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

万有引力与航天

编辑:李鸿书

一、行星的运动

1、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不同行星椭圆轨道则是不同的.

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此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不是位于椭圆的中心.不同的行星位于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而不是位于同一椭圆轨道,再有,不同行星的椭圆轨道一般不在同一平面内(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 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 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如右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 圆的一个焦点上.

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3412t t t t -=-,那么B A S S =,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若

用a 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即k a 23

=T

(其中,比值k 是一个与行

星无关的常量)

2、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1)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用来确定行星的运行速率,如上图所示,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3412t t t t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速度之比等于到中心天体距离的反比,即

A

B

B A R R V V = (2)开普勒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天体,例如对于木星的所有

卫星来说,它们的23

a T

一定相同,但常量k 的值跟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k 值

不同.开普勒恒量k 的值只跟(行星运动时所围绕的)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3)要注意长轴是指椭圆中过焦点与椭圆相交的线段,半长轴即长轴的一半,注意它和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不同.

(4)由于大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因此,在中学阶段的研究可以按圆周运动处理,这样开普勒三定律就可以这样理解: ①大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速率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k a 2

3

=T .如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两颗行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 ?、R ?,

公转周期分别为T ?、T ?,则有22

3

2

2131T R T R =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

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方向)都需

要力。因此,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是太阳对它的引力.所以,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起来了

(1)假设地球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就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地球提供向心力.设地球的质量为m,运动线速度为v,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r,太阳的质量为M.则由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可知

r mv 2=F ① T r 2v π= ②

由①②得 2

2mr

4T F π= ③ 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k

r 3

2

=T ④

由③④得 22

r m k 4π=F ⑤ 即2

r

m

∝F ⑥ 这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与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等大反向,因此地球对太阳的引力

'F 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且'F =-F 即2'r

m

∝F ⑦

(3)比较⑥⑦式不难得出2r Mm ∝F , 写成等式2r Mm

G F =,式中G 是比例系数,

与太阳、行星无关 注意: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成圆形轨道来推到引力公式,但牛顿是在椭圆轨道下推导引力表达式的.

2.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也适用于行星和卫星之间

假定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设轨道半径为R ,运行周期为T,行星和卫星质量分别为M 和m,由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即为行星对它的引

力,有R T G 2224m R Mm π= 常量==2

234πGM

T R

通过观测卫星的运行轨道半径R 和周期T,若它们的R 3/T 2为常量,则说明太

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适用于行星和卫星之间.

测量研究表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也适用于行星和卫星之间.

3.月—地检验

(1)牛顿的思考

①太阳的引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大阳。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也使物体不能飞离地球.

②日地间引力与月地间引力以及物体与地球间引力是同一种力,其大小都可由

公式2r

Mm

G F =计算.

(2)月—地检验

①牛顿认为,行星与卫星之间的引力、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都是同种性质的力,根据上述引力公式,对“月一地系统”和地面上的物体分别可得到 月月地月月

地a m r m M 2=G

, g m a m r m M 2

物物物地

物地==G ,两式相比,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g r r a 2

)(地月

地月=

,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所以代入上式得23s /m 107.2a -?=月

②根据天文观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27.3天,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

m 1085.3r 8?=地月,因此从运动学公式,r a 2ω= T

π

ω2=,得到月球运动的向心加

速度2322

s /m 107.2r 4a -?==地月月T

π,两个结果完全相符.这说明地面物体所受地

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4.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和m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221r

m

m G F =,其中2211kg /m 1067.6??=-N G ,称为万有引力常量,

而m ?、m ?分别为两个质点的质量,r 为两质点间的距离.

(3)适用条件:

①上述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公式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由公式直接计算,但式中的r 是两球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适用,r 为球心到质点的距离.

③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一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每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再求合力.

(4)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几点理解

①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定律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②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③万有引力的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

④万有引力的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和所在的空间的性质无关,和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5)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5.引力常量的测定

(1)对G 值的理解

①引力常量的准确数值为:2211kg /m 1067.6??=-N G .

②引力常量有单位,单位为22kg /m ?N .

③测定G 值的物理意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吸引力.

④由于引力常量G 很小,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的质量又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很难觉察到它们之间的引力.

