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小结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已然过了第34个年头,中国经济的实力在不断上升,在全球经济运行中不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回望我们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仍然存在很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国际收支失衡,是困扰我国对外经济的一个重大难题。近年来我国在国际经济运行中,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导致积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截止2011年9月,已达到3.2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论是管理还是投资都面临着众多阻碍,因为如此众量的外汇的投资动向,都会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稳定、高回报的投资渠道,我国有奖大笔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以及州政府和企业债券。虽然现阶段收益较为可观,但长期来看,由于美联储长期保持着低利率政策,一旦美元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债信心不稳,美联储被迫加息,美国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会变得相当大。再加上美国国债总额还在不断攀升,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之后,美国政府连支付利息都会变得很吃力。

过量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外汇占款问题也日趋严重。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永远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就是“特里芬难题”。美元体系迟早会被内在矛盾所颠覆,不但如此,美元自从与黄金脱钩后,就总体来说价值缩水。我国以美元为抵押发行的人民币,必然总是有超发的趋势。这也造成了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尤其当美元走向破产,外汇占款将没有背后抵押品而成为凭空产生的过剩货币。

同时,贸易顺差加上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反过来又将迫使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使我国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由于债务危机而下滑,致使很多企业因订单不足而倒闭,工人失业,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同时倒闭企业由于国内经济受创,经营环境恶化,不得以将大量资金投向固定资产,比如房地产行业进行炒作,再次对内部均衡形成了严重挑战。国内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连年上涨,又对内需形成进一步打击,对内部均衡非常不利。

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还使得众多的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摩擦不断。动辄反倾销调查,设置贸易壁垒。受到很多不公正对待,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特点

不考虑错误与遗漏的平衡性项目,我国近5年来持续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格局。双顺差使国外资金净流入,一方面补充了国内投资资本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国内资本与技术双双不足,需要引进外资和技术来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进驻中国,我国制造业逐渐兴起。配合着我国优惠的劳动力市场和丰富资源以及政策环境,大量企业的生

产基地建在中国,源源不断的制造和出口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失业问题,但现如今产能过剩问题却依然得不到解决。消费力不足,过剩的产能便出口到国外。如此规模的制造业,加上一个消费力不足的市场,必然造成出口商品大大多于进口商品。造成巨大的贸易顺差现象。

由公式CA=I-[S+(T-G)]

可以看出,经常项目逆差等于国内投资减去国内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若国内投资等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平衡;若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逆差;若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顺差。我国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另一方面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根源还在于我国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表现为,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由于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还能力不足,所以“走出去”战略还十分滞后。这也是我国投资的不对称。

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

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首先要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即首先提振内需,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一方面政府的高税收要增大转移支付金额,为老百姓建设更好的养老体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减少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可以鼓励百姓消费。政府支出的扩大也增加了国内吸收,减少对外出口。消费力的提升使得国内市场更加活跃,政府让利于中小企业,增加企业利润。使得企业有能力提高生产力,并且愿意扩大规模多找工人增加就业机会。一个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加上完善的国内市场,可减少对国外出口的依赖,逐渐使得贸易趋于均衡。

我国近些年一直在进行着招商引资的政策,但同时,储蓄率高,投资渠道不畅通又是一个问题。吸引的外资企业,往往自己带来资本。这挤占了本国储蓄可以投资的优秀资源。在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以及著名公司时,可以设立相关法律,要求国内资本入股进行投资,共享利润。

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快建立完善的货币市场制度,使得企业,公司能够方便快捷的在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以提高国内高储蓄的应用率。避免国内剩余资本无处投资,国外资本又进入抢占优良投资渠道。造成资本和金融项顺差过大。像美国的货币市场就十分发达,有国库券市场,联邦基金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发达的货币市场少了向银行融资的重重麻烦,提高了效率,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相当滞后,改革开放后,客观上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最早发展的货币市场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到了1986年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拆借市场从1999年起,才规范的发展起来。建立规范的共同基金,将国内游资回笼进行合理的投资,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人民币升值是我国汇率政策的必然之道,但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对于我国短期内会引起汇率超调现象。国外需求弹性在金融海啸和债务危机背景下显得不足,导致大量制造业企业倒闭。短期内带来了众多问题。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一个必然选择,汇率弹性太大,极可能引起国际游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造成震荡。长期来看,上浮的汇率将会扩大进口并鼓励资本到境外投资,对于缓解顺差压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解决过量外汇占款。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由其出面以国家信用发行特种“外汇公债”,募集人民币资金,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替代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购买人角色,阻断外汇流入

