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_省略_妮老师的_冷战的起源与反思_有感_黄牧航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_省略_妮老师的_冷战的起源与反思_有感_黄牧航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_省略_妮老师的_冷战的起源与反思_有感_黄牧航

【收稿日期】2012-09-02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主体观念,资源观念,生成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1-0014-03

总第658期Sum No.658

2012年第21期No .21,2012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听邓晓妮老师的《冷战的起源与反思》有感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新课改推进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有点扑朔迷离。随着教师们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活跃,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尝试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对这些尝试的评价,又似乎越来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了。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很多,评价量规也不少,但我觉得,无论是哪种理论或者方法,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和评课者都绕不过去的。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平时听课,我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去进行观测、思考。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拷问一节40多分钟课的价值,

也可以拷问一名教师对整个中学历史教育的理解。一旦有了好的观察点,就容易抓住教师授课中的闪光点,又不容易被教师授课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迷惑。

在中国历史教育学会2012年会的珠海会议上,我认真聆听了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的邓晓妮老师讲授的《冷战的起源与反思》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从以上的三个角度去进行分析的。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教什么”根本就不成为问题,课程标准怎么写、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嘛。问题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完全有必要有理由继续追问下去。一般说来,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要求,我们没有太大的改变空间;而教科书仅仅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我们拥有较大的发挥创新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用”教科书,而不是

“教”教科书。用教科书又意味着我们需要以课程的观念来理解教学,而不是停留在把教科书当作是圣经的观念上。课程的观念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课程的主体观念———教师就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教师本身;二是资源的观念———最好的资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积累起来的,不能够指望某个团体或机构给你提供整套的符合你心意的教学资源;三是生成的观念———最好的课程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

反观邓老师的这节课,如果以上述的三个标准来衡量,我觉得她基本能够以历史课程的观念来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冷战的起源与反思》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要求的课,属于邓老师自己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的课。她觉得冷战起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思维训练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专门把它提取出来讲授。这意味着教师能够不唯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处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就是主体的观念。在资源呈现的环节上,邓老师所运用的基本是她所教学生的漫画作品,通过对6幅漫画的评论,建构起整节课的体例。漫画虽然是学生创作的,但当教师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时,就成为极具

教学设计

14

教师个人风格的资源,这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教师可以借鉴而不能照搬的。这就是资源的观念。在资源运用的环节上,邓老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不断深化对漫画所反映出问题的理解,这就是生成的观念。

本节课的课程观念虽然基本上建立起来,但远未臻于完美的结果,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仍很多。例如,作为教学主题的选择,中学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尤其到了高二复习的时候。但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题的价值——

—是否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是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是主题的体系,即所选择的若干个主题之间最好存在着逻辑关系,而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从这两方面看,《冷战的起源与反思》并不算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冷战的起源要反思,那么冷战以戏剧性的方式结束,是否也需要反思?当我们确定主题不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目标、而是以探究事物的某个环节为目标时,这个主题就不算是上乘的主题。此外,该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我在看教学设计中也没能看出来。主题间的逻辑关系既可以是内容的联系,也可以是研究方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存在,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整体驾驭能力的高低。

此外,在资源的使用上,学生漫画的使用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但漫画并没有运用得很好。本课讲了3个大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缘何而起?反思冷战的缘起。而6幅漫画全部集中在第2个问题“冷战缘何而起”。其实漫画作为一种思想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最适宜运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第3个“反思冷战的缘起”,而讲述这部分的时候漫画反而退场了,教师以两则文字史料来代替。因此,最好的资源并没有用到刀刃上。在讨论第2个问题时,对6幅漫画的分析逻辑性也不够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说明同一个问题,还是递进关系、对问题的挖掘不断深入?教学中呈现得不甚清楚。

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改后,我们极力倡导的是教师要从过去的过分注重教师怎样“教”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转变。换言之,教师讲得好、表演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收获,学到了东西没有。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授课形式上,教师是追求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实行满堂灌,还是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层次上,当前许多教师都转变过来了。我们回看邓老师的录像课,明显可以看到,镜头更多的是指向了学生,而不是老师,的确实现了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有思想的碰撞?在这个层次上,很重要的一个评课观察点就是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

—是与学生深入探讨下去还是敷衍了事?第三个层次是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套思维方法或者学习方法?对于“怎样教”来讲,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依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大多数的知识点,但教师所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受用终身的。

