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

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儿童、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注意观察腕带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询问病人的自主感觉。

二、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要双人核对。

三、急危重症、普诊收住院、留观输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带。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同医疗垃圾处理。

四、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急诊科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1.处理留观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核对。2.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需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安瓿。抢救结束后医生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九对:对姓名、床号、性别、药名、剂量、浓度、用药时间、用法及药品有效期。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4.摆药后必须经过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5.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空安瓿;静脉用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6.发药或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无误后并

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7.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好处理。

(三)输血查对制度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诊疗号、血型(rh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3.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含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4.输血前需要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诊疗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及时送检。6.输血单应保留在病历中。

(四)急症清创患者核对制度1.术前准备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诊断、清创手术部位(左右)。2.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卡灭菌效果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五)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标识制度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六)查对要求

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不包括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与患者沟通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以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

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患者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目的:保证患者平安,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效劳过程中使用相同的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那么: 1 病人身份识别方式 1.1 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 1.2 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 识别标识。 2 以下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2.1 给药前; 2.2 输血或血制品前; 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 2.4 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 2.5 发放特殊饮食前; 2.6 转运前。 3 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 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24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 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

4.1 使用腕带的科室 4.1.1 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4.1.2 14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4.1.3 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 带〞。 4.2 腕带使用标准 4.2.1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4.2.2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4.2.3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4.2.4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 上新腕带。 4.2.5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那么佩戴在脚踝上。 4.2.6 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 1 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 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 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4 影像科室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急诊科与临床科室的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流程

急诊科与临床科室的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一)急诊与病房身份识别与转接制度 1、急诊的急危重病人待病情基本稳定后,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收入相关科室住院治疗,住院途中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意外应由主管医生向病人交待清楚,必要时由患者家属签字同意转送病房。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以及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4、为保障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做好优先检查的准备,必要时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的住院科室,并告知入院病人的诊断、简要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 5、病房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接待准备,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用物、吸痰用物等)并检查设备的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 6、急诊科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护士安排病人,交接病人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共同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腕带情况以确认患者身份;急诊科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患者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 7、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并在《急诊入院患者交接记录单》上签字,急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

急诊科。 (二)急诊与手术室转接流程: 1、急诊患者入院紧急救治,立即通知医师共同进行抢救(CPR、打开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吸氧、吸痰等)。 2、根据病情遵医嘱送相应医技科室检查。 3、遵医嘱用药、备血、备皮等术前准备,电话通知电梯、手术室准备接收病人。 4、危重患者医护共同陪送并在途中做好心电监护、吸氧、维持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抢救,轻症患者护士陪送患者至手术室。 5、向手术室当班人员交代患者病情、已实施的措施,填写《急诊入院患者交接记录单》,请手术室当班护士签名。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多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多篇) 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 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附:

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三.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份识别及核对程序四.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病人登记本”中。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交接登记本”上。者姓名。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名于护理记录中。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 4. 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字,认真做识别和交接记录。七、质控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核对患者入院资料与电脑录入信息,请患者或其近亲属确认患者姓名书写是否正确,腕带上标注信息(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患者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 2.护士为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使用PDA扫描患者腕带的二维码,各种信息吻合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二维码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应认真核对床头卡,使用PDA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4.患者在进行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患者实施检查时的身份正确。 5.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患者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6.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床头识别标识,药物过敏者需佩戴淡红色腕带,注明过敏的药物名称,与身份识别蓝色腕带佩戴

在同侧;手术患者佩戴深红色腕带,注明手术名称和麻醉方式,与身份识别蓝色腕带佩戴在同侧。 (二)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信息,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楣栏信息,以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急诊留观患者应佩戴手腕带。 3.手腕带上清晰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4.确定需手术或住院的患者,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和病房。 5.急诊专职导诊员和急诊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在转科交接本上签字。 6.再次双人核对治疗药物,带入病房或手术室。 7.急诊专职导诊员或急诊科医务人员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患者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身份识别与登记制度 1.患者需要转科时,护士办理好转科手续,电话通知转往科室,并对患者情况做简要介绍,接收科室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 2.患者转科前,责任护士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检查患者二维码腕带信息,评估其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皮肤状况、引流装置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填写《转科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 3.转科交接患者时,接收科室护士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 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1、门诊来院就诊患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者提供的身份信 息作为患者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凭据。 2、门诊号做为门诊患者唯一的身份辨识标识。 3、急诊科急诊、急救及留观患者、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4、医护人员所有的用药活动中必须同时采用两种患者身份辨识信息(姓名+门诊号)做 为患者身份辨识的方式。 5、在有创诊疗前,医护人员应主动请患者或家属陈述姓名,确保信息核对的准确性。 6、当医师辨认出患方采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求诊或采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 人求诊的,应当劝阻患方采用患者本人信息再次挂号。 7、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佩戴手腕带,记载信 息包括:科室、性别、诊断、门诊号,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 规范补写。 二、住院患者身份辨识 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护士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头卡。 2、住院患者以住院号做为患者唯一的身份辨识标识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行。 3、重症医学病房、手术室、输血、手术、昏迷、意识不清、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 定向力障碍的患者、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新生儿、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儿、无 名患者、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4、腕带应当准确标明患者所在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 等信息,并与患者或家属彼此证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腕带配戴部位皮肤完备、血运较好、松紧度适合例如腕带遗失、损坏、字迹模糊不清应当及时更改 5、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至少使用患者姓名+病案号 两种方式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请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再核对患者的病 案号,确保患者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多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多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多篇) 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三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四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第五篇: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更多相关范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 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附:

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三.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份识别及核对程序四.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病人登记本”中。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交接登记本”上。者姓名。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名于护理记录中。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 4. 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七、质控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八.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_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

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信患者的身份。 (五)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重新核对。 (六)“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码。项目包括:病房、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至少应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和标明床头卡。在手术、麻醉和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一律佩戴腕带标识,男性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女性患者使用粉红色腕带。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其中一种必备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其中必须手段。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在进行各种诊断、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识别制度,加强患者的身份识别。 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信息,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楣栏信息,以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昏迷、急诊及抢救患者佩戴手腕带,男性戴蓝色,女性戴粉红色,手腕带上清楚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3、确定行紧急手术的住院患者,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和病房。 4、急诊护士至少使用两种识别方法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在转科本上登记,将病人送入病房或手术室。 5、急诊护士与手术护士或病房护士进行双人核对,对患者病情、治疗、药物等情况进行交接,核对无误后方可签字。 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合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合集) 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护理核心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给药、输血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4)所有住院和急诊留观患者均佩戴腕带。“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信息。 (5)“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患者使用腕带应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6)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7)对手术、病危、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急诊抢救患者、输血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传染病患者、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8)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9)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7、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8、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必须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定制度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 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 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 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 标识。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 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 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 须填写 《患者转科交接本》 , 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 产房与病房、与 ICU 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 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 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 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 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 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 实行双人核对, 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 目规范。 10 对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 篇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 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 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 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关键环节交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修订) 一、门/ 急诊患者识别: (一)、门诊和急诊实施《医疗就诊卡》卡号管理,挂号室、门/ 急诊、入院处处置患者时需核对信息,发现不符应纠正。 (二)、急诊观察室和抢救室的患者实施腕带管理,急诊输液时根据输液执行单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年龄、诊断)。急诊危重患者由急诊护士佩戴腕带,普通急诊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 二、住院患者识别: (一)、由入院处为患者编具唯一住院号,住院患者实施腕带管理;病房护士佩戴腕带前核实患者姓名。 (二)、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发放特殊饮食、手术及有创诊疗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2种以上方式(床号+姓名),形式:腕带+询问。 (三)、腕带正确佩戴,原则上佩带在患者"左手",字迹清楚,松紧适宜,完整可用,字迹模糊及时更换。 (四)、注意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核对腕带、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

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询问,在场家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床号+姓名)。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床号+姓名)。 (七)、身份不明患者的腕带以“无名氏”表示。 (八)、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并遵守患者识别措施及交接程序。 (九)、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标识。 (十)、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交接登记及身份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一、门诊/ 急诊与手术室、ICU、病房之间转运患者流程: 1. 凡急、危重患者接诊后严格按照各项抢救程序做好急诊抢救 工作,护送患者做必需的检查。 2. 对严重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大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 在抢救同时需做好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医生接患者,必要时护送到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标准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 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 附: 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三.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 四.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份识别及核对程序四.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病人登记本”中。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并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如床号、姓名、住院号,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述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一)门诊、急诊患者: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必须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 (二)对新生儿、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入院后由科室护士和家属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无误后给患者带上腕带。 (三)手术患者:手术前由送手术者与手术室护士核对患者信息及腕带,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术式;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师三方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回病房后麻醉医师与病房护士交接核对患者信息并记录。 (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科室之间):查看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等信息,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作。

(五)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使用“腕带”作为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四、科室间患者交接:患者交接时,交接双方确认患者一般信息、病情、治疗和现有护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交接确认、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 五、加强对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护理部定期督导有记录。 六、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1.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或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2.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3.当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4.当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