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摘要10%米旺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10%米旺对水稻稻飞虱有显著的防效,防治褐飞虱750~825ml/hm2处理,药后10d防效分别为94.8%和97.6%,明显优于对照药剂。从不同用量试验看,防治褐飞虱以750ml/hm2为宜。防治白背飞虱450ml/hm2处理,击倒作用强,药后3d防效达93.2%,药后7d和10d调查,防效为

87.6%~93.1%。

关键词米旺;稻飞虱;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5.1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05-01

稻飞虱是江宁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易突发、暴发,对产量影响大。然而,长期以来防治稻飞虱的药剂较单一,且用量也逐年增加,防效不理想,筛选低毒高效的农药势在必行。10%米旺(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是第2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内吸和渗透作用,其成品有低毒、低残留等特点。为明确该药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2008年在江宁区湖熟街道龙都镇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10%米旺可溶性液剂(省植保站提供)。

(2)48%毒死蜱乳油(江苏丰山集团产)。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 生活习性 (1) 2 发生地点及因素 (2) 2.1 分布区域 (2) 2.2 发生世代 (2) 2.2 流行因素 (2) 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 (2) 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 (2) 2.2.3 栽培制度 (2) 2.2.4 品种布局 (2) 2.2.5 水稻生育期 (2) 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 (2) 3 危害特点 (3) 3.1 直接刺吸危害 (3) 3.2 产卵危害 (3) 3.3 间接危害 (3) 4 防控措施 (3) 4.1 防治指标 (3) 4.2 农业防治 (3) 4.2.1 冬季结合积肥 (3) 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 (3) 4.2.3 加强肥水管理 (3) 4.3 人工和生物防治 (3) 4.4 化学防治 (4) 4.4.1 防治时期 (4) 4.4.2 用药方法 (4) 4.4.3 防治试验 (4) 4.4.4 注意事项 (5) 5结论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生物与科技系,怀化 418000) 摘要: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称蜒虫、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 液为害水稻等作物。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稻飞虱药剂防治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1 生活习性 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褐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经7天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天即死亡。耐饥力也差,老龄若虫经3~5天、成虫经3~6天即饿死。食料条件适宜程度,对褐飞虱发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变化都有影响。在单、双季稻混栽或双、三季稻混栽条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扬花期适宜的营养条件,促使大量繁殖。中、迟熟、宽叶、矮秆品种的性状易构成有利褐飞虱繁殖的生境。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对湿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华北地区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发生。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近几年我国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近几年我国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肖海军,薛芳森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45) E-mail:haijun.x@https://www.360docs.net/doc/9c269162.html,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我国水稻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的研究概况。讨论了近几年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特点。分析爆发成灾的原因主要与稻飞虱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寄主条件,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介绍了稻飞虱预测预报与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1.前言 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稻飞虱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埃及等水稻产区。在我国,除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地区常年均不能越冬,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国外。从国外迁入我国的稻飞虱大致可分三支: 一支由泰缅北部凭藉西南季风迁入, 主降地区为云南西南边境的局部地区;一支由菲律宾于7~8 月随台风外围气旋迁入,主降地区为东南沿海;另一支由中南半岛随盛行的西南季风于5~6 月迁入,主降两广,随后迁向全国稻区,。在水稻栽培制度、季风风向和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 由中南半岛迁入我国的稻飞虱为我国广大稻区的主要虫源(巫国瑞等,1997)。总体来说,稻飞虱具有“国际性、迁飞性、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 Morishita,1992;王寿伦和王建强,1997)。 本文就近几年我国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情况作一概述。 2.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稻飞虱的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使被害处变褐坏死,养分和水分散失,引起叶片发黄,生长低矮,严重时枯杆倒伏。乳熟期受害,使稻穗灌浆不满,形成秕粒,千粒重减少,严重影响产量。在中国,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近年来,稻飞虱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发生面积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年际暴发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经济损失巨大。稻飞虱发生以1991 年最为严重,发生面积高达2320 万hm2,发生范围涉及19个省(市、区),虽经全力防治,仍然损失稻谷25亿公斤,加上人工、农药及施药器械方面的投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汤金仪等,1994)。同时暴发频率增加,60 年代以前,每5~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爆发1 次,大发生频率为10%~20%;70年代大发生频率上升到50%,1980年至1995 年的15 年中,有11 年重发生,即平均3年就有2年猖撅发生,大发生频率达70%以上(戈峰和李典谟,1997)。 3.稻飞虱的爆发的原因 对于近年来稻飞虱爆发成灾的原因,国内大量的研究文献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起来主要与稻飞虱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源基数以及环境因子(主要是寄主、肥水条件、气候条件、天敌与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李仲星,1998;陈景成等,2003;江德华等,2004;刘声界,2005;陆剑飞和黄国洋,2005)。 3.1 稻飞虱生物学因素(具有爆发成灾的潜力)

