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背好词佳句(一)

申论观点积累:走出“道路文明”的治理困境

精彩观点:

对公民而言,尊重法律乃是第一条重要的“法律”。“组团式过马路”凸显出的是公民自利性的选择,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守让位于个人私利性的偏好,此时就需要执法予以纠偏。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法矫治,才能让公民最终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但是,行政执法的纠偏和矫治功能,关键不在于处罚的强度,而在于执法的密度与持久度。一旦执法松懈,行人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出现运动式执法的怪圈,甚至让公民产生逃避法律、规避法律的心理,使得其服从规则的行为习惯更难确立。

精彩语言:

秩序是文明与自由之母。彻底走出“组团式过马路”的治理困境,执法必须自身回归法治正途,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寻求对公民行为失范的纠偏。只有执法始终恪守本职,不缺位、不越位,秉持“愚公移山”的法治毅力,才能最终获得良好的马路秩序,也必将让公民享受到秩序带来的文明与自由。到那时,公民守法将不再出于处罚的威慑,而是出于热爱法律的德行与良知。

申论语言积累:经济领域必备的5句权威表述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3.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5.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申论观点积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

申论高分观点: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环境与民生,食品安全与空气质量,上学、就医、房价、养老、堵车等等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矛盾,无时无刻不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从矛盾的运动规律看,所谓发展,就是解决旧矛盾、同时又带来新矛盾的过程,但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正是发展的意义之所在。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矛盾凸显,是符合规律的。

申论高分语言:

在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心中、眼里如果没有问题,意味着也就没有工作。因而,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视,不解决;光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得有“建设心态”。

这种心态,乃是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申论语言积累:民生问题与中国梦

申论常用对现状的语句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

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一些成效。

但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

这就需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将民生建设与中国梦联系起来的语句

实现“中国梦”,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关注社会主要群体的生活状况,也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述,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中国梦”的承载主体是人,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尽管梦想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许多内容却是客观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困难群体的需要,给它们构建充满希望的精神家园,给予人文关怀及社会救助。

申论热点积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压力”与“公平”

1.当前就业形势及原因表述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面临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

2.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

一方面是毕业生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就业岗位比以前减少了,那么就业率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何就业?有专家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性的就业项目,国有企业也应当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从根本上要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渠道,发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甚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渠道去解决,因为将来大学生毕业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紧紧依靠国有单位来解决,实在是容量太少,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3.公平就业更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态的话题,那么与有限的工作岗位相比,人们更关注的是怎么能够实现就业的公平,虽然我国20XX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里多次提到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平等、公平反复出现,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毕业生仍然会遭遇各种莫名其妙的歧视,重重压力下,我们的就业体系能否做到对个体能力的客观检验,能否做到对机会公平的坚决捍卫就显得极为重要。

申论热点积累:让道德建设生活化

基本观点表述:

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把道德建设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是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让道德建设生活化,就是让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融入、渗透到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推动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个方面的分论点:

第一,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细节养成。细微处见真情,细节往往能够展示出潜移默化

的强大力量。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细节,要善于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来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一种善行的积累和心灵的净化,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小善聚大爱,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真正将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第二,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载体创新。好的载体可以润物无声、事半功倍,可以感化人心、引发共鸣。离开有效的载体,提升公民道德只能是“纸上谈兵”。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展道德建设,更能契合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的原则,更能达到寓情于美、寓教于乐的效果,使人们更好地感悟道德良知、提升精神境界。在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道德建设载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级组织、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培育人们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

第三,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典型引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感动身边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身边典型的引领往往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胜过诸多灌输和说教。有身边典型的影响,就会带动更多的道德典型涌现出来,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要多颂扬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多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多倡导和宣传基层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争当平凡的好人、身边的感动。

第四,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制度规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需要内心的养成,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增强道德建设的社会强制力,通过制度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达到自律目的,这是一种客观需要。要把道德规范与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念内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其如此,公民道德建设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申论语言积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官方句子表述

1.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3.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4.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7.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8.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9.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申论观点积累:就业问题的破解之法

就业问题及解决的两个方面

有工作、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也是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四有”之中,就业是核心。有工作,就可以自食其力,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率往往受到特别的关注。

就业一头连着用人单位,一头连着广大求职者,探寻就业难题的“中国解法”,也需要两头着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立足中国现实“挖潜”,用好政策杠杆,继续简政放权,释放企业活力,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既要历练本领,也要提高“情商”,进一步革新就业观念、放宽就业视野,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申论语言积累: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民盲目跟风追肥,化肥利用率偏低。化肥过量施用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长此以往容易陷入“肥越施越多、地越种越薄”的恶性循环,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现象值得警惕。

当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与我国耕地使用的集中度不高、分散经营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方式接受程度不高,施肥方法不正确,包括农家肥、作物秸秆等在内的有机肥施用量更是大大减少,成为化肥过量施用的主要“症结”。

要尽快引导广大农民改变施肥方式和用肥结构,从源头上减少化肥施用量。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科学施肥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向农民灌输正确的施肥理念,改变粗放式的施肥方式。同时,与普通农民相比,种粮大户更倾向于学习科学施肥、因需施肥方法和技术,以降低种植成本。

申论热点积累:农村学生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调整

问题

“寒门难出贵子”,这几年,有关重点高校农村孩子比例减少的现象备受关注,成为教育公平中呼声最高的问题之一,更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原因分析

