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设计说明

金融学教学设计说明
金融学教学设计说明

《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教学设计

所属大类专业:应用经济学

参考教材:金融学第三版(黄达)

讲授容: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适用对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

工商企业管理等财经类专业

教师:

职称:讲师

时间:2016年1月

教学基本容及方法

教学基本容方法及手段

组织教学:

讲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回忆旧知:

1.货币政策的定义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讲授新课:

一、导入相关资料

导入2007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如下图19-1和表19-1所示:

图19-1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趋势图从图19-1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5年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5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下降趋势。

表19-1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体调整数据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第八章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来源主要是围绕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上图2015年大向学习委员

询问

到课情况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问题教学法

课堂讨论法

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月份的19.5%调至10月份的17%,

中小型金融机构则由16%调至13.5%.

中央银行为什么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结合第八章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

二、货币政策工具

本节课主要围绕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来进行讲解,如下图19-2金融宏

观调控机制框架与要素,它是指中央银行启动调控工具到政策目标实现

的自然过程。

图19-2 金融宏观调控框架与要素

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堆社会的货币信用总

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

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讲授法

金融学教案

金融学教案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学院(部、中心) _ 经济学院___________ 系(部) __ 金融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 金融学____________ 授课对象金融学本科生 __ 授课教师__ _ 王昊____________ 职称职务 ___ _讲师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 _《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制 二OO八年三月 1 金融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一第二大节课时安排 2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课程体系介绍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课程体系介绍(掌握) 目的: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学、拓宽知识深度的源动力。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商品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活动,而现代金融活动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

货币运行和信用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来概括我们所处的经济时 代。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与信用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了解货币的起源理论,货币的起源由于在《政治经济学》中学过故略讲;掌握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掌握)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课程体系介绍: 概括金融学知识要点、金融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的一、二节内容: 基本内容:讲述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 和经济职能 重点:讲述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难点: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作用的两面性,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理论 (一)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货币产生的基础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发展

金融学概论期末试卷

期末考试 金融学 一、名词解释(5*5=25)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或信用增加,致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利息:指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本金以外的报酬,是贷款人让渡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借款人获得货币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 股票: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二、简答题(6*5=30) 1、简述金融的分类。 答:1)按照金融活动的运行机制划分:微观金融、宏观金融 2)按照资金融通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直接金融、间接金融 3)按照金融活动的目的划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 4)按照金融活动是否由政府主导划分:官方金融、民间金融 5)按照金融活动的地理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国际金融 2、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并能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使买与卖不再像物物交换那样必须同时进行,而是可以分别进行。 3)贮藏手段: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

退出流通领域之后可以被人们贮藏起来,具有保存价值。 4)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清偿债务、赋税、支付租金和工资的时候,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即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答:(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不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4、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1)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将资金富余者手里融通到资金需求者手里。 2)资金积累:资金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形成。 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经济调节: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本身对经济的调节和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渠道和场所。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 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 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 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后,金融业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要求,我院适时开办了金融学专业。作为学院一个新设重要专业,在很多方面需要规划与建设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以适应竞争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特制定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性强,但也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厚基础是指本专业毕业生金融学基础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宽口径则是指他们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其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同学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学功底,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数学和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具体目标是: 第一,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租赁及其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能胜任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达到硕士研究生入学水平并能向更高理论层次发展的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此制定了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学科建设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届两个班共60人,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计划3年内扩大到6个班,总计180人。 三、师资队伍条件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虽然金融学专业的师资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但还没有形成较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因此,如何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是未来几年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2008年全院具有正高职的教师应该达到60人,如果按照25个专业计算,每个专业应该有2-3名正教授。金融学专业,现有教师中2006年前可培养出1-2名教授,但还需要有在全国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金融学专业共有专业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1名,具有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课程代码0023100710-4授课日期月日()课程名称Monetary Economics 授课方式授课+讨论授课教师姓名Kong Danfeng (孔丹凤)职称Professor授课对象金融数学2011级 39人 留学生2人(荷兰、意大利)授课时数18周周3授课地点中心理综楼208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is chapter is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that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at is needed in later chapters of the book. This chapter allows the instructor to branch out to various choices of later chapters, thus allow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coverag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o transmit to the student is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re crucial to a well-functioning economy because they channel funds from those who do not have a productive use for them to those who do. The chapter introduces Global boxes, which are sprinkled throughout the text, to get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global economy.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 Fun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Exchanges and Over-the-Counter Markets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 Financial Market Instruments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Bond Market, Eurobonds, and Eurocurrencies World Stock Markets * Func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direct Finance Transactions Costs Risk Shar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 Type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Contractual Savings Institutions 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 *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creas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Investors Ensuring the Soundnes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Financial Regulation Abroad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金融建模与计算教学大纲

