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matlab仿真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

工程光学仿真实验报告

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1)杨氏干涉模型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S 发出的

光波射到光屏上的两个小孔S1 和S2 , S1 和S2 相

距很近,且到S 等距;从S1 和S2 分别发散出的光

波是由同一光波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干光波,它们在距离光屏为D 的屏幕上叠加,形成一定的干涉图

样。 图1.1 杨氏双缝干涉

假设S 是单色点光源,考察屏幕上某一点P ,从S1 和S2 发出的光波在该点叠加

产生的光强度为:

I = I1 + I2 + 2 I1 I2 cos δ (1-1)

式中, I1 和I2 分别是两光波在屏幕上的光强度, 若实验装置中S1 和S2 两个缝

大小相等, 则有

I1 = I2 =I0 (1-2)

δ= 2π(r2 - r1)/λ(1-3) (1-3) 2221)2/(D y d x r +++= (1-4) 2222)2/(D y d x r ++-= (1-5)

可得 xd r r 22

122=- (1-6)

因此光程差:12r r -=? (1-7)

则可以得到条纹的强度变化规律- 强度分布公式:

]/)([cos 1220λπd r r I I -= (1-8)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 表示波长

Lambda=Lambda*1e-9;

d=input('输入两个缝的间距 )'); %设定两缝之间的距离,以d 表示两缝之间距离

d=d*0.001;

Z=0.5; %设定从缝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Z 表示

yMax=5*Lambda*Z/d;xs=yMax; %设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围

Ny=101;ys=linspace(-yMax,yMax,Ny);%产生一个一维数组ys,Ny是此次采样总点数

%采样的范围从- ymax到ymax,采样的数组命名为ys

%此数组装的是屏幕上的采样点的纵坐标

for i=1:Ny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y次计算L1=sqrt((ys(i)-d/2).^2+Z^2);

L2=sqrt((ys(i)+d/2).^2+Z^2); %屏上没一点到双缝的距离L1和L2

Phi=2*pi*(L2-L1)/Lambda; %计算相位差

B(i,:)=4*cos(Phi/2).^2; %建立一个二维数组,用来装该点的光强的值

end%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4.0)*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 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

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

subplot(1,4,2),plot(B(:),ys); %把当前窗口对象分成2块矩形区域

%在第2块区域创建新的坐标轴

%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

%然后绘制以( b (: ) , ys)为坐标相连的线title('杨氏双缝干涉');

(3)仿真图样及分析

a)双缝间距2mm b)双缝间距4mm

c)双缝间距6mm d)双缝间距8mm

图1.2改变双缝间距的条纹变化

由上面四幅图可以看出,随着双缝之间的距离增大,条纹边缘坐标减小,也就

是条纹间距减小,和理论公式d D e /λ=推导一致。如果增大双缝的缝宽,会使光强I 增加,能够看到条纹变亮。

二、杨氏双孔干涉实验

1、杨氏双孔干涉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是两个点光源干涉实

验的典型代表。如图2所示。当光穿过这两

个离得很近小孔后在空间叠加后发生干涉,

并在像屏上呈现出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由于双孔发出的波是两组同频率同相位的

球面波, 故在双孔屏的光射空间会发生干

涉。 于是, 在图2中两屏之间的空间里,

如果一点P 处于两相干的球面波同时到达

波峰(或波谷)的位置, 叠加后振幅达到最高, 图2.1 杨氏双孔干涉

表现为干涉波的亮点; 反之, 当P 处处于一个球面波的波峰以及另一个球面波的波谷时候,叠加后振幅为零,变现是暗纹。

1r 为S1到屏上一点的距离, 2221)2/(D y d x r +++= (2-1),2r 为S2到屏上这点的距离,2222)2/(D y d x r ++-= (2-2),如图2,d 为两孔之间的距离,D 为孔到屏的距离。由孔S1和孔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可表示为 )ex p(11

11ikr r A E = (2-3) )ex p(2212ikr r A E =

(2-4) 则两束光叠加后 21E E E += (2-5)

干涉后光强 **E E I = (2-6)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32*10^(-9); %设定波长,以Lambda 表示波长

d=0.001; %设定双孔之间的距离

D=1; %设定从孔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D 表示

A1=0.5; %设定双孔光的振幅都是1

A2=0.5;

yMax=1; %设定y 方向的范围

xMax=yMax/500; %设定x 方向的范围

N=300; %采样点数为N

ys=linspace(-yMax,yMax,N);%Y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

xs=linspace(-xMax,xMax,N);%X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 到xmax

for i=1:N

for j=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 次计算 r1(i,j)=sqrt((xs(i)-d/2)^2+ys(j)^2+D^2);

r2(i,j)=sqrt((xs(i)+d/2)^2+ys(j)^2+D^2); %屏上一点到双孔的距离r1和r2 E1(i,j)=(A1/r1(i,j))*exp(2*pi*1j*r1(i,j)/Lambda);%S1发出的光的波函数 E2(i,j)=(A2/r2(i,j))*exp(2*pi*1j*r2(i,j)/Lambda);%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 E(i,j)=E1(i,j)+E2(i,j); %干涉后的波函数

B(i,j)=conj(E(i,j))*E(i,j); %叠加后的光强

end

end %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4.0)*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

image(xs,ys,Br); %仿真出图像

colormap('hot');

title('杨氏双孔');

(3)干涉图样及分析

1)改变孔间距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d=1mm d=3mm

图2.2 改变孔间距对干涉的影响

如图2.2,分别是孔间距为1mm和3mm的干涉图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视野中干涉条纹增加,条纹变细,条纹间距变小。

2)改变孔直径的影响

图2.3 孔直径对干涉的影响

如图2.3,这里改变孔直径指的是改变光强,不考虑光的衍射。孔直径变大,光强变大,可以看出,干涉条纹变亮。

3、平面波干涉

(1)干涉模型

根据图3.1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平行光在屏上相遇发生干涉,

两束平行光夹角为θ。它们在屏上干涉叠加,这是平面波的

干涉。两束平行波波函数为:

)ex p(111ikr A E = (3-1)

)ex p(222ikr A E = (3-2)

两束光到屏上一点的光程差为

θsin y =? (3-3) 图3.1 平行光干涉 垂直方向建立纵坐标系,y 是屏上点的坐标。那么屏上点的光强为

)cos(2212

221?++=k A A A A I (3-4)

式中A1和A2分别是两束光的振幅。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32.8; %设定波长

Lambda=Lambda*1e-9;

t=input('两束光的夹角'); %设定两束光的夹角

A1=input('光一的振幅'); %设定1光的振幅

A2=input('光二的振幅'); %设定2光的振幅

yMax=10*Lambda;xs=yMax; %X 方向和Y 方向的范围

N=101; %设定采样点数为N

ys=linspace(-yMax,yMax,N); %Y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 ymax 到ymax

for i=1:N %循环计算N 次

phi=ys(i)*sin(t/2); %计算光程差

B(i,:)=A1^2+A2^2+2*sqrt(A1^2*A2^2)*cos(2*pi*phi/Lambda);

%计算光强

end %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NCLevels/6;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 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 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

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

subplot(1,4,2),plot(B(:),ys); %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

%然后绘制以( b (: ) , ys)为坐标相连的折线

(3)干涉图样及分析

1)改变振幅比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振幅比1:1 b)振幅比1:2

图3.2不同振幅比的干涉图样

由图3.2看出,振幅比从1:1变成1:2后,干涉条纹变得不清晰了。干涉叠加后的波峰波谷位置没有变化,条纹间距没有变化,但是叠加后的波振幅变小了,即不清晰。

2)改变平行光夹角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两束光夹角60度 b)两束光夹角90度

图3.3平面波不同夹角的干涉图样

图3.3是两束平行光夹角为60度和90度的干涉条纹,由于夹角不同,光程差不同,改变叠加后光波波峰波谷位置,因此干涉明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和间距不同。

4、两点光源的干涉

(1)干涉模型

如图4.1,S1和S2是两个点光源,距离是d 。两

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在空间中相遇发生干涉。在接

收屏上,发生干涉的两束波叠加产生干涉条纹。S2

与屏距离是z ,S1与屏的距离是(d+z )。两个点光源的干涉是典型的球面波干涉,屏上一点到S1 图4.1 点光源干涉 和S2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2221)(z d y x r +++= (4-1) 2222z y x r ++= (4-2)

则 )ex p(11

11ikr r A E = (4-3) )ex p(22

22ikr r A E = (4-4) 其中A1和A2分别是S1、S2光的振幅。干涉后的光为

21E E E += (4-5)

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强为

**E E I = (4-6)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

Lambda=Lambda*1e-9;

A1=2; %设定S1光的振幅

A2=2; %设定S2光的振幅

d=input('输入两点光源距离'); %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

z=5; %设定S2与屏的距离

xmax=0.01 %设定x 方向的范围

ymax=0.01; %设定y 方向的范围

N=200; %采样点数为N

x=linspace(-xmax,xmax,N);%X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 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 y=linspace(-ymax,ymax,N);%Y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 for i=1:N

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 次计算

l1(i,k)=sqrt((d+z)^2+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

l2(i,k)=sqrt(z^2+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2的距离

E1(i,k)=(A1/l1(i,k))*exp((2*pi*1j.*l1(i,k))/Lambda);%S1复振幅

E2(i,k)=(A2/l2(i,k))*exp((2*pi*1j.*l2(i,k))/Lambda);%S2复振幅

E(i,k)=E1(i,k)+E2(i,k); %干涉叠加后复振幅

B(i,k)=conj(E(i,k)).*E(i,k);%干涉后光强

end

end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Nclevels; %定标

image(x,y,Br); %做出干涉图像

colormap('hot');

title('双点光源干涉');

(3)干涉图样及分析

改变点光源的间距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d=1m b)d=2m c)d=3m

图4.2改变点光源间距的干涉图样

图4.2是根据图4.1仿真干涉出的图样,S1和S2之间距离分别为1m、2m、3m,由图

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光程差变大,视野内的干涉圆环逐渐增多,圆环之间的

距离变小。

5、 平面上两点光源干涉

(1)干涉模型

S1和S2是平面上的两个点光源,距离为

d ,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相遇发生干涉,产生

干涉条纹。以S1所在处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平面上任意一点到S1、S2的距离是 221y x r += (5-1) 图5.1 平面两点光源干涉 222)(y d x r +-= (5-2)

S1和S2发出的都是球面波,可表示为 )ex p(11

11ikr r A E = (5-3) )ex p(2222ikr r A E =

(5-4) 式中A1和A2分别是S1、S2的振幅。干涉叠加后的波函数为

21E E E += (5-5)

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强为

**E E I = (5-6)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

Lambda=Lambda*1e-9;

A1=0.08; %设定S1光的振幅

A2=0.08; %设定S2光的振幅

d=0.00001 %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

xmax=0.3; %设定x 方向的范围

ymax=0.3; %设定y 方向的范围

N=500; %采样点数为N

x=linspace(-xmax,xmax,N);%X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 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 y=linspace(-ymax,ymax,N);%Y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 for i=1:N

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 次计算 r1(i,k)=sqrt(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

r2(i,k)=sqrt(y(k)*y(k)+(x(i)-d)*(x(i)-d)); %计算采样点到S2的距离

E1(i,k)=(A1/r1(i,k))*exp((2*pi*j.*r1(i,k))/Lambda);%S1复振幅

E2(i,k)=(A2/r2(i,k))*exp((2*pi*j.*r2(i,k))/Lambda);%S2复振幅

E(i,k)=E1(i,k)+E2(i,k); %干涉叠加后复振幅

B(i,k)=conj(E(i,k)).*E(i,k); %干涉后光强

end

end%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Nclevels/4; %定标

image(x,y,Br);

colormap('hot');

title('并排双点光源干涉');

(3)干涉图样及分析

1)聚散性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会聚 b)发散

图5.2聚散性对干涉的影响

两个点光源并排放置,在靠近点光源的观察屏上看到的干涉条纹是一组放射状的条纹,并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减弱,光源的聚散性对干涉图样没有影响。