农村孩子难上好大学,有其现实根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现实鸿沟,阻隔着这一难题的破解。当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之际,在高校主要按分择优录取的基本制度下,来自边远地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考不出更高的分数,上不了更好的大学,也是客观现状。高校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后,重视“特长”与“素质”的选拔方式,也对农村孩子不利。

意义表述

教育家说过,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伟大的工具。解决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问题,既是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乃至平等就业权,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课题。

对策表述

要解决农村孩子上好大学难的问题,还需从源头着力。在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同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尴尬局面,解决好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逐步改变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尽量避免他们在“升学大战”中过早出局。

结尾好句

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农村孩子点燃希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才能越来越近。

申论语言积累: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意在于它是人的城镇化,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脚踏实地去考虑问题。不管城镇化是“化”在城市,还是“化”在小镇,首先要考虑的是脱离土地后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来源,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如果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重物不重人,只重土地不重就业,即便让农民“进城”了,那结果很可能是他们既没有享受到“市民”的社保,又失去惠农政策的补贴,成为“赤脚市民”甚至贫民,新城也会变成空城。

申论观点积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当前总理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总理及时提出一“放”一“管”,让民众看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和科学执政的思路,也让民众看到了一“放”一“管”所能预期的效果。

这样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常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是“看得见的手”,政府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的主体终究是市场。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常常感觉到“看不见的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时候甚至操纵着市场的命脉。久而久之,市场失去了活力,经济发展失去了内生动力,“上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的繁琐僵化的管理程序让经济发展裹足不前。

这次总理明确提出“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切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明确了“放权给市场”的具体做法,回归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也给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申论观点积累: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

申论观点积累:镉大米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

日前,广州餐饮环节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结果显示,44.44%的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这一消息,令人寝食难安。毕竟,大米是主食,对南方人而言,它甚至无可替代。

观点对策:

生产者有所敬畏,政府部门有所作为,才能够纾解“镉米”焦虑,降低“镉米”危害。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食”这个字,是由“人”和“良”组合而成的,为人们提供良性的产品,是企业的底线。由于“镉米”主要是由于土地重金属污染所致,从这个角度看,大米加工企业讲清楚“镉米”的前世今生,比稀里糊涂的信任,或者简单盲目的怀疑,都更加理性。

对大米遭受镉污染这场“慢病”,需要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理”。比如,加强对终端消费市场上大米等粮食的安全检查,对镉污染超标的情况如实告知公众;强制大米等粮食加工企业,向消费者公开所生产的每一个批次产品中的镉含量等。与此同时,还要对那些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惩治和打击。从更宽视野来看,更加注重人们的环保和安全诉求,控制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为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解毒,都应该列入政府工作的目标。

申论语言积累:十八大报告中的社会民生建设

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努力在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5.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6.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7.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申论热点观点:中药有无毒副作用

连日来“汞超标”话题高烧不退,同仁堂被指有接近40种产品含朱砂,至少两种产品涉嫌汞超标。事实上,陷入重金属超标漩涡的远不止同仁堂一家。业内人士表示,老字号中药品牌频频发生质量危机为中药生产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众所周知,汞入中药材并非罕见事,很多中药材都含有重金属,而汞本身也属于一味配方。一直以来,朱砂被认为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是药三分毒”,中药汞超标与一般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是,中药同样是要吃进肚子里的,对人体伤害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我们无视。

事实证明,所谓“中药无毒副作用”纯粹是一种误导。同仁堂汞超标事件无非再度验证了这个常识而已——可是,这个常识在药品说明书上却得不到反映。中药说明书与西药说明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中药说明书都简之又简,以至于完全可以不看;可是西药呢,往往很吓人,不良反应与禁忌都特多,特别是很多进口药品的说明书,放在最前面的动辄就是很恐怖的“警告”。给人的感觉是,看中药说明书让人很放心,看西药说明书让人很揪心——我们漂亮的烟盒与国外画骷髅头的烟盒,和这个其实是一个道理。

毒副作用并不会因为没写出来就没有,患者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护。否则,在同仁堂汞超标等事件出来后,号称“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根本无法自证清白。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吃错药”而丧命的人数有20万之多。国家关于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相关条令已经颁布多年,但药品说明书仍然存在着“只说不明”、含糊其词,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试问,连对患者知情权的起码尊重都没有,还让人怎么相信“中药无毒副作用”?

申论热点积累: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整治保健品市场)

近年来,各种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千姿百态”、层出不穷,或“老中医”言传身教,或“患者”现身说法,或张冠李戴“名人代言”,或夸大疗效“包治百病”,严重欺骗和误导广大消费者,为社会各界深恶痛绝。

虚假广告为何屡禁不止、屡查屡犯?这其中,固然有广告发布者的利欲熏心、诚信缺失,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也难推失察之责。事实上,正是一些媒体采取默许放任态度、忽略广告审查职责,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它们以媒体的公信力为虚假广告“站台”“背书”,推波助澜,成了虚假违法广告投放的“重灾区”。

根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的泛滥,需要重申媒体责任,不给弄虚作假者以媒介出口。大众传媒应更加审慎地对待医药类广告,绝不能“给钱就登”。监管部门更需严肃追究违法违规媒体的连带责任,斩断利益链条,严把虚假广告传播的关口。

