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礼中医皮肤科。常用方剂

张志礼中医皮肤科。常用方剂

常用方剂

疏风除湿止痒类(10方)

麻黄方

[组成] 麻黄3g,杏仁4.5g,干姜皮3g,浮萍3g,白鲜皮15g,陈皮9g,牡丹皮9g,白僵蚕9g,丹参15g。

[功用] 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风寒者。

(以下不介绍用法的内服方剂,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桑菊饮

[组成] 桑叶9g,菊花9g,杏仁9g,桔梗9g,甘草3g,薄荷3g,连翘9g,芦根12g。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荨麻疹、皮肤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偏于风热者。

[来源] 《温病条辨》。

荆防方

[组成] 荆芥穗6g,防风6g,僵蚕6g,金银花12g,蝉蜕3g,牛蒡子9g,牡丹皮9g,浮萍6g,生地黄9g,薄荷6g,黄芩9g,甘草6g。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风热者,也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全虫方

[组成] 全蝎6g(打),皂角刺12g,猪牙皂6g,蒺藜15g,炒槐花15g,威灵仙12g,苦参9g,白鲜皮15g,黄柏15g。

[功用] 息风止痒,除湿解毒。

[主治] 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瘙痒症等。

浮萍丸

[组成] 浮萍(洗净)500g。

[制法]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 散风祛湿,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主治] 圆形脱发、皮肤瘙痒症、白癜风、荨麻疹等。

[用法] 每服6g,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来源] 《医宗金鉴》。

防风通圣丸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打光。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泻火。

[主治] 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证见表里俱实之象者。

[用法] 每次6~9g,日2次,温开水送服。

[来源] 《宣明论方》。

疏风除湿汤

[组成] 荆芥穗10g,防风10g,蝉蜕6g,薏苡仁30g,枳壳10g,白术10g,黄柏10g,车前子15g,车前草30g,菊花10g。

[功用] 散风消肿,清热除湿。

[主治] 适用于风湿侵犯上焦头面之风肿症。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风肿、过敏性阴囊水肿初期。

白疕丸

[组成] 苍术、白附子、桂枝、当归、秦艽、草乌、地枫皮、千年健、威灵仙、川芎、钩藤、菟丝子、牛膝、何首乌、川乌、知母、栀子、红花各60g,白花蛇30g,苦参、蒺藜、防风、小胡麻、苍耳子、黄柏、桃仁、紫草、全蝎、牡丹皮各120g,荆芥、白鲜皮各180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 祛风攻毒,除湿止痒。

[主治] 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用法] 每次3~6g,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消风散

[组成] 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各3g,甘草、川木通各1.5g。

[功用] 疏风消肿,清热除湿。

[主治] 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来源] 《医宗金鉴》。

普济消毒饮

[组成] 黄芩15g,黄连15g,连翘3g,玄参6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僵蚕2g,升麻2g,柴胡6g,陈皮6g。

[功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 急性湿疹、皮炎、颜面丹毒、日光疹。

[来源] 《东垣十书》。

养血润肤止痒类(7方)

养血解毒汤

[组成] 鸡血藤30g,当归15g,土茯苓30g,生地黄15g,山药15g,威灵仙15g,蜂房15g。

[功用] 养血润肤,除湿解毒。

[主治] 银屑病血燥型、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等。

当归饮子

[组成] 当归15g,生地黄12g,白芍9g,川芎9g,何首乌15g,荆芥6g,防风6g,蒺藜15g,黄芪12g,甘草9g。

[功用]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主治] 慢性荨麻疹、玫瑰糠疹、银屑病、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对老年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效果尤著。

[来源] 《医宗金鉴》。

止痒合剂

[组成] 防风9g,当归9g,首乌藤30g,苦参15g,白鲜皮30g,蒺藜30g。

[功用] 养血散风止痒。

[主治] 瘙痒性皮肤病。尤适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

[来源] 张志礼经验方。

润肤丸(散)

[组成] 桃仁、红花、熟地黄、独活、防风、防己各30g,川芎、当归、牡丹皮各45g,羌活、生地黄、白鲜皮各60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

[功用] 活血润肤,散风止痒。

[主治] 银屑病、鱼鳞病、脂溢性湿疹、皲裂性湿疹等,及其他角化性、肥厚性皮肤病。

[用法] 每服3~6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地黄饮子加减

[组成] 生地黄15g,熟地黄9g,何首乌12g,玄参9g,当归9g,蒺藜12g,牡丹皮9g,红花3g,白僵蚕9g,甘草6g。

[功用] 养血润肤,消风止痒。

[主治] 银屑病血燥型、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阴囊湿疹。

[来源] 《医宗金鉴》。

斩痒(止痒)丹

[组成] 人参240g,苦参300g,僵蚕45g,蒺藜、石南、没药、乳香、红花各60g,玳瑁12g,甘草15g。

[制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 益气活血,除湿止痒。

[主治] 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等。

[用法] 每次6~9g,日服1或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玉屏风散

[组成] 黄芪30g,白术60g,防风30g。

[制法] 上药共研末。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虚寒型荨麻疹。

[用法] 每服6g,日3次。

[来源] 《丹溪心法》。

清热凉血泻火类(17方)

解毒清营汤

[组成] 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15g,干生地15g,白茅根30g,生玳瑁9g,牡丹皮9g,赤芍9g,黄连6g,绿豆衣15g,茜草9g,栀子9g。

