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设计

设计人向倩

【整合教材,确定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②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③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认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①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②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③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三、教学难点:

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四、考点:

①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②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③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五、教具准备: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自主学习,据疑解惑】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7页内容,完成预习单内容

【教师精讲,分层提高】

问题一:认识动植物的显著区别

1

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问题二: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

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

少数生活在淡水中:水螅等

2、水螅

①水螅的基本特征

触手、辐射对称、消化腔、刺细胞等

②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

③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

问题三:扁形动物

1、涡虫

①涡虫的基本特征

口、咽、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等

②涡虫结构示意图

2、常见的扁形动物

①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等

②显微镜下的华支睾吸虫

③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盘点提升,当堂达标】

(课后练习题,详见预习单和达标单)

3

动物的运动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了解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和多媒体展示伸肘和屈肘的过程,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 合,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通过PPT的展示,理解动物的运动对生存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 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2.形成爱惜自身运动器官,进行合理而科学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1、从骨骼与肌肉的位置关系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分析得出肌肉两端的肌腱应附 着在不同的骨块上,这样才能通过肌肉的收缩使骨骼产生相对的运动。 2、通过PPT(关节模式图)使学生看到哺乳动物关节各个部位的组成,对关节结构有一 个感性认识,再通过绘图的练习,掌握此知识点。 3、通过对自身结构的探究,了解屈伸肘的动作是由相应的两组肌肉完成的。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深刻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运动系统的模型、图片和PPT 教学过程: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宾县第四中学冀光玲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理现象的探索和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新的理念,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我制作了一个学习站点,搜集储存了有关压强的教学资源,以备学生学习之用。因此,这节课的定位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中主要依据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

压强是教科版第九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起始课,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是学习流体压强和流体的力现象的基础,所以压强这一节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体系看比较完整,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流体压强,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从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来看,学生对压力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在教学中补充了压力的概念和它与重力的区别等相关知识。 由于压强这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因此我把本节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实验中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建立压强的概念。第二课时从生活事例和压强的概念去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从实验中让学生了解流体也存在着压强。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经初步的形成,而且学生对网络都很感兴趣,所以本节课教师提供一个网络平台,把本节课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学生的自学、

八年级生物上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活动,包括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十分重要的,与人类的生活也极为密切,动物的运动依赖与一定的身体结构,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所以课本首先以家兔为例讲述运动系统的组成,以人的屈伸时动作为例讲述骨,关节,肌肉的协调性,作为本章的铺垫。第二、三节分别举例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学习本章时,要领会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 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看动物的运动方式图,回忆学 过的相关知识。 观看一些动物的一些行为。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认识长骨的结构特点 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 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 完成。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 和繁殖)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多媒体给出人体 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 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 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 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 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质量 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悟、观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天平、常见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进行新课(新授与探究)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1)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3)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1)教师总结,学生感悟: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

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2)比较: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1)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第一节质量教案

精心打造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 教学内容 课标对本 《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 节课的教 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 学要求 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 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师: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块、天平及砝码、体重称、橡皮泥学生:天平及砝码、小石块、烧杯及水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未来1

精心打造 第( 1 )课时 学生活动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备注 设 复习旧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回忆回答复习 【出示实物】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 设置疑问块 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设问】这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 导入新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课,能激【总结】像大头针、铁锤、火柴根和木块 发学生学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 习物理的 兴趣和求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 知欲。)质呢?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 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 解。)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 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 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 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 新课讲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和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4. 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3.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铁锤、铁钉、钢尺、钢钉、小铁块、橡皮泥、橡皮擦、铅笔、塑料瓶、冰块、罐头等 【教学方法】 一、教法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通过课件,观察,运用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这样 做,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二、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方法。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1. 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课本、纸张、钢尺、钢钉、橡皮擦、铅笔、树木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小到灰尘、空气、大到高山、地球、月亮、宇宙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物体”、“物质”的模糊理解顿时变得清晰明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3. 老师提问:这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a. 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 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 c.课本比一张纸含纸多; d.钢尺比钢钉含钢多; e.一棵树比一根木条含木材多……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引入 二、1、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对比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质量的概念。 2.课件演示视频:(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激发兴趣):太空中航天员的食物---月饼、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等有质量吗?

