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决定、命令

决议、决定、命令

一、决议

(一)适用范围:决议是指党的领导机关就重要事项,经会议讨论通过其决策,并要求进行贯彻执行的重要指导性公文。决议在党政公文中排列首位,是一种重要的下行文,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特点:决议的特点如下:

1、权威性。决议都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本身就有权威力量。决议一经颁布,全党、全体公民和下级单位必须坚决执行,不能违背和抵制。

2、决策性。决议是针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一经形成,就会在较大适用范围内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3、程序性。决议必须经过会议的讨论,并经表决通过以后才能形成,有严格的程序性。

(三) 与相近文种的区别

“决议”和“决定”有以下区别:

1.成文过程不同。决定可经会议议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2.发文机关(组织)不同。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

制发决定;而决议不能以机关、单位的名义制发决议。正因为如此,决议己不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常用公文。

3.涉及内容不同。决定内容多为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因此它可分为部署指挥重要工作的决定(简称部署性决定)、处理具体事项的决定(事项决定)和表彰处分决定。决议内容多是某系统、某单位、某组织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重要决策事项。它可分为部署指挥性决议、批准性决议和专门问题决议。

4.作用不同。决定都带指令性,起领导、指导作用。决议则有多种作用:有的带指令性,如《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决议》;有的带说理性,对有关人和事做出评价,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的带号召性,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有的带批准性,如党代会、人代会对各种工作报告所作的决议。

5.写作格式上签注和落款不同。决议都在标题下加括号签注通过决议的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正文后就不另标落款了。凡会议通过的决定,也同决议一样签注;由领导人签发的决定,则在正文后写明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

(四)案例分析和写作要点

1、标题和成文日期

(1)标题:决议的标题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第二种是由“会议名称+事由+文种”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确认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的决定的决议》。

(2)成文日期:决议的成文日期,不像一般公文那样标写在公文正文之后,而是加括号标写于标题之下居中位置。具体写法有两种情况:如果公文标题中已包括会议名称,括号内只需写明“×年×月×日通过”即可。如果公文标题中没有会议名称,括号内要写明“××委员会第×次会议×年×月×日通过”。

2、正文:按决议的分类,我们分别介绍三种决议正文的写作。(1)通过某文件、某事项的决议的写作这类决议是为了对工作报告或某一文件作出评价并表明态度而写的,其正文一般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什么会议讨论通过(审查、批准)了谁的工作报告或制订的什么文件(如预算、计划等)。

如:《中共十八大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开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

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第二部分介绍会议有关情况,一般用“会议听取了”、“会议讨论了”、“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同意”等习惯用语起头。若是审议工作报告,一般先对前段工作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的部署表明态度。如十八大对胡锦涛的报告的评价:“大会认为,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对我们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会高度评价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大会同意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对十六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总结,”、“大会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第三部分,对有关方面提出要求,发出号召。用“会议要求”、“会议希望”、“大会号召”等习惯用语起头。

如:例文“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2)部署性决议的写作:这类决议开头部分一般写明会议的基本情

况,如会议的时间、参加会议的人员、列席会议人员、会议的中心议题等。第二部分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写明对工作的安排部署。要写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内容复杂时,要明确分出层次并列出小标题,或者分条撰写。第三部分,提出希望、号召。有时主体结束,全文也就自然结束了。

(3)阐述性决议的写作:这类决议的写作与“决策性决定”的写作类似,即围绕中心论点,把主要内容分成若干问题(或用序号,或用序号加小标题)来写。如果是阐述原则问题,主体部分要有较多的议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道理说深说透。

二、决定

(一)适用范围:决定是各级党政机关普遍使用的一种具有领导性和规定性的下行公文。决定适用于对重大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二)特点:1、制约性2、指导性3、稳定性

(三)与相近文种的区别:如上分析

(四)案例分析和写作要点

关于授予***同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今年初,枝江县董镇信用社职工××同志为保卫国家财产,面对英勇歹徒,顽强搏斗,最后擒获歹徒。为此决定:授予××同志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务院希望各条战线的群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认真贯彻十六届二中、3中、4中全会精神,胸怀全局,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

90年4月24日

改错:

①标题结构不完整,应改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授予**同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决定。”

②“今年初”这一时间概念表达不当,应改为“1990年初”。

③枝江县前应冠以省名

④英勇歹徒的表达有误

⑤“群众、工人……”等搭配不当

⑥数字表达不一致,不应用阿拉伯数字。

⑦作者排列有误,分开排列,分别盖两个章。

⑧日期书写有错误,应用全称。

三、命令

(一)适用范围:命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命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二)特点:

1、发文机关的权威性(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及县以上各级人民地方政府才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命令)党的领导机关可以和同级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命令,但要以行政部门的面目出现。

2、发文内容的重要性、严肃性(命令只能用于重大的行政实效,宣布实行重大的行政措施,奖励成就突出的人员)

3、从发文作用角度,具有强制性(无条件执行,服从命令,命令一旦下发不许更改)

(三)案例分析和写作要点

国务院关于授予和晋升赵福地5名同志海关关衔的命令

国函〔2007〕68号

海关总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衔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

一、授予以下1名同志一级关务监督关衔:赵福地湛江海关关长

二、以下1名同志由二级关务监督关衔晋升为一级关务监督关衔:马忠源重庆海关关长

三、授予以下1名同志二级关务监督关衔:耿国强贵阳海关副关长

四、以下2名同志由三级关务监督关衔晋升为二级关务监督关衔:韩森兰州海关关长

刘丰西宁海关关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7年7月4日

命令的写作:命令一般由标题、令号或发文字号、正文、发文机关或签署人、日期几部分组成。

1、标题:命令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命令专用标题。有的是由“发文机关名称”+“文种”构成,如《××省人民政府令》;有的是由发布命令的“领导人职务名称”+“文种”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还有一种应用比较少的形式是由“主要内容”+“文种”构成,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二是公文通用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主要内容”+“文种”构成,多为行政令、嘉奖令所用。

2、令号或发文字号:令号是发文机关签署命令的领导人在任期内发布命令的顺序号。各级政府机关的命令一般是一年之内编流水号。发布令只列令号。如“第387号”。发文字号即由机关代字、年份、序号构成,如“国发〔2006〕3号”。

3、正文:命令的正文,一般由行令缘由、命令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缘由是发布命令的原因、目的、根据、意义等,突出命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项是正文的主题,以准确肯定的语言写出决断性、

强制性的规定或措施,一般不作分析议论。执行要求的结尾一般是对命令事项的补充说明或对受命者所提出的希望、要求、嘱咐等,要与命令事项相呼应,也有的命令可以不写执行要求。由于内容不同,要求各异,在写作上各有差异。

命令写作的注意事项:(1)注意命令的适用范围;(2)发文字号和令号专用;(3)行文庄重严肃,语气斩钉截铁,不得有丝毫含糊和模棱两可,以便理解与执行。结构严谨,篇幅精短有力,不作详细说理与解释;(4)撰写者应有高度的责任感。

决议、决定、命令

决议、决定、命令 一、决议 (一)适用范围:决议是指党的领导机关就重要事项,经会议讨论通过其决策,并要求进行贯彻执行的重要指导性公文。决议在党政公文中排列首位,是一种重要的下行文,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特点:决议的特点如下: 1、权威性。决议都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本身就有权威力量。决议一经颁布,全党、全体公民和下级单位必须坚决执行,不能违背和抵制。 2、决策性。决议是针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一经形成,就会在较大适用范围内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3、程序性。决议必须经过会议的讨论,并经表决通过以后才能形成,有严格的程序性。 (三) 与相近文种的区别 “决议”和“决定”有以下区别: 1.成文过程不同。决定可经会议议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2.发文机关(组织)不同。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制发决定;而决议不能以机关、单位的名义制发决议。正因为如此,

决议己不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常用公文。 3.涉及内容不同。决定内容多为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因此它可分为部署指挥重要工作的决定(简称部署性决定)、处理具体事项的决定(事项决定)和表彰处分决定。决议内容多是某系统、某单位、某组织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重要决策事项。它可分为部署指挥性决议、批准性决议和专门问题决议。 4.作用不同。决定都带指令性,起领导、指导作用。决议则有多种作用:有的带指令性,如?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决议?;有的带说理性,对有关人和事做出评价,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的带号召性,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有的带批准性,如党代会、人代会对各种工作报告所作的决议。 5.写作格式上签注和落款不同。决议都在标题下加括号签注通过决议的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正文后就不另标落款了。凡会议通过的决定,也同决议一样签注;由领导人签发的决定,则在正文后写明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 (四)案例分析和写作要点 1、标题和成文日期 (1)标题:决议的标题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第二种是由“会