7种药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7种药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李 玲 (甘肃省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在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镇进行的喷施10%毒?阿乳油、3%啶虫脒乳油、40%神龙宝乳油、纯品阿维菌素2000倍液和016%苦参碱?内酯水剂400倍液、苏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戊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西瓜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除20%戊氰菊酯乳油防效较低外,其它6种药剂对西瓜蚜虫均有较好速效性,其特效期长,喷药后14d对西瓜蚜虫的防效均在88%以上。 关键词:杀虫剂;西瓜蚜虫;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63(2006)0820036202 西瓜蚜虫(瓜蚜)是兰州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及露地西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主要刺吸西瓜的茎、叶及嫩枝汁液,使叶片出现卷缩、黄斑或全部枯黄枯死等症状,同时导致西瓜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单一的化学杀虫剂,致使该虫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采用常规药剂防治效果不佳。为配合我市西瓜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需求,筛选更为低毒有效的防治药剂,2005年对征集到的目前国内防治蚜虫的7种无公害新型化学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016%苦参碱?内酯水剂(内蒙古巴蒙磴口农药厂生产),纯品阿维菌素(石家庄农药化工厂生产),3%啶虫脒乳油(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 收稿日期:2006204217 作者简介:李 玲(19702),女,甘肃临洮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和育种工作。联系电话:(0931)8580497。 表2 2种复配剂对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复配药剂稀释倍数药剂浓度 (Λg m l) 浓度对数值 (x) 机率值 (Y) 毒力回归方程 EC50 (Λg m l)R 2 福星∶世高=3∶160000.17-0.77005.8853Y=6.5218+0.8234x0.01420.9754 70000.14-0.85395.8274 80000.13-0.88615.7858 福星∶世高=1∶160000.17-0.77005.2793Y=6.9148+2.1173x0.12460.9827 70000.14-0.85395.1257 80000.13-0.88615.0251 作为防治镰刀菌的首选药剂;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值为0.3342Λg m l,可搭配施用。2种复配剂中,以40%福星乳油与10%世高可分散粒剂按3∶1混配后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优, EC50为0.0142Λg m l,复配后增效明显。 3.2 在进行带药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培养基个别重复受到污染,这是否影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蒋家珍,吴学名,赵美琦,等.19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 毒力测定及应用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4,(2): 35~36. [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8. [3] 刑来君,李明春.普通真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 (:)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1、稻飞虱药剂防治技术要点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稻飞虱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雌虫用产卵管刺裂稻茎的表皮组织,将卵产于组织内。稻株被刺伤处常呈褐色条斑,严重时稻株基部茎秆腐烂,植株枯死,形成一团一团的“黄塘”、“落窝”现象,常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对产量影响极大,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颗粒无收。 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施药技术。在防治时,如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为害: 1、防治指标。可自行下田检查,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3、对口农药。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扑虱灵)、敌敌畏+叶蝉散(或毒死蜱)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据研究表明,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一是菊酯类农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同时,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稻飞虱俗称蠓虫,在田间常与稻叶蝉混合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近两年上海市稻飞虱发生也较重,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2005年“麦莎”和“卡努”台风过后,上海市稻田遭受自[987年以来最严重的稻飞虱虫灾,市政府和全市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大战,基本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确保了粮食安全。2006年8月29日后,受气流影响,大量稻飞虱迁飞至我市.上海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褐飞虱迁入峰,使田间亩虫量、卵量迅速上升。每年此时我市水稻正值扬花灌浆期。具有稻飞虱所需的最适食料,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如不有效控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字:危害特征稻飞虱水稻生产防治粮食安全扬花灌浆期上海市白背飞虱 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严重时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褐飞虱: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行;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灰飞虱: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 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粉虱:长翅型雄虫体长3.2-3.8mm,浅黄色,有黑褐斑;头顶前突,前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1新月形暗褐色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柄、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多黄白色,具浅褐斑。卵新月形。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灰白色,长约2.9mm。 发生规律: 褐飞虱:海南-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年发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4-5代,6-7月上中旬

