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战略框架

综述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战略框架
综述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战略框架

综述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战略框架

综述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战略框架

李寒秋

北大在线·燕园评论首发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支轴。它周边的三个国家中国、俄国和日本呈三角对立的地缘政治态势。就朝鲜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来说它最适合充当一个中立国,在中、俄、日三个大国之间发挥缓冲和平衡的作用。但是朝鲜半岛目前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部分,其中南部被当今东北亚以外的霸权国家——美国占领控制。美国在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列岛驻军使得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使得大国力量对比的因素失衡。朝鲜半岛上的对峙从三大国鼎立变成了(苏联)俄国、中国和朝鲜对峙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格局。

这六个相关国家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突然崩溃,那么这种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站在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说,不能接受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就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接受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变动的结果。中国的对策就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以维护朝鲜半岛目前的格局。在东北亚大国博弈以及朝鲜半岛上两个政权的武装对峙中,中国不应追求超过本国力量控制范围以及与自身利害关系不符的外交目标,只能将事态尽力导向自身力量足以控制的范围内以及利用盟友加强自身的外交战略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

最近的朝鲜核危机应作如是之看:一个国家在外交斗争中所能采取的措施以及实际收益由这个国家在地缘政治环境中的类型和权力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而决定。这种客观事实和客观限制不会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隐蔽意图和公开表态而改变。像朝鲜这样的一个弱小国家所能采取的实际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东北亚大国博弈的本质不会因为这次核危机而改变。中国只有借鉴历史经验,分析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格局,才能够制定有效与合理的外交战略框架,以捍卫我国在朝鲜半岛的国家利益。

朝鲜的独立自主地位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关于朝鲜外交种种可能性应该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朝鲜领导人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不应该只根据公开的谈话来决定,而应该站在朝鲜的角度上去分析地缘政治处境和国家利益,去分析朝鲜目前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体系。关于朝鲜的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问题,中国更不应该加以过多的关注。西人云,对人性不抱什么希望,就不会过多地失望。既然中国与朝鲜之间不是同志加兄弟,那么中国必须坚决以自我为中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来规划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必须以纯粹的地缘政治眼光和均势外交政策来推行对朝政策。

美国对当年朝鲜内战的干涉以及长期在朝鲜半岛的驻军是由美国的国家

利益决定的。如果朝鲜领导人曾经公开声称希望美国留在朝鲜半岛,即便是统一以后也可以。那完全是空头人情,毫无意义。美国是否在朝鲜半岛驻军,不由朝鲜领导人决定,不会根据朝鲜领导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美国在朝鲜半岛驻军,是出于美国的东北亚战略的全盘规划,是为了防止中、

日、俄三国联合起来在东北亚地区排除美国的存在。美国当年在日本、台湾岛和朝鲜半岛南部同时驻军,是东北亚大棋局上互相呼应和牵制的三枚棋子。为的是防止日本、朝鲜和中国走上彻底的民族主义外交政策的道路。只要美国不放弃本国的单极霸权,保持对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的战略遏制,美国是不会自动撤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驻军的。

朝鲜问题终将有一日获得解决。朝鲜的统一前景有强烈民族感情的支撑。这种感情的客观存在,既体现在韩国民众对国家领导人的选择过程中,也体现在朝鲜在韩国民众中依然赢得了相当的尊重和好感。朝鲜毕竟是掌握在朝鲜人的手中,不管它的经济存在着什么问题,它毕竟维护了独立的姿态。而一个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归根结底将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不管朝鲜如何弱小,毕竟它能够在关键地区和关键问题上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对美国的全球外交战略形成一定程

度的干扰。而这就是朝鲜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价值之所在。

最近的朝鲜核危机仅仅是一种戏剧化的姿态,它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即朝鲜在东北亚大国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无论是朝鲜拥有核武库,还是美国正式以书面方式保证不进攻朝鲜,都不能保证朝鲜的“绝对安全”。核武器的最大威慑作用就在发射架上,而撕毁条约对于美国来说是家常便饭。中国以明智和现实的态度,改善朝鲜的弱势地位,避免朝鲜走向极端化的道路,将中国不情不愿地拖入一场大战中。因此,以中朝经济融合以及中朝军事同盟为手段达到逐步取消朝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制止朝