公文文种练习题

公文文种练习题

公文文种练习题 一、命令(令) 知识点: 命令(令)的概念(适用范围) 1、能揭示命令(令)概念内涵的是以下句子__________。A、B、C A、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B、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C、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D、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 2、命令(令)的发文机关名称应用__________。A A、全称 B、规范化简称 C、统称 D、简称 3、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最高形式是__________。B A、通知 B、命令(令) C、决定 D、指示 二、决定与决议

知识点: 1、决定与决议的区别 2、决定的写作 (1)决定的适用范围 (2)决定的分类 1、决定区别于决议的是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A、B、C、D A、行政机关只用决定不用决议 B、决定由大型会议集体讨论形成或由领导机关直接作出,而不是经正式的法定会议讨论、表决通过后形成 C、决定可涉及重大问题,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而不一定都涉及全局性、原则性的问题 D、决定如是经会议讨论通过形成的,其标题用会议名称作为发文机关,成文日期采用标题下标注的形式;如是从其他渠道形成的决定,其标题的拟写采用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的形式,成文日期标注于文尾 2、能揭示决定概念内涵的是以下句子__________。A、B A、对重要事项作出决定 B、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C、用于表彰或处罚 D、对某一涉及面较广的问题作出部署 3、决定分为__________二类。B、C A、宣布性决定 B、指令性决定 C、宣告性决定 D、通告性决定 4、指令性决定区别于宣告性决定的是__________。A、B、C A、指令性决定是上级机关针对某一涉及面较广的问题作出的行动部署 B、下级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C、有很强的约束力 D、意在引起关注 5、指令性决定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 A、B、C A、决定的依据或原因 B、决定事项 C、注意事项 D、期望和号召 6、宣告性决定可用于__________。C、D A、授予名号 B、给予纪律处分 C、宣布机构的设立或撤并 D、表彰或处罚 7、决定和决议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A、 C、D A、都是决策性文种 B、都属于行政公文

疫情贡献奖励公文文种

疫情贡献奖励公文文种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法定公文文种共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用于奖励类的文种有三种: 1、通报。适用于一般性的表彰。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年度公文处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通报》。 2、决定。适用于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3、命令(令)。适用于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如《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给武警部队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及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和记功的命令》。 在党政公文中,表彰类公文包括嘉奖令、表彰性决定和表彰性通报三个文种类型。虽然文种不同,但写作内容、功能用途相同,所以写作模式也基本相同。凡表彰类公文,开头一般都要写清表彰对象的先进事迹并予以适当评价,然后用目的句引出表彰决定,最后结尾以“希望、号召”的形式写发文机关对受表彰者和其他机关及相关人员的要求,以使表彰能起到激励、教育作用。这种写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段式思路结构,即“概述先进事迹——表彰决定——希望与号召”。其中,“先进事迹”是表彰的事实依据,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表彰决定”是全文主旨所在,

居中而统摄两端;“希望与号召”既是表彰的影响,也是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所在。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结构。无论什么文种类型,只要是表彰性的内容,就都应循着这样的思路去写。这就是表彰类公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根据长期的使用习惯,人们往往是从以下几方面区别选用的: 一是发布机关的层次级别. 在这三个文种中,唯有命令具有发布权限的规定,而嘉奖令又往往由级别较高的机关予以发布;表彰性决定虽无明确的使用权限,但发文机关一般层次较高且常是被表彰对象的非直接上级机关;表扬性通报的发文机关不受限制,但多是被表彰对象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是被嘉奖对象先进事迹的类型及影响范围. 若是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事迹突出、影响范围广泛,则适于用嘉奖令,如《国务院对胜利粉碎劫机事件的民航杨继海机组的嘉奖令》、《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给武警部队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及个人授予荣誉称号和记功的命令》; 若是在长期艰苦的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卓著则适于用表彰性决定;表扬性通报适用的规格低于前两者,但适用范围可大可小. 三是表彰奖励的规格. 嘉奖令和表彰性决定的规格要高于表扬性通报.尤其是嘉奖

13种常用公文文体格式及例文

公文写作13种常用文体 (一)命令(令) (2) (二)决定 (4) (三)公告 (5) (四)通告 (6) (五)通知 (7) (六)通报 (11) (七)议案 (12) (八)报告 (13) (九)请示 (14) (十)批复 (16) (十一)函 (17) (十二)会议纪要 (17) (十三)意见: (18)