申论热点积累:生态恶化守住6亿亩湿地红线

湖北曾是“千湖之省”,如今湖泊数量却由盛时的约1000个锐减至260多个,湖泊水面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8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300平方公里,随之而来的是洪灾频率越来越高,灾情越来越重,水禽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经济鱼类消失或濒危灭绝,部分珍稀候鸟绝迹。这些现象并非发生在一地,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全国湿地面积10年内减少近3%,湿地功能持续下降已经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湿地日益萎缩、生态不断恶化,除了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原因,关键的还是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人口急剧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各地纷纷向湿地要空间,围垦造田、竭泽而渔、无序养殖、开发房产……湿地成了满足经济冲动的“唐僧肉”。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湿地的认识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对湿地的利用也开始从大量开发、随意侵占转为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并向保护优先转变。今年5月1日起,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提出了“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并明确禁止在湿地内从事开(围)垦、放牧、捕捞、挖砂、取土、开矿,以及禁止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该规定在推

进湿地保护方面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这毕竟局限在林业系统内部,并非湿地保护的全国性法律,而且林业部门也缺乏监督惩处的执法手段。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还将持续加大。要切实加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应该加快制定出台全国性法律,其中亟需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修订现行土地分类体系,将湿地纳入国家土地基本分类。只有像保护18亿亩耕地那样,给近6亿亩湿地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功能不断下降的趋势,为“美丽中国”留下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

申论热点积累:农村教育、农村孩子弃考、读书无用论

在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的《琵琶记》中有这样一句唱词:“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意思是,年轻时的书生经过进取,学有所成,年长时考取功名,朝拜天子,鼓励人们勤学进取,即使是农民的儿子,也有朝拜天子的机会。“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发明,使中国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成为可能。特别是全国统一高考后,许多农家子弟凭借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从而实现了阶层间的流动。因此,为了读书农民是非常舍得投入的,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者有之,卖血供孩子读书者有之,甚至到城市乞讨供孩子读书者也有之。

然而,曾几何时,农村孩子对读书失去了动力,家长对供孩子读书也失去了“兴趣”,“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抬头蔓延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有一段来自农村坊间的顺口溜印证了这一事实:“上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谁都期望“鲤鱼跳龙门”,但是读书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跳“龙门”变得越来越难,读书无望,谁还对读书感兴趣呢?正如文章所言,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XX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因为向上通道越来越窄,谁还敢期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的憧憬,更代表着公平公正,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了。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不是农村孩子的真实想法,而是农村孩子在现实面前的无奈选择,因为即使抗争也是徒劳的。一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根本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城市动辄上亿元建设的优质学校农村想也别想,进高校特别是进重点高校的农村孩子必然越来越少。二是就业时“拼爹”游戏越来越严重,即使你进了高校,没有好父母好关系,你也找不到好工作,也难以向上晋升。最近发生的几起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破格提拔案”,究其原因,都是那个好爸爸在作祟。有个好爸爸一切就OK的社会,谁还能期望公平公正!

要让一个国家有希望,就得让公民看到或切身感受到希望之光。比如,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让有好爸爸的孩子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一样实现平等的竞争。我们不能鼓励孩子做“人上人”,但一定要让农村孩子对读书有“鲤鱼跳龙门”的诱惑,不能有“读书无用论”那样的尴尬。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经引起了共鸣,但是如今“即使我奋斗了18年也无法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现实却让人心寒。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即将来临之际,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打通一切有违公平晋升渠道的社会反思,不仅能燃起农村学子的希望,也会推动社会进步

申论观点积累:到此一游,一道全民文明的考题

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被曝光后引发关注。之后,来自南京的游客父母主动联络媒体:“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从公厕到公交,从景区到文物,“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可没人会想到,一名中学生在国外“涂鸦”会引发一场关于文明的大讨论。

没人会否认“到此一游”属于不文明现象,就像很多人都知道随地吐痰、随意插队、横

穿公路、乱闯红灯同样不文明一样,可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却换成了另外一个人,文明习惯欠缺,行动起来自然会失范。民众和媒体对学生埃及神庙涂鸦的心情也很复杂,同样的行为,在国内觉得稀松平常,到了国外就变得不可饶恕,一方面说明了“到此一游”现象绝非偶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人心中其实有一把文明的尺子。文明社会,一定是社会个体的整体文明。

表面上看,“到此一游”是涂鸦少年的过错,但本质上是家庭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缺失的结果。因此,对此现象的讨论是必要的,但据此挥舞道德大棒,无底线的“人肉”涂鸦少年一家,同样是另一种不文明。

文明社会,一定是社会个体的整体文明,是任何语境下的道德自觉,无法修饰,难以伪装,尤其在今天,这种文明的面具随时可以撕下。

有句话说得好:“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们不妨藉此讨论机会,把包括埃及神庙在内的每一个“到此一游”过的地方,作为社会个体素养成长的耻辱碑,勤修身,常警示。

申论观点积累:克制网络谣言珍惜表达权

1.问题

互联网开放了言论、解放了表达,但是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份表达权利?满足于造谣传谣,沉浸于情绪宣泄,又会反过来给互联网带来哪些伤害?