[功用] 清营解毒,凉血护心。

[主治] 急性皮炎、药疹等,证见气营两燔,毒热偏盛者及皮肤化脓性感染所致毒血症者。

解毒凉血汤

[组成] 生地黄炭15g,金银花炭15g,莲子心9g,白茅根30g,天花粉15g,紫花地丁9g,生栀仁6g,重楼15g,甘草6g,黄连9g,石膏60g等。

[功用] 清营凉血解毒。

[主治] 剥脱性皮炎、药疹、重症多形红斑等,证属气血两燔,毒热炽盛者,或合并感染毒血症者。

[用法] 先用石膏煎水再煮诸药,每日1剂,分2次服。

凉血活血汤

[组成] 槐花30g,紫草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黄30g,丹参15g,鸡血藤30g。

[功用] 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 银屑病血热型、急性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多形红斑等。

[来源] 张志礼经验方。

凉血五花汤

[组成] 红花9g,鸡冠花9g,凌霄花9g,玫瑰花9g,野菊花15g。[功用] 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 盘状红斑狼疮初期、日光性皮炎、玫瑰糠疹、酒渣鼻、多

形红斑等一切红斑性皮肤病,且病变位于身体上部者。

凉血五根汤

[组成] 白茅根30g,瓜蒌根15g,茜草根15g,紫草根30g,板蓝根15g。

[功用] 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 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下肢急性丹毒初起、银屑病等,且病变位于身体下部者。

枇杷清肺饮

[组成] 枇杷叶9g,桑白皮9g,黄连6g,黄柏9g,甘草6g,人参6g(现不多用)。

[功用] 清肺经热。

[主治] 肺胃湿热互结所致的酒渣鼻、痤疮及面部脂溢性皮炎。

[来源] 《医宗金鉴》。

栀子金花丸

[组成] 栀子、黄芩各865g,大黄865g,黄柏、天花粉各432g,知母300g,黄连36g。

[制法]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 泻热润燥,生津止渴。

[主治] 痤疮、酒渣鼻、疖肿、口腔溃疡等。

[用法] 每次6g,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 忌辛辣食物,孕妇忌服。

[来源] 《河间六书》。

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9g,黄芩6g,黄柏9g,栀子9g。

[功用] 清热解毒泻火。

[主治] 疖、痈、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疾患。

[来源] 《外台秘要》。

龙胆泻肝汤(丸)

[组成] 龙胆9g,黄芩9g,栀子6g,泽泻9g,川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6g,柴胡6g,生地黄9g,甘草3g。

[功用] 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 带状疱疹、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药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证属肝胆实热或肝胆湿热者。

[来源] 《古今医方集成》。

龙胆合剂

[组成] 龙胆9g,连翘15g,干生地15g,车前子12g,黄芩9g,栀子3g,牡丹皮9g,泽泻6g,川木通9g,甘草9g。

[功用] 泻肝胆火,清利湿热。

[主治] 急性湿疹、带状疱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来源] 《医宗金鉴》。

清热除湿汤

[组成] 龙胆9g,白茅根30g,生地黄30g,大青叶15g,车前草15g,石膏30g,黄芩9g,六一散15g。

[功用] 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主治] 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所致的急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带状疱疹、疱疹样皮炎、丹毒、玫瑰糠疹等。

[来源] 张志礼经验方。

化斑解毒汤

[组成] 玄参15g,知母6g,石膏15g,黄连6g,连翘9g,干生地12g,凌霄花9g,甘草6g。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化斑。

[主治] 丹毒、接触性皮炎、紫癜。

[来源] 《医宗金鉴》。

泻肝安神丸

[组成] 石决明、珍珠母、生地黄各30g,龙骨、牡蛎、炒酸枣仁各15g,龙胆、栀子、黄芩、蒺藜、当归、麦冬、茯神、泽泻、柏子仁、远志、车前子各9g,甘草3g。

[功用] 平肝泻火,养心安神。

[主治] 瘙痒性皮肤病因肝热心神不定而头晕、耳鸣、心烦、失眠

者。

[用法] 每晚服9g,温开水送服。

[来源] 北京中医医院经验方。

抗毒丸(片)

[组成] 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天花粉各60g,干生地、桔梗各50g,大青叶、板蓝根各30g,龙胆、蒲公英各20g,没药、朱砂各10g,青黛10g,寒水石15g,黄连5g,梅片、牛黄各1.5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主治] 疖、痈、疔等体表化脓性感染。

[用法] 每次6g,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清血散

[组成] 石膏、滑石、木香、升麻、玄参各60g,芒硝500g。

[制法] 前5味共熬汁,与芒硝合拌阴干。

[功用] 清热凉血。

[主治] 急性皮炎、湿疹及疖、痈、疔等皮肤感染。

[用法] 每服3~6g,日2次,温开水送服。

[来源]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紫雪散

[组成] 寒水石1 500g,滑石1 440g,磁石1 500g,石膏1 500g,木香150g,玄参500g,沉香150g,升麻500g,丁香30g,甘草250g,玄明粉5 000g,火硝1 000g,羚羊角粉、朱砂粉等。

[制法] 将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捣碎水煎,2日后滤清去渣,再入木香、沉香、丁香、玄参、升麻、甘草煎煮,1日后滤清,凝成膏状,再入玄明粉、火硝混匀,阴干。前药每180g兑入羚羊角粉2g、朱砂45g即成。

[功用] 清热镇惊,除瘟开窍。

[主治] 疗毒、疖、口舌生疮、药疹、剥脱性皮炎、红皮症等。

[用法] 每服1.5~3g,温开水送下;小儿遵医嘱服用。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绿雪散

[组成] 寒水石1 500g,滑石1 440g,磁石1 500g,石膏1 500g,木香150g,玄参500g,沉香150g,升麻500g,丁香30g,甘草250g,石菖蒲150g,玄明粉5 000g,火硝1 000g,水牛角面、青黛、朱砂。

[制法] 参见紫雪散。前药每180g兑入水牛角面3g、青黛15g、朱砂25g。

[功用] 清热镇惊,降温开窍。

[主治] 疗毒、疖、口舌生疮、药疹、剥脱性皮炎、红皮症等。

[用法] 每服1.5~3g,温开水送下;小儿遵医嘱服用。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张志礼中医皮肤科。常用方剂