(2)引力常量G 的测量实验

①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大球 和小球间产生力矩,如图所示,此力矩与金 属丝力矩平衡.万有引力力矩使T 形架转动, T 形架转动时带动平面镜也发生转动,进而

使入射到镜面上的光线发生偏转,从刻度尺

上读出光线偏转时移动距离,进而计算偏转角度,利用金属丝扭转力矩和扭转角

度的关系,求出扭转力矩,从而求出大球和小球间的万有引力,利用221r m

m G F =

求出2211kg /m 1067.6??=-N G ②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利用了放大法.

(3)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

①卡文迪许通过改变质量和距离,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②第一次测出了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

③标志着力学实验精密程度的提高,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

④卡文迪许实验是物理学上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实验,学习时要注意了解和体会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将物体间的非常微小的力显现和测量出来的;引力常量G 的测定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G 的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其理论意义,而无更多的实际意义.正是由于卡文迪许测定了引力常量G,才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实验不仅用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例如,可以用测定地球表面物体重力加速度 的方法,测定地球的质量,也正是由于这一应用,使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是“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6.重力加速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1)在地球表面附近(h 《R)处的重力加速度g.(不考虑自转)

方法一: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R Mm mg G

=,22

s /m 8.9g ==R

M

G 式中kg 1089.524?=M m 1037.66?=R .

方法二:利用与地球平均密度的关系,得R G R R M G πρρπ3

4

3/R .4G g 232===

(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R +h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2

2'

r 1

g ∝=R M G 22h r g

g )()(‘

+==R R R

g )

h (g 2

2

'

+=R R (3)在质量为M',半径为R'的任意天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 '.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2''''g R

M R M G ∝=‘

2

'')(g g R R M M =

g )(g 2

'''

R

R M M =

上述中M 均为地球的质量,g 均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7.物体在地面上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1)万有引力与重力

我们知道在地球和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也是万有引力,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由此可见这两个力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一起绕地轴上一点(不一定在地球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引F 可以分解成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F (方向指向地轴的某一点)和所受的重力G,其中,2

m R M G

F =引 ,r m 2

?=向

F ,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引F ,重力

G 和物体由于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向F ,三个力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物体在一般位置(不在赤道和两极)时,r m 2?=向F ,向F 、引F 、G 不在一条

直线上.

②当物体在赤道上时,向F 达到最大值,此时重 力G 最小,

③当物体在两极时向F =0,可见只有在两极时, 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其他位置时重力小于万有引力.

(2)黄金代换式

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的向心力很小,一般情况下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

引力因此不考虑地球自转(忽略)的影响时,在地球附近有2R Mm

mg G =

化简得GM R =2g ,通常叫做黄金代换,适用于任何天体,主要用于某星体的质量M 未知的情况下,用该星体的半径R 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代换M.

(3)物体在赤道上完全失重的条件.

设想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刚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即0=N F , 有R F N 2

m m g ?-= 则 R T R R 2

202

02m v m m ma mg )(π?==== 所以完全失重的临界条件为20s /m 8.9g a == s /rad 800

1

0=

? s /km 9.7v 0= min 840=T

上述结果恰好是近地面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和周期.

(4)地球不因自转而瓦解的最小密度.

地球以T=24 h 的周期自转,不发生瓦解的条件是赤道上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

力大于或等于该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即R T

2

2m mg )(π≥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R G R M G πρ34

g 2==

所以,地球的密度应为32

m /kg 9.183=≥GT π

ρ 即最小密度为3min m /kg 9.18=ρ.地球平均密度的公认值为30m /kg 5523=ρ》

min ρ,足以保证地球处于稳定状态

8.万有引力定律的两个重要推论

推论一:在匀质球层的空腔内任意位置处,质点受到地壳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

推论二:在匀质球体内部距离球心r 处,质点受到的万有引力就等于半径为r 的球体的引力.

三、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宇宙航行

1.

天体质量计算的几种方法

万有引力定律从动力学角度解决了天体运动问题,天体运动遵循与地面上物体相同的动力学规律.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视为勾速圆周运动,由恒星对其行星(或行星对其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可以计算太阳的质量,还可以计算其他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等于

向心力,即22

2r m r m )(月月地T

GM π= 可求得地球质量232r 4GT M π=地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

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得r

v m r m 22

月月地=GM 可得地球的质量G

M r

v 2=地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 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得T

GM π

2v m r m 2

??=月月地 r v m r m 22月月地=GM 以上两式消去r,解得G

T M π2v 3=地

以上的几种方法方法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质量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

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2

m

mg R

M G 地= 解得G M g R 2=地 这其实也就是在有关计算中常用到的“黄金代换”.

