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自己

别董大---教学设计---自己
别董大---教学设计---自己

别董大---教学设计---自己

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学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学生在感受古人那诚挚、关切的深厚友情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谊,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但是,作者在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在吟诵中品味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喜欢背诵古诗,老师和大家对几句,好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时花溅泪一-恨别鸟惊心这三句诗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送别诗。师: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别董大》唐高适)

【这样的导入在复习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古诗,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学法,品悟诗情

师: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三步法吗?

生:读诗题知作者,抓字眼解诗意,诵诗句悟诗情。

(一)读诗题,知作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我课前查了资料,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高适送别董大,也正是自己失意的时候。

师:你真会学习,如果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董大就是董庭兰,他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叫董大。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那你是家里的老几啊?我们该把你叫——(学生笑)

师:高适和董大是好朋友,在董大落魄、失意、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体会这送别之情。

(生有感情地读诗题)

【诗题即诗眼,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读诗题,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和董大的生平,也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这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生字的读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诗)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读后评价。

(一生读诗,师出示生字“曛”。)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字?

生:“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是黄昏的意思。

师:来,齐读——“曛”(xūn)。

师:请同学们观察“曛”字的写法,左小又大,它还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师:把生字送回课文,大家再齐读这首诗。

师:诗句我们读会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了解诗的意思。

师:怎样了解诗的意思?

生: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

师:好!请同学们借助这些发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

2.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标注,想办法解决。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下面我们交流汇报。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先读诗句,再说诗意。

(生汇报,说诗意。)

师:黄云是怎么回事?

生:“黄云”即“黄沙漫天”。当时他们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自己理解了诗意,真好!看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在写什么?

生: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板书:景情)

【重点字词的理解和逐句理解诗意十分必要,为下一个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依据。】

(三)诵诗句,悟诗情

师:学到这里,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两名学生读诗,学生评价,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并出示课件。)

师:看大屏幕,再齐读古诗。

(学生读)

师: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交流:品诗,赏诗,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只有走进诗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黄沙漫天、北风呼啸、白雪纷飞、孤雁独鸣的送别日子吧!回过头来再看诗题《别董大》,离别时,是怎样的景色呢?再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生:诗中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简笔画勾勒诗歌描写的画面)

生:这四种景物让人感到很凄凉、寒冷、空旷!

师: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自由读,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师: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播放音乐,夹杂风声、大雁呜叫之声。)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心中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漫天飞雪中送别董庭兰,依依不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这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生:我认为作者这种愁苦的心情还来自于他要送别的好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曛”字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此刻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不仅仅是天气,还喻示自己和朋友的迷茫的前途,在这样的天气送别朋友,就是愁上加愁!

师: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师: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

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如此优美的琴声,如此精湛的琴艺,欣赏的人竟然寥寥无几,这怎么不令董大伤感呢?

师:面对前途渺茫、人生暗淡,不知今后走向何方的董大,如果你是高适,你会说些什么?

生: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人生自占伤离别。此时应是依依惜别,应是把酒话别……可是诗人高适却笔锋一转,对朋友董大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课件出示诗句)在这惨淡凄凉的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凄凄惨惨的时刻,诗人却劝朋友——莫愁!(板书:莫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人高适在真诚地劝勉朋友莫愁,可是他自己呢?从20岁离家求取功名,将近30年啊,但一直怀才不遇,漂泊四方,甚至穷困潦倒……在《别董大》的另一首中,诗人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他穷苦到请朋友喝杯清酒都喝不起的地步,可是他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以加倍的自信和乐观去面对人生,还以此来劝勉朋友。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自信、乐观、豪迈。板书:豪迈)

师:带着诗人的豪迈之情,再读这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听到这体贴入微、用心良苦的话语,如果你是董大,此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充满了自信。

师: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师: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师: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师:再来读题。此时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生:此时别去的是忧愁,留下的是自信、温暖。

师:这就是真挚的友情,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啊!带着你对友情的感受,再读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资料等直观手段,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了诗歌描写的情景,以此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实表象素材,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展开了合理大胆的想象。有了以直观情景为支撑的形象,就比较容易引发真切的情感,而当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时,领悟诗的思想内涵就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学习行为,因此真实有效。】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生:感受到r友情的可贵。

生:感受到了高适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豪迈之情。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吧!

师:我们来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感受离别,活用诗句

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此刻,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不舍和祝福。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让我们像诗人高适那样也为你的朋友、同学、老师、母校,写几句送别之语吧!(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送别诗句,也可以自己来创作。)

师: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诚挚友情!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几个月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

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像诗人高适那样,自信、乐观、勇敢地去面对。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凌这首《别董大》。

【这一环节既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内化和深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素材和模式,、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的作者情感,以及自身即将离别母校、老师、同学的感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师:假如是你,你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慰董大?生1:朋友,你是一颗明珠,只是被湮灭在尘土中,拂去那层土,明珠就会发光。生2:朋友,在你面前的一层薄薄的纸,你只要努力捅开它,就会看到光明大路。生3: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生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情地)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激昂地)师:假如你是董大,你会说些什么?(小组说说)生:你的话是一把刀,把我前面的那块布割开了,我看到了美丽的天空,谢谢你!生:你的话是一盏灯,我的心被你照亮了,谢谢你的良苦用心。生:你的话是一把火,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痛,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他人,对自身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对自身说:——生再读师:当我们被老板炒鱿鱼时,我们会对自身说:——生读师:要让自身能够理直气壮地,慷慨地对自身说这句话,需要有些什么才行?生:要有真本领,才有勇气。生:要有真功夫,才有信心。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才也于对自身这样说。师:是啊,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干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生再读师: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高昂雄壮的豪情来,着实让人佩服。谢谢高适,也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景