张志礼中医皮肤科。常用方剂 常用方剂 疏风除湿止痒类(10方) 麻黄方 [组成] 麻黄3g,杏仁4.5g,干姜皮3g,浮萍3g,白鲜皮15g,陈皮9g,牡丹皮9g,白僵蚕9g,丹参15g。 [功用] 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风寒者。 (以下不介绍用法的内服方剂,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桑菊饮 [组成] 桑叶9g,菊花9g,杏仁9g,桔梗9g,甘草3g,薄荷3g,连翘9g,芦根12g。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荨麻疹、皮肤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偏于风热者。 [来源] 《温病条辨》。 荆防方 [组成] 荆芥穗6g,防风6g,僵蚕6g,金银花12g,蝉蜕3g,牛蒡子9g,牡丹皮9g,浮萍6g,生地黄9g,薄荷6g,黄芩9g,甘草6g。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风热者,也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全虫方 [组成] 全蝎6g(打),皂角刺12g,猪牙皂6g,蒺藜15g,炒槐花15g,威灵仙12g,苦参9g,白鲜皮15g,黄柏15g。 [功用] 息风止痒,除湿解毒。 [主治] 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瘙痒症等。

浮萍丸 [组成] 浮萍(洗净)500g。 [制法]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 散风祛湿,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主治] 圆形脱发、皮肤瘙痒症、白癜风、荨麻疹等。 [用法] 每服6g,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来源] 《医宗金鉴》。 防风通圣丸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打光。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泻火。 [主治] 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证见表里俱实之象者。 [用法] 每次6~9g,日2次,温开水送服。 [来源] 《宣明论方》。 疏风除湿汤 [组成] 荆芥穗10g,防风10g,蝉蜕6g,薏苡仁30g,枳壳10g,白术10g,黄柏10g,车前子15g,车前草30g,菊花10g。 [功用] 散风消肿,清热除湿。 [主治] 适用于风湿侵犯上焦头面之风肿症。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风肿、过敏性阴囊水肿初期。 白疕丸 [组成] 苍术、白附子、桂枝、当归、秦艽、草乌、地枫皮、千年健、威灵仙、川芎、钩藤、菟丝子、牛膝、何首乌、川乌、知母、栀子、红花各60g,白花蛇30g,苦参、蒺藜、防风、小胡麻、苍耳子、黄柏、桃仁、紫草、全蝎、牡丹皮各120g,荆芥、白鲜皮各180g。 [制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 祛风攻毒,除湿止痒。

中医现代验方集锦

酸枣仁汤治心悸盗汗 【配方】 酸枣仁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 【主治】 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正文】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方解:本方证乃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 【临床应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证。若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弦细,属心胆虚者,可用本方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2.神经衰弱而见烦燥失眠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者,配合旱莲草,女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养阴清热;盗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敛汗;心悸甚者可加龙齿以镇惊。

一)专病专方 1.止汗饮适用于局限性多汗证。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各30g,黄芪25g,党参、白芍各20g,桂枝、五味子、生姜各lOg,炙甘草5g。治疗25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21例,显效(症状消失,1年内又复发者)3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者)l例。(李志文,张会芸.止汗饮治疗局限性多汗症2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3>:44) 2.桂枝加龙牡汤治疗阴阳两虚,阴损及阳,营卫失和所致汗出。以桂枝汤和阴阳,调营卫;龙骨人心,牡蛎入肾,使心肾交通,阳固阴守。并以为处方中桂枝与白芍的比例以1:2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剂量超过白芍,则止汗效果差。(施鸿瑞.桂枝加龙牡汤治汗出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21) 胡义保认为小儿睡眠多汗为阴阳,营卫失调,卫不固表,营卫失和所致,故选用桂枝加龙牡汤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疗56例,其中15例选用常规治疗(谷维素、vitB1、vitB2、谷氨酸等),无效后再改用桂枝加龙牡汤。常规组治疗好转2例,无效13例,而桂枝加龙牡汤组痊愈38例,好转ll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3.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汗证。方中黄芪用至30g,必要时可加至60~80g,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龙骨、牡蛎,对于久治不愈之汗证顽疾有效。治疗7例,均获满

(1)从五行四时旺衰论治银屑病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1)从五行四时旺衰论治银屑病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从五行四时旺衰辨治银屑病(王开俊)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病程冗长,顽固难治,易于复发。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或斑块,皮损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是一种慢性具有复发倾向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主要有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等几种类型。寻常型银屑病又分为局限型和扩散型(泛发型)两种。目前,中医界治疗寻常型泛发性银屑病,静止期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肤为主,佐以清热凉血;进行期辨证为血热风燥,治以清热凉血为主,佐以养血润燥。以上两期,若瘙痒,加祛风止痒,病久重用虫类搜风药。此为治疗银屑病的常法和大法,疗效虽好,但治愈率并不高,只有30%~60%。究其根本,还是对银屑病的病机、病因和发病规律认识不够精深细微,把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概括为血燥为本、风毒为标,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从五行四时旺衰论治银屑病,就泛发性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理进行辩证探讨,以期提高疗效,造福于民。 五行四时旺衰如下表所示: 四时木(肝)火(心)水(肾)金(肺)土(脾) 春旺相休囚死 夏休旺囚死相 季囚休死相旺 秋死囚相旺休 冬相死旺休囚 春为寅卯月,夏为巳午月,季为辰戌丑未四个月,秋为申酉月,冬为亥子月。当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 旺:势力最旺,当令者亲自执政,大权在握,犹如皇帝。 相:势力次旺,受皇帝重用,犹如宰相。 休:势力小衰,走向衰败,安心休息。 囚:势力中衰,被囚入狱。

