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发展概述

博弈论发展概述
博弈论发展概述

78

合作博弈理论继续得到充实和丰富,而非合作博弈理论更是发展迅速,成为博弈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主流。在这一期间,博弈论从一个有少数研究者(主要是一些数学家)钻研的学科发展成为受众人瞩目的、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的理论体系,在各方面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人们意识到合作博弈实际上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各局中人是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结为联盟的过程。1964年Aumann和Ma-schler以谈判集为合作博弈的解。1965年Davis和Maschler从超出值的角度提出以核(kernel)为合作博弈的解。1969年Schmeidler以超出值来衡量联盟的态度,最小化联盟的不满为合作博弈的解——核仁(nucleolus)。1981年S.H.Tijs考虑边际贡献得出的

值的计算非常简单。学者们不断给出合作博弈的解的概念,努力探索合作博弈的本质特征。Shapley在1971年研究凸合作博弈时发现了Shapley值在它的核心中。S.H.Tijs在研究

值分配在核心中的一些很好特性。C.Rafels等对合作博弈的其它凸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凸性进行特征化。由于以优超定义的核心作为合作博弈的解更多地考虑了自身所在联盟的利益,故尽管凸合作博弈的核心非空,其分配也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主联盟也不一定能形成。并利用歧视分配定义了合作博弈的稳定核。若以其作为合作博弈的解存在,理性的联盟就没有破裂的可能性,因而联盟就会稳定,并且得出了合作博弈联盟稳定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博弈论的主要应用领域开始转向经济学。60年代,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学及经济领域的各方面均建立了牢固而持久地联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完善和应用时期。此间博弈论本身成为了一个相对完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非合作博弈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博弈理论在各种经济学科中都得到了深入应用,在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合作博弈理论也逐渐进入更多领域,特别是吸引了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目光,博弈理论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博弈论凭着强大的理论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短暂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经过由纳什均衡理论向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博弈论的理论体系日益成熟,地位不断提高,并对个人、企业、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前景展望

我们在应用博弈论模拟社会现象时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应用博弈论时要求明确无误的博弈方案以简单的讨价还价博弈——该模型是一个自由式竞争,在该模型中,参与者可以采取的策略很多,以致无法使用展开模型进行分析,分析这种形势超出了目前阶段博弈论的技术能力分析之必须确定明晰无误的博弈方案,与之对应的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竞争性互动模型纳什解过多,以致无从选择。由双方同时提案讨价还价情况以及涉及重复互动及其声望情况为例,说明在这两个博弈过程中有很多纳什均衡,究竟哪一种纳什均衡是最后结论,尚无肯定答案,而且博弈论也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最后结论,以及哪一种纳什均衡是最后结论。由上我们知道,博弈规则对于结果的重要性,问题是这些规则从何而来,上述问题的逻辑是规则的变动影响结果。规则的形成取决于外部原因,一旦形成,它们将影响结果。这一因果关系是不是双向的,实际分析问题的一贯做法是把博弈规则当作既定的,不去研究规则从何而来,研究的方向是将“博弈规则的改变”体现在相应的博弈模型中。

博弈理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利用这种分析工具,经济学家得以模拟动态性的竞争互动,经济学家自一种经济形势下获得直观认识后,可以将这种认识应用于另一种形势,但若是相应形势难以获得直观认识,则无法应用博弈论。但是博弈论尚未研究以下基本问题在什么形势下进行均衡分析是恰当的,如果在某些形势下不适于进行均衡分析,可以采取什么替代方式,若均衡分析是适当的,其原因何在;若均衡分析恰当,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多种均衡状态,应当怎样在众多的均衡中选择。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必须有既定的博弈规则,这些博弈规则从何而来,它们怎样形成并且逐渐演变等等,研究具有有限理性以及借鉴性的个人如何采取行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我们着眼于纳什均衡以及均衡分析,至于什么是有限理性,是指主观上合理,但客观上受到限制的行为。博弈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上述问题。

