瘤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导语:对于患有子宫肌瘤的人来说,其在子宫肌瘤的瘤体不断增大而对膀胱等部位造成压迫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尿失禁的症状,事实上,尿失禁也是子宫 对于患有子宫肌瘤的人来说,其在子宫肌瘤的瘤体不断增大而对膀胱等部位造成压迫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尿失禁的症状,事实上,尿失禁也是子宫肌瘤患者身上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对于子宫肌瘤尿失禁是怎么回事的原因了解,有子宫肌瘤尿失禁症状的患者是需要注意并认真对待的。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 通常说的子宫肌瘤就是指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生长的位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或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由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可表现出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或排尿、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由此可见,子宫肌瘤是会影响尿尿的。 肌瘤逐渐生长,当其使子宫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或为位于宫底部的较大浆膜下肌瘤时,常能在腹部扪到包块,清晨膀胱充盈时更为明显。包块呈实性,可活动,无压痛。 肌瘤长到一定大小时可引起周围器官压迫症状,子宫前壁肌瘤贴近膀胱者可产生尿频、尿急;巨大宫颈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尿瀦留、尿失禁等;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便秘,阔韧带内肌瘤压迫输尿管,产生输尿管肾盂积水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一)简介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 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 (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 (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愈高。②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约20%的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以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及血量增多为主要表现。③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者,近年来年轻患者已有增多趋势(5%~10%),多为肥胖、不孕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2)阴道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及贫血等。 应重视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内膜癌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及其他相关检查。 3.检查 (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及肺部疾病。

子宫内膜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张守桃,女,医学学士,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E?mail:1358863934@https://www.360docs.net/doc/9b10928586.html, 张守桃1,施桂玲2,金明杨2,黄爱民2,归楠楠2(右江民族医学院1.研究生学院,2.附属医院妇科,百色533000)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激素治疗;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6.02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由2002年的19.8/10 万增至2008年的28.7/10万[1]。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婚育 年龄的推迟、不孕不育患者的不断增多,子宫内膜癌 出现发病率增高和发病年轻化的趋向,并且死亡率 逐年增加。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子宫内膜癌 已成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宋晓[2]对北京协 和医院3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资料的趋势分析表明,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国外报道小,且呈现整体发病 年龄前移的趋势,未绝经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国外报 道,且呈现继续增高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 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介入 治疗等。近年来学者们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行了 大量研究和探索,现就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加以 综述。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标准的术式是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 除加(或不加)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手术中第一步要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 检查,以利于分期,为后续治疗做指导,再对可疑的 病变组织取样送病检。早期子宫内膜癌首选手术治 疗,对Ⅰ期、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选择筋膜外 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常规剖检切 除的子宫。成坤[3]研究认为若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 或浸润深度小于1/2肌层,淋巴结切除与否并不影 响患者预后,行淋巴结切除不仅不能改善预后,还增 加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率,延缓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若肌层浸润大于1/2肌层、宫颈浸润,则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于Ⅱ期的患者,术式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年纪比较大或肥胖、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就要适当地将子宫切除的范围缩小,并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改为探查后淋巴结取样进行活检[4]。子宫内膜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有:年龄大于60岁、深肌层浸润、低分化、浆液性或者透明细胞癌、脉管浸润。术后根据上述高危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低危组指中高分化、肌层浸润、小于50岁,或仅有一个高危因素,一般不用做辅助治疗;有1个以上高危因素为中危组;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Ⅲ或Ⅳ期肿瘤为高危组。中、高危组的患者术后需要辅助治疗。中晚期子宫内膜癌(Ⅱ~Ⅳ期)患者,尤其是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差,手术难度 大,5年生存率仅为25%~30%。提高中晚期及特殊 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仍是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进行盆腔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仍存在争议。子宫内膜样腺癌G1,肌层浸润小于50%,宫颈管间质无受累,可不行淋巴结切取或取样。但对于G2/G3,宫颈管间质受累,可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受累或者髂总淋巴结转移,明显附件受累,明显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全肌层浸润的高级别肿瘤,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癌或癌肉瘤,应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都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5]。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即在盆腔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进 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邵佳等人[6]研究发现系· 737·右江医学2018年第46卷第6期 Chinese Youjiang Medical Journal 2018,Vol.46No.6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第三十二章 子宫肌瘤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常发生在 A.肌瘤扭转时 B.性功能活跃时 C.妊娠期 D.分娩期 E.月经期经量多时 2.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 A.子宫肌瘤 B.阴道腺病 C.输卵管内膜异位病灶 D.卵巢皮样囊肿 E.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3.子宫肌瘤类型正确的是 A.多发性肌瘤多见 B.发生在宫颈部位少见 C.肉瘤变不少见 E.绝经后肌瘤继续长大不少见 F.浆膜下肌瘤经量多不少见 4.子宫肌瘤与经血量增多关系密切的是 A.肌瘤的大小 B.肌瘤的数目 C.肌瘤生长的部位 D.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 E.发生的年龄 5.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的是 A.不孕 B.反复早期流产 C.排便困难 D.尿频尿急尿痛 E.贫血 5.子宫肌瘤在妊娠期间容易发生的变性是 A.玻璃样变 B.脂肪样变 C.囊性变 E.红色变 F.肉瘤变

