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学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生:张亚新

学号:445

班号:232121

指导教师:宋恒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2014年10月24号

综述: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电了产品趋向于小型化、智能化,电子元器件也趋向于体积更小、速度更高、集成度更大,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场点评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日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电路板(PCB)的密度越来越高,其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对PCB进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保证PCB的电磁兼容性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就EMC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未来电子信息时代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介绍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电磁兼容(EMC);电磁兼容性;PCB;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概述 . (4)

1、早期历史概述 (5)

2、EMC 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6)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6)

4、EMC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状况 (7)

三: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历史 (5)

四:我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五:抗干扰措施与电磁兼容性研究 (8)

1、电路板设计的一般规则 (9)

2、电路板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9)

六: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0)

七: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一、引言

电磁干扰是现代电路工业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克服干扰,电路设计者不得不赶走干扰源,或者是设法保护电路不受到干扰源的干扰,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电路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工作——即到达电磁兼容性。

目前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中的器件仍以印制线路板PCB为主要装配方式,随着表贴元器件(SMD)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表面贴装技术(SMT)的广泛应用,PCB的设计也向着高密度,细导线,小间距,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PCB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对于PCB的EMC设计内容主要有PCB的总体设计、电源和地线布置、去藕设计和布线设计等。

引起电磁干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过高的工作频率或不合理的布局布线。在高频化趋势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个好的PCB设计,应着重从元器件布局、时钟电路设计、电源设计、接地设计、静电防护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二、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缩写EMC就是指某电子设备既不干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影响。电磁兼容性和我们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样,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安全性涉及人身和财产,而电磁兼容性则涉及人身和环境保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在我们正常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如果户外有汽车驶过,很容易造成收听或收看质量下降,还有当我们在家玩电子游戏机时,常常造成邻居家电视机的某些频道无法正常收看;同样邻居家在玩游戏机时也会影响自家电视机的接收效果。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确实存在着另外一种环境污染——电磁污染。可以这样说,凡有电、有开关的设备均会产生电磁干扰。

各种运行的电力设备之间以电磁传导、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三种方式彼此关联

并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对运行的设备和人员造成干扰、影响和危害。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电磁兼容EMC学科以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宗旨,主要是研究和解决干扰的产生、传播、接收、抑制机理及其相应的测量和计量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经济最合理的原则,对产生的干扰水平、抗干扰水平和抑制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处于同一电磁环境的设备都是兼容的,同时又不向该环境中的任何实体引入不能允许的电磁扰动。

进行电磁兼容(包括电磁干扰和电磁耐受性)的检测与试验的机构有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航天环境可靠性试验中心、环境可靠性与电磁兼容试验中心等实验室。

内部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内部各元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包括以下几种:

(1)工作电源通过线路的分布电容和绝缘电阻产生漏电造成的干扰;(与工作频率有关)

(2)信号通过地线、电源和传输导线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导线之间的互感造成的干扰;

(3)设备或系统内部某些元件发热,影响元件本身或其它元件的稳定性造成的干扰;

(4)大功率和高电压部件产生的磁场、电场通过耦合影响其它部件造成的干扰。

外部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或系统以外的因素对线路、设备或系统的干扰,包括以下几种:

(1)外部的高电压、电源通过绝缘漏电而干扰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

(2)外部大功率的设备在空间产生很强的磁场,通过互感耦合干扰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

(3)空间电磁波对电子线路或系统产生的干扰;

(4)工作环境温度不稳定,引起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内部元器件参数改变造成的干扰;

(5)由工业电网供电的设备和由电网电压通过电源变压器所产生的干扰。

图1 电磁干扰模型的组成

三、电磁兼容学科发展历史

1、早期历史概述:

最早出现的电磁干扰现象是在19世纪--单线电报间的串扰。1881年,英国着名科学家希维赛德发表了“论干扰”的文章可算是最重要的早期文献。但这类干扰现象在当时并未引起干扰者和被干扰者的重视。

1833年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指出变化的磁场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1864年麦克斯韦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指出变化的电场将激发磁场,并由此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电磁场的相互激发并在空间传播。正是电磁干扰存在的理论基础。

随着电气运输的出现,在一根通信线与不对称的强电线之间有较长的平行运行,干扰问题日益严重。这样在1887年,柏林电气协会成立“全部干扰问题委员会”成员有赫姆霍尔兹和西门子等。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该实验也证明各种打火系统向空间发出电磁干扰。从此开始了对干扰的实验研究。

1889年,英国邮电部门研究了通信干扰问题;美国“电世界”杂志登载电磁感应方面文章。

20世纪初,许多学者对电磁感应影响的研究日益深入。并进一步研究感性、容性及阻性等耦合方式引起的干扰,还对辐射性干扰进行了大量研究。

早期的专门刊物——美国的“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是有关射频干扰的专门刊物。到1964年,随着专刊内容范围的增加,改名为EMC专刊。

美国从1945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方面的军用标准和设计规范,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使得电磁兼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苏联在1948年制订了“工业无线电干扰的极限允许值标准”。有很多研究单位从事抗干扰的研究。其它国家也已相继加强了射频干扰的研究工作。

早在一九三四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就成立了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简称CISPR,专门研究无线电干扰问题,制定有关标准,旨在保护广播接收效果。当初只有少数国家参加该委员会,

