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电流电压(有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电流电压(有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电流电压(有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物理 本试题中所有 g=10N/kg 1、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 丙感觉无风, 由此可以判定三人中汽车速度最快的是 ____________;当他们停止蹬自行车后, 自 行车仍能继续前进,这是由于 ________ 。 2、如图所示,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行走,当前轮遇到障碍物时,母亲向下按扶把,若把婴 儿车视为杠杆, 这时杠杆的支点是 ______________ ;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 母亲向上抬起扶把, 这时婴儿车可视为 _______ 杠杆(填“省力”或“费力”)。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柱形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的水。水对甲、乙两容器底 的压 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分别是: F 甲 _______ F 乙;P 甲 ____ P 乙(选填“>”、“<”或“=”) 4、如左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___ ,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 cm ;如右图所示,物体的重力为 _______ 。 5、装在烧杯中的水被倒出一部分后,烧杯中剩余水的密度 _______ ;密封在容器中一定质 量的气体被抽出一部分后,容器中剩余气体的密度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6、某托盘天平的全部砝码及标尺如图,此天平的称量(即称量范围)是 _________ g .若将此 天平调节平衡后测一物体的质量, 物体应放在 _______ 盘。 当加人一定量的砝码后, 发现天 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100分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压力和压强 6.1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①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平时习惯上讲的“水比油重”就是指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大于油的质量。 3、密度的可变性 密度在某些条件下(如温度、状态、压强等外界因素)改变时,将会发生变化。 4、公式:V m =ρ,式中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千克;V 表示物体的体积,单位用m 3;ρ表示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知识点解读:(1)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征,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2)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3)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 121ρρ=m m 。 (4)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与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 121ρρ=m m 。 (5)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 221ρρ=V V 。 5、单位: 国际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310-g/cm 3 水的密度:333cm /g 0.1m /kg 100.1=?=水ρ 6、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密度通常会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对于气体,它的密度还跟压强有关。 7、密度的应用 (1)测量物体的质量:对于不方便测量质量的物体,只要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然后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就能算出物体的质量,例如大理石石碑的质量。 (2)测量物体的体积:根据公式ρm V =,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称出物体的质量,便可算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3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是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 冻衣服变干、干冰升华(舞台白烟、人工降雨)等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窗边冰花、灯管变黑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 物体的内能 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3.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二.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吸收 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 /(Kg。℃)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后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物质的吸放热计算公式:Q =cm△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篇二: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1(1)分子(2)间隙(3)无规则运动(4)引力,斥力。2小于,分子间有间隙。3间隙,斥力。4扩散,无规则,温度。5内,热传递,电。6、455.4。7做功,热传递。8ABFG。9、4.2*105。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 (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 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二)、教材体例: 1、教材正文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栏目。如:交流与讨论、信息窗、试验探究、探究点拨等。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物理学家史料、及故事等。 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三、教材知识结构: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1.在生活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2.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冰的熔点。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C。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水的沸点,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的100。C。 3.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固体属于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属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硬变软再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是非晶体,晶体可直接由硬的固体变成流动的液体。 4.在利用熔化图像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时,持续上升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呈阶梯式上升的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5.晶体的熔点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液体的沸点也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低的地方液体的沸点低。 6.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能够继续吸热。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条:(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7.对于同一种液体而言,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8.物质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9.使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液体能够继续吸热。 10.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2)——————————————————————————————(3)————————————————————————————————————。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制冷”和“致冷”不是一回事,注意不要写错字。 11.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共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结)和凝华需要放热。 12.无论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 13.在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热,低温物体吸热。 14.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注意开源节流,避免水危机的出现。水体可以自净,也可以进行人工净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 九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与化学共用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以下说法最符合事实的是:( ) A.家里电冰箱的功率约为800W B.我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380V C.教室里一只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AD.12月份主城区的平均气温可达20℃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B.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发热,锯条的能增加,木板能减少 D.煮好的豆浆香气四溢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确的是( ) A.在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大 B.微波炉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C.如果家庭电路中不安装保险丝,那么发生短路时,会因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过大而烧毁用电器 D.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 4.如图1所示的四个图可以用来演示物理现象,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 A.图甲可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B.图乙可用来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C.图丙可用来演示电流的磁效应D.图丁用来演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5.小明想设计一种能反映并可调节高低的电热毯电路,其原理是:顺时针转动旋钮型变阻器触片,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增大,产热加快,温度升高,反映温度高低的“仪表”(电压表)示数变大,在图2的电路图中符合设计要求的是() 图2