鲜挑起危机同时也制止其他国家对朝鲜的任何侵犯的可能,这是唯一的选择。盟友是由地缘政治格局的外交权力结构决定的,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韩国无法摆脱附庸地位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韩国在美国的长期占领和控制下,参与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韩国不可能改变目前的这种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依附地位,那么它在朝鲜半岛局势中所能够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如果韩国从美国的军事占领下解放出来,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中等强大的发达国家。这也是朝鲜保持独特的军事体制以及开发核武器,以平衡韩国的经济实力的原因之一。朝鲜与韩国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从利害关系的角度出发,朝鲜领导人未必希望美国彻底离开朝鲜半岛南部。相反,美国的最高利益是无论局势如何变化都要维持在朝鲜半岛的驻军,未必会无条件支持以韩国主导来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因此,朝鲜要求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外交步骤是合理有效的。这也是中国进行外交斡旋的一个公开标的。

中国目前的外交行为模式并不是今天才确立起来的,是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路径的。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付出了极为巨大的牺牲,对朝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却与这种巨大牺牲不相称。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外交传统中的地缘政治眼光和均势外交手段已经被放弃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虽然在争取大国地位的斗争中时有神来之笔。但是还过于意识形态化了。把敌人和朋友看得那么绝对,以至于在外交格局大变动和自身外

交战略大调整的时候,出现了一连串的外交战略上的脱节和宣传与实际行动上的自相矛盾。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就中国外交的风格来说,僵硬老化的意识形态术语,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外交,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战略,奇怪地混合在一起。这种状况想必也是被很多国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如同意大利的战略家加富尔在拿破仑三世特立独行和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中看到了亚平宁半岛统一的希望一样。韩国政治家想必也在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中,看到了朝鲜半岛统一的希望。因此韩国才会有突破意识形态的障碍与中国建交的外交大转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即便这个国家十分仁慈与慷慨也是如此。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都不可能接受美国的永久占领和控制。这两国反对美国的态度会随着具体的形势而有所变化。但是它们都要利用中国的影响来达到国家独立、复兴和统一的根本目标。中国作为它们的邻国和一个潜在的大国,也必须在外交上做好被其他国家利用和与其他国家搞配合的准备,并且预先为本国谋划统一的根本大计。

美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军事存在和对台独势力的操纵是最大的障碍

对于中国来说,朝鲜问题与台湾问题密切相关,不可能只单纯地考虑其中的一个。当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最大的刺激因素恐怕就是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这使得中国迅速统一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在二次世界大战方兴未艾之时,美国战略家斯皮克曼就在《民主与和平的地理学》中写道,

“我们早晚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废除各个国家的独立主权。我们必须借助我们雄厚的国家力量,以此作为战后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基础。这是为了美国的最高利益!”他把中国当成美国控制欧亚边缘地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必须警惕未来形成一个强大统一集权的中国,警惕它获得能力把它的势力影响扩张到西太平洋沿岸。但只要中国统一还未完成,中国就难以构成这种威胁,所以在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在远东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防范中国成为这个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中美两国的直接干涉和冲突,使得朝鲜南北分裂和台湾事实独立的两种格局都稳定下来。中国虽然争得了大国地位,但是却无力将美国势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和台湾岛。在随后的越南战争中,由于中苏分裂的大背景,中国也不希望美国彻底从亚洲撤出。因此中国也尽量避免在越南战场上与美国进行公开战争。而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为了联美抗苏,为了拉拢日本,中国在很多原则性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中国在大国外交上的制约,首先就将面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台湾问题虽然无关中国的全球大战略,但是对于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历史情感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美国目前的政策虽然不是谋求军事控制台湾,但实质上是把台湾作为外交杠杆,用来摧毁和干扰中国。台湾分离在中国母体之外,被敌对势力掌握,这至少是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巨大制约和威胁,将制约中国的外交行动自由。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中亚问题是中国的周边外交的三大难题,中国必须改善自己的地缘政治处境,既不能让霸权

国家无限期地在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保持主导地位,也不能让未统一的国土长期游离于母体之外,对中国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东北亚的外交策略就是在加剧对手之间的冲突的同时,同时与它们建立最密切的联系,这样它们之间的冲突就能够更好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中日之间、中俄之间、日俄之间、中台之间、中韩之间、日韩之间都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矛盾,而美国与中国、俄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的双边关系相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美国在东北亚战略格局以及中美力量对比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而在东北亚地区中,美国唯一无法加以有效制约和操纵的势力就是朝鲜。

朝鲜目前的外交策略是尽量争取生存空间和经济援助,在保持与中国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俄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的关系。朝鲜领导人这次宣称只与美国谈判,而拒绝其他国家斡旋以及在早些时候宣称即便南北和解后也希望美国继续留在朝鲜半岛。其真实的意图就是打算以政治上的妥协换取经济上的好处,放弃强硬的反美态度和武力统一的立场,承认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接受美国的某些保护条款,与美国建立直接的和正式的外交关系或对话机制。这样朝鲜就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利用中美之间的冲突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尤其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也将效法他的父亲金日成,极力避免噩梦成真——中美之间达成妥协将朝鲜问题与台湾问题对等解决即中国默认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吞并朝鲜,而美国默认中国统一台湾。