如比利时、法国、荷兰和英国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对电磁兼容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9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颁发了89/336/EEC指令,明确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所有电子、电器产品须经过EMC性能的认证,否则将禁止其在欧共体市埸销售。此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EMC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技术的发展CISPR工作范围也由当初保护广播接收业务扩展到涉及保护无线电接收的所有业务。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两个专们从事电磁兼容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委员会:一个就是CISPR成立于1934年;另一个是电磁兼容委员会TC77,成立于1981年。CISPR最初关心的主要是广播接收频段的无线电骚扰问题,之后在EMC标准化工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CISPR共有七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A分会涉及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法;B分会涉及工业、科学、医疗射频设备的EMC;C 分会涉及架空电力线路和高压设备的EMC;D分会涉及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的EMC;E分会涉及收音机和电视接收机及有关设备的EMC;F分会涉及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及荧光灯和照明装置的EMC;G分会涉及信息技术设备的EMC问题。CISPR已基本上将通常的工业和民用产品的EMC考虑在其标准中。CISPR还起草了通用射频骚扰限额值国际标准草案,这样,对那些新开发的以及暂时还不能与现有CISPR产品标准相对应的产品,可以用射频骚扰限额值来加以限制。几年前CISPR将其工作频率范围扩展为DC-400GHz,目前实际工作范围为9KHz—18GHz,以前的CISPR标准主要涉及无线电干扰限额值及其测量方法,近年来在抗扰度方面加强了研究,并已制定了一些标准。TC77最初主要关心低压电网系统的EMC间题(9KHz 以下频段),后来将其工作范围扩大到整个EMC所涉及的频率范围及产品。目前CISPR已制定有CISPR22(1997)《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限值》等14个标准;TC77也已制定了25个IEC标准,其中IEC61000-4系列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抗扰度基础标准。

2、EMC 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电气、电子技术的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其设备和系统数量的急剧增多,造成了复杂的电磁环境。例如:1975年,日内瓦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所登记的无线电发射机有一百多万台,有一万多台无线发射机其总功率超过540MW,在更高频率上,其情况更复杂。1976年单在美国就有二百多万台移动式无线电发射机和基地台在工作,而军用无线电发射机可能更多。1988年,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科学和医疗(ISM)设备的数量已达到一亿二千万台,并已5%的速度逐年递增,这些设备有相当数量工作在国际电信联盟(IUT)指定的频率之外,或超过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对ISM设备所规定的辐射干扰极限值的要求。其功率泄漏及高次谐波将造成强烈的干扰。

6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向高频、高速、高灵敏度、高安装密度、高集成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电磁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也就极大地促进了EMC技术的发展。

电磁背景功率的增加会导致需要增加无线电发射机的功率。例如:60年前,工业活动还很少时,1台120kw 长波发射机的功率场就能覆盖 30 万平方公里。而现在,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其功率就要增大17倍(达到2MW)。电磁波发射功率竞相增大和社会“电子化”、工业化增长的共同作用,最终会导致现有利用电信号作为代码的接收、传输和处理信息的系统的危机与崩溃,这将带来难以想象的、也是史无前例的灾难。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就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不能让这种发展趋势不加限制地继续下去,要求从组织上、技术上采取相应措施。所以电磁兼容的研究和管理受到各国的重视,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电磁兼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学科领域,许多国家(美、德、英、法、日等国)在电磁兼容标准与规范,分析预测、设计、测量及管理等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有高精度的

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自动测量系统,可进行各种系统间的EMC试验,研制出系统内和系统间的各种EMC计算机分析程序。在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方面,理论和实际处理方法已很完善,研制出许多专用的新材料、新的器件,并形成了一类新的EMC产业。特别是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对军品和民品EMC检验及管理的专门机构,不符合EMC标准要求的产品不能装备或不能进入市场,这样还达到了在国际贸易中建立技术壁垒的目的。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计算机外界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射频、工频电源、静电及雷电脉冲等四类。实验证明,在距微机 6m 处开关电流为10A 的交流感性负载,其接触器触头电弧产生的干扰足以使计算机产生误动作。工频电源电压的大幅度波动或电流冲击有可能通过电源线进入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出现运行错误或故障,甚至破坏计算机的某些部件。某些电器设备产生的尖峰干扰脉冲、工业火花等也可通过供电线路进入计算机。雷电脉冲通过电网供电电源进入计算机造成干扰,可以使计算机或部件损坏。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子设备发生了根本变化,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这就使电子设备的抗损毁能力大大下降,仅为晶体管设备的千分之一,为电子管设备的百万分之一。可以说,微电子技术水平越高,电子设备的抗损毁能力就越差。

4、EMC 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

战争本身是刺激技术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的技术首先会应用于国防和军事。这样各国军工行业的EMC 技术领先于其它行业。

从军用电子设备角度看,在战争模式发展到电子战的今天,电子对抗、制电磁权的争夺使得强化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是确保在战争环境中人员、武器装备、信息情报的安全、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现代军用装备中大量电子设备密集狭小的空间相互间的电磁干扰非常严重,造成失灵、瘫痪、事故、甚至由于不能同时兼容工作遭受攻击的情况屡见不鲜。

美国在电磁兼容方面已搞了五十年,在电磁兼容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发射电磁干扰已作为特殊进攻方式应用于战场。目前美国已拥有电磁干扰飞机和电磁炸弹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科研部门为保护通信网和某些军事装备不受强电磁(包括高空核磁爆)影响,正在全力研究新的抗电磁干扰技术。为此,仅在1982年开始时,美国国防部就投入了200亿美元,用以专门对付“电磁脉冲(EMP)的科学研究与设施开发。

四、我国 EMC 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EMC测试及标准化工作始于六十年代,当时国内的一些院所建立了相对简陋的试验室,开展无线电干扰(骚扰)测试研究,同时参考前苏联和欧美国家标准制定我们国家自已的EMC标准和技术条件,自从1986年成立了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委员会后,我国才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应CISPR/IEC开展国内EMC标准化工作。目前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委员会已成立了八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七个分会与CISPR/…分会相对应,S分会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成立的,它主要涉及无线电系统与非无线电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六十多项EMC国家标准,其中基础标准为GB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GB/T6113-1995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电磁兼容十分重视,电磁兼容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在许多单位建立或改造了EMC实验室,引进较先进的EMI、EMS自动测量系统和设备,在各地区及一些军工系统建立了国家级EMC测量中心,已具备各种EMC测量和试验的能力。