《金融建模与计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020235 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金融建模与计算 2. 英文名称:Financial Modeling and Computing 3.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4. 学分:3 总学时:51 5.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6.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7. 考核形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金融建模与计算》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金融建模与计算》这门课程是以解决金融研究和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给出了算法和实现程序,选择SAS软件作为应用平台,要求学生有金融学、概率统计基础和SAS编程技能。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风险度量实验和金融产品定价实验,每个部分包括三个模块:金融理论与模型、算法实现及计算程序,该课程注重模型及其算法的介绍,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金融建模与计算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风险度量实验和金融产品定价实验三个部分的金融理论与模型及其对应的SAS算法实现和计算程序,在金融理论、实务和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更深入到如何实现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按照教学方案安排,本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讲授,其中课内讲授29学时,实践课22学时,具体讲授内容及学时安排见下表: 1. 参考教材 廖文辉,张学奇编著,金融计算与建模实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参考书目 [1] 朱世武主编,金融计算与建模:理论、算法与SAS程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顺泉主编,金融财务建模与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1部分金融学基础指标计算实验(2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股票收益、固定证券收益、收益波动等相关概念; 2. 掌握各类收益率计算的金融理论与模型; 3. 掌握各类收益率计算的算法实现及其计算程序. 【教学重点】 1. 股票收益、固定证券收益、收益波动等相关概念;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7-8章)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 课次第8次 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第8教学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 2、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组织形式; 3、掌握存款的创造过程; 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1、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是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信用机构。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早期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源于货币兑换业。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现代资本主义银行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是由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点: 1、利息水平适当; 2、信用功能扩大;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特殊的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1、银行具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图示教学

2、银行的业务活动处于再生产过程之中,是实现资本循环的必要环节。 3、银行的经营目标也是取得利润收入,同样受利润平均化规律的支配。 4、银行的利润也是来源于剩余价值。 其次,商业银行又是特殊企业 1、经营对象特殊。不经营普通商品,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2、活动领域特殊。其活动处于货币信用领域,通过货币信用业务同其他企业发生广泛联系,并取得利润收入。 3、对于经济影响程度特殊。银行与社会各部门联系密切,对整个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具有以下职能: (一)信用中介职能,这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含义:充当信用中介是指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媒介。 注意二点:充当信用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属于间接融资活动,可以克服企业之间直接借贷的局限性。 (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 即把社会各阶层的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生产的资本。也就是将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 (三)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在为企业之间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服务性业务时执行此职能。(四)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商业银行创造了可以节约现金的信用工具,节约了流通费用。 2、借助于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可以创造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信用。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券和支票。(但在现代,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发行银行券。)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美国。 单一银行制优点: 1、可以防止银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也可以缓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2、有利于银行与本地政府和企业协调关系,为本地经济服务。 3、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自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金融学的内容概括