谭屹然,PurdueUniversity工商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商品投资

石柱鲜,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数理统计方法

赵红强,吉林大学商学院

孟令莉,Purd ueuniversity工商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

BUSINESS RESEARCH

2011-02企业研究

79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

博弈论知识总结 博弈论概述: 1、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论研究的假设: 1、 决策主体是理性的,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2、 完全理性是共同知识 3、 每个参与人被假定为可以对所处环境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信念 与预期 2、和博弈有关的变量: 博弈参与人: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受益的决策主体。 行动:参与人的决策选择 战略:参与人的行动规则,即事件与决策主体行动之间的映射,也是参与人行动的规则。 信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尤其是其他决策主体的战略、收益、类型(不完全信息) 等的信息。 完全信息: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支付函数有准确的了解;完美信息:在博弈过程的任何时点每个参与人都能观察并记忆之前各局中人所选择的行动,否则为不完美信息。 不完全信息:参与人没有完全掌握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等信息,即存在着有关其他参与人的不确定性因素。 支付:决策主体在博弈中的收益。在博弈中支付是所有决策主题所选择的行动的函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博弈是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和传统个人决策存在着区别: 3、博弈论与传统决策的区别: 1、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个人决策就是在给定市场价格、消费者收入条件下,最大化自己 效用,研究工具是无差异曲线。可表示为:maxU(P ,I),其中P 为市场价格,I 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2、 其他消费者对个人的综合影响表示为一个参数——市场价格,所以在市场价格既定 下,消费者效用只依赖于自己的收入和偏好,不用考虑其他消费者的影响。但是在博弈论理个人效用函数还依赖于其他决策者的选择和效用函数。 4、博弈的表示形式:战略式博弈和扩展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有时亦称标准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一种假设每个参与人仅选择一次行动或战略,并且参与人同时进行选择的决策模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战略式博弈是一种静态模型,一般适用于描述不需要考虑博弈进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 1、参与人集合 : 2、每位参与人非空的战略集 S i 3、每位参与人定义在战略组合 上的效用函数Ui(s1,s2,…,sn). 扩展式博弈:是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 与战略式博弈侧重博弈结果的描述相比,扩展式博弈更注重对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遇到决策问题时序列结构的分析。 包含要素: 1、 参与人集合 {1,2,...,}n Γ={1,2,...,}n Γ=11(,...,,...,)n i i n i s s s s ==∏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谋略和决策的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参与者:参与者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 参与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悬着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 ?信息:信息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如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通常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一个特定策略,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的集合(又成为而i的策略空间)。如果n个参与者没人选择一个策略,那么s=(s1,s2,…,s n)称为一个策略组合。 ?收益:收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能得到的确定的效用。通常用u i表示参与者i的收益,它是策略组合的函数。 ?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记为s*。 几个经典的博弈实例 ?例一囚徒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除非至少一人认罪,否则警方无充分证据将他们按最论刑。警方把他们隔离审讯,并对他们说明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两人都采取沉默的抗拒态度,因警方证据不足,两人将均被判为轻度犯罪入狱一个月;如果双方都坦白,根据案情两人将被判入狱六个月;如果一个招认而另一个拒不坦白,招认者因由主动认罪立功的表现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入狱九个月。