五、抗干扰措施与电磁兼容性研究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是目前电子器材用于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的主要装配方式。鉴于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PCB的设计除必须遵守一般原则之外,还应符合抗干扰设计与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一.电路板设计的一般原则

1.布局

首先应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元件的位置,一般来说,应把模拟信号、高速数字电路、噪声源(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这三部分合理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耦合为最小。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在确定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尺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以利于装焊及批量生产且美观。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或4:3,其尺寸大于200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2、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耦合。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板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便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宽度为~的导线,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

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二电路板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从四个方面讨论PCB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1、电源线设计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2、地线设计

印刷电路板上,电源线和地线最重要。克服电磁干扰,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接地。对于双面板,地线布置特别讲究,通过采用单点接地法,电源和地是从电源的两端接到印刷线路板上来的,电源一个接点,地一个接点。印刷线路板上,要有多个返回地线,并都会聚到回电源的那个接点上,就是所谓单点接地。所谓模拟地、数字地、大功率器件地开分,是指布线分开,而最后都汇集到这个接地点上来。与印刷线路板以外的信号相连时,通常采用屏蔽电缆。对于高频和数字信号,屏蔽电缆两端都接地。低频模拟信号用的屏蔽电缆,一端接地为好。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地线设计的原则是:

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并尽可能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状大面积地箔。

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很细,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宽度应在2~3mm 以上。

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

将接地线构成闭环路。设计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电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闭环路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电路板上的很多集成电路元件,尤其遇到耗电多的元件时,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结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声能力下降,若将接地构成环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噪声能力。

3、合理设置退耦电容

性能好的高频去耦电容可以去除高到1GHZ的高频成份。瓷片电容或多层陶瓷电容的高频特性较好。去耦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旁路除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数字电路中典型的去耦电容为,有5nH分布电感,它的并行共振频率大约在7MHz左右,对于10MHz以下的噪声有较好的去耦作用,对40MHz以上的噪声几乎不起作用。1uF、10uF电容,并行共振频率在20MHz以上,去除高频率噪声的效果要好一些。在电源进入印刷板的地方并一个1uF或10uF的去高频电容往往是有利的,即使是用电池供电的系统也需要这种电容。每10片左右的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或称为蓄放电容,电容大小可选10uF。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薄膜卷起来的,这种卷起来的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最好使用胆电容或聚碳酸酯电容。去耦电容值的选取并不严格,可按C=1/f计算,即10MHz取。对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取~之间都可以。退耦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uF以上的更好。

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都应布置一个1~10uF的钽电容。

对于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存储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耦电容。

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

4、特殊器件的处理

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较大火花放电,必须采用RC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取1~2KΩ,C取~47uF。

CMOS的输入阻抗很高,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电源。

选用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信号在印刷板上传输,其延迟时间不应大于所用器件的标称延迟时间。

注意印刷线板与元器件的高频特性。在高频情况下,印刷线路板上的引线、过孔、电阻、电容、接插件的分布电感与电容等不可忽略。电阻对高频信号产生的反射,会对引线的分布电容起作用,当引线长度大于噪声频率相应波长的1/20时,就产生天线效应,噪声通过引线向外发射。

六、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辐射源的增长率达到每年5-8%,特别是在城市,人为的电磁辐射密度增长系数达到每年7-14%。因此,城市中电磁能量密度每5-10年增加1倍。在今后 25 年内,社会生产所引起的电磁干扰能量密度将增加30倍,50年内可增加700--1000倍,21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形势已成定局。因此,如何使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并对释放的干扰控制得越来越严格。

2、在军事方面,美俄等国正在研制中的第三代核武器之一就是核电磁脉冲弹。一般的核武器有三大效应:冲击波、热辐射(光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实际上核武器还有第四效应——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 简称EMP),普通核武器以电磁脉冲形式释放的能量仅占核弹总释放量的3/1010--3/105,而核电磁脉冲弹则可将此值提高到40%。核爆炸瞬间,弹体释放出大量γ射线、χ射线和高能中子。由于这些射线能量很大,使周围空气分子电离,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的运动形成电流,激励电磁场,使爆心周围产生一个很强的瞬时电磁场,它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向外传播。电场强度可达50—100KV/m;频谱很宽,作用范围大,能在电子设备的导体中感应出很大的瞬时电压和电流,使电子设备、电路和元器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EMP可使敌方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监视、侦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 & 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 简写为C4ISR)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并导致系统瘫痪、电力网断路、金属管线及地下电缆通讯网等受到影响而陷入无电源、无通讯、无计算机的三无世界。它的后果是破坏电子设备而不伤害人(这与中子弹的效果恰好相反),这就是把核武器常规化了。这个新的发展,直接促成现在研究核电磁脉冲的热潮。

3、电子信息系统的TEMPEST技术发展

信息系统的TEMPEST技术是电磁兼容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具体内容是针对信息设备的电磁干扰与信息泄漏问题,从信息接收和防护两个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信息接收,破译水平、防泄漏能力与技术、相关规范标准及管理手段等。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各种信息处理设备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也使得利用信息设备的电磁泄漏来获取信息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而且安全、可靠、隐蔽。正是这样,TEMPEST 防护研究一般都是针对计算机系统及其外设配置而开展的,也包括接收系统,电传机、数字电话等。

信息处理设备的电磁辐射有两方面影响:

a、对电磁环境构成污染

b、对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构成严重威胁

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其间谍卫星的TEMPEST接收系统截获伊拉克及海湾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其相当多的部分就是利用对方电子设备自身泄漏的电磁波获取的。

分析表明,数字电路组成的信息处理设备由于辐射频谱及谐波非常丰富,因而很容易被窃收和解译,其信息泄漏现象非常突出和严重。以计算机视频显示器为例,其中各种印刷电路、各部件之间的电源、信号接口与连线、数据线、接地线等都可以产生程度不同的电磁辐射。在辐射频谱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各不相同,理论上这些信息都可以被接收和解译。