(一)命令(令) 1、命令的概念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国务院关于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奖惩有关人员(如《国务院对胜利粉碎劫机事件的民航杨继海机组的嘉奖令》)、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文种叫命令。 命令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最高的,所以关于它的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作了严格规定,只有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所属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和各省、自治区领导人等才可以发布命令,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发布命令。 党的领导机关和各人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发布命令,必要时可与国家行政领导机关或领导人联合发布命令。 命令和令不是两个文种,而是一个文种的两种称呼。 2、命令的作用及分类 (1)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指定的一些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从类别上来说,发布行政法规的命令就叫发布令。 (2)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对于重大的、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必须用命令宣布以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如国务院发布的新版人民币发行的命令,发布全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等。从类别上来说,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的命令就叫行政令。 (3)奖惩有关人员。对于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用嘉奖令。从类别上来说,表彰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的命令就叫嘉奖令。对在工作中犯了严重错误并且影响巨大的人员宣布惩罚时,用惩戒令。 (4)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对于下级机关作出的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重违法违纪的决定,上级领导可以行使职权,依法宣布撤销,如市一级政府违反选举规定,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省人大常委会可依法否定其选举结果,责令重新选举。 从类别上来说,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决定的命令就叫撤销令。 3、命令的写作 命令是权威性和强制性最高的文种,所以写作时要注意: (1)语句要果断。主要使用果决的祈使句,较多运用"必须"、"均应"等决断性词

公文写作格式及范文

公文写作格式及范文 (一)命令(令) 1、命令的概念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文种叫命令。 命令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最高的,所以关于它的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作了严格规定,只有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所属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和各省、自治区领导人等才可以发布命令,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发布命令。 党的领导机关和各人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发布命令,必要时可与国家行政领导机关或领导人联合发布命令。 命令和令不是两个文种,而是一个文种的两种称呼。 2、命令的作用及分类 (1)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指定的一些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从类别上来说,发布行政法规的命令就叫发布令。 (2)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对于重大的、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必须用命令宣布以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如国务院发布的新版人民币发行的命令,发布全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等。从类别上来说,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的命令就叫行政令。 (3)奖惩有关人员。对于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用嘉奖令。从类别上来说,表彰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的命令就叫嘉奖令。对在工作中犯了严重错误并且影响巨大的人员宣布惩罚时,用惩戒令。 (4)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对于下级机关作出的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重违法违纪的决定,上级领导可以行使职权,依法宣布撤销,如市一级政府违反选举规定,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省人大常委会可依法否定其选举结果,责令重新选举。 从类别上来说,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决定的命令就叫撤销令。 3、命令的写作 命令是权威性和强制性最高的文种,所以写作时要注意: (1)语句要果断。主要使用果决的祈使句,较多运用“必须”、“均应”等决断性词语。 (2)篇幅要简短。篇幅简短,语言精要,才能使受令者容易理解,便于执行。

公文写作技巧

公文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公文的种类 过去党政公文是分开的,各有各的标准,党内公文遵照执行的是中办印发的?条例?,行政公文遵照执行的是国办印发的?办法?,双方有7点不同:第一纸头不同,党内公文是小纸头,行政公文是A4纸头。第二,文种不同,党内公文是14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行政公文是13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其中有9种大家都一样,有5个党的机关有,行政机关没有,有4个行政机关有,党的机关没有。第三,党内文件文号下面有五角星,行政公文没有。第四,如果有密级,党内文件全部标在左上角,行政公文全部标在右上角。第五,成文日期不同,党的文件是阿拉伯数字,行政公文是中文。第六个不同,取消“此页无正文”。第七个不同,版记,党内公文没有主题词,行政公文有。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新的标准(中办发〔2012〕14号文件),党政公文7个方面的问题就解决了,实现了党政公文一体化。 (一)公文的种类及主要区别 1.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既然是重大决

策事项,这个在领导机关才使用,使用范围就比较小,基层机关很少使用。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在各级单位当中都可以有,使用范围比较宽泛。 3.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和各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权发布命令,一般分为:发布令、行政令(通缉令)、嘉奖令、任免令。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一般不单独使用"命令(令)这一文种。) 决定和命令都有奖励,嘉奖,奖惩。决定可以奖也可以惩,可以奖励也可以处分。命令只奖不惩,就是只嘉奖,没有处分,所以在应用上决定一般是对本机关的工作人员做出的,命令是上级机关对同级,就是他的主管单位和下级机关做出的。 4.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公告、公报、通告在使用范围上有区别,公告适用于国内外、范围最广;公报适用于党和国家级管理机关、范围次之;通告则面向一个特定的地区,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范围最窄,比如停水通告、征收通告。 7.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公文写作分类