2.影响

互联网的交互性、及时性为公民表达开拓了空间,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为谣言传播埋下了隐患。谣言一旦产生就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几何级的增长,制造出莫须有的负面情绪和恐慌氛围,让社会和当事人都付出惨重代价。

谣言流布,绝非一句“止于智者”那么简单,而是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心理预期和社会情绪。网络谣言流风所及,是在消费社会情绪,变相地强化了负面心理,对社会肌体造成的深层次危害更甚于谣言本身。

3.观点

爱护互联网,就是珍惜自己的表达权利,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一份责任。且不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也不说网络和媒体的行为伦理,就说我们每一个个体,当互联网把麦克风给予每一个人,事实上也赋予每一个人信息“把关人”的角色。网上的发言,汇入信息的海洋最终会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你的理性审慎,会给社会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你的人云亦云,就会成为谣言流布的一个节点,甚至信任崩塌的一个链条,伤及互联网,最终,也会伤害自己。

申论主题扩展:关注中国六分之一耕地的重金属污染

导读:最近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及耕地的污染受到社会的关注,很可能成为今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请认真阅读掌握。

问题: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

表现: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矿山周边、工厂周边、城镇周边、高速路两侧、公园等经济活动和人活动密集的区域,土壤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经济越发达,污染越严重,南方比北方严重。

原因: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壤严重污染。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据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对策: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我国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目前,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缺乏法规和技术标准,地方标准更是空白,立法刻不容缓。

申论范文导读:让全社会关注儿童命运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为孩子们送上祝福。与此同时,节日也是一个反思的良机。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儿童性侵案件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孩子,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提出问题】

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孩子遭到性侵害,在一些国家,这一比例更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战乱,像叙利亚等战乱地区,持续的暴力冲突让女孩更易成为性侵的对象。

其次是社会的陋习和法律的缺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男尊女卑的意识和冗长的司法程序,让女孩处于弱势地位,使受害女孩不敢站出来揭露丑闻。此外,权力的滥用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也导致性侵未成年人丑闻不时发生。【分析原因】

儿童代表着未来,他们同时也是最弱势的群体,再没有什么比孩子受到伤害更令人揪心。在儿童遭性侵成为全球性公害之时,人们应该扪心自问: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向对策过渡】

首先,应用法律法规为儿童撑起保护伞。1994年的一起儿童性侵案,催生了美国严厉的反性侵法律“梅根法”——在性侵者获释出狱后,将其信息在互联网上广而告之,如同一个“烙印”伴随终身;韩国则从20XX年开始,对性侵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成年罪犯处以“化学阉割”;而西班牙法院则在今年3月对一名性侵儿童的空手道教练判处302年的监禁。各国采取的措施或有不同,但其共性就是“严刑酷法”,对性侵儿童的色狼进行严打和震慑。

其次,教育部门和家长的作用不可或缺。在英国和瑞士等国,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并通过宣传活动向儿童普及性侵害常识以及应对之法。在很多情况下,侵害者不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名望,就是受害者熟悉的人,这两种身份为其作案提供了便利。当受害者因羞愧或是畏惧而选择缄默时,朝夕相处的家人无疑最有可能发现蛛丝马迹。

另外,整个社会在关怀和保护儿童方面责无旁贷。以往的悲剧一再证明:再严密的法律也可能百密一疏,再完整的教育也无法面面俱到,只有各行各业都从细微处入手,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为他们构筑一堵安全的防护墙。比如法国和美国的一些航空公司不安排单独出行的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子邻座,就是为了避免他们遭到恋童癖者的威胁,而这些措施无疑值得学习和借鉴。【三方面对策,其中一些资料可能在申论材料中遇到】儿童的命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让天真无邪的儿童受到侵害,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全人类的耻辱。面对性侵儿童这一公害,我们需时时保持高度警惕,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惩防结合,让天下的儿童都拥有一个充满欢乐的童年。【结尾】

申论观点积累:不争GDP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事件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江苏既不争GDP第一,也不争财政第一,而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日前,江苏省提出的“不争GDP第一”理念,体现了富有远见的发展观。

二、观点

“对数据是要打个折的。”GDP这种经济数据一定程度上会掩盖问题——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GDP上去了,但环境质量下来了,这是不少地方老百姓的共同感受。假如在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急剧恶化,和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而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之间进行选择,绝大

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再高的GDP都将失去意义;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

习总书记日前再次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从中央到地方,发展观的嬗变与政绩观的革新,为“不争GDP第一”创造了宽松条件。当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更加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当主政一方的治理者,不再热衷数据与排序的虚名,更加致力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民生福祉的增进,这种发展,才会赢得更多掌声,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申论观点积累:中国人在海外如何树立文明形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走向世界,把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各地,为中国对外交流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在中国公民出国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极少数国人在海外不经意地随地吐痰、插队、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引起所在国民众反感,给中国国际形象带来消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就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提出来,人们的言谈举止历来被纳入礼仪范畴。而今提倡在海外和赴海外的中国公民提高自身文明素养,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同胞应自觉通过自身言行举止传播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人文明礼貌的形象。

常怀尊重之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国语言文化,尊重所在地风俗习惯,这是海外中国公民赢得所在国或地区人民尊重和欢迎的前提条件。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完全可以展示大方得体、不卑不亢的良好风貌。各国社会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历史不同,只有问俗和学俗,才能真正做到文明处事、以诚待人。

常树守法意识

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是海外中国公民长期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在本国的外国人有凌驾本国法律之上的权利。我们倡导海外中国公民树立守法意识,既关系到个人安全与便利,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当前一些当事人是明知违法而为一己之私铤而走险;一些当事人是没有法律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违反了当地法律。不管原因如何,后果往往是严重的,轻则被行政处罚,重则被追究刑事责任。

常怀感恩之心

学会感激,常思回馈,才能赢得当地民众的真心尊重与爱戴。作为旅行者,我们带走的是美好的记忆,感受到的是当地民族的优秀之处,留下的应是主人的赞美。作为商人、企业家,我们应感谢当地的资源与市场,让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学会拿出一部分利润回馈当地社会,共同营造更好的生产经营外部环境。作为侨民,要学会融入,多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在与当地人民打交道的同时让当地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很大程度是其国民个人形象的积累叠加。每一位在海外的中华儿女都肩负着树立和维护中国形象的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礼仪之邦的使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以中华传统美德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申论主题扩展:拐卖儿童与买婴入刑