对于中国来说,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和日本国家地位正常化的问题都与美国相关。因此,中国对朝外交是中国对美外交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不可能无视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存在,另一方面不能以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态度为标准。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中国对朝鲜影响的削弱和控制力的放松,有可能使得朝鲜孤注一掷,采取极端行动挑起朝鲜半岛危机,从而将中美两国直接拖入冲突之中。中国的台湾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者不封冻起来,那么朝鲜利用中国的外交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有什么实质性的手段能够防止朝鲜来利用中国的外交困境吗?

为了避免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卷入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必须先发制人,加大对朝鲜援助的同时中国必须相应掌握对朝鲜外交实质上的否决权。无论如何,在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中国不可能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对事实上的盟友不加支持,将导致自我孤立,这种孤立决不会是光荣的。因此作为外交政策上对美国同时也是对朝鲜的回应,中国应该加大对朝鲜的各方面的支持,把朝鲜纳入中国经济和外交的战略轨道,这是中国朝鲜半岛外交战略的最佳选择。

朝鲜半岛战略格局也不能不考虑俄罗斯和日本的因素。朝鲜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与俄国的远东战略和日本的特殊处境有关的。朝鲜在地缘政治上对东北亚各大国的重要性依次是:日本第一,中国其次,俄国再其次。日本列岛与朝鲜在面积和人口上基本处于同一个数量级。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日本当年如果不是占领中国的台湾以及强行合并朝鲜,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因此从力量对比和利害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最为关注

朝鲜问题。中国东北地区虽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非常重要,但毕竟只是中国的几个经济与军事大区之一。俄国的远东地区仅仅在军事意义上有重要地位,在经济上则很不重要。中俄两国在地缘政治上面对朝鲜统一都不像日本那样没有任何回旋和缓冲的余地。

对于朝鲜的统一,最大的干扰一定会来自日本。统一后的朝鲜将于日本处于同一个权力等级的国家,如果不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日韩合作的模式,日本在东北亚的地位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将深刻影响日本在东北亚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地位,进而影响日本在日美双边关系中的地位以及日本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日本之所以搁置一切争议与朝鲜积极展开建交谈判,就是希望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防止朝鲜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突然崩溃,防止朝鲜的统一在韩国的主导下完成。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国内外的一切阻力突然访问朝鲜,此举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两德统一前夕突然造访民主德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国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也不会热心,因为这将减少俄国利用朝鲜半岛局势干扰和遏制美国外交的空间。因此中国在朝鲜统一的问题上不必对任何一方承担任何义务,中国不应该把朝鲜民族主义的怒火都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同样的道理,中国也没有义务为美国火中取栗,当美国危机外交的义务消防队员。危机与挑战总会是存在的,不是这样的危机就是那样的危机。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太平无事的。

一国不得追求与自身利害关系不符的外交目标

朝鲜的统一所带来的问题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所能够处理的。它的统一问题不仅仅是中美两国间的问题,而是将深刻地影响东北亚全盘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对这个问题的全盘掌握与操纵,超出了中国的实力范围。当年的越南统一,虽然沉重的打击了美国的东南亚战线,但是也确确实实地在地缘政治上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中国要加大对朝鲜的支持,这种力度以不至于使朝鲜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崩溃为限度,也不得促使朝鲜强大到使用武力去追求统一的目标。中国不应该禁止朝鲜给美国造成一定程度的麻烦,从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干扰和破坏,但是这种麻烦不能妨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以及损害中国的外交战略的行动自由。中国也要尽力维持朝鲜国家独立和外交自主的假象,以避免伤害朝鲜脆弱的自尊心和毁灭朝鲜民族的希望,但是绝不承诺对朝鲜半岛统一的任何义务或者绝不采取有利于朝鲜半岛统一的实际行动。

中国目前的根本利益就在于以各种手段积极增强中国自身的实力,为中国的统一作准备。因此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必须收缩外交战线,借重三角联盟外交来扩大自身的利益。除了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不需要在任何外交场合出头。在朝鲜半岛外交格局中,中国还是应该以坚持中、俄、美、日四大国与朝鲜半岛两个政权,进行四国双方的对话,保持接触的势头,维持朝鲜半岛目前的格局,但是不作实质性处理。因为目前朝鲜半岛局势的任何实质性变动将对中国毫无利益,而且中国将始终承受最大的压力和打击。因此在朝鲜半岛外交战略中采取稳健的手段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