死:势力最衰,走向灭亡。 五行宜中和平衡,五行应五脏,五脏本气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病。 慢性寻常型泛发性银屑病,虽四季可发,但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冬末春初加重夏减轻;(2)、冬季加重夏减轻;(3)、春夏加重冬减轻。 银屑病四季可发,治疗银屑病应遵循《内经》“脏气法时论”的理论,五脏之气法于四时,五行之中有五行,四时之中有四时,谨守病机,顽癣必效。 一、冬末春初加重夏减轻 这类银屑病患者,旧病多复发于冬末春初,皮疹扩散较快,皮疹色红,瘙痒,到了夏季则缓解或隐退,秋冬则处于静止期,病情稳定,皮损不再扩大,皮肤干燥,皮疹色淡,鳞屑较薄,微痒或几乎不痒。这是因为,秋季金旺水相,冬季水旺木相,金能收降,水能涵木,则风木不动,火不炎发,故病情稳定。但冬末春初,木气渐盛,到了春季,木旺火相,木火相生,人身木火偏于疏泄宣发,金水休囚,金不降火,水不涵木,则风热郁表而旧病复发。而冬春季节,脾土被囚入死地,肺金下岗休囚,土虚则木乘,风木疏泄太过,而土不生金,金不克木,肺气卫外不固,故皮疹迅速扩散。入季则土旺木囚火休,风热之邪减少,入夏则火旺土相木休,木不克土,故病情缓解甚至隐退。春月之土,其势最孤,忌木克削。银屑病冬末春初加重夏减轻,其基本病机就是“土虚木乘”,并且久病必瘀,积瘀成毒。脾肺气虚,则推动血液流动之力不足,致使血行不畅而淤滞。治宜抑木扶土,标本兼顾,即健脾益气,祛风除湿,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一)、内治法(经验方) “乌蛇愈银汤”:乌蛇30克(吞服)、黄芪30--60克、党参15--20克、炒白术12克、防风10克、刺蒺藜15克、制首乌15克、白鲜皮10克、拳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 本方是由“乌蛇荣皮汤”合“玉屏风散”化裁而来,养血祛风止

李伯华: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法治疗癣菌疹体会

李伯华: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法治疗癣菌疹体会 李伯华 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人才培养125计划第三批人才,主要从事中医皮肤病的临床工作 癣菌疹 是由于原发真菌感染灶(头癣、足癣等)释放的真菌抗原,经血流带至皮肤,在该处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所呈现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由足癣引起的癣菌疹,可表现为原发足癣加重,渗出明显、糜烂,甚至起水疱、大疱,多有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见足、下肢红肿热痛;躯干、四肢可见反应性皮疹;手掌、指侧有疹样反应,损害大多为水疱型,剧痒,有时甚至有压痛。 总结起来(足)癣菌疹的临床表现就是“四发”——发水(渗出多)、发红(感染)、发肿(水肿)、发疹(变态反应导致的皮疹)。 本病西医治疗一般需系统服用抗真菌、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者还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可用些安抚保护类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避免刺激。 祖国传统医药学称足癣为脚湿气,俗称“脚气”、“香港脚”,以脚丫糜烂瘙痒而有特殊臭味而得名。若皮损处感染毒邪,足趾焮红肿胀,其脓疱糜烂渗液而臭者称“臭田螺”、“田螺疮”。对于癣菌疹,传统医学尚无相对应的名称,根据症状表现,似可归纳在“湿毒疡”、“风湿疡”范畴。中医药辨治脚湿气,多以湿热下注为主,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等。

本人采用赵炳南教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法治疗(足)癣菌疹,疗效满意,究其要旨,主要是针对以上所讲的“四发”治疗,具体如下: 01 减少渗出 治疗(足)癣菌疹,第一步是控制渗出,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渗出物是感染的载体,渗出存在,感染的根源很难消除,另一方面不控制渗出,后续的治疗也无法继续进行。所以我认为,控制渗出是治疗本病最关键的步骤,同时也是对治疗方法要求最高的步骤,应该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内治法、外治法、护理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1内服药 足癣总以清利湿热为主,此为常法,但癣菌疹或足癣继发感染,伴有大量渗出时,湿大于热,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利湿的力量,正如赵老所说“本病的发生与体内湿热停滞兼感外邪有关。正常情况下,脾主运化,脾运失职则水湿内停,内湿蕴久而化热,湿热下注,兼感外邪而诱发。治疗多用除湿解毒杀虫为主” 。赵老常用方药包括:苍术、白术、生意米、土茯苓、威灵仙、苦参、黄柏、槐花、车前子、防己、木瓜(四妙丸合土槐饮加减)等;或以龙胆泻肝汤、八正散、五神汤、五苓散等合方加减使用。临床上,我经常用清热除湿汤、土槐饮合方加减。 清热除湿汤:是赵炳南教授、张志礼教授根据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来的,是我科治疗皮炎湿疹类等急性皮肤病最经典的一张方剂。其组成为: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子、生石膏、六一散等,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湿热内蕴,热重于湿所致的急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带状疱疹、疱疹样皮炎、丹毒、玫瑰糠疹等。采用本方加大利湿力量,如加用茯苓皮、冬瓜皮、萆薢等或加用五苓散、八正散、萆薢渗湿汤等,既可以达到利湿清热,减少渗出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抗过敏,减轻全身反应。 土槐饮:赵炳南经验方,由土茯苓、生槐花、生甘草组成。有除