学法的研究,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研究的重难点。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很多有鲜明特色的学习方法。如通过绘制漫画学历史、通过歌曲填词学历史、通过写小论文学历史、通过编演历史剧学历史等等。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不断地总结其中的规律。例如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是展示学生的漫画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仅仅停留在漫画作品的展示上,对于创作一幅漫画作品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观赏者如何评价一幅漫画作品的优劣,漫画作品与历史学习的关系等等,在课堂讲授中并没有太多的触及。因此,教师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正确的教学研究方向,但研究的重点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而应该探索其中所隐藏的学习规律。

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老师能够抓住“冷战思维”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冷战起源的

教学设计15

客观原因很多,但美苏双方都抱有强烈的“冷战思维”却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在许多大国领导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对当今的国际关系仍然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但在具体内容处理上,本节课还有三个方面的目标是需要努力达成的:

一是对冷战思维表现的分析应该更多地基于历史而不是基于现实。本课从开始展示美国大片《终结者》的海报,提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言论,到最后论述今天的亚太局势,给人的感觉是在畅谈今天的时事政治,对于冷战,尤其是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关系则没有令人信服的剖析。这点也是不少历史教师讲课缺乏历史感的一个原因——

—急于用结果来反推原因,急于用现实来抨击前人的失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所面临的困局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我们反倒没有太多的感悟和敬畏。

二是对某些价值观念的提升不是基于冷战起源,而是基于整个冷战本身。例如本课结束时提到:“尽管当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从两极对峙的擂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起,冷战的那层铁幕已渐渐收起,但国家间的误解和隔阂却没有消除,冷战的阴影仍时常笼罩着我们。当今世界在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多一分理解和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各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最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长久和平的无限向往。”这段话说得不错,问题是这段话并非从冷战起源当中可以分析出来,需要对冷战整体进行反思后才能够作出分析。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提升的一种技能——

—分析历史问题的要紧扣所教的内容,不宜急于戴帽子、以论带史。

三是对价值观的提炼不宜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层面。对许多价值观念内容的表述,我们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句子并不难,困难的地方在于对

历史事物的复杂性要有深入的剖析。例如本课中邓老师提到:“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合作比对抗好,沟通比猜疑好,和平比冷战好。”从美好理想角度来看这并没有错,但同时也应该指出,今天的国际社会依然是一个丛林法则盛行的社会,要维护好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并非单凭良好的愿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正确,手段不正确,目标同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同时也是最能够体现一名历史教师专业功底的问题。

上面评课的三个角度,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如何理解和实践中学历史课程的问题上。这里所说的课程,指的是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在中学里开设历史这一门课。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受众的需要。本文所强调的是要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来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意思就是要把中学的历史课程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事物,它有自身的目标、价值、内容和方法,它既不等同于高校的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它的呈现方式和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学历史教师对它的理解和操作。新课改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中学的历史课程已经慢慢摆脱了大学的束缚,在内容、方法和观念上都有了非常鲜明的自身特色。在邓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也看到这个努力的方向和初步的效果,我希望若干年之后,中学历史课程的学术研究根基将会更加深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黄牧航,男,1970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教学设计16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冷战起源