一、问题

据统计,中国每年失踪儿童在20万人左右,找回来的大概只占到0.1%。庞大的失踪儿童数字背后,是各自不同的家庭故事。

二、原因

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为什么会如此猖獗?一方面,拐卖儿童往往是一本万利、不劳而获的苟且营生,一个婴儿少则卖几万,多则十几万,如此高额利润,自然会驱使那些利欲熏心者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拐卖儿童已形成了拐、卖、买完整的产业链,内部协同作案,分

工明确,而婴儿的身心特点又可掩饰犯罪的行径,这也为公安机关的侦破带来难度。

最为重要的是,公安机关在捣毁犯罪团伙,成功拯救婴儿后,对拐卖儿童的起始、中间环节的犯罪分子,惩罚不可谓不严厉。就在日前,一名指挥贩婴223名的农妇被判死刑,就是最好的佐证;但是,对于产业链的最末端环节,即最后的收养人,在量刑上显然轻如鸿毛,收养者只要不虐待孩子,不阻挠执法,或许仅是被罚款教育了事,如此惩罚,如何能遏制“买方市场”巨大的买婴冲动?

三、观点

在一个法理社会,法律应保持足够的理性,既不能因“好心”犯罪出现动摇,更不能让感情左右而选择性执法。买婴收养者作为拐卖儿童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理应以贩卖儿童量刑定罪。任何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都是对拐卖儿童的变相纵容,也会让更多的儿童流离失所,让更多的家庭悲剧重复上演。

法律一面对拐卖行为严打,一面却对违法收养行为轻罚,这样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不但是法律的悲哀,更是社会、孩子的悲哀。法律,不是用来制造悲剧的,而是用来避免悲剧、保障权益、打击违法犯罪的。

没有市场,就没有拐卖。让买婴收养者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才能倒逼拐卖行为偃旗息鼓。换言之,只有用法律武器彻底铲除了“买方市场”,才会对拐卖儿童釜底抽薪,才会彻底根除人人得而诛之的拐卖儿童犯罪。

申论知识拓展: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多维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国家和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民族梦。它既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也包含着“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个体期待。

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多维度的蓝图,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中国梦的政治维度是民主公平,政治清明。《论语?颜渊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国梦包含着对道路、制度和理论思想的正确选择,包含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包含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包含着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法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包含着公民平等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民众的意志转化成国家意志的制度保证。

中国梦的经济维度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用13亿人一平均,差距就出来了。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当然,我们需要“渔”,但不是“竭泽而渔”;要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要天蓝、地绿、水清;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荫及子孙的发展。

中国梦的文化维度是文明进步,文化繁荣。文明程度、文化水平是国家的软实力,民族的血脉。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也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梦的社会维度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多一些信任、宽容和关爱,少一些冷漠、歧视和暴戾;多一些“对不起”的歉意善意,少一些恶语相向剑拔弩张。不再纠结于“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争辩,不再困惑于物质利益割断骨肉亲情的遗憾。乐共识而恶离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中国梦的民生维度是百姓生活无忧,幸福感增强。民生改善是中国梦最具体的诠释。不用为生活拼爹拼孩子,不用为上学择校发愁,不用为房子让婚姻成为“拉链”,不用为看病半夜排号打地铺……国人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国梦的精神维度是民族的魂魄与人的精神风貌。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民族的精神通过人的精神来体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夏明瀚“还有后来人”的信仰,焦裕禄“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坚守……中国梦,有追求、有信仰、有敬畏、有担当,有高雅与低俗的甄别,有尚荣去辱的选择。

申论热点积累:控烟与禁止烟草公益赞助广告

材料:

据《北京晨报》5月30日报道,日前,中国控烟协会公布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监测结果。公益捐赠已成为烟草企业赞助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企业借赞助之名行促销之实的做法日趋泛滥。为此,中国控烟协会建议民政部在即将颁布的《慈善法》条款中,明确禁止烟草企业公益捐款。

这是一组具有讽刺性的对比。中国烟民数量是3.5亿,占世界烟民总数35%,超过1/3,中国也是全球烟草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而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黯淡的现实:中国烟民每年消耗2.3万亿支香烟,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120万人,吸烟致病的直接成本达2275.48亿元,7.4亿人饱受二手烟危害……

另一组更辛辣的对比是:20XX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意味着中国有控制烟草的义务。按照公约要求,我国要在五年内实现公共场所禁烟,广泛禁止所有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而实际情况是,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触目皆是,烟民数量有增无减,卷烟销量连年攀升。

观点:

两组对比,令人心情沉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全民吸烟率上升、卷烟销量上升的一大推手或诱因,即是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仍然大行其道。你不让做广告,我就做软广告,巧妙植入;你不让促销和赞助,我就打擦边球,搞变相促销,以小小的投入实现名利双收。在浩浩荡荡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大潮中,烟草企业固然可恨,一些见利忘义、摈弃社会责任的媒体,扮演的角色也极不光彩。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绝不应成为一厢情愿的呼吁,成为毫无效果的嘴上风暴,成为缺少约束力的一纸公文。遏制烟草软广告,需要制度硬约束。我国已经把控烟列入到“十二五”规划之中,控烟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惟有对违反公约的烟草企业严惩不贷,为烟草广告提供平台的媒体予以惩处,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才不会只是奢侈的梦想。