2)改变两光源间距对干涉的影响

a)d=4um b)d=8um

图5.3两光源间距对干涉的影响

从图5.3可以看出,视野中条纹逐渐多了。随着间距变小,干涉条纹宽度变小,条纹间距变小。

6、平行光与点光源干涉

6.1

图6.2 图6.3

(1)平面波和球面波干涉

如图,三幅图都是点光源和平行光的干涉,平面光入射的角度不同。平行光与

点光源相遇在空间中产生干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点光源与屏的距离为z ,屏上坐标为(x,y)的一点与点光源的距离是

2221z y x r ++= (6-1)

由点光源发出的光波表示为 )ex p(11

11ikr r A E = (6-2) 平行光可以表示为)sin /ex p(22θikz A E = (6-3)

式中θ表示平行光与屏的夹角。两束光发生干涉叠加后,干涉光复振幅

21E E E += (6-4)

则光强

**E E I (6-5)

(2)仿真程序

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 表示波长

Lambda=Lambda*1e-9; %变换单位

A1=1; %设定球面波的振幅是1

A2=1; %设定平面波的振幅是1

xmax=0.003; %设定x 方向的范围

ymax=0.003; %设定y 方向的范围

t=input('输入角度'); %设定平行光和屏的夹角

z=1; %设定点光源和屏的距离

N=500; %N 是此次采样点数

x=linspace(-xmax,xmax,N); %X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 到ymax

y=linspace(-ymax,ymax,N); %Y 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

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 次计算 for k=1:N

l1(i,k)=sqrt(y(k)*y(k)+x(i)*x(i)+z^2); %表示屏上一点到点光源的距离

E1(i,k)=(A1/l1(i,k))*exp((2*pi*j.*l1(i,k))/Lambda);%球面波的复振幅

E2(i,k)=A2*exp((2*pi*j.*z*(1/sin(t)))/Lambda); %平面波的复振幅

E(i,k)=E1(i,k)+E2(i,k); %屏上点的振幅

B(i,k)=conj(E(i,k)).*E(i,k); %屏上每个采样点的光强

end %结束循环

end %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Nclevels/4;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 image(x,y,Br); %干涉图样

colormap('hot'); %设置色图和明暗

(3)仿真图样及分析

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

ο90=θ b)ο45=θ c)ο135=θ

图6.4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涉的影响

图6.4分别是平行光与屏夹角为90度、45度、135度的情况,斜入射与垂直入射

相比,干涉圆环更大。而角度互补的两种入射方式,区别在于中心是明还是暗。由

图可以看出,斜入射135度的平行光与点光源干涉,干涉图样中心是暗斑。

7、平行光照射楔板

(1)图7.1的楔板 L=630*10^(-9);alfa=pi/20000;H=0.005; %波长630nm ,倾角1.57*e-4,厚5mm n=1.5; %折射率N=1.5

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

[x,y]=meshgrid(linspace(0,0.01,200)); %将5mm*5mm 区域打散成200*200个点 h=tan(alfa)*x+H; %玻璃厚度

Delta=(2*h*n+L/2); %光程差

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图7.1 图7.2 λ=630nm ,θ=pi/20000

λ=430nm ,θ=pi/20000 λ=630nm ,θ=pi/30000

图7.3 图7.4

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减小楔角会使干涉条纹间距加大。

(2)牛顿环

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

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

[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

r2=(x.^2+y.^2);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

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

Delta=2*h+L/2 %光程差

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λ=630nm ,R=3M

图7.5 图7.6

λ=430nm ,R=3M λ=630nm ,R=10M

图7.7 图7.8

增大波长或者增大球的曲率半径会使牛顿环半径增大。

(3)圆柱曲面干涉

L=630*10^(-9);R=3; %波长630nm,曲率半径3M

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

[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

r2=(x.^2+0*y.^2); %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

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

Delta=2*h+L/2 %光程差

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λ=630nm ,R=3M

图7.9 图7.10

λ=430nm ,R=3M λ=630nm ,R=10M

图7.11 图7.12

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增大圆柱底面的半径会使干涉条纹变宽。

(4)任意曲面

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

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

[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 r2=(x.^2+y.^2);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h=sin(r2*3000) %空气薄膜厚度

Delta=2*h+L/2 %光程差

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曲面函

数:

z=sin[3000(x^2+y^2)]

图7.13 图7.14

8、等倾干涉

(1)平行平板干涉

图8.1 图8.2

如图8.1,扩展光源上一点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行平板的上、下表面的反射和折射后,在透镜后焦平面P点相遇产生干涉。两支光来源于同一光线,因此其孔径角是零。在P点的强度是:

n’B

S

S

S

)cos(22121?++=k I I I I I (8-1)

其中光程差

2/cos 22λθ+=?nh (8-2)

光程差越大,对应的干涉级次越高,因此等倾条纹在中心处具有最高干涉级次。 λλ02/2m nh =+ (8-3)

0m 一般不一定是整数,即中心不一定是最亮点,它可以写成q m m +=10,式中1m 是最靠近中心的亮条纹的整数干涉级,第N 条亮条纹的干涉级表示为]1[1+-N m 。如图2,其角半径记为N 1θ

则 q N h

n n +-=11

'1λθ (8-4) 上式表明平板厚度h 越大,条纹角半径就越小。条纹角间距为 1

2'12θλθh n n =? (8-5) 表明靠近中心的条纹稀疏,离中心越远的条纹越密,呈里疏外密分布。

(2)仿真程序

xmax=1.5;ymax=1.5; %设定y 方向和x 方向的范围

Lamd=452e-006; %设定波长,以Lambda 表示波长

h=2; %设置平行平板的厚度是2mm

n=input('输入折射率'); %设置平行平板的折射率,以n 表示

f=50; %透镜焦距是50mm

N=500; %N 是采样点数

x=linspace(-xmax,xmax,N);%X 方向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 y=linspace(-ymax,ymax,N);%Y 方向采样的范围从-ymax 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 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 次计算 for j=1:N

r(i,j)=sqrt(x(i)*x(i)+y(j)*y(j)); %平面上一点到中心的距离

u(i,j)=r(i,j)/f; %角半径

t(i,j)=asin(n*sin(atan(u(i,j)))); %折射角

phi(i,j)=2*n*h*cos(t(i,j))+Lamd/2; %计算光程差

B(i,j)=4*cos(pi*phi(i,j)/Lamd).^2;%建立一个二维数组每一个点对应一个光强 end %结束循环

end %结束循环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

Br=B/2.5*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 image(x,y,Br); %做出函数Br的图像

