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时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液体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 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 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汽油做溶剂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水和乙醇互溶的实验,学生掌握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 别,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解 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视频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 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3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出示四杯溶液:食醋、矿泉水、食盐溶液、蔗糖溶液、 【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 【设问】这是四种相同的液体吗? 【学生品尝并评价】味道不同,不同的液体。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引入】其实,我们品尝的液体都是溶液,为什么看似相同的液体却有不同的味道?那

么,他们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课题一: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进行探究,然后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一】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糖、水。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演示实验9-1,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投影】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汇报结果: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4)将糖溶液和NaCI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吗? 学生观察,回答观察所得。 【小结】溶液的组成,溶液质量的计算。 【练习】现有20克水100克KON,在20° C当把100克KON放人20克水中,KON 剩余69.4克,溶液质量是多少克?当温度升高到60° C时KONJ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质量又是多少克? 【设问】我们有这种生活经历,当你的,衣服上沾上机油怎么办?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如:可以用洗衣粉、汽油、酒精、香蕉水等物质来洗。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 四季红镇中学 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 《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 1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㈠ 板书课题,同时PPt 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 )或升高(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 )、蒸发( )或降低( )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 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 (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 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分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 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 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 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 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 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 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 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 从中发现问 题,激发学 生学习欲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溶液的形成教案2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B案) 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烧杯下面放一块小小的薄木块,并向木块上放少量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探究 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并观察记录: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归纳整理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降低吸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 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 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 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 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和增加溶剂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课堂教学展示课堂互动探究知识拓展: (1)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 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 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 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 若将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 和溶液,则可采用降低温度 或增加溶剂的办法。 (3)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一 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溶液。 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 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

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 【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 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认识溶解的现象 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 3.认识溶解和乳化 重点:溶液的概念 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 学习过程 实验准备【实验9-1、2、3、4】 一、溶液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 1.溶液的形成

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 3.对溶液的理解 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 (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 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 (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 (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小结:不是任意物质之间均能形成溶液。即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5.溶液的应用 (教体验:溶液的应用的讨论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及实验中用到的溶液的用途。试想,如果没有溶液,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生病打针,打固体;吃饭吃干的;等等)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 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 五、溶解度公式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201x-201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同步练习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核心·易错 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2)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继续溶解任何物质( ) (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4)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5)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 (6)饱和溶液一定是同种溶质在该温度下同种溶剂中最浓的溶液( ) (7)降低温度能使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 [易错点拨] 1.没有溶解的固体,不属于该饱和溶液的组成。 2.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在这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1.20 ℃时,100 g水中不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分别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A B C D 加入NaCl质量/g1******* 所得溶液质量/g110120130136 2.xx·衡阳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 D.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再溶解任何物质 3.xx·北京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加水 C.加KCl固体D.倒出部分溶液 4.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 ②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5.一定温度下,向一杯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质量减少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质量增加 6.如图7-2-1所示,现向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试管中立即有大量的晶体析出,则试管中盛放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 图7-2-1 A. 硝酸钾B.氯化钠 C.氯化氢D.熟石灰 7.xx·绍兴改编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7-2-2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溶液是指 溶剂是溶质是 (2)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 A NaCl B NH 4NO 3 C NaOH D CaO (3)将20gNaCl放50g水溶解后,剩余2gNaCl,则制得溶液克,其中溶质 g. 2.预习 (1) 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 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课内探究 1、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合作探究 P33活动与探究1,小组讨论并确定方案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水增多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2、KNO 3 P33活动与探究2 (1)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 KNO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2)当温度改变时,杯底没溶的KNO 3 加热搅拌,观察并交流:杯底未见KNO 固体。 3 ,能否再溶? 此温下再加5 g KNO 3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 固体,即全溶。 3 结论: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刘永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设计思想: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入手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3、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食盐、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生活情境故事。 教师:是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呢?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女孩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1:室温下,在两只盛有20ml的烧杯中,加入5克的糖,搅拌,观察,再加入5克糖,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记录填写课本33页的表格。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 问题:喝过雪碧、可乐吗,啥味道?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 结论:生活中的液体多数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下面我们重复两个生活中的实验。 解释:。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如此,你能给溶液一个定义? 一溶液 1.溶液:。 溶液的特征:。 均一:。 稳定:。 2.溶质:。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解在 其中)。 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很难洗去,解决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用汽油洗。用谁洗效果更好呢? 【实验探究2】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这说明:。 思考: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更好;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前边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二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醇,观察现象。 液—液互溶时,。 2.通常:有水时,。 3.溶质可以为:。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如等。 【溶液的用途】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