湿疹的中医治疗

湿疹的中医治疗 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临床上,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西医治疗以抑制症状为主,效 果明显,但停药后容易复发,甚至加重病情。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且根 据时代变迁与人类发展变化不断做出适应与改变,疗效明确,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值得医者们共同探讨,总结经验,以供后人参阅。 关键词:湿疹病因治疗经验 1湿疹的概念 湿疹是一种超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形性、对称性、反复性、渗出倾向性的特点,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发生率高,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以先天不耐者为多,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其中急性湿疹起病较快,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以面部、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处多见,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潮红肿胀斑片、密集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可因搔抓导致糜烂、渗液及结痂,甚至继发感染。皮损中心较重,外围散在分布,边界不清,伴剧烈瘙痒,可转为亚急性、慢性。 2中医病名 纵观古籍,中医学中无“湿疹”这一病名,最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就有“浸淫”二字的记载,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及形态,与中医文献中许多病名相类似。常包括在疮、癣、风等病名之中,如“湿疮”、“浸淫疮”、“月蚀疮”、“湿癣”、“干癣”、“湿毒疮”、“钮扣风”、“血风疮”、“乳头风”、“四弯风”“脐疮”、“鼻瓷疮”等。其中“干藓”相当于慢性湿疹,“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

3湿疹的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将湿疹的病因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变化或内脏病变以及神经因素,外因包括环境、感染、饮食、药物,亦可由寄生虫等其他因素引起湿疹。治疗上多应用抗组胺药、抗过敏药、抗生素、钙剂及激素,外用药应用糖皮质激素尤为广泛。传统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总由先天禀赋不足,继而后天失养,与风、湿、热相关,大致可归结为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中药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剂,再根据症状加减应用,常用药物有黄柏、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 赵炳南[1]认为本病的发生,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运化失司,致湿池内停,久之湿热内蕴;加之外界湿热之邪外袭,内在湿热与外界湿热相搏结,充于腠理,发为本病。故内在湿热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在湿热与外界湿热相搏结为本病的实质。 朱仁康[2]教授认为,本病多与风、湿、热有关,肝、脾、心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内风、内湿、内热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本病的发生。 张志礼[3]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在于湿,热邪与风邪是其他两大发病因素,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风、湿、热三邪相互交搏,浸淫皮肤,或化燥伤阴。 邹铭西[4]教授认为湿疹的病机以内因为主,外感风、湿、热之邪,其中以湿邪为主。 4医案 导师景瑛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多年,在治疗湿疹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分享一则医案,如下: 患者王某,男,34岁,2021年5月29日初诊。患者5日前食用海鲜、啤酒后出现双上肢红斑丘疹伴瘙痒,自行口服维生素C咀嚼片未见明显缓解。3日前搔抓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上肢出现水疱伴渗液,基底潮红,剧烈瘙痒,遂于导师

活血化瘀在皮肤科的应用

活血化瘀在皮肤科的应用 【摘要】活血化瘀在皮肤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活血化淤治法在该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常见病、多发病方面,而且在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效果。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在具体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血淤论;活血化瘀;皮肤病 近年来,血淤论在皮肤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活血化淤治法在该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常见病、多发病方面,而且在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效果。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在具体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供同道参考。 1血淤证的皮肤表现和舌脉特征 许多皮肤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血淤的表现,因为经络阻隔,气血不畅是皮肤病的基本病机之一,所以活血化淤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皮肤科血淤证有其特点,主要有: 1.1紫斑、淤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不归经,淤积于肌肤之间,浅表者为紫斑,深在者为淤斑。如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静脉曲张综合征等。 1.2 色素沉着斑皮肤上的色素沉着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性的。局部的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主要与气滞血淤有关。全身性的如阿迪森氏病等,主要与肾阳不足,肾水泛滥有关。 1.3色素减退斑色素减退斑病因较多,但有的病人是局部经络阻隔,气血不荣,使皮肤失养所致,如炎症后色素减退、花斑癣、单纯糠疹等。 1.4疼痛凡气血郁滞不通则痛。皮肤病疼痛者较为少见。皮肤焮红,灼热疼痛,遇冷痛减者,属于热痛,如红斑性肢痛症;痛而畏冷,遇风受凉则痛甚,遇热痛减者为寒痛,如雷诺氏病;痛处固定不移的属于淤血,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攻窜不定,喜缓怒甚,此起彼伏者属气痛,如皮痛症;痛时和缓,不胀不闷,按揉痛缓者,属虚痛,如某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血淤证的治疗寄方剂 血淤证的立法论治,不能只单纯着眼于血淤,而应考虑到与气、精、津液的关系,不能只单纯治疗某脏的血淤,而应顾及该脏对其他脏腑和其他脏腑对该脏的影响。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或者治疗局部病变,以消除全身症状;或者通过调节整体功能,以促进局部病变得以消退[1]。 2.1和血法是指调和血气,疏通脉络的方法,所用之药必须活血兼养血,活血兼调气,不寒不热,不壅不破,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疏其血气,令其调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湿疹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在收集《实用中医美容金方》、《张志礼皮肤病临证杂谈》、《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之皮肤病》、《皮肤病-大国医经典医案诠解-病症篇》、《皮肤病名家验案精选》、《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等六本中医专著中所有治疗湿疹中药饮片内服与外用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构建数据库,进而以关联规则Apriori 算法和熵聚类为主要的数据挖掘方法,提取、分析中药处方治疗湿疹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挖掘新处方等。同时从不同的支持度,多层次地对核心药物组合和生成的新处方进行深度分析以及网络展示,并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专家的经验,从中总结了中药内服与外用治疗湿疹不同分期的关键治疗法则、药物组合和核心处方。同时还利用此分析方法对含有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的处方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分析。另外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得出了多对药物组合,选取其中使用频次和关联度均高的“白鲜皮-地肤子”药对组合,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通过构建白鲜皮-地肤子药对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湿疹相关的PPI网络、与湿疹相关的白鲜皮-地肤子药对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来系统地分析白鲜皮-地肤子药对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结果:(1)收集整理了治疗湿疹的206首内服方,涉及的药物有229味,其中使用 频次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生地黄(93次)、白鲜皮(90次)、薏苡仁(71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黄芩、生地黄”(44次)、“生地黄、赤芍”(43次)、“白鲜皮、生地黄”(41次)、“白鲜皮、薏苡仁”(41次)。由此可见对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湿疹,清热凉血祛湿是主要治疗原则。对所有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了统计,其中寒凉药物占62.1%,苦味(苦、微苦)占所有药物五味中的35.2%,入肝经药物占17.5%。因湿疹多表现为血热,肝又主藏血,故治疗湿疹的药物主要为苦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温煦的春天即将到来,杨树、柳树、梧桐、花粉样样都不是省油的灯。过敏后,鼻塞、眼睛痒、嗓子疼真是令人无比烦躁!趁着刚入春,小编呕心沥血给大家整理出一套皮肤病的外治法,抵挡皮肤病,备用不可少!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外用药的作用和用药剂型,如《外科精义》记载:“夫疱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者,有宜用凉药贴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又如齐德之《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疱内消也。盖汤水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这些都说明外用药的治疗也要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如使用恰当则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否则不但效果不好,甚至发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施治,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并向病人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适得其反。 外用药通常包括两部分,即主药和基础剂型。由于基础剂型的不同,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会有明显的差异。基础剂型,即外用药基本形态,如水剂、油剂、软膏剂等均属之。主药是指有积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具有收敛、消炎、止痒、杀菌作用的药物均属之。主药决定它的药理性能,但也与浓度有关系,主药的作用强度与浓度成正比例。现将常用外用药的剂型及临床代表方剂分述于后。 一、水剂(洗方) 即用中药煎后滤过成水溶液,可以作湿敷、涂擦、浸浴、洗涤用。 (一)湿敷 湿敷可分为冷湿敷和热湿敷,每种湿敷又可分为开放性湿敷和闭