6.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合并妊娠,出现发热伴腹痛,检查肌瘤迅速增大,应想到是肌瘤发生 A.玻璃样变 B.囊性变 C.红色变 D.肉瘤变 E.钙化 7.已婚未生育年轻妇女患单个较大肌壁间肌瘤,经量明显增多,最恰当处理应是 A.随访观察 B.雄激素小剂量治疗 C.经腹肌瘤切除术 D.子宫大部切除术 E.子宫全切除术 8.黏膜下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是 A.下腹包块 B.痛经 C.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D.白带过多 E.不育 9.浆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是 A.阴道不规则出血 B.白带增多 C.下腹坠痛 D.下腹部包块 E.贫血 10.子宫肌瘤与中期妊娠鉴别的方法是 A.有无停经史 B.腹部增大程度 C.妊娠试验 D.超声检查 E.诊断性刮宫 11. 下列哪项不是子宫肌瘤常见的临床表现 A.月经量增多 B.不孕 C.子宫增大 D.子宫质硬 E.子宫粘连不活动 12.关于子宫肌瘤引起的疼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一)简介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得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由于人类寿命延长与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死亡率得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得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得保守治疗亦作 了一定探索、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得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 ?(二)诊断? 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得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与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就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 长期应用她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有高危因素得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刘辉 赵艳晖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 长春)130000 中国图书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4411(2015)06-0972-03;doi :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5.06.60子宫内膜癌(EC )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 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其中3%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 )相关性EC ,HNPCC 妇女EC 终生累积发病率是40% 60%。EC 最容易发生在肠外肿瘤患者及其家族中,可分为Lynch Ⅰ型(遗传性大肠癌)和Lynch Ⅱ型(癌家族综合征)。HNPCC 又被称为Lynch 综合征,包括卵巢癌(OC )、结直肠癌、EC 、肾盂和输尿管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皮肤癌及脑癌等。现就遗传性EC 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筛查、预防性治疗以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遗传性EC 发病机制 Parc YR等〔1〕研究发现:34%的患者表现为MSI (+),58%的MSI (+)患者MLH1蛋白缺失, 18%的MSI (+)患者hMSH2不表达,hMLH1突变多见 于hMSH2突变。