博弈论在多个领域中应用广泛

博弈论在多个领域中应用广泛,在管理中的以下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 (1>博弈论在区域创新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企业之间的博弈,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政府之间的博弈。易余1}L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行为、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 的演化,研究表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市场中进行自主创新投资的企业的比例以及市场结构将演化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义建立博弈模型,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参与者的博弈,分析参与者共享隐性知识的可能性以及隐性知识应该怎样在这个系统内转移,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隐性知识在区域创新系统内共享提出对策。郭朝阳从技术创新成本的角度,建立了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的静态博弈模型,根据模型,当国外企业以规模扩张为竞争目标时,我国企业只能选择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也应通过创新政策的介入来鼓励和促进企业的创新。由于企业和政府各自效用不同,从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战略不同,双方对技术创新投资时都本着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其在投资决策中二者相互博弈,赵惠芳通过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并试解释某些现实经济现象。 (2>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对象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用博弈论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较真实的模拟出管理情境,得出比较实际实用的结论。贾蔚使用博弈论的有关模型,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与其雇员之间的行为进行分析。张向前应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在强调个人理性和政府、社会、企业理性矛盾基础上,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公共资源等有关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涂锦分析了高校教师绩效的现状,在相关经济利益主体行为特征基础上建立高校人力资源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被评为“纪念西方文明发展的十八座里程碑”奖章的第十七位荣膺者,也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博弈论有可能成为研究所有社会科学的统一方法。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 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 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的联系。从此,博弈论开始被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对博弈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的初步形成,但是这个时候的博弈论还是比较幼稚的,研究的范围也较小,总体影响也很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类型的合作博弈和零和博弈。 20世纪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博弈论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博弈理论的研究。1950年,纳什(John Nash)在他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中,将博弈论扩展到了非零和博弈,最终形成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思想源泉,纳什均衡概念的提出以及纳什均衡存在性的纳什定理的证明,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

博弈论知识点总结

博弈论知识总结 博弈论概述: 1、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论研究的假设: 1、决策主体是理性的,最大化自己 的收益。 2、完全理性是共同知识 3、每个参与人被假定为可以对所处 环境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正确的 信念与预期 2、和博弈有关的变量: 博弈参与人: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受益的决策主体。 行动:参与人的决策选择 战略:参与人的行动规则,即事件与决策主体行动之间的映射,也是参与人行动的规则。 信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尤其是其他决策主体的战略、收益、类型(不完 全信息)等的信息。

1、

2、 既定下,消费者效用只依赖于自己 的收入和偏好,不用考虑其他消费者的影响。但是在博弈论理个人效用函数还依赖于其他决策者的选择和效用函数。 4、博弈的表示形式:战略式博弈和扩展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有时亦称标准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一种假设每个参与人仅 选择一次行动或战略,并且参与人同时进行选择的决策模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战略式博弈是一种静态模型,一般适用于描述不需要考虑博弈进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 1、参与人集合 : 2、每位参与人非空的战略集 S i 3、每位参与人定义在战略组合 上的效用函数Ui(s1,s2,…,sn). 扩展式博弈:是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 与战略式博弈侧重博弈结果的描述相 比,扩展式博弈更注重对参与人在博弈过程 {1,2,...,} n Γ=11 (,...,,...,) n i i n i s s s s ==∏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关于博弈论和纳什均衡你应该知道这些 美股腾讯财经[微博]2015-05-25 10:05 我要分享 139 [摘要]纳什在与命运的博弈中找到均衡,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了解博弈论。 腾讯财经综合报道(风生)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主角原型、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日前与妻子在美国新泽西州乘搭的士时遇上车祸,两人均不幸遇难。事发当时,这辆出租车失控撞向栏杆,两人均被抛出车外。 约翰-纳什因发表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 不均衡人生中孕育出均衡论 纳什于1928年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出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晚年为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死前与82岁妻子艾丽西亚在普林斯顿居住。纳什以研究博弈论闻名,1994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多个领域。 纳什在数学领域上取得多项突破,但他同时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其生平故事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赢得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项。 尽管西维亚-纳萨斯(Sylvia Nasars)广为人知的小说《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和改编自该书的、由拉塞尔-克罗(Russell Crowe)主演的

同名奥斯卡电影探究了纳什错综复杂的生平,但都没有深入挖掘他的数学思想。他的数学成果依然不被大众所熟知。在当今科学界,人们普遍认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数学理论相比,纳什的数学理论触及到的学科更多。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数学旨在处理物理问题,而纳什的数学却可以应用在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 如若不是精神疾病的困扰,纳什今天可能已与那些科学伟人齐名。尽管如此,他在几个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最大的成就来自于经济学方面。由于他在博弈论上的开创性成就,他与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和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一起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什么是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博弈论 :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人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波雷尔及冯-诺伊曼。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