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

(3)干涉图样及分析

折射率变化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n=1.1 b)n=1.4 c)n=1.7

图8.3折射率变化对干涉的影响

观察上面三幅图,分别是折射率1.1、1.4、1.7时候的干涉图样。由图可以看出,等倾干涉的条纹间距是不相等的,靠近中心处比较稀疏,外部比较密集。随着折射率的增大,视野内的条纹变少,条纹间距变大,条纹更稀疏。

现代信号处理Matlab仿真——例611

例6.11 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一个未知常数 题目: 设已知一个未知常数x 的噪声观测集合,已知噪声v(n)的均值为零, 方差为 ,v(n)与x 不相关,试用卡尔曼滤波估计该常数 题目分析: 回忆Kalman 递推估计公式 由于已知x 为一常数,即不随时间n 变化,因此可以得到: 状态方程: x(n)=x(n-1) 观测方程: y(n)=x(n)+v(n) 得到A(n)=1,C(n)=1, , 将A(n)=1,代入迭代公式 得到:P(n|n-1)=P(n-1|n-1) 用P(n-1)来表示P(n|n-1)和P(n-1|n-1),这是卡尔曼增益表达式变为 从而 2v σ1??(|1)(1)(1|1)(|1)(1)(1|1)(1)()()(|1)()[()(|1)()()]???(|)(|1)()[()()(|1)](|)[()()](|1)H w H H v x n n A n x n n P n n A n P n n A n Q n K n P n n C n C n P n n C n Q n x n n x n n K n y n C n x n n P n n I K n C n P n n --=----=----+=--+=-+--=--2()v v Q n σ=()0w Q n =(|1)(1)(1|1)(1)()H w P n n A n P n n A n Q n -=----+21 ()(|1)[(|1)]v K n P n n P n n σ-=--+22(1)()[1()](1)(1)v v P n P n K n P n P n σσ-=--=-+

毕业设计用matlab仿真

毕业设计用matlab仿真 篇一:【毕业论文】基于matlab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仿真(含matlab源程序) 基于matlab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仿真 第一章绪论 本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应用前景。首先阐述了人脸图像识别意义;然后介绍了人脸图像识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一般框架构成;最后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结构。 1.1 研究背景 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以及人类视觉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对人脸图像的机器识别投入很大的热情,并形成了一个人脸图像识别研究领域,.这一领域除了它的重大理论价值外,也极具实用价值。 在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人们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让机器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思考能力,以及识别事物、处理事物的能力,因此从解剖学、心理学、行为感知学等各个角度来探求人类的思维机制、以及感知事物、处理事物的机制,并努力将这些机制用于实践,如各种智能机器人的研制。人脸图像的机器识别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因为人们发现许多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而让机器来实现却很难,如人脸图像的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

如果能够开发出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机器识别机制,就能够逐步地了解人 类是如何存储信息,并进行处理的,从而最终了解人类的思维机制。 同时,进行人脸图像识别研究也具有很大的使用价依。如同人的指纹一样,人脸也具有唯一性,也可用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现在己有实用的计算机自动指纹识别系统面世,并在安检等部门得到应用,但还没有通用成熟的人脸自动识别系统出现。人脸图像的自动识别系统较之指纹识别系统、DNA鉴定等更具方便性,因为它取样方便,可以不接触目标就进行识别,从而开发研究的实际意义更大。并且与指纹图像不同的是,人脸图像受很多因素的干扰:人脸表情的多样性;以及外在的成像过程中的光照,图像尺寸,旋转,姿势变化等。使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拍摄所得到的人脸图像不同,有时更会有很大的差别,给识别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在各种干扰条件下实现人脸图像的识别,也就更具有挑战性。 国外对于人脸图像识别的研究较早,现己有实用系统面世,只是对于成像条件要求较苛刻,应用范围也就较窄,国内也有许多科研机构从事这方而的研究,并己取得许多成果。 1.2 人脸图像识别的应用前景 人脸图像识别除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以及极富挑战

APF matlab仿真建模要点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2012级 学号:12031236 姓名:周琪俊 指导老师:舒泽亮

二极管钳位多电平APF电压平衡SPWM仿真报告 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及现状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末,1969 年B.M.Bird 和J.F.Marsh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通过向电网注入三次谐波电流来减少电源电流中的谐波成分,从而改善电源电流波形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APF 基本思想的萌芽。1971年日本的H.Sasaki 和T.Machida 首先提出APF 的原始模型。1976 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L.Gyugyi 等提出了用PWM 变流器构成的APF 并确立了APF 的概念。这些以PWM 变流器构成的APF 已成为当今APF 的基本结构。但在70 年代由于缺少大功率的快速器件,因此对APF 的研究几乎没有超出实验室的范围。80 年代以来,随着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出现,脉宽调制的发展,以及H.Akagi 的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瞬时检测方法的提出,APF有了迅速发展。 现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APF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由于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国外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已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随着容量的逐步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从补偿用户自身的谐波向改善整个电网供电质量的方向发展。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业化应用对理论研究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出现。1976 年美国西屋公司的L.Gyugyi 率先研制出800kV A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在此以后的几十年里,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实践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一些国家,已经投入工业应用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容量已增加到50MV A。目前大部分国际知名的电气公司如西屋电气、三菱电机、西门子和梅兰日兰等都有相关的部门都已有相关的产品。 我国在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才有论文发表。90 年代以来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始进行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1991 年12 月由华北电科院、北京供电局和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国内第一台400V/50kV A 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在北京某中心变电站投运,2001 年华北电科院又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容量提高到了10kV/480kV A。由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研制的容量为500kV A 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已在湖南娄底早元220kV 变电站挂网运行。在近几年国内的有源电力滤波器产品已有很多应用,本文研制的两种APF都已应用于工业现场。 2 二极管箝位式多电平逆变器 自从日本学者南波江章于1980 年提出三电平中性点箝位逆变器以来,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实际应用