金融学1—6章的内容概括 金融是资金融通或资金借贷,研究的是对货币资金(资源)进行跨期配置。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在宏观金融学中,又分为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在微观金融学中又分为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金融是一切与钱有关的活动。比如有“政府财政”、“公司财务”、“个人(家庭)理财”等,也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储蓄协会、住宅贷款协会,以及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等,同时也有专指证券市场的,比如:资本市场运作与金融资产供给与价格形成的领域。 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四大行业。金融监管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中,经济主体主要是消费者、企业、国家、金融机构。 第一章货币概述 分工是财富的基本源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在商品经济时代,产品大都用来交换的,而在小农经济时代,产品大都用来自给的。分工是财富的基本源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分工,也使产品变得私有化,为了使社会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人们就会通过交换彼此的物品来得到商品。在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物物交换和媒介交换。物物交换也就是直接交换,即人们用商品与商品进行交换,而媒介交换就是间接交换,就是通过一种媒介,达成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媒介交换使社会中出现了货币,因此,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的矛盾而产生的,货币节约了交易时间(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并促进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思考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忽视两点:1. 效率;2. 节约(社会费用,交易成本)。 在一个市场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资产。人力资源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我们往往通过工资来将其价值表现出来。而资产有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之分,其分别存在于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之中,其价值是分别通过价格、利率、价格来表现的。市场经济指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基础作用,计划经济指资源配置中计划起基础作用,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资产是可以带来收益,资产往往能被衡量价值、保存价值、甚至增加价值。 货币的功能有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交易媒介指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即只有货币具有的功能,价值贮藏指其他资产也有,甚至优于货币。资产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变成交易媒介的能力(难易和快慢程度)。.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有收益的资产。它是假定,但符合一定的事实,流动性是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摘要:面对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需要大量的金融 专业人才,以解决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问题。金融课堂教学对培养 适应我国金融业开放的急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学 基础》的课堂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两大重任,两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传授”是指使学生学会某种金融知识, 掌握某种金融技能;而“人文教育”是指使学生学会做人。金融学课 堂教学也只有在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具备与市场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新的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才能实 现金融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达到金融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培养通 晓前沿金融理论、精通金融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金融 人才。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 两方面研究金融课堂教学方法。 词:知识传授;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于一身,将知识显像化、趣味化,正确表达了学科的知识内容,反 映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远程反馈的功能,弥补了板书表达的不足和缺陷。金融学精品课程课件的制作,只有 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符合教学规律。利用先进 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同时抓好传统的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讲清基本知识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金融教师 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性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是 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最起码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是课上热热闹闹, 课后茫茫然然,对所学课程缺乏理论功底。金融课对许多学生来讲,本身是一门很生疏的课程,专业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在教学中 应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如:在讲到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本概 念时,可用超级链接重点讲解,从现实中如何操作具体业务出发, 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然后推导出理论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抓住重点和难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所谓重点,就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等内容;所谓难点,就是较难理解,不易把 握的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授中除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 授一般内容外,讲清重点、难点,就能以点带面,加深理解,否则 本门课程的学习就只能是囫囵吞枣。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内招生)

货币银行学教案 暨大金融系萧松华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文献: ?黄达:《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精读教材、归纳总结、广泛阅读有关文献 ?做好练习并自我检测 ?观察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积极参与讨论 ?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章货币 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 1、货币购买力与价格 2、金属货币的自发调节功能 3、货币制度及其内容、格雷欣法则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5、货币的定义及层次划分标准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 1、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反映价值是相对准确,只是从趋势上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两类因素:价值和供求。 ·思考:当货币是否足值时,价格的决定与变化? 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power of Money),又称货币价值(Value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数量)。货币购买力(L)是价格(P)的倒数。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1