中医-张志礼论调和阴阳之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张志礼论调和阴阳之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张志礼是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科学首创者和开拓者之一。 阴阳失和的临床表现 张志礼指出,在皮肤科临床上,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常与阴阳不调有关,这些阴阳不调的病例大多有些共同的特点。如:不定时的头痛、头晕,手足常发凉,而手足心又发热;自觉畏寒,又有五心烦热,腰疼;有时出现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如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或见睡眠不实、多梦易惊;有时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等证,如口舌生疮、口渴唇裂,而又经常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男子还可因肾虚而出现遗精、早泄、阳痿或阴囊寒冷等症,甚或出现神经衰弱、记忆力极度减退、神志错乱、视物不清等症状。脉象多表现为寸关弦滑、双尺沉细,或见旁实中空的芤脉,或三五不调的涩脉;在皮肤上的表现则是多种多样的,但无特异性,如面部蝶形红斑或面部蝶形黑斑、结节性红斑、皮肤瘙痒、脱发等。最常见的病种是狐惑病(类似白塞病)、红蝴蝶疮(类似红斑狼疮),特别是这些病经过大剂量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后,更明显地表现为阴阳不调。此外,皮肤瘙痒症、斑秃、皮肌炎、硬皮病等病证属阴阳不调者亦非罕见。总之,对皮肤科疾病中出现上述表现者,应首先考虑阴阳不调。 “以平为期”的调和原则 人身之气,合于天地,“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张志礼认为,既然阴阳的盛衰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调整阴阳的盛衰,泻有余、补不足,以使人身的阴阳由“不和”变为“和合”,恢复机体内稳态就是治疗的当然原则,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具体来说,在药物治疗方面,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偏性,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失衡状态的目的,但应当力求能够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因为药物的过度使用,无论是祛邪,还是补益,均可导致新的阴阳失和的状态,轻则损伤脏腑气血,重则贻害生命。因此,祛邪之法,就应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素问·五常政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原则。 针灸治疗上,既要明确阴阳在针灸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审之阴阳,刺之有方……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灵枢·寿夭刚柔》);也要在具体操作时,

杂病篇: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举隅

杂病篇: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举 隅 关键词:疏风解表;瘙痒性皮肤病;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笔者2006年5月开始以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至今已有30余例停药后未见复发,收效满意。兹不避浅陋,阐述如下。 病因病机 皮肤被覆体表,为人身之屏障,有卫外固表之功。故皮肤之为病,多因人体肺卫气虚、腠理不密,卫气不固,外邪常得以乘隙侵袭。 清陆子贤《六因条辨》言“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所”,又《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皮肤病多虚实夹杂,证型复杂,顽固难愈者颇多。然不外风、湿、虚、瘀等致病,治疗当谨察病机,辨证施治。 湿邪侵入机体,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令皮肤功能失常而为病。过食辛辣、油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此为内生之湿,与风邪内外相合,蕴阻肌肤而致病。对药物、食物过敏者,多属于此。

虚则多为血虚,若病久耗伤阴血,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临床则见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瘙痒等表现。若病程缠绵难愈,均可使气血循行受阻,气滞血瘀,肌肤失养等。 笔者于临证所见,风邪为患居多,盖风为百病之长,多夹寒、热、湿邪合而为病。《素问·风论》云:“及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出现多种皮肤病皆与风邪为患密切相关。 《素问·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以致发生风团、丘疹、疣目、干燥等病变。《素问·风论》又谓:“风者,善行而数变”,其性干燥,其特点为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游走不定,此起彼伏,瘙痒无度等。如西医所称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肤病等。 又肺主皮毛、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使皮肤受到温养、润泽。肺宣发卫气于皮表,皮肤才能发挥卫外功能。若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可致肺气不宣;外邪袭肺,肺失宣降,亦可致皮肤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肺气不宣,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而化热,可致疹痒等多种皮肤病。“治病必求于本”,宣通肺气、解表散邪,使邪无藏身之所。 治法方剂与阐释 皮肤病多本虚标实,不宜一味攻邪,当时时顾护正气。然病有缓急,治有标本。邪盛则当以驱邪为主,蛮补恐有敛邪之虞;正虚则当以养正为要,猛攻恐有伤正之患。临证时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无捉衣见肘之忧。故风邪客表,当疏而散之;邪在表