浅析冷战起源 摘要: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苏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外构想英国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苏联、东欧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其结果之一是最后导致了东西方冷战退出历史舞台。东西方冷战是战后近半个世纪里国际关系的主流,其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了解冷战起源是分析冷战的性质、冷战的发展及其终结的前提,也是探究冷战对当今国际关系影响的前提。冷战起源是一个多因素产物,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也包含美苏两国战略构想的冲突,因此,要对冷战起源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冷战之所以爆发,源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以18 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原则为立国的思想原则;苏联则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苏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二战中双方由于遭到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捐弃前嫌,结成了联盟, 但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溃败, 双方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 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抗又重新浮现。1 9 4 5 年 4 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说: “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1)这表明斯大林有乘胜利之机扩张社会主义的意图。二战末期, 在苏联帮助下, 一大批东欧国家获得解放, 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苏两国根据大战的进展和战后的局势,都努力扩大自己意识形态信仰的影响范围,在力所能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制度。 对于冷战的意识形态性质, 西方政治家和学者从不讳言, 并着意渲染。如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2)布什在冷战结束后坦率地承认: “40多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及其对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的威胁进行了斗争” ,并欢呼“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 ……这是民主和自由的胜利。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念道义力量的胜利”。(3)西方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正统派们也认为冷战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根本的回应”。(4)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着意把冷战描绘成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是为了给他们所从事的冷战戴上一个神圣的光环。但不可否认, 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抗争是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冷战起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在乘胜前进的同时,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苏联这样做虽然含有乘胜扩张共产主义的意图,但主要还是从保障自身安全考虑的。 苏德战争虽然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使苏联遭受空前的浩劫。战争给苏联造成了2 000多万人的死亡, 1 710 座城镇、7 万多个村庄和3万多家工矿企业被毁,直接经济损失估计高达25 600亿卢布(5)。这样,如何有效地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外战略构想的中心课题。斯大林希望战后继续维持苏、美、英三大国合作,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持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同时,鉴于苏联历史上所遭受的几次大规模入侵来自西部,斯大林力图通过把苏联西部向外推进,并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把昔日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此外,削弱德日等昔日仇敌,在中近东和远东尽可能谋取一些权益。罗斯福的亲信,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葛兆富 摘 要: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 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0、/苏联 扩张论0、/美苏共振论0、/英国主动论0、/综合作用论0,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 出一个头绪。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 合因素论 /冷战0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冷战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本文将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情况加以概述,以使史学/鉴往知来0之功能得以发挥。 关于冷战史研究,重中之重是起源问题。中外学者、政客围绕着在冷战起源中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应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美国霸权论0。持此观点者多为苏、中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1)。中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 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2)。 张宏毅、董宝才指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0和/划分势力范围0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0(3)。 美国修正学派史学家认为美国应对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负主要责任,阿尔佩罗维茨、霍罗维茨、威廉斯和费波等为其代表。阿尔佩罗维茨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并不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而是要向苏联炫耀实力,希图以此使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有所收敛(4)。霍罗维茨认为,杜鲁门上台伊始就改变了罗斯福 的对苏怀柔政策,是美国分裂了战时同盟,发动了冷战(5)。威廉斯等人认为,二战后美国所推行的是一种 对外经济扩张的政策,目的是占领海外市场,建立世界霸权,于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6)。60年代末,美国新左派史学家也同样强调,/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0,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0(7)。 其二、/苏联扩张论0。此观点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为美英史学家与政客所乐道。西方政客的/铁幕演说0、/八千字电报0、/多米诺骨牌理论0、/烂苹果理论0、/杜鲁门主义0等等,全都渗透着对苏联扩张的忧虑和恐惧,认为必须对苏联进行遏制。西方学界则配合政客的需要,大力抨击苏联,把冷战的责任第18卷第2期2001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Vol.18No.2 June 2001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 (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 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 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 ?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 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 ?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艺术 信仰崇拜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货物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原始先民的婚姻 ?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发展轨迹:多偶婚---对偶婚---单偶婚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119794.html,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作者:付华丽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5期 李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后两章立足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饮食、节庆、婚俗进行了詳尽的阐释,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坚持从宏观到微观。该书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在绪论部分宏观性地介绍了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又用了四个章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等,同时又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领域作了微观上的详尽介绍。有繁有简,详略得当,有浅有深,深入浅出,引导读者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坚持从纵向到横向。该书在理论框架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时,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说明,又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形成了横纵联合的理论结构,理论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同时该书还有很多颇有见识的观点,特别是对“美美与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国际观,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反映,同时还是对文化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再研究与再论述,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该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涵盖大量知识点,且语言平实通俗,简单易懂,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该书在编排上采用简明的方式,用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趣味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思想积极,观点创新,对指导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学时 一、教学目的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效果 1.紧密联系学生己掌握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以提练和深化,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2.如有条件,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 3.加强课堂提问,让学生回顾己学过的知识。 4.布置书面作业(论文)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