货币金融教案

《货币金融学》部分章节教案 黄农 2013-3-20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作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节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也可以看作是货币持有人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高利贷者的贷款对象有奴隶主、地主及小生产者。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小生产者,利息显然来源于小生产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奴隶主或地主,利息的来源则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价值,因为奴隶主和地主是不参加任何生产的寄生阶级,他们收入的源泉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成果。所以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所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产品的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价值。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息的支付逐渐过渡到贷币形式上来。真正意义上的利息是资本主义的利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但在资本的表面运动形式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掩盖了,货币被贷放出去一定时间后,带着增殖的价值△G回到出发点,仿佛货币自身有了增殖的能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 由此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只有转化为现实资本,进入生产,才能增殖。由于货币资本家在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将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后者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马克思经过科学的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自己的资本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报酬,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资金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利息范畴

《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金融基础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金融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银行相关业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发展、货币制度、货币流通;信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信用密不可分的利率;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按中职生认知特点和所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学、参观、请在商业银行第一线人员来介绍、动手练习掌握操作程序和基本技能,以现实工作案例和情景结合课堂教学传授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学习金融事务专业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72节,其中实践课时为12节。 二、课程目标 (一)掌握知识要点目标 1、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制度 和货币流通等知识。 2、理解和掌握信用、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利息、利率等。 3、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作用、特征、构成,货币市场、资本 市场、黄金外汇市场的组成及运行机制。 4、理解的掌握目前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状况。 5、理解商业银行性质、职能、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商业银行的信 用创收。 6、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银行监管委员会(局)的性质、职 能、业务、货币政策及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7、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和国际信用等 到国际金融问题。 (二)职业能力目标或学习实践的内容 1、组织学生到钱币博物馆参观 (1)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形式及发展、特点、作用、联系;

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玉器珠宝鉴赏课心得体会三篇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近十年来,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延边大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特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并系统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珠宝鉴赏》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从xx年首次开设至今,该课程受到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使本课程成为独具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谈《珠宝鉴赏》公共选修课教学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体会。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近20年的时间,我国的珠宝首饰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产值1个亿发展到近1000亿元,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200万人。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铂金消费国,年销售铂金量达140-150万盎司;我国是亚洲最大的钻石市场之一,年消费钻石达

11亿美元;我国还是世界上第四大黄金消费国,年黄金首饰需求达到200吨左右;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和翡翠消费市场。可以说,我国珠宝消费已经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市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谈金融风险、金融工程这类艰涩难懂的内容呢? 现实的需要也要求金融学课堂改革,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从现实的需要来讲,人们需要知道我手中的钱通过怎样的投资渠道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而不单单是存在银行。如果投资其他的理财品种收益是多少?而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单靠课堂上讲的金融理论和现实脱节较大,没有太多指导性,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金融学的教学,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三、对《金融学基础》课堂改革方向的几点建议 1、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金融学基础的教材品种繁多,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尽量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选择教材。选择的方向力求结构新颖,内容务实创新,能准确体现现代金融的内涵,反映我国最新的金融发展的动向。每章都应有本章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案例、阅读材料,有课堂实训,能增强学生对金融基础理论的领悟;每章都应设置课后小结、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金融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2、逐步改善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入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太多时间思考问题,引入计算机网络后,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些较难理解的

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

货币金融学教学大纲 2014.01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雅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货币金融学Money And Finance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课程号:10235303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51 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类各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理论基础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释货币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介绍当今世界上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实务的新发展,同时,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 本课程主要面向财经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完成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张红伟:货币金融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郑艳文,荆国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版),2011 劳伦斯·鲍尔(Laurence M.Ball):鲍尔货币金融学,刘静,何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斯蒂芬·G.切凯蒂(Stephen G.Cecchetti),货币金融学(第3版)(英文注释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易刚﹑吴有昌:货币银行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殷孟波:货币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金融学基础教案