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探讨

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探讨 TANG Xue-chun;HANG Xiao-yi 【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为主要依据,搜集整理30位当代 中医皮科名家治疗脱发的经验及学术思想.当代中医皮科名家在临床治疗脱发中传 承经典、开拓创新,从先后天全面论治脱发.重视肝、脾、肾三脏与人体气、血、精 等理论研究与应用,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时时关注病情发展过程中病机的演变 情况,并灵活实施具体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活血化瘀在治疗脱发中的重要性,善于应用治疗专病的特殊药物与升浮药物;各种药物配伍巧妙,全程重视情志调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药物内调与外治相结合.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取得了良好的 疗效,充分验证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值得学习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9(028)007 【总页数】3页(P134-136) 【关键词】中医皮科名家;脱发;斑秃;脂溢性脱发;学术思想 【作者】TANG Xue-chun;HANG Xiao-y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1 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亦属于难治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于“油风”、“鬼剃头”、

“发蛀脱发”等范畴[1]。西医主要将其分为斑秃和脂溢性脱发。本文以中华中医 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编写的《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共三辑)为主要依据,搜集整理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陈彤云、禤国维、王玉玺、艾儒棣、管汾、欧阳恒、徐宜厚、边天羽、王莒生、秦万章、马绍尧、喻文球、邓丙戌、杜锡贤、刘复兴、韩世荣、肖定远、李秀敏、冯宪章、鲁贤昌、刘巧、李元文、范瑞强、李斌、段逸群、刘红霞、杨志波等[2-31]30位医家治疗脱发的文献,探索其辨治经验与学术思想,以期为脱发的临床用药、科学研究及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1 辨证思路 当代皮科名家十分注重先后天因素在脱发发病中的不同作用,并善于整体辨治。脱发常见证型可总结为以下六类: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证:“发者血之余”,“肝藏血”,肾,“其华在发”,且“乙癸同源”,精血互化。肝肾亏损则发枯毛落; ②气血两虚证或心脾两虚证: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心血耗伤,毛发失于濡养而脱落;③血虚风燥证或肺经风热证:素体血虚,风热之邪侵袭,皮毛失于濡养而生风化燥,瘙痒脱落;④瘀血阻络证:瘀血停聚,新血不生,毛窍失养;或因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因内伤杂病,气虚血瘀;⑤脾虚湿热证:饮食不调,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气血生化不利,毛发不固;⑥肝郁化火证: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气火升腾,毛发脱落。在治疗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者选用清热、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等治法以泻实治标;缓者选用补气、养血、滋肝、益肾、健脾、益胃等治法以补虚治本。 2 常用方药 皮科名家们常选用经典方化裁治疗脱发,如补益肝肾,养血填精的神应养真汤、二至丸、七宝美髯丹、斑秃丸、六味地黄汤、右归丸;补益气血的四君子汤、八珍汤、黄芪建中汤、圣愈汤;清热祛湿的平胃散、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枇杷清肺饮、

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方。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方。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方名】荨麻疹汤。【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

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剂(五)【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1 病因病机: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调为主。王卫等认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若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气血不运,肌无所养,则易发病。2辨证论治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

银屑病中医辨证医治及开玄解毒新思路探讨

银屑病中医辨证医治及开玄解毒新思路探讨宋坪,吴志奎,邹忆怀,王永炎 【关键词】银屑病;开玄解毒;中医疗法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对患者的健康及情绪阻碍不亚于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且有自杀偏向。迄今,由于银屑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学仍以局部对症医治及物理医治为主,因此,寻觅平安有效的中医药医治方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笔者现基于历代医家相关体会的基础上就银屑病的中医辨治进行探讨。 1 经典中医辨证思路 银屑病属于古代医籍中“白疕”、“松皮癣”、“干癣”、“白壳疮”、“蛇虱”等范围,尽管病名不一,然病机均与风、湿、热、燥、毒等有关。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干癣候》中指出,其发病是由“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申斗垣《外科启玄》亦提出“白壳疮……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至明清时期医家大多偏向于血燥学说,如《外科正宗》以为“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医宗金鉴》提出“固由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白疕,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

之人”。医治上提出了养血润燥消风法,方如生血润肤饮、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等,经常使用药物有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麦冬、天花粉、天麻等。 近代中医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朱仁康等名老中医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银屑病“血热”理论。朱仁康[1]指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要紧发病缘故,针对“血热”病机的医治当贯穿银屑病始终。赵炳南[2]提出银屑病的发病是由血热炽盛,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成;且病久阴血耗伤,化燥生风或经脉阻滞。以后,张志礼[3]、庄国康[4]等闻名中医皮肤科专家也提出相似观点。其医治上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法,经常使用药物有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车、白鲜皮、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大青叶等。 随着活血化瘀理论的日臻完善,中医学对银屑病的熟悉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专门是慢性斑块状银屑病,临床多见病程长久,局部损害浸润肥厚、色黯,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或细缓等血瘀证表现。刘氏[5]研究说明,银屑病中医辨证为血瘀证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膜ATP酶异样,全血粘度增加;另外,活血化瘀药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免疫爱惜和免疫增强作用。 采纳活血化瘀方剂,或在凉血、解毒、润燥方剂中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医治斑块状银屑病在临床普遍应用,经常使用药物有当归、丹

