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高考祝福语】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之邦”。接下来搜集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__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 __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

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 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

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 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序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第四节孝布的用法 第二章牌位的写法 第三章丧棚挽联 第四章参考联 第五章怎样写落款 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 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 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4、开门的日子定下来以后,要把死者家庭需要带的亲友全部写下来,好安排人员各路去带,带亲戚时一定要讲清开门日期,以防误差。 5、顾响手。要向响手说明开门的日期和哪些纸折等。 6、求举重。有棺材的要请八个人,砌墓的少点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0-05-24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

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周海娟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和守孝礼节 一、古代对帝王诸侯死后的称呼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出自《礼记,曲礼下》 1、帝王之死,称“崩”多用组合词“驾崩”。 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2、诸侯、宠妃之死,称“薨”。 相关:薨落(死的意思.通常指诸侯之死);薨奄(指王侯死亡);薨殁(指王侯死亡);薨殂(指王侯之死);薨背(犹薨殂);薨逝(犹薨殂);薨谢(薨殂) 3、普通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 4、官员、将领死为“逝”。 5、大夫之死,称“卒”。 6、士死,称为“不禄”。 称去世的皇帝,儿子称父亲为“先帝”,称去世的诸侯,儿子称父亲为“先王”。 对再前的帝、王、诸侯可以称庙号,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文宗之类。也可称谥号 二、父母去世——丁忧。 起源: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父、母丧后一周年(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小祥";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叫"大祥"。)卒哭(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古代,孝子自父母始死至殡,哭不绝声;殡后思及父母即哭,不择时间,称“无时之哭”。卒即终止,卒哭祭为终止“无时之哭”的祭礼,自此改为朝夕各一次哭奠,称“有时之哭”。周代礼制,士三月而葬,自葬日开始接连举行三次虞祭,卒哭祭举行在第三次虞祭后的一个刚日(天干纪日法,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此时距始死约百日。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卒哭”礼。)等忌日另给假日。 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在丁忧期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守孝三年期间不得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丁忧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对父母晚年要尽心尽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 三、古代帝王丧葬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称为“卤簿”。卤簿一词,本意是记录帝王出行时护卫、随员及仪仗、服饰等的册籍,后常以其称呼仪仗卫队本身。根据出行不同的出行目的或活动场合,皇帝身边的随员数量、仪仗形制等都有不同,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礼制规定来执行。)全部设齐。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斋戒期满以后,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得规范得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文明得规范得饮食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明得规范得饮食礼仪常识 教学过程 中国人得饮食礼仪就是比较发达得,也就是比较完备得,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得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得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得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得宴饮,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得进行,达到预定得目得,必须有一定得礼仪规范来指导与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得实践中都有自己得一套规范化得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得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得古代宴饮礼仪,一般得程序就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就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

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得规程、 现代得标准规程就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得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得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瞧瞧这些礼仪得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得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得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得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得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就是从用餐实际出发得,并不就是虚礼,主要还就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就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得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得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古代殡葬礼仪

古代殡葬礼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民族的礼仪之邦,礼的中心内容是承认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礼强调以亲统疏以尊统卑,以长统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亲,卑敬尊,幼敬长,孝就在其中。 特别是红白喜事方面,更是隆重,民间办丧事无论贫富举动大小一般都会请法师来做法事,由于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园融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当成佛教,关于法事的内容形式,丧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 凡做法事诵径,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则三位、五位,一般情况根据家属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人数。 《动土、安放礼仪程序》 一、准备供品 香一扎、烛一对、水果五种、杯碟若干、纸钱、鞭炮若干、酒、茶各一。 二、贡品摆放顺序 A、蜡烛 B、香 C、生果 D、酒 E、茶 F、其他 三、程序 1、摆放供品: ①香、烛②五色果(生果五盘摆单数)③三茶五酒(酒在茶前面) ④其他 2、动土或安放(长子亲自安放) 3、封穴 4、跪拜 (先子、媳、后女儿、女婿、再孙儿、孙媳、再子侄、朋友等;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礼成) 5、化宝(烧纸) 6、燃放鞭炮 7、礼成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这体制改革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长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锁的丧礼程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现代丧祭礼仪源于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捷哀思四个字。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俭、殓、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在人快要临终前,子女等直系亲属守其侧,听取遗言,証实死亡之后要亲属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通报死讯,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式布巾覆其脸上以衷对死者的尊重。 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整容,然后入殓入殓时注意:死者头朝里脚朝外,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殡的时间地点因人而异,亲属换丧服,戴孝帽,要进行悼念,超度设灵等,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按隆重礼义,行三跪九叩之礼,出殡的前一天晚,长家整夜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导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

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见君王时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 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衣”。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

全面中国古代礼仪文明.docx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 乌干达 B、 肯尼亚 C、 卢旺达 D、 布隆迪 2 【单选题】距今(D)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A、 8万 B、 7万 C、 9万 D、 4万 3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 欧洲 B、 美洲 C、 非洲 D、 亚洲 4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 精神文化 B、 物质文化 C、 思想文化 D、 制度文化 5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1 【单选题】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A、 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 绝食殉国 C、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 是语言学家 2 【多选题】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BCD)。A、 古罗马 B、 中国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4 【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 鲁迅 B、 梁启超 C、 胡适

闻一多 2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B)所著。 A、 陈寅恪 B、 钱穆 C、 王国维 D、 傅斯年 3 【判断题】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 4 【判断题】严复认为“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5 【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