海航集团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金融学基础》教案 教师姓名罗丹玲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 授课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授课班级金融2-131 授课时间 2015 年 9 月 1 日- 1 月 15 日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融现象 ?个人、企业与银行发生存、贷款关系 ?利率的调节对个人生活、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影响 ?央行上调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企业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发生的国际收支牵涉到汇率问题,其变动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从而影响该国经济增长 ?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导言 ?一、学习金融学的重要意义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金融形式来完成 ?2、学习金融学也是拓展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必要和为深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金融学》是以货币、利率、银行(包括其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运行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三、金融学的基本框架 三根支柱:货币,利率,银行 一个空间:金融市场 上有调控:中央银行,金融总量与均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发展 外有扩展:国际金融关系 金融学的基本框架图示 ?教学内容: ?1、微观金融:指以金融厂商(各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使用者) 的最大化行为及价格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 ?2、宏观金融:指整体经济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及货币金融政策与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 的金融。反映金融业内部变量与收入、就业、价格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金融、经济类各专业、各层次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后修课程:《投资学》、《国际金融》、《公司理财》 总学时:51学时 考试方式:70%卷面笔试成绩 30%平时考勤、作业成绩 参考书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7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5 2.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3、乔治.考夫曼(美)著,《现代金融体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2016(自考)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R=Q/E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①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 ③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④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①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不利影响:①加强供求紧张 ②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③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率:r=I/P×100%(P=本金,I=利息额,r=利率)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金融学概论_复习要点

金融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人们进行产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若要使交换顺利完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需求 的双重巧合以及时间的双重巧合。 2、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货币形式的发展,其动因来自于人们对交换效率的要求。为了提高交换效率,作为货币 的材料被人们普遍接受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价值稳定性、稀缺性、易于分割、易于辨认、易于携带和保存、弹性的供应。 4、货币的形成经历4个阶段: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 段。 5、货币制度:简称“币制”,主要包括确定本位货币;货币单位;主币和辅币的制造及流 通程序;货币发行过程及金准备制度等内容。从历史看货币制度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等阶段。 6、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①确定本位货币金属②确定货币单位③确定主币和辅币的制造及 流通程序④确定纸币发行和流通程序⑤规定金本位制度。 7、货币制度类型:⒈银本位制;⒉金银复本位制(①平行本位制:当金银铸币各按其本身 所包含的价值同时流通时②双本位制:国家用法律规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③跛行本位制);⒊金本位制(基本特点是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毁②金币的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黄金价值保持一致③辅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④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⑤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⒋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8、金块本位制特点:①以价值符号的流通代替了金铸币流通,并规定价值符号的含金量② 以有限制的金块代替了自由的金币兑换③以买入金块制代替了自由铸造。 9、金汇兑本位制特点:①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只流通价值符号②价值符号只能购 买外汇,即可兑换金块的外汇③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通货同一个金块本位制国家的金币保持固定比价。 10、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 力②人民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没有含金量的规定,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③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通货④人民币的发行实现高度集中统一,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政府⑤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授权国有银行按国家规定,执行管理⑥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管理国家金银、外汇储备。 第二章信用

《金融学基础》教学大纲

《金融学基础》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金融学基础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开课部门:商管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通过对此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货币金融理论基础,国际金融相关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形成、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概念,理解货币供求货币均衡的意义并具有分析金融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门课程是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为两个专业的主要课程做基础铺垫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金融概述 1.金融范畴; 2.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3.金融学及其学科构成。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起源及演变; 2.货币的职能; 3.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4.货币制度。 第三章信用 1.信用与货币; 2.信用的作用; 3.信用的形式; 4.信用工具。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概述; 2.利率的定义及其种类; 3.利率的决定; 4.利率市场化。 第五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概述; 2.货币市场; 3.资本市场; 4.保险市场; 5.外汇市场。 第六章金融中介

1.金融中介概述; 2.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 3.中央银行; 4.商业银行; 5.投资银行; 6.信托投资与金通租赁公司。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 2.货币供给; 3.货币均衡。 第八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概述; 2.货币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工具;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中介指标;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九章金融创新与监管 1.金融创新; 2.金融监管。 四、课程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