莫愁情

自信、乐观、豪迈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第1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2020年《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

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 6.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 .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 (人) (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 (千)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关键字】教案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 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很 多同学会背诵很多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 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齐读。 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人因何而愁呢? 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别董大

《别董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着离别。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送别亲人或友人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呢?那么,古代的那些人呢?他们又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或者是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然后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知道的赠别诗句也很多。那么,今天的这一课,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别董大》。 二、整体感知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而董大虽然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友高适就为他送行。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当时送别的情景吧!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别董大(打印)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会拼写“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能区别“已”和“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难点: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积极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赠别诗篇,收集一些有名的赠别佳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别董大》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回答这个问题。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不会的字词朗读节奏。 (2)齐读第一、二句诗。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知道这是写景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用笔把描写到的景物勾画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他是如何去描绘这些景物的? (3)黄云?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的云都是白云或乌云,这里怎么会是黄云呢?大家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千里黄云”中“千里”就是一千里的意思吗? 接下来,这里的“北风吹雁”中的“吹”是什么意思呢?“雪纷纷”又是什么样子呢? (4)到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看看有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呢? (5)面对着这样的情景,结合诗人的遭遇,想一想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诗人写景的用意又是什么? (6)学生齐读全诗。 作者在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情景之后,立即对友人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中的“知己”是什么意思?君又是指的谁?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下面,有谁愿意起来描绘一下全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 大家看,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的多么的鼓舞人心啊!现在我们弄懂了全诗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3.反复思考品读,入境悟情。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一听,想一想诗的意境,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感受。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送别,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或者你就是董大,此时,你听了诗人的话后心情怎样?又有什么话对诗人说呢? (3)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发现在刚才你们是“诗人”的时候,有同学这样对董大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相信我们很快会在见面!”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中有怎样的情感? (4)大家看,在送别时,我们有大致两种情感可以表达,一种是我们的依依不舍,另一种是我们的劝慰和激励!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情感?有没有同学刚才说的那些情感呢? 有依依不舍吗?在哪里? 有激励和劝慰吗?又在哪里呢? (5)在介绍背景时曾提到当时高适和董大的遭遇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处在仕途不达的境遇中。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这后两句诗除了可看作诗人高适送给董大的离别劝慰之言外,是不是也可把这两句诗送给高适自己呢?如果是送给自己的,这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课题:雍也篇 年级四学科第3周国学经典教师总序号第几课时 1 4 单元课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熟练背诵《雍也篇》 : 知者乐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熟练背诵以上内容。满江红中有几个句子较难读,较难理解,需引导朗读。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上两周,大家背得很好,这节课大家继续努力,加油呀!这节课我们来背诵《雍也篇》(三),比较简单,比较好读,《满江红》背起来有点难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新授:(一)、出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注意“知”应读“智”的读音。 3、自己练读。 4、同位互相读一读。(二)、出示译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它的大体意思。 第 1 页共 2页 (三)、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位互背。 3、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4、教师抽查并给以评价。(四)、出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1、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及时正音。注意“寰、蚍蜉、撼树、镝”的读音。 4、学生练习背诵。 5、同位互相背一背。 6、小组长负责检查。三、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 2、教师背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板书设计

寰球、蚍蜉、撼树、镝 教后反思本周的经典诗词,生僻字词较多,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第 2 页共 2页 入则孝出则弟【引言】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对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么他们在享受无尽父爱母爱时,是否也能关注父母,孝敬父母呢?针对于这一情况我班特开展了本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本次的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在新时代我们应将孝敬父母上升到一种人性的高度,将口头表达延伸到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开端把学校、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案例】开场白:男女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三 (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男主持人:我们生长在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四名同学上场,扮演四只小蜜蜂;全班同学扮小动物)小蜜蜂:我是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触触触!触触触!(齐说)今天呀,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学校,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弟子规》呢,我们要去学一学。小动物们齐说:蜜蜂,蜜蜂,快,快,快,我们的主题班会开始啦!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女主持人:真好听,真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别董大1教案 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别董大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困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 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 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1 ?另叽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 ?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设计理念:由古诗词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诗句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感 兴趣。)

《别董大》国学经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别董大》国学经典教案 灵武市一小赵云霞 教学目标: 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培养学生对祖国是个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名曲《送别》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地点:国学讲堂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和亲朋好友分别的事?谁想说给大家听。 那么你知道古人分别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么?我请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古诗,你愿意给大家朗诵一下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指名读

诗题,评价,谁读的最像和好友分别。 齐读课题。 释题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呢?(介绍时代背景)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通读准 指名读,齐读。 自学古诗,想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 提出小组学习无法理解的疑问,一齐解决。 交流自渎的初步理解。 探究诗意,感悟诗境 理解文路: 哪句是写景的,哪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学习写景的句子。 读诗句,看插图,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途中哪些地方与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不相符合,请大家修改这幅图。(天、雁、雪) 随机知道学生读好相关的语句。

古诗《别董大》教案教学文案

古诗《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别董大》教案设计

《别董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别董大》是送别诗中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后两句语气雄壮,声势宏阔。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胸襟开阔,感人肺腑,写离别而一扫缠绵忧悒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相媲美。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

兴趣。 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梳理 感知寻疑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几首送别的诗?(生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背诵自己搜集的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学习课文 2、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生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高适和董大是一对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别董大》,听后请同学们自

国学经典20课教案设计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

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有不舍的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指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