因此,研究计算机的TEMPEST技术已和研究计算机病毒一样,被认为是涉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4、抗干扰问题——电磁兼容——环境电磁学,从电气、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到同一电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达到“兼容”,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磁兼容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目前一些电磁兼容学者又进一步探讨电磁污染,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物的危害影响,地球电磁,地震电磁学,太阳、宇宙电磁等。学科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设备与设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也将电磁兼容这一学科发展称为“环境电磁学”。

日本文献做出的定义:“预测并控制变化着的地球和天体周围的电磁环境、为协调环境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各项电气规程的制定以及电磁环境的协调和电磁能量的合理应用等”七、小结

通过五周的电磁兼容的学习,以及宋恒力老师的讲解,还有自己所查的资料,了解到印刷电路板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布局、布线等原则,善于随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设计中善于采用新的设计手段、吸取先进的设计经验、利用成熟的安装工艺,并根据电磁兼容性原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小电磁干扰,使电磁干扰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系统或设备的兼容性,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印制电路板。通常,使用以上基本的抗干扰措施,可基本解决常见形式的EMC问题。但要消除一些特殊的、小概率的干扰以获得更高的电磁兼容性,就要采用特殊的、更复杂的硬件抗干扰电路。但过多地采用硬件抗干扰措施会明显提高产品的常规成本,且硬件数量的增加,还会产生新的干扰,导致系统的可靠性下降。所以应根据设计条件和目标要求,合理采用一些硬件抗干扰措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恒力.电子电路仿真与电磁兼容.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2] 杨克俊.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 陈德树.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4] 路宏敏.工程电磁兼容.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 王幸之.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6] 电磁兼容技术和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7] 电力系统电磁环境论文汇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8] 顾海洲马双武《PCB电磁兼容技术:设计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9] 郭辉萍刘观《电磁场与电磁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0]伦德全《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摩托罗拉高级工程师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样本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学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生: 张亚新 学号: 1002445 班号: 232121 指导教师: 宋恒力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自动化学院 10月24号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电子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电了产品趋向于小型化、智能化, 电子元器件也趋向于体积更小、速度更高、集成度更大, 这也导致了她们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场点评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 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印刷电路板( PCB) 的密度越来越高, 其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 对PCB进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保证PCB的电磁兼容性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就EMC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未来电子信息时代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介绍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和 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 电磁兼容( EMC) ; 电磁兼容性; PCB;

一: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概述. (4) 1、早期历史概述 (5) 2、EMC 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6)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6) 4、EMC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状况 (7) 三: 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历史 (5) 四: 中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五: 抗干扰措施与电磁兼容性研究 (8) 1、电路板设计的一般规则 (9) 2、电路板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9) 六: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0) 七: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一、引言 电磁干扰是现代电路工业面正确一个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扰, 电路设计者不得不赶走干扰源, 或者是设法保护电路不受到干扰源的干扰,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电路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工作——

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的设计

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的设计 日期:2005年10月29日人气:0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的设计 殷和国,杨银堂,付俊兴,李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1) 摘要:介绍了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重要性,对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方法作了介绍,其中着重论述了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集成电路;电磁兼容;设计方法;芯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气设备及系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运行中的电子、电气设备大多伴随着电磁能量的转换,对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为主干的电子系统(尤其在集成电路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副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集成电路极易受射频影响并可能会以有害的方式影响检波信号,通常会导致原设计的功能失效,并且可能会危及安全。另外,在集成电路设计中要求具有低的电磁能量辐射及高的敏感度。因此,提高集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已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文介绍了一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分析了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并讨论了芯片级电磁兼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1 分析和解决电磁兼容性的一般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越来越复杂,使用的频谱越来越宽,根据电磁兼容性学科中多年的研究可知,分析和解决设备、子系统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一般有3种方法,他们分别为问题解决法(ProblemSolving Approach)[1]、规范法(SpecificationApproach)[1]和系统法(Systems Approach)[1]。 1.1 问题解决法 问题解决法主要指在建立系统前并不专门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待系统建成后再设法解决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第一章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1.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 电磁兼容性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抗干扰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从最初的设法防止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电磁干扰,发展到防止和对抗各种电磁干扰。进一步在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主动采取措施抑制电磁干扰贯穿于设备或系统的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保证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实现电磁兼容性。 1. 1电磁兼容性的概念 A、电磁噪声与电磁干扰 电磁噪声是指不带任何信息,即与任何信号都无关的一种电磁现象。 在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称为无线电噪声。 由机电或其他人为装置产生的电磁现象,称为人为噪声。 来源于自然现象的电磁噪声,称为自然噪声。 电磁干扰则是指任何能中断、阻碍,降低或限制通信电子设备有效性能的电磁能量。 由大气无线电噪声引起的,称为天线干扰。 由银河系的电磁辐射引起的,称为宇宙干扰。 由输电线、电网以及各种电子和电气设备工作时引起的,称为工业干扰。 B、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它是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性能。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设备或系统应具有抵抗给定电磁干扰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②设备或系统不产生超过规定限度的电磁干扰。 从电磁兼容性的观点出发,电子设备或系统可分为兼容、不兼容和临界状态三种状态:IM=Pi-Ps(dB) 式中:IM -------电磁干扰余量 Pi-------干扰电平 Ps-------敏感度门限电平 当Pi>Ps即干扰电平高于敏感度门限电平时,IM>0, 表示有潜在干扰,设备或系统处于不兼容状态 当Pi

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于技术的飞速发展,PG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成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 0.05mm、宽度为1 ~ 15mm 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 1.5mm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胀和脱落现?。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印刷线路板的布线要注意以下问题:专用零伏线,电源线的走线宽度≥1mm;电源线和地线尽可能靠近,整块印刷板上的电源与地要呈“井”字形分布,以便使分布线电流达到均衡;要为模拟电路专门提供一根零伏线;为减少线间串扰,必要时可增加印刷线条间距离,在意;