央行的通道,杜绝仅仅为了收购外汇而大幅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外汇平准基金,将手中的外汇借给需要外汇的机构,只要利率高于外汇公债的利率便可盈利。这样,便减少了相应的外汇占款投放,增加了投资渠道,缓和了通胀压力。

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学教程》陈信华2008.7第一版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黄瑞玲黄忠平

《货币市场》《美国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基金》百度文库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宋鸿兵2012年01月第一版

—————————白少东09122853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和解决办法介绍

吉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及对策 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金融 1133 班 学生姓名兰天鹏 学号1802113344 指导教师王丽颖 职称副教授 二○一五年四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 4 月8 日

摘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两个账户上始终呈现“双顺差”的状态,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二十一世纪起,我国的“双顺差”状态更为明显,且“双顺差”的差额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在长时期的内外作用下产生的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的状态很难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在短期内被消除,并且,这种状态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持续严重不平衡的状态,已经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和现如今人民币对外升值也产生了雨大的内在压力,不但削弱了我国政府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也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带来了众多摩擦。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严重性,采取积极对策,消除不良影响。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项目账户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on current account,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s are always two "twin surplus" in the state, the data show that since 2005, China's "double surplus"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and its scale is still growing trend. Our country for 16 years, "double surplus" pattern, in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economy is very rare.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long-term, 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double surplus" pattern is difficult to disappear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bviously, the term "double surplus" state of our economy more harm than good. 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of long-term sustained serious state of imbalance, has le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flation on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is now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foreign rain also produced internal pressure, not only weaken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the economy adopted monetary policy, but also to China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has brought numerous fric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to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eliminate adverse effects. Keywords:Balance of payments Double surplus Current account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金融与保险】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王思蔚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由于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 增长。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 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 目两大方面分别详细讨论了各自持续顺差的原因,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有 效调节方法。 关键词: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涉外经济政策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状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c17701486.html,)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附件)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744亿美元,支出838亿美元,逆差9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390亿美元,支出283亿美元,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77亿美元,支出23亿美元,顺差254亿美元。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4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40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其中,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不断扩大(图一),首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其次,大规模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另外,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为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埋下了隐患。不但如此,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1.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 从经常项目来看,根据国民核算恒等式,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民储蓄与国内投资之差。过去10年来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国民储蓄都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这主要是由于: (1)经济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增长,推动居民储蓄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10.4%提高到13.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却从80年代的12.3%下降到9.1%。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而第三产业只增长了7.7%。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使在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产品普遍缺乏个性,种类少,附加值难以提高。这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增长,导致储蓄被动增加,超过国内投资的水平就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 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反映在对外经济上,是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消化国内一般商品过剩的生产能

浅论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与调节

浅论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与调节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连续16年之多的持续顺差,并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顺差量。通过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和相关的政府政策实施状况,提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与调节方法。 关键词:国际收支不平衡;产业分工;内需不足;产业政策 1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从1999年到20XX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八年“双顺差”,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2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 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截至20XX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内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并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消费的能力,因此相关产业必须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

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困难,即对外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一、产生国际收支失衡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变化而使一国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货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变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 (六)贸易竞争性失衡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失衡 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对一国经济影响: (一)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影响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声誉。