Matlab仿真实例-卫星轨迹

卫星轨迹 一.问题提出 设卫星在空中运行的运动方程为: 其中是k 重力系数(k=401408km3/s)。卫星轨道采用极坐标表示,通过仿真,研究发射速度对卫星轨道的影响。实验将作出卫星在地球表面(r=6400KM ,θ=0)分别以v=8KM/s,v=10KM/s,v=12KM/s 发射时,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迹。 二.问题分析 1.卫星运动方程一个二阶微分方程组,应用Matlab 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命令ode45求解时,首先需要将二阶微分方程组转换成一阶微分方程组。若设,则有: 2.建立极坐标如上图所示,初值分别为:卫星径向初始位置,即地球半径:y(1,1)=6400;卫星初始角度位置:y(2,1)=0;卫星初始径向线速度:y(3,1)=0;卫星初始周向角速度:y(4,1)=v/6400。 3.将上述一阶微分方程及其初值带入常微分方程求解命令ode45求解,可得到一定时间间隔的卫星的径向坐标值y(1)向量;周向角度坐标值y(2)向量;径向线速度y(3)向量;周向角速度y(4)向量。 4.通过以上步骤所求得的是极坐标下的解,若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下绘制卫星的运动轨迹,还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将径向坐标值y(1)向量;周向角度坐标值y(2)向量通过以下方程转换为直角坐标下的横纵坐标值X,Y 。 5.卫星发射速度速度的不同将导致卫星的运动轨迹不同,实验将绘制卫星分别以v=8KM/s ,v=10KM/s ,v=12KM/s 的初速度发射的运动轨迹。 三.Matlab 程序及注释 1.主程序 v=input('请输入卫星发射速度单位Km/s :\nv=');%卫星发射速度输入。 axis([-264007000-1000042400]);%定制图形输出坐标范围。 %为了直观表达卫星轨迹,以下语句将绘制三维地球。 [x1,y1,z1]=sphere(15);%绘制单位球。 x1=x1*6400;y1=y1*6400;???????-=+-=dt d dt dr r dt d dt d r r k dt r d θ θθ2)(2 22222θ==)2(,)1(y r y ?????????????**-=**+*-===)1(/)4()3(2)4()4()4()1()1()1()3()4()2() 3()1(y y y dt dy y y y y y k dt dy y dt dy y dt dy ???*=*=)] 2(sin[)1(Y )]2(cos[)1(X y y y y

(完整版)matlab毕业设计

以下文档格式全部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以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 本文概述了信号仿真系统的需求、总体结构、基本功能。重点介绍了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实现信号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功能,以及利用Matlab 软件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设计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的用户界面。本文采用Matlab 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功能, 开发出了各个实验界面。在该实验软件中, 集成了信号处理中的多个实验, 应用效果良好。本系统是一种演示型软件,用可视化的仿真工具,以图形和动态仿真的方式演示部分基本信号的传输波形和变换,使学习人员直观、感性地了解和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逐渐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信号与系统课程具有传统经典的基础内容,但也存在由于数字技术发展、计算技术渗入等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应用背景的理论学习是枯燥而艰难的。为了解决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难题国内外教育人士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一款优秀的计算机软件——MATLAB。通过它可用计算机仿真,阐述信号与系统理论与应用相联系的内容,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主动思维、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MATLAB 为平台开发的信号与系统教学辅助软件可以充分利用其快速运算,文字、动态图形、声音及交互式人机界面等特点来进行信号的分析及仿真。运用MATLAB 的数值分析及计算结果可视化、信号处理工具箱的强大功能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重点理论和方法通过概念浏览动态演示及典型例题分析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

倒立摆系统的建模及Matlab仿真资料

第1 页共11 页 倒立摆系统的建模及Matlab仿真 1.系统的物理模型 考虑如图(1)所示的倒立摆系统。图中,倒立摆安装在一个小车上。这里仅考虑倒立摆在图面内运动的二维问题。 图(1)倒立摆系统 假定倒立摆系统的参数如下。 摆杆的质量:m=0.1g l=1m小车的质量:摆杆的长度:2重力加速度:g=9.8m/M=1kg s摆杆的质量在摆杆的中心。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使得当给定任意初始条件(由干扰引起)时,最大超调量?≤10%,调节时间ts ≤4s ,通过小车的水平运动使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 2.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建立倒置摆的运动方程并将其线性化。 为简化问题,在数学模型中首先假设:1)摆杆为刚体;2)忽略摆杆与支点之间的摩擦;3)忽略小车与接触面间的摩擦。 ?),在u设小车瞬时位置为z,摆心瞬时位置为(作用下,小车及摆均产生加速远 动,sin?lz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直线远动方向的惯性力应与u平衡,于是有 22dzd?)?sinu?M?m(zl22dtdt???2????z(M?mml?)cos?mlusin? 即:??①