印制电路板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线路板(PCB )级的电磁兼容设计 1.引言 印制线路板(PCB )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它是各种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质量的好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经常在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随着电于技术的发展,PCB 的密度越来越高,PCB 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除了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之外,良好的PCB 布线在电磁兼容性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既然PCB 是系统的固有成分,在PCB 布线中增强电磁兼容性不会给产品的最终完成带来附加费用。但是,在印制线路板设计中,产品设计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密度,减小占用空间,制作简单,或追求美观,布局均匀,忽视了线路布局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使大量的信号辐射到空间形成骚扰。一个拙劣的PCB 布线能导致更多的电磁兼容问题,而不是消除这些问题。在很多例子中,就算加上滤波器和元器件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到最后,不得不对整个板子重新布线。因此,在开始时养成良好的PCB 布线习惯是最省钱的办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PCB 布线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能覆盖所有PCB 布线的专门的规则。大多数PCB 布线受限于线路板的大小和覆铜板的层数。一些布线技术可以应用于一种电路,却不能用于另外一种,这便主要依赖于布线工程师的经验。然而还是有一些普遍的规则存在,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 ,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2.PCB 上元器件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 尺寸 大小。PCB 尺寸过大时,印 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 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 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 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 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 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 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 件进行布局。 电子设备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的元件布局和布线其特点各不相同,它们产生的干扰以及抑制干扰的方法不相同。此外高频、低频电路由于频率不同,其干扰以及抑制干扰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在元件布局时,应该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电源电路分别放置,将高频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有条件的应使之各自隔离或单独做成一块电路板。此外,布局中还应特别注意强、弱信号的器件分布及信号传输方向途径等问题。 在印制板布置高速、中速和低速逻辑电路时,应按照图1-①的方式排列元器件。 在元器件布置方面与其它逻辑电路一样,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放得靠近些,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元件在印刷线路板上排列的位置要充分考虑抗电磁干扰问题。原则之一是各部件之间的引线要尽量短。在布局上,要把模拟信号部分,高速数字电路部分,噪声源部分(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这三部分合理地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耦合为最小。如图1-②所示。 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 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小电流电路、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如有可能,应另做电路板,这一点十分重要。 2.1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 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 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 重量超过15g 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图1:印制板元器件布置图

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造成设备性能降低或失败的电磁干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即存在一个电磁骚扰源、存在一条骚扰传输的途径、存在一个对骚扰敏感的设备。 * 为解决设备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说来很简单,只要在上述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取得突破,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事实上,国际和国内的电磁兼容标准已为每个设备至少应具备的自身电磁骚扰抑制要求及最起码的抗扰度要求都已作出明确规定,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这些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达标。 第一章产品骚扰的抑制方法 * 产品的骚扰抑制主要有三种主要措施:接地、屏蔽、滤波。这几个措施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关连。例如,良好的接地可降低设备对屏蔽和滤波的要求。又由于滤波技术有它的两面性,产品骚扰的抑制要用它,在产品抗扰度提高时也要用它,故在下一章(产品抗扰度性能提高)再谈。1--接地 *“接地”用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理解: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接大地);另一个是接参考地(接参考电位)。 * 设备的接大地不是必须的,例如:飞机、卫星、移动电话、电子手表

等都没有接大地,但它们照样工作得很好。实际上设备的接大地,更多地是和人体的安全、设备的安全、设备安装中的安全联系在一起。* 设备接参考地则是必须的,以便给设备的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准电位。参考地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面,但在实际设备中往往是取一个大面积的导体作为基准电位面,如用设备的底板、专用接地铜排、甚至是设备的框架等等。 * 理想的接地平面是一个零电位,零阻抗的物理实体,任何电流通过它时都不会产生压降,这个理想平面可为设备的任何信号提供公共的参考电位,而不必担心各接地点是否存在电位差。事实上这样的平面并不存在,即使是电阻率接近为零的超导体,也会由于电子在两个点之间运动时的延迟而呈现某种电抗效应,因此所谓理想的接地平面也只是近似的,即使如此,上述概念对设备考虑电磁兼容性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2--基本的信号接地方式 * 实用中有三种基本信号接地方式:浮地、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2.1浮地 * 采用浮地的目的是将设备或电路与公共地或者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导体隔离开来。浮地还可以使不同电位的电路之间(通过光耦或隔离变

电磁兼容PCB

PCB的EMC设计 PCB是构成电子设备的基础,保证PCB的电磁兼容性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 合理正确的PCB的布线和设计应该使得: (l)板上的各部分电路相互间无干扰,都能正常工作; (2)PcB对外的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尽可能降低,达到有关标准要求; (3)外部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对PCB上的电路基本无影响。 1.1 PCB设计理论基础 1.电磁兼容设计的带宽 在数字电路系统中,电磁兼容设计的带宽与数字电路的工作频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字系统的工作频率是由信号的重复周期决定的,而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带宽是由信号的上升沿、下降沿决定。器件对电磁辐射的贡献不是取决于系统的工作频率,而是取决于边沿速率。理论研究表明,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时,主要考虑信号上升沿的十倍频,如公式4一1所示。 式中fmax为谐波频率,fr为需要考虑的电磁兼容性的带宽。 快速的信号切换时间(边沿速率)将导致回流、串扰、阻尼振荡(振铃)及反射等问题的增加。信号的边沿速率与信号的工作频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的边沿速率不一定是高的频率。例如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能系统的工作频率并不高。但如果信号的上升速率过快的话,将会产生较大振铃现象,同样会带来信号完整性的问题。当振铃信号达到器件所能容忍的极限值时会使器件内部的半导体 特性发生变化(电子迁移)、器件发热及功耗加大等现象,造成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并且较快的边沿速率其功耗也越大。 信号的边沿速率与器件的输出强度(输出驱动电流)有直接的关系,过强的输出驱动电流除了能够提高信号的边沿速率之外,还会对周围的器件及传输线造成干扰(Crosstalk)。因此对电磁兼容性(EMI)非常敏感的系统,信号边沿速率是重点需要考虑的,而系统的时钟频率反而放在第二位考虑。 2.器件的分布参数 系统工作在低频情况下,电阻、电感、电容主要表现为集总参数,但当系统的工作频率较高时,元器件特性就较为复杂,这时候的元件就有很大的分布参数存在,比如分布电感、分布电容、分布互感、分布互电容等。在高频情况下电阻、电感、电容的等效电路如表4一1所示: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学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生:张亚新 学号:445 班号:232121 指导教师:宋恒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2014年10月24号