花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花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由于稻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所以成虫与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危害特征,并大部分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位啃食茎秆与叶片。成株期受害的水稻茎秆,表面会呈现一些长条形状的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整个植株生长缓慢,明显变矮,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是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吮食飞虱卵液,蜘蛛捕食活动的飞虱,生产中可以通过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田埂种植大豆来提供天敌栖息条件,不用菊酯类和三唑磷农药来防止害虫再猖獗和刺激产卵。 2、加强田间调查,实时监测预警。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要切实做好飞虱田间调查监测,及时预警,一般分蘖期百丛虫量200-400只 3、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在基部以口针吸食汁液为害,所以在选用农药时,应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以利药剂在稻株体内的吸收传导,同时稻飞虱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相对郁蔽的空间栖息,空气流通稍差,有利于熏蒸杀虫,故而

具熏蒸作用的药剂(毒死蜱等)效果较好;当然触杀作用也是重要的,可以直接接触虫体而起效;综合考量,在稻飞虱药剂选用上应当选内吸、触杀、熏蒸作用强的,速效与持效药剂结合。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如早稻和一晚早期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主,预防可以用噻虫啉、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噻虫胺等烟碱类药剂;而以褐飞虱为主的一晚田中后期及二晚田则以吡蚜酮单剂或吡蚜酮与烟碱类复配剂为主。噻嗪酮只对低龄若虫有抑制蜕皮作用,且见效较慢,对成虫无效,所以近年来基本淘汰了。 4、预防用药参考。10%吡虫啉20-30克/亩、25%噻虫嗪16-20克/亩、20%呋虫胺20克/亩,这几种药剂对白背飞虱有效;50%吡蚜酮15-20克/亩、80%烯啶·吡蚜酮10-15克/亩,这两个配方对三种飞虱都有效。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等+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有机硅等高效助剂提高杀虫效果,有机硅要用质量好的,暴发的时候一桶水要加到10g。暴发期用药参考:每桶水用45%毒死蜱(或35%硫丹)75-100毫升+50%吡蚜酮10克(或80%烯啶吡蚜酮8-10克)+有机硅10克于早、晚时段喷雾,田间保持寸水层5-7天,亩打2-3桶水。5-7天后视情形加固一次。田间无水干旱条件则采用毒土法,于晴天上午9时后,亩用毒死

2014全国植保专业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填表说明)