遗传连锁分析〔2〕 提示:80% 90%的遗传性EC 家系主要与MLH1和MSH2的生殖细胞突变有关。遗传性EC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生缘于患者体内携带突变的杂合性缺失,从而导致错配修复(MMR)基因失活。MMR类似抑癌基因,其失活遵循二次打击学说,即在有遗传倾向的患者体内所有体细胞都存在一种突变,在此基础上,出生后任何环境变化使得基因的另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而发展成肿瘤细胞。MMR基因表现出3种不同的基因型:①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②肿瘤组织基因型与生殖细胞一致;③突变型等位基因丢失。前两种基因模式已有报道,最后一种基因模式目前未见相关报道,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所涉及的MMR基因主要包括MLH1、MSH2、MSH6及PMS2。 2 遗传性EC 的诊断标准 1991年,遗传性EC 国际合作小组(ICG -HNPCC )首次制定了Lynch 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 准— ——Amsterdam 国际标准(AC -Ⅰ),1998年ICG -HNPCC 对AC -Ⅰ进行了修订,即AC -Ⅱ〔3〕,诊断标准为:①家系中至少有3例病理学诊断的遗传性EC 相关肿瘤(大肠癌、EC 、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等),其中1例应为其他2例的一级亲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除外;②至少连续两代发病;③至少1例在50岁之前被诊断。 此外,美国国家癌症院制定了Bethesda Guide-lines (BS 标准)〔4〕,作为MSI 和MMR基因突变的检测标准,标准规定:①循环冗余校验(CRC )的诊断年龄<50岁;②多原发性遗传性EC 的相关性肿瘤(同步癌或异时癌),不计年龄;③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H )的CRC 诊断年龄<60岁;④CRC 诊断,且至少有1例一级亲属有遗传性EC 相关肿瘤,其中至少1例的诊断年龄<50岁;⑤CRC 诊断,且至少有两例一级亲属有遗传性EC 相关肿瘤, 年龄不计(至少符合其中1项)。Lynch HT 等〔5〕 报道:遗传性EC 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5岁,约80%早期发病在50岁。3 遗传性EC 的分子学检测 符合筛查标准的患者应进一步行分子学检测,包括化学检测和MSI 免疫组织化学(IHC )检测。MSI 主要为微卫星异常延长或缩短,是遗传性EC 相关肿瘤的特征性改变;IHC 是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肿瘤组织 中MMR蛋白的表达。Hampel H 等〔6〕 分别用MSI 和IHC 对500例CRC 患者进行检测,其中18例是遗传性EC 相关性CRC ,MSI 检测出18例(100%),IHC 检测出17例(94%),IHC 的敏感性与MSI 相似,它的优点是更易获得,且有助于基因检测。若以上检测阳性,可进一步行MMR基因检测。另有遗传性EC 诊断试验Meta 分析研究〔7〕表明:IHC 的灵敏度虽然略高于MSI ,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Z 检验比较,其 结果显示并无明显差异。但有研究〔8〕 报道:IHC 较MSI 更为经济、迅速、方便,有取代MSI 的趋势。hMLH1和hMSH2免疫组化检测及MSI 检测结合的方法在检测遗传性EC 家系中敏感性较高,增加了筛选的准确性,减少了筛选的误差。 另外,MSI (+)遗传性EC 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较好,有较好的预后和化疗效果,因此MSI 检测可能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及化疗的指导,但hMSH2及hMLH1基因突变者不表现为MSI (+),hMSH6基因种系突变也不会导致MSI (+)的产生,这导致通过MSI 检测筛选可疑者必然会有部分漏诊。女性MSH6突变基因携带者患EC 的风险显著高于结直肠癌。微卫星标志BAT -26、BAT -25变异是遗传性EC 的特征性改变,可作为筛选遗传性EC 家系的依据,如果BAT -26和BAT -25均阳性,可以诊 ·279·中国妇幼保健2015年第30卷