在中俄美大三角关系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中国尤其是要注意与俄国充分合作共同斡旋朝鲜核危机,以有效地凸显和维护中俄战略联盟的关系。并且要尽力避免如下格局的出现——朝鲜大幅度地摆脱中国的控制和影响并

且在中俄之间玩弄平衡之术,利用中俄之间的猜忌和竞争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或者俄国逐渐加大对朝鲜外交的操纵能力,以此来对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施加关键性的影响。

朝鲜半岛两个政权基本上是势均力敌,朝鲜统一问题的解决一定将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是在美国的操纵下统一朝鲜半岛,建立美日韩三国同盟。还是按照中国的设计,建立中俄日大三角关系,终结美国的霸权,将美国的军事势力驱逐出东北亚地区,共同维持朝鲜半岛的中立和独立地位。此次朝鲜核危机的解决就应该成为这两种政策分道扬镳的起点。对于中国来说,朝鲜的统一和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着两种态势是绝不应该同时实现和存在的。

在外交斗争中不去努力控制对手,就会被对手控制。不主动去影响目前事态的发展,就将被动地应付未来的危机。中国的外交目标不是要争当世界霸主,而是要缔造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国的目标不是维护美国的超强地位,而是争取本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在东北亚战略格局中,如实承认现状,不采取超过自身实力的外交行动的同时,中国也要加大对每个国家独立性的支持,以使得外交格局在未来发生有利于中国的转化。

在外交斗争中,多个目标、多条原则和多种手段都应该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视情况以一个方向上的突破带动其他方

向上的突破。朝鲜问题不仅仅是朝鲜半岛上两个政权之间的问题,它是与中国的强大、俄国的复兴、日本的正常化以及美国的霸权衰落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来说,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因此,重温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要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是正当其时,正当其势的。

中、俄、日三足鼎立才能为东北亚地区带来稳定与和平

美国作为一种外来势力,在东北亚地区发挥过大的影响力,这是东北亚各国不能无条件永久接受的。只有在正常国家和势力均势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现实的和平格局。而东北亚三个大国——中国、俄国和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能否在有利于中国的前提下统一,关键就在于美国的势力是否撤出东北亚。因此,朝鲜问题的解决不仅与台湾问题相联系,而且朝鲜与中国的统一都将影响到日本和俄国在外交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无论是由韩国或者朝鲜主导统一朝鲜半岛,统一后的朝鲜都将是一个七千万人和相当发达和全面的经济体系和强大武装的国家,这样的人口、领土和经济规模在欧洲已经可以使它步入强国的行列。但是在东北亚地区,它只能作为一个最弱小的国家出现。如何能使朝鲜自觉自愿安心于中立国的地位呢?那么就是中国的强大、俄国的复兴和日本的正常化以及这三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和有效合作。

日本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拥有全面武装以及核武库,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不管日本是以“中国威胁论”还是以“朝鲜威胁论”作为借口,都无法掩盖日本的大国实力、国家意志和改变外交斗争的现实性。中国必须放弃意识形态的教条和历史恩怨的包袱来看待这个问题。借重美国的力量来制约日本,这暂时是可行的。但是外交战略要看到今后一个较长时段中所发挥的战略作用,而不是仅仅应付今天的难题。而且也不能在外交上完全采取被动的姿态,把主动权交给对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在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基本上已经发挥完毕。它是否按照英国的模式,放弃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紧紧跟随美国,还是走向一个开放和均衡的世界大国地位,与中俄两国缔结三角同盟,稳定东北亚格局以及与中国共同领导东南亚各国,这取决于中国的态度和技巧。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东北地区要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要发挥东北亚地区工农业生产基地的作用。要使东北地区成为连接日本、俄国亚洲地区、蒙古和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内地的枢纽,成为东北亚地区人员、工农业产品、原材料和能源的交易中心。如果中国一贯对美国采取让步政策,混同中美经济,以对美国产生投鼠忌器的作用。那么这种战略对于俄国、日本和朝鲜来说应该是更有效的,因为这几个国家不会比美国更加富有,从而比美国更不在乎在中国所获得的收益。从本国国家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中国也不应该牺牲任何一个国内地区的发展前景。中国所有的地区都必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展起来。

只有预先考虑、设计和促成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鼎立的大格局,才不至于在朝鲜半岛格局发生大变动的时候,毫无应变之策。如果中国可以坐视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话,那么中国又会有什么理由和手段阻止日本走向全面武装的道路呢?如果美国在日本的驻军在中国看来对于遏制日本是重要的,那么中国又该如何去分析美国目前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驻军以及在将来极有可能的在统一后的朝鲜半岛的驻军呢?如果中国能够接受美国在统一后的朝鲜驻军?那么美国不管是否支持中国统一台湾而以种种理由提出来要在台湾驻军,中国又该如何答复呢?是不是如某些战略家所建议的那样,为了消除美国对中国统一的敌意和阻力,预先同意美国可以在统一后的台湾岛上驻军呢?