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

当当网购买 货到付款 点击查看详情 市场价:¥42.00 当当价:¥36.30 点击查看 本书简介 本书主要针对经济学专业入门课程和非经济专业学生编写,是一本全面介绍博弈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入门教材。 阐释清晰:本书以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以清晰的思路和简洁明了的方法阐述了博弈论知识及其应用,并覆盖了所涉及的各个学科。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章开头的“预备知识”介绍了学习该章之前应该经已掌握的内容,增加了章节安排的灵活性;同样位于各章开头的“本章主要概念”介绍了该章将会出现的关键概念,以使学生对整章内容有所准备。 案例生动:案例是本书的一种重要讲解工具,涉及商业、拍卖、军事、生物学和博彩等方面,不仅使概念的引出更加出动,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的全面思考。方便学生理解的应用实例及各章后面的“练习与讨论”,不仅进一步阐释了博弈理论,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既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

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问题。 结构科学:对一般的导论性教材中关未特别说明或不会涉及的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本书也做了必要的解释。书中没有涉及过多、过于复杂的数学计算,而是设置了部分选修章节,介绍一些与概率相关的概念,详细分析解读,对于只想简单了解博弈论的读者来说,略去选修章节,其中,不会影响全书逻辑的连贯性。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1章 冲突、战略与博弈 第2章 护展式博弈与标准式博弈 第二部分 标准式博弈的非合作均衡 第3章 占优战略与社会两难 第4章 纳什均衡 第5章 博弈论中的经典例子 第6章 三人博弈 第7章 概率与博弈论 第8章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第9章 非合作均衡的深入讨论 第10章 双寡头垄断的战略与定价 第11章 多人博弈 第三部分 博弈的合作解 第12章 合作博弈的要素 第13章 核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序贯博弈 第14章 序贯博弈 第15章 嵌套博弈 第16章 重要博弈 第17章 无限重要博弈 第五部分 博弈论的应用 第18章 博弈论、法律与社会机制设计 第19章 投票博弈 第20章 博弈与实验 第21章 拍卖 第22章 演进和有限理性学习 术语表 当当网购买 货到付款 点击查看详情

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把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体制与制度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经济学中的进化博弈论是在生物学的进化博弈论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行为同生物的进化相类比,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策略和行为方式的均衡,以及向均衡状态调整、收敛的过程与性质。采用这一方法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制度并不是由什么人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那些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新的制度结构不断被发现、更为理想的制度结构不断被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进化”过程。进化博弈论的引入,就是为了分析和说明社会制度的这一适应性进化过程。进化博弈论之所以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是在不严重依赖决策者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应用博弈论研究制度变迁的另一种新方法是“重复博弈论方法”(repeated game approach),它运用更精细的均衡概念,如“子博弈精炼均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制度选择与变迁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瑞夫进行的“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所谓的重复博弈,实际上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地进行多次。与一次性博弈不同,它是由若干个阶段博弈(stage game)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和相对长期的博弈过程。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着眼点就不是其在某一阶段上的局部利益或短期利益,而是他们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的总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当各博弈方面对不同的策略选择时,他必须考察到其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不致在随后阶段中引起其他博弈方的对抗、报复或恶性竞争。也就是说,他不能像在一次性博弈中那样,毫不顾及其他博弈方的利益。有时,一方若作出一种合作姿态,可能会使其他博弈方在随后的阶段中也采取合作态度,从而实现共同的长远利益。这样,在重复博弈中就存在着比一次性博弈更大的合作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实现比一次性博弈更有效率的均衡。重复博弈论的这一特征,为它说明人类之间的合作行为,特别是说明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体制与制度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那里,制度被定义为本身是“自我实施的对行为的非技术决定的约束” ,即所谓的自我实施制度(self-enforcing institution )。自我实施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性质。与那些由国家和法律强制实施的制度不同,自我实施制度必须是参与人各方经过协商、谈判、讨价还价后自愿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将自我实施制度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或均衡结果。自我实施制度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博弈各方在特定的战略局势中,根据自己不同的目标自主地选择各自的最优策略与对手进行博弈,最后求得制度均衡的过程。而所谓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恰恰是指在构成动态博弈的所有子博弈阶段上都实现了纳什均衡。这就是说,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必须是各博弈方在整个博弈的每个阶段(子博弈)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策略(纳什均衡)的最终结果。如果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观察自我实施制度,就会发现自我实施制度与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说,自我实施制度所具有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基本属性,说明了它必定是制度博弈各方在每个子博弈中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最优策略的结果,也即实现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更直接地说,自我实施制度的产生,必定是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那它也应该是自我实施的。