2121R R R R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6.在图3(a )(b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相等且保持不变,若电流表A1、A3的示数相等,则电阻R 、R1、R2的大小关系是( ) A. R=R1+R2 B.RR2 D.R= 7、明同学为了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他找来额定电压均为12V 的L 1、L 2两只灯泡。将两灯串联起来,按照图4所示的电路开始了实验探究,闭合开关后,看见灯L 2微微发光,灯L 1几乎不发光,则关于两灯的电阻R 1和R 2、两灯的额定功率P 1和P 2的大小关系成立的是(不考虑灯丝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 ) A .R 1>R 2,P 1>P 2 B .R 1<R 2,P 1<P 2 C .R 1>R 2,P 1<P 2 D .R 1<R 2,P 1>P 2 8.如图5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 ,当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V ;当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b 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V ,在15s 定值电阻R 1产生的热量为60J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电源电压为10V B . R 1的阻值为18Ω C .滑动变阻器R 的最大阻值为9Ω D .R 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4﹕3 二、填空作图题(第14题作图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9.科学家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围存在则磁场,第一个 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而英国物理学家 利 用逆向思维,通过十余年的探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如图6所示闭合开关,若导体ab 不动,左右移动磁铁,电路 中 (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 10.“55度,一个幸福的温度”目前,“喝水神器”——神奇 的“55度杯”在朋友微信圈中非常盛行,这款水杯是高科技产 品,往杯里倒入热水或凉水再经一分钟的摇晃后,能变成55摄 氏度适宜饮用的温水。据介绍,该款杯子的物理原理是在不锈 钢夹层中贮存了一种传热材料,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 的固液转换。当水温高于55℃时,能够快速把热量传递到杯壁 并贮存起来,使水温降到55℃;当水温低于55℃时,该材料会缓慢释放热量,传热材料为纯物理相变(物态变化)环保材料。若杯有0.5 kg 温度为95 ℃的开水,小田同学摇晃了一分钟后便开始饮用。请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热学问题并解答。 问题: 解答: 11.如图8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 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 ,金 属箔开一定的角度, 金属箔开的瞬间电流向是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教学及复习计划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及总复习计划 本学期是九年级进入冲刺的最后一个学期,新课在3月初结束,新课已经不是本学期的重点,如何在3、4、5、6四个月的总复习阶段进行有效的复习才是本学期教学的重心所在。 一、指导思想: 在做好九年级物理第十九、二十章新课教学的同时,以2014年中考为目标,以物理课本为主,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考试说明为指导,多渠道收集资料,全面统筹做好复习,教学中,应该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活动中心放在使学生自我获得知识,完善知识,弥补不足,以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扎实深入、全面高效地做好“三轮大复习”工作。 二、基本情况分析 九(6)班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31人,优生14人,学困生13人;九(7)班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人,优生11人,学困生8人;九(3)班有学生39人,其中女生人,优生2人,学困生25人;九(6)(7)班学生由于大多能自主学习,并掌握了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把握和吃透上没有太大问题,多数学生基础较好,能够领会老师意图,而(3)班的学生由于思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有厌学念头,基础较差,兴趣不浓、理解能力不强,导致收效甚微。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本期新授第二册物理十九章始到第二十章,复习第一册、二册物理全部 内容。 2、编排意图: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 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知识构建: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 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4、复习重点内容:第一册:密度;压强;机械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第二册:热学; 电功和电功率,电和磁。 四、学期培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使他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力争毕业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达95% 以上。 2、力争中考平均分九(6)(7)达58分以上,优秀率达30%、及格率达70%,低分率控制 在10%以内。九(3)平均分达30分以上,优秀率达5%、及格率达20%,低分率控制在50%以内。 五、方法措施及复习策略: 1. 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 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更有实效;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2. 加强复习,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充分利用各班物理晚自习及晚自习后的时间对学生开展复习和辅导,采取教务处提倡的阶段性三轮式复习方法,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练习和巩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套试卷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沪科版中学生九年级试卷。 全套试卷共14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十二章使用(1份) 2. 第十三章使用(1份) 3. 第十四章使用(1份) 4. 第十五章使用(1份) 5. 第十六章使用(1份) 6. 第十七章使用(1份) 7. 第十八章使用(1份) 8. 第十九章使用(1份) 9. 第二十章使用(1份) 10.期中达标检测卷(1份) 11.期末达标检测卷(2份) 12.中考模拟卷(2份)

第十二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A.0 ℃B.10 ℃C.40 ℃D.100 ℃ 2.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A.钢铁B.玻璃C.蜡块D.沥青 3.我们生活在这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 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 (第4题图) 4.如图是邵阳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 A.汽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凝固现象 5.深秋,屋顶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液化C.熔化D.凝固 6.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第6题图)

7.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8.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上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A.液化现象B.凝华现象C.汽化现象D.升华现象 9.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冰棍是水凝固形成的 10.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防止水蒸气液化 (第11题图)

(完整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