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X001A

课程名称:大学音乐

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

授课学时;60

学分: 2

课程性质

《大学音乐》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艺术课,也是小学教育本科的一门必选课。课程通过“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

通过“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章节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五线谱、简谱视唱技能;具有独立视谱的能力。

知识

音的产生、音的属性、音的长短、音的高低

五线谱与简谱,节奏节拍、装饰音、音程、和弦、调式调性、五线谱与简谱互译

视唱练耳

能力与技能:

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歌唱之中,能独立视唱难度不是很高的歌曲,具有独立视谱的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音的概述

【目的要求】了解音的四种性质,理解音级的有关知识,掌握半音全音及变音记号的

作用。

【重点与难点】半音全音及变音记号

【主要内容】

音的性质、乐音体系、变音记号、半音全音、音的分组。

第二章记谱法

【目的要求】了解五线谱与简谱的记谱法,掌握音符的知识

【重点与难点】五线谱与简谱的记谱法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

五线谱与简谱、谱号、谱表、音名、唱名、音符和休止符

第三章节奏节拍

【目的要求】了解有关节奏节拍的内容,掌握连音符、弱起小节、切分音。

【重点与难点】连音符、切分音。

【主要内容】

节奏节拍、小节线、双纵线、连音符、弱起小节、切分音、常见拍子的音值组合法音乐的速度与力度。

第四章常用记号

【目的要求】掌握常用记号的写法和用法

【重点与难点】略写记号、装饰音

【主要内容】

略写记号、装饰音、演奏(唱)记号

第五章音程

【目的要求】掌握音程的知识

【重点与难点】音程的计算、原位音程与转位音程

【主要内容】

旋律音程、和声音程、音程的度数与音数、基本音程、变化音程,原位音程、转位音程。

第六章和弦

【目的要求】了解七和弦,掌握四种三和弦的结构,能识别和构成各种三和弦

【重点与难点】三和弦的结构,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主要内容】

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和弦的识别和构成。

第七章调性、调式

【目的要求】了解大小调式、民族调式,掌握大小调式音阶的排列特点能识别大小调式和民族调式。掌握升号调和降号调的调号。

【重点与难点】大小调式、民族调式,调号

【主要内容】调性、调号、调式、大调式、小调、民族调式

第八章译谱

【目的要求】掌握五线谱和简谱的书写规律,并能进行互译。

【重点与难点】五线谱和简谱的书写规律与翻译

【主要内容】译谱

第九章视唱练耳

【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的乐理知识去指导视唱,掌握基本的节奏节拍和叫复杂节奏节拍的练习曲和歌曲,做到节奏音高准确。初步接触二声部歌曲。

【重点与难点】基本的节奏节拍和叫复杂节奏节拍。二声部训练

【主要内容】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切分节奏、弱起节拍三连音、一个升记号的各种调式,一个降记号的各种调式,二声部训练

学时分配表: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直接用美的歌声、美的琴声与学生亲密接触、交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

2、音乐理论的讲授结合实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注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融合,避免理论课的枯噪乏味。

3、技术的训练要注意音乐美。

4、运用钢琴、电子琴以及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课程考核与评价:本课程考核方式是考查,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

教材:薛世民、冯鄂生《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编写教研室:艺术

《舞蹈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X002A

课程名称:舞蹈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授课学时:30

学分:1

课程性质:

《舞蹈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想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舞蹈基本理论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及将来工作,以及对舞蹈的理解和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形体更加修长,挺拔和灵活而具有美感。

2、陶冶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组织辅导普通中学课外活动能力。

4、熟悉舞蹈语汇,增强学生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5、学习几组民族民间舞,逐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和民族特点。

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基本原则:

以普及教育为出发点,突出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2、课程基本内容

为使学生科学地接受训练,全面地了解舞蹈,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理论部分,基功训练,芭蕾形体训练,古典身韵训练,民族民间舞训练。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能分辨不同舞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舞蹈学习和实践中去。

教学内容:

1、舞蹈的种类,中国舞蹈的发展简史

2、舞台的平面、空间、方位、构图

3、常用舞蹈术语

4、怎样做舞蹈记录

第二部分基本功训练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训练解决柔韧性,软开度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解放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为把杆和中间训练做好最重要的准备,在以后的舞蹈学中能更加正确,流畅、优美地表现舞蹈,掌握头、肩、腰、腿、胯、脚、手训练的正确方法。

教学内容:

1、上肢训练:

(1)头部:前、后、左、右倾头、头颈的转动

(2)肩部:压肩、环动、松肩、含胸、展胸、仰

(3)腰部:下前、旁、后腰、涮腰

(4)手:虎口的开度、压手指、轮指

2、下肢训练:

(1)脚踝部、勾脚、绷脚、内外旋,环动

(2)腿膝部:吸伸腿、环动、压腿、踢腿、控腿

(3)胯部:压胯、横竖叉

第三部分芭蕾形体训练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扶把练习,中间练习和跳跃练习的学生使学生的形体更加修长、挺拔和灵活,使学生的气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掌握芭蕾基本手形、手位、脚位及体态要求。