全国植保专业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2014)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防治面积及挽回损失[农市(农植)1表] 1.全国范围统计的病虫草鼠对象。 (1)农作物病虫害在全国范围统计的农作物病虫害(除检疫对象)共306种(类),这些病虫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发生的都要统计。其他病虫统计对象由各省自定。 水稻病虫28种:〈1〉水稻稻瘟病(其中:穗颈瘟),〈2〉水稻纹枯病,〈3〉水稻白叶枯病,〈4〉水稻稻曲病,〈5〉水稻恶苗病,〈6〉水稻病毒病,〈7〉水稻线虫病,〈8〉水稻赤枯病,〈9〉水稻粒黑粉病,〈10〉水稻胡麻叶斑病,〈11〉二化螟,〈12〉三化螟,〈13〉稻纵卷叶螟,〈14〉稻飞虱(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15〉大螟,〈16〉稻苞虫,〈17〉稻螨,〈18〉稻叶蝉,〈19〉稻赤斑黑沫蝉,〈20〉稻蓟马,〈21〉稻象甲,〈22〉稻负泥虫,〈23〉稻瘿蚊,〈24〉稻秆潜蝇,〈25〉稻螟蛉,〈26〉稻水蝇,〈27〉稻摇蚊,〈28〉稻蝗; 麦类病虫16种:〈1〉小麦锈病(其中: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2〉小麦赤霉病,〈3〉小麦白粉病,〈4〉小麦纹枯病,〈5〉小麦黑穗病,〈6〉小麦病毒病(其中: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7〉小麦根腐病,〈8〉小麦全蚀病,〈9〉小麦霜霉病,〈10〉小麦黑胚病,〈11〉小麦线虫病,〈12〉小麦蚜虫,〈13〉麦蜘蛛,〈14〉小麦吸浆虫,〈15〉麦叶蜂,〈16〉麦杆蝇; 玉米病虫23种:〈1〉玉米大斑病,〈2〉玉米小斑病,〈3〉玉米丝黑穗病,〈4〉玉米锈病,〈5〉玉米纹枯病,〈6〉玉米褐斑病,〈7〉玉米灰斑病,〈8〉玉米弯孢菌叶斑病,〈9〉玉米尾孢菌叶斑病,〈10〉玉米青枯病,〈11〉玉米疯顶病,〈12〉玉米瘤黒粉病,〈13〉玉米根腐病,〈14〉玉米干腐病,〈15〉玉米茎腐病,〈16〉玉米顶腐病,〈17〉玉米病毒病(其中: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18〉玉米螟,〈19〉玉米蚜虫,〈20〉玉米叶螨(红蜘蛛),〈21〉玉米铁甲虫,〈22〉玉米蓟马,〈23〉玉米蛀茎夜蛾; 大豆病虫12种:〈1〉大豆锈病,〈2〉大豆霜霉病,〈3〉大豆病毒病,〈4〉大豆白粉病〈5〉大豆菌核病,〈6〉根结线虫病,〈7〉大豆胞囊线虫病,〈8〉大豆蚜虫,〈9〉大豆食心虫,〈10〉豆芫菁,〈11〉豆荚螟,〈12〉豆天蛾 马铃薯病虫13种:〈1〉马铃薯早疫病,〈2〉马铃薯晚疫病,〈3〉马铃薯环腐病,〈4〉马铃薯病毒病,〈5〉马铃薯黑胫病,〈6〉马铃薯青枯病,〈7〉马铃薯干腐病,〈8〉马铃薯疮痂病,〈9〉根结线虫病,〈10〉二十八星瓢虫,〈11〉蚜虫,〈12〉豆芫菁,〈13〉马铃薯块茎蛾; 其他粮食作物病虫8种:〈1〉高粱蚜,〈2〉粟灰螟,〈3〉甘薯天蛾,〈4〉甘薯黑斑病;〈5〉甘薯根腐病,〈6〉甘薯茎线虫病,〈7〉谷子黑穗病,〈8〉谷子白发病; 棉花病虫18种:〈1〉棉花苗病(其中棉立枯病、棉瘁倒病),〈2〉棉花铃病,〈3〉棉花枯黄病,〈4〉棉花炭疽病、〈5〉棉花角斑病,〈6〉棉花轮纹斑病,〈7〉棉蚜,〈8〉棉铃虫,〈9〉棉红铃虫,〈10〉棉红蜘蛛,〈11〉棉盲椿象,〈12〉棉小造桥虫,〈13〉棉大造桥虫,〈14〉棉花象甲,〈15〉棉花象鼻虫,〈16〉棉蓟马,〈17〉玉米螟,〈18〉烟粉虱; 油菜病虫7种:〈1〉油菜菌核病,〈2〉油菜病毒病,〈3〉油菜霜霉病,〈4〉油菜白锈病,〈5〉油菜蚜虫,〈6〉油菜甲虫,〈7〉油菜茎象甲; 花生病虫7种:〈1〉花生病毒病,〈2〉花生根结线虫病,〈3〉花生叶斑病,〈4〉花生炭疽病,〈5〉花生青枯病,〈6〉花生锈病,〈7〉花生蚜虫; 其他油料病虫7种:〈1〉向日葵菌核病,〈2〉向日葵锈病,〈3〉向日葵黄萎病,〈4〉向日葵列当,〈5〉胡麻枯萎病,〈6〉向日葵螟,〈7〉胡麻漏油虫; 苹果病虫18种:〈1〉苹果树腐烂病,〈2〉苹果炭疽病,〈3〉苹果轮纹病,〈4〉苹果白粉病,〈5〉苹果褐斑病,〈6〉苹果斑点落叶病,〈7〉苹果干腐病,〈8〉苹果锈病,〈9〉苹果叶螨,〈10〉山楂叶螨,〈11〉二斑叶螨,〈12〉桃小食心虫,〈13〉苹果小吉丁虫,〈14〉苹小卷