申论常考主题:特大事故频发考验平安中国

一、问题

3日晨发生在吉林省一家禽业公司的火灾已致120人遇难、70多人受伤。这起今年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安全生产事故,震惊中外、发人深省。

近几个月,中国多起煤矿和工厂安全事故已夺走逾200人的宝贵生命。这显示中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之严峻,经济转型之艰难,也考验着平安中国的愿景。

二、原因

安全生产是中央政府长期以来三令五申的,但多起事故的调查显示,企业安全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是常见原因。

吉林的这起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中国启动第12个“安全生产月”的第三天。6月2日,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司马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0人遇难。同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油渣罐爆炸事故,2人失踪,2人死亡。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5月31日发生严重火灾,造成重大损失。而在两个月前,吉林同一煤矿连发两起事故致53人死亡。企业管理者追求利润轻视安全、地方政府偏重经济增长的观念仍然顽固。

三、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求“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如此特大安全事故的教训,我们总期望是最后一次,类似悲剧不再重演,让民众安居乐业,让平安中国成为现实。

建设平安中国离不开法治保障。法律是用来严格遵守和执行的,安全规章是要不折不扣落实的。一次次血的教训警示,政府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举措,令官员和企业负起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责任,以防范安全事故于未然为首要。谁不负责任,谁就将受到付不起的严惩。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一些深层次难题,民众利益诉求多样。人们渴望在平安的环境中呼吸清新空气、吃到放心食品,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然而,近年来危害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化工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水土环境污染事故,以及上月集中曝光的多起校园猥亵女童案件等,凸显平安中国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安全事故仅为其中之一。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而新一届政府正努力转变职能,致力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也应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是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就业、改善民生,仍需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在此背景下,建设平安中国考验执政党的智慧。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注重生态保护,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任重而道远。

申论主题扩展: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一、主题

6月5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纪念日。

二、成绩

5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引领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体系、支撑平台不断完善,我国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无数发明人、知识产权拥有者、创新型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圆了致富梦、发展梦,“中国智造”、中国品牌正在快步走向世界。知识产权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三、必要性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关注度空前提高,抢占科技和市场制高点、掌控知识产权优势的竞争持续升级。伴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也正在步入转型发展期,企业等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制度实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实现《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敢打硬仗、敢涉险滩的精神,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四、措施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制度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作用,全面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构建更加完备的、以发展为目标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水平,把我国正在快速提高的创新能力有效转变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科学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科学管理,大力培育和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使知识

产权深度融入经济科技主战场。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观念,通过有效加强市场监管,遏制侵权假冒行为,切实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实现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重点部署,积极推进。只要我们在“质量”上下功夫、在“运用”上动脑筋、在“保护”上动真格,在“管理”上出实招,就一定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申论观点积累:以公平的名义向高考致敬

中国高考,至少有三层重大含义:第一,这可能是一个孩子决定他的人生命运走向、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时刻;第二,这是一个普通家庭改变命运且受到集体鼓励的机会;第三,这也是从国家层面调整各阶层利益格局的公平竞争时刻。

用这样的心情再看高考新闻,送考也罢,考前宣誓也罢,交警全体出动为考生保障也罢,固然常被诟病是过度紧张,但是,从全社会对高考的这种尊重与爱护,我们能读出的,是对合理追求美好人生的体谅,是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敬重,更是对成为打通各群体上升通道的高考体制的保护。

如今,成才路径多元,但高考仍然是国家筛选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考之所以被高度重视,盖因它是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语道破了高考的重大价值。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正在修正之中。有从国家层面推动教育公平的,像今年起国家已决定提高重点大学的农村子弟比例,让“寒门”有机会出“贵子”;有从体制内有序推动,像高校保送与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在一些名校已超过一半,所谓“高考状元”因此已不再有炒作必要;有类似南方科技大学试图绕开高考的教改实验;还有自发进行的“用脚投票”,不少学生放弃高考,选择本科留学。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因高校学费高昂且就业艰难而弃考的困难家庭……

这种种围绕高考展开的新迹象,让我们亦喜亦忧。现在,中国教育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尽管我们仍然希望,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终达4%的基础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拢——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气。教育公平,是起点的公平,也是机会的公平,规则的公平,要让高考制度体现这样的目标:公平取士、鼓励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合理调节社会阶层有序流动、为国家民族补充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基于此,至少在目前,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线,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卫的必要。

所以,不必把焦点放在消弭全社会的高考焦虑症上,更艰难的改变在于彰显社会公平:无论是白领、蓝领,还是农民、公务员,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达自己,都有实现幸福的同等机会——到了那个时候,面对高考,任谁都会有平常心了。

现在,我们且以公平的名义,向高考致敬,为考生祝福!