2.天体密度的计算

(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求天体的自身密度.

2m mg R M G

= 3

34R M ρπ= 联立这两个式子得GR

πρ4g 3= 具中g 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 为天体半径 (2)利用天体的卫星来求天体的密度.

设卫星绕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天体半径为R,则可列出方程:

22

2r m r m )(T GM π?= 3

3

4R M ρπ= 联立可得323r 3R GT ?=πρ 当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时,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

度为2

3GT π

ρ=

3.发现未知天体

发现海王星

天王星的“出轨”现象,激发了法国青年天文学家勒维耶和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的浓厚兴趣.勒维耶经常到巴黎天文台去查阅天王星观察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跟自己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亚当斯也不断到剑桥大学天文台去,他还得到一份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资料,这使他的理论计算能及时跟观察资料比较.他们两人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各自独立地得出结论:在天王星的附近,还有一颗新的行星!

1846年9月23日晚,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人们称其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这就是海王星

凭借着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计算,在笔尖下发现了新的天体.这充分地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威力。

4.宇宙中的双星系统

(1)在宇宙中有这样的一些特殊现象,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它们绕其连线上

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把这样的两颗星称为双星系统,简称双星.其特点是双星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相等,这两颗星必须各自以一定的速度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至于因万有引力作用吸在一起.已知在某一双星系统中,如图所示,双 星的质量分别为m ?、m ?,且各自的轨道半径为r ?、r ?, 相距为L.在双星系统中,双星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都

相等,对双星分别列方程式为:122

1221r 4m m m T

L G π= ①222

22

21r 4m m m T

L G π= ② 联立①②两式得: 2211r m r m = ③

又因为r v ?=ω,双星的角速度相同,所以双星线速度之比等于旋转轨道半径之比,即v ?:v ?=r ?:r ?=m ?:m ? 所以)(212

12

1r r m m m r ++=

)(212112r r m m m r ++=

⑤ )(212121m m r r r m ++= ⑥ )(212

112m m r r r

m ++=⑦

将④⑦带入①可得)

()

(213

21m m r r 2++=G T π 即周期或角速度只与总距离跟总质量

有关

(2)双星系统的规律总结

①两颗星都在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两颗星的向心力大小相同,是由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③两颗星的角速度相同,旋转周期相同,线速度之比等于旋转轨道半径之比. ④两颗星绕共同的中心转动做圆周运动时总是位于旋转中心的两侧,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⑤旋转中心距离质量较大的较近,r ?:r ?=m ?:m ?

⑥宇宙空间大量存在这样的双星系统.如地月系统,就是一个双星系统,只不过,旋转中心没有出地壳而已,不是很精确的计算中,可以认为月球绕着地球的中心旋转.

5.三种宇宙速度

(1)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对于近地人造卫星,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卫星在轨道处所受的万

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有:22m

R v m R M G =,由此得:R

GM

=

v 代入数据得v=7.9 km/s.

另一种计算方法:近地卫星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所受的重力mg,这样有重

力mg 提供向心力,即mg R

v m 2

=得R g v =,.要注意R g v =仅适用于近地卫星.

可见,7.9km/s 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具有的速度,我们称为第一宇宙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当11.2 km/s>v>7.9km/s 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其轨道是椭圆,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v=11.2 km/s 是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卫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的最小发射速度.当16.7 km/s>v ≥11.2 km/s 时,卫星脱离地球束缚,成为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v=16.7 km/s 是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東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字宙空间去的最小发射速度,当v ≥16.7 km/s 时,卫星脱离太阳的引力束缚,跑到太阳系以 外的宇宙空间中去,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22r

m

r v m M G =, 得r

v GM

=,这一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是,由于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所以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距地球越远的轨道,在地面上所需的发射速度就越大.