欧洲冷战的起源

欧洲冷战的起源——对战后苏联外交战略的思考摘要:冷战,20世界国际政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把世界格局划分成两个阵营,苏联和美国在其中充当着领头羊的作用。作为一个建立仅仅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苏联在冷战拉开序幕后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调整,其中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调整显得尤为突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是苏联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1,冷战内涵 判断冷战内涵有三点:1、是否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2、是否形成了两大集团、不同阵营的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3、冷战而非热战,并非是直接战争冲突。从这三个标准判断可知斯大林、丘吉尔的演说和伊朗危机都不是冷战的起源。沈教授本场报告重点根据对苏联档案的解读分析苏联战后对外关系的重新确定。沈教授指出,“凯南报告”认为苏联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要求扩张,在逻辑上说的通,但重要的是事实上斯大林是否要搞世界革命? 一从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提出“一国社会主义论”的背景,这一论说的提出标志着苏联在理论上放弃了世界革命。在现实上苏联又利用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和手段,成立共产国际,但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逐渐承认,斯大林不再以革命领袖出现而是以大国领导人出现,共产国际成为苏联外交工具。1943年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是为了取得英国等西方信任。共产国际的解散也标志着苏联战后外交是与西方合作而非对抗。 二从苏联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二战末期苏联处于极度匮乏、贫困的状态,苏联的出路在于和美国等西方合作。苏联通过工业化、集体化实现发展军工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已经形成了制度,是这种军事制度,无法在常态下延续,是二战挽救了斯大林模式。所以苏联战后必须和美国合作,与之决裂对抗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苏联在战后初期促成周边国家都搞联合政府,一方面维护自身安全,又让西方放心,实现和解。从伊朗危机、土耳其希腊危机等单个事件看都是斯大林机会主义的产物。同时美国杜鲁门宣言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苏联看法的转变,但这不是冷战的爆发。冷战是双方都采取政策,形成对抗的。苏联冷战政策的起点是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首先是1947年5月在法国政府危机,接着在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共产党被排挤出政府;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又让苏联感到美国在挖自己在东欧的墙角;苏联召集共产党成立“情报局”,这

中国传统文化

重看“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团结稳定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跨时代的深远影响。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展开讨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道德生命力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从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广阔而富饶的华夏大地上留下了辛勤劳作的足迹,深深地烙上了它们不畏艰难险阻、不畏荆棘坎坷,勇往直前的印记。后来,随着华夏族、汉族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疆域不断向外拓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范围亦趋宽广,及至19世纪中叶以后,不仅“中国”专指我国国家领土疆域,而“中华民族”也逐渐演进为全部中国境内诸民族的总称。据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是极富深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涵义的阐释也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多家观点,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大地上由诸民族共同创造并沿袭至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宝藏,其内容及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经得起五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仍以不可埋灭的气势立足于当今世界。追根溯源,无论是从宏观上分析,还是从微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具的基本特质,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的特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对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因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对于当前的发展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2.1重视伦理道德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人自古就有句俗话“名以食为天。”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饮食业随着在不断的发展着。 从食物摄取的角度讲。中国先有巢氏之名: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而后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自此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的一次大飞跃的物质基础。.再后出现的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更是发展到了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了调。自后进入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到汉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日趋丰富,这都归功于汉代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进食的方式。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食物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进食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及其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分配制度、道德风貌、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中国饮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时间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的饮食生活逐渐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其他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以茶、酒等为饮料的饮食结构。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3个基本特征 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身后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 2.、中国饮食文化涉猎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 3、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饮食文化萌芽阶段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萌芽阶段的发展历程可谓最为漫长,最为艰难; 2、以火熟食和陶器发明,是中国原始饮食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其不仅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社会文明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三)中国饮食文化形成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烹饪工具分门别类;烹饪原料品种繁多; 2、烹饪工艺已趋精致;烹饪名家纷纷涌现; 3、食礼规定下的饮食结构;八珍及南北食风; 4、宴饮制度下的燕乐侑食。 (四)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进一步增多,域外原料大量引进,海产品大量使用; 2、植物油用于烹饪,使烹饪工艺的某些环节出现了新的变化; 3、铁质烹饪器具的使用,实现了中国烹调工艺的又一飞跃; 4、瓷器和高桌座椅的普及,开始了中国餐具瓷器化合餐饮桌椅化新时代; 5、饮食名品多如繁星,拉开了伺候中国餐饮业通过名品刺激消费、在竞争中产生 的帷幕; 6、宴会盛行,奠定了中国传统宴会的基本模式; 7、烹饪专著大量涌现,食疗食养理论进一步发展,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内容。 (五)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风味流派是指中国饮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

试论冷战的起源

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 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 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

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 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英国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反法西斯斗争坚持到底。同时,战争也给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战争中,近三十万英军战死,六万平民丧生,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的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毁,三万五千名海员被打死。2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时的年费开支多达二百五十亿英镑,美元与黄金储备已消耗殆尽。为了进口武器,英国出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 《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诸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19.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理学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20.理学发萌于唐代中后期的韩愈、李翱,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