博弈论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最新)

博弈论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 一.领导干部要学点博弈论 1.几个富有启发性的案例 案例1:商家作出最低价格承诺的真相是什么?所谓最低价格承诺是指商家承诺自己的价格比任何对手都低,一旦有对手的价格比自己低,作承诺的商家将退回差额,并且承诺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罚金。 思考:商家为什么要作出这种承诺呢?是为了促销或者恶性竞争吗? 案例2:假设有三个候选人或候选方案:x、y 和z;有三个参加投票的人:甲、乙、丙。三个人对候选对象的态度分别如下:甲:x y z;乙:y z x;丙:z x y。(注:候选对象排位越靠前,表示越喜欢) 现在分别有三个投票程序:程序1,x与y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z进行pk;程序2,x与z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y进行pk;程序3,z与y先pk,然后胜利者进入下一轮与x进行pk。 思考:(1)上面每个程序的最终获胜者是谁?(2)为了保证丙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z当选,如果丙能够操纵投票程序,他应该采用哪个投票程序?(3)如果您是甲,为了

避免自己最不喜欢的丙当选,应该怎么办? 案例3:夫妻博弈(又称协调博弈) 妻 夫足球 芭蕾 思考:夫妻博弈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什么?丈夫如何保证获得自己理想的结果——夫妻一起去看足球?妻子有没有办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体会:什么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的特点就是:在均衡状态下没有人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博弈各方所选择的策略互相构成了最优反应。 案例4:开店博弈 假设顾客均匀分布在一条街上,他们总是选择到离自己家最近得的商店购物;现有两位投资者均准备在街上开店,他们都希望到自己商店购物的顾客越多越好。请问:投资者应该

《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odd12

ODD Answers to Odd-Numbered Problems,4th Edition of Games and Information, Rasmusen PROBLEMS FOR CHAPTER12:Bargaining .26March2005.11November2005.Erasmuse@https://www.360docs.net/doc/9b7931483.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9b7931483.html,. This appendix contains answers to the odd-numbered problems in the fourth edition of Games and Information by Eric Rasmusen,which I am working on now and perhaps will come out in2006.The answers to the even-numbered problems are available to instructors or self-studiers on request to me at Erasmuse@https://www.360docs.net/doc/9b7931483.html,. Other books which contain exercises with answers include Bierman&Fernandez (1993),Binmore(1992),Fudenberg&Tirole(1991a),J.Hirshleifer&Riley(1992),Moulin (1986),and Gintis(2000).I must ask pardon of any authors from whom I have borrowed without attribution in the problems below;these are the descendants of problems that I wrote for teaching without careful attention to my sources.

博弈论中的相关概念

新古典经济学前提: 理性选择——减少不确定; ——经济系统效用最大化。 理性——新古典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纽带 博弈论决策前提:理性的战略选择。 博弈论决策基础:最优反应,即带来最大收益的战略。 但是,在博弈论中最优反应不是理性的唯一表现,也不总是假定人是理性的。 新古典经济学决策的背景: 理性的个体面临特定的制度环境(产权、货币、高度竞争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隐含的基础:只需考虑自身情况和市场条件,而不考虑他人行为。 弊端: ——限制了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实中竞争并不完全; ——无法解决货币经济以外的决策难题。 博弈论的优势: ——不仅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最重要的是还需考虑他人的行为。 游戏规则: 两个选手,轮流取币; 每次至少取一枚硬币; 只能从一行中取任意数量的硬币,不许从两行中选取; 取走最后一枚硬币的为胜者 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仅仅是二人博弈,多人博弈在现实中更多; 如果囚犯可以交流,结果显著不同; 如果多轮博弈,结果也有不同; 导致困境结论的分析过程令人注目,但最后结论并非理性。 通常假设参与者将采取最优反应战略而理性行事,最大化利润、力争在游戏中获胜、达到主观收益最大化,或者惩罚最小化,皆属于理性行为。 最优反应战略是在其他参与者战略已知或可预测条件下,给某参与者带来最大化收益的战略。 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在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者的最优反应(best response)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择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的最大收益的战略。 标准式——数字矩阵; 扩展式——树形图 不确定事件(contingency): 相机战略(contingent strategy):仅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才会采取的战略 信息集(information set):节点2包含了决策者掌握的所有信息,因此也称为信息集。 扩展式的优势: ——展示了每一阶段掌握的信息; ——展示了参与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 所有博弈问题均可用标准式描述,即绘制一个表格,边缘列出参与者的战略,里面列出参与者的收益;