外交斗争并不是为外交而外交,而在于给内部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带来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缓冲。外交斗争必须具有回溯性,必须借鉴历史经验以获得解决当前危机的智慧和有效手段。外交斗争也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给国家发展前途带来未来的希望,而不仅仅是应付目前的危机。而且只有预先考虑必将在未来成为现实的场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当前的危机。写于2003年1月28日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政治学(比较政治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政治学(比较政治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一、专业介绍 政治学(比较政治学)主要研究一个以上国家的行为、机构、程序、思想和价值,试图寻找几个国家共有的规律、模式、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活动方式和信念,找出特殊的因素和普遍的因素。“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研究”实际上是同义语。比较政治学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60—70年代,目前仍然十分流行。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又包括对各国正式机构(如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象政党和压力集团这样的组织)的比较研究(通常又称为比较政府研究),或对其他与政府没有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如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的比较研究。比较的内容通常包括政治功能、意识形态、政治过程及政治文化等。比较分析的具体方式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西方比较政治学以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体系”、“结构”和“功能”。在方法论上是多元化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其中,系统分析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比较政治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 030223 政治学(比较政治学) 研究方向:01. 比较政治学理论;02. 比较政治思想;03. 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 二、考试内容 北京大学政治学(比较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英语口语构成。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 考生将于2018年3月中下旬参加由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的专业复试,专业复试由笔试与面试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总分为100分,笔试或面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具体考试时间另行公布,请考生随时关注国际关系学院网站通知。 考生的总成绩由外语成绩加专业复试成绩构成,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外语35%、笔试35%,面试30%。对考生的最终录取,将在各专业范围内按照总成绩由高到低依次进行。 四、申请材料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39041216陆瑞枫 提到中国的发展,大家都是一脸的欣喜,而中国一直自称和平崛起。不过,邻国们怎么看,就是另一说了。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情况。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甚至朝鲜),至于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伺环,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所谓和平崛起,不过是不想邻居干扰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应该学会在艰难的地缘环境中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

2007年9月 第16卷第5期 东北亚论坛 N ortheast A si a Foru m Sep1,2007 V o l116N o15 东北亚政治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 刘雪莲霍雪辉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侧翼。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半岛在中国的地缘安全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趋向多极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大国相互竞争的局面,处于较弱地位的朝韩两国也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了周边大国的战略轨道,半岛形势空前复杂化。而两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更使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跌宕起伏,波折不断。面对错综复杂的半岛形势,中国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0这一战略目标出发,确立了以/对话和合作0为基本特征的安全战略,并积极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朝鲜半岛;地缘安全战略;朝核危机 [中图分类号]D82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11(2007)05-0050-(07) [收稿日期]2007-06-04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9850学科创新平台/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0创新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刘雪莲(1965-),女,吉林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霍雪辉(1980-),女,河北平山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 东北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国利益错综交织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地缘战略价值。它/不仅是一个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极其重要的地区,而且也是一个最复杂的地区,中国必须在这里处理许多往往互相冲突的政策目标0。[1]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且与中国山水相连,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置身于半岛事务之外,保持半岛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就成为中国在这一地区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特征及对中国安全的意义 对中国来说,东北亚向来是中国地缘安全上重要而又脆弱的一环,其对中国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东南亚地区。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它对中国安全的重要意义首先就来自其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政治位置由该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对朝鲜半岛而言,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无疑又从根本上提升了这一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北部同中国、俄罗斯接壤,东部与日本毗邻,是连接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天然/桥梁0,也是中、俄、日三大国非常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区;朝鲜半岛还扼守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朝鲜海峡,对这一东北亚海上要冲具有制控作用。海峡以内是战略性海域日本海,它是美国、俄 ) 50 )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赵沛执笔人:赵沛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 2005 课程编码: 6413113 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政治学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对象:行政管理系开课学期: 7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课学时: 54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行政学原理》 基本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张小劲、景跃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参考书: 1.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比较政治学是为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对比较政治学的性质、方法论、理论体系、发展历史与变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3、对政治制度规律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功能 第一篇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4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