综述: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电了产品趋向于小型化、智能化,电子元器件也趋向于体积更小、速度更高、集成度更大,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场点评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日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电路板(PCB)的密度越来越高,其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对PCB进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保证PCB的电磁兼容性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就EMC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未来电子信息时代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介绍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电磁兼容(EMC);电磁兼容性;PCB;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概述 . (4) 1、早期历史概述 (5) 2、EMC 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6)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6) 4、EMC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状况 (7) 三: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历史 (5) 四:我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五:抗干扰措施与电磁兼容性研究 (8) 1、电路板设计的一般规则 (9) 2、电路板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9) 六: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0) 七: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电磁兼容设计的一般准则

电磁兼容设计的一般准则 1.1电子线路设计准则 电子线路设计者往往只考虑产品的功能,而没有将功能和电磁兼容性综合考虑,因此产品在完成其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功能性骚扰及其它骚扰。而且,不能满足敏感度要求。电子线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1元件选择 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路的基本元件满足电磁特性的程度将决定着功能单元和最后的设备满足电磁兼容性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电磁元件的主要准则包括带外特性和电路装配技术。因为是否能实现电磁兼容性往往是由远离基频的元件响应特性来决定的。而在许多情况下,电路装配又决定着带外响应(例如引线长度)和不同电路元件之间互相耦合的程度。具体规则是:⑴在高频时,和引线型电容器相比,应优先进用引线电感小的穿心电容器或支座电容器来滤波。 ⑵在必须使用引线式电容时,应考虑引线电感对滤波效率的影响。 ⑶铝电解电容器可能发生几微秒的暂时性介质击穿,因而在纹波很大或有瞬变电压的电路里,应该使用固体电容器。 ⑷使用寄生电感和电容量小的电阻器。片状电阻器可用于超高频段。 ⑸大电感寄生电容大,为了提高低频部分的插损,不要使用单节滤波器,而应该使用若干小电感组成的多节滤波器。 ⑹使用磁芯电感要注意饱和特性,特别要注意高电平脉冲会降低磁芯电感的电感量和在滤波器电路中的插损。 ⑺尽量使用屏蔽的继电器并使屏蔽壳体接地。 ⑻选用有效地屏蔽、隔离的输入变压器。 ⑼用于敏感电路的电源变压器应该有静电屏蔽,屏蔽壳体和变压器壳体都应接地。 ⑽设备内部的互连信号线必须使用屏蔽线,以防它们之间的骚扰耦合。 ⑾为使每个屏蔽体都与各自的插针相连,应选用插针足够多的插头座。 1.1.2电设计 每种单元都可以描述为接收一个输入信号、并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然后在输出端输出加工过的信号。必须考虑在输入端可能存在的不希望有的信号,也要考虑经过输入端之外的其它通路进入的无用信号。最好在输入点上处理这些无用信号。 1.1. 2.1电源 设备电源的EMI耦合涉及对供电线上的传导发射(主电源谐波、差模或共模瞬变、无线电 发射机的窄带信号)的敏感度和传导到供电线上的发射。在设备内电源广泛地同其它功能相连,一方面电源中产生的无用信号可以很容易地耦合到各功能单元中去,另一方面,一个单元中的无用信号可能通过电源的(公共阻抗)耦合到其它单元去。因此,从电磁兼容的观点出发首先要关心电源。 ⑴在可能的条件下,单独为各功能单元供电。

电磁兼容性设计探讨

電磁兼容性設計探討 電子、電氣產品電磁兼容性設計的目的,是使電子、電氣產品在預期的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無性能降低或故障,而且只有對該電磁環境中的任何事物不構成電磁騷擾的能力。電子、電氣產品電磁兼容性設計的基本方法是指標分配和功能分塊設計。也就是說,首先要根据有關標準和規範,把整個產品的電磁兼容性指標要示逐級分配到各個功能塊上,細分成產品級的、模塊級的、電路級的和元器件級的指標;然后,按照各級要實現的功能和電磁兼容性指標要求分別進行設計,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等。做好電子、電氣產品電磁兼容性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八個問題: 一、必須在產品研制開發的初始階段,同時進行電磁兼容性設計 經驗証明,對于一種產品,如果在開發時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所需的費用定為1,那麼,到定型時再解決,可能需要10倍的費用,到批量生產時需100倍,而如果到用戶使用后,發現問題時再解決,費用可能高達1000倍。這就是說,如果在產品研制開發的初始階段,同時進行電磁兼容性設計,就可以把80%~90%的電磁兼容性問題解決在設計定型之前。如果等到生產或使用階段再去解決,非但在技朮上造成很大難度,而且還會造成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由此可見,對于任何一種產品,盡早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二、芯片等有源器件的選用和印制電路板設計是關鍵 首先,必須注意芯片等有源器件固有的敏感特性和電磁騷擾發射特性,芯片等有源器件可以分為兩類:調諧器件和基本頻帶器件。調諧器件起帶通元件作用,其頻率特性包括:中心頻率、通帶特性、抑制斜率和亂真響應。基本頻帶器件起低通元件作用,其頻率特性包括:截止頻率、通帶特性、抑制斜率和亂真響應;除頻率特性外,還有輸入阻抗特性、輸入端的平衡不平衡特性和敏感度特性。模擬器件的敏感度特性取決于靈敏度和帶寬;數字器件的敏感度特性取決