第九章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是力的概念的延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是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明确概念是关键,应用概念是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最关键的是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而压强知识的应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多数物体压在另一物体表面时,形变并不明显,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一个点。同时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相纠错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2、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以及消除这些污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分析讨论其改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投影】:几幅反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图片,引入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 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入大气污染的来源。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一节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物 A、颗粒物:粉尘、烟、雾等。

B、有害气体: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NO2)、CO、碳氢化合物、 CH4、氟氯代烷(氟里昂)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多方面的,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影响雷地球的气候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大气质量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改善大气质量,应首先弄清楚大气污染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并以积极的防治。 【思考与交流】怎样的降水称之为酸雨?可用哪些化学方程式来简单表示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 正常雨水的pH=5.6(由于CO2(g)+H2O H2CO3H++HCO3-所导致) 酸雨的pH<5.6 原理:酸性氧化物(SO2、NO2等)与水反应生成酸 危害:具有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危害性 【投影】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图。引入臭氧层受损。 (三)臭氧层受损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问题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问题3、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学后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压强》教学设计 姓名: 李红波 单位:五龙口一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 《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气球、水槽、沙子、砝码盒、压力小桌等。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刚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现在老师挤压气球时,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吗?如果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力?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引出压力的概念。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给学生出示一张踩气球的活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我和同事通过在气球上放木板的方法,让一位同事真正站在气球之上的视频,并提出为什么放上木板后气球没有被全部压爆,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

第六章第一节 质量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质量是力学的第一个物理量,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力学的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即将学到的密度的知识中也要用到质量及其质量的相关知识。此外,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学好质量也为惯性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后面第七章重力的学习中也要用到质量,而且到了高中还要进一步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质量的学习是很基础的。 二、学情分析 第六章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物质的属性。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管是在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本章除了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外,在科学内容方面着重认识两个重要物理量——质量和密度。本节课——质量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对学生来说质量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对它的单位,购物时经常用到,比较熟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符号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查阅资料等,理解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突破 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低,因此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体。“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引出质量的初步概念,这样认识起来会比较自然和顺畅。 五、本节教法、学法 教法:

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3)知道SI制中压强单位“帕”(Pa); (4)通过探究,培养探讨精神以及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压强的计算 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来显示力的作用效果。 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3、讨论确定:1cm2= m2 1mm2= m2 2)、探究新知 1. 了解一下关于压力的有关知识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具体体现在哪方面 3.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4. 压强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单位 5. 1帕的物理意义 6.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自学检测 1.图7.1中蝉的口器给树皮的压力向作用效果 2.图7.2中骆驼脚掌给沙子的压力向作用效果 3、压力是怎样定义的? 4、按照课本图进行实验。(小组实验) 5.如图8-1-1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两手指所受压力相等吗?两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6、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压强的? 公式: 单位: 7、举一实例说明1帕的压强有多大? 4)我的疑问: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2、合作探究 任务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压力的效果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装有沙的容器 实验设计: (1)分别用小桌的桌面和桌腿放到沙子上,发现放______时沙子陷得深。表明: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越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用桌腿放到沙子上,观察此时沙子的凹陷程度,再往小桌上放上砝码,发现沙子的凹陷程度变_______了。 表明: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越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质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节《质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用天平测质量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铁钉若干、铁锤1把;大小琉璃杯各一个,托盘天平和砝码若干套、金属块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引入新课 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大梨小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的概念 展示:铁钉和铁锤、课桌椅子 提问1:铁钉、铁锤、玻璃杯,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什么? 生答:物体。 提问2:铁钉、铁锤、桌子、椅子等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生答:铁钉和铁锤由铁制成的,桌子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多媒体展现)(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二)质量的单位(多媒体展现) 1、国际单位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2章 第1节 动物的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说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肌肉、关节、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和理解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动物的运动是与其功能的统一的,是动物行为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方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小结学习反馈及总结 通过PPT 展示反馈练习,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是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上完成的,从而了解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观点。对本节课学 习的总结 学生思考后 回答。 仔细体会 “结构与功 能相统一” 的观点。 完成笔记 巩固新知, 让学生更深 刻认识这一 生物学观 点。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包括骨、关节)肌肉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三、运动需要其他系统的支持 四、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检测案 1、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⑴.填写图中各部分名称: ①关节头②关节囊 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⑵.尝试说出你自己身上的三个关节名称: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⑶.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出叫做_脱臼_______ 2、右图为人的屈肘运动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⑴.当你做屈肘运动时,[1] 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2] 肱三头肌处于舒张 状态。 ⑵.如果你手提一桶水,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1]处于收缩状态,[2] 处于舒张状态。 ⑶.由以上实例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 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⑷.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A ) A.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⑸.由图中可知:骨骼肌两端的肌腱至少应固定在(B )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 C.三块骨上 D.不能确定。 3、将下列动物与运动方式用线连起来。(有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动物名称运动方式 金丝猴飞行 蜗牛攀缘 蚯蚓行走和奔跑 猎豹蠕动 蝗虫游泳 家鸽爬行 鱼跳跃 袋鼠 反思与补充: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十二中孙书祥 2011.10 【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3)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说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观察关于运动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观察自身相应的运动系统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体验运动过程自身运动系统的变化和其它系统的参与情况,认识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尝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骨、骨骼肌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节的结构;骨骼肌与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温故知新: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概括动物的运动,过渡到运动系统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形态结构、分布、功能 小活动 请你摇摇头或抬抬手,想一想,人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引导学生答出:骨、骨骼肌、(骨连结)关节 观察与思考一(展示家兔骨骼标本和人体骨骼模型) 1). 对照 P29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和人的骨骼模型,重点观察四肢的骨组成。思考:骨具有哪些功能? 2).对照自己的四肢,找出相应骨的位置 上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下肢:股骨、腓骨、胫骨、跗骨、蹠骨、趾骨 3).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骨的功能的关系? 点评学生的回答。 展示小资料“长骨的解剖结构”、“骨折” 归纳:骨的形态多样,坚固而轻便,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 2.关节:结构、分布、功能 观察与思考二 1).观看有关“”的视频;填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 2).活动活动你的四肢关节, 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明白得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明白得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明白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要紧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看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差不多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成效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要紧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看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操纵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差不多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讲明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咨询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看、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欢乐.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爱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明白得.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看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明白得.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表达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咨询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样的结论. 教具预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边。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看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能够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能够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不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些现象中,大伙儿会想到什么咨询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讲出自己的咨询题或方法. [生]人走过沙滩什么缘故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什么缘故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受什么缘故会不一样? [生]蝉什么缘故能够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第一节质量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教学内容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 《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师: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块、天平及砝码、体重称、橡皮泥 学生:天平及砝码、小石块、烧杯及水 1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教学环节复习旧知 学生活动预 教师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备注 设 凸透镜成像规律?回忆回答复习 【出示实物】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设置疑问 块 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 【设问】这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 导入新 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课,能激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火柴根和木块 发学生学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 习物理的 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 兴趣和求 质呢?知欲。)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 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 解。)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 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 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 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 新课讲授示?学生讨论回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答: 学生识记关系怎样? 理解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表示,理解压强的概念 3、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知道压强单位的由来,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收集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树立关注自然、社会和乐于运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尝试用物理语言归纳实验结论;类比速度的概念学习压强这一新的物理量。 教具学具:钩码、小桌、装满沙子的纸盒、一端削尖的铅笔、PPt课件等 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雪后,大家在雪地上走过会留下一串串脚印,从力的角度思考雪凹陷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同学脚印深有的同学脚印浅呢? (多媒体放映“雪地里深浅不同的脚印”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凹陷”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显性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 【实验探究】 探究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一:边做边思考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初步体验并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因素有关) 1、使用食指分别用较大和较小的力按压另一只手的手心,观察手心的凹陷程度 2、用两手指顶住铅笔的两端(一端尖),使它保持静止,感觉两手指的疼痛程度 思考以下问题:

1、压力小时,手心凹陷的程度,压力大时,手心凹陷的程度,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有关 2、用笔尖和笔尾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尾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有关。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亲身感受,初步猜想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利于学生提出科学的假设) 实验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思考怎样利用小桌、钩码、沙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独立思考并小组内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活动以分组实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案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观察什么,实验方法是什么,避免了实验室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一练 一位同学赤脚在松花江边湿地上漫步,他观察到双脚陷入松软的泥土中,用力拔起一只脚时,另一只脚却陷得更深了,原因是。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 【自主学习】 (一)理解压强的概念、物理意义,知道其单位及计算公式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应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一位重520N的芭蕾舞演员,站在舞台上,她与舞台的受力面积是10 cm2;一头重为60000N 的大象,站立时与地面的受力面积是0.24 m2平方米请问谁的压力效果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