3.使该国获取外汇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生产资料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国内财政以及人民充分就业。 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 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正常增长。 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出口产品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进口产品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4.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5.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调节,二是人为调节。 (一)自动调节 指国际收支在失衡后一定时期内可自动恢复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国只要遵循游戏规则,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黄金自由输出入和物价涨跌而自动取得平衡。 所谓游戏规则: (一)规定货币含金量并以铸币平价决定汇率; (二)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四)自由商品市场,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预,物价上个具有完全弹性,各国之间处于完全竞争、充分就业状态。 2.纸币流通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 (1)固定汇率下自动调节机制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有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 摘要: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内外经济均衡两个目标。 如果只考虑对内均衡,那么,外部不均衡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国内经济。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的现实,认为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并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及外汇汇率改革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失衡;内外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也越来越重要。针对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实,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通胀低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为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9亿美元上涨74%,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473亿美元,说明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状况没有改善。因此,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在国际收支领域出现的大量“双顺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国际产业的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甚至高污染的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我国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和重新分工,而逐渐成为许多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这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进口替代水平。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但这种扩大进口的需求却受到了限制,从而造成国内产能增长较快、而消费需求又相对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所以造成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不协调,消费增长在两大内需中长期处于明显滞后状态。据我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自1978年至2004年的26年来,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3.2%的水平,但同期消费增长水平却一直低于投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速仅为8.6%。我国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以接近消费增长率一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具体涵义 如上一章所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及平衡项目的借贷双方在帐面上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概念。但是,本章所讲的“平衡”与“不平衡”并非会计意义上的,而是指实际经济意义上的。国际经济交易反映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有若干项目,各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按其交易的性质可分为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和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或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追求市场、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进行的交易,由于其自主性质,必然经常地出现差额;补偿性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或缺口而进行的各种交易活动,如分期付款、商业信用、动用官方储备等等。有了这样的区别后,我们就能较准确地判断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不平衡。如果基于自主性交易就能维持的平衡,则该国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如果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必需用补偿性交易来轧平,这样达到的平衡是形式上的平衡,被动的平衡,其实质就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这种识别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方法,从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概念上很难准确区别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在统计上也很难加以区别。因为一笔交易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是不同的归类。例如,一国货币当局以提高利率来吸引外资,就投资者而言属自主性交易,就货币当局而言却属调节性交易,若投资者系该国居民,则同一笔交易既可归入自主性项目,也可列入调节性项目。因此,按交易动机识别国际收支的平衡与不平衡仅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迄今为止,还无法将这一思维付诸实践。 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横线以上项目1的平衡,即综合项目的平衡。横线以下的项目即平 1很多国家习惯性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官方储备项目之上划一根线,以区分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性质的不同,线上项目代表自主性交易项目,线下项目代表补偿性交易项目。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word精品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答:(一)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因素 引起,概括起来主要有: (1)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给国际收支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种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更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收入性因素。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3)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由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又称为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4)货币性因素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化也可能造成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由货币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5)偶发性因素(二)通常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 1.税收与补贴税收与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对出口企业或者进口替代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者税收减免以及进口加税等。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本国产品的出口条件,刺激出口,减少进口。2.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来影响国际收支的。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中心是利率与汇率。 1.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2 .贴现政策3 .公开市场业务4 .调整汇率 (三)直接管制:在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也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的办法加以扭转。直接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二、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 2.国际收支状况3.利率水平4.财政与货币政策5.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 在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常常是十分敏感的,一些非经济、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到外汇市场。另外,诸如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得各个市场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价格的相互传递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答:汇率这种特殊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宏观变量,它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日益深刻。因此汇率政策及汇率调整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官方储备的影响:第一,汇率变动后,会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国的官方储备发生变动。第二,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使持有该储备货币的国家的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或减少。 4.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汇率不稳,加剧有关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汇率不稳,加剧国际投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