电磁兼容设计 系列(一)

电磁兼容设计系列(一) 随着电子产品向着小型化、数字化、集成化、综合化、高速化、高频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电磁兼容问题变得越来突出,已成为制约电子产品功能实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及整改已成为了当前研 究的热点。 下面先从电磁兼容的概念进行介绍。国家军用标准GJB72-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中电磁兼容性的定义为:“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的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 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分系统、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因此,满足电磁兼容性,不仅要求设备(分系统、系统)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其功能,而且还要满足不产生超过规定限度的电磁发射要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其中电磁兼容中的“发射”既包含传导发射,也包含辐射发射。辐射发射是指通过空间传播的、有用的或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1];传导发射是指沿电源线、控制线或信号线传输的电磁能量[1]。此外还涉及到与抗干扰能力相关的电磁兼容术语“电磁敏感性”,其是指当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设备(分系统、

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实际上,电磁敏感性反映的是设备(分系统、系统)抗干扰的能力,敏感性越高,则抗扰能力越低,设备(分系统、系统)在电磁骚扰下就越容易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按照电磁兼容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环境级、复杂系统级、设备(分系统级、系统)级、电路级、元器件级电磁兼容。需要注意的是“系统”与“分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因为在“系统”的定义中若排除操作人员,那么同一物理系统在某一环境中可能被认为是“分系统”,而在另一环境中也可能被认为是“系统”,例如车载通信系统可以被认为是电子战系统的分系统,然而当其单独执行通信任务时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系统[1]。基本概念了解之后,下面介绍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产生条件。一般地,电磁干扰源发出的电磁干扰能量,通过耦合通道传输至敏感系统,导致敏感系统出现响应,我们称这一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称为电磁干扰效应。如果电磁干扰效应表现为敏感系统发生有限度的功能降级,就产生了电磁兼容性问题。不论复杂系统还是简单电路,任何一个电磁兼容问题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应该具有电磁干扰源,即要有产生电磁能量的物体或现象,如有开关动作的继电器、汽车的点火系统、大功率雷达、雷电放电等;其次还要有传输干扰能量的路径或通道;第三有被干扰对象即敏感设备功能的有限度降级。对于任何电子系统,既可能是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胡寅秋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各种电子、电气、信息设备及家用电器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先进,其使用场合和数量密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电气电子系统内、设备内的相互干扰愈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设备在各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地工作,则在结构设计阶段就必须认真考虑电磁兼容性设计。 2 电磁干扰方式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电磁干扰方式主要有: 传导干扰 传导干扰一般是指通过电源,电缆,布线系统,接地系统引起的串扰。 辐射干扰 在高频情况下,电磁能量比较容易产生辐射。通常,在MHz以上,辐射就较明显,当导线长度超过四分之一波长时,辐射功率将很大。 感应及耦合引起的干扰 3 电磁兼容(EMC)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屏蔽、滤波、接地等。 3.1屏蔽 电磁屏蔽是利用金属板、网、盖、罩、盒等屏蔽体阻止或减小电磁能量传播所采取的一种结构措施。常用的方法有静电屏蔽,磁屏蔽和电磁屏蔽。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人员在着手电磁兼容性设计时,必须根据产品所提出的抗干扰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电磁屏蔽设计。 (1)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主要是为了抑制寄生电容的耦合,使电路由于分布电容泄漏出来的电磁能量经屏蔽接地而不致于串入其它电路,从而使干扰得到抑制。 静电屏蔽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低电阻率材料作屏蔽体,在感应源与受感器之间加一块与机壳接触良好的金属隔板网、罩或盒。可用铜、铝材做屏蔽外壳,要求不高的也可用钢材。机壳必须是导电良好、稳定可靠的导电体。静电屏蔽必须保

证良好的接地,否则屏蔽效果将大大下降。 (2)磁屏蔽 磁屏蔽主要是针对一些低阻抗源。例如变压器、线圈及一些示波器、显示器就可考虑用磁屏蔽。良好的低频屏蔽必须具有合适的电导率和高磁导率。磁屏蔽的基本方法是用高磁导率材料,如铁镍合金、镍铅合金、纯铁、铜作屏蔽材料,做成屏蔽罩。磁屏蔽罩在结构上按加工工艺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用平板坯料深冲成形的,另一类为焊接成形的。 (3)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就是对高频电磁辐射的屏蔽。 电磁屏蔽的主要方法是用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壳体。金属材料可以是铁磁性材料,也可以是非铁磁性材料,通过对电磁场的反射和吸收损耗起到屏蔽作用,具体选用哪种材料,则应根据工作频率(f )来确定。其临界频率为 )(1067.522 0Hz t f ×= 式中,t ——材料厚度(mm ); 当f >f0时,铁磁性材料比非铁磁性材料屏蔽效果好; 当f <f0时,非铁磁材料比铁磁性材料屏蔽效果好。 一般来讲,频率大于1MHz 时,其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吸收损耗。 就反射损耗而言,非铁磁材料比铁磁材料优越,反射损耗与材料厚度无关。 电磁屏蔽理论指出:电磁干扰在通过屏蔽体时,一部分被反射,未被反射的部分进入屏蔽层而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剩余的部分则穿透屏蔽层,继续向外传播。屏蔽体所具有的这种反射和吸收电磁波能量的能力被定义为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假定屏蔽体是均质无缝的,则屏蔽体的屏蔽效能与干扰场的场型有关,其屏蔽效果可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远场屏蔽效果: ))(/log(10168131.0dB f f t SE r r r r σμμσ?+=