一、法定公文的文种 201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确定了15种公文。 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二、企业常用应用文 通知、通报、通告、请示、报告、批复、决定、函、纪要、讲话稿、简报、计划、总结等。 三、公司不常用的三种公文。 1.命令:(1)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2)宣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3)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一般适用于政府。 2.公告:一般是较高级别以上政府人大等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3.议案: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事项。 四、公文种类的划分 (一)按公文的使用范围分: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二)按公文的性质作用分:规范制约性公文、指挥决策性公文、公布知照性公文、报请商洽性公文、日常事务性公文等。 (三)按公文的行文方向分: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四)按公文的收发方式分:收文、发文。 (五)按公文的机密程度分:秘密公文、普通公文。(或,内部文件、公布文件。)国家秘密(绝密、机密、秘密);企业商业秘密(企业机密、企业秘密) (六)按公文办理的时限要求分:常规公文、紧急公文。 (七)按公文的载体分:纸质公文、电子公文。 五、公文的作用 (一)规范和约束作用——该行则行、该止则止。 (二)领导和指导作用——“红头文件” (三)沟通和合作作用——上下沟通、左右协调 (四)宣传和教育作用——党的喉舌 (五)依据和凭证作用——“一字入公文,九牛拽不出” (六)档案和史料作用 一、按隶属关系行文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机关的行文关系,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确定。······不得月季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是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二、按职权范围行文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三、联合行文的机关应该是同级机关 《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同级政府、同级政府部门、上级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物,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

公文写作15种文种

公文写作15种文种 一、公文的定义 怎样给公文下一确切的定义呢?最简便的定义是:公文就是公务文书。 如果说“公务文书”四个字尚不能称为公文的定义的话,那么,就这样定义:“公文就是一切公务活动中使用和形成的文字材料”。 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条中,有这样的表述: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的分类规范 1、按照适用范围分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8条将公文分为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这15种公文,是规范性公文,也叫法定公文,是申论考试的重点,一定要记住。今后的视频里,我将对这15种公文怎么写、怎么用,做具体的分享。 2、按照公文来源分类:可分为收文和发文两种。 3、按照行文方向分类:可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三种。这个考试的重点,经常经常考到。 4、按性质作用分类:可分为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公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通联性公文和记录性公文六种。 5、按照公文的机密程度分类: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这是考试的重点,记住这三种。 具体应用起来,另外还有内部材料、普通公文。

6、按照办文时限要求分类:分为特提公文、特急公文、加急公文、平急公文。 这里的特提公文,很少见到。除此之外,不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的都是普通公文。 7、按照形成和使用过程分类:可以分为不同的文稿和文本,其中文稿分为草稿和定稿,文本分为正本、试行本、暂行本、修订本和副本。 三、公文的其他分类 根据文秘工作的实践和上面对行政机关公文所作的定义,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决不限于15种,如调查报告、计划、工作总结、简报等在行政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这一部分通常称为“白头文件”的文字材料,也应列入分类的范畴。因此,从广义上说,15种公文不是公文的全部;从狭义上说,15种公文也不是行政机关公文的全部,只能说是行政机关公文中比较规范的公文中的主要部分,即颁发程序比较规范、行政约束力较强的部分。对公文进行“二分法”划分,可分为规范性公文和非规范性公文。 在公文中,有一部分是规范性的,有一部分是不规范的。 所谓规范性,是指公文在形成的颁发程序、执行落实上比较规范,行政约束力较强。按照这一根据划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的15种文种显然属于规范性公文。 非规范性公文,也叫事物性公文,常见文种有:调查报告;工作计划类;工作总结类;提案、建议、说明;讲话稿类;简报信息类;书信类公文;启事类公文;条据类公文;表格类公文;大事记等。非规范性公文的种类比较杂,涉及面小,这里不再一一表述。 四、公文分类规范在不断完善 当然啦,现代公文的文种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变化是为了更加完善和科学。以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文种“通知”为例,除194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公文程式条例》第一次正式将“通知”列为正式文种的外,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发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并没有把“通知”列入正式文种,直到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才把“通知”列入公文文种,但未正式定稿。新