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个案

I例子宫肌瘤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摘要】子宫肌瘤是妇产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 【关键词】子宫肌瘤;原发性高血压;护理 子宫肌瘤(Hystero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一般多发病于30~50岁的妇女。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的一种良性肿瘤,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发于其中。子宫肌瘤好发病于育龄期妇女,肌瘤会随着妇女绝经后而萎缩或者消退,到目前为止,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细胞增长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雌激素还通过子宫肌组织内的雌激素受体起作用。 1、简要病史 患者沈洁,女,48岁,已婚。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则,27—28天,量中,无痛经,绝经一年余。患者8年前妇科普查发现子宫肌瘤,当时约6+cm,定期随访B超未见肌瘤明显增大。8年来无月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无腰酸腿痛,无下腹坠胀感,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无头晕眼花乏力,无发热,无腹痛,无阴道流液,无大便里急后重。患者今年11月30日我院查环时复查B超提示:子宫肌瘤可能(子宫前壁内见一个低回声区,大小约74mm*50mm*4 9mm)。遂至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50天大小,质中;双附件无异常。门诊遂拟“子宫肌瘤IUD”收治入院手术治疗。近来,睡眠两便胃纳可,体重无明显减轻。过去史:高血压病史14年,平时口服珍菊降压片1粒/日,赖诺普利胶囊1粒/日,血压控制于125/85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等慢性疾患史,否认心、肺、肝、肾等慢性疾患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按时预防接种。个人史:否认烟酒嗜好,否认疫地疫区接触,否认其他不良嗜好。家庭经济条件及居住环境一般。婚育史:结婚年龄25岁,配偶有糖尿病。生育史:1—1—0—1,足月顺产一个,小孩健在。现宫内节育环避孕18年。月经史:初潮14岁,月经规则,周期27—28天,经期7天。现已绝经1年余。过敏史: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家族史:父亲因“肾癌”去世,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2、体格检查 体温:37.0℃脉搏:9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50/90mmHg 一般情况:神志清晰,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位自主,贫血貌无,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全身淋巴结无肿大。 头部:头颈无畸形,头发致密,眼脸无肿胀,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唇色正常,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部: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无肿大,无节结,无血管杂音。 胸部:外形正常,乳房发育正常,双乳对称,无硬结。心脏:心界无扩大,心率9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肺脏: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 腹部:全腹平坦,有腹式呼吸,无肠型,无妊娠纹,无腹壁疤痕,腹软,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无反跳痛,肝左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无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无下肢浮肿,肛门直肠检查无异常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 3、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牵拉和麻醉作用逐渐消失,伤口未愈合有关。 (2)腹胀:与术中牵拉及麻醉作用的影响,术后活动少,肠蠕动功能减弱有关。多发生在术后48h内。

子宫内膜癌健康指导

子宫内膜癌健康指导 1、定义 在女性所患的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排在乳腺癌和结肠癌之后,占第三位。它发病于子宫内膜通常发生于绝经后,50-60岁之间的发病率最高。 2、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征兆和症状包括: ?绝经后阴道出血 ?子宫出血 ?阴道异常排液 ?盆腔痛 ?夫妻生活感到疼痛 何时就医 一旦发现身体身体有不适症状,如阴道出血、盆腔疼痛等,就立即去医院就诊。 3、病因 子宫内膜癌较常见于患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的妇女中,尤其是有非典型、腺瘤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绝经晚或有月经紊乱病史和无生育史者。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和那些无反馈抑制激素的情况及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者易发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扩散: ?I:从宫腔向下到颈管;