第七章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学习目的:一般而言,实际经济意义上的国际收支总是不平衡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具体内涵,理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原因,掌握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和基本的调节手段。 第一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具体涵义 如上一章所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及平衡项目的借贷双方在帐面上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概念。但是,本章所讲的“平衡”与“不平衡”并非会计意义上的,而是指实际经济意义上的。国际经济交易反映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有若干项目,各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按其交易的性质可分为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和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或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追求市场、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进行的交易,由于其自主性质,必然经常地出现差额;补偿性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或缺口而进行的各种交易活动,如分期付款、商业信用、动用官方储备等等。有了这样的区别后,我们就能较准确地判断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不平衡。如果基于自主性交易就能维持的平衡,则该国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如果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必需用补偿性交易来轧平,这样达到的平衡是形式上的平衡,被动的平衡,其实质就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这种识别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方法,从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概念上很难准确区别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在统计上也很难加以区别。因为一笔交易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是不同的归类。例如,一国货币当局以提高利率来吸引外资,就投资者而言属自主性交易,就货币当局而言却属调节性交易,若投资者系该国居民,则同一笔交易既可归入自主性项目,也可列入调节性项目。因此,按交易动机识别国际收支的平衡与不平衡仅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迄今为止,还无法将这一思维付诸实践。 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横线以上项目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临时性不平衡,是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动荡等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结构性不平衡,是因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3,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4,货币性不平衡,是在一定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失衡。5,收入性不平衡,是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影响外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 2,相对通货膨胀率 3,相对利率水平 4,市场预期 5,政府市场干预 6,经济增长率 外汇期货交易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异同: 二者的相同之处有:①都是以合同的形式把外汇买卖的汇率固定下来;②都是在将来某一定的时期进行交割;③外汇买卖的目的都是保值或投机。 它们的不同之处有:①买卖双方的合同与责任关系不同;②买卖远期外汇有无统一的标准化的规定不同;③是否收取手续费不同;④实现交易的场所与方式不同;⑤报价内容不同;⑥是否直接成交与收取佣金不同;⑦是否最后交割不同;⑧是否有保证金不同。 国际储备的来源: 1,经常项目顺差 2,中央银行在国内收购的黄金 3,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干预政策时购进的可兑换货币 4,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外借款净额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我国外汇汇率制度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现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特点: 1,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2,实行的是单一汇率 3,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4,,央行操作行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存在的问题: 1,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率并不反映当日外汇市场的行情 2,央行外汇干预力度过大 改革方案: 1,改变汇率过于固定的现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

一、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 答:(一)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概括起来主要有: (1)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给国际收支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种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更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收入性因素。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3)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由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又称为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4)货币性因素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化也可能造成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由货币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5)偶发性因素 (二) 通常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 1.税收与补贴 税收与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对出口企业或者进口替代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者税收减免以及进口加税等。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本国产品的出口条件,刺激出口,减少进口。 2.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来影响国际收支的。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中心是利率与汇率。 1.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2.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4.调整汇率 (三)直接管制:在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也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的办法加以扭转。直接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二、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 2.国际收支状况3.利率水平4.财政与货币政策5.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 在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常常是十分敏感的,一些非经济、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到外汇市场。另外,诸如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得各个市场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价格的相互传递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答:汇率这种特殊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宏观变量,它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日益深刻。因此汇率政策及汇率调整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官方储备的影响:第一,汇率变动后,会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国的官方储备发生变动。第二,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使持有该储备货币的国家的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或减少。 4.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汇率不稳,加剧有关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汇率不稳,加剧国际投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采用的调节政策有:(1)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理表现为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进而通过对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政府支出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数倍的减少;同时,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至于下降的程度则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的高低,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总需求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以外,财政政策还可直接作用于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特别是当国际收支的赤字源于财政赤字时,控制国内财政赤字即可直接改善国际收支。(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的水平,进而影响价格、利率等变量,达到最终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如果_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一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人,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3)信用政策调节。信用政策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面临较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4)外贸政策调节。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但是,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仅仅是一种对进口方面的单向调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和增加非关税壁垒来抑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但是,通过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会扭曲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效果,因此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走私猖獗、黑市活跃、千方百计逃脱管制。外贸管制还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简介 国际收支失衡(disequilibr ium)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臵、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等等。根据原因的不同,可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的或偶然的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其中主要包括季节性不平衡和偶然性不平衡。季节性不平衡,指由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对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发展中国家,季节性不平衡较为明显。偶然性不平衡,指由天灾人祸造成的一次性、无规律的不平衡,一旦有关天灾人祸的因素消失,国际收支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类型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有时根本不需要政策调节,市场汇率的波动有时就能将其纠正。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般也只需暂时动用官方储备资产便能加以克服。 2.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从经常项目来看,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国内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则经常项目往往会出现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繁荣期,国内社会总需求上升,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上升,经常项目则可能出现逆差。再从资本流动来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人增加;萧条时期,投资前景暗淡,资本流出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项目在各国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一般并不突出,故总的来说,一国在经济周期的萧条期国际收支易出现顺差,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国际收支易出现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项目地位愈益突出,这种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与一国经济周期的萧条或繁荣之间不再必然存在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化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换言之,货币性不平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当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高,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货币成本上升,并高于其他国家,从而导致出口减少;同时,进口则因价格相对低廉而受到鼓励。这样,经常项目收支便会恶化,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低,则易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4.收入性不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__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__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评述从现有文献看众多学者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一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__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6亿美元其中20__年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17年来平均值的4倍还多。资本和金融帐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

