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及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机制的一门学科。在常规的医学课程中,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必修课程,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在抵御和预防感染方面的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抵御外来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系统。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防御。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是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和各种生理液体(例如唾液和胃酸)。特异性防御则是人体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应。在免疫原性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以摧毁入侵的病原体。在免疫效应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已开始制造抗体,以便将抗原与其他细胞和分子进行配对。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它们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学科。这门学科自成立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被视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在病原生物学这个领域内许多研究涉及到分析和识别微生物,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染给人们。疾病的治疗需要充分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行为,以确保针对它们的治疗方案能够成功。

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针对一些国际性疾病的研究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艾滋病、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防治疫情。同时,在研究中还需要对被统称为抗生素的化学物质进行实验,以确定其杀菌效果和对人体有无伤害。

总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开展的领域。理解人体或其他组织对病原体进行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如何进入机体并引起疾病是非常关键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制定出精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新型病原体和医学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例如,自2020年底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快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个疾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因其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而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病原生物学的重点是了解特定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感染并引起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其生长、分裂、传播、进入细胞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了解,科学家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物。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疫苗和抗生素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开发出来的。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时,机体会展现出不同的免疫应答。为了了解机体如何应对病原体,人们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抗体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一系列针对免疫反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除了了解病原体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病原生物学还需要研究不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多重感染(人体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目前会产生严重的健康风险。由于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免疫系统可能被负担过重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因此,了解不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互影响,对于发展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目前许多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正在进一步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例如结核病和疟疾,已经发展出一些有效的药物。此外,只要利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可以为新兴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关的技术和策略。例如,研究人员正在确定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研究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更具临床应用前景的新技术领域中促进病原体的研究和防治。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在人类健康和医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和不同病原体对机体的影响,医学界可以逐步改进和完善健康保健体系,并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疫苗的不断发展,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其他医学学科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科学中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免疫学 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学则研究各种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防治等。这两个分支在医学 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两种免疫 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经过体内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旦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造成各种免疫 相关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动态分 布和感染机理的学科。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 性和行为习性,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通

过深入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抗病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医学科学中,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密不可分。免疫系统是人体对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应对。因此,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医学治疗和健康促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涉及到人体内部微观机制的探究,所以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研究这个领域。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来了许多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新技术和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例如,近年来免疫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进行多核苷酸酶链反应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在核酸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中,在病情监测和诊断确认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毒素疫苗、DNA疫苗、胶体金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也应运而生,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总之,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分支。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免疫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非常重要。下面给你分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

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3)毒素与侵袭性酶。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二)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 9.消毒: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0.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方法。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总结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第一章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三章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关于微生物 1、微生物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4、细菌:1)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测量单位:微米 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5.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结构功能 荚膜:1.抗吞噬2.抗干燥3.具有致病性4.具有免疫原性鞭毛:1.运动能力2、具有致病性3.免疫原性 菌毛: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数量多,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传递遗传信息,1-4根芽孢:是细菌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以发育成菌体。抵抗力强耐热注意: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 二)1.细胞壁的区别: 【细菌染色: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区别: 2.意义:G+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3.酸碱度4.适宜的

气体 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1、对人体有害的(与致病性有关的物质):热源质、毒素、侵袭性酶、 2、有利的: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3色素鉴别 五)概念: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3、无菌: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4、无菌操作:防止或抑制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灭菌操作或无菌技术 5、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到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称正常菌群。 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7、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六)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七)物理灭菌的方法: (一)热力学灭菌法1.干热法:焚烧、干烤、烧灼 2.湿热法:间歇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合灭菌法、巴士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 (二)辐射的杀菌法:1.紫外线:空气物体表面 2.电离辐射:用于不耐热的医用塑料、注射器、导管、食品的消毒3.滤过除菌发:血清、抗毒素、抗生素的不耐热的。4.干热与低温:保存细菌 八)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途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 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免疫系统包括两种免疫反应,即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反应。免 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免疫学可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展。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信息,而免疫学则为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提供调节措施。两个学科在交叉研究中也可以相互促进,加速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的发展。一、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及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机制的一门学科。在常规的医学课程中,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必修课程,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在抵御和预防感染方面的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抵御外来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系统。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防御。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是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和各种生理液体(例如唾液和胃酸)。特异性防御则是人体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应。在免疫原性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以摧毁入侵的病原体。在免疫效应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已开始制造抗体,以便将抗原与其他细胞和分子进行配对。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它们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学科。这门学科自成立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被视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在病原生物学这个领域内许多研究涉及到分析和识别微生物,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染给人们。疾病的治疗需要充分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行为,以确保针对它们的治疗方案能够成功。

