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

什么是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名词解释

•区域协调发展:指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间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区域的均衡发

展。

•中部地区:指中国境内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份。

•经济转型升级:指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和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推动、服务业的发

展等。

•城市群:指由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相对密集的地区,它们之间有密集的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形成紧密的经

济联系和合作关系。

•示范区:指政府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以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特殊功能。

•重点项目:指政府投资和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通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科技创新: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举例

1.湖北自贸试验区: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湖北

自贸试验区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中部六省一区”合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安徽、陕西,以及山西等省份共同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3.中部地区高铁建设:中部地区通过广铁、武铁、沪昆

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中部城市群:湖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河南城市群

等中部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

5.中部重点项目:洛阳铁路枢纽建设、武汉物流中心建设等中部地区的重点项目,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中部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中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等资源储量丰富。同时,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其次,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面临着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而中部地区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灵活的产业集群布局,不仅可以吸纳外迁的产业和企业,还可以自主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部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大。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政府积极践行“引进来,走出去” 和 “借力协同” 等政策,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进入中部地区, 推动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总之,中部地区具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增大等优势,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部地区需要运用好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协作和互利

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部地区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因此,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区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和集群效应,增强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强对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和扶持,通过引领型和支撑型人才政策,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人才汇聚的“光环效应”。同时,中部地区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互为促进。 最后,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集约化和智能化,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质。 总之,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实现

中部崛起战略专题

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一、我省存在哪些发展优势?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子佳人 2、自然资源丰富 3、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4、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5、近年来河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的转变 6、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为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及至全国前列。 7、我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9、具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和自主创新品牌等。 二、人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1、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突出 3、与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面临着需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较大压力。 4、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还需提高。 三、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河南。 5、坚持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原崛起战略。 6、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7、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现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 2、河南人民具备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3、河南省政府的正确决策 4、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六、如何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1、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4、积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 5、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育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6、全省人民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7、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我们中学生能为中原崛起,实现经济强省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河南 2、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引言 江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江西中部地区 作为江西省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潜力和条件。本文将对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背景、意义和实施路径。 1. 背景 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地理位置独特,以赣江为界,分为赣南和赣北两 部分。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如较为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另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交通枢纽较为集中,交通网络较为发达。这些优势条件为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意义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江西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江西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实施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 势转化,进一步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 其次,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发展交通网络, 可以实现江西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地区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文化和医疗资源,实施发 展战略可以推动这些领域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 3. 实施路径 为了推动江西中部地区的崛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发展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施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 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建设交通网络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修建 高速公路、改造升级铁路等方式,提升江西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P20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P33 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P45 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P40 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

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P100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面对“中部塌陷”这个不争事实,国家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对中部崛起给予政策支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是一项国家级发展战略,自2004年首次提出,于2009 年规划正式出台,到2012年又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具体部署,“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已进行得热火朝天、成效卓著。 中部六省除孤悬北方的山西受“碳达峰”等能源管控影响而落后一点,其它五省犹如坐了火箭般的连年加速蹿升,出现武汉、郑州、长沙、合肥 和南昌等五大发力点。而且这五大发力点的特色还各不相同: 发力最凶猛的武汉,重点组建“1+8武汉城市圈”(即武汉+其周边 的鄂州、黄石、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更大范围的 “一主两副”(即武汉+襄阳和宜昌)之双翼起飞格局,并拉长沙和南昌 共建大区域协作的“中三角”(又称“长江流域中部城市群”)。具体发 力方面是强化武汉的中部交通枢纽地位+人才聚集的科教中心地位+智能制 造的发达工业基地地位,得以迅速从全国第15名飙升到第8名。 发力极为凶猛的郑州,同样以组建“中原城市群”(核心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鹤壁、商丘、周口、济源及邻 省的晋城、亳州)为基础,主要是集全省之力强化郑州,建成中北部交通 枢纽+制造业基地+商贸集散地+人才集聚中心,特别是抓住了人口扩展这 一关键着力杠杆(从六普的860万猛增到七普的1260万已超越武汉)而GDP总量出现了井喷式猛增。 另一正奋力崛起的中部老三长沙,正以郑州为对标目标在拼力争夺老 二(双方的实际差距不大)。长沙以组建“长株潭一体化城市群”(长沙 +株洲和湘潭)为核心,扩展到“湘江/洞庭湖流域3+5城市群”(除长株 潭外再加: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进行大范围协作共进,实际