差。1990~20__年累计实现1106.6亿美元顺差创历史新高。而20__年629.64亿美元顺差较20__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15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20__年的l~2月同组数据仍保持增长态势。与过去两年同期相比贸易顺差大大提高。总体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冲击了经济的正常增长。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升值步伐持续平缓。卢锋 (20__)认为和其他国家相比最近10年来中国可贸易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单位成本在下降但名义汇率却趋于平缓这也印证了中国的名义汇率是被低估的。有的学者评论到人民币低估带来的自主性国际收支顺差已经威胁到国内通货膨胀20__年以来央行5次调整了人民币利率但是实际的利率仍然为负值。何帆(20__)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参考 “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这“一篮子”货币还是以美元为主的。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交易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最为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对应的实际就是美元的贬值。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以及美国两位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Rogoff和Obstfeld曾经研究指出美元至少要再贬值30%~40%才能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然而急剧的美元贬值会引起美国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急剧提高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自然是美元缓慢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如此的话中国的缓慢升值其实对美国是非常有利的。国内外舆论高调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双顺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姓名 刘宗芳学号2009102233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1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

国际收支失衡

浅析国际收支失衡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引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国际收支最后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平衡。但在实际当中,国际收支经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个人或经济实体为了经济上的某种目的而自主进行的交易。一国在一个长时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无须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与维持,就可以说该国国际收支达到了实质性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调节,二是人为调节。 【关键词】中国经济;储备资产;资本流动;国际收支 【正文】 一、国际收支失衡概况 (一)全球国际收支的主要状况 2009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稳步回升,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刺激和再建库存的拉动,但私人部门并未实质好转,消费疲软、失业高企、信贷收缩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自主增长动能尚未完全启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相对强劲,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发展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全球经济金融焦点。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联手出台一揽子救助措施,帮助欧盟成员国应对危机,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财务整顿。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集中表现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在三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日本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欧元区的经常项目账户基本保持平衡。 (二)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状况

最新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 节

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 2013年经济师考试报名工作预计2013年5月中旬展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经济师考试取得高分突破,成为决胜经济师考试的重心所在,网校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专业复习资料,供大家备考学习。 三、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 (一)困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必要性 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是稳定物价的要求。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动用外汇储备,投放外汇,回笼本币,导致通货紧缩;而当国际收支顺差时,货币当局投放本币,收购外汇,补充外汇储备,导致通货膨胀。为治理由国际收支不均衡导致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就有必要将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到均衡。②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是稳定汇率的要求。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供不应求,导致外汇汇率上涨;而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过于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为扭转由国际收支不均衡导致的外汇汇率涨跌,也有必要将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到均衡。③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是保有适量外汇储备的要求。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动用外汇储备,会导致外汇储备不足或枯竭;而当国际收支顺差时,货币当局补充外汇储备,会导致外汇储备过多。为治理由国际收支不均衡导致的外汇储备总量过少或过多,同样有必要将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到均衡。 (二)困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政策措施 1.国际收支不均衡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采用紧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生需求效应,即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导致进口需求减少,进口下降;二是产生价格效应,即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导致价格下跌,从而刺激出口,限制进口。 而在国际收支顺差时,可以采用松的财政政策。松的财政政策能对国际收支产生进口需求扩大的需求效应和价格上涨限制出口、刺激进口的价格效应。 财政政策主要调节经常项目收支。 (2)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采用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生需求效应,即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导致有支付能力的进口需求减少,进口下降;二是产生价格效应,即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价格下跌,从而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三是产生利率效应,即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提升,从而刺激资本流入,阻碍资本流出。而在国际收支顺差时,可以采用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能对国际收支产生进口需求扩大的需求效应,价格上涨限制出口、刺激进口的价格效应,以及利率降低阻碍资本流入、刺激资本流出的利率效应。 货币政策既调节经常项目收支,又调节资本项目收支。 (3)汇率政策。汇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实行本币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或有意在外汇市场上让本币贬值或升值。 汇率政策能够产生相对价格效应。这里的相对价格是指以外币标价的本国出口价格,以本币标价的本国进口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