5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269162.html, 5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刘玉坤陈宇席春虎李金叶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第08期 摘要:为明确防治稻飞虱常用农药品种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选用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吡虫啉10%可湿性粉5种药剂进行了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与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好,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稻飞虱;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057-02 Evaluation on Control Effects of Five Kinds of Pesticides on Rice Planthopper Liu Yukun1et al. (1Plant Quarantine and Protection Station of Luan,Luan 237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clarify the actual control effect of the common pesticides on rice planthopper,nitenpyram 10% AS,thiamethoxam 25% WG,dinotefuran 20% SG,pymetrozine 50% WG and imidacloprid 10% WP were applied in ric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enpyram 10% AS,thiamethoxam 25% WG,dinotefuran 20% SG and pymetrozine 50% WG had good control effects. The effect of imidacloprid 10% WP was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Rice planthopper;Pesticide;Control effects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tena furcifera)是六安水稻生产上的主要 害虫[1],一般年份可发生80余万亩次,造成4000余吨粮食损失,1997年、2006年两度大面积发生[1-2],产量损失更为严重,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防治稻飞虱最有效的方式仍是药剂防治,为明确防治稻飞虱常用农药品种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于2016年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概况试验田设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该田土壤为马肝土,有机质含量 18.5g/kg,pH6.0,前茬作物为小麦,水稻品种为Y两优2号,5月17日播种,6月23日移栽,移栽密度27.5万穴/hm2,7月1日化学除草,施尿素120kg/hm2。施药时水稻处于拔节期,试验对象为白背飞虱(Sogatten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混合种群。

防治稻飞虱别用菊酯类农药

防治稻飞虱别用菊酯类农药 一、菊酯类农药可导致稻飞虱再猖獗 氯氟氰菊酯和功夫菊酯都属于菊酯类农药。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研究表明,菊酯类农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主要原因:一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而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 二、防治褐飞虱应长效、短效药剂相结合 据江苏省农林厅植保站最新测报,目前我省褐飞虱虫量普遍超过大发生的去年同期,呈特大发生态势。对于现在田间褐飞虱数量已很大的田块,应避免使用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剂,最好将毒死蜱、异丙威、速灭威等速杀性好的药剂和锐劲特、扑虱灵等持效期长的药剂混合使用。如果田间要兼治稻纵卷叶螟,可以优先选用锐劲特、毒死蜱等农药,或者加用阿维菌素、安打等药剂。 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施药技术。在防治时,如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为害: 1、防治指标。可自行下田检查,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3、对口农药。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扑虱灵)、敌敌畏+叶蝉散(或毒死蜱)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据研究表明,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一是菊酯类农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同时,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已达高抗水平,为确保防效,必须坚决停止使用,啶虫脒与吡虫啉有交互抗性,也不宜推荐使用。目前我国各稻区重点推广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技术。经各地试验表明,噻嗪酮(扑虱灵)不仅对稻飞虱低龄若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还可有效减少下一代成虫的产卵量,可作为防治稻飞虱长效药剂推广使用。在具体防治稻飞虱时,可采取速效(速杀性好)药剂与长效(持效期长)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选用以下农药混合配方并注意交替使用进行防治:①敌敌畏+噻嗪酮(扑虱灵),②毒死蜱+噻嗪酮(扑虱灵),③叶蝉散+噻嗪酮(扑虱灵),④杀虫双+噻嗪酮(扑虱灵),⑤敌敌畏+叶蝉散。 4、施药方法。一是施药量要充足,每亩需喷足药液60~75公斤;二是喷药时要尽量对准稻丛基部(因稻飞虱多集中在基部为害);三是喷洒要均匀;四是施药时田间要保持一定