绕摆轴转动的惯性力矩与重力矩平衡,因而有. 第2 页共11 页 2??d??? sin??lcosm(z?lsinmgl)??2dt?????22???????即: nis?l?ocgcosincoszs?ls??② 以上两个方程都是非线性方程,为求得解析解,需作线性化处理。由于控制的目的是保持倒立摆直?2?????且可忽略则,立,在试驾合适的外力条件下,假定θ很小,接近于零时合理的,1sincos??,项。于是有 ???M?zm?u?ml??)(③ ????g?z?l??④联立求解可得1mg?u?z????MM 1)?m(M????u??MlMl 列写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2.2??T xx,x,x,,选取系统变量则 xx,x,xx?,42134123xx??211mgux???x?32MM x?x?431)(M?mu?x?x? 34MlMl 即00100????z??1mg??????000?z?????d MM??Bu?Ax?xux????????00001???dt????1gm?(M)????000??????? MlMl??????Cx?0?y?xx1001代入数据计算得到:0100????000?1??????T0D,?0??1BA?,?001,C100??1000??00011?? 11 页3 页共第 3.设计控制器3.1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稳定性 1100????0011????23BBAABAB?Q?故被控对象完全可控, rank()=4,Q kk??11?0?10??011?10???22???11?。出现大于零的特征值,故被,,0 解得特征值为 0由特征方程0??11I?A?)(控对象不稳定3.2确定希望的极点, 另一对为远极点,认为系统性能主要由主导,选其中一对为主导极点和希望的极点n=4ss21极点决定,远极点只有微小影响。根据二阶系统的关系式,先确定主导极点???42??1????10.?e??t1.67?有,闭环可得;取误差带,于是取,则6.?059?0.02.?0? pns??n2????1?js??=-10.8j,远极点选择使它和原点的距离大于主导极点与原点 距离主导极点为?n,21s??15倍,取的54,33.3采用状态反馈方法使系统稳定并配置极点 ??kkkk?k;状态反馈系统的状态方程,馈状态反的控制规律为为kxu??3102?,其

基于matlab的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基于matlab的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以下是基于matlab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基于matlab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基于遗传算法的小麦收割机路径智能优化控制研究 2、零转弯半径割草机连续翻滚特性参数化预测模型 3、基于MATLAB的PCD铰刀加工硅铝合金切削力研究 4、基于状态反馈的四容水箱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研究 5、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6、Matlab仿真在船舶航向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研究与仿真 7、基于MATLAB的暂态稳定措施可行性仿真与分析 8、基于MATLAB的某专用越野汽车动力性能分析 9、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有源滤波器设计 10、基于MATLAB和ANSYS的弹簧助力封闭装置结构分析 11、基于Matlab的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匹配计算与分析 12、运用MATLAB绘制接触网下锚安装曲线 13、基于MatlabGUI的实验平台快速搭建技术 14、基于MATLAB的激光-脉冲MIG复合焊过程稳定性评价

15、测绘数据处理中MATLAB的优越性及应用 16、基于MATLAB柴油机供油凸轮型线设计 17、基于MATLAB语言的TRC加固受火后钢筋混凝土板的承载力分析方法 18、MATLAB辅助OptiSystem实现光学反馈环路的模拟 19、基于MATLABGUI的电梯关门阻止力分析系统设计 20、基于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手势识别系统 21、基于MATLAB的MZ04型机器人运动特性分析 22、MATLAB在煤矿巷道支护参数的网络设计及仿真分析 23、基于MATLAB的自由落体运动仿真 24、基于MATLAB的电动汽车预充电路仿真 25、基于Matlab的消弧模型仿真研究 26、基于MATLAB/GUI的图像语义自动标注系统 27、基于Matlab软件GUI的机械波模拟 28、基于Matlab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算法研究 29、基于Matlab和Adams的超速机柔性轴系仿真 30、基于Matlab与STM32的电机控制代码自动生成 31、基于Matlab的相机内参和畸变参数优化方法 32、基于ADAMS和MATLAB的翻转机构联合仿真研究 33、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增强软件平台设计 34、基于Matlab的旋转曲面的Gif动画制作 35、浅谈Matlab编程与微分几何简单算法的实现

本科毕业设计__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报告

创新实践报告
报 告 题 目: 学 院 名 称: 姓 名:
基于 matlab 的通信系统仿真 信息工程学院 余盛泽 11042232 温 靖
班 级 学 号: 指 导 老 师:
二 O 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目录
一、引言 ....................................................................................................................... 3 二、仿真分析与测试 ................................................................................................... 4
2.1 随机信号的生成................................................................................................................ 4 2.2 信道编译码......................................................................................................................... 4 2.2.1 卷积码的原理 ......................................................................................................... 4 2.2.2 译码原理................................................................................................................. 5 2.3 调制与解调........................................................................................................................ 5 2.3.1 BPSK 的调制原理 ................................................................................................... 5 2.3.2 BPSK 解调原理 ....................................................................................................... 6 2.3.3 QPSK 调制与解调................................................................................................... 7 2.4 信道..................................................................................................................................... 8 2.4.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 8 2.4.2 瑞利信道................................................................................................................. 8 2.5 多径合并............................................................................................................................. 8 2.5.1 MRC 方式 ................................................................................................................ 8 2.5.2 EGC 方式................................................................................................................. 9 2.6 采样判决............................................................................................................................. 9 2.7 理论值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9
三、系统仿真分析 ..................................................................................................... 11
3.1 有信道编码和无信道编码的的性能比较 ....................................................................... 11 3.1.1 信道编码的仿真 .................................................................................................... 11 3.1.2 有信道编码和无信道编码的比较 ........................................................................ 12 3.2 BPSK 与 QPSK 调制方式对通信系统性能的比较 ........................................................ 13 3.2.1 调制过程的仿真 .................................................................................................... 13 3.2.2 不同调制方式的误码率分析 ................................................................................ 14 3.3 高斯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比较 ............................................................................... 15 3.3.1 信道加噪仿真 ........................................................................................................ 15 3.3.2 不同信道下的误码分析 ........................................................................................ 15 3.4 不同合并方式下的对比 ................................................................................................... 16 3.4.1 MRC 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分析 .......................................................................... 16 3.4.2 EGC 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分析 ........................................................................... 16 3.4.3 MRC、EGC 分别在 2 根、4 根天线下的对比 ................................................... 17 3.5 理论数据与仿真数据的区别 ........................................................................................... 17
四、设计小结 ............................................................................................................. 19 参考文献 ..................................................................................................................... 20