2019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快速区分15种法定公文

公共基础知识:快速区分15种法定公文公文,“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古往今来人们在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书。 在考试中,我们比较容易遇到公文的相关客观题,今天我们就对15种法定公文进行区分学习,帮助大家快速记忆法定公文,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公文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种法定的社会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并使用的文字材料,其包含法定公文、专用公文、事务公文和法律规定性公文等。其中,法定公文、专用公文和法律法规性公文都属于规范性公文。 狭义上讲,公文主要是指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文书,其仅指法定公文和专用公文。根据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二、法定公文的概念 法定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种正式文种,包含: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三、15种法定公文的快速区分 1.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命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4.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7.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8.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9.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10.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1.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2.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13.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公文写作之决定

公文写作之决定 公文写作之决定 决定是各级党政机关普遍使用的一种下行公文。它适用于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做出安排。这里的重要事项,是指带有全局性或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项,重大行动是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行动。当然,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事事都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常使用决定,比如一些表彰、处分、机构编制、人事安排等事项都可用决定行文。 由于决定的内容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所以决定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制约性:因为决定比较集中地体现发文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的指挥和处置意图,要求下级机关无条件执行,决定的制约性和强制性虽然没有命令那么严格,但比其他公文都要强,有些决定还有法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往往是法规的延伸和补充,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和行政约束力。 二是指挥性和指导性:因为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这对下级机关就有指挥性和指导性。 适用范围(类型): 决定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按其内容和作用划分,大体可分为下面三类: 1.对某项工作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如《国务院关于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税收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 2.对某一重大问题作出处理的决定。 3.对设置机构、任免人员、召开会议或表彰、处分等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 写法: 决定一般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发文日期等部分组成。 (一)标题。 决定的标题要求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这三部分一般不能随意省略。 标题下一行,有一题注,标明通过或发市时间。 (二)正文。 由于决定的类型不同,其正文的内容侧重点就有不同,写法也有不同。 对某项工作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正文的写法:

公文处理工作培训讲课稿

公文处理工作讲课稿 一、公文的种类和写法 (一)公文的定义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的文种 共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党的机关一般不使用命令(令)、公告、通告、议案文种;行政机关一般不使用决议文种。 公文按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意见。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如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批复、纪要。 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议案、意见、函等。 按时限要求,可分为特急公文、加急公文、常规公文。 按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 1.决议。 决议是“用于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的文种。任何一个政党或社会团体都可以使用。(但党总支、党支部不能制定决议。)决议一般为独立行文,不存在与其他文种相照应或相搭配的关系。 2.决定

决定是“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文种。决定既可以对事,也可以对人。 3.命令(令) 命令(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是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使用的正式公文文种。党的机关一般不用。 4.公报 公报是“党和国家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的文种。公报的行为主体集中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不是哪一级机关都可以随便发布公报的。 5.公告 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一般基层机关、地方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不得使用公告来宣告事项。 6.通告 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时使用的公文。通告不同公告,它主要用于有关单位开展业务工作需要。 7.意见 意见是“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文种。所谓“重要问题”,是指当前工作中遇到的涉及全局性、方针政策性的重大事项和主要问题。 意见可以独立成文(如:《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也可以与别的文种搭配行文(如:《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8.通知

公文格式标准与应用

公文格式标准与应用

公文格式标准与应用 第一部分:公文的种类与应用 (一)公文处理的概念 公文处理工作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二)公文处理的原则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三)公文的种类(15种) 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 (四)公文种类划分 以行文关系(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公文的用途为标准,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下级机关的公文报送给上级机关为上行文:报告、请示、意见。 上级机关的公文传送给下级机关为下行文: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批复、纪要。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公文往来为平行文:意见、议案、函。 (五)公文文种区别

1.决议和决定的区别 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1)从制作程序上说:“决议”须经某一级机关或组织机构的法定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并以会议的名义公布。“决定”却不一定经过法定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它既可以是某种会议讨论形成正式文件予以公布,也可由各级领导机关直接制作并予以公布。 (2)从作用上说:“决议”一律要求下级机关执行。而“决定”只有“部署性决定”才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宣告性决定”只起知照性作用,一般不要求下级机关执行。 (3)“决议”是党委文件,政府基本不用;“决定”党政机关均可用。 2. 公报、公告、通告的区别 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党委文件。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1)发布机关不同。 (2)发布内容不同。 (3)发布对象不同。 (4)发布方式不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