新版博弈论教学大纲

《博弈论》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学时数: 36 学分数:2 开课学期:春季大纲执笔人:王金波大纲审核人:范业刚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小四号黑体) 课程性质: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博弈论的思维,会使用博弈的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小四号黑体) 第一章导论(2学时)(小四号宋体加粗) 1、课程内容 博弈论与主流经济学的新发展/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一个非技术性概述/博弈论的分类/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 信息动态博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⑵教学难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 信息动态博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基本要求 了解:博弈论与主流经济学的新发展 理解: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表述应达到的要求) 第二章: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及战略式表述(2学时)(小四号宋体加粗) 1、课程内容 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参与人/行动/信息/完美信息与完全信息/不完美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知识的概念/战略鱼行动的区别与联系/支付函数。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参与人/行动/信息/完美信息与完全信息/不完美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知识的概念/战略鱼行动的区别与联系/支付函数⑵教学难点:信息/完美信息与完全信息/不完美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知识的概念/战略鱼行动的区别与联系 3、基本要求 掌握:信息/完美信息与完全信息/不完美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知识的概念/战略鱼行动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纳什均衡及纳什均衡应用举例(2学时) 1、课程内容 掌握纳什均衡的概念/占优策略均衡概念/重复提出均衡概念/古诺模型/豪泰林模型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纳什均衡的概念/占优策略均衡概念/重复提出均衡概念 ⑵教学难点:古诺模型/豪泰林模型 3、基本要求 理解:什均衡的概念/占优策略均衡概念/重复提出均衡概念/古诺模型/豪泰林模型第四章:混合策略纳什均衡(2学时) 1、课程内容 掌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求解方法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差,当然。也许两个参与者之间不能被看做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特点的分析,从而对每个人理性策略选择所构成的集体后果关联从而对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利己主义 [正文] 一、运筹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分支概括 运筹学的起源 运筹学(英国用operational research,美国用operations research,简称OR),从它的英文名称和中文翻译可以看出它与作战相关。中文“运筹”一词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夸奖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翻译不但传达了运筹学的渊源,而且反映了它的内涵,是翻译“信、达、雅”的最高境界。运筹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仿生学等众多的学科。有些分支的起源,如图论这一重要的分支的起源甚 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即使是在现代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排队论,也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确实要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样一个时期,科学发展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向学科交叉发展,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向系统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 科学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这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大量的科 学家为了国家利益投入到了为战争服务之中。在德国一方,科学家更多地投人各种杀伤 武器的研究;而在英美一方,科学家被组织成为作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作战中的一些 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解决。如雷达的部署问题、运输船队的护航 问题、反潜深水炸弹投掷问题、飞行员长机僚机配对问题、太平洋岛屿军事物资存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保障了英伦三岛免遭德军的蹂躏、美军在太平战争的 胜利。