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针对一些国际性疾病的研究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艾滋病、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防治疫情。同时,在研究中还需要对被统称为抗生素的化学物质进行实验,以确定其杀菌效果和对人体有无伤害。 总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开展的领域。理解人体或其他组织对病原体进行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如何进入机体并引起疾病是非常关键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制定出精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新型病原体和医学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例如,自2020年底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快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个疾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因其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而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病原生物学的重点是了解特定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感染并引起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其生长、分裂、传播、进入细胞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了解,科学家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物。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疫苗和抗生素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开发出来的。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时,机体会展现出不同的免疫应答。为了了解机体如何应对病原体,人们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抗体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一系列针对免疫反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原因,而免疫学则是研究人体如何对抗病原体的学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病源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繁殖生长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研究病原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以下是对几种重要的病原生物的简要介绍: 1.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中一部分致病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例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分泌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素等多种毒素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其他临床表现。 2. 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依附于细胞内寄生或在寄主细胞内繁殖,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有多达几百种之多,其中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使其在免疫系统中难以被完整清除,导致慢性感染和免疫耐受。 3. 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引 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种类也很多。真菌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除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真菌反应外,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也是造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原生动 物有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它们通过侵入人体正常细胞并难以识别而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对抗寄生生物侵入的学科,包括免疫 反应和免疫调节两个阶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启动免疫反应以清除寄生生物。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阶段,其中体液免疫主要是由B细胞分泌抗体来清除病原体,而细胞免疫则主要是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的。当免疫反应被激活后,机体会形成免疫耐受,防止免疫系统误伤损伤正常组织。 除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免疫学还关注探究人体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应答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固醇依赖性哮喘等。这些疾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为新的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结语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了解病原生物种类和特点、免疫反应的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等,对于指导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领域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篇医学免疫学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御功能。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6、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13、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17、抗原的分类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 抗原。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②IgM:分子量最大、天然血型抗体、出现最早的Ig、抗感染的先锋抗体、介导II III型超敏反应③IgA: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产生。④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准、膜型IgD 构成BCR(抗原受体)。 ⑤IgE: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IgE受体结合、与过敏反应有关、与寄生虫免疫有关。 23、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同一抗体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节总论 一、绪论 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 ①维持菌体外形; ②维持渗透压; 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肽) 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㈠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 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

2.生长方式与速度: 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㈡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 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 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 1.细菌的变异现象: 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 ②抗原性变异; ③毒力变异; ④耐药性变异; 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 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L型变异) 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药敏试验) ⑶制备疫苗。(减毒活疫苗) ⑷检测致癌物。(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抗原(Ag):是指能与T、B淋巴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体(Ab):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方法。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等毒力因子所弓|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18到24小时分离培养后,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病毒干扰的实际意义 1.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阻止发病,可以终止感染。 2.干扰现象可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故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正常:抗感染。缺失:免疫缺陷或反复感染。过强: 超敏反应。 2.免疫稳定正常: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正常: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异常:恶性肿瘤。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值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生物学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这种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条件致病菌。 致病的特定条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 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 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 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 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旨在研究疾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体的特性、生长和繁殖规律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疾病。病原生物学家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在病原生物学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腹泻等。病原生物学家通过研究细菌的生长环境、代谢途径、药物敏感性等特性,可以开发出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 另一方面,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和防御机制的学科。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有的免疫能力,可以迅速识别病原体并产生炎症反应,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获得性免疫则是在接触过特定病原体后,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产生抗体等物质,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清除。 在免疫学中,疫苗是最重要的防疫手段之一。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的抗原,刺激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使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

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是免疫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可以相互促进。病原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免疫学家提供疫苗研究的依据。免疫学家则可以通过研究人体免疫反应,了解病原体的抗原特性,为病原生物学家提供病原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治策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14716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第三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第四章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第五章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第六章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第七章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八章第三章

第九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第十章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第十一章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第十二章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第十三章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第十四章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第十五章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第十六章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②IgM:分子量最大、感染早期出现、含量少,高效能。 第十八章③IgA: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等,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第十九章④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血清中含量很低。 第二十章⑤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引发Ⅰ型超敏反应、杀死蠕虫,有抗寄生虫作用。 第四章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 1、免疫学概念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 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 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复习思考题 免疫学部分 第一章免疫学概说 课时:共1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医学免疫学概述;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免疫的现象、功能与概念; 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五、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 1.免疫的现代概念? 2.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表现分别是什么?3.试比较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第二章抗原 课时:共2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属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种类。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结构基础; 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四、抗原的分类。 思考题: 1.抗原、表位以及交叉反应的概念?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3.交叉反应是否否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什么? 第三章免疫效应分子 课时:共4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 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断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 一、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 二、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六、单克隆抗体。 思考题: 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 2.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3.简述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补体系统 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发现及其概念;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 四、补体系统的调节; 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思考题: 1.补体系统的概念? 2.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3.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第四章MHC 课时:共1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MHC、HLA的概念,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熟悉: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 了解: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一、概述; 二、HLA的基因复合体; 三、HLA的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 思考题: 1.试述HLA-I类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2.试述HLA-II类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