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手形、手位、脚位,“开、绷、直、立”的要求

2、扶把练习:蹲plies;擦地Battement Tendu;小踢腿Battement Tendu Jete;划圈Rond de jamble a terre;单腿蹲Battement Fendu; 小弹腿 Battement Frappe; 控制Adagio; 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

3、中间练习:舞姿训练 Port de bras; 被重心的训练 tempslie

4、跳跃练习:小跳Sautes; 换位跳 Echappe; 换脚跳Changement de pied 双起单落跳Sissonne Simpie; 单起双落跳 Pas Assembel

第四部分古典身韵训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古典身韵的学习训练学生外部动作与内在意识的协调统一,训练学生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掌握古典舞的基本元素。

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手形(兰花指、剑指、拳、掌等);脚位、托掌、山膀、顺飞旗等

2、元素部分:提、沉、冲、靠、含、腆、仰、旁提、旁沉

3、短句组合部分:基本舞姿,穿手,冲靠,盘腕

第五部分民族民间舞训练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传播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底蕴及民间流传的舞蹈风情为核心,使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主要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和舞蹈风格。

教学内容:

藏族:

1、准确把握藏族舞蹈的体态,基本动律及节奏特点

2、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退踏步、滴嗒步等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

3、学习弦子组合1个,踢踏组合1个

蒙族:

1、准确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掌握蒙族女性“稳重、端庄、典雅、娇健”的风格特征,男性特有的“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征革新

2、学习基本手形、提、压腕、硬肩、柔肩、碎抖肩、柔臂等基本动作

3、学习肩组合1个,柔臂组合1个

维族:

1、了解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2、学习手形、手式(托帽式、牵裙式等),辗步、进退步、横垫步、三步一抬等基本动作

3、组合练习1—2个

汉族:

1、了解汉族民间舞的几大类型,主要学习把握东北秧歌的舞蹈体态及动律

2、训练学生在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制约下、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掌握东北秧歌舞蹈“稳、艮、浪”的特点

3、学习组合1—2个

傣族:

1、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2、掌握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形、手位、脚位及体态要求,了解以“胯”带动的动律特征和“三道弯”的基本体态。

3、学习组合1—2个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1学分。

学生通过本课程不同阶段的考试(以平时回课、期末汇报表演为依据),成绩合格,可获1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本科

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的舞蹈教室。

(2)配备音响、电视等。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等。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回课、提问等主要方式进行性评价;采用期中、期末汇报表演等主要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要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和质量,以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对教学

过程和结果做出全面评价。做到“质”的描述和“量”的呈示相结合,

采用个别、集体等多种形式收集测试的数量化资料,重视对这些资料

的合理解释。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舞蹈基本能力、动作的到位和协调、风格特点的掌握、课程进度的

合理性、师生之间的适应性等。

考核方式:

本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以抽签形式逐个进行。

评分标准:60分以下:组合动作不能完成;

60—69分:组合动作基本完成;

70—79分:组合动作较好的完成;

80—89分:组合动作较好完成,舞蹈风格基本掌握;

90分以上:组合动作较好完成,舞蹈风格较好掌握。

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

芭蕾基训

形体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程

编写教研室:艺术系

《大学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X003A

课程名称:大学美术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授课学时:60

学分:2

5、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理论基础知识,对中外美术

史有一定的

掌握;接触广泛的美术文化知识,对中外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并能掌握一定造型技法

训练手段,为自身专业的学习提供较为开阔的思路空间。

主要内容:一美术概述:

1:美术的空间性质。

2:美术的基本样式。(要点)

3:美术的产生发展。

二美术与现实

1:美术展示现实的方式。

2:美术作品对自然的表现。(要点)

(1)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2)西方风景画的独立

(3)中国水墨画中的自然

3:美术作品对人体的表现。

4:美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三美术与心灵

1:美术与心灵世界的联系。

2:心灵世界在美术中的呈现(要点)

(1)情感的表达

(2)想象力的发挥。

(3)直觉的领悟。

(4)无意识的开掘。

(5)观念的作用。

四美术与创造

1:艺术创造特殊性。

2:美术创造性发挥(要点)

(1)创造力的解放。

(2)创造与传统。

(3)美术史上的开拓者。

五美术与文化

1:美术与文化范畴。

2:美术与文化建设。

3:美术与文化思想。

六美术与科技

1:美术与科技同源异质。

2:科技发展对美术的推动。

3:美术创作对科技的影响。(要点)(1)空间审美启示。

(2)形象思维的作用。

(3)现代美术的扩散。

七美术与应用

1:美术应用的重要品种。

2:应用美术的形式分析。(要点)

(1)形式的基本元素。

(2)构图的应用。

(3)造型的应用。

(4)色彩的应用。

(5)装饰的应用。

八美术与接受

1:美术传达的主要手法(要点)

(1)具象。

(2)要形。

(3)抽象。

(4)象征。

(5)借取与集合。

2:美术接受的基本问题。

九美术基本技能训练

1:造型技法训练(素描)

2:色彩技法与训练。

3:设计技法与训练。

教学方式:理论课程的讲授结合图片进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鼓励与启发,使之富于感染力。实践课的教学实行作品示范,随堂辅

导与作业评讲相结合的方法。

考试方式: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两者合二为一的考核方法。

教材:《大学美术》王林等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素描基础》孙化一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