MATLAB实现通信系统仿真实例

补充内容:模拟调制系统的MATLAB 仿真 1.抽样定理 为了用实验的手段对连续信号分析,需要先对信号进行抽样(时间上的离散化),把连续数据转变为离散数据分析。抽样(时间离散化)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第一步。 Nyquist 抽样定律:要无失真地恢复出抽样前的信号,要求抽样频率要大于等于两倍基带信号带宽。 抽样定理建立了模拟信号和离散信号之间的关系,在Matlab 中对模拟信号的实验仿真都是通过先抽样,转变成离散信号,然后用该离散信号近似替代原来的模拟信号进行分析的。 【例1】用图形表示DSB 调制波形)4cos()2cos(t t y ππ= 及其包络线。 clf %%计算抽样时间间隔 fh=1;%%调制信号带宽(Hz) fs=100*fh;%%一般选取的抽样频率要远大于基带信号频率,即抽样时间间隔要尽可能短。 ts=1/fs; %%根据抽样时间间隔进行抽样,并计算出信号和包络 t=(0:ts:pi/2)';%抽样时间间隔要足够小,要满足抽样定理。 envelop=cos(2*pi*t);%%DSB 信号包络 y=cos(2*pi*t).*cos(4*pi*t);%已调信号 %画出已调信号包络线 plot(t,envelop,'r:','LineWidth',3); hold on plot(t,-envelop,'r:','LineWidth',3); %画出已调信号波形 plot(t,y,'b','LineWidth',3); axis([0,pi/2,-1,1])% hold off% xlabel('t'); %写出图例 【例2】用图形表示DSB 调制波形)6cos()2cos(t t y ππ= 及其包络线。 clf %%计算抽样时间间隔 fh=1;%%调制信号带宽(Hz) fs=100*fh;%抽样时间间隔要足够小,要满足抽样定理。 ts=1/fs; %%根据抽样时间间隔进行抽样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系统设计(程序+仿真图)--毕业设计

语音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摘要:语音信号处理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的一门学科。语音信号处理的目的是得到某些参数以便高效传输或存储,或者是用于某种应用,如人工合成出语音、辨识出讲话者、识别出讲话内容、进行语音增强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语音信号采集与分析以及语音信号的特征、采集与分析方法,并在采集语音信号后,在MATLAB 软件平台上进行频谱分析,并对所采集的语音信号加入干扰噪声,对加入噪声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设计合适的滤波器滤除噪声,恢复原信号。利用MATLAB来读入(采集)语音信号,将它赋值给某一向量,再将该向量看作一个普通的信号,对其进行FFT变换实现频谱分析,再依据实际情况对它进行滤波,然后我们还可以通过sound命令来对语音信号进行回放,以便在听觉上来感受声音的变化。 关键词:Matlab,语音信号,傅里叶变换,滤波器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本设计课题主要研究语音信号初步分析的软件实现方法、滤波器的设计及应用。通过完成本课题的设计,拟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1.了解Matlab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1.2.掌握利用Matlab分析信号和系统的时域、频域特性的方法; 1.3.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及应用。 1.4.了解语音信号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1.5.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简单的语音信号分析系统,实现对语音信号时域波形显示、进行频谱分析,

利用滤波器滤除噪声、对语音信号的参数进行提取分析等功能。采用Matlab设计语言信号分析相关程序,并且利用GUI设计图形用户界面。具体任务是: 2.1.采集语音信号。 2.2.对原始语音信号加入干扰噪声,对原始语音信号及带噪语音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 2.3.针对语音信号频谱及噪声频率,设计合适的数字滤波器滤除噪声。 2.4.对噪声滤除前后的语音进行时频域分析。 2.5.对语音信号进行重采样,回放并与原始信号进行比较。 2.6.对语音信号部分时域参数进行提取。 2.7.设计图形用户界面(包含以上功能)。 3 设计方案论证 3.1语音信号的采集 使用电脑的声卡设备采集一段语音信号,并将其保存在电脑中。 3.2语音信号的处理 语音信号的处理主要包括信号的提取播放、信号的重采样、信号加入噪声、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滤波等,以及GUI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Ⅰ.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 语音信号是一种非平稳的时变信号,它携带着各种信息。在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增强等语音处理中无一例外需要提取语音中包含的各种信息。语音信号分析的目的就在与方便有效的提取并表示语音信号所携带的信息。语音信号分析可以分为时域和变换域等处理方法,其中时域分析是最简单的方法。 Ⅱ.语音信号的频域分析 信号的傅立叶表示在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其对正弦或复指数和的响应,所以傅立叶分析方法能完善地解决许多信号分析和处理问题。另外,傅立叶表示使信号的某些特性变得更明显,因此,它能更

三相变压器建模及仿真及MATLAB仿真

XXXXXXX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报告成绩: 学院教学工作部制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变压器介绍 (4) 1.1 变压器的磁化特性 (4) 1.2 变压器保护 (4) 1.3 励磁涌流 (7) 第二章变压器基本原理 (9) 2.1 变压器工作原理 (9) 2.2 三相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及联结组 (10) 第三章变压器仿真的方法 (11) 3.1 基于基本励磁曲线的静态模型 (11) 3.2基于暂态磁化特性曲线的动态模型 (13) 3.3非线性时域等效电路模型 (14) 第四章三相变压器的仿真 (16) 4. 1 三相变压器仿真的数学模型 (16) 4.2电源电压的描述 (20) 4.3铁心动态磁化过程简述 (21) 第五章变压器MATLAB仿真研究 (25) 5.1 仿真长线路末端电压升高 (25) 5.2 仿真三相变压器 T2 的励磁涌流 (28) 5.3三相变压器仿真模型图 (34) 5.4 变压器仿真波形分析 (36) 结论 (40) 参考文献 (41)

摘要 在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中,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的判别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阐述了励磁涌流的产生及其特性,利用 MATLAB 对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进行仿真,对实验的数据波形分析,以此来区分故障和涌流,目的是减少空载合闸产生的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提高保护的灵敏性。 本文在Matlab的编程环境下,分析了当前的变压器仿真的方法。在单相情况下,分析了在饱和和不饱和的励磁涌流现象,和单相励磁涌流的特征。在三相情况下,在用分段拟和加曲线压缩法的基础上,分别用两条修正的反正切函数,和两条修正的反正切函数加上两段模拟饱和情况的直线两种方法建立了Yd11、Ynd11、Yny0和Yy0四种最常用接线方式下三相变压器的数学仿真模型,并在Matlab下仿真实现。通过对三相励磁涌流和磁滞回环波形分析,三相励磁涌流的特征分析,总结出影响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地主要因素。最后,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劣,建立比较完善的变压器仿真模型。 关键字: 变压器;差动保护;励磁涌流;内部故障;外部故障;波形分析;仿真;数学模型