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兴宁地区超级杂交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为兴宁地区超级杂交稻纹枯病与稻飞虱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兴宁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发展超级杂交稻生产是兴宁市粮食增产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兴宁市超级杂交稻种植面积较大,但由于受化肥、农药用量增加和耕作制度变革等多因素的影响,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面积逐年加大且危害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纹枯病和稻飞虱危害程度在兴宁地区呈上升趋势,是当前兴宁地区超级杂交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据调查,在一些地段和田块,早、晚稻稻飞虱、纹枯病发生相当严重,每年有一部分田块出现纹枯病上颈及稻飞虱“穿顶”现象,有的田地甚至颗粒无收。据农业部门调查分析,主要由3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滥用药物杀死大量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害虫天敌数量减少,从而激发大发生;二是农户的防治意识差,大多数农户都是到病虫危害严重时才施药,没有及时预防;三是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及施药方法不当。为彻底抓好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要根据发生规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抑制其发生,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受到菌源数量、肥水、密度、品种抗性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稻飞虱受到天敌数量多少、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和熟期等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纹枯病发生,也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纹枯病、稻飞虱发生也越严重[1]。据观察,有纹枯病发生的田块都有稻飞虱发生,纹枯病越重,稻飞虱发生越厉害,但有些稻飞虱发生严重的田块,纹枯病发生不一定严重。由此可见,稻飞虱的发生与纹枯病的发生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稻飞虱与纹枯病是近年来超级杂交水稻中最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特别是稻飞虱危害严重时易造成“穿顶”现象。 1.1气候条件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与稻飞虱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5 ℃以上时,纹枯病和稻飞虱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纹枯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 ℃,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稻飞虱大发生[2]。兴宁地区早稻5—6月,晚稻8—9月处于高温、高湿、台风季节,正值超级杂交水稻孕穗期,此时杂交水稻的植株抗病虫能力差,纹枯病重、稻飞虱发生多。因此,在兴宁地区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比较严重;而温度