用博弈论分析大国间的政治博弈

大国间的政治博弈 二十年前,世界由美苏主导,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因为美苏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对别国都有绝对优势。苏联解体后,超级大国美国也难独霸天下。事实也已证明,不会再有哪一个国家有能力让全世界都对其言听计从(至少今天没有,明天不会)。 分析二十年前,世界几乎是处在一种零和状态中,尤其是大国对小国。小国不听话了,大国可以随便经济制裁你,武力威胁你,甚至揍你,小国基本上只能处于被动状态。虽然,苏联解体后,美国凭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实力,绝对强大的军事实力,仍然可以成为超级大国,但还可以号令天下吗?那只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从1991年,美国人的确打了几次漂亮的仗,但打出了美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吗?没有。美国人想再次以武力恫吓世界,已经不大可能。眼下的世界,需要的是共赢。没有国家能代表全世界,却又各自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然而然的,世界将进入一种非零和博弈状态。 (博弈论简介:The theory of relative balance about the mobile addicts and soul of animals in the nature and in the expectation of decision makers is called the game theory. (quoted from the article “The Blue Files Unknown to Humankind”in Bible of Game Theory。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或者指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相对均衡的语文学理论。其应用有著名的纳什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博弈论主要是研究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纳什均衡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弈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司空见惯,而且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博弈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它的哲学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应用经济学 引言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在存在利益冲突的竞争及斗争中,竞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某个参与者的抉择、决策和机会,而且也依赖于竞争对手或其他参与者的抉择。由于竞争结果依赖于所有局中人的抉择,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人的可能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来分析斗争形式的学科,也叫冲突分析。 一、博弈论的概述 1、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英文名称是Game Theory,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策略的问题的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和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短暂发展,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的正式提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在1937年提出来的,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于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是关于纯粹理论的理论。到50年代,博弈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Tucker于1950年提出了“囚徒困境”。纳什在1950年和1951 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以及证明纳什均衡存在的纳什定理,奠定了现代博弈论学科体系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博弈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静态博弈模型的研究。 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是博弈论产生重要成果的阶段。泽尔藤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提出了“多步政策”,“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和“颤抖均衡”的概念,并发展了倒推归纳法等分析方法。豪尔绍尼开创了不完全信息对策研究的新领地,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问题的标准方法,初步运用随机分析方法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80年代以后,博弈论开始走向成熟,理论框架逐渐完整和清晰,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深入,并开始受到经济学家真正的重视。1994年著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藤、豪尔绍尼因为在非合作博弈均衡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005年奥曼和谢林因为“以博弈论分析方法增进了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说明博弈论已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 2、博弈论的分类 一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企业之间的联合定价就属于合作博弈,而经常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采用的便主要是

博弈论(整理过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 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3、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4、常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益总和为非零的常数 变和博弈:是指在不同的策略组合或者结果下,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一般是不相同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得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5、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决策和均衡问题的学科。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 6、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为规则的完备描述。 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8、均衡路径:如果一个博弈有几个子博弈,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决定了原博弈树上唯一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在博弈树中所形成的路径。 9、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10、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1、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12、混合战略: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的行为,我们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13、子博弈:从单结信息集开始至博弈结束的过程,由一个决策结x和所有的后续决策结T(x)构成,满足条件: (1)决策结x是单结信息集; (2)在一个信息集的决策结必须是同一个决策结的后续结。 14、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如果一个纳什均衡中的各个子博弈的战略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是最优的,即构成纳什均衡,则称该博弈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15、静态博弈:指博弈中的参与人同时选择行为,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16、重复博弈:给定一个标准博弈G(动态/静态)重复进行T次,并且每次重复G之前,以前的博弈的结果各个博弈方都能观察到,这样的博弈过程成为“G的T次重复博弈”,记为G(T),G称为G(T)的博弈阶段。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 17、不可置信的威胁:在纳什均衡中,不可置信的均衡战略,在博弈的规则下,使自己的支付变小的不理性的选择。 18、完全信息博弈: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知识的博弈。 19、类型:一个参与人所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其个人特征的完备描述,博弈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

博弈论蒋文华浙江大学

第一讲、博弈论概述 献给诸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小胜者术,大胜者德。 第一章何为“博弈” 博:博览全局弈:对弈棋局→谋定而动 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据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的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第一节从一个简单的故事说起 博弈时要搞清楚对手是谁!博弈时要搞清楚和别人比什么! 行为选择既跟对手的情况有关,又跟所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特别提示: 博弈既可以是竞争,也可以是合作! 特别提示: 博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特别提示: 博弈,只需领先一步,高人一筹! 博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直接相互作用(互动),每个博弈参与者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行动),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行动)。博弈的核心在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换位思考,用他人的得益去推测他人的