倒立摆系统的建模及Matlab仿真

倒立摆系统的建模及Matlab 仿真 1.系统的物理模型 考虑如图(1)面内运动的二维问题。 图(1)倒立摆系统 假定倒立摆系统的参数如下。 摆杆的质量:m=0.1g 摆杆的长度:l =1m 小车的质量: M=1kg 重力加速度:g=9.8m/2s 摆杆的质量在摆杆的中心。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使得当给定任意初始条件(由干扰引起)时,最大超调量δ ≤10%,调节时 间ts ≤4s ,通过小车的水平运动使倒立摆保持在垂直位置。 2.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建立倒置摆的运动方程并将其线性化。 为简化问题,在数学模型中首先假设:1)摆杆为刚体;2)忽略摆杆与支点之间的摩擦;3)忽略小车与接触面间的摩擦。 设小车瞬时位置为z,摆心瞬时位置为(θsin l z +),在u 作用下,小车及摆均产生加速远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直线远动方向的惯性力应与u 平衡,于是有 u l z dt d m dt z d M =++)sin (22 22θ 即: u ml ml z m M =-++θθθθsin cos )(2&&&&& ① 绕摆轴转动的惯性力矩与重力矩平衡,因而有

θθθsin cos )sin (22mgl l l z dt d m =??? ????+ 即: θθθθθθθsin cos sin cos cos 22g l l z =-+&&&&& ② 以上两个方程都是非线性方程,为求得解析解,需作线性化处理。由于控制的目的是保持倒立摆直 立,在试驾合适的外力条件下,假定θ很小,接近于零时合理的,则1cos ,sin ≈≈θθθ,且可忽略θ θ2&项。于是有 u ml z m M =++θ&&&& )( ③ θθg l z =+&&&& ④ 联立求解可得 u Ml Ml m M u M M mg z 1)(1 -+=+- =θθθ&&&& 2.2列写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选取系统变量4321,,,x x x x , []T x x x x x 4321,,,=则 u Ml x Ml m M x x x u M x M mg x x x 1 )(134433221-+= =+-==&&&& 即 []Cx x x y Bu Ax u Ml M x Ml g m M M mg z z dt d x ===+=?????? ? ???????-+?????????? ??? ? +- =???? ????????=000110100)(0 010 0000000 1 1θθ&&& 代入数据计算得到: [][]0,0001,1010,01100 1000010000 1 0==-=? ? ??? ? ??? ???-=D C B A T

基于MATLAB的PID控制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MATLAB的PID控制器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一、课程设计内容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 2ASK调制信号仿真。 二、设计原理及步骤: (一)设计原理 2ASK是利用代表数字信息“0”或“1”的基带矩形脉冲去键控一个连续的载波,使载波时断时续的输出。有载波输出时表示发送“1”,无载波输出时表示发送“0”。根据幅度调制的原理,2ASK 信号可表示为0e(t)=s(t)cosw(t) c,式中w c为载波角频率,h(t)=cos w c(t)为载波信号,二进制基带信号s(t)为随机的单极性NRZ 矩形脉冲序列。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2 11 ()()() 44 s b b P f T Sa fT f π =+?。2A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是基带信号功率谱密度() s P f的线性搬移,2A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为 1 ()[(+f)()] 4 e s c s c P f P f P f f =+- 。 (二)仿真步骤 1、函数文件 (1)函数FFT_SHIFT function [f,sf]=FFT_SHIFT(t,st) dt=t(2)-t(1); T=t(end); df=1/T;

N=length(t); f=[-N/2:N/2-1]*df; sf=fft(st); sf=T/N*fftshift(sf); (2)函数INSERT0 function [out]=INSERT0(d,M) N=length(d); out=zeros(1,M*N); for i=0:N-1; out(i*M+1)=d(i+1); end 2、主程序代码 fc=2; %载波频率2Hz N_sample=10; N=200; %码元数 Ts=1; %1Band/s dt=Ts/fc/N_sample; %波形采样间隔t=0:dt:N*Ts-dt; Lt=length(t); T=t(end); %产生二进制信源 d=sign(randn(1,N));

四旋翼飞行器建模与仿真Matlab

四轴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 摘要 四旋翼飞行器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多旋翼飞行器,它非常适合近地侦察、监视的任务,具有广泛的军事和民事应用前景。本文根据对四旋翼飞行器的机架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做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四旋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四旋翼飞行器有各种的运行状态,比如:爬升、下降、悬停、滚转运动、俯仰运动、偏航运动等。本文采用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在上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飞行器的建模。动力学建模是通过对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和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受力关系以及参考牛顿-欧拉模型建立的仿真模型,模型建立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进行仿真。 关键字:四旋翼飞行器,动力学模型,Matlab/simulink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for a quad-rotor aircraft ABSTRACT The quad-rotor is a VTOL multi-rotor aircraft. It is very fit for the kind of reconnaissance mission and monitoring task of near-Earth, so it can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applications.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rack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atory four-rotor aircraft is show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four-rotor aircraft areestablished. It also studies on the force in the four-rotor aircraft flight principles and course of the campaign to make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four-rotor aircraft has many operating status, such as climbing, downing, hovering and rolling movement, pitching movement and yawing movement. The dynamic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four-rotor aircraft in flight in the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modeling of the aircraft can be made. Dynamics modeling is to build models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flight of the aircraft and a variety of state of motion, and Newton - Euler model with reference to the four-rotor aircraft.Then the simulation is done in the software of Matlab/simulink. Keywords: Quad-rotor,The dynamic mode, Matlab/simuli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