稻飞虱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摘要:稻飞虱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稻飞虱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其直接危害轻则使稻株变黄,严重枯死,造成穿顶死苗,甚至颗粒无收:间接危害一是助长菌核病、纹枯病的发生,一般飞虱多的田同时伴发纹枯病大发生,二是传播病毒病。为此,本人对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参考有关文献[1,2],提出了防控措施,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1 发生特点 1.1 生活习性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惠飞虱3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一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1.2 发生世代 褐飞虱、白背飞虱一年都发生6代,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上中旬,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六代10月上旬。越冬卵于3月上旬到4月中旬孵化,若虫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1代左右,5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早稻田产卵,并在早稻田繁殖2至3代;5月底至6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先后盛发,并且出现短翅型成虫,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除一部分迁入一季稻中、晚田产卵繁殖外,大部分仍留在早稻田中产卵繁殖;6月下旬到7月中旬第三代若虫盛发,虫口密度很大,往往给早稻造成危害。7月中旬以后,由于早稻黄熟,成虫继续转移到二晚田产卵,8月中旬下第四代若虫盛发,9月上中旬出现大量的短翅型成虫;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由于二晚孕穗抽穗和灌浆,第五代若虫盛发,发生量也很大危害很严重;在秋雨较多的年代,10中旬晚稻能出现第六代若虫,继续造成晚稻死稿倒伏。 1.3 流行因素 1.3.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飞虱的起飞时主动的,迁移是被动的,降落也是被动的,起飞时间多在傍晚或天亮前,迁移是随风漂流,当遇锋雨则下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则发生量大。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 二化螟调查方法 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 ?稻草剥查。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2、成虫诱测 ?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 ?大田调查。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 ?秧田调查。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 ?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 ?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 ?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 ?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 ?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最新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精品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一、稻飞虱 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培节令栽插,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选育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可采用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等方式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水稻提早分蘖,在稻飞虱混发高峰前水稻分蘖结束,从而可减轻危害;同时控制氮肥,增施磷肥、硅钙肥,巧施追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株体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危害;通过合理灌溉,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苗够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ml/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头时开始选用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7.5kg喷雾。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进行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螟虫 1.农业防治措施:在螟虫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和灌水,以消灭越冬虫源;同时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直播稻推迟到5月底后播种,移栽稻在5月下旬左右播种,6月上旬后移栽,以避开一代产卵盛期。 2.物理防治措施:设置杀虫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措施: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 摘要:调查稻飞虱在几个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产卵部位等特征,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偏向于距叶鞘基部20 cm以上的叶鞘及距叶片基部10~20 cm的叶片上产卵?在叶鞘的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说明叶鞘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 关键词:稻飞虱;水稻;产卵特性;调查 稻飞虱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其种类很多,分布亦广,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1],是湖北省乃至全中国主要稻区的重要水稻害虫?稻飞虱通过产卵器划破水稻叶鞘及叶片组织,产卵于其中,形成明显的产卵痕,气候及营养等条件适宜时繁殖能力极强? 2010年结合田间试验,于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产卵高峰期开展了稻飞虱在水稻上产卵特性的田间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主情况 水稻品种为甬优9号?丰优191?珞优8号?国稻6号,每品种333 m2,单季中稻,统一栽培管理? 1.2 调查地点 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三里港村,该地属湖北省单季稻区,历年均有稻飞虱发生? 1.3 调查时间与方法 于8月29日(第三代稻飞虱产卵高峰期)每品种随机选取5丛,每丛随机选取10株?查找产卵痕,记录产卵痕个数并依次编号,然后在解剖镜下用细针剥取卵条[2],记录卵粒数,检查卵粒被寄生情况?当查得空卵壳时,表明稻飞虱卵已孵化,因而空卵壳数亦计入产卵总数?测量水稻株高?叶长等相关数据,用以确定产卵痕的位置? 1.4 相关概念 产卵痕距离简称卵距,定义为产卵痕在叶鞘或叶片上的位置距叶片或叶鞘基部的距离,试验中以cm为计量单位;平均产卵量定义为每个产卵痕的卵粒数,平均产卵量=产卵量/产卵痕数,试验中以粒/个产卵痕为计量单位? 2 结果与分析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 1、发生时间。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代左右。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较轻。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后期稻飞虱为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近几年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 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当遇到气候条件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2、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改变,有利于稻飞虱生长繁殖。一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二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耐肥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2005年我省晚稻褐飞虱的大发生,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产生高度抗药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据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2005年10月份对我省送测褐飞虱测定结果,抗性倍数在300倍以上,为极高水平。广西农科院2006年4月对广西褐飞虱虫群(我省主要虫源地)的监测结果:对吡虫啉抗性308.44倍,对噻嗪酮抗性10.65倍,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仍为高度抗药性。 鉴于今年我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有大发生趋势,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以及当前主要防治稻飞虱药剂对不同种类和虫龄稻飞虱控制效果,为有效防控稻飞虱危害,科学合理选用化学农药,特制定以下用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药剂防治策略 根据今年稻飞虱有大发生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以稻飞虱为主的水稻病虫发生危害,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和降低防治成本,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治前控后”(治3压4控5)的防治策略,以争取防治主动。 二、用药方案 1.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前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由于目前吡虫啉和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对于以白背飞虱占绝对多数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地区,防治药剂可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单剂,如25%博得、25%先净、25%值得、75%艾美乐等,也可选用

噻嗪酮,如25%扑虱灵、25%稻虱净、65%格虱去等,亩用量应适当提高,有效成份建议吡虫啉4-5克/亩,噻嗪酮12-15克/亩。 2.前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或以褐飞虱为主单季和连作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防治,对于田间有一定数量的高龄若虫稻田,可在防治中加异丙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也可使用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如25%速扑灵、25%好虱灵、30%速虱灵等,并适当提高亩用药量。 3.4代褐飞虱的防治。由于这一代褐飞虱的田间虫群数量对5代稻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控制措施将其田间虫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每丛1-2只)。对于田间虫龄相对比较整齐的稻区,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或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并适当提高用药量;对于田间虫龄不太整齐的稻区,可选用5%锐劲特SC40-50毫升/亩;对于田间褐飞虱高龄若虫或成虫较多的稻田,可在上述配方中加40%毒死蜱80毫升/亩。 4.单季和连作晚稻主害代褐飞虱的防治。此时由于前期的防治田间虫量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达标防治,对于孕穗期每丛超过5只、齐穗灌浆期每丛超过8只的稻田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和方法同4代褐飞虱防治。 5.单季和连作晚稻生长后期稻飞虱的防治。对于因前期失治和漏治,且田间虫量很高,乳熟期每丛超过15只,离收获期不到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