也是集全省之力优先发展领头羊长沙,并跟南邻珠三角加强照应和对接, 成效亦很显著。特别之处是注重民生,长沙的房价跟人均GDP之比是中部 地区最低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方面为人称道。 而“中三角”之一角的南昌,因地域稍偏而区位优势自然不免稍逊, 但也不甘落后,亦以组建“昌九经济带”(又称“昌九工业走廊”,即南 昌+九江的核心发展区)为基础,扩展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来辐射牵带 景德镇、鹰潭、抚州、上饶等邻近城市一同发展。但收效仍然逊于邻省的 长沙和合肥,在中部六省中应排倒数第二,当然比山西那个明显弱小的 “太原城市群”(已陷入类似东北的“铁锈区”)又强过不少,在全国是 处于典型中游地位。 最后谈谈近年黑马之一合肥,虽然因地缘因素融不进“中三角”,却 能很好地融进紧邻着的“长三角”!已被接纳为“长三角”的正式成员。 借此发力,以组建自己的“合肥都市圈”(注意:将“城”字改为了“都”字可见其雄心之大),后又扩展出“皖江城市带”,召罗了芜湖、马鞍山、淮南、滁州、蚌埠、六安、安庆等一起发力,实际上仍然是集全省之力先 行猛烈发展大合肥,将很能贡献产值的新能源汽车、家电和建材作为经济 支柱,使得合肥的增速排位一升再升而令人侧目。 总而结之,中部六省以一骑绝尘的湖北武汉为总领头羊,拖带已并驾 齐驱的郑州、长沙和合肥这三个跟班,外加还在紧跟防止掉队的南昌,再 加暂时扶不起来的太原,形成总体上能称成功的“中部崛起”团队。 不光省会,还要提及中部非省会的老大洛阳、老二襄阳和老三宜昌 (三者差距不大,以襄阳增速最快),形成了跟后面已拉开距离的非省会 第一梯队。尤其襄阳更被世人看好(其人均GDP已超越洛阳,总量超越也 近在即将),成为紧跟在武汉后面的一骑绝尘之中部黑马!

(发展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

安徽东向发展战略 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出处: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部崛起网(编辑:唐苏峰)日期:2005-05-18 01:41:51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体系,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中部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龙的“脊梁”的挺起,不仅仅是对中部,更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是中国龙的“脊梁”的前沿,中部崛起会给我省带来诸多新的机遇。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已积蓄了相当的崛起能量,当前已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仅越来越强劲,而且大面积地向县域深进;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都有显著改善,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会给安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基于中部地区在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以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从政策层面到市场层面,安徽奋力崛起的因素将会增多、增大,奋力崛起的条件也越来越充分,从而会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新机遇。我省应抢抓这些机遇,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中部崛起中乘势而上,加快全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部地区各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是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由于安徽的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安徽只有东向融入“长三角”,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意图。中部崛起战略在安徽的空间实现,应该是加速融入“长三角”的东向发展战略。 首先,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格局看,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走向应该是东向,在中部崛起中应东向融入“长三角”。改革开放初期实现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是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安徽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区域类型的经济发展关系看,安徽必须东向发展,在中部崛起中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有三种类型,即行政区、经济区、规划区,其中,规划区介之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战略意图而划定的一种区域类型,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的最终走向是经济区。中部地区是规范区,不是经济区,中部六省作为行政区也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区。从规划区意义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意义上讲,安徽又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指出是历史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更为密切。因此,安徽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第三,从区域分工体系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将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将会发生新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 什么是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名词解释 •区域协调发展:指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间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区域的均衡发 展。 •中部地区:指中国境内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份。 •经济转型升级:指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和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推动、服务业的发 展等。 •城市群:指由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相对密集的地区,它们之间有密集的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形成紧密的经 济联系和合作关系。

•示范区:指政府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以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特殊功能。 •重点项目:指政府投资和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通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科技创新: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举例 1.湖北自贸试验区: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湖北 自贸试验区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中部六省一区”合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安徽、陕西,以及山西等省份共同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3.中部地区高铁建设:中部地区通过广铁、武铁、沪昆 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中部城市群:湖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河南城市群 等中部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 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中部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大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西部,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东、中、西三大区域连成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和国脉所系。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兼有东西部之长,而且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较好。相对西部来说,中部更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东部的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要流经中部,甚至在西进的过程中扎根于中部。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和传接带,这就使中部处于“承东启西”、“一肩挑两头”的战略位置。 一、中西部发展战略重点的比较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依托中部的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中部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已成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中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加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快重点农业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乡村自动气象(雨量)站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对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任务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作物的观测。加强农村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开展农村精细化、专业化气象预报和服务,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气候论证和区域特色农业精细区划,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提供针对性和系列化的全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 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中考政治专题(十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考政治专题(十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资料: 1._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______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 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2.中部崛起的提出:_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中部范围: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 4.中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中间水平;产业结构仍然是农业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在两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发展,将极有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谓的〝中部塌陷〞;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则很难将全国作为一整盘棋下活,中部地 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取得突破性成长的瓶颈. 5.中部地区的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在全 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作用.其次是资源丰富,资源性产品的地 位举足轻重.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叫是有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 结合点:

是什么的问题: 见背景资料2.3.4.5.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 ⑴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⑵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⑶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⑷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汇点上. ⑸〝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实施,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的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之小船 创作 知识清单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①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②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③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东部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知识清单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知识清单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核心:有序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的定位 2016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中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核心功能为全国“政治中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近年来,河南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我国中部 的腹心地带,不仅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还是我国历史上的 重要文化中心。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地出台各种关于河南省国家战略的政策和计划。本文将详细解读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沿江地区转型发 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 一、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 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是为了提升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而制定的。这一战 略的主要特点是把以往的产业结构向环保型、智能型、绿色型转化。通过“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来推进沿江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 服务化的迈进。同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将加强优化,其交通设施将与水运、公路、铁路全面互联互通。此外,该地区还将在环保治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调整和促进,为沿江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二、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旨在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拓展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空间,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具有优质的资源环境、较低的成本优势以及较强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其中,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东、北、南、西部地区的“咽喉要塞”,也是连接 中东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等亚欧大陆桥的龙头。河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工业发达、城市现代化的省份,将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综合交通发展。这些举措将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三、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 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是为了推进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而制定的。该战略的核 心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河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将率先探索新的外贸、外资、外汇、人员等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努力在投资、贸易、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一个对外开放、制度优化、高端协同、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高地。同样地,河南在“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河南将扮演着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地位,这将为河南 省的外部贸易、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巨大的机遇。 ,三大国家战略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契机。沿江地区转型发 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为河南省走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在实现这些战略的过程中,河南省将会提升技术含量和品牌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的发展 水平和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其效果,探讨中国在区域发展上的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规划。 一、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的第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该战略从1999年开始实施,旨 在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该战略的实施涵盖了十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其中包括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较为贫困的地区。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 技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等措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其次,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该战略是在2004年提出的,旨在 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包括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企业投资力度、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手段,快速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现在,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对于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东北振兴”战略。该战略的实施计划从2003年开始,旨在推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东北地区的困难和矛盾。

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大基 础设施投资、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加快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政策 除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外,中国政府还给予了一些区域发展政策的支持。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以推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首先,中国政府实施了中西部地区扶持政策。该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中西部 地区,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和金融扶持等,在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保障。自实施以来,该政策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中国政府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政策。该政策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的实际 情况,采用了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和金融扶持等措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给予政策保障。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加速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再次,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免税政策。该政策针对西部大开发区域,给 予企业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支持等,激励企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该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创新氛围不断改善,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区域发展的未来 目前,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已经在全国推广实施,各地经济水平的差距 已经显著减小。然而,中国区域发展的未来仍然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规划和操作。 首先,未来需要加强协同发展。虽然中国当前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但 各地区间的发展仍然不够平衡。因此,未来需要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学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来实现区域发展的协同。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名词解释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名词解释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是指中国在经济发展、军事强国建设、政治体制稳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推进国家战略,即构建“四区”、“一地”、“一圈”和“一强”的体系。 “四区”是指我国正在推进的东部沿海经济区的新型城市群、中部崛起的现代化建设区、西部资源型经济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特色发展区。具体来讲,东部沿海经济区以珠江三角洲和长三角为中心,是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沿;中部崛起的现代化建设区以江山大区、长江中下游以及山东半岛为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动力的战略守护者;西部资源型经济区以盆地、西部次生发展和东部外向的务工人口为主,是拓宽和加强中外经济交流的主渠道;边疆地区以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为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空间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地”是指新型城市化进程,即以全国城市化率提高为主要内容,实施城镇化发展建设、定位发展要素和结构性改革,建设城市社区,打造聚合区域经济、智力、资源,积极推进普惠保障。同时,要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城乡联动发展,实现城乡互动互助,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 “一圈”是指持续加强国际交往合作,“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同建设。着力打造一个联动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全球治理进程,解决各种国际热点问题,并发挥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促发展”作用。

“一强”是指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全面改革开放,推动政治体制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文化的规范化、法律的法制化、社会的秩序化;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作用,形成一种全球治理格局;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国际秩序格局;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国际经济文化格局;积极发挥中华文化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形成一种文化实力格局。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是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合作的国家和国际社会,为人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这种战略主要体现在:一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并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推进两岸统一,实现大陆、台湾、港澳三地共同发展;三是实现连接中国和全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四是通过推进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元素,构建文化强国;五是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发展模式的保障。 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的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自主创新,坚持全面把握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作用,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改革创新,增强国家凝聚力,实施更加富有成效的发展战略,促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发展福祉。

主题11 重大发展战略及其地理背景(含答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主题11重大发展战略及其地理背景 ◆知识结构 ◆对应的课标点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 1.运用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等多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一些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2.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地理背景,学会综合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能影响,并提出对策。 3.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案例学习,学会辩证地分析思考问题,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 1. 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2.结合实例,分析长江经济带的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习难点分析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 ◆相关平台网站标准地图服务,中国区域发展网,中国政府网,打造长江经济带 ◆学习探究 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概述 1.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定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是指区域开发中对重要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特定区域的整体谋划,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2.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①1980-199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②1990-2005年,提出三大战略,分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③2005-2018年,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沪),西至云南(滇/云),覆盖上海(沪)、江苏(苏)、浙江(浙)、安徽(皖)、江西(赣)、湖北(鄂)、湖南(湘)、重庆(渝)、四川(川/蜀)、贵州(贵/黔)和云南(滇/云)(填写全称、简称)等9个省2个直辖市,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1)气候资源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充足且同期,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柑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