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王莒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100010 王莒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妇联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务。 师从著名皮肤科专家张志礼教授、陈美教授以及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关幼波教授、王永炎院士,对多种疑难皮肤病和内科杂病的诊治潜心研究,经验丰富。将皮肤科名老中医常用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中医内科专家常用的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证方法,疗效显著。 1 经方治疗皮肤病概要 经方治疗皮肤病常见方证的条文有: (1)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太阳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痒症,用药微出汗,则痒可除,属于表郁轻症,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按: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外感风热之邪,内有湿浊蕴郁,阻于肌表而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

溲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 之意。可用于荨麻疹,水痘等。 (3)当归四逆汤方证,《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脉细欲绝为血少,血少则手足厥寒,本方证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可用于冻疮、多形性红斑、皮肤皲裂等。 (4)桂枝加黄耆汤方证,《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按:营卫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汗出恶风,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瞤动等证,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散寒逐湿,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于顽固性痒疹等。 (5)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按: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治暴热、排脓为臣;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则可愈。 (6)甘草泻心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蚀于上部”提示可用于治疗上焦火热之疾,如痤疮,此乃心胃热毒发于面部所致,恰如《内经》所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泻心汤治之。甘草泻心汤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专方。黄煌先生认为阴盛格阳型只要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酌加附子、肉桂即可。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治疗复发性口疮,还有四逆汤加黄连。胡希恕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石膏治疗口疮。许多古方都用地黄治疗口疮值得重视。本方还可用于口糜与面痤、口周疱疹等。

中医名家辨治白癜风的临床验方

中医名家辨治白癜风的临床验方 白癜风,中医又称为“白癜”、“白驳风”、“白驳”等,是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型白色斑片,临床上易于诊断而难于治疗。 白癜风是常见的后天性皮肤色素脱失疾病,中医称为“白癜”或“白驳风”,现在治疗白癜风的药物有很多,每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最好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医治疗白癜风是怎么用药的。

一、散剂治法 中药由牛黄、雄黄、密陀僧、补骨脂、白芷、白附子、蛇床子、轻粉等多味名贵中药材秘研而成,针对白癜风之病理病机而合理组方、精细配伍,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之药解除致病外邪,打通瘀滞,切断病机,促使气血运行通畅,再以补肝益肾之法调理脏腑,补益机体正气,增强对致病外邪的抵御,从而全面抑制并有效治愈白癜风顽疾,在治疗同时注意个人保养,加以辅助治疗,治疗效果会更好。 二、针灸疗法 对于病情稳定或已控制住病情的患者(受伤后结痂脱落部位不明显变白),可以在'局部小面积’尝试针灸疗法,切记:不要随便尝试各种偏方,尤其是怪方。本方法也只能在上述条件下使用,不要盲目尝试,否则会加重病情!

三、内外结合疗法 中医通常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白癜风。一般来说,由于患者各自的体质不同,引起白癜风的病因各异,因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1 、补益气血法 病人气血亏虚,兼风邪外袭,营卫失和。多属白癜风稳定期,主要表现为白斑浅淡,伴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脉沉细而涩。 治宜补气益血,兼祛风和血。 2 、补益肝肾法 病人肝肾阴虚,兼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病程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毛发变白,皮肤干燥,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祛风。

中医治疗扁平疣验方集锦中药特色制剂助您皮肤病早康复

中医治疗扁平疣验方集锦中药特色制剂助您皮肤病 早康复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徐州健康 本版编辑黄世福电话83902018 3版 中医治疗扁平疣验方集锦 褐斑的药物注徐 意选择适合自谈 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医学博 士翟晓翔己肤质 的优质州 10克香附 10克穿山日2次短者1 周长者半月可愈化妆品注意情市谈

中『 甲10克灵磁石30克验方4木贼草香附各60克绪心理的调医 生龙杜各 10克每日 1 上药加水浓煎用棉花蘸药汁淋洗整保持良好的院黄 人格及心态注皮 剂水煎服患处每次淋洗30分钟每日2次意劳逸结合保肤褐 验方5苡仁60克淋洗后皮肤可发红连续淋洗 1~2 科 空腹服用加白糖上药周证充足的休息副斑

睡眠主 煮粥食空腹服用可以验方5破故纸 15克75酒 任 』 加白糖上药为一日量精100毫升将破故纸破碎成块放 2内用治中的 连服一个月入酒精中浸泡密封1周后外用每疗西药可用维医 中医外治扁平疣剂日早中晚用棉签蘸药液涂搽患生素C维生素师防

型很多洗剂擦剂酊部7日为1疗程黄褐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 E二者合用有抑制黑副 剂膏剂等等现简要例验方6马齿苋60克蜂房9 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学又色素形成淡化色斑的教治 举如下克陈皮 15克苍术15克细辛 9 称黧黑斑肝斑俗称蝴蝶作用中成药可选用授 验方 1鸦胆子油克蛇床子9克白芷9克苦参 15 斑本病多发生于青中年女性杞菊地黄丸六味地医及 疗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多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克每日一剂煎水半盆半温时用小因其严重影响面部皮肤的美容往黄丸加味逍遥丸参美中

见于青年男女俗称扁瘊属于一种中加入乙醚略高过为度隔二小时毛巾反复擦洗 15分钟每日4~5 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精苓白术丸等另外中医容 病毒性皮肤病病程极慢但亦有不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次洗时加温神压力属于一种损容性的皮肤病辩证治疗黄褐斑也有主西 治自退者亦可复发中医认为本病等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小验方7苍术9克细辛6克陈近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较好疗效可以根据不诊 由于肝火妄动气血不和外感风热从初春开始皮肤科门诊几乎每天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医医 瓶中备用用牙签挑取很少鸦胆子皮 12克白芷 12克板蓝根30克师 之毒阻于肌肤所致油小心点于扁平疣或寻常疣上不贯众30克每日1剂趁热外洗3 都要接待大量的黄褐斑患者其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临床陈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