申论对策积累:为环保,大家都尽一份力

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的雾霾,使全中国将近一半的人“非常感性”地尝到了空气污染之苦。紧接着,沙尘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又不断冲击人们的神经。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直接影响相关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更大程度与更广范围引发了公众的“呼吸关切”、“饮水关切”、“食品安全关切”,环境问题成为人们的集

从发放宣传册和环保购物袋,到垃圾分类示范;从清理在河湖岸边和铁路沿线的垃圾,到社区废旧衣服兑换植物,连日来,全国各地的环保行动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其大背景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直接原因是人们对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紧迫性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今年以来,许多地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水、土壤污染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整治力度;从5月开始,国家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有所作为”。同时,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发起“光盘行动”,呼吁环境信息公开,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成为“环境共治”的得力助手。

环保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个体,谁不想享受环境治理的成果?仅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没有积极行动,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人类生产生活都要消耗资源、排放废物,在环境问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好的环境质量等不来、喊不来,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

保护环境,殊为不易。解决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当东部一些地方提高环境门槛招商“选”资的时候,中西部一些地方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在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一些地方承接的是落后产能,也出现了“污染转移”。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步调并不一致,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申论观点积累:规范网络需要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使用与发展,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尤其是微博这一网络新应用的问世,更让信息传播进入到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

但如同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沟通平台的同时,也使一些负面的言论和不实的信息有了发声与扩散的空间。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市场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让失范无序的网络世界步入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矫正认知误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当属乱象治理的优先考量。

正如我国学者谢海光所言,“所谓网络观的确切内涵,现在虽然没有完整的答案,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究竟带来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由此看来,“网络观”应当是一种社会共识、道德自觉和行为法则。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有助于廓清对网络的科学认知、准确定位及规范化管理。

尽管网络观涉及懂网、用网和管网等多个环节的方方面面,但道德和法治的理念,当属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诚然,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世界的确有着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文化特质,但互联网社会毕竟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网络工具的使用仍需现实生活中的人去操控。因此,现实社会中诸如尊重人格、保护隐私、诚实守信、张扬正义等基本行为规范,仍需一如既往的坚定恪守。不能因为“看不见”和“摸不着”而放纵人们固有的劣根和弱点。

纵观近年来由网络观扭曲而酿成的“女白领自杀”,“史上最毒后妈”等网络事件,其有违道德与法治精神的言论,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莫大的心灵伤害,也让民众的同情与善意遭到愚弄和侮辱。树立正确网络观,就是要唤起网民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练就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的基本素质。

网络需规范,观念作先导。树立正确网络观,必须高扬守法用网、依法治网的法治精神。完善维护网络正常秩序的法律法规,让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加强对网民规则意识的教育引导,让网民规范有序的行使表达与监督权;加大网络违法的惩治力度,让以身试法者付出相应的

申论语言积累: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

1.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人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最根本利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建设,要以切实改善民生为重点、为目的。

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4.发展社会事业,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还要保证人民生活得平等、公正、体面、健康、幸福。

5.民生改善是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建设,要以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动力和保障。如果离开了民生改善这个目的,社会建设就将丧失正确方向;如果没有科学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就将失去强有力的凭借。

6.学习、贯彻、落实、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就要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实现六大任务为着力点。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公平正义、民生幸福奠定基石。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强固民生之本。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由人民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监管体制,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益民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搞好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申论热点考点:保护渔业资源

一、热点现象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再来关注一种叫“绝户网”的捕鱼工具。“绝户网”,顾名思义,指的是会让鱼虾“断子绝孙”的小网眼渔网,随着海水退潮,不管大鱼小鱼都会被网拦住,所以这种捕捞方式会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但是本台记者在黄海、渤海的部分近海调查时发现,用“绝户网”非法捕捞的行为已经呈现出泛滥的态势。

在河北唐山南堡开发区的一处近海,记者看到,一道道网具立在滩涂上,有二十几公里长。

记者了解到,这些被称为“绝户网”的网具,就是在海水退潮的地方,固定下网眼极小的网具,经过后面的涨潮退潮,几乎所有鱼虾不论大小,都会被各种各样的“绝户网”捕获,在网具的层层拦截之下,基本没有逃脱的可能,统统被一网打尽,他们捕获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鱼呢?

记者随后沿海岸线又来到辽宁、丹东一带,发现这里的绝户网无论规模、破坏性,还是捕鱼的花样,都超过了先前看到的情况。

这里的网具有三米多高,形成一个大大的V字形状,V字低端有一网口,所有的鱼都会随着潮水被迫集中到网兜中。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一个V字形渔网平均每天捕获的鱼虾数量大约在三四百斤,遇上天气好的时候捕获得更多。

在相邻的庄河市,记者爬上海边的一座山头,登高望远,看到远处的绝户网随着潮水渐渐退去,依稀可见,密密麻麻将一道道海湾和浅滩围得严严实实。

二、后果影响

由于这些绝户网的长期存在,这里的鱼虾每天不得不面临着灭顶之灾,一批又一批的幼鱼幼虾被捕获,而这样的毁灭性采捕每天还都在上演。大量洄游性鱼类被无限制的毁灭性采捕,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也对鱼类资源本身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

三、观点措施

大小鱼虾,一网打尽,“绝户网”是让鱼虾断子绝孙,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属于典型的竭泽而渔。其实,早在20XX年,为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农业部就颁布实施了“海洋捕捞网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但是一些人却唯利是图,目无法规。法律和生态意识松一点,网眼就会紧一点。要让“绝户网”绝户,首先需要渔民遵纪守法,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作,严格执法。

申论观点积累: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痛的事实再一次敲响警钟: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世间万物,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安全最重要。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最终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当前、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甚至包括人的生命。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人没了,还怎么能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事故频发,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一切幸福都无从谈起。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人民推动发展。事故频发,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人民怎么能安心投入发展,一切发展怎么可能持续。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各地谋发展的劲头很足,许多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安全生产形势更加复杂繁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越要摆正安全和发展的位置。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监管制度。但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生产企业发展理念落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教训极其深刻。