华为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V20

DKBA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规范 DKBA0.400.0022 REV. 2.0 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规范根据国家标准GJB 1046、GJB 12190、MIL- HDBK-419、IEC TS 61587-3、IEEE299-1997以及ARP1705 等系列标准编制而成。 本规范起草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结构造型设计部 本规范授予解释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结构造型设计部 本规范起草人: 本规范审核人: 标准化审核人: 本规范批准人: 本规范在编制和审核过程中,得到了EMC特别工作组各位同仁的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1 范围8 2 引用标准8 3 术语9 4电磁场的基本概念10 4.1 基本概念10 4.1.1 电场10 4.1.2 磁场10 4.1.3 电磁感应定律11 4.2电磁场方程组11 4.3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12 5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14 5.1 电磁兼容的定义14 5.2 电磁兼容的三要素14 5.3 如何实现电磁兼容14 5.4 产品电磁兼容性能具体要求15 5.5 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手段16 6 电磁屏蔽的基本理论1 7 6.1 电磁屏蔽的概念17 6.2 连续屏蔽体的屏蔽18 6.2.1 连续屏蔽体屏蔽模型18 6.2.2 吸收损耗19 6.2.3 反射损耗19 6.2.4 多次反射修正因子20 6.2.5 薄膜连续屏蔽体的屏蔽20 6.2.6 双层屏蔽21

6.3 不连续屏蔽体的屏蔽21 6.3.1 缝隙屏蔽22 6.3.2 开孔屏蔽23 6.3.3 电缆穿透26 6.3.4 屏蔽体的综合屏蔽效能28 7 屏蔽设计29 7.1 选择屏蔽效能指标29 7.1.1 结构件屏蔽效能等级30 7.1.2 公司现有产品的RE测试结果概况30 32 7.1.3 公司现有结构件屏蔽效能测试结果 概况 7.1.4 如何选择结构件屏蔽效能指标34 7.1.5 屏蔽效能指标的默认含义35 7.1.6 关于低频磁场屏蔽35 7.1.7 关于1GHz以上的屏蔽36 7.2 选择屏蔽体方案36 7.3 屏蔽设计成本分析38 7.4 缝隙的屏蔽设计39 7.4.1 紧固点直接连接的屏蔽39 7.4.1.1 减小缝隙的最大尺寸39 7.4.1.2 增加缝隙深度40 7.4.1.3 紧固点间距的选择42 7.4.1.4 凸包的屏蔽44 7.4.2 安装屏蔽材料44 7.4.2.1 安装屏蔽材料的应用场合44 45 7.4.2.2 缝隙中安装屏蔽材料后的屏 蔽分析

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摘要】:现代电子设备都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运行的。针对电磁干扰常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甚至安全事故,探讨了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文中对电磁干扰源作了剖析,论述了电磁兼容性设计理念,研究了抗电磁干扰的设计机理,针对电子设备常出现的故障,提出了抗电磁干扰的技术措施。以某控制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为例,验证了抗电磁干扰的良好效果,显著提高了控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工程实践表明,最重要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措施是系统的良好接地和屏蔽以及合理布线。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系统对电磁干扰有明显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了减少故障并杜绝事故的发生,必须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只要电子电气设备通电就会产生电磁场,电生磁,磁生电,因此电磁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要求使用电子设备时对周围的电磁环境不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也要求该电子设备在现实电磁环境应用中不至于性能下降或发生故障以致产生严重事故。因此必须对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研究,对电磁导致的干扰进行控制与防护。基于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性,以下对相关问题作某些探讨。 1 常见的电磁干扰现象及其分析电磁及其感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电子系统的电磁工作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从工程应用角度,电磁干扰按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将其进行分类。例如,一般电网中普遍存在谐波信号电压波动、电网频率变化与低频感应电压、电网电压不平衡、电网供电波动短暂下降与短时间中断等导致的低频传导干扰,磁场与电场的低频辐射干扰;由于感应连续波电压电流的振荡瞬变与单向瞬变引起的高频传导干扰,电磁场(连续波、瞬态)与磁场、电场导致的高频辐射干扰;由于材料的绝缘性能导致的静电放电干扰等。上述提及的干扰包含了工程应用中绝大多数的电磁干扰现象。 在对电子系统进行抗干扰性能分析时,必须对导致系统的固有特性及其应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电子电路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电磁干扰类型有:例如,由于存在电路回路的公共阻抗耦合,因而导致电路性的相互干扰;由于干扰源与干扰对象之间存在着变化的电场,通过电容耦合可能形成电容性干扰,因其会产生干扰电压; 空间电磁波的电、磁场强度变化,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1.接地 接地是电子设备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接地目的有三个:(1)接地使整个电路系统中的所有单元电路都有一个公共的参考零电位,保证电路系统能稳定地干作。 (2)防止外界电磁场的干扰。机壳接地可以使得由于静电感应而积累在机壳上的大量电荷通过大地泄放,否则这些电荷形成的高压可能引起设备内部的火花放电而造成干扰。另外,对于电路的屏蔽体,若选择合适的接地,也可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 (3)保证安全工作。当发生直接雷电的电磁感应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毁坏;当工频交流电源的输入电压因绝缘不良或其它原因直接与机壳相通时,可避免操作人员的触电事故发生。此外,很多医疗设备都与病人的人体直接相连,当机壳带有110V或220V电压时,将发生致命危险。 因此,接地是抑制噪声防止干扰的主要方法。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等电位点或等电位面,是电路或系统的基准电位,但不一定为大地电位。为了防止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坏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子设备的机壳和机房的金属构件

等,必须与大地相连接,而且接地电阻一般要很小,不能超过规定值。 电路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类,即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单点接地是指在一个线路中,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其它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上。多点接地是指某一个系统中各个接地点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使接地引线的长度最短。接地平面,可以是设备的底板,也可以是贯通整个系统的地导线,在比较大的系统中,还可以是设备的结构框架等等。 混合接地是将那些只需高频接地点,利用旁路电容和接地平面连接起来。但应尽量防止出现旁路电容和引线电感构成的谐振现象。 2.屏面 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因为屏蔽体对来自导线、电缆、元部件、电路或系统等外部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涡流损耗)、反射能量(电磁波在屏蔽体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