策略(行动),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行动)。 特别提示: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就是为自己未来的遭遇着想。——米兰·昆德拉 特别提示: 如果因为对方眼中的你的傻,而让对方更愿意和你合作,何乐而不为呢(大智若愚) 特别提示: 请不要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去追求成功! 特别提示: 选对市场(对手)比选对策略更重要! 特别提示: 在博弈之前,博弈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节博弈的渊源 一、中国的理解 博+弈=下围棋 略观围棋,法于用兵,怯者无功,贪者先亡。 ----汉代刘向,《围棋赋》 二、西方的理解 game(规则) 费厄泼赖(fairplay)

第三节学习博弈论的收益 一、当局者清 更有利的选择 更快速的反应 二、旁观者更清 理解历史与现实 预测未来的发展 三、提出完善游戏规则(制度)的建议 第二章发展简史 第一节最初的探索和应用 一、古诺模型 参加博弈的双方以各自在同一时间内相互独立的产量作为决策的变量,是一个产量竞争模型。 二、伯川德模型 该模型与古诺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把其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量作为竞争手段和决策变量,通过制定一个最优的销售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该模型分析的是这么一种市场竞争:企业A先决定一个产量,然后企业B 可以观察到这个产量,并根据所观察到的产量来决定它自己的产量。 第二节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1、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变化。 2、约翰·冯·诺依曼(JohnVonNeumann,1903-1957)的卓越贡献。1944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中国古代博弈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博弈论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博弈的思想可以追溯上千年。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创造博弈论,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博弈论的原理。从田忌赛马到庞涓斗智,从运筹帷幄到韬光养晦,从击鼓论战到毛泽东关于打仗的十六字方针,中国人民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正待开发的宝藏,作为其中优秀成果的博弈思想,尽管我们可能只是窥及一角,但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多启迪意义。 在政治方面,一部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数不清的政治博弈,让人惊心动魄。不论忠奸善恶,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形形色色的政治博弈拴在一起,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或一举成名,或一夜暴富,或一败涂地。 中国王朝的年限少的只有数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过三四百年,如汉、唐、宋、明等。尽管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社会文化、经济则随之遭到严重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历史在大踏步前进。有人将历史的精微幽深作一总结,得出了若干条中国式王朝衰败的法则,如武装积弱,中央对军队失控;吏乱坏纲,各级官吏腐败;国库断银,积贫致弱;人心向背是决定王朝兴衰的关键;领导者决策上的严重错误,致使无力回天;防御过度或乏力,导致在抵抗外患中走向式微;天灾人祸造成的储备一空;宫廷乱政,后院失火;各民族融合失衡,民族矛盾加剧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政治博弈的失败。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本朝现实中的人来说,偌大一个国家的衰亡,绝非是一件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事件,尤其对于帝国的经营者来说。毛泽东曾对此发表见解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惜的是,过往帝王们显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缺乏毛泽东的思想高度,他们没能幸运地找到基业长青的“新路”。相反的是,他们基本上都怀着虔诚之心,不自觉地走向了覆灭之路。 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交往,是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每个人与不属于自己所熟悉的或所居住社会群体中的人进行重复经济交往,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所关注的是一次性经济交易的结果,也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也就是说.经济中进行的还是大量的一次性博弈。只有当大量的一次性博弈重复进行,并经主体认识到短期行为对自己的损害时,诚信才可能最终形成。 当然,不可否定的是,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很多阶段有高速的经济增长,问题是不能持续。 信用程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而且要付出巨大代价。要实现全社会信用的提升,必须在未来的历史中完成尽管这注定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历程。 在军事方面,《孙子兵法》是“兵圣”孙武所著的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博弈专著,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所阐述的博弈思想如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成为进行军事博弈的典范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