面对一起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为逝者深切哀悼,也要吸取血的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全面排查隐患,坚决堵塞漏洞,切实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预防第一。国务院已经部署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地各部门要采取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深入排查隐患,铁腕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一些人总以为,安全生产事故有偶然性,不可避免。这实际上是推脱责任。现代安全生产理念认为,安全生产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本质的安全生产完全可以实现。历次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调查也显示,基本上都是责任事故。当前抓安全生产,必须狠抓落实,敢于碰硬。不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单位,还是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只要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迅速整改,该停工的立刻停工,该停用的坚决停用,不姑息任何借口,不放过任何隐患,更不能因为某个项目贡献了多少GDP、某个企业上缴了多少税收而有半点手软。

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让我们牢牢守住这条红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申论观点积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申论主题扩展: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建设平安农村

一、影响

安全是稳定的前提,无安则不稳,农村安全则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社会治安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稳定,亟待解决。

二、问题

农村治安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盗窃、抢劫等侵财行为不断。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老弱妇孺等留守群体的自我防护意识弱,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是“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蔓延。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民闲暇时间增多,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又较贫乏,从而为“黄赌毒”的蔓延提供了适宜土壤。

三是封建迷信与非法宗教猖獗。农村的社会控制近年来有所松散,致使封建迷信活动抬头,非法宗教组织猖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四是以征地、环境污染等为诱因的群体性事件激增,破坏性越来越强。(概括题中对问

题的概括)

三、对策

加强治安管理,建设平安农村,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治安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治安信息,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并为警民协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

二要夯实农村治安防控队伍。针对农村治安力量薄弱的问题,应在充实一线警力的同时,根据各地实际组建专职或志愿性质的治安巡逻队伍,以提高治安管理区域的覆盖率。

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整顿充实村委会、调委会、治保会等基层组织,形成快速反应、联动对接的治安防控体系。

四要加大对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通过强化重点案件、重点地区、重点时间的防控,减少各类治安问题发生。(对策题提出对策)

申论观点积累: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李克强总理说“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于人口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要改变“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促进“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变,保证进程务工“农民”能够享受到城镇“市民”水平的高质量公共服务。

城镇化要始终围绕最广大农民工最根本的利益来推进,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和谐城镇化建设,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实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和享受福利待遇上的“城镇化”,实现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是早期城镇化建设的“短板”所致,要变“半城镇化”为“城镇化”还需靠制度保驾护航。要建立健全户籍制度、就业服务长效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教育服务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舆论激励机制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农民工利益的制度,用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用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切身的利益,增强“农民”为城市建设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使他们满腔激情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投身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事业中。

申论问题概括:危害互联网秩序的六大毒瘤

网络诈骗: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主要形式包括:“假冒好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网银升级诈骗、电信诈骗变种等等。与前些年相比,如今的网络诈骗活动已形成了由制售、办理虚假银行卡、倒卖他人身份证等业务构成的地下产业链;

网络暴力: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以及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等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通过“人肉搜索”等,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侵犯个人信息安全: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网民也深受个人信息泄露之苦。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一项调研显示:97.4%的受访者表示曾收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六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环境不太安全。网络是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买卖的主渠道。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影响心情,不堪其扰,重则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

网络谣言:指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因为其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快,对正常社会秩序极易造成不良影响。过去的“抢盐风波”、“滴血传艾”、“军车进京”等网络谣言都曾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网络淫秽色情:长期以来,我国严厉打击各种色情活动,色情信息传播得到有效遏制。但网络传播技术不断对传统打击色情信息提出挑战,一些人大肆通过网络传播色情淫秽等不良信息,污染了社会环境,严重毒害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XX年6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负面影响有关;

非法网络公关: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的现象引人关注。此类行为,或是捏造虚假信息抹黑竞争对手,或是包装炒作自己的产品搞网络营销,甚至出现了受雇于商家或个人专司宣传造势以牟利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灌水公司”“删帖公司”“投票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非法网络公关机构。

申论热点积累:食品安全法修订不应只关注“重典”

近日,外界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解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已列入国务院法制办20XX年立法计划。这部已实施四年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首次修订。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原有的《食品安全法》确实已经难以跟上日渐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过,现有的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也非仅仅停留在“惩罚不够重”这个层面上,甚至应该说,惩罚已非不重。刑法修正案(八)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原来刑法中罚金数额限制的规定取消,明确对造成食品中毒事故、人体健康危害的行为,除追究刑事责任外,将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时还规定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足,总的来说仍然是系统性的。监管工作虽有个别比较突出的亮点,但是脱离一个完整的体系,总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恰恰应该在完善整个体系上着力。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法》而改进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在各个领域建立系统的食品安全标准,让食品安全监管有明确且跟得上时代的标准可依。显然不是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够由消费者很容易地发现。现在,中国有多个领域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根本落后的,如今年年初的农夫山泉水质标准一事,就暴露了国标当中根本没有应用水标准这一尴尬状况。

二是健全法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最终保证是相关法律。一个清明公正的法治环境是公众对政府信心的源泉之一。如果法律保障不能到位,那么所谓的“重典”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在法律中应当明确司法机关的作用和介入流程。

三是完善社会监督。食品安全形势会不断变化,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可能无限,穷尽其所有智慧也不可能知晓所有的食品安全隐患所在。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公民监督,才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覆盖面的根本渠道。当然,这同时也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公开政务信息,使消息畅通,以免无形中助长谣言。

申论常考热点: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的生命健康,是重大而基本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犯罪问题,各级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通力合作、健全机制,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集中侦破了一大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假羊肉”、“毒胶囊”等重大案件,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犯罪高发势头,有力维护了老百姓餐桌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