?II:穿过肌层到浆膜然后到腹腔; ?III:通过输卵管管腔道卵巢、阔韧带和腹膜; ?VI:通过血行转移至远处; ?VII:通过淋巴途径转移,向下扩散可导致宫颈狭窄和子宫积脓。阴道转移可 产生粘液血性分泌物。 4、风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 ?雌激素异常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其危险与 剂量大小、服用时间长短,以及病人特点等有关。 ?初潮早与绝经迟12岁以前比12岁以后初潮者,或绝经较晚的女性易患子 宫内膜癌。 ?无生育史无生育史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高。 ?高龄年龄越大,本病的发生风险就越高。 ?激素治疗尤其是女性治疗乳腺癌的激素疗法往往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 险。 ?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症本类人群的发病风险高于一般人。 5、诊断手段 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检查和诊断手段包括: ?临床基本检查早期的妇科检查多无所发现,子宫体不大,宫颈光滑,附件 也无异常。疾病的晚期则子宫大于相应年龄,有的双合诊后指套沾有血性白带或附有腐崩的癌组织;有的则在宫颈口已可见到突出的息肉状肿物。 ?子宫超声检查子宫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在宫腔大小、位置、肌层浸润程 度、肿瘤是否穿破子宫浆膜或是否累及宫颈管等有一定意义, ?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不仅可观察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蹄组织组成。 病理病因 一、危险因素:妇科专家介绍,子宫肌瘤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表明,激素分泌过于旺盛,是导致子宫肌瘤的最普遍原因,其中这三种是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激素分泌过剩的罪魁祸首。 第1类:未育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女性一生原始卵泡数目有限,排卵的年限约有30年,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激素作用,卵巢暂停排卵,直至哺乳期的第4~6个月才恢复,卵巢由此推迟了一定数量的排卵,有生育史的女性要较晚进入更年期,而未育女性得不到孕激素及时有效保护,易发生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肌瘤就是其中之一,权威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能够增加10年的免疫力,而这10年的免疫力,主要针对的是妇科肿瘤 第2类:性生活失调: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肌瘤。 第3类:抑郁女性多发子宫肌瘤:中年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精神压力,易产生抑郁情绪,而伴随着绝经期的到来,女性开始出现“雌激素控制期”,在这个时期中,女性自身的抑郁情绪,很容易促使雌激素分泌量增多,且作用加强,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同样是子宫肌瘤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性激素及其受体: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失。研究认为雌孕激素协同促进肌瘤生长。 三、遗传因素: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四、细胞因子与细胞外介质:子宫肌瘤中有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它们被认为是子宫肌瘤形成过程中卵巢性激素上调的介质或效应器,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初级调节异常的可能。 发病机制 1.大体:子宫肌瘤是实性肿瘤,可单个或多个生长在子宫任何部位,大小悬殊,甚至几十至百个肌瘤同时生长,一般小肌瘤多为圆球形,但长大或多个肌瘤互相融合时,则成为不规则的形状,肌瘤组织质地较子宫为硬,在直视下,从子宫外极易触摸到子宫肌瘤存在的部位,肌瘤并无包膜,肌瘤压迫周围的肌壁纤维而形成假包膜,二者界限分明,肌瘤与子宫肌壁间有一层疏松的网状间隙,切开肌壁,肌瘤多会从肌壁间跃出,且极易从假包膜将肌瘤剥出,肌瘤血液供应多来自假包膜,肌瘤表面色淡,光泽,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旋涡状或编织状结构,排列致密。 2.镜下:子宫肌瘤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平滑肌细胞大小均匀,排列呈栅栏状或旋涡状结构,纵切面细胞呈梭形,大小较一致,杆状核;横切面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圆

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另有放疗、化疗以及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预后总体较好,但仍有一些争议。 一、基础与分子研究进展 回顾2020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大研究热点。除了雌激素的作用机制外,一些非雌激素因素,如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基于这些多元化的研究结果,业内形成了新的理念,提出子宫内膜癌也是一种代谢性内科疾病,国内多个团队正在进行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也是一大研究热点。2013年,肿瘤基因图谱研究网络(T CGA)公布其研究结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种类型,即POLE突变型、M SI-H型、低拷贝型和高拷贝型,对临床决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不便实施、条件受限等原因,这一分型未能在国内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

用。 为了探索出适合国内现状、切实可行且便于推广的新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我国多家单位和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例,自2008年至今,致力于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对常用的评估预后的分子指标,包括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肿瘤分级以及新筛选的基因表达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临床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二、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是所有疾病手术治疗追求的目标,旨在通过最小的创伤,实现最大的获益。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同样秉承微创治疗的理念,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切除是这一理念指导下取得的一大进步,可以减少系统淋巴结切除带来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2020年7月,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发表,为推动我国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切除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微创理念的另一体现。针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复发患者、中分化子宫内膜癌和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探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