6.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万

(1)由22r

m

r v m M G = ,得r v GM = 即,r

1

v ∝,r 越小,v 越大. (2)由r m r

m 2

2

ω=M G

得3r GM =ω 即3r

1

∝ω 即r 越小,ω越大.

(3)由r 2m r m 2

2)(T

M G π= 得GM T 3r 2π= 即3r ∝T

r 越小,T 越小,当r=R 时,T 最小约为85 min . (4)表示人造卫星运动的物理量有三个:即线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这三个量互相制约,当其中一个量确定,其余两个量也确定;当其中一个量变化,其余两个量也变化.

I 注意①行星、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跟轨道半径有关,跟行星、人造地球卫星自身的质量无关②遇到行星人造地球卫星的运

行问题,只要根据基本规律ma r 4m r v m r m r m 2222

2====T

M G πω,选择合适的

等式建立方程,就能找出解题思路

7.地球同步卫星

相对于地面静止且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叫地球同步卫星,又叫通信卫星.同步卫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2)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且T=24h. (3)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4)要与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平行,又由于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提供的,万有引力必须在轨道平面上,所以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 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不可能定点在我国某地上空. (5)同步卫星高度固定不变.所有同步卫星的周期T 轨道半径r 环绕速度v 、角 速度ω及向心加速度a 的大小均相同.

由r 2m r m 2

2)(T

M G π= 知32

24r πGMT =,由于T 一定,所以r 不变,而r=R+h,h 为离地面的高度,也就是说,同步卫星必须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离地面的高度

约为4106.3?km.

(6)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大小一定

(7)三颗同步卫星作为通信卫星,则可覆盖全球(两极有部分盲区)

8.卫星轨道变化分析

(1)变轨运行分析

当卫星由于某种原因速度突然改变时(开启或关闭发动机或空气阻力作用),万有引力就不再等于向心力,卫星将做变轨运行.

①当v 增大时,所需向心力增大,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但卫星一旦进人新的轨道运行,由

r

v GM

=

知其运行速度要减小.

②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减小时,向心力减小,即万有引力大于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同样会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进人新轨道运行时,由r

v GM

=知运行速度将增大. (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2)同步卫星的变轨道发射问题

①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

发射同步卫星及比较远的卫星一般不采用普通 卫星的直接发射方法,而是采用变轨道发射,如图所 示首先,利用第一级火箭将卫星送到180km~200km 的高空,然后依靠惯性进入停泊轨道1.当到达赤道 上空时,第二、三级火箭点火,卫星进人位于赤道

平面内的椭圆转移轨道2,且轨道的远地点(P)为35800km.当到达远地点时,卫星启动发动机,然后改变方向进人同步轨道3.

这种发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火箭推力要求较低,二是发射场地局限在赤道上.

②变轨运行各量间的关系

卫星在轨道1上运动到Q 点的速度1v Q ,与轨道2上运动到Q 点的速度2v Q 有关系2v Q >1v Q ;而卫星在轨道2上运动到P 点的速度2v P 与轨道3上运动到P 点的速度3v P 相比3v P >2v P ,而在圆轨道1上与圆轨道3上有1v Q >3v P ,所以有2v Q >1v Q >

3v P >2v P ,而在QP 点的加速度有1a Q =2a Q 3a P =2a P ,因为在不同轨道上的相切点

处所受万有引力是相同的.

9.贴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比较

(1)贴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

相同点:质量相等时,受到地球的引力相同. 不同点:①受力情况不同,贴地卫星只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引力等于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和地面支持 力的作用,其合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②运动情况不同: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周期等均不相同;如贴地卫星

的向心加速度为g,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为2

2

4r a T

π==0.034m/s 2

(2)贴地卫星和同步卫星

相同点:都是地球的卫星,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不同点:由于贴地卫星轨道半径较小,由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可知,贴地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均比同步卫星的大.

(3)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和同步卫星

相同点:角速度都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周期都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不同点:①轨道半径不同,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比赤道上的物体的轨道半径大得多.

②受力情况不同:赤道上的物体受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共同作用,同步卫星只受地球引力作用.

③运动情况不同:由r v ?=ω r a 2?=ω 可知,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均大于赤道上的物体.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及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5分,共40分) 1.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内,其内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物体() A.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B.所受引力全部用来产生向心加速度 C.加速度为零 D.物体可在飞行器悬浮 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周期为T,若要使卫星的周期变为2T,可能的办法是() 不变,使线速度变为 v/2 不变,使轨道半径变为2R D.无法实现 3.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上各点均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 A.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线速度 B.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角速度 C.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向心加速度 D.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地球球心 4.地球上有两位相距非常远的观察者,都发现自己的正上方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对自己静止不动,则这两位观察者的位置及两人造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能是()A.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B.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C.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D.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5.设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0,地球半径为R0,人造地球卫星圆形运行轨道半径为R,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6.一宇宙飞船在一个星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要估测星球的密度,只需要测定飞船的() A:环绕半径 B:环绕速度 C:环绕周期 D:环绕角速度 7.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火和地球的质量M地之比M火/M地=p,火星的半径R火和地球的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那么火星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火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的加速度g地之比等于[ ] q2 q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平抛运动基本规律 1.速度:0 x y v v v gt = ? ?= ? 合速度:2 2 y x v v v+ =方向: o x y v gt v v = = θ tan 2.位移 2 1 2 x v t y gt = ? ? ? = ?? 合位移:22 x x y =+ 合 方向: o v gt x y 2 1 tan= = α 3.时间由:2 2 1 gt y=得 g y t 2 =(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

高一下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大家推荐了高一下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行星运动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及其它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运动,日心说是形成新的世界观的基础,是对宗教的挑战。 2.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个定律也叫做轨道定律,它正确描述了行星运动轨道的形状。 3.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指出: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k.这个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行星运动三定律是开普勒根据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记录的数据,经过刻苦计算而得出的结论.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l)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

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两个物体质量越大,它们间的万有引力越大;两物体间距离越远,它们间的万有引力越小.通常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在天体系统中,万有引力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是:.即两物体间万有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引力常量及其测定 (1)万有引力常量 G=6.6725910-11 N?m2/kg2,通常取 G=6.6710-11 N?m2/kg2. (2)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准确测定的.G的测定不仅用实验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同时也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实用价值.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在研究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与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基础.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下列应用:(1)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星球的质量和密度 当一个星球绕另一个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设中心星球质量为M,半径为R,环绕星球质量为m,线速度为v,公转周期为T,两星球相距r,由万有引力定律有: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万有引力

五、万有引力 1、开普勒三定律: ⑴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⑵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⑶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对T 1、T 2表示两个行星的公转周期,R 1、R 2表示两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则周期定律可表示为32 312221R R T T = 或k T R =3 3,比值k 是与行星无关而只与太阳有关的恒量 【注意】:⑴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k T R =33 ‘ ,比值k ’ 是 由行星的质量所决定的另一恒量。 ⑵行星的轨道都跟圆近似,因此计算时可以认为行星是做匀速圆周运动 ⑶开普勒定律是总结行星运动的观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它们每一条都 是经验定律,都是从观察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 例题:飞船沿半径为R 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 ,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的某一点A 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 点相切,如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 0,求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依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飞船绕地球做圆周(半长轴和半短轴相等的特殊椭圆)运动时,其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等于飞船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其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周期平方和比值,飞船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 2 R R +,设飞船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一、知识网络 二、 画龙点睛 概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点总结 一. 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1m 和2m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 之间的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其中G =6. 67×10 -11N ·m 2/kg 2 ②适用条件 (Ⅰ)可看成质点的两物体间,r 为两个物体质心间的距离。 (Ⅱ)质量分布均匀的两球体间,r 为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 ③运用 (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一般情况下,可认为重力和万有引力相等。 忽略地球自转可得: 二. 重力和地球的万有引力: 1. 地球对其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产生两个效果: (1)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 F 向=m ·R ·(2π/T 0)2,很小。 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不断变化,因而表面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力约等于万有引力: 在赤道处:mg F F +=向,所以R m R GMm F F mg 22自向ω-=-=,因地球自转角速度很小,R m R GMm 22自ω>>,所以2R GM g =。 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到的向心力f 的大小不超过重力的0. 35%,因此在计算中可以认为万有引力和重 力大小相等。如果有些星球的自转角速度非常大,那么万有引力的向心力分力就会很大,重力就相应减小, 就不能再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了。如果星球自转速度相当大,使得在它赤道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恰 好等于该物体随星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那么这个星球就处于自行崩溃的临界状态了。 在地球的同一纬度处,g 随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即21)('h R Gm g += 。 强调:g =G ·M /R 2不仅适用于地球表面,还适用于其它星球表面。 2. 绕地球运动的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万有引力、向心力、重力三力合一。 即:G ·M ·m /R 2=m ·a 向=mg ∴g =a 向=G ·M /R 2 122 m m F G r =2 R Mm G mg =

万有引力知识点汇总

万有引力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此比值的大小只与有关,在不同的星系 中,此比值是不同的.(R 3T 2=k ) 一、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 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的焦点. 2.行星靠近太阳的过程中都是向心运动,速度增加,在近日点速度最大;行星远离太阳的时候都是离心运动,速度减小,在远日点速度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a 3 T 2=k ,其中a 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k 是一个常量,与行星无关但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二、开普勒三定律的应用 1.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转,也适用于卫星绕地球的运转. 2.表达式a 3 T 2=k 中的常数k 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如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 常数k 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研究卫星绕地球运动时,常数k 只与地球的质量有关. 三、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模型简化:行星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匀速圆周运一、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2.万有引力的三个特性 (1)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之间,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2)相互性: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宏观性:地面上的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与其他力比较可忽略不计,但在质量巨大的天体之间或天体与其附近的物体之间,万有引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 1. 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 如图6-2、3-3所示,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A 处物体的质量为m ,则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为F ,方向指向地心O ,由万有引力公式得F =G Mm r 2.引力F 可分解为F 1、F 2两个分力,其中F 1为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 n ,F 2就是物体的重力mg 2.近似关系:如果忽略地球的自转,则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为:mg =GMm R 2 ,g 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关系式2G Mm/R mg =即2gr G M = 3.随高度的变化:在高空中的物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可认为等于它在高空中所受的重力mg ′=G Mm (R +h )2,在地球表面时mg =G Mm R 2,所以在距地面h 处的重力加速度g ′=R 2 (R +h ) 2g . 五.计算天体的质量

(完整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r^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万有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 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

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 F=Gm1m2/r^2=mv^2/r=mω2r=m(2π/T)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m1m2/r^2,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r2(Mm)=m 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 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 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

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23573

知识点一 万有引力应用 两条线索 (1)万有引力=向心力 (2)重力=向心力 G 2R Mm = mg ?GM=gR 2 (黄金代换式) 1、(中心天体质量密度)一卫星绕某一行星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线速度大小为假设宇航员在该行星表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质量为m 的物体重力,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这颗行星的质量为 A . GN mv 2 B. GN mv 4 C . Gm Nv 2 D. Gm Nv 4 【解析】行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R v m R 22m GM '= '① 行星对处于其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等于物体重力有, mg R =2 GMm ② 根据题意有N=mg ③,解以上三式可得GN mv 4 M =,选项B 正确。 2、(多天体比较)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 。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 .R d - 1 B .R d +1 C .2)(R d R - D .2)( d R R - 【答案】A 【解析】在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mg R Mm G =2 ,从而得R G R R G g πρπρ34342 3 ??=??=。根据题意,球壳对其内部物体的引力为零,则矿井底部的物体m ′只受到其以下球体对它的万有引力同理有 )(34) (2 d R G d R M G g -=-'='πρ,式中3 )(34d R M -='πρ。两式相除化简R d R d R g g -=-='1。答案A 。 3、(多天体比较)火星探测项目我过继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太空探索项目。假设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为,神州飞船在地球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为,火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为p ,火星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q ,则、之比为 B. C. D. 答案:D 解析: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当航天器在星球表面飞行时,由 2 22 M m G m R R T π??= ???和343M V R ρρπ==,解得23GT πρ=, 即T =又因为3 343 M M M V R R ρπ==∝,2222222 24[8]2[9]4[10][11][12]Mm v G m m r m r r r T v mgr m m r m r r T πωπω======g g

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 1. 考纲要求 一 万有引力定律: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 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_____,太阳处在____上,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椭圆轨道定律。 (2)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____.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 (3)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____。这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 若用R 表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表示公转周期,则k T R =2 2(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 量)。 2. 万有引力定律 (1)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理质量的乘积成____, 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_______. (2)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为万有引力常量。 G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 2 /kg m . (3) 适用条件:公式适用于质点间万有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_______ 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另外,公式也适用于均匀球体间万有引力大小的计算,只不过r 应是________的距离。 (4)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 3. 应用万有引力分析天体的运动 (1) 基本方法: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______ 提供。公式为: a )2( 2 2 2 2 m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2.环绕速度 3.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 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2.理解第一宇宙速的意义。 3.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是广东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全国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内容。考生要熟练掌握该定律的内容,还要知道其主要应用,要求能够结合该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估算天体质量、密度、计算天体间的距离(卫星高度)、以及分析卫星运动轨道等相关问题。 要理解环绕速度实际上是卫星在天体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 由于高考计算题量减少,故本节命题应当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以前会有所降低。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含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大量观测数据的 基础上概括出的,给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K值只取决于中心 天体的质量 通常椭圆轨道近似 处理为圆轨道 也适于用卫星绕行 星的运动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 线上,引力的大小及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及它们之间距离 r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G为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3.适用条件 (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环绕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得:=7.9 km/s.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特别提醒: (1) 两种周期——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不同 (2)两种速度——环绕速度及发射速度的不同,最大环绕速度等于最小发射速度 (3)两个半径——天体半径R和卫星轨道半径r的不同 四、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ω3=ω自 = GM R+h3 a3=ω23(R+h) = GM R+h2 五、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 两颗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同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卫星的角速度为ωa,b卫星的角速度为ωb,若某时刻两卫星正好同时通过地面同一点正上方,相距最近(如图甲所示)。当它们转过的角度之差Δθ=π,即满足ωaΔt-ωbΔt=π时,两卫星第一次相距最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当它们转过的角度之差Δθ=2π,即满足ωaΔt-ωbΔt=2π时,两卫星再次相距最近。 经过一定的时间,两星又会相距最远和最近。 1. 两星相距最远的条件:ωaΔt-ωbΔt=(2n+1)π(n=0,1,2,…) 2. 两星相距最近的条件:ωaΔt-ωbΔt=2nπ(n=1,2,3…)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教案】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 设计思路说明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及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我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设计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先后结合的方法。“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真是同一种力吗?”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则由教师适时引导。当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出月球轨道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是地面物体下落加速度的2601 倍时,学生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和 谐统一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既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定律,又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对人类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不只是用来做几道题,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三、我让学生查找关于卡文迪许的资料、做成ppt 并让两到三组同学在课堂展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四、将不易测量的微小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对学生进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渗透。同时也能说明科学实验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基础,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内容是对上两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下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 行星轨道视为圆处理 则3 2r K T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M 有关) 理解: (1)k 是与太阳质量有关而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由于行星的椭圆轨道都跟圆近似,在 近似的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是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在这种情况下,a 可代表 轨道半径. (2)开普勒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 a 3 /T 2 =k ′,比值 k ′是由行星的质量所决定的另一常量,与卫星无关.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 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 =G 221 r m m ,其中2211/1067.6kg m N G ??=-,叫做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此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 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 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说明: (1)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各量的意义一定要准确理解,尤其是距离r 的取值,一定要 搞清它是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 式中的r 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 (2)不能将公式中r 作纯数学处理而违背物理事实,如认为r→0时,引力F→∞,这是 错误的,因为当物体间的距离r→0时,物体不可以视为质点,所以公式F =Gm 1m 2r 2就不能直接应用计算. (3)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遵循牛 顿第三定律,因此谈不上质量大的物体对质量小的物体的引力大于质量小的物体对质量大的 物体的引力,更谈不上相互作用的一对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重点高中物理万有引力部分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物理万有引力部分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r^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万有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 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

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 F=Gm1m2/r^2=mv^2/r=mω2r=m(2π/T)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m1m2/r^2,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r2(Mm)=m 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 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 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

第6课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考点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基础点 知识点1开普勒三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知识点2 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1)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2)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F =G m 1m 2r 2,其中G 为引力常量,G =6.67×10-11 N·m 2/kg 2,由卡文迪许扭 秤实验测定。 3.适用条件 (1)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r 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2)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 为两球心的距离。 知识点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计算天体的质量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 =G Mm R 2。 ②结论:M =gR 2 G ,只要知道g 、R 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 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G Mm r 2=4π2mr T 2。 ②结论:M =4π2r 3 GT 2,只要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 和半径r 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 量。 (3)其他行星的质量计算:同理,若已知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 和卫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r ,可计算行星的质量M ,公式是M =4π2r 3 GT 2。 2.发现未知天体 海王星、 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天文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人们称其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重难点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特别提醒 (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其他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中心天体,比例式a 3 T 2=k 中的k 值是不同的。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如图轨道Ⅲ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可以筒化为以下模型:先让卫星进入一个近地圆轨道Ⅰ(离地高度可忽略不计),经过轨道上P 点时点火加速,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Ⅱ.该椭圆轨道Ⅱ的近地点为圆轨道Ⅰ上的P 点,远地点为同步圆轨道Ⅲ上的 Q 点.到达远地点Q 时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同步轨道Ⅲ.已知引力常量为G ,地球质量为 M ,地球半径为R ,飞船质量为m ,同步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 .当卫星距离地心的距离 为r 时,地球与卫星组成的系统的引力势能为p GMm E r =-(取无穷远处的引力势能为 零),忽略地球自转和喷气后飞船质量的変化,问: (1)在近地轨道Ⅰ上运行时,飞船的动能是多少? (2)若飞船在转移轨道Ⅱ上运动过程中,只有引力做功,引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已知飞船在椭圆轨道Ⅱ上运行中,经过P 点时的速率为1v ,则经过Q 点时的速率2v 多大? (3)若在近地圆轨道Ⅰ上运行时,飞船上的发射装置短暂工作,将小探测器射出,并使它能脱离地球引力范围(即探测器可以到达离地心无穷远处),则探测器离开飞船时的速度 3v (相对于地心)至少是多少?(探测器离开地球的过程中只有引力做功,动能转化为引 力势能) 【答案】(1)2GMm R (22122GM GM v R h R +-+32GM R 【解析】 【分析】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求出速度,然后根据动能公式进行求解; (2)根据能量守恒进行求解即可; (3)将小探测器射出,并使它能脱离地球引力范围,动能全部用来克服引力做功转化为势能; 【详解】 (1)在近地轨道(离地高度忽略不计)Ⅰ上运行时,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即:2 2mM v G m R R = 则飞船的动能为2122k GMm E mv R = =; (2)飞船在转移轨道上运动过程中,只有引力做功,引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由能量守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万有引力和航天》知识点、规律总结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定律内容图示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他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径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a3/T2=k。 注意: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运转,对于卫星绕行星运转,也遵循类似的运动规律。 2.比例系数k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与行星或卫星质量无关,是个常量,但不是恒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值不相同。 3. T为公转周期,不是自转周期。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表达式:F=G 22 1 r m m 其中G=×10-11Nm2/kg2,称为为有引力恒量。 3.适用条件:用于计算引力大小的万有引力公式严格地说只适用于两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如果相互吸引的双方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则可将其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此时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4.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任何客观存在的两部分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作用。 (2)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它的存在可由卡文迪许扭秤来观察,只有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物理意义。 二、重力加速度 重力是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如图所示,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不断变化,因而表面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 1.若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则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2 GMm mg R =, 则星球表面的 重力加速度为: 2 GM g R = 2.同理,若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在距地球表面高h处的 重力加速度为: 2 () h GM g R h = + 3.若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1)在赤道处,物体的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向和mg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则有 F=F向+mg, 所以mg=F一F向= 2 GMm R -mRω自2 则赤道处重力加速度为:g= 2 GM R -Rω自2 (而地球赤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 n= Rω自2 =s2,因此一般不计其自转的影响;注意:当题目中出现地球自转时需要考虑此问题。) (2)在两极处,由于物体做圆周运动半径r为零,向心力 为零。因此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2 GMm mg R =,此时重 力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即 2 GM g R = 三、星球瓦解问题 假设地球自转加快,即ω自变大,赤道上物体的重力由mg = 2 GMm R -m2Rω自2知,物体的重力将变小。当 2 GMm R =mR ω自2时,mg=0,此时地球赤道上的物体无重力,要开始“飘”起来了,若自转继续加快,星球即将要瓦解。 星球瓦